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论文

2022-04-22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回顾(一)改革开放前的农村信用社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全面开展农村金融工作,普遍建立区级银行营业所和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截至1956年年底,全国信用社已发展到10万多个,全国80%的乡都有了信用社。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论文 篇1: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探讨

摘 要: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是专门针对农户,服务于农户的一种金融产品,在我国扶贫领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了农户们关注的重点。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不断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存在各种风险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为推动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针对各种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小额信贷风险 解决措施 风险控制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是帮助农民致富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风险,直接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进行浅要地探讨。

1、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因素

1.1 对于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信用社对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在农户办理贷款中,缺乏对农户家庭情况的深入调查的意识,对于贷款办理过程不能严格执行信用社有关规定,缺少农户信贷资料,农户的信用评估等,就盲目办理手续,导致对农户的信息掌握不足,加大了信用社小额贷款的风险。

1.2 同时在对农户放贷后,很多信用社都存在着缺乏对贷款贷后管理和监察的意识,认为只要有贷款记录和相关证据等,就没有必要对贷款进行贷后管理,导致我国信用社贷款风险逐年增加,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

1.3 由于农户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农户也主要以种植和养殖这些弱质产业为主,农户的发展极大地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农户收入效益低下,同时信用社和国家没有相应的风险补偿措施和有关扶持政策,导致农户不具备还贷能力,直接增加了信用社的贷款风险。还有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员工素质达不到要求,不严格按照要求随意放贷,间接增加了信用社不良贷款额度,导致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增加。对于农村信用社贷款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都增加了信用社的小额信贷的风险,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2、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风险控制措施

2.1強化小额信贷管理机制,来提高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运行质量。在农村信用小额信贷的推广和发展中,首先应该强化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在对农民放贷前,信用社信贷人员应该对农民家庭情况,如家庭收入、支出、家庭人口、农田承包面积等信息认真做好调查。然后根据农户家庭情况进行信用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并对农户评价情况进行公示,便于接受群众的监督,发挥群众在农户信用评估和信贷管理的监督作用,来加强对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管理,合理地对小额信贷风险进行防范。

2.2 强化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贷后检查制度,来控制贷后风险。农村信用社应该科学合理的建立完善的农户贷款贷后的管理制度,努力将贷款贷后落实到个人,对农户贷款进行管理。信用社可以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对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和考核,根据调查情况和结合信用社贷款回收制度,对农户贷款进行相应的管理,来有效地控制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风险。

2.3 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制度,来降低农户对风险的承担。由于我国农村收入效益较低,对于信用社小额贷款的风险较大。信用社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制度,国家应该在相关政策上对农户贷款存在的风险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其他方面的扶持。同时信用社还可以对农业保险进行推广,来减轻农户和信用社对风险的承担,将原有的小额信贷风险由农户和农村信用社两方承担,增加为信用社、农户和保险公司三方共同承担,对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进行控制。

2.4 强化对农村信用社员工的考核,加强信用社员工的素质建设。信用社建立完善的员工考核制度,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很多不良贷款的产生,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因此信用社应该建立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考核,同时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大对不良贷款的监察力度和惩罚力度,促进信用社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来有效地降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

总结: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小额信贷风险问题最为突出,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产品,能否帮助农民致富成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农村信用社小额现代存在的风险,我们应该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来有效地控制小额信贷的风险,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仇冬芳,宁宣熙.《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及管理》[J],农业经济问题,2008(08).

[2] 王雅玲.《农信社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与评估》[J],现代金融,2008(06).

[3] 陈庭强,王冀宁.《基于博弈论的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J],农村金融研究,2010(07).

[4] 朱晓静.《农村信用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

[5] 王学军.《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

作者:扈炳鑫

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论文 篇2:

浅析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前的农村信用社

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全面开展农村金融工作,普遍建立区级银行营业所和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截至1956年年底,全国信用社已发展到10万多个,全国80%的乡都有了信用社。到1957年年底,全国共有信用社883368个。信用社数量虽然大大减少,但社员股金却由1953年的1201万元,增加到31000万元,增长24.8倍;存款由1953年的1100万元,增加到206600万元,增长186.8倍。

虽然这个时期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其中最突出的隐患在于政府强加的政法功能替代了信用合作组织的经济功能,管理功能替代了经营功能。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成为政府改造小农经济,防止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和建立公有制的工具。

(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政策的陆续出台,各专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相继恢复和建立。1979年1月,为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国家也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部门。中国农业银行成为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中专门扶植农业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委托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在中国农业银行的领导和管理下,农村信用社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离合作金融组织的原则却越来越远。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我国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原来的金融制度。从1996年9月开始,全国5万多个农村信用社和2400多个县联社逐步与中国农行银行顺利脱钩。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

为近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历史包袱过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金融风险很大

由于农业贷款受自然、社会等条件的影响大、风险高,加上农村信用社原来的一些贷款没有按照市场原则发放,不良贷款包袱沉重,而且资产质量差。2001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29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4%,当年有46%的信用社亏损,亏损金额167亿元,历年累计亏损挂账1250亿元;有58%的信用社已经资不抵债,资不抵债金额为161亿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通过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扶持,在消化历史包袱,化解风险上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05年末,全国信用社按照“两呆一逾”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比改革前的2002年末下降1296亿元;不良贷款率17.5%,比2002年末下降19.5个百分点,但仍比国内银行五级分类的不良率高6.2个百分点。据分析,不良贷款占比下降主要依靠专项票据置换和贷款余额的增加,前者对不良贷款率下降的贡献率是经44%,后者的贡献率是45%,而完全依靠农村信用社自身力量使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的贡献率仅有11%。

(二)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1.产权不清晰,所有者缺位。

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法人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所谓产权问题,即农村信用社到底归谁所有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名义上实行合作制,但实际上合作制的原则从来就没有真正贯彻过。按合作制的原则,农村信用社是归社员所有的,但社员股金在农村信用社资本金中所占比重很小,并且分散在众多的社员之中,所以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难以实现,反而真正拥有所有权的变成了国家或集体。这就产生了两个必然的后果:一是外部的行政干预不可避免;二是农村信用社在从事经营活动时不用对社员负责,由信用社领导说了算,即所谓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股金构成较为复杂,有农户股、信用社职工股、法人股(包括国家股和乡村集体股);在信用联社这一层次上,还要加上基层信用社股等。其关系如图下图所示:

令一个原因是产权利益主体多层次,包括农村信用社全体社员、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者、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等。产权利益的多层次使得产权主体更加难以确定。

注:这里的“不超过2%”是指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管理规定>的通知》中的“以单个社员最高持股比例不超过农村信用社股本金总额的百分之二为高限”。

2.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在由合作社转向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没有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匹配。

首先,社员(代表)大会是农村信用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应享有选举理事会、监事会、审议两会工作报告、决策信用社重大事项等权力,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社员代表对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情况基本不了解或了解甚少,加之理事会很少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向社员代表大会作适时汇报,导致了社员(代表)普遍没有参加大会的积极性,即使社员代表到会,也由于素质水平不高,极少的社员代表能够对信用社的经营管理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质询和探讨,社员(代表)大会成了名不符实的摆设。

其次,理事会虽然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长期以来政府因素在选举中起着重要影响。政府的干预使得社员选不出他们满意的理事会,因而逐渐对民主管理失去了兴趣,造成社员(代表)大会不能制约理事会,理事会不能制约信用社主任,信用社从而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层。

第三,监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缺乏科学监督。主要表现为在内控监督机构方面,现有人员素质不高,没有根据业务发展的规模配备足够的具有职称的内审人员;在监督检查方面,稽核审计方法陈旧、手段落后;在评审方面,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中的程度测试法和效果评估法没有得到较好运用。

(三)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

经过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国务院关于“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由省级人民政府全面承担对当地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管理制度框架。但是,这一体制的顺利运行和进一步完善还需时日。

省级信用联社职能定位不清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不顺的原因。省级联社承担了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的责任使得它的职责定位不清。省级联社对指导、监督信用社完善内控制度和经营机制负主要责任,同时,省级联社既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起设立、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委托对起实施行业管理的联合体,又是可以经营部分资金业务、清算业务的独立的管理服务型金融企业法人。因此,省级联社是集政府行政职能、行业管理职能和金融企业三种职能于一身的机构组织,这很难说真正做到了“政企分开”、“职责明确”。

三、促进我国农村信用社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决农信社的历史包袱,减少不良资产率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提足各项拨备;用足用好改革扶持政策,如土地使用权置换不良贷款,,股金分红补贴和地方税收返还消化不良贷款等;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提足拨备,该提的提足,该核的核,减少不良贷款占比。农村信用社要通过自身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完善体制、加强管理,消化一部分。此外,可以成立农村合作金融的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委托农业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代为处置,通过各级政府、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方共同努力,将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进行彻底剥离和处置。

(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减少金融风险

首先,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明确和增加风险管理部门职能、职责,确实执行审贷分离,健全内部制衡机制、相互监督的信贷管理体系,提高信贷制度、政策的执行力。

其次,建立健全科学的贷款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监测和控制不良贷款要预防在前,处理、处置在后,一经发现苗头和趋势,就对相关情况及责任人采取措施,要未雨绸缪,防范和清收并重,标本兼治,做到工作有为有位,无为无位,不做事后诸葛。

(三)明晰产权关系,实现集体产权的人格化

首先,在处置好历史挂账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信用社股权结构,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农村信用社在增资扩股中,应大力吸收具有投资或管理能力、关心支持信用社发展的各类投资者入股,合理确定自然人股、法人股及内部职工股在总股本中的比例,既要突出入股农户占比,防止法人股一股独大,又要适当实行股权分级管理,根据入股金额酌情提高表决权票数,以调动各方入股并关心信用社发展的积极性。

其次,在产权关系上,应明确各权利主体的权、责、利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得其利。明确农信社的资产属于出资者(社员股东)所有,农信社拥有法人财产权,实现资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凡属于法人财产权范围的事,所有者不得直接干预;凡属于所有者权益的,作为信用社的经营者不得随意侵犯。

(四)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

一方面,充分发挥“三会一层”的管理效能和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要尽快形成理(董)事会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经营管理层在理(董)事会授权范围内进行经营管理,社员(股东)代表大会和监事会对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的相互制衡、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决策、执行、监督机构。同时,要不断改进和规范党委会、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层的议事规则,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在人事安排上,要破除原来农村信用社由上级摊派人员的做法,由信用社自主地对各级员工进行严格选择、评价,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能者上、庸者下,提高员工素质。此外,要实行工资、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形成一套科学的奖惩体系,建立和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培养人才,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积极推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岗位公开竞聘、选拔制度,通过知识考试、民主测评、群众考核等措施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提高各种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快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适应新形势、新业务需求的各类专门人才。加大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以岗位目标责任制为主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全员合同制、客户经理制、员工等级制度等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分配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员工的工作干劲。

构建农村合作金融的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制度理念、竞争理念、人才理念、价值理念等,培育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农信社要通过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岗位培训教育,注重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全面提高员工文化素质、业务技能、政策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使员工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需要,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本文是中华供销合作总社课题“合作社+农户”模式中的金融支持研究(GXZSKY06025)的中期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作者:陈 乐

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论文 篇3:

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摘 要:本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提出个人的建议,希望可以改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现状,提升其整体素质和服务功能,增强其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共同进步的体制,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也大量普及,政府给予了大幅度的财政支持。由于农村信用社危机关系到农村地区的金融各方面的问题,因此有效地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危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的特点

(一)基层违反规定的现象比较多。一般的农村信用社中,基层违规操作经常出现。在农村实行基层多级规定体制,容易出现一人说了算,缺少多人的监管,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对国家不利,然而对某些人有利的违规行为。一些不道德的人从中获利。

(二)由于农村信用社机制还不够成熟,业务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合法的操作,涵盖了投资、贷款、存款等各种业务。其中,信贷业务是最具有风险的一种业务,在某些偏远农村地区已经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三)风险的危害性非常大。由于农村金融机制的不够完善,其风险问题也主要是由村民道德方面缺失引起的,以非法占有国家政府资金为主要目的。这种金融危机,不易控制,危害非常大,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援助的缺失

当前,农村信用社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没有国家法律的支持。然而在国外,合作金融机构拥有独立强力的法律保障。在我国,关于农村信用社金融产权方面的制度主要是参照中央政策,根据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制定的一些规定而生成的,至今没有出台针对合作金融机构的专门法律。

(二)国家政策不灵活

最近,既使有了国家的扶助,但是在帮扶过程中仍然缺乏灵活性,农村信用社发展幅度不大。一是没有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而知识用商业银行现行的法规来限制农村信用的业务活动,无法有效地从更根本上解决农村信用社业务中违规行为引发的风险。二是虽然政策中规定了对农村信用社的财政税务给予优惠,现实中没有落实,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别对待,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没有优势。

(三)社会不诚信的拖累

农民信用程度较低,加剧了农村信用社不规范经营的行为。农信社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良资产是由于借款人的主观不愿意履行还款协议,出现拖债、赖债、避债和逃债等行为,这直接对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造成影响,也间接地使农信社的信贷工作人员宁可少放贷,也不冒债务人赖债的风险,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失去了一些业务机会。相比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已经输在起跑线上,无力与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竞争。

(四)农业特殊性的制约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民经营分散且规模小,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环境影响,具有风险大、收益小的特点。

(五)信贷管理不严,担保流于形式

贷款管理不严主要表现为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不了解;贷款审查也不够缜密,且信贷管理的岗位设置和人员职责分工还不具体不能有效贯彻审贷分离的原则。

(六)产权主体缺位和法人结构不健全

农民的民主观念和金融专业知识有限,虽然农村信用社产权在名义上属于全体股员,但他们不愿为了一点收益而投入太多的时间,难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导致农村信用社产权虚设。此外,股东代表大会也权力虚置、监事会名不副实等是造成法人治理不健全的主要原因,致使农信社出现滥用职权、违规经营等行为,内部控制度松弛,内部控制约束力薄弱,从而加大了风险隐患。

(七)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管理

首先,农村信用社电子化系统较为落后,导致员工在贷款资料管理及分析工作中存在较大难度。其次,农村信用社规章制度缺陷使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严重影响到业务有效展开。再次,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精力大多用对风险定性分析上,而忽视了定量分析。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对策

(一)有效调整贷款结构和比例

农村信用社网点遍布城乡,范围、服务对象、业务早已超出农村的范畴,有的甚至脱离农村,向城镇扩展,解决政策性目标与方法就是在调整贷款结构,不断提高涉农贷款的收益率,提高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投向“非农化”的问题。信用社调整了贷款结构,优化贷款的投向,要与优化信贷投向相结合,向经营能力强的农户多一些倾斜,对农户进行选择性支持,提高对重点客户的信贷满足度。

(二)改善当前农村的金融环境

针对农村金融体制自身问题所带来的风险,解决需要通过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来提高金融效率。一是以乡镇为中心强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乡镇金融生态环境;二是扩大涉农信贷担保的范围,积极扶持农村信用相关的担保机构,实现担保机构多元化。即使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我们也可通过法规来强制约束农村金融的安全,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改进贷款审批委员会、授权授信等制度、审贷分离。还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相关问题。可以先建立适当的对外信息披露制度;其次,加大力推进农村信用户、信用县的建立。

(三)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

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内控机制需要:(1)坚持贷款的集体审批制度,健全贷款的担保抵押制度;(2)尽快强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3)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加强权力约束,加强稽核监督检查,消除风险隐患,约束内部利益主体的不合理和违法行为;(4)完善各项信贷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每一信贷环节和业务流程的风险点与关键点加以严格的约束,使内控制度贯穿审贷的全过程,使每笔贷款手续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程度的风险,是由内外各种方面的原因造成。政府以及银行还有相关企业部门都要共同的努力,最主要的是要进行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秀兰.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8(16).

[2] 王书生.构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与思考[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54).

[3] 黄明江.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04).

[4] 于涛.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与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1(10).

[5] 邢媛媛.农村信用社风险及其防范[J].特区经济,2011(07).

作者:孙宏烨 管鑫博 谢菲

上一篇:工业化建筑机械工艺设计论文下一篇:实训课程下物流仓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