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论文范文

2022-05-0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财政支农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基于2009—2012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协同模型对区域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进行实证测算。研究表明:中国当前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水平区域间不平衡和区域内不平衡共存。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呈现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依次递减的态势,总体上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框架。

第一篇:财政支农论文范文

武穴财政支农:成效·问题·对策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九个“1号文件”,其核心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以及“三化同步”的方针,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和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农田水利、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等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出台了包括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建立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九年来,我市财政支农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健康快速发展。本文拟就对我市当前财政支农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对策及建议。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三农”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从2004年至2011年,我市各级财政投入支农资金由6708万元增长到35750万元,年均增长26.93%。按资金级次分:中央财政 “三农”支出由2589万元增长到20896万元,年均增长34.68%;省级财政 “三农”支出由2936万元增长到9612万元,年均增长18.44%;市级财政由1183万元增长到5242万元,年均增长23.67%。按资金性质分:涉农部门事业费由1081万元增长到2499万元,年均增长12.69%;专项投入由4370万元增长到2 23400万元,年均增长27.02%;各项农业补贴由1257万元增加到9851万元,年均增长34.11%。

武穴市2004年至2011年财政支农资金统计分析表(按资金级次)(表1)。

(二) “三农”扶持形式丰富多样

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导向效应,综合运用财政项目支持、转移支付、财政补助、惠农补贴、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财政贴息、保险补助等手段,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逐步构建了“三农”多元化投入机制和格局。

(三) “三农”投入领域不断拓宽

1、拓展农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投入。重点通过新农村建设和推进现代农业,大力实施国土整治、改造中低产田、水库除险加固、小农水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建设、村庄整治、危房改造、清洁能源、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低产林改造和荒山造林等政策措施,使我市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拓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重点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新型农民培训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重大动植物病防控体系、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商贸物流体系、农村义务教育保障体系、村级运转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3、拓展“三农”政策性减负投入。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两税,全市每年减轻农民负担2035万元,人均减负41元。通过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大病救助、生产资料补贴、农村债务化解等,惠及广大农村,达到了农民减负增收的效果。

(四) “三农”投入效果逐步显现

1、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通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千亿粮工程、农业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业板块建设等系列农业促高产项目,使我市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九连增”。二是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通过财政投入和政府推动,实现我市粮食、油菜、生猪和水产四大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支持一大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三是农田水利设施不断改善,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四是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实现领先。五是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逐步完善。

2、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提供充足,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基本建立,商业网络健全,市场繁荣,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总体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由2004年的2844元增加到2011年的7062元。

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通过重视和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计生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進一步探索和拓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支农资金投入使用分散。农业投入渠道较多,涉及发改、财政、国土、扶贪、农业、林业、水利、农机、水产、畜牧等几十个部门,支农资金来源分散,不同渠道的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有的项目属多个部门管理,既不能形成资金合力,更提高了运行管理成本,致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难以发挥,全市支农资金存在“撒胡椒面”现象。

2、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低一高”上:(1)本级财政支出所占比例偏低。2011年,本级财政支农资金安排5242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农资金的14.6%,其中,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发展资金529万元,占当年本级财政支农资金10.1%,占当年所有财政支农资金1.5%,其他为事业费和项目配套资金。(2)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比例偏低。从目前来看,大部门支农资金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发改农业部门的千亿粮工程项目、中央小农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大中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等,项目投资占整个财政支农资金60%以上,而用于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比重很小,去年不到300万元,不足当年的1%。(3)惠农补贴资金所占比重偏高。惠农补贴项目过多过细,涉及水稻、棉花、油菜、小麦、能繁母猪、奶牛、农机、家电、汽车等十几多种项目,兑付到农户资金数额并不多,政策效应得不到发挥。

3、政策制度执行不严谨。从客观上讲,县(市)级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不够规范,资金审批程序不够严格,县(市)级财政报账制还没有全面推行,究其主观原因,一是个人意志大于原则,法规意识淡薄,专项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形同虚设,在执行中我行我素。二是服从大于原则,不敢坚持原则,不按制度办事,行政干预大于政策规定,影响了财政规范操作。三是感情大于原则,明知不规范的操作会带来不良后果,明知资金运行过程中存在违规违纪行为,不愿去监督,不愿去得罪人。四是侥幸大于原则,认为重点检查必定有限,只要抽查不到就算过关。在惠农政策执行中,有些村组干部政策意识不强,法纪观念淡薄,在惠农补贴基础数据申报上,存在不按程序申报、不据实申报、领人情款、虚列虚报面积、一季报多季、非补贴面积报补贴面积、抵扣截留惠农资金等。

4、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一是支农项目多单位申报,重复建设现象突出。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常出现某一大垅大畈前后不到两三年,先后有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发改部门的千亿粮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形成一个田块的农业设施拆了做、做好了拆的局面,农民群众反映强烈。而有的急需解决的水利死角无人问津,项目申报无统筹安排,资金浪费严重。二是项目申报选点不科学,设计不合理。在实际项目申报时,存在“人情项目”、 “关系项目”,致使选点选项目不科学,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出现偏差,容易造成检查验收出现问题。三是“两重两轻”现象普遍。所谓“两重两轻”,即重申报,轻实施;重建设、轻管护。在申报环节,领导高度重视、申报资料齐全、承诺资金到位,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按设计要求、不按质量要求、拖延工期,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现象出现。由于没有及时研究工程项目持续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导致许多公益性项目陷入“有人建、无人管”和“建了坏、坏了建”的恶性循环,造成了支农资金的浪费。

6、资金监管机制不到位。一是未按要求及时拨付项目资金,造成项目工程不能按期完工。由于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和财政部门未及时为项目办理拨付申请,造成项目资金经常滞拨,施工单位无钱做事。二是未按“四制”管理要求加强对项目监管,就是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承包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三是未按规定对资金采取国库集中支付,导致项目资金被挤占挪用。四是未按上级批复文件要求监管资金,对项目随意变更、报大做小、偷梁换柱等现象,听之任之。五是未按要求实行财政报账制,出现假项目、假数据、假票据套取财政资金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构建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1、按照 “三个高于”要求,加大本级财政“三农”投入力度。按照中央“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的要求,努力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在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对我市支农投入的同时,通过考评激励和奖惩激励等措施,将支农资金分配和各地投入力度挂钩,引导镇村各级组织不断加大支农投入,防止出现财政支农支出“上进下退”现象,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

2、吃透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当前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将向五个方面倾斜:一是向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入倾斜,二是向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倾斜,三是继续向装备农业、设施农业投入倾斜,四是向农业农村项目整合倾斜,五是向“老、少、边”区扶持倾斜。因此,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国家“三农”扶持政策,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产业化及专业化、装备设施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加大项目资金申报力度,注重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大力推行整体推进、连片开发。

3、创新支农投入引导机制,放大财政资金效应。积极运用市场运作、资金整合、贷款融资、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机制,逐步将财政资金由分散支持向整合使用转变,由简单补贴向以奖代补转变,由财政直接投资向财政贴息扶持转变,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放大效益,充分发挥农村土地使用权、林权、基础设施的使用权等产权因素,引导产权要素有序流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支持发展包括农村小额信贷在内的各种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微型金融服务,继续支持农业担保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完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投资和社会捐资向三农投入,让“村企共建、结对帮扶”等措施成为新农村建设投入的重要力量。

(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支持农业强市建设

1、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科技含量。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的,切实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等方面的投入和倾斜,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质量。按照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支持现代种业繁育推一体化发展,积极争取资金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粮棉油高产创建、基础农技和示范县等项目实施范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二是继续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畅通转化应用通道,增强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完善以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为重点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支持引导农业部门承担农技推广项目,建立政府投入與服务绩效挂钩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四是完善农民科技培训支持政策与机制,重点支持农村农技人员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五是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力度,增强合作组织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研究建立涉农项目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接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支农项目和承担支农项目建设任务,健全支农项目资产管护长效机制。

2、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围绕中央“三化同步”要求,按照“集中投入,突出重点,连片开发,做大做强”的思路,继续支持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一是继续支持粮食、油菜、生猪、水产四大农业产业,加大对四大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巩固我市粮食生产主产县地位,保持油菜生产40万亩水平和全国“油菜大市”称号,稳定生猪生产出栏100万头水平,努力扩大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和改善养殖水产品品种结构。二是建设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四个一批”工程建设,支持引导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积极整合资金和持续投入,支持打造一批具有我市优势特色的农业产业精品,带动我市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三是积极支持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农超对接”、“订单生产”等模式,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四是积极支持农业品牌、地标产品创建 。

(三)积极推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努力开创财政支农工作新局面

坚持整合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建立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涉农重大项目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系统集成、形成合力、各记其功”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立“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整合多渠道支农资金,逐步形成投向科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整合的资金范围包括:除救灾性和具有特殊用途资金外,市级所有支农资金,包括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各项预算资金;中央、省、地(市)部门的专项支农资金,包括财政、发改、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交通、移民、扶贫、科技、能源、商务、供销等部门的涉农项目和资金;市(县)级财政安排的专项支农资金。一是设立整合平台。根据我市农业、农村中长期发展规划来设立资金整合平台。二是严格项目申报把关。每年各涉农部门根据已建立的整合平台来申报财政支农项目,由市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审核报批,没有整合的项目不予申报。三是加强整合资金监管,严防不按项目要求实施、严防整合资金不按规定程序使用。凡属整合范围的所有支农资金,必须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公示制、招标制、监理制、委托中介机构检查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确保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规范、安全、有效。

(四)切实加强支农资金监管,建立健全财政支农项目建设安全、高效机制

1、强化制度建设,建立约束机制。一是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按照建设法治财政的要求,全面清理、完善现有的各项支农资金和农业财政管理制度,及时填补制度建设上的“空白”,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机衔接,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二是不断加大制度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努力使广大农民朋友心里始终有一本明白账,大力推行财政政务公开,实施“阳光财政”,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三是建立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奖惩机制。在严肃查处问题和问责的同时,大力表彰和奖励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先进单位和个人。

2、强化责任追究,建立责任体系。一是建立责任管理制度。对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出现问题的单位,建立违规违纪问题登记制度,对有不良记录的地方,除工作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外,在安排支农项目和资金时予以挂钩,增强财政和涉农部门“管钱”、“用钱”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二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推行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湖北省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农业和农民补贴资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及救灾资金等,严格实行责任追究,确保广大农民利益不受损害,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健康发展。

3、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考核机制。通过重点支农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全面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监督检查,及时查找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积极防范财政支农资金中的违规违纪现象,建立财政支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的长效机制,从而逐步实现监督检查从靠外部压力向自觉行动转变,从集中治理向建立预防机制转变。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媒体和审计监督,把事后监督与事前、事中监督结合起来,把下基层调研、交叉检查、绩效考评、审计监督、专题调查、信访调查等方式结合起来,把上级检查与本级自查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作者单位:湖北武穴市财政局)

作者:叶广 陈祥云 戴益民

第二篇:中国区域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研究

摘 要:基于2009—2012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协同模型对区域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进行实证测算。研究表明:中国当前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水平区域间不平衡和区域内不平衡共存。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呈现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依次递减的态势,总体上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框架。

关键词:财政支农;金融支农;协同效率

一、引言

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给,为国民生活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而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和低比较效益,加之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形成了农业发展资本长期匮乏的局面。基于此,世界各国多对农业发展进行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其中,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是普遍选择的政策工具。财政支农资金涵盖国家扶持的重点项目资金和支援农村发展生产资金,具有规模大、增长快、管理难等特点。金融支农资金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资金、商业性金融资金和合作性金融资金。由于农业产业弱质性和信用基础薄弱,使得金融支农资金的高风险和低收益相伴而生,极易导致农村金融主体萎缩、资源外流、供给不足、机制不畅等。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十个“中央一号文件”,加大了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力度,但在资金运用和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资金协作性不强、各自为政、分散使用、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理顺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机制,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资金协同平台,促进财政支农资金和金融支农资金有效耦合,发挥其整体合力,从根本上提高支农绩效。

国外学术界较早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关注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问题,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主要集中在财政和金融支农的必要性及深层次原因(W A Lewis、M P Todaro,1963;Hayami、Ruttan,1985;Evans、Karras,1994;Darrat,1999)[1-3]、财政和金融支农的正向效应(Jim,2005;Guan、Lansink,2006;Ahmad、Rana,2009)[4]、财政和金融支农的无效率和负向效应(Ulrich Koester,2000;Jensen,2000;Bernhard Brummer,2003;Allanson,2006;Apostu,2012)[5-6]等方面。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财政和金融支农的规模(沈淑霞、秦富,2004;郭玉清,2006;何振国,2007;刘涵,2008)[7]、结构(钱克明,2003;韩 君,2013;陆文聪、朱志良,2008)[8]、效率(李焕彰、钱忠好,2004;李燕凌,2008;雷启振、汪小勤,2008;尹孝凡,2010)[9]和政策优化(陈薇,2005;陈池波,2007;崔光华,2008;郑家喜、杜长乐,2009)[10]等方面。针对单一支农政策效率低下的问题,学术界较早提出了整合财政与金融支农资金的观点(彭克强,2008;陈新平,2008;徐景芬、胡文英,2010)[11],对实现农村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有机结合提出了政策建议。中国银监会荆门监管分局课题组(2009)通过对湖北省京山县支持新农村建设调查发现,财政、农业等职能部门与银行联动不够紧密,未建立沟通协作机制,相互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财政支农资金难以发挥最大效益。农发行河南省分行课题组(2012)选择了河南、重庆、甘肃三个省级分行,对农发行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协同配合模式进行了研究探索。

从现有文献来看,学术界普遍认为,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和协同效应,通过有效耦合,可以构建二者良性互动机制。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学术界对于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的研究尚处空白阶段。基于此,本文将运用系统协同模型,对中国各区域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进行测评,进而揭示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之间的互动协同发展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财政与金融支农资金协同耦合的思路及对策。

二、指标、模型与分析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财政支农水平指标体系(何忠伟,2006;彭克强、陈池波,2008;许楠,2010;尹孝凡,2010)[12-13]和金融支农水平指标体系(康书生、郝英芝,2008;吴俊杰,2009;陈时兴,2011;刘志友等,2012)[14-15]的构建,学术界研究成果比较丰硕。本文根据模型设定要求,并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分别从规模水平、结构水平、速度水平和效益水平四个方面构建财政支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和金融支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二)模型与分析方法

根据上文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财政支农水平和金融支农水平进行实证测算。测算二者的协同效率水平,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来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干扰,具体过程为:

Fij=■(1)

(1)式中,Fij为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εij为指标原始值,i为区域变量,j为指标变量。然后通过SPSS17.0软件,对标准化后的Fij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得到各指标的权数Wij,再采用线性加权法,实证测算出财政支农水平和金融支农水平。即:

Zit=■wijFijt(2)

(2)式中,i=1,2,分别代表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两大方面,t表示时间。Zij表示财政和金融两大手段在t期限内的支持农业水平。Wij为权数,Fijt表示标准化后的指标数值。将某一区域中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的实施绩效综合起来考虑,即可得到该区域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的综合绩效水平。本文采用线性加权法,来具体测算出某区域的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综合绩效水平,测算公式为:

Yt=?琢Z1t+?茁Z2t(3)

(3)式中,α和β为权重,根据中国金融支农滞后财政支农的现实,笔者拟定二者的权重值为:α=0.6,β=0.4。Yt为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综合绩效水平,Z1t和Z2t分别表示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在t期限内的实际绩效水平。

最后,本文利用离差系数最小化模型(即系统协同模型),具体测算中国区域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当系统数量为2时,测算公式为:

At=Z1tZ2t/■Z1t+Z2t2k(4)

将(3)式与(4)式综合考虑,可得最终协同效率水平测算公式为:

Rt=■(5)

三、实证测算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选取

为了实证研究的需要,本文选取2009—2012年中国30个省区(不含西藏)的面板数据做为分析基础。财政支农数据来自于《中国财政年鉴》和国研网中经统计数据库,金融支农数据来自于《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二)区域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水平(Zij)测算

本文此处将2012年作为样本年份,对中国区域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水平进行测算。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见表3)。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的KMO检验值为0.549和0.653,均大于0.5,满足实证分析条件。Bartlett球形的显著性水平为0,小于0.01,故可以做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的方差提取分析表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表5)。

通过表5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确定主成分分析中各权重值。具体公式为:

Wj=■(Ukj·Ck)(6)

其中,Ck=■,Ukj=■

分别将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的权重,代入公式(2)中,即可计算得出各区域财政支农水平和金融支农水平的具体数值,计算结果见表6。

表6数据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当前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水平区域间不平衡和区域内不平衡共存。区域间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水平依次递减,东部省区的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省区。区域内不平衡首先表现在东部区域内,部分省区在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水平的相对位次上不对称。如北京市的金融支农水平排在第一位,但其财政支农水平处于第四位;广东省的财政支农水平位居第一位,但其金融支农水平却居于第六位。这说明东部区域的部分省份在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方面缺乏相互协同,彼此配合性不强。其次,在中部区域内,如河北、吉林、江西、安徽、湖北等,虽然近年来加大了金融支农力度,但其与财政支农缺乏配合,表现出二者之间的不协同。最后,从横向比较来看,西部省区的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区域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Rt)测算

为动态反映中国区域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变化情况,本文按照公式(5)模型,选取2009—2012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测算,测算结果见表7。

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2009—2012年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如表8所示。

表8数据测算结果表明,东部省区在2009—2012年,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处于0.64~0.68范围内,呈现逐渐上升态势。中部省区的协同效率水平处于中等档次,总体上低于东部省区。西部区域的协同发展水平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上,而且内部差异比较大。例如陕西、四川和重庆的协同效率水平平均值大于0.5,不但高于该区域的其他省份,而且超过了部分中部省份,具有很好的提升潜力。总体来看,中国各区域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尚有很大提升空间,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之间尚未形成彼此配合、互动作用的良好态势。

(四)区域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1. 区域内财政支农资金与金融支农资金关联性不强、独立运行。由于行政体制等原因,我国缺乏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资金在使用和配置上的互动耦合机制。财政支农资金与金融支农资金的运行与配置长期隔绝,前者是无偿和封闭的,后者则是有偿和盈利的。由于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在基本目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是导致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资金之间协调不畅的根本原因。

2. 农村金融抑制与农村金融财政化现象并存。农村金融抑制是指制度障碍所造成的农村金融供求萎缩。由于缺乏有效的信贷抵押物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被人为压制,“金融脱农”现象严重。农村金融财政化是指政府对农村金融的过度干预所导致的农村金融成为财政资源缺位之下的替代品。其突出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在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对于财政兜底的路径依赖,使得农村财政和金融功能出现异化和扭曲。

基于以上分析,未来有必要构建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资金有效耦合机制,对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资金加以协同,提高强农惠农富农资金使用效率,使二者优势互补,有效降低金融资本市场风险。

四、提升区域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的对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农应以公共支出为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金融支农应以信贷投放为主,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农村,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支出具有单向流动性和无偿性的显著特征,这种完全“输血式”的直接投入模式与农村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规模形成了现实矛盾,单一的财政支农方式显得势单力孤。而金融支农资金的最大特征是可循环性和有偿使用性,可以很好地与财政支农资金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姜松,2013)[16]。因此,应将提升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水平作为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耦合的总体目标,共同发挥支农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1. 促进财政投资项目资金与金融支农资金相协同。当前,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尚未广泛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财政资金支农的放大效应十分有限。由于此类项目公益性很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可以考虑将大型农田水利设施适度商业化,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参与其中。而对于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等则可实行财政支农资金无偿投入,通过“以奖代补”方式,争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积极支持,实现对财政投资项目资金与金融支农资金的全面整合。另一方面,对于列入国家大型投资建设的重点涉农项目及配套设施项目,如果财政投资资金没有完全落实,金融机构可以先行垫资,加以重点投入支持。待财政投资资金全部到位后,及时予以偿还本息。此种财政与金融相整合的过渡性融资方式,可以有效弥补财政资金的投入缺口,提高支农项目的实施效应。

2. 促进财政投融资联合体与金融支农资金相协同。财政投融资联合体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农业产业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投融资平台。它一般由财政部门牵头,并统一由财政部门管理。如果将财政投融资联合体与金融支农资金相整合,财政投融资联合体作为贷款主体,并以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作为担保等风险缓释措施,统一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可以很好地为农业产业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该模式有利于整合区域财政金融资源,使二者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发挥集合效应,提高支农效果。

3. 促进财政奖励或贴息资金与金融支农资金相协同。财政部于2009年实施了两项具体措施:一是开展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增量奖励试点,二是试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从反馈信息来看,上述两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促进了财政奖励资金与金融支农资金的协同互动。用少量的财政资金奖励或补贴,引导较大规模的信贷资金投入,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张晓彩,2012)。对于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包括担负一定政策性职能的加工企业,财政部门应该考虑通过贴息补贴形式予以重点扶持,引导金融机构按照优惠政策给予信贷支持,实现财政支农资金和金融支农资金的有机协同。财政利息补贴有利于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便于企业轻装上阵。同时金融信贷能更好地支持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雄厚财力基础。二者的有效协同,能更好地促进“龙头企业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纵深推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4. 促进财政支持信用担保资金与金融支农资金相协同。财政支农资金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资本注入等形式,出资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农业政策信贷资金注入提供保证担保,实现财政支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有机协同。目前,担保难、可抵押物少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根源。通过财政部门牵头,拿出一部分资金注入信贷担保基金,解决农户和涉农小企业贷款条件不足的问题。此种模式能较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用,降低信贷机构的信用风险,引导和鼓励支农贷款总量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Hayami Y,Ruttan V.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R]. Baltimore,MD: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2]Evans P,Karras G.Are Government Activities Productive?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US States[J].Rev Econ Statist,1994,76(1):1-11.

[3]Darrat A.Are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Economics Causally Related?Another look at the Evidence[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1999,13:19-35.

[4]Ahmad Kaleem,Rana Abdul Wajid.Application of Lslamic Banking Instrument(Bai Salam)for Agriculture Financing in Pakistan[J].British Food Journal,2009,111(3):275-292.

[5]Paul Allanson.The Redistributiv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Policy on Scottish Farm Incom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57(1):117-128.

[6]Ionica Apostu. Financing Prospects for Rural Development[J].Metalurgia International,2012,17(3):208-210.

[7]沈淑霞,秦富.财政农业投入性支持的规模效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4):45-51.

[8]韩君.粮食安全与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调整[J].商业研究,2013(12):138-141.

[9]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8):38-43.

[10]郑家喜,杜长乐.财政支农项目评审中信息不对称及其治理[J].宏观经济研究,2009,(5):32-38.

[11]彭克强.财政与金融支农整合的理论架构与方略[J].社会科学,2008,(12):46-54.

[12]彭克强,陈池波.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能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1):54-59.

[13]尹孝凡.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财政支农效率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9):78-82.

[14]陈时兴.农村金融支农效率的比较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6):98-104.

[15]刘志友,孟德锋.金融发展、支农目标与微型金融机构的成本效率[J].财贸经济,2012,(8):56-63.

[16]姜松,曹峥林,王钊.中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及其演化规律[J].软科学,2013,(2):6-11.

责任编辑、校对:曹华青

作者:韩占兵

第三篇:财政支农资金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财政支农资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由于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金使用效益差、绩效不高等。财政支农资金是构建和谐新农村、加快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资金保障。文章通过搜集资料和参考大量文献,借鉴一些成功经验,针对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提高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问题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持续增加,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为了财政及相关业务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构建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提高决策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我国支农支出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财政支农支出投入总量有了稳步增长,这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还存有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如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不合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进一步加大支农投入力度,但现行我国各项农业事业费占财政支农资金的20%左右,而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够。

(二)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

近年来,国家财政各项支农投入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但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需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投入水平,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三)财政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目前我国涉农管理部门多,且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规划,财政系统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系统内部多个部门都有一定的支农资金投放分配权,这决定了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上呈条块分割,这种资金管理体制不利于支农资金的有效配置,从而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律建设,保障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在公共支出实践中的应用

我国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为依托,在农业政策目标指引下建立完备的法规体系,将合理的政策内化为法律制度,用健全的立法手段在制度源头上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为进一步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构建科学规范、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一是加强支农资金绩效评价的制度体系建设。制定符合农业项目特点的绩效评价法律规范是开展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力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面、科学合理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使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有科学、规范、统一的参照标准,有利于加强支农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资金的管理效能,使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沿着规范的体系运行。

二是构建科学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全面的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财政支农支出取得的效益,在对财政支农支出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反映财政支农支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从整体上准确评价财政支出效益。

三是合理确定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衡量绩效评价工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绩效评价结果能否得到充分应用。虽然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难,有其一系列诸如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存在偏差、资金分配体制的原因等复杂因素,但不能因此停滞不前,在开展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时,也应该把政府决策水平和评价结果结合起来,把支农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强化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调整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

(三)探索建立财政支农项目绩效预算新机制

绩效预算是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预算系统。财政支农绩效预算强调对目标和总额上的集中控制,更多关注预算执行者的支农项目预算执行取得的成果,通过结果导向的预算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是强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绩效观念。进一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支农项目约束管理机制,如专业技术复杂或预算数额较大的支农項目,可行性方案必须有专家意见和科学的论证,在进行支农项目规划时,促使项目部门或单位更加注重项目规划的科学性、整体性和战略性,减少支农项目盲目建设、重复设置等现象的发生,以提高有限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是实行项目滚动预算,落实绩效目标。在部门或单位支农项目预算报表中增加年度绩效评价的有关内容,受评项目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下达,作为监督预算执行、下年度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为下年度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支农绩效目标管理是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将支农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推广支农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将单位从“重分配”导向“干实事”,比照绩效目标,作为安排以后年度支农资金预算和改进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将支农绩效优先的观念深入贯彻到资金使用过程中,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各项事业发展。

三是将评价结果作为支农资金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把项目绩效与部门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加强对项目部门或单位的激励和监督,增加财政支农支出透明度,督促项目部门或单位“有绩效地做事”和“做有绩效的事”。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支农项目资金分配使用约束机制,有效地遏制财政资金浪费,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三、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建议

(一)优化扶持结构,统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与管理

支农资金的安排与使用应紧紧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稳定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统筹安排,加大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和优质、高效产业的支持力度,严格项目实施与管理,强化跟踪监督,着力提高使用效益。建立项目申报专家评审制度和项目库,实行“支农资金项目库”动态管理,按照轻重缓急原则纳入预算管理,从而避免支农项目资金安排的随意性。

(二)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对支农项目资金的申报、立项、分配、使用等整个流程和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跟踪问效,做到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督和控制,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阳光运行”,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三)重视完工项目的决算审核和验收工作,把好支农项目资金管理的最后一关

项目完工后,承建单位应及时进行财务决算,然后由审计人员对完工工程的造价和质量、费用支出的合法合规情况进行决算审核评估。评估结果比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所提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察核实,对不达标项目追究项目部门或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从而,促进提高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规范性、效率性。

(四)不断加大支农绩效考评力度,加快支农绩效考评制度建设

进一步扩大绩效考评范围,对支农资金严格实行动态追踪问效机制,构建科学规范、全方位、立体式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体系。逐步建立起以结果为导向、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管理效能为核心、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科学化精细化,进一步推进“三农”的全面发展。

(五)建立绩效分配机制

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应充分保证资金分配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性,建立起以支农资金绩效为导向的分配机制。财政部门应依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项目申报过程中严把立项关;在资金分配的过程中,打造 “阳光支农财政”;在支农资金落实的过程中,加强对项目实施单位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和控制,并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将绩效与部门发展目标相结合,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支农资金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據,提高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玉霞.中国政府预算改革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钱巨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J].中国财政,2009(17).

[3]娄淑敏.加强财务管理促进集体经济发展[J].中国农业会计,2012(05).

[4]赖红兵.农业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9(01).

(作者单位: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作者:张良刚

上一篇:公共秩序论文范文下一篇:媒体监督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