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特点分析论文

2022-05-01

完善并规范配套法律及制度我国的信托法主要是规范、确立、调整信托法律关系的原则和内容,不属于行业立法,也不规范信托机构的经营行为,所以还需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配套的具体法律、法规,以便形成完整、有效的法律环境。·建立信托登记制度由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关系的效力对第三人利益的影响极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特点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特点分析论文 篇1:

关于信托公司会计核算几点问题的思考

摘 要:我国开展现代信托业务的时间是比较晚的,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信托业务在国内还处于一个尚未完善的状态,信托财务制度体系也处于一个不断的进行完善的过程当中,信托业务核算是把单个信托项目当作一个独立的会计核算主体进行单独的记账和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托公司因为经营的业务内容比较特殊,所以对其的监督管理要求也是比较独特的,对其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与一般的企业有所区别,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难点。笔者在本篇文章中着重研究讨论了现如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并且提出几条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托业务;会计核算;难点;思考

我国的信托业务起步是比较晚的,有关其具体内容的编写制定以及应用正处于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中,2001年我国颁布了《信托法》,随后又陆续颁布并应用了多种有关信托公司的政策制度等,在2007年对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更加完善的编写制定之后,突出回归信托本源。信托项目是一种依照着信托合同的约定,受托人对委托人指定的信托财产进行管理的一项活动。信托项目作为独立的会计核算主体应当把持续经营作为前提,进而进行财产的独立核算和管理应用。现如今国内的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

一、信托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难点

(一)存在主体漏洞问题

信托公司把单个信托项目作为一个单独的信托业务核算主体,对每个信托项目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站在信托公司的角度,相当于对信托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进行表外核算,把主要经营业务从信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以及经营收益损益表当中剥离。信托公司主营业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不能够在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中进行展现,有关的会计信息数据也不能直接从中获得,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把主营业务的核算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当中进行剥离,一方面来说,将不同信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进行对比时,并不具有可比性,从而进行横向的对比时不能够得到真实的每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比较准确具体的资产规模情况;另一方面来说,对于信托公司而言,资产负债表显示的只是信托公司固有资产规模部分,对于信托公司整体业务来讲,不能够将其进行全面的展现。仅仅将信托公司财务报表进行纵向对比,是不能够得到信托公司实际业务规模状况的真实数据,因此也不便于推断出信托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

(二)项目收入以及费用的确认难度比较大

在《核算办法》当中有这样的规定:信托文件规定的作为信托项目要承担的各种资金费用就是信托项目的费用。在对信托业务的费用进行确认的时候,这项规定比较简单粗略,很有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委托人对于信托资金的控制不够严格的时候,信托公司固有资产承担的费用可能会被受托人计入到信托业务的费用当中,这个时候委托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针对收入来讲,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当中有曾提到过,在没有明确规定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应计报酬的时候,那么双方在进行业务费用的商讨时,有一部分工作人员有可能进行私底下的往来,不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的话,可能会使得一部分资金流出。

(三)相關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信托业务相比其它业务来讲是比较特殊的,它本质上是属于一种金融业务,在处理的过程当中应当遵循《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信托公司涉及到的项目、业务内容是繁琐复杂的,要与其他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协调适应。现如今能够给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参考的只有财政部们颁发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没有专门给信托公司制定单独的会计核算制度。各个信托公司的会计科目以及会计核算制度、方式方法等过于主观,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这会严重影响到不同的信托公司的信托项目会计数据以及资料的可对比性。

二、针对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建议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我们从小时候就听过,这不仅仅用于人的成长和进步,在企业的经营、业务的处理方面也同样适用,在问题与不足出现时,我们应当进行分析和解决,以此来获取不断的进步。下面几点建议是笔者在对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提出的几点针对性建议,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一)会计报表要将信托业务以及固有业务的经营状况全面反映出来

信托公司目前的会计报表处理方法是信托公司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分开出具会计报表,这种核算方法虽然是依据现有关法律、规章的相关要求进行的,但对信托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反映却是不全面的。信托公司应在原有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信托公司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合并报表。信托公司可以将信托业务和固有业务进行合并报表编制,在自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报告范畴当中将信托业务纳入其中。将信托资产、固有资产进行详细具体的类别划分,比如损益类、负债类以及资产类项目,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工作。比如说把收入可以分成信托业务收入、固有业务收入;把负债划分为信托负债、固有负债等;资产也可以划分为信托资产、固有资产。在会计报表当中将信托权益进行单独列示,将它作为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二者当中的过渡内容。把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分成两类:被动管理类以及主动管理类,将二者进行分别核算。被动管理类项目是依照委托人的要求对信托项目进行运用管理,不能够展现出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动管理类项目能够将信托公司的创新能力、风险防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水平一一展现,能够将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完美体现。在会计核算当中,将主动管理类、被动管理类的信托项目进行分别核算,能够将信托公司的会计报表数据更加全面清晰的展现出来,同时还能够反映出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将信托类项目显示在前,固有类项目显示在后,将信托类项目的细化程度进行了提升,可以提高信托业务作为信托公司主营业务的地位。

(二)应用最适宜信托公司的会计核算方法

要依据信托公司自身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最适合其应用的会计制度。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当中有提出金融企业应当以这个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内容为前提,在不违反以上规定的情况下,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企业会计制度的编写制定。要将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了解,明白清楚信托业务的核算要求之后再进行操作。金融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当中也提到可以依据实际状况进行会计科目的增减,只要不会对会计核算工作以及会计报表指标的汇总产生影响,同时不对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产生影响的话,信托公司是可以进行一部分会计科目的增减的。对于信托公司应用的具体的会计科目内容,在制度当中是没有进行详细具体的列项的,这就要求各个信托公司依照实际状况和经营业务的特点进行会计科目的编写制定。信托项目的收费标准一定要清晰具体,要将信托收入的确认条件、时间以及具体状况进行明确的规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无序竞争。遵循信托项目费用的合理性、专用性,明确信托费用的承担界限。不仅要确保信托受益人以及委托人的权益,还要提升信托业务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三)出台新的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制度

有关的职能部门要在进行了充分调查研究的背景之下,对原有的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借鉴,随后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新的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制度。新的制度内容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精神和信托业务的实际需求。按照原有的会计核算方法,制定委托人、受益人以及受托人等多层次有关的会计处理规范。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来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进行确定,确认并计量金融企业的会计要素。信托业务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当保留信托的特色科目,例如投资收益、利息收入、保管费、信托报酬等,依据业务的实际情况对科目进行设置。对信托财务内容披露的信息、范围及标准等进行规范,使不同的信托业务以及具体的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进行统一,确保每个信托公司的信托财务数据足够真实有效。

(四)将信托资金募集期间的业务活动以及信托终止后代为保管的信托财产纳入到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对于信托计划,从资金募集时开始,就应当假设信托项目能够成立,可以持续长久的经营下去,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对信托项目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在募集信托计划资金之前,开通一个信托专用账户来用于信托资金的存放。当信托终止的时候,《核算办法》要求受托人出具清算报告,内容主要是对信托项目的处理。如果有没有被取回的信托财产存在时,应当为他保留银行账户,确认是否作为代保管的信托财产。募集期间已经筹集到的信托资金款项、代保管信托财产等内容,都应当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记录下来。

(五)适当对“信托受益权”科目的应用范围进行扩大

委托人采用货币资金、财产等形式来对信托产品进行投资,不管委托人是不是唯一的受益人,委托人都要终止确认相关资产。直接应用“信托受益权”来进行会计核算,能够使得资金、财产的状态和使用目的更为清晰明确。委托人的身份由委托人转变为受益人,相关的信托财产的会计处理工作也会从受益人的角度进行。当相关资产终止确认之后,和信托资产相关的全部会计信息内容的账务处理工作都会统一交由信托项目进行。

(六)依据发展状态对信托财产终止确认的标准进行调整

信托财产终止确认标准可以依据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国内信托行业的发展脚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动。不管是应用风险与报酬分析法,或是综合法,都仅仅只能当作一种过渡手段来使用。尤其是现如今金融行业蓬勃发展,金融资产的转移也不受传统的销售形式的局限,金融工具的特殊性质能够有效的分解为以初始金融工具为基石的风险与报酬,同时还能够作为独立的金融附属工具交由各方主体持有,而旧的传统会计确认方法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是不能够进行准确确认和计量的。总结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进程,用观察控制权有没有被转移的方式来对资产应不应该进行确认判断,比仅仅观察风险报酬的归属更具有科学性。除此以外,资产证券化当中有关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步一步的对国内的金融资本市场进行完善和规范,才能够在经济市场、金融市场当中获得公允价值,使得资產证券化能够更加规范的进行操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益于国内经济以及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信托业务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但是因为缺少能够将信托制度的特点进行展现的信托会计核算的制度,所以在追随时代发展的进程中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环环.浅析基于信托业务八大分类视角下的信托项目会计核算[J].当代经济2018(02);4445.

[2]张琳.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探微[J].现代经济信息,2017(06):252.

[3]姬兴菊,曲岩.对银行信托类理财业务会计问题的初步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4.5(07);187.

[4]欧阳凌云,马海丽.信托行业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J].商情,2014(07)29.

[5]曾娜.《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8号》对信托产品会计处理的借鉴思路[J] .经济,2016(07);109.

作者:谢均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特点分析论文 篇2:

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

完善并规范配套法律及制度

我国的信托法主要是规范、确立、调整信托法律关系的原则和内容,不属于行业立法,也不规范信托机构的经营行为,所以还需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配套的具体法律、法规,以便形成完整、有效的法律环境。

·建立信托登记制度

由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关系的效力对第三人利益的影响极大。如果不以一定方法公开信托事实,第三人则可能因为不知道某财产已成为信托财产而遭受意外损害。为保障公平,体现公示原则,信托财产及信托关系应当向社会公示。我国的信托登记制度应对信托登记的权利人、义务人、登记机关及具体程序等方面进行规范并加以明确的规定。若信托登记仅能公示财产属于信托财产,而不能明确具体地公示信托的目的,则其公示功能仅限于标明被登记的财产为脱离于委托人和受托人责任财产的财产,实际上只能保护委托人和受托人、债权人的利益,对受托人处分相对人并没有任何益处。

·建立信托财务会计制度

完善的信托财务会计制度是信托业规范运作和对信托公司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监管的微观基础。过去我国信托业务的相关会计问题一直参考银行的有关规定,没有为信托公司自己专门用于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办法和会计表格,也没有分别记账的强制要求,不能反映信托活动的本质属性,也与信托法的有关规定不相适应。当前,信托业的法律环境正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建立信托财务会计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应该制订适合信托投资公司自身的会计制度。信托投资公司应以《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基础,正确理解相关法规对信托业务的核算要求,在已实施的各项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参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制定自己的会计核算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有关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制度的规定,在不违反本制度的前提下,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这一规定明确提出了,各金融企业可以在不违反本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

其次,应设置和使用适合信托投资公司自己业务需要的会计科目。已颁布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没有详细列示出信托投资公司所使用的具体会计科目和全部会计科目,只是列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一级会计科目,因此就需要各信托投资公司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业务特点,在制度框架下制定出适合自身业务的会计科目,包括设置制度中未予以列示的一级会计科目,并规范二级和三级等会计科目。由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的设置问题未进行具体完善的规范,因此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对于规范和设置会计科目的说明和解释精神,规范和设置适合信托投资公司业务的会计科目。至于具体如何设置和选择使用会计科目,由于各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发展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必须要根据各信托投资公司自身的业务情况及发展方向决定。

再次,应根据信托业相关法规的立法精神,参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信托公司的会计核算。对于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应根据会计法规和信托法规的立法精神设立独立账簿进行会计核算。由于信托业务具有代人理财的特殊性,其资产既不属于信托公司的资产,也不属于信托公司的负债,只是代他人管理和经营的他人财产,因此必须单独建立账簿、单独核算损益。单个信托资产业务的核算既不能与信托投资公司自身的业务核算混淆,也不能与其他信托业务的核算混淆,信托业务之间的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应严格分开,这是信托业务核算的基本原则。

·建立信托税收制度

由于信托财产在信托当事人之间流转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与公司制度也大不一样,所以应该有一套专门的税收规则适用于信托。在我国信托制度确立之初,应当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本着促进信托事业健康发展的原则,遵循信托的本质属性,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国外信托税制的立法惯例,确立我国的信托税收制度。我们不应该把信托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来规避税法,信托不应该是税收的一种障碍。在建立信托税收制度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区分信托所得,避免重复征税等问题。

设立有关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大监管力度

当前信托业的发展正处在经营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设立有关的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如果监管不力,难保信托业不会走上违规经营之路。因此,监管部门必须从维护信托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研究和调整监管政策和措施,给信托业的生存和发展留出一定的空间。

·转换监管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实际上变成了金融管制,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缺乏平等对话的机制,缺乏信息沟通的渠道,导致信托业发展中早已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被长期搁置。其实,信托从业者和信托监管者都是信托市场的组织者,虽然承担不同的职责,但共同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建立和维持一个公平、有序和有效的信托市场。因此,我们应及时转变理念,改变监管手段,引导公司开展规范的信托业务,并帮助信托机构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形成激励共容的良性循环。操作中可以考虑建立与被监管者的沟通机制,以了解监管对象的看法,减少过强的政策调控手段对市场的冲击,做到既要鼓励行业创新,又要严控信托风险,并在创新与监管的博奕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监管水平和效率,防止监管失效。

·转变监管重心

首先是从重机构审批到重业务监管。以前对信托业的监管,侧重于机构的审批,缺少对业务方面的指导,使信托业在业务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矛盾无法得到解决。真正的信托业务对于我国的信托公司来说,还是一项全新的业务,其规范和发展需要监管部门的引导,对信托机构的职能及其在金融机构中的地位加以确定,及时分析了解企业在运行中的风险隐患,建立对经营者有效的运行机制。其次是从重合规性监管到重风险性监管。过去的监管以合规性为主,忽视了风险监管。其实,风险监管才是金融监管的核心。监管机构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指导企业将有些规定制度化,同时指导企业制定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经营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后是从重机构监管到重制度设计。多次整顿的经历表明,只凭清理机构、整顿业务等修补措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制度建设才是监管的重要任务。

·改变监管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应当依法监管,尽量减少行政管制,多依赖法律手段。其次,信托市场的监管手段要提高透明度,监管层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向任何一方,监管行为和结果也应当及时披露,做到公开透明。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相信监管机构能保护市场合规运作,从而形成理性预期。

同时,我国还应支持和加强信托业的行业自律建设,尽快推动设立信托业协会,由行业协会制定一些行业自律的规定共同遵守。行业自律可以协调国家对信托业的纵向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宏观监管无法发现的问题。同时,行业协会还可以协调行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行业协会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向社会普及信托知识,为信托行业培训和积聚信托人才。日本信托业的发达就与它的普及工作密切相关,日本信托协会为了普及信托观念,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并创办了《信托》杂志,进行信托方面的长期研究,为推广信托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要监管部门本着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扶持信托机构规范营业,正确指引信托行业发展方向的初衷;信托公司树立诚信经营,合规守法的理念,强化自律管理,监管部门和信托机构之间就会形成和谐、顺畅的良性机制。而这一机制的构建和运行,是信托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信托业得以立足和壮大的现实选择。

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信托业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我国有不少信托公司是从商业银行中衍生出来,而后才独立经营的。信托业自有资金的信贷业务也类似于银行业务。在信托业重新登记后,与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相分离,信托公司都已把原下属的证券营业部合并到其他证券公司手中,仅仅依靠自身公司开展资金信托业务,明显缺乏足够的网点。对刚起步的信托公司来说,与其自己建立网点,还不如利用网络健全的商业银行。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如果经商业银行同意,适当地分享或交换客户信息,利用好双方的人员,合作开拓新的信托领域,利用好各自的品牌资源,都是对双方互利的事情,当然交流经营经验,管理经验更是非常重要的活动。

·信托业与证券业的合作

我国的信托公司有许多是以经营证券业务起家的,并以证券业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特别是原有许多信托公司下设了证券营业部,只是在信托业的清理整顿中被分离出去了。信托业要能吸引更广大的投资者,离不开参与证券业的投资,并且证券业在我国已有相当的规模。利用信托业过去与证券业的合作,利用证券业的各个营业部兼营信托业务,成为信托公司的营业网点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信托业与保险业的合作

一方面,保险公司以其资金和保险费的收入设立基金不仅可以投资于证券业务,也可以投资于资金信托业务,以使保险基金有较好的收益。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不得承诺信托产品盈利及信托产品的回报率,这一缺陷可以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得到弥补或部分弥补。例如:平安信托投资公司的平安汽车消费信贷信托项目由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对贷款偿还的履约提供了“履约保证保险”,即在汽车消费贷款信托业务中,如果借款人未能履约还款,将由平安保险承担还款责任,从而消除了贷款的坏账风险,确保了信托受益人的信托收益。保险公司可以代信托公司向投资者承诺实现每年一定回报率的做法也是可以考虑的。在这种互相合作的形式推广以后,将大大降低信托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为信托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个极为有利的保证。

另外,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压力的日益突显,我们应尽快推进机构和信托业务的国际化,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让他们参股或成立合资的信托机构,或合作开展信托业务。在经营管理上要尽快与国际接轨,进行制度创新,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信托模式,要加紧培养和吸纳高素质的国际经济、金融等专业人才。要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更要注重国际业务的多边化发展,实现信托业的跨国经营。在发展过程中要设立以下几个目标:增加高层交流和互访,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基础;开展开展交流与合作,引进、吸收、学习国外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手段,提升公司整体业务水平;合作创新开发、设计信托产品,在学习国外同业的基础上,创新地发展自己的品种和业务;合资成立基金管理公司,联合进行基金营销和管理,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合作,与国外同业结成战略同盟的关系;在股东中真正实现引入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在所有权结构、业务、经营理念上真正实现国际化。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作者:胡莉铭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特点分析论文 篇3:

执行《金融工具与确认》准则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摘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准则体系,其中:第22号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对银行影响最大。本准则主要用于规范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他企业的有关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交易或事项的确认与计量。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与现行有关规定相比,新准则的主要变化

关于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财政部在2001年11月27日印发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1)49号]中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作了规范,但只涉及基础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只要求在报表附注中披露风险头寸,并且对基础金融工具的确认、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减值准备等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较大差异。财政部2005年8月25日印发(关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的通知)[财会(2005)14号,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从条款内容看,暂行规定与本准则差异只存在细微差距。但从实务看,由于操作上和系统支持上等多方面原因,暂行规定并未得到真正执行,只有少数银行在一定业务范围内(如对债券投资进行“四分类”)按暂行规定进行核算。因此,本比较的基础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中涉及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规定,与暂行规定不做详细比较。

(一)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比较

1.适用范围不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只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也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执行。而本准则全面实施后,不仅在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非金融企业对所涉及的金融工具进行会计处理也应采用本准则的要求进行处理。

2.规范内容不同:本准则规范了完整的金融工具(包括衍生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基本不涉及衍生工具问题。《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范的部分业务,如长期股权投资,在新准则体系中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

3.分类基础不同。本准则以持有目的为主要标准,对金融资产进行“四分类”、金融负债进行“两分类”,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按期限长短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如短期贷款、中期贷款、长期贷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对金融负债也采取按期限长短方式分为流动负债、应付债券、长期准备金和其他长期负债等。

4.确认标准不同。本准则规定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负债,并具体规定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终止确认的条件。《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采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标准在实际业务发生时(而不是成为合同的一方时)予以确认的方法,两者有很大差异。例如,衍生工具因具有不要求初始净投资和未来某一日期结算的特点,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不需要确认,但按本准则应予以确认。

5.计量基础不同。本准则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续分别采用公允价值、摊余成本、成本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实际利率法计算摊余成本。《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均采用成本法计量,一是不反应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负债和损益的影响;二是未采用实际利率法,对折价、溢价、股权投资差额等采用的是平均年限法进行摊销。

6.资产减值范围、计算与能否转回规定不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投资、应收款项、贷款、长期投资等计提减值准备,减值损失一般确认为账面余额与未考虑折现的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计提的减值损失在减值迹象恢复(即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低于已计提资产减值的账面余额)时可转回。按本准则规定,短期投资如果归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则不能计提减值准备,如果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计提减值损失但应计入所有者权益。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等以摊余成本计量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可计提减值损失,减值损失确认为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在减值能否转回方面,规定只有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已确认的减值损失,在符合条件下才能转回,其他金融资产减值一律不得转回。

7.减值金融资产的利息收入的计算不同。本准则要求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利息收入,《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按合同利率计算确认。

8.本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并在金融工具计量方面广泛采用,因此本准则规范了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估值技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则不涉及公允价值概念。

9.本准则规定,对符合确认条件的衍生工具要在表内予以确认与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会直接影响损益变化,《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则只要求在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金融工具的风险头寸,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报表的当期损益不会产生影响。

二、执行本准则对企业财务的主要影响及应做的工作

本准则引入了许多新的计量方法和会计处理方法,必将对企业财务成果产生巨大影响。

(一)部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会直接增减资产负债表项目和利润表项目。

(二)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以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及时、充分反映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价格的升降,将使利润具有不确定性,对资产负债表项目和利润表项目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本准则采用实际利率法对债券投资的折价、溢价进行摊销,现行规定按平均年限法进行摊销,两者计算结果不同。

(四)本准则规定交易性短期投资不计提减值准备,与现行相比,计提减值范围有所减少;以预计未来现金流折现方法为基础计算的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与现行方法相比,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项目和利润表项目。按本准则规定,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产品、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对企业有一定影响。

(五)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的利息收入,按本准则规定,应按实际利率计算确认,与现行按合同利率计算确认相比,对资产负债表项目和利润表项目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存在资产减值的情况下,利息收入的计算与现行规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加强贷款贷后管理,准确判断和预测可收回金额,否则直接影响本期损益。

(六)本准则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分类和重分类有严格限定,一经划定,符合规定条件的,才能按十六条、十九条规定在不同类别的资产或负债中转换,并且要求在会计报告中进行详尽披露。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禁止重分类其他类别,因此,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必须慎重,不能以改变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分类的手段调剂盈余。

三、银行执行本准则,应做好主要工作

(一)按本准则要求,制订符合本企业实际具体可操作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会计政策、公允价值确认的程序与方法、减值测试的程序与方法、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确认与计量相关的核算办法、设计会计科目体系。

(二)对现行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重新分类,分别执行“四分类”和“两分类”规定。

(三)进行相关系统改造,尤其是银行等拥有巨额的庞大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企业,执行本准则没有系统工具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系统功能主要满足以下要求: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如活期存款)公允价值提取计算与确认、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摊余成本(含减值损失计算)、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利息收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估值)模型。

(四)加强人员培训,本准则培训对象不限于会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金融工具交易人员都是培训重点,要求熟悉并准确把握相关会计政策。对涉及估值技术培训,应专项进行。

四、执行22号准则需明确的几项财政税收政策

(一)关于财政部财金[2005]5号《关于缩短金融企业应收利息核算期限的通知》(以下简称5号文)中关于利息收入“双90天”政策是否继续有效的问题。新准则规定:“当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利息收入应当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时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这个收入确认方法与5号文中关于“双90天”政策有矛盾。考虑到利息收入确认对银行经营影响的重要性,财政部应对5号文是否继续执行、与实际利率法应如何协调予以明确。

(二)关于营业税问题。因采用实际利率计算确认的利息收入与按贷款合同计算确认的利息收入之间有不同,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并不等于根据借款合同从借款人那里取得的合同利息收入(类似营业收入),因此必须明确银行计算缴纳营业税时是否仍应按合同利息计算缴纳。

(三)关于公允价值重估产生利得是否缴纳所得税的问题。22号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在债务重组时,抵债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这些交易都会产生利得或损失,目前对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是否应计算缴纳所得税没有明确规定。建议提请财政部对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是否计入应税所得予以明确。

作者:李殿承

上一篇:电网成本管理系统构建分析论文下一篇:教学中戏曲电视剧戏曲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