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制度论文

2022-04-29

田园禾苗如铺锦,农谚时言九月金。9月3—4日,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培训暨杂粮等作物登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在山西召开,这是我国品种登记制度实施以来的第一个登记品种评价展示活动。全国农技中心主任刘天金出席会议并讲话,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郭建文在会上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种子管理部门、品种评价展示承担单位、种子企业、种植大户代表及技术牵头专家等近百余人参会。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制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制度论文 篇1:

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发展现代种业,保障粮食安全,近期,农业农村部公布《关于修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规章的决定》,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四部规章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科技教育司负责人就四部规章的修订背景和主要内容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为什么要对这四部规章进行修订?

负责人:近年来,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应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前景的转基因新品种,迫切需要优化安全评价方式、规范转基因品种审定和生产经营等,畅通产业化应用通道,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修改四部规章,是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配套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将进一步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重要制度支撑。

记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主要修改了哪些内容?

负责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评价办法》)在修订时坚持一手抓监管、一手促创新的管理思路,修订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优化评审方式、提高评审效率。将安全评价方式由按品种调整为按转化体,推动研发主体把创新重点放在新基因、新性状、新转化体上,有助于解决低水平重复与同质化育种等问题,鼓励和促进生物育种原始创新。

二是明确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管理要求。对取得安全证书的2个及以上转基因植物转化体杂交获得的转化体组合,要求从生产性试验阶段申报安全性评价,进一步规范了新产品研发应用的评价程序。

三是进一步规范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植物转育行为。这主要是为了掌握生物材料转移转让转育情况,加强监管,防止无序扩散,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转化体安全评价与品种管理的有效衔接。

四是进一步完善安全证书有效期规定。增加安全证书到期后延续的规定,由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后提出是否准予延续及延续时长,农业农村部批准,使得安全证书有效期与品种管理能更好衔接。

记者:我国的转基因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要求是什么?

负责人:原《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仅对转基因棉花品种审定作出规定,未包括其他转基因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审定内容,本次修改后,明确了转基因大豆、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审定要求,在审定程序上与非转基因品种是一样的,但在具体要求上有所差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从审定层级看,规定了除转基因棉花以外的其他转基因主要农作物品种,实施国家一级审定,暂不开展绿色通道和联合体等渠道试验审定。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国情以及大豆、玉米等作物转基因研发现状,先行开展国家一级审定,既满足当前审定需求,又有利于强化安全监管。在实践中加快形成一套成熟工作经验和程序后,再考虑适时开展省级、多渠道试验审定问题,以确保转基因品种产业化应用有序进行。

二是从试验要求看,充分考虑转基因品种的培育情况,明确了转基因品种试验的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申请审定的转基因品种,除目标性状外,其他特征特性与受体品种无变化,受体品种已通过审定(包括国审和省审)且未撤销的,若申请审定的适宜种植区域在受体品种适宜种植区域范围内,可简化试验程序,只需开展一年生产试验;若申请审定的适宜种植区域不在受体品种适宜种植区域范围内,应当与非转基因品种审定试验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开展两年区域试验、一年生产试验。第二类是转育的新品种,应当开展两年区域试验、一年生产试验和DUS测试。通过分类处理,适度简化试验程序,激励创新,保障安全。同时,规定区域试验时对转基因品种进行转化体真实性检测,并对转基因目标性状与转化体特征特性一致性检测报告进行验证,确保审定品种真实可靠。

三是从材料要求看,在提供非转基因品种审定需要的材料基础上,还需提供转化体信息、一致性检测报告、权属证明材料等,确保申请审定的转基因品种真实有效、安全可靠。

四是从信息披露看,在审定公告、审定证书内容原规定基础上,就转基因品种增加“转化体所有者、转化体名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等”内容,审定公告还增加了“转基因目标性状”,将重要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

记者:如何办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负责人:修改后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许可办法》)整合了原办法和《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规定》相关内容,实行非转基因种子和转基因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统一管理。修改后的《许可办法》颁布实施后,之前颁发的且在有效期内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含转基因棉花)仍然有效,原有许可证编号、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均不变,许可证到期后需按照新《许可办法》规定的条件、要求和程序重新申请办理。申请办理种子进出口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向农业农村部提出申请,按规定提交相应材料,由农业农村部核发。申请办理其他非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申办程序和有关要求不变。

记者:按照新修订的《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品种如何命名?

负责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品种命名与非转基因品种命名的总体要求一致,但对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个别性状的品种,其品种名称与受体品种名称相近似的,规定应经受体品种育种者同意,切实保障受体品种育种者的权益。此外,《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說明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转基因种子应当标注“转基因”字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通过在种子标签上标注,切实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修改内容

(一)第十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鼓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的单位建立或共享专用的试验基地。”

(二)对附录Ⅰ作如下修改:

1.将“二、转基因植物试验方案”中的“品种、品系”修改为“转化体”。

2.将“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3.2修改为:“试验转基因植物材料数量:一份申报书只能申请1个转化体,其名称应与前期试验阶段的名称或编号相对应。”

3.将“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3.3中的“应在批准过环境释放的省(市、自治区)进行”修改为“应在试验植物的适宜生态区进行”。

4.删除“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3.5.10。

5.将“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4.1修改为:“项目名称:应包含目的基因名称、转基因植物名称等几个部分,如转cry1Ac基因抗虫棉花XY12的安全证书。”

6.将“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4.2修改为:“一份申报书只能申请转基因植物一个转化体,其名称应与前期试验阶段的名称或编号相对应。”

7.删除“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4.3。

8.将“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4.4修改为:“首次申请安全证书的有效期不超过五年;需要延续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一年内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后提出是否准予延续及延续有效期的意见,由农业农村部作出决定。”

9.将“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4.7修改为:“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2个及以上转化体杂交获得的转化体组合,应当从生产性试验阶段开始申报安全性评价。使用已经取得安全证书的转化体进行转育的,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在生产应用前,还应当提交具备检测条件和能力的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转基因目标性状与转化体特征特性一致性检测报告。”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修改內容

(一)第十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申请转基因主要农作物(不含棉花)品种审定的,应当直接向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二)删去第十三条第五项;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转基因主要农作物品种,除应当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供以下材料:转化体相关信息,包括目的基因、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方法;转化体所有者许可协议;依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取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有检测条件和能力的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转基因目标性状与转化体特征特性一致性检测报告;非受体品种育种者申请品种审定的,还应当提供受体品种权人许可或者合作协议。”

(三)将第十五条修改为:“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在申请者提供的试验种子中留取标准样品,交农业农村部指定的植物品种标准样品库保存。”

(四)将第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品种试验组织实施单位应当充分听取品种审定申请人和专家意见,合理设置试验组别,优化试验点布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科学制定试验实施方案,并向社会公布。”

(五)将第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区域试验应当对品种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行鉴定,并进行品质分析、DNA指纹检测等。对非转基因品种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对转基因品种进行转化体真实性检测,并对转基因目标性状与转化体特征特性一致性检测报告进行验证。”

(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十一条第五款:“转基因品种试验承担单位应当依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七)删去第二十三条。

(八)在第二十五条后增加一条:“申请审定的转基因品种,除目标性状外,其他特征特性与受体品种无变化,受体品种已通过审定且未撤销审定,按以下两种情形进行品种试验:申请审定的适宜种植区域在受体品种适宜种植区域范围内,可简化试验程序,只需开展一年的生产试验;申请审定的适宜种植区域不在受体品种适宜种植区域范围内,应当开展两年区域试验、一年生产试验。对于转育的新品种,应当开展两年区域试验、一年生产试验和DUS测试。

(九)将第二十七条第一款中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修改为“主要农作物非转基因品种”。

(十)将第二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对于完成试验程序的品种,申请者、品种试验组织实施单位、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应当在2月底和9月底前分别将稻、玉米、棉花、大豆品种和小麦品种各试验点数据、汇总结果、DNA指纹检测报告、DUS测试报告、转化体真实性检测报告等提交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十一)将第三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自行开展自主研发品种试验,品种通过初审后,应当在公示期内将品种标准样品提交至农业农村部指定的植物品种标准样品库保存。”

(十二)将第三十五条第一款中的“生育期”修改为“生育期(组)”;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转基因品种还应当包括转化体所有者、转化体名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转基因目标性状等。”

(十三)增加一款,作为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转基因品种还应当包括转化体所有者、转化体名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

(十四)增加一项,作为第四十四条第五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已过期的。”

(十五)将第四十七条第一款中的“实现国家和省两级品种审定网上申请、受理,品种试验数据、审定通过品种、撤销审定品种、引种备案品种、标准样品等信息互联共享”修改为“实现国家和省两级品种试验与审定网上申请、受理、审核、发布,品种试验数据、审定通过品种、撤销审定品种、引种备案品种、标准样品、转化体等信息互联共享”。

(十六)删去第五十六条。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修改内容

(一)将第十条修改为:“申请领取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人员2名以上;种子生产地点、经营区域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的区域内;有符合要求的隔离和生产条件;有相应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范措施;农业农村部规定的其他条件。从事种子进出口业务、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申请领取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除具备本办法规定的相应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将第十一条第三项修改为:“种子生产、加工贮藏、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高级管理人员名单及其种业从业简历”;将第五项修改为:“品种审定证书复印件;生产经营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的,提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复印件;生产经营授权品种种子的,提交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复印件及品种权人的书面同意证明”;增加一项,作为第八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范措施和隔离、生产条件的说明。”

(三)将第十三条第三项修改为:“从事农作物种子进出口业务以及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的,其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由农业农村部核发。”

(四)在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增加“G为转基因农作物种子”。

(五)将第十九条第一款修改为:“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规定的有效期限。”

(六)将第二十四条修改为:“受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书面委托生产其种子的,应当在种子播种前向当地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备案。受委托生产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的,应当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经营檔案,有相应的安全管理、防范措施及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备案时应当提交委托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委托生产合同,以及种子生产者名称、住所、负责人、联系方式、品种名称、生产地点、生产面积等材料。受托生产杂交玉米、杂交稻种子的,还应当提交与生产所在地农户、农民合作组织或村委会的生产协议。受委托生产转基因种子的,还应当提交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复印件。”

(七)删去第三十四条。

《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修改内容

(一)将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申请农作物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和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农业植物品种及其直接应用的亲本的命名,应当遵守本规定。”

(二)将第五条第一款、第二款修改为:“一个农业植物品种只能使用一个中文名称,在先使用的品种名称具有优先性,不能再使用其他的品种名称对同一品种进行命名。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同时提供英文名称。”

(三)将第六条修改为:“申请人应当书面保证所申请品种名称在农作物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和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中的一致性。”

(四)将第九条第八项修改为:“与他人驰名商标、同类注册商标的名称相同或者近似,未经商标权人书面同意的”;增加一项,作为第十项:“含有植物分类学种属名称的,但简称的除外”。

(五)增加一项,作为第十条第四项:“品种名称中含有知名人物名称的,但经该知名人物同意的除外”。

(六)将第十一条第一项修改为:“品种名称中含有另一知名育种者名称的,但经该知名育种者同意的除外”。

(七)增加一项,作为第十二条第二项:“以中文数字、阿拉伯数字或罗马数字表示,但含义为同一数字的”。

(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三条:“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个别性状的品种,其品种名称与受体品种名称相近似的,应当经过受体品种育种者同意。”

(九)将第十五条第一款中的“申请农作物品种审定、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农业植物品种”修改为“申请农作物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和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农业植物品种”。

(十)将第十八条修改为:“申请人以同一品种申请农作物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和农业植物新品种权过程中,通过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多个品种名称的,除由审批机关撤销相应的农作物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和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外,三年内不再受理该申请人相应申请。”

(十一)将第十九条第二款修改为:“本规定施行前已受理但尚未批准的农作物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和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其品种名称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申请人应当在指定期限内重新命名。”

此外,将有关条款中的“农业部”修改为“农业农村部”,“农业主管部门”修改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相关规章中的条文序号作相应调整。

作者:孙眉

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制度论文 篇2:

品种登记助力种业发展行稳致远

田园禾苗如铺锦,农谚时言九月金。9月3—4日,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培训暨杂粮等作物登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在山西召开,这是我国品种登记制度实施以来的第一个登记品种评价展示活动。全国农技中心主任刘天金出席会议并讲话,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郭建文在会上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种子管理部门、品种评价展示承担单位、种子企业、种植大户代表及技术牵头专家等近百余人参会。会间,全体培训人员还前往晋中市榆次区现场观摩了2018年谷子、高粱和花生登记品种展示与良种良法配套示范情况。

品种登记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针对市场多元化需求的新情况和补齐非主要农作物种业短板的新要求而作出的重要管理制度创新。

过去一年  成绩斐然

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取消审定、实行登记,是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变革。会上,全国农技中心主任刘天金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实施一年多来取得的重要成效进行了总结。

他表示,品種登记制度的成效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工作管理规范体系;登记了一大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解决了一系列“一名多品”问题;开启了一条探索品种登记管理服务之路。

据介绍,截至8月31日,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量达到15 442个。其中,通过省级审查品种的14 622个,通过全国农技中心复核的有12 511个,样品检测合格入库10 685个,公示品种9 423个,已经通过农业农村部公告的达到了7 179个。这些公告品种,涉及粮、油、糖、果、菜、茶7大类全覆盖29种登记作物。其中新选育品种225个、原审定品种980个、已销售推广品种5 974个、已保护品种328个,已销售品种占登记总量83.2%。

“品种登记制度把过去制度下未审定和未保护的品种纳入了法律管理范围,为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品种保障”,刘天金说,“同时,通过建立品种身份信息,为今后品种追溯管理、市场违法行为处理和种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了解,《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推进和有力保障品种登记工作的落地。山西是小杂粮生产大省,非主要农作物种业的良好发展对山西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山西农业之长在于‘特’,粮食之长在于‘杂’。”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郭建文介绍,山西省广泛种植豆类、麦类、粟类、薯类和黍类5大类20多种杂粮作物,全省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hm2,约占全国的1/10,占全省粮田的40%;杂粮年总产量约220万t,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5;谷子、荞麦和燕麦的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当前,全省围绕杂粮产业振兴目标,加快发展杂粮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全面推进山西杂粮产业提档升级、做优做强。

直面问题  有管有放

“目前我国谷子品种登记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据前期统计,谷子登记品种数量达215个,但年推广面积6 666.7 hm2以上的仅23个,占总数的10.7%,试验示范对促进非主要农作物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研究员程汝宏说。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目前品种登记制度性变革中还存在一些不平衡问题需要解决,如省际间表现不平衡、环节间表现不平衡、作物间表现不平衡等,这也是我们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针对这些问题,刘天金建议,依法办事是品种登记管理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要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

“放”,就是品种由审定管理到身份管理,登记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由申请者负责。要放出活力、放出效率、放出多样性,让市场多出品种、快出品种、出好品种,提高种业竞争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管”,就是要加强事中事后的管理,包括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等。在品种登记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登记品种验证、评价、鉴定三大管理体系,为适时启动事后监管做好制度储备和技术支持。

“服”,一方面要积极帮助申请者申请品种登记,另一方面要将品种登记服务于农业生产,在把品种的选择权交给农民的同时,更需要种子管理部门做好品种选择引导服务。在品种展示安排上,形成点次密度高、辐射范围广、覆盖区域大的品种田间种植评价展示网络,让农民在参考专业性评价的基础上看禾选种。

放眼未来  行稳致远

在探索品种登记管理服务之路上,全国农技中心动作不断。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多、农民选种难的客观现实,2018年全国农技中心率先启动了甘薯、谷子、高粱、向日葵、花生、油菜、甜菜、大白菜、辣椒、番茄、西瓜、甜瓜、结球甘蓝13种登记作物品种评价展示,安排部署覆盖23个省、74个点的田间种植展示,并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知名专家负责品种展示技术指导,保障品种展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刘天金指出,在作物主要优势特色产区,对已登记品种,通过多点展示,全面反映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商品性等特征特性,有助于客观评价其生产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向社会推出一批优质绿色品种与绿色生产模式,助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品种评价展示,不只是把品种种到地里,组织大家到地里转一转,还要组织专家评一评,把品种发布到网上晒一晒。种到地里看,就是通过制定作物品种种植评价技术方案,合理选定展示地点和承担单位,并尽可能将所有登记品种都种下去,客观记载田间表现情况,做到品种能够科学地种、参观者能够对照田间记载有针对性地看。发到网上选,就是围绕‘好种植、好贮运、好销售’的品种目标,制定反映品种生产适应性、商品性、贮运性、加工性等特征特性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品种多点田间调查结果,将这些指标性状,综合专家考察意见,通过一定媒介向社会公开宣传,构建一个登记品种供给选用渠道。”

据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站长阎会平介绍,此次山西展示点主要展示谷子、高粱、花生等作物登记品种共59个,谷子、高粱良种良法示范品种9个。其中,谷子展示优质高产、抗除草剂、糯质加工专用等类型品种21个,采用晋谷59号、长农44号、长生13号、晋谷21号4个品种,示范优质高产、适宜机收和抗除草剂、适宜机收良种良法配套;高粱展示粒用粳高粱、糯高粱、能源/青贮高粱和青饲高粱等类型品种28个,示范酿造高粱5个品种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模式;花生展示高油酸和高油小花生品种10个。

“目前杂粮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农民选种也存在一定误区。通过这次杂粮品种展示观摩会,一方面有利于科研人员对研发工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实际生长情况向农民宣传推介新品种”,在现场观摩的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所长柳青山告诉记者。

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远。品种登记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一切工作的展开也都是全新的。要在一张白纸上谱写出亮丽的篇章,需要积极发挥开拓创新精神,以开阔的视野、务实的措施、扎实的作风,蹄疾步稳地向前推进。

作者:李晓娟

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制度论文 篇3:

品种审定制度的纠结

一个农作物品种的好坏关系到千家万户一年的收成,也关系到中国的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因此,品种审定是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一环。

对于主要农作物品种的管理,美国和欧洲采用不同的管理体制。美国采用的是品种认证制度,但这个制度在美国是一个自愿性的制度。美国的种子认证机构是根据《联邦种子法》或《州种子法》授权,代表官方鉴定种子的机构。在美国有45家认证机构负责各种农作物的认证。各个认证机构下属的作物评审委员会负责对种子进行评审和认证,该协会的组成人员包括来自私人认证机构的代表、科学界的成员、私人育种家以及美国农业部门的官员。其组成人员的广泛性,保证了这些机构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在决策过程中也能体现农民的利益。

欧洲采用的是品种审定制度,与我国的有相似之处,但是要简单得多。我国一直延续的是品种审定制度,产品经过一年的预备试验、两年的区域试验再加上一年的生产试验,都达标或进入前几名,通过专业委员会和大评委的评审之后,才算正式通过该品种的审定。这样的品种审定制度看似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各方面却一直很纠结。这是因为:

第一,审定把关是要严格还是宽松?一般的习惯性思维是要严格。但是,农作物产品的表现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个品种在一个地方表现好并不等于在其他地方表现好,在某两年表现好并不等于一直都会好。市场追求的并不是绝对的高产,而是在各种复杂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稳定的产量。在区域试验有限的点次中表现出的“高产”,第一未必可信,第二也意味着高风险。以笔者之见,官方审定是把握及格线,应让市场去选择品种。

第二,是否应该设定对照品种的增产下限?增加农作物品种的产量是所有农户和官方的追求。但是农产品的品质同样重要。优质产品可以卖更高的价钱,农民同样增收,消费者照样捧场,过度强调产量标准无疑与市场发展脱节。设置的标准过高会造成两个结果:产品区域试验中的“跑点”现象愈演愈烈,弄虚作假成为常态;育种盲目追求产量,抗性大大降低,为将来的实际生产带来灾难性隐患。高产不仅仅取决了品种,更多的是相应的栽培措施。没有最好的品种,只有最适合的品种。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的是产品的安全性和真实性,而不是丰产性。丰产性是市场和农民自己决定的事情,政府的大包大揽无益于市场的发展。

第三,对于抗性的要求是否应该与时俱进?丝黑穗在东华北曾经是毁灭性的病害,所以在东华北,感丝黑穗的品种会被一票否决。但是随着种衣剂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种衣剂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这一病害的发生,所以审定标准也应该随之改变,不应当作为一票否决的依据。

第四,对于优秀新品种的特性是否应该给予应有的关注和评价,比如耐密性和品种高度?我国目前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试验的规定密度普遍偏低,这样就使得更具有耐密性的品种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就如同在百米赛场上规定了跑步的步数。另外,植株矮的品种在区试中明显吃亏,而这正是一个品种的优点之一。

第五,审定时间是否可以缩短?为了强化科学性和监管,以及避免风险,各级政府设定了多年多点的试验体系。但是这样一来,审定所花费的时间太长,无疑拖慢了市场研发和商业化的节奏,不利于产业的快速发展。欧美种业过去每个品种的生命周期大约是5~7年,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应用,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品种推出的速度大大加快,现在一代新品种和技术的产品往往只有2~3年的生命周期。我国仅仅品种审定就要经过4年时间,无疑会自缚手脚。增多点次和缩短时间是可以考虑的思路。

第六,品种审定是否可以免责?现在,国内各个科研院所和大大小小的种子公司对于品种审定趋之若鹜,其背后除了利益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免责”的盾牌,即“通过审定的品种”在市场上的表现即便有问题也可以因为通过了国家权威部门的审定而“免责”。如果这种心态成为我们行业的追求,这就与我国设立品种审定制度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了。如果这一“潜规则”不改变,我们行业对农业生产和农民负责就是一句空话,而品种审定的意义就失去了。

政府的审查机构应该关注的是行业标准制定和监督执行,产品安全性的评价和风险防范。至于产品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应当由市场和客户来决定,这如同食品的营养和口味不应当是食品监督机构关注的重点一样。

关于中国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一己之见,应该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品种审定制度”逐步过渡到“品种登记制度”,以符合市场化发展的规律。同时,应当逐步试点建设和完善企业对于品种的负责制度。这在市场混乱和诚信缺失的产业发展现状的条件下,难度很大。但是正因为如此,其实施的意义也就更加重大。

2.行政和行业管理机构的工作重心应当是设定行业标准和产业规范,注重风险防范以及对于这些规范的监督执行。特别是在行政执法的实施力度方面,不能够再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套路。那样的话,既缺乏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又没有实际的社会效果。

3.在产品评价的标准设定方面,既要考虑综合性状,又要突出特色产品(不仅仅是高产),使得产品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能够“与时俱进”,更加符合未来市场发展方向和最终用户的需求。

4.优化和增加产品评价试验点数,使其更能符合自然生态区域的特点和统计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行政决策依据更有科学性。

5.解决好一些评审委员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使得品种的审定工作更加公平合理。

总之,笔者认为,品种管理制度的发展应该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去行政化。品种的管理制度应该从所谓的“严格”产量标准逐步转向风险控制,逐步从品种审定制度过渡到品种登记制度,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让企业真正为市场和农民负责,而不是躲在审定的品种后面享受利益和避免责任。

作者:刘石

上一篇:办公室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学生顶岗实习离职酒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