贸易依存度结构分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但真正反映国民经济中处于根本地位和作用的产业尚无定论,致使发展与安全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贸易依存度结构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贸易依存度结构分析论文 篇1:

区域开放度度量方法研究

【摘要】 区域开放度是评价区域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把区域开放度分为单级指标体系和多级指标体系,从区域开放度建模过程分析,辨析前人建模方法,从现代视角来认识建模体系,为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开放度 区域经济 区域开放度 指标体系

我国近三十年的发展经验证明,坚持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是十分正确的,开放在促进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开放政策,区域经济综合发展,国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开放过程中,需要研究开放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需要研究和创造开放程度的度量方法,需要设计真正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度量指标体系和运算模型,并运用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内外学者已经为此付出努力,创造出一些方法。本文将回顾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点,辨析优劣,对今后再进一步深度研究提供基础。

一、区域开放度度量方法分析

区域开放度就是经济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的程度。纵观各位学者的相关论述,对区域开放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加权系数综合法,即区域开放度0=iKi,其中Ki代表第i个指标的指标值,?棕i代表第i指标的相应权重系数。对指标进行适当处理,选择某种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如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再构建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线性区域开放度模型。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本文把区域开放度分为两大类:单级指标体系和多级指标体系,单级指标体系就是通过构建一级指标,对各个指标赋权重系数;而多级指标体系把指标分级,形成具有一定层次性和综合性的多级指标体系,分别从各级角度来赋权重系数。

1、单级指标体系分析

从前人研究文献来看,单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选择一般有2至5个单一指标,通过对这几个单一指标直接运用线性方法构建模型。

两个指标模型可以归结为外贸依存度和投资依存度,外贸依存度是进出口贸易与GDP比值,投资依存度是外商直接投资与GDP比值,通过这两个指标或两指标的修正构建区域开放度模型,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友国、兰宜生、伞峰、谢守红、许统生等。最先由张友国等人提出,从外贸依存度和投资总投资比重两方面加以分析。在他的论述中,没有把这二者进行适当综合处理,而是通过这两个分指标对所反映的开放情况进行评述。兰宜生在张友国等人的基础上把这两个指标求和,得出一个综合区域开放度值。后人运用此法,继续进行实证应用,例如:伞峰对我国三大地带区域开放度比较研究、谢守红对我国各个省份进行比较研究等。他们对权重系数确定得较为简单,或是采用直接求和,或是求取二者平均。

三个指标模型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开放度,即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和生产开放度或旅游开放度,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计算方法和两个指标体系中的计算方法相同,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生产开放度或旅游开放度,代表人物有罗汉、夏锋等人。罗汉等从贸易开放度、资本开放度和生产开放度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考虑,对于生产开放度的计算方法是“三资”企业生产总值与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之比。通过主观赋值法,对以上指标分别赋值为:0.3、0.4、0.3。夏锋等从外贸开放度、外资开放度和旅游开放度这三个方面来构建,其中旅游开放度是旅游外汇收入与GDP的比值。通过主观赋值法确定权重系数,即赋值分别为:0.4、0.3、0.3。

以四个指标构建区域开放度模型的学者有邓鹏、韦海鸣、陈辉等。指标选择为: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旅游开放度、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邓鹏等人选择的指标为: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通过这四个指标实际值与GDP之比构建区域开放度的指标体系,采用主观赋值法对各个分指标确定权重系数,赋值分别为:0.45、0.35、0.12、0.08。韦海鸣参考邓鹏等人的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其值赋值为:0.5、0.5、0.196、0.196。陈辉等人运用邓鹏等人的指标体系,采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即?棕k=Fk/F,其中?棕k为第k个指标权重系数,F为第k指标取值,m为指标总个数。

黄德发是我国较早研究区域开放度的学者,他选取5个指标,即贸易开放度、资本开放度、生产开放度、贸易结构开放度、投资结构水平。其中贸易开放度为出口总额与GDP之比;资本开放度为实际利用外资与投资总额之比;生产开放度为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三资”工业企业产值与全部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产值之比;贸易结构开放度为工业制成品出口与出口总额之比;投资结构水平开放度为工业利用外资与全部外资之比。以主观赋值法构建开放度模型,赋值分别为0.2、0.2、0.2、0.2、0.1。在这一体系中,不仅有反映量的指标,也有反映质的指标。

2、多级指标体系分析

相比于单级指标体系来说,多级指标体系比较复杂,覆盖面更广,综合性更强,能更好地反映区域开放程度。多级指标体系一般有二级和三级指标体系,采用适当计量方法,从多个层次来综合考察区域开放度值。

二级指标体系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徐朝晖、曾海鹰、庞智强等人。徐朝晖等将一级指标分为市场开放、国际旅游、要素流动、信息流动;二级指标中外贸依存度和外商贡献度反映市场开放程度;旅游依存度和旅游活跃度反映国际旅游开放程度;外资依存度、就业贡献度和技术依存度反映要素流动活跃程度;域名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反映区域信息流动程度。采用固定权重和固定的基准值,对各指标的个体指数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方法计算出每个地区的综合开放指数,其中一级指标权重系数分别为:0.228、0.223、0.323、0.226。曾海鹰等将一级指标分为对内开放度、对外开放度和旅游开放度,二级指标从六个方面对一级指标进行阐述和计算,即内贸依存度、内资投资比重、外贸依存度、外资投资比重、国内旅游收入比和国际旅游收入比。对以上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进而得出综合区域开放度模型。庞智强从省域角度对区域开放度进行测度,把指标体系分为两级,一级指标分为国际开放、省际开放和省内开放,二级指标体系选取20个指标,国际开放6个二级指标,省际开放7个二级指标,省内开放7个二级指标,通过三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运用“功能驱动原理”(又称为序数关系法)对各个指标体系权重系数赋值,其中一级指标体系赋值分别为:0.4145、0.311、0.2745。

三级指标体系的代表人物有朱廷珺、李朝洪等。朱廷珺等从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角度构建一级指标,从区际市场依存度、区际分工度、区际资金依存度及流动度、劳动力流动程度、技术依存度及转让活跃度、信息流动性等六个方面构建区际开放指标体系,从外贸依存度、外企依存度、国际旅游依存度及活跃度等三个指标构建国际开放指标体系。根据“功能驱动”原理的赋权方法,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给各指标分配了一个系统权数。李朝洪等从对外开放度和对内开放度构建一级指标子系统,二级指标体系则从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生产开放度、旅游开放度等四方面分别对对外开放度和对内开放度进行论述,三级指标体系是对二级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细化和阐述,以10个分指标对对外开放度进行量化,10个指标对对内开放度量化。采用三种赋权方法,即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取其三种方法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权重。

二、区域开放度度量方法评价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认知和研究,可将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过程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界定研究范围、确定研究方法、指标筛选、指标体系链接、统计计算以及模型实证检验。从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规律来看,无论在环节方面还是在指标体系方面,既有优点也有不足。

1、开放度研究范围界定不断具体化

区域既是一个实体概念,也是一个抽象概念,具有典型的二重性。在对区域开放度的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区域进行界定,把研究范围确定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对开放度的早期研究中,没有界定是从什么层面来分析的,但一般默认是从国家层面。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不断深化,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把这一概念具体化,用具体的区域代替模糊抽象概念。例如:现在直接明确省域开放度、某省开放度研究等,从而更具实际意义。

2、区域开放度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在对区域开放度的研究之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采用加权求和建立模型,再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但是从理论层面上具体分析和研究的文献几乎没有。虽然区域经济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也有相关理论作为支持,区域开放度虽然是一个综合指标值,但它也应该有一个自身内在的关联体系,像古典区域经济学家对区域进行研究一样,它也应从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

3、区域开放度的指标体系不断完善

从最初的两个指标体系到后来的分级指标体系,区域开放度指标不仅从量上有所突破,从质上也有较大提高。区域开放度不仅从广度上将研究范围扩大、指标体系涵盖的面拓宽,同时将纵向的指标体系也不断加深,从数量指标到结构分析指标,从简单、粗略计算到更精确计算,运用的计算方法也不断更新,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4、区域开放度的指标体系链接有待进一步突破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指标体系不断增多,深度和广度都有实质性进步,但是在核心的指标链接方面,还是采用简便的求和方式,通过多种不同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把各部分乘上相应系数,进而得出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和区域开放度模型。求和是对几个不太相干的部分机械地链接在一起,如果从简单的比较研究之中,可能影响不大,但是作为对区域自身发展程度或需精确研究时,这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要想有一个更加科学的模型和评价体系,还得进一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指标链接研究,在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和创新。

5、区域开放度检验评价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

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只是通过自己的想法,把前人的指标体系进行适当修正或自己建立和延伸,采用适当方法建立一个区域开放度模型,但不对自己的模型进行相应的可靠性检验,直接运用自己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研究。在一般建模过程中,可靠性检验是一项相当重要的部分,如不进行相应检验评价,得出的结论可能与事实不符,失去实际意义,所以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对所建立的模型需要进行相对比较科学的检验评价。

三、结语

区域开放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是一个数值,同时也是一个反映社会经济特点的综合体系,其内容非常丰富。前人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再研究的借鉴,应理解思想,区别良莠,筛分优劣,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之中,建立多级指标体系,系统地分析最终结果,使静态和动态有机结合,使数量与结构有机整合,使广度与深度有效衔接。区域开放度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过程,尤其是在指标选择阶段,应从较为单一的个别指标加权求和到比较完善的分级指标综合计算,使区域开放度的研究逐步迈向成熟,为后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参考。

(注: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BJY001。)

【参考文献】

[1] 曾海鹰、任登鸿: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研究及测算[J].经济问题探索,2007(9).

[2] 张有国、高洪森:区域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13(1).

[3] 兰宜生:对外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2).

[4] 伞锋:试论我国三大地区的对外开放度[J].国际贸易问题,2002(4).

[5] 谢守红:中国各省区对外开放度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

[6] 许统生、何正霞:经济增长VS经济开放度[J].广东经济,2004(2).

[7] 罗汉、艾燕琳、毛锦云:经济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

[8] 夏锋、盖振煜:关于海南省经济开放度的分析与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07(5).

[9] 邓鹏、高玉海:关于黑龙江省经济开放度的分析与评价[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5).

[10] 韦海鸣:广西区域开放测度与对外开放战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

[11] 陈辉、牛叔文:经济开放度评价及对策研究——以甘肃为例[J].经济问题,2010(6).

[12] 黄德发:对广东对外开放水平的测度与研判[J].统计与预测,2000(5).

[13] 徐朝晖、赵伟: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开放指数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5(9).

[14] 曾海鹰、任登鸿: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研究及测算[J].经济问题探索,2007(9).

[15]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8.

[16] 朱廷珺、郭界秀、宋科然:甘肃省经济开放度的空间差异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8(6).

[17] 李朝洪、董晓梅:黑龙江省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算[J].商业经济,2010(6).

(责任编辑:胡婉君)

作者:张玉杰 申小林

贸易依存度结构分析论文 篇2:

战略重要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的初步研究

【摘 要】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但真正反映国民经济中处于根本地位和作用的产业尚无定论,致使发展与安全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创新战略重要产业这一概念,作为反映国民经济中处于最根本地位和作用的产业;并详细回顾了国内现有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及其不足;同时运用相关实证表明,战略重要产业的一级安全指标应包括国内生存环境指标、国际竞争力指标、对外保障指标。

【关键词】战略重要产业;产业安全;产业安全评价指标

一、概念界定

(一)战略重要产业的界定

在国民经济中反映产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有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军工产业、瓶颈产业,战略产业等分类。

对基础产业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承载作用的产业”[1],该定义强调承载;二是“国民经济中较大程度地制约其他部门发展的产业”[2],此定义强调制约。但都反映的是产业结构中下、上静态结构关系;判断基础产业的主要方法是上向联系系数,据此方法,能源、交通、科技、教育和城市基础设施为基础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那些由于有效地吸收了创新成果,发展速度较快,并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广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从而能够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或者产业群体”[3];反映的是产业结构中首尾动态结构关系。

支柱产业指“在某一时期内占某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总量的较大比重、对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产业或产业群体”[4];反映的是产业结构中中心骨干与整体结构关系。

军工产业是与民用产业相对应的概念,彰显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国防意义。

瓶颈产业指“国民经济发展中较薄弱的产业部门”[5],反映的是产业结构中各环节的短板与长板均衡关系;瓶颈产业存在于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军工产业四个纬度或方面中的某些环节。

战略产业,主要有三种不同解释:一是将战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同义语;二是将一国主导产业中发展潜力较大、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较大的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产业[6];三是指“带动全局的产业,因此作為经济政策重点和优先发展的产业,又称为战略重点产业,包括制约部门,支柱产业,先导部门”[7],第三个定义强调“全局性”,理论上更能经得起推敲,但却不能涵盖农业等产业。

综上所述,上述产业有一共性——重要,尽管迄今还没有对“重要产业”明确的权威定义,只是最早出现于日本1931年颁布的将国民经济纳入统制经济轨道的法令——《重要产业统制法》[8];但却尚无明确的产业概念反映重要产业中在国民经济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既能满足人们正常生存、生活的最基本需要,又能反映综合国力;这类产业的意义无庸置疑,抓住了这类产业就理清了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性。

因此使用战略重要产业这一术语来反映某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既能满足人们正常生存、生活的最基本需要,又能反映综合国力,就恰当不过了,既能反映上述产业的一般性——重要,又与“非全局性”区别开来。

战略重要产业在短期变化极小,但长期也是动态发展的,这是战略重要产业于不同历史阶段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在封建时代电力工业是不能成为战略重要产业的,因为它不存在;但是存在了,也未必能成为战略重要产业,始于1750年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英国纺织业现在至多是重要产业,但却不是战略重要产业;而始于1870年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主导产业电力工业尽管现在已成为传统产业,但却是战略重要产业,因为它关系现代人的最基本生存和生活。

所以,对中国来讲,关系人民生存、生活的粮食、淡水,能源、钢铁,金融、信息电子,航天航空、船舶等的生产必然成为现代战略重要产业的组成部分。

(二)战略重要产业安全的界定

1、战略重要产业安全与产业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战略重要产业隶属于产业范畴,当然战略重要产业安全也属于产业安全的范畴,但战略重要产业的根本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本身的特殊属性,不能用一般的产业安全概念来衡量,正如千里马和马的关系。产业也从属于国民经济,但产业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却不是从属关系:没有产业安全当然没有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只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国家经济安全不只是建立在产业安全基础上的(还包括建立在区域安全、经济结构安全之上),而是有部分交叉,这就是战略重要产业,或者说产业安全与建立之上的国家经济安全的交集就是战略重要产业的安全。

2、战略重要产业安全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时候,其安全的界定就清楚了。第一个层次就是战略重要产业的生存问题,反映的是战略重要产业的有无方面;如果一个国家缺乏某个战略重要产业,譬如本土不能生产粮食,那是很危险的。第二个层次是战略重要产业的竞争力问题,反映的是战略重要产业的强弱方面;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个战略重要产业竞争力不强,譬如中国信息产业的“缺芯少魂”,安全问题也同样严重。第三个层次是战略重要产业的产品的涉外供应问题,反映的是能否从外国购买得到方面(销售层面比例很小);本土不能生产某必需产品,但如果能买得到、买得好,那也很好,否则就关系生死了。

二、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的文献回顾

(一)强调外资企业对中国的产业安全的冲击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的顾海兵教授[9]建立了包括三资企业外方总资产占全国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各大行业、细行业的三资企业外方资产占所属行业资产的比重,三资企业各类产品总额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额的比重,外方专利许可量占全国专利许可量的比重四个一级指标的安全评价体系。黄俊军[10]用外资控股率替代“三资企业外方总资产占全国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强调了外资资产及产品的控制力;乔颖、彭纪生、孙文祥[11]舍弃“三资企业外方总资产占全国企业总资产的比重”指标,增加了技术源外生率指标,但同时设置外资企业的产值份额、进出口的外资依存度、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3个辅助指标。何维达、李冬梅、张远德[12]设计了外资市场占有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资本对外依存度、技术对外依存度、生产对外依存度,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和外资国别集中度8个指标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据此进行FDI对我国产业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二)在兼顾外资企业对中国的产业安全冲击的同时,国内学者开始强调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

何维达2001年在《中国“入世”后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研究》中提出了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产业对外依存评价指标和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组成。李欣广[13]以产业发展的动态分析为依据,以产业竞争力总体指数为起点,强调企业产权、品牌、技术所处状态,设定主导性产业安全指标体系是基础安全程度指标、发展安全程度指标、综合安全程度指标;韩常青、蔡坚[14]拟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是现实竞争力X、潜在竞争力Y、国际贸易竞争力z三个一级指标。

(三)在强调外资企业对中国的产业安全冲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兼顾国内环境,产业安全指标体系基本确立

1、制造业安全模型。在“经济安全论坛”编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态势——观察与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制造业安全模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制造业的显性安全,包括生产设备水平、研发水平、管理水平、制造业市场表现、制造业总体规模、关键制造业产品安全等;第二部分是外部安全,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国内科技水平、国内宏观经济条件3个部分。李泳、王爱玲[15]据此建立了行业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是综合表现指标、内资企业实力指标、行业安全诱发因素指标(指外资)、机遇修正指标,并对钢铁行业进行了测算。

2、产业安全指标体系。2004年何维达在《入世后中国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与估算研究》中将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划分为4个一级指标:产业国内环境评价指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产业对外依存评价指标、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并对入世后我国7个主要产业的安全进行了定量的估算研究。

3、其他不同学者针对不同产业特點对这两种体系进行的首创性修改和补充有:孙瑞华、刘广生[16]将产业生存环境指标替代产业发展环境指标;景玉琴[17]又将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组和在一起,据此探讨了政府规制对产业安全的作用。黄建军[18]增加了中国产业外资利用度一级指标;张志宏[19]采用了总量评价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存量分析与增量分析相结合,外资分析与外贸分析相结合的四原则:曹秋菊、唐新明[20]选取开放经济下影响产业安全的四大因素,即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和产业外资股权控制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许芳[21]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产业安全进行研究,利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建立了包含产业活力指标、产业结构指标、产业恢复力指标和综合指标四个方面的产业安全的生态学评价指标体系,为产业安全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三、战略重要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对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到,一般的评价指标不适合于战略重要产业的评定,特别是不能反映上升到国家经济安全层次的要求。

(一)外汇储备的重要性。以资源极其匮乏的日本为例,专司矿产、石油购进的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拥有巨大的外汇储备,2007年3月31日资本金储备为1879亿日元[22],仅在2008年,日本从世界各地进口石油达2.44 亿吨。

(二)对外国别依存度的危险。“巴统”,即所谓的“多边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1989年之后又重新开始将R程序中的1A产品——涉军产品和技术,对华贸易管制。

(三)海运能力的重要性。2003年后一跃成为世界船运力量最大的日本海运企业,由于早已在中国布局,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几年从中国的“钢铁热”中获利丰厚:三大海上航运企业——日本邮船、川崎汽船和商船三井纷纷表示,由于2007年度运送铁矿石散装货船的运费收入是2006年同期的2至3倍,公司销售额和盈利创历史新高。

(四)对外远距离投放能力的重要性。迄今为止,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已4次为世界粮食计划署船舶护航,世界粮食计划署专门给护航编队发来电子邮件:“感谢中国海军为运送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船舶提供的周到服务。”[23]

实证表明,要反映上升到国家经济安全层次——战略重要产业要求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1、国内生存环境指标,该指标具体又分为国内需求指标、生产要素禀赋指标、制度指标、政策指标四个二级指标;2、国际竞争力指标,该指标具体又分为集中度指标、市场份额指标、品牌拥有指标、核心技术指标四个二级指标;3、对外保障指标,该指标具体又分为外汇储备指标、对外国别依存度指标、海运能力、海军对外投放能力四个二级指标,其中对外国别依存度指标反映的是产品(或原料)对出口国(或进口国)的依赖程度。

在本研究中,舍弃了“产业对外依存评价一级指标”,原因是,如果“国内生存环境”评级为不安全,“产业对外依存评价一级指标”就已没有意义;而对于“国际竞争力”来说,“产业对外依存评价一级指标”只能作为辅助指标进行补充;至于“对外保障”,已经使用“对外国别依存度二级指标”。

对于每一个二级指标,可根据战略重要产业中具体产业的特点进行实际变动。

(收稿时间:2013年11月8日)

作者:关思甲

贸易依存度结构分析论文 篇3:

经济对外依存度对福建省碳排放影响研究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并分析了福建省碳排放和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福建省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对外依存度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两者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

关键词:经济对外依存度;人均碳排放;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一、引言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在2013年9月21日文章指出,2013年中国CO2排放高达100亿吨,超过了美国和欧盟的总和。然而,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达到7.2吨,仍然不如美国的16.4吨。福建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短期内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现状难以改变。福建省缺煤、少油,受资源约束,福建省的能源以省外调入为主,且能源消费量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CO2排放量越来越大。Grossman在上世纪率先研究许多国家的环境污染物排放差异,结果表明长期环境污染与GDP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王琛采用倒U型的EKC模型对中国的CO2排放与GDP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均CO2排放与人均GDP并不服从标准的倒U型关系,而是表现为不太明显的N型趋势[1]。

相关研究表明:西方国家是隐含碳排放的净进口方,而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净出口的位置[2]。陈洢然的研究发现,我国对外贸易的模式不合理。产品出口主要是化石燃料,原料半成品和高能耗的金属制品,属于粗放型的經济发展方式,具有明显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产生了较高的CO2排放。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充当的是终端加工制造者的角色,导致了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3]。本论文选用出口额用于分析福建省的对经济对外依存度与碳排放的关系,因为出口额更能反映国外消费产品在我国生产过程中的“碳转移”现象。

二、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

国际上统计的各国CO2排放只需三组数据,a)化石燃料消费量;b)化石燃料的构成比例;c)水泥生产量。即:CO2排放=能源的碳排放+水泥的碳排放化石能源CO2排放测算可以根据化石燃料的燃烧量以及建议排放系数来计算。化石燃料燃烧的CO2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

ECO2=∑iSi×Fi×E 1

式1中,ECO2 为化石燃料的CO2排放量;E为能源的消耗总量;Si 为i种能源在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重;Fi 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根据1994年的国家标准,水泥的碳排放系数为Fc= 0.5230tCO2/t水泥。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EC=FC×C 2

其中Fc为水泥生产的CO2排放系数,C为水泥生产量。根据上述公式以及碳排放系数计算出福建省2004-2013年10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如表1所示。

表1:福建省碳排放量

三、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分析

(一)从福建省的能源结消费结构分析

福建省的能源消费中,低碳排放的天然气消费逐年增加,到2013年已占能源消费比重的5.5%,但无法对CO2减排做出太大贡献。从2004-2011年,煤炭消费一直是福建碳排放的主因,虽然期间有波动,总体保持在5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的水泥产量和水泥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呈总体增加趋势,这和国家今年来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的引致需求有关。

(二)其他因素分析

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福建省人均碳排放表现出持续增长。与此同时,福建省万元GDP的碳排放量基本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0.79t/万元一直下降到2013年的0.52t/万元,这充分说明:福建省的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减少。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高耗能的工业产出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2010年以后基本维持在43%的水平。福建省的城镇化率从2004年的47.6%逐步提高到2013年的60.8%,在城镇化的推进中,建设基础设施消耗大量水泥和其他工业产品,也使得CO2排放量增加。另外,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福建省的碳排放。

四、经济对外依存度与福建省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

研究福建省碳排放与经济对外依存度之间的关系,数据来源《2014年福建省统计年鉴》。因变量为碳排放量,关于自变量的选取,总结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经济对外依存度采用出口总额/GDP来(EX)表示。

1.单位根检验 研究时间跨度为2004-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可能不平稳,可能造成“伪回归”现象,为了有效的检验数据的特征,利用Dichey-Fuller(ADF)方法检验EX和TC的平稳性。由于自然对数变换能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故取各变量的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EX和LTC。涉及的检验均借助Eviews7完成。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得知EX和AC分别在5%、1%的显著水平下一阶差分平稳,即一阶单整。

2.协整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在95%的可信度条件下,经济对外依存度与人均CO2排放存在1个协整方程,两者存在长期整合关系。

3.Granger因果分析检验 福建省的人均CO2排放和经济对外依存度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4]。

五、结论

本文对福建省的人均CO2排放和经济对外依存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福建省经济对外依存度与福建省人均碳排放在考察期间呈现增长趋势,并且两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无法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发达国家在我国整体的“碳转移”现象,在福建省的影响并不显著。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1.福建省的产业结构中,轻工业所占的比重较大,特别是轻纺工业;2.在福建省所有的碳排放量中,水泥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在福建省城镇化过程中加速基础投资建设的趋势下,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善。(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琛.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综合管理,2009.

[2] Wang T., Waston J. Who Owns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J].Tyndall Briefing Note,2007(23).

[3] 陈洢然.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基于隐含碳的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3).

[4]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177-179.

作者:林晓斌

上一篇:行政复议后行政诉讼论文下一篇:图书物流供应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