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投资论文

2024-04-16

长期投资论文(共8篇)

篇1:长期投资论文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的论文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新投资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变化较大,将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主要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部分。而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在两部分中都有涉及,其具体会计处理还需要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合并准则》等具体准则,业务比较复杂。

一、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企业合并分为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三种。只有在控股合并方式下,才可形成合并方对被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控股合并方式下,双方经济上已经实为一体。为真实反映“投资”实质,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应体现为享有被合并方净资产份额,而具体的计价基础,是由合并会计方法决定的。合并会计方法主要有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之分。权益结合法假设企业由合并形成的联合在合并之前已存在,因而只须按被购企业账面的资产、负债的价格进行资产负债表的合并,合并后参与合并企业的会计报表均保持原来的账面价值。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净资产的一项交易,与企业购置普通资产的交易基本相同。在购买法下,要求合并方按与之相交换的资产或权益的价值来衡量所收到的资产或承担的负债,将公允价值体现在购买方的账户和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中。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合并准则》中,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从其认可的合并计价基础(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以及会计处理程序来看,采用的是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共存的方法。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参与合并各方的股东(即最终控制方)的控制权并未发生变更,合并各方存在关联关系,在会计方法上采用权益结合法。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各方相对独立,能够较为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交换价值的“公允性”较高,因此采用了购买法进行核算。

(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进行会计处理时,根据权益结合法的思想,合并方取得的被合并方的净资产是双方交换股权的结果,属于内部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此,直接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由此体现进行这项投资的目的。确认时不需要考虑合并方支付的资产或承担的`债务的公允价值,也不需要考虑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因合并发生的如审计费等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方式以及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的账面价值以及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股东权益。调整时,先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对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应收项目核算,不构成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为便于理解,下文均不考虑此应收项目。)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是分两步进行的。

首先,根据购买法的思想,合并方通过购买行为取得被合并方的净资产,应视同购买普通资产的外部交易,以购买时支付的实际成本作为其入账依据,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因此,以购买方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及直接相关费用之和构成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支付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产处置损益计入合并当期损益。

其次,从投资的目的看,由于投资方取得此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实质是通过投资取得具有控制力的被投资方的股份,这时,取得投资的成本应是与享有被投资方净资产的份额相等。因此,在以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后,还需要进行调整。调整时,对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对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合并当期营业外收入。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取得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例1,A公司以土地使用权和专利技术对B公司投资,取得B公司70%的股份。该土地使用权和专利技术账面价值合计为1 200万元,至购买日已合计摊销200万元,购买日时公允价值为1 250万元。A公司在合并中支付评估费等相关费用为30万元。A公司在合并日的资本公积为50万元,盈余公积为4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100万元。B公司在购买日的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1 5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 600万元。

以下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1.假设A、B公司同属C公司的子公司,则该项合并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A公司直接以取得B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份额1 05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做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1050

资本公积 50

盈余公积 4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

投资收益 30

累计摊销 200

贷:无形资产 1 400

银行存款 30

2.假设A、B公司合并前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则该项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首先,A公司应以支付的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1 28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支付的无形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50万元,作为已实现的资产处置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做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1 280

累计摊销 200

贷:无形资产 1 400

银行存款 30

营业外收入 50

其次,做进一步调整。将初始投资成本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160万元(1 280-1 600×70%)确认为商誉。

借:商誉 16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60

可将两步的分录结合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1 120

商誉160

累计摊销200

贷:无形资产 1 400

银行存款30

营业外收入50

二、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对企业以合并外其它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为基础确定。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作为支付对价的,初始投资成本为所发行证券的公允价值,手续费等直接费用不构成投资成本。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规定,这部分费用应从发行溢价收入中扣除,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

但当投资方通过长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方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能力时,由于采用权益法核算,因此需要根据取得被投资方相应股权份额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作出调整。按照新投资准则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实际上是购买的与被投资方股权份额相应的商誉。由于这部分商誉的存在无法和企业自身区别开来,不具有可辨认性,不满足资产确认条件,因此不予确认。这样,初始投资成本就包含了购买的商誉,且不需要进行摊销,保留到处置为止。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是已实现的交易中被投资方作出的让步,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入,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例2,A公司以一项机器设备对B公司投资,取得B公司20%的股份。A公司该项机器设备的原值是200万元,在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60万元,公允价值为150万元。A公司在合并中支付评估费等相关费用为30万元。B公司在交换日的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7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800万元。

首先,A公司应以支付的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18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10万元计入营业外收入。做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180

累计折旧60

贷:固定资产200

银行存款30

营业外收入10

其次,做进一步判断,将初始投资成本180万元和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60万元进行比较,差额20万元不予确认,也就不用做调整分录。假设B公司在交换日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则需要将初始投资成本180万元和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00万元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做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20

贷:营业外收入 20

此时可将两步的分录结合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200

累计折旧60

贷:固定资产 200

银行存款30

营业外收入30

综上所述,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原则是由投资方对被投资方具有的影响力而确定的。根据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影响关系,分为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以及不具有以上关系,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四种类型。对这四种类型的投资成本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对前三种,一般应以取得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作为基础来最终确认初始投资成本。对同一控制下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计价基础为账面价值。

第二,对第四种类型,直接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确认初始投资成本。但有一点特殊,根据新投资准则规定,对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其初始投资成本是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认。这是因为母公司还要编制合并报表,编表时需要采用权益法,为了简化母公司的工作量,才要求母公司采用成本法。而其中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仍遵从第一条,因为在合并日就需要编制合并报表。

篇2:长期投资论文

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或被投资企业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时应采用成本法核算,本文主要讨论成本法下投资企业投资收益的会计核算。

一、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成本法投资收益的处理规定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时,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作为当期投资收益。但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若被投资企业分派的属于投资前累积未分配的利润又被投资后实现的利润弥补,则投资企业应在原累计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范围内恢复投资成本,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

二、常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在按照上述规定具体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分别投资年度和以后年度处理:

(1)投资年度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如来源于投资前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则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如来源于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则确认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如不能分清是来源于投资前还是投资后的净利润,则按以下公式计算确认投资收益或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12)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企业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如为正数,则按此金额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如为负数或零,不需冲减,分得利润或股利全部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例1:A企业于4月2日以500万购入B企业3%的股份,B企业04年净利润50万,04年12月31日宣告分配04年股利60万。则:

A企业04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500000×3%×(9÷12)=11250元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600000×3%-11250=6750元

会计分录:

借:应收股利 18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 6750

投资收益 11250

(2)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

计算公式: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企业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如为正数,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如为负数,恢复增加初始投资成本,但恢复数不能大于原累计已冲减数。

例2:1月2日A企业以60000000元投资于B公司,占B公司表决权的10%,采用成本法核算。B公司有关资料如下:(1)02年4月20日宣告度现金股利1500000元,02年实现净利润6000000元;(2)4月20日宣告的现金股利7500000元,03年实现净利润7000000元;(3)04年4月20日宣告的现金股利6000000元,04年实现净利润5500000元;(4)4月20日宣告的现金股利3000000元。A企业各年有关投资收益的会计分录如下:

(1)02年4月20日B公司宣告01年度的现金股利1500000元,因属投资以前年度的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

借:应收股利 150000(1500000×1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150000

(2)03年4月20日宣告02年现金股利750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1500000+7500000)-6000000]×10%-150000=15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7500000×10%-150000=600000元

借:应收股利 750000(7500000×1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150000

投资收益 600000

(3)04年4月20日宣告03年现金股利600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1500000+7500000+600000)-(6000000+7000000)]×10%-(150000+150000)=-100000元

计算结果为负数,应恢复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6000000×10%-(-100000)=700000元

借:应收股利 60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100000

贷:投资收益 700000

(4)05年4月20日宣告04年现金股利300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1500000+7500000+600000+3000000)-(6000000+7000000+5500000)]×10%-(150000+150000-100000)=-250000元

计算结果为负数,应恢复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但恢复增加数不能大于原累计已冲减数00元(150000+150000-100000)。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3000000×10%-(-200000)=500000元

借:应收股利 30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200000

贷:投资收益 500000

三、一种简化的会计处理方法

从上述的例题中可以看出,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核算还是比较复杂的,要分“投资年度”和“以后年度”两个阶段分别计算,而且在按上述公式计算“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时,因需要“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企业各年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及“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各年实现的净损益”等数据,导致投资年度越往后,计算所花的时间会越长。实际上,由于实务中企业一般都是在当年分配上一年的利润或股利,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种简化的核算方法,可以不必计算被投资企业累计的应得利润和应收股利,只需比较股利所属年度的被投资企业的应得利润和应收股利。不管是投资年度还是以后年度,都可采用以下这种简化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法下的投资收益,计算公式:

投资企业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上年投资持有月份÷12)

注:由于实务中企业一般都是在当年分配上一

年的利润或股利,因此公式中的“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实际就是被投资企业股利所属年度的净损益。

投资企业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企业本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同样,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如为正数,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如为负数,恢复初始投资成本,但恢复增加数不能大于原累计已冲减数。

我们先以例2为例,看看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1)02年4月20日B公司宣告01年度的现金股利1500000元,因属投资以前年度的股利,可直接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可按上述简化公式计算,由于A公司02年才取得投资,“上年投资持有月份”和“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实际都为零,则: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0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1500000×10%-0=150000元

(2)03年4月20日宣告02年现金股利750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6000000(02年B公司的净利润)×10%×(12÷12)=600000元(注:A公司于02年1月投资,因此“上年投资持有月份”应为12)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7500000(03年B公司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10%-600000=150000元

(3)04年4月20日宣告03年现金股利600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7000000(03年B公司的净利润)×10%×(12÷12)=70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6000000(04年B公司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10%-700000=-100000元

计算结果为负数,应恢复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00元。

(4)05年4月20日宣告04年现金股利300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5500000(04年B公司的净利润)×10%×(12÷12)=55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3000000(05年B公司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10%-550000=-250000元

计算结果为负数,应恢复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但恢复增加数不能大于原累计已冲减数200000元(150000+150000-100000),因此,恢复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仍为200000元,应收股利是300000元,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应是500000元,会计分录同前一种方法。

再看看例1,由于A企业是04年4月投资于B企业,04年12月31日宣告分配的是04年的股利。则按简化公式计算04年投资收益时,“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实际应是B公司04年实现的净利润,很显然,计算结果与第一种方法是一样的:

A企业04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500000×3%×(9÷12)=11250元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600000×3%-11250=6750元

当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B企业04年12月31日分配现金股利30万,则计算出的“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则为300000×3%-11250=-2250元,为负数,这时如果仍是恢复初始投资成本时就会出现错误,因此在运用简化公式时,如果是被投资方第一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次分配股利,且是在投资年度分配当年的利润时,如果计算出的“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为负数,则不需恢复初始投资成本,而是按应收股利全额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不过在实际业务中,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因为企业一般都是在当年分配上一年的利润。

综上所述,运用上述简化公式计算成本法下的投资收益时,计算结果与会计制度和准则中规定的方法一样,但要比原计算方法简单,计算量要小很多,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3:长期投资论文

1 适用范围

在2014年新制定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 全部投资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投资以及重大影响;二是投资方对合营企业的投资;三是其他投资, 作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适用其他会计准则。

这一分类具有其理论基础, 因为从权益性投资的角度来看, 投资方在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经营风险。而从其他投资的角度来看, 投资方只承担价格变动风险和信用风险。两种投资风险特征不同, 因此, 应当遵循不同的会计准则。

2 概念和分类

关于控制、共同控制和合营企业的概念, 新会计准则其他细则已经进行了重新修订。因此, 新修订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重大影响”也做出了进一步的规范。

重大影响实际是指, 投资方在投资以后, 就有权参与被投资单位的一些重要决策, 主要是指财物与运营管理方面, 但是不能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而在判断投资方对于被投资单位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时, 需要综合考虑表决权的各项潜在因素, 不仅包括投资方拥有多少占比的认股权证, 还包括其是否可转换公司债券,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只能考虑“当期”可转换或可执行的潜在表决权。

一般来说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判断其重大影响:一是投资方的代表是否能够在被投资单位的重要机构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投资方的代表是否能够参与被投资单位的股利分配等重大决策的制定;三是是否与被投资单位之间发生关联方交易;四是被投资单位的管理人员中是否有投资方的代表参与;五是是否向被投资单位提供一些重要的技术资料。

3 确认和计量

新修订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在确认和计量上有以下变动。

3.1 确认和初始计量

新修订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增加了一些新的规定:“涉及企业合并过程中的相关费用, 合并方应当在发生时, 就将这些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收购直接相关费用是指收购方为获得公允价值而进行的单独交易付出的代价。在企业合并中, 审计费、评估费和法律服务费等直接费用, 按照规定了将之计入当期损益。而在非企业合并过程中产生的直接费用, 按照规定需将其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而对于间接费用, 新修订准则也做出了规定, 企业中一切有关于发行权益性证券的费用, 需要按照要求冲减发行收到的相应对价, 然后将其纳入资本公积等相关的项目中。但是, 广告费等与发行权益性证券无关的直接相关费用, 应计入费用而不是所有者权益项目。

对于这些费用的处理, 新修订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国际准则并不完全一致。国际准则将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计入初始成本, 而我国主要是采用了“权益结合法”, 该规定要求全部核算通过企业合并而控制的相关企业, 这样, 长期股权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就与国际准则形成一定的差异。

3.2 后续计量

3.2.1 成本法

(1) 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新修订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对于不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内的内容进行了规定, 对被投资单位没有任何的影响, 或者不存在共同控制, 且无报价与公允价值的情形下, 完全不可计入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因此, 成本法仅适用于对子公司的投资。

对于投资性主体, 如果能够为他们的相关投资活动, 提供一系列服务的子公司, 需将之合并使用成本法核算。子公司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都要按照公允价值的要求, 对之实施初始和后续计量, 在此基础上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 投资收益的确认

准则修订后, 不再区分投资前后获得的股利, 即不再对清算性股利进行特殊处理。

3.2.2 权益法

(1) 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权益法主要适用于以下的内容:一是对联营企业进行的投资, 二是对合营企业进行的投资, 新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新增了两种特殊情况:

第一个是如果在联营企业的投资中并不都是直接持有的, 那么此时风险投资机构, 或信托公司投资, 如果满足所需的条件, 则需要严格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并将其纳入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个是对联营或合营企业持有的权益性投资, 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的, 应按照准则中金融资产的有关规定处理。

(2) 权益法的核算程序

权益法的核算程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初始投资成本;二是对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变动份额的确认。

在新修订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 并没有对是否要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做出相应的修订。应用权益法时, 如果确定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公允价值的份额, 需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并将负商誉计入营业外收入。而如果投资成本大于份额, 则不确认商誉, 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对持有期间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 应按投资份额进行确认。

一是如果投资方与被投资方存在重大会计政策差异, 那么投资方需要首先做出调整。并在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基础上, 调整投资方的利润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和业主权益, 作为后续计量的计算基础。

二是抵消集团内部未实现损益中归属于母公司的份额。这一修订认为应将双方作为一个经济主体, 抵消内部发生的未实现损益。

三是对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变动份额进行确认。在新制定的准则中对此做出了规定, 如果投资方确实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得长期股权投资后, 则需要按照投资份额分别确认损益和所有者权益, 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被投资方宣告发放股利时, 也应按照投资份额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对于权益法核算的其他变动, 作为国内外会计准则讨论多年的问题, 新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明确, 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4 披露

新修订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不再规范长期股权投资的披露要求, 因为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披露, 已经在新准则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细则中予以规定。

参考文献

[1]龙姣.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 2012 (14) .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关新红.新会计准则下金融企业会计实务[M].北京:电子产业出版社, 2008.

[4]徐全华.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2) .

篇4:高平:长期投资不等于长期持有

从基金研究员到投资顾问

虽然采访高平之前做足了功课,但记者对基金投顾的业务依旧知之甚少,甚至对其概念也比较模糊。高平笑称,自己在进入国金证券财富管理中心之前,对这一职务的了解也并非那么深入。基金投顾,用高平的话来说,就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投资咨询服务的概念在其中。

他为记者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通常投资基金,多数都是在一级市场(最多的是在银行)根据销售人员的推荐购买。即便是专业的基金分析报告或基金经理,也只会推荐购买,而不会告诉在什么时候赎回。基金投顾需要做的则是能够做出咨询建议,也需要为基民把握赎回的时机。

做过基金研究员的高平对于目前的基金投顾工作颇为投入,在他看来,基金投顾是一份有挑战的工作。“投资难还是咨询难?通常大家都会认为能做好投资比较难,比较而言,投资是比较单一的事情,而咨询还加入了服务的概念。譬如一名投资者的目的就是赚钱,购买某只股票或基金长期持有,甚至换手率为零,也能赚钱。但是在我们投资顾问的咨询工作中,这么做是不现实的,我们要为客户把握到尽可能多的波段机会,获取最大的利益。投资顾问的工作比单纯投资要难,也比单纯分析研究要难,这份工作有挑战性,也非常有前途。”高平如是说。

说起自己的职业选择,曾经在某券商做基金研究员的高平也曾想过转行,研究宏观策略或做金融工程,但最后都放弃了。“基金行业目前来说是低谷,国内的公募基金表现也并不见佳,但是我认为这个行业依旧有机会、有前途。”做了两年的基金研究工作之后,高平的最大感触是研究工作接触不到基层的客户,一切研究都如空中楼阁,推荐买入某基金产品更多时候像是在自说自话。

“加入国金证券财富管理中心做经纪业务,有机会接触到普通客户,在研究基金产品的同时,能够更为准确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其制定适合其实际情况的基金产品组合,这就是我从基金研究员到基金投顾转变的最大因素。”说起这段历程,高平颇为感慨。

基金业前途光明

虽然公募基金目前的表现并不可喜,甚至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公募基金表示失望,但在高平看来,这都是投资者逐渐成熟的表现。现在的市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趋于理智,对基金经理也不会盲目追随。更多的投资者开始审视自己的投资行为,开始计算获利的多少以及衡量基金管理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甚至对基金的招募说明书都会仔细研读。

高平认为,以前很多人将长期投资的概念偷换了,长期投资并不等同于长期持有。基金是适宜于长期投资的金融产品,但是不见得要长期持有。在他看来,长期持有是一种懒人投资的方式,不对市场进行判断,也不对A股市场进行趋势的判断,买进了某只基金产品,就不理不问,坐等升值,这本身是不符合投资逻辑的。高平认为,基金也适合做波段操作。

2006年12月,股指为2200点,2007年10月股指则冲高到6100多点,这期间股指涨了近3倍。2011年12月股指探底至2100多点,从这期间看,如果购买基金产品做波段操作,2006~2007年持有基金并且及时卖出,能够获利3倍多。但是如果持有不卖出,一直坚持到现在,股指基本上又回到2006年底的水平,基金几乎也被打回原形。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关注大盘,把握时机,择机买进,择时卖出。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买入的建议,也要有卖出的提醒。而不是盲目的建议其长期持有。” 高平很认真地向记者解释。

投资宜关注创新品种

对于如何选择基金的投资品种,高平建议可关注创新型基金。第一类是创新型封闭式基金。传统的封闭式基金有较长的封闭期,通常为15年,折价率高。在这个封闭期内,不论市场走高还是走低,都无法申购或赎回。创新型封闭基金在设计上克服了这一问题,一般在期限不超过5年时,若基金折价率连续若干个交易日超过20%,即可封转开。高平表示,这样的产品设置,对基金经理的操作就是一个压力和约束,同时也给了投资者更大的选择空间。“就目前来看,现有的封闭式基金整体表现要比开放式基金好,就2010年封闭式基金的表现看,普遍取得正收益,53只封闭式基金里,有38只正收益,有22只封基的收益率在10%以上。”高平介绍说。

第二类是分级基金。高平认为,分级基金的产品设计就是迎合了投资者的口味,根据不同的风险喜好,将基金分为A份额和B份额。A份额是为风险厌恶者所准备的,这类基金风险低,表现稳健,随着到期日的临近,其折价消失,很好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而B份额往往是迎合了风险爱好者的口味,具有高风险和高杠杆的特征,一般的B份额基金具有1~3倍的杠杆效应,有的甚至高达11倍。

除了品种的选择外,基金的择时也颇为重要。他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在大牛市的背景下,宜购买开放式基金,尤其是指数基金。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宜关注交易性基金,这类基金爆发力强,且往往具有杠杆效应,并且能够反映市场预期。

成长路上的基金投顾

高平将投资品种与投资者的贴合度进行了分类。“大致可以分3类。第一类人群喜欢了解上市公司,投资个股,如退休在家的老人或职业股民。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去调研一家公司,这类人群更愿意相信自己,投资股票。第二类是ETF基金,适宜于专业人群和时间并不宽裕的大户投资者,也可能是一些企业或者机构。第三类是分级或封闭式基金,这类产品颇受激进投资者的偏爱,这类人群有一些闲散的资金,但不见得有时间和精力自己操作。他们往往对基金进行波段性操作,一年大约4~8次交易型机会,根据大环境来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进行调整。”高平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心得,

说起自己的生活,高平笑说,自从加入了国金证券财富管理中心以后,自己的私人空间就被压缩了。毕竟基金投顾是一件新事物,万事开头难,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咨询的因素,在研究产品的设计上也要更贴近市场,推荐的目的性更强。“前段时间一直在专注研究产品的模式设计,现在慢慢走上了正轨,希望2012年能够在工作上有所突破。”

说起2012年的计划,高平给自己定了不小的期望值。“要说现在最大的压力,倒不是工作,就是薪水总赶不上房价。”当记者问到目前的压力时,高平谈起了现在上班族最头疼也是最关心的问题。1年前,高平从深圳的一家券商跳槽到国金证券财富管理中心,他发现最大的难题依旧是房子,上海的房价比深圳更高不可攀,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早点买房。

篇5:长期股权投资-什么是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的主要内容

股权投资通常是为长期(至少在一年以上)持有一个公司的股票或长期的投资一个公司,以期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的目的。

如被投资单位生产的产品为投资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在市场上这种原材料的价格波动较大,且不能保证供应。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企业通过所持股份,达到控制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使其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能够直接从被投资单位取得,而且价格比较稳定,保证其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但是,如果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不佳,或者进行破产清算时,投资企业作为股东,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投资损失。股权投资通常具有投资大、投资期限长、风险大以及能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益等特点。股权投资的利润空间相当广阔,一是企业的分红,二是一旦企业上市则会有更为丰厚的回报。同时还可享受企业的配股、送股等等一系列优惠措施。

股权投资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2)共同控制,是指按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

(3)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决定这些政策。

(4)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

股权投资的区别

股权投资是作为股东,有参与决策投票的权利,按照企业实现的利润享有红利;债券投资,是债主,相当于借钱给对方,没有投票权,只是按照债券的约定定期收取利息,并且这个利息一般是固定的,并且跟企业的经营情况没有直接关系

把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这些长期投资与前面讲述的短期投资相比,二者的差别为:

(1)投资期限不同。

(2)投资方式不同。

(3)投资目的不同。

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成本法核算

(1)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

采用成本法时,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应保持不变。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成本法核算

(2)成本法下的分红问题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或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①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权益法核算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应在取得股权投资后,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不属于投资企业的净利润除外),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投资企业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投资的账面价值。

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

股权的投资成本

股权投资应以取得时的成本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成本,是指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支付的全部价款,或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不包括为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所发生的评估、审计、咨询等费用。

成本法与权益法变更

原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改按成本法核算,或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改按权益法核算时,按原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投资成本。

投资企业因追加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投资企业应在中止采用成本法时,按追溯法调整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价加上追加投资成本等作为初始成本。如何按照追溯法调整?我们认为,可以合并编制追溯调整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首次股权投资,也可以分项编制溯调整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首次股权投资。而不应该只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上的一种账务处理方式。

减值准备

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是针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而言的,在期末时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熟低的原则来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而可收回金额是依据核算日前后的相关信息确定的。

相对而言,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这种估算是事后的,客观一些,不同时间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具有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

(1)本科目核算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时计提的减值准备。

(2)本科目应当按照被投资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3)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或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4)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计提

(1)期末,企业的长期投资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收益――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贷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

(2)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贷记“投资收益――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

合并报表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规定,当长期投资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时,应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进行核算时,由于帐面余额是按照被投资企业净资产价值中所拥有的份额而进行调整的,因此当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可收回价值低于帐面价值时,投资单位也应提取减值准备。如果被投资单位是受投资单位控制的,则在合并会计报表时产生了减值准备应如何处理的问题。

由于现行会计制度对此尚未规定,实务中处理也不一样。有的将其作为合并价差;有的比照内部应收帐款坏帐准备的处理,按原分录抵消。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与坏帐准备同是资产减值准备,但范围不同。对坏帐准备来说,是对局部资产计提的,对应的是母子公司之间某一项债权债务。当母子公司报表合并后,债务方的资产一经合而为一,应收帐款等于收回,坏帐因素自然消除,除非债务方的总资产小于该项内部债务,而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发生,因此坏帐准备应予全额抵消。

但长期股权投资对应的是被投资方的整体净资产,其可收回金额的减值隐含在总资产中。既然被投资单位的总资产减值已成事实,因此合并报表也应反映这个事实。如果在抵消长期股权投资的同时也比照抵消内部应收帐款的同时抵消坏帐准备的方法,将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抵消(即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贷记“投资收益”),就会将原来已经反映较为真实的资产又重新虚列,同时高估了收益。

(1)从理论上来讲,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实际上是合并总资产的减项,不能抵消。但由于它是按照单个项目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既已抵消,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还留在报表项目中,于理不合。实际上当子公司的资产一经并入,此时的减值准备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体现的是子公司资产的减值,因此减值准备或是应下推到子公司各项资产中去,或是在合并报表中单列项目反映。

篇6: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

(2)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

关键点:为使全部投资按再次投资交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算,则应将原投资持股比例部分调整到再次投资交易日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调整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原持股比例)

贷: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利润分配)(原取得投资时至新增投资当期期初被投资单位

留存收益的变动×原持股比例)

投资收益(新增投资当期期初至新增投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原持股比例)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

2.因持股比例下降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1)个别财务报表

持股比例下降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如下图所示:

关键点:剩余持股比例部分应从取得投资时点采用权益法核算,即对剩余持股比例投资追溯调整,将其调整到权益法核算的结果。

①处置部分

篇7:洞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成本

295

――公允价值变动

25

――投资收益

10

借:其他综合收益

25

贷:投资收益

25

增资日,改按权益法核算:

投资成本为930万元(330+600),甲公司享有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为1050万元(3500×30%),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营业外收入。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5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120

贷:营业外收入

120

记“其他综合收益”的两种情况

“其他综合收益”作为新准则新增科目,在长期股权资产核算会计处理时有着相应的变化。“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原来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后来记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情况,主要是根据其他综合收益的定义,因为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即以后能够记入损益类的情况,但是还不符合结转损益类的情况,就应该记入其他综合收益,主要包括下面4种情况: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减值及处置导致的其他综合收益的增加或减少。也包括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重分类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部分。

确认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导致的其他综合收益的增加或减少。

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其差额记入所有者权益导致的其他综合收益的增加,及处置时的转出。

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汇兑差额,记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

二是,原来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后来符合一定条件转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或者资本溢价情况,在新准则前提下,还在资本公积――其他核算科目下,主要是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授予日按照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贷方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行权时,按照实际行权数量确定的金额,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从借方转出,贷方记入股本科目,差额记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资本溢价)科目。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被投资单位除了实现净利,其他综合收益增加以外导致其他资本公积增加的情况,投资方应该按照持股比例确认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当权益法转为按金融资产核算,投资方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改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其在丧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原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同时结转其他综合收益。

例2.甲公司对A公司投资的有关资料如下:

7月1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1400万元购入A公司40%的股权,对A公司具有重大影响,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3750万元(包含一项存货评估增值100万元;另一项固定资产评估增值200万元,尚可使用年限,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20A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上半年发生净亏损1000万元),投资时评估增值的存货A公司已经全部对外销售,A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增加1500万元。

1月至6月期间,A公司公告并发放现金股利1000万元,实现净利润370万元,A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减少500万元。

207月1日,甲公司决定出售其持有的A公司25%的股权(即出售其持有A公司股权的62.5%),出售股权后甲公司持有A公司15%的股权,对原有A公司不具有重大影响,改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出售取得价款为1600万元,剩余15%的股权公允价值为960万元。

此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构成为:投资成本1500万元、损益调整500万元、其他综合收益4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16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937.5(1500×25%/40%)

――损益调整

312.5(500×25%/40%)

――其他综合收益

250(400×25%/40%)

投资收益

100

在丧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96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562.5(1500-937.5)

――损益调整

187.5(500-312.5)

――其他综合收益

150(400-250)

投资收益

60

原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

借:其他综合收益

400

贷:投资收益

篇8: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思考

[例]A公司于20×5年2月取得B公司10%的股权, 成本为600万元, 取得投资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5600万元 (假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 。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重大影响且无法可靠确定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 A公司对其采用成本法核算。A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2006年4月10日, A公司又以1200万元的价格取得B公司12%的股权, 当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8000万元。取得该部分股权后, 按照B公司章程规定, A公司能够派人参与B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 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转为采用权益法核算。假定A公司在取得对B公司10%股权后至新增投资日, B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600万元, 未派发现金股利和利润。除所实现净利润外, 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

案例中, 初始投资成本600万元大于应享有的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560万元 (5600×10%) , 差额40万元属于商誉,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6000000

贷:银行存款6000000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解释, 对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在原投资时至新增投资交易日之间公允价值的变动 (8000-5600) 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240万元, 其中属于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部分60万元 (600×10%) , 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 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其他原因导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180万元, 应当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 同时计入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24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800000

盈余公积600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40000

进一步简化分析:假设B公司在A公司从第一次投资至追加投资期间没有任何利润, 并且追加投资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6000万元, 则上述分录应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400000[ (60000000-56000000) ×1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00000

如果现在从整体来看, 在追加投资时, 原10%股权的成本为600万元, 而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6000万元, 投资成本与应享有的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6000×10%) 正好相等。而从上例“讲解”的核算要求来看, 分录则是:

借:长期股权投资6400000

贷:银行存款6000000

资本公积400000

可以看出, 按照“讲解”中例题的思路进行业务处理, 会比整体性原则考虑方法多出40万元的长期期股权投资和40万元的资本公积。笔者认为, 对于此类业务的处理应当按照整体性原则, 着眼于整个投资业务进行处理。而且从实务工作情况看, 对于规模较大的投资, 企业发生的频率不会很大, 从整体思维进行业务调整和处理也并不困难。因为初始投资时体现的40万元商誉是在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低于初始投资时的投资成本时出现的, 在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升至初始投资时的投资成本时, 按理应冲掉原先未确认但体现到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的商誉, 这样操作更为合理。

二、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其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进一步明确:因追加投资而使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 对于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同时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原会计准则在上述问题的处理上采用的是资本公积而不是损益, 新准则将其列入营业外收入, 这个变化让人感到困惑。新准则下, 企业向其关联企业投资, 只要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就会形成损益, 影响当前的利润表。但这个影响数在当时并没有实际实现, 并且是由于被投资方非利润的影响因素造成。从这点上看, 将此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会更加合适, 还可以避免一定的盈余操纵问题。其实, 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可以理解为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短时间内的升值。此部分升值, 投资方应按准则第十三条的规定计入资本公积才更加合理, 从整体上看也更具有一致性。

三、处置投资导致成本法转为权益法

对于处置投资导致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情况, “讲解”做了如下解释: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的份额, 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 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 应当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上述解释中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与前述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从内容涉及的环境条件来看, 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应在这里改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 “所有者权益变动”在这里应当是指账面价值的变动, 很显然这与新准则的“公允价值”的基调有较大的冲突, 从整体来看前后呈现不一致或者说不协调。因此, 将“所有者权益变动”更改为“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更为合适。

参考文献

上一篇:对《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下一篇:《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大班音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