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需求的财政税收论文

2022-04-27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首次写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标志着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工作正纳入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我们就河北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扩大消费需求的财政税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扩大消费需求的财政税收论文 篇1:

关于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

摘 要: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高度关注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开始对各个层面的建设要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科学规划,以便出台适当的计划和策略,推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长期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最终形成的财政税收体制更契合当今的市场经济要求,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但是,目前财政税收体制还没有到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仍旧有一定问题存在,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国内与国外的经济环境和整体发展形势进行全方位分析,立足社会建设需要,深化改革国家的财政税收体制,使其走上一条规范有序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财政税收 问题 改革 建议

财政税收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也是国家大力推动民生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支撑力量。伴随国家经济的持续改革与发展,国家的财政税收工作在逐步走向完善,不过,这一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找准目前国家经济运转中的问题与矛盾,把握财政税收的实际问题,才能够确立正确的改革思路,通过变革财政税收体制来把握机遇与应对挑战,体现出财政税收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促进意义。财政税收制度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市场经济也在持续改革和调整,这就需要突破静态发展思路,着眼于动态化的优化调整,根据内外部经济环境优化发展措施,确定出符合经济建设要求和与时俱进的财政税收体制,体现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税收在财政工作当中居于重要地位,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只有切实抓好财政税收工作,才可能防范相关经济问题的发生,维护国家利益,带动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新时期推动財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化财政支出体制。优化财政支出体制是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事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财政税收工作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关制度体系持续建立与完善,特别是完善了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伴随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策略的提出,国家整体的财政管理水平日益提升,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优化,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政府的职能,使得政府朝着服务型方向转变。不过,财政支出体制结构还需进行持续优化,也就是应该基于党和国家的财政方针,增加部分必要财政支出,用在教育、卫生、社保等关系民生发展的方面,减少不必要财政支出,确保整个支出体制的优化效果。

第二,改善预算体制。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作用之下,财政支出体制获得调整改进的同时,预算体制也走向优化。完善预算体制,特别是构建专门的预设监督体制,能够强化财政监管效果,提升财政预算效率,防范预算不够规范与结果不精准等问题出现,让预算体制优化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第三,税制转型。除上面所提到的两方面内容之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还可以推动国家的税制转型。就目前而言,国家已构建新型流转税体系,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这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财政收入上升。此外,在社会经济背景下国家构建分税制,在制度动态建设当中日益完善,并把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管理进行协调,大大提升中央宏观调控与财政方面的能力。除此以外,财政税收工作改革还改进了转移支付制,增强对地方财政的补助,尤其是通过对税收返还制度进行优化建设,解决了很多落后地区财政方面的问题。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财政税收体制是国家通过科学征收税款,把税务收入作为财政运作根基与部门运转资金的体制制度。从本质角度分析,财政税收体制就是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的过程。当前阶段,财政税收体制伴随社会发展实现了巨大变革,在改革建设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可喜成就,切实给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第一,完成税收体制内容变化。从国家提出要改革财政税收体制之后,就基于新时代建设要求,特别针对增值税以及所得税开展整改,有效提升了增值税在整个税收体制当中的地位,从很大程度上看,税收体制变化顺利完成了,发生了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税制到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税制的变化。不仅如此,国家还基于原有税收体制构建分税制,也就是把税务工作分离开来,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管控,提高整个体制的规范性。

第二,实现财政支出优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带来了内容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对财政支出制度进行了有效改革和创新。从采购角度分析,政府落实统一采购制度,增加对社会各层面建设的支出,确保采购与支出统一性。另外在改革行动当中还涉及到优化财政绩效管理制度,也就是科学评估政府采购与支出的一系列实践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府工作内容,确保政府财政管理有效性,最终在财政支出的全面优化之下,完善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在为人民服务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第三,改革了预算体制。国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成果还体现在强化了预算监管方面,基于部门监管作用督促政府的每项采购与支出内容科学合理,避免不必要支出,并通过发挥预算体制的约束作用让资金为人民谋福祉,真正在国家建设当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近些年来财政税收工作实施过程中获得的突出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明确目前财政税收工作的实际问题,并对现实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缺少有效财政税收监管。由于财政税收工作当中欠缺必要的监督管理,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问题时有发生,侵害了国家利益,同时也不利于财政税收制度规范落实。

第二,财政税收结构不够完善。财政税收工作不仅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还在市场经济当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因为财政税收结构不够完善,影响到实际的调节效果,无法确保财政税收目标的实现。

第三,财政税收预算机制有待优化。因为相关部门在财政税收预算机制建设中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预算计划和落实等方面研究的不够细致,由此出现计划不合理、财政目标不明确,甚至资金挪用等问题影响到宏观调控的大局。

第四,专业人才建设存在不足。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专业人才全程参与,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素质素养达标率较低,没有及时提高认识和能力,从而影响到实际的工作效果。

第五,改革观念落后,责任分工不明。因为当前科学先进的财政税收工作改革理念还不完善,不能及时为进一步的行动优化提供优质的指导,同时,也因为有些方面的责任划分不明确,而制约财政税收制度的落实。

四、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建议

(一)健全财政税收监管机制

为了助推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必须在监督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优化建设,监督财政税收机制的落实情况,维护好国家的利益。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完善科学的监督制度,并在制度的规范约束之下,推动税收监督的有序落实,防范和打击偷税漏税等违规违法行为。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落实的具体情况,发现当前工作的薄弱环节,以便在制度条款的设计中做好科学安排。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前现状和财政税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工作内容,把制度作为行动指南,监督管理财政税收制度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为确保监督制度的顺利落实,应该安排专人负责进行监管,对各项财务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及时发现财政税收工作当中的漏洞,防止出现更大损失和不必要的隐患。针对其中存在的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必须运用高压打击方法,以免国家利益受损。

(二)科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落实,要进一步在深化财政税收工作方面达成深化改革目标,就需要调整好财政支出结构,需要有关方面尽早完善转移支付体系,调整好财政支出结构,夯实财政税收改革基础。在完善转移支付体系方面,政府需要针对国家不同地区经济情况开展全方位考虑,确保转移支付的实施效果,维护转移支付资金来源稳定性,提升资金运用效率,为区域协调发展打下基础。在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过程中,政府还需要高度重视在三农问题上积极完善农业生产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完善教育设施,同时注意在教育、科技、卫生等行业增加投入,保证结构规范完善。

(三)全面改革财政税收预算

预算机制建设与改革是不可忽视的工作重点。不过,目前的财政预算机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是有差距的,由此影响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效果。所以想要完善财政税收机制,实现深化改革发展的目标,就要构建专业化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确保财政税收预算严谨科学,促进预算工作的有序执行。有关方面应该积极运用短期和中长期预算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增大机制应用范围,并在范围扩大过程中把社保预算、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等内容归入到整个预算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可以建立专门的预算审查与监督机构,负责对预算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在整个执行中,应该吸纳社会公众人物和民众,确保社会力量在预算监督中的全面参与,保证税收预算机制公开透明与科学合理,这样才能够切实发挥好预算的应有价值。

(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财政税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是人,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在整个过程当中的全面参与,运用科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处理好财政税收方面的各项业务,履行岗位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财政税收工作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专业人员的素质素养要求也在提高。特别是专业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工作岗位保持认真负责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并且注意增加财税业务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技能锻炼。相关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觉性,着眼于提高财政税收工作质量,进行自主学习和专业能力训练,将维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害作为工作宗旨,积极促进财政税收制度和相关工作机制的落实。由于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大量的法律法规内容,于是要求专业人员熟悉各项法律法规,了解各项法律条款对于业务处理的规范和影响,确保国家财政税收工作有序开展。

(五)更新观念,调整责任分工

为了确保财政税收体质深化改革的效果,必须在思想理念层面进行全面改革。结合财政税收的具体工作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必须立足实际进行征收,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投入,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新阶段税务部门应该加大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确保税收制度公平与平衡。简言之,基于占用社会资源视角而言,占用资源多的人,缴纳的税款越多,占用越少,缴纳的税款越少,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推动力。在实际的改革活动当中,可以适当降低生活必需品的税收,增加享受类产品税收。而对于科技类、环保类的产品,可以降低税收,通过税收政策调整的方式引导人们调整产品的消费需求。另外,在财政税收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会有所涉及,对于部门分工协作的要求相对较高,这就需要在把握整体责任的基础之上进行责任细化,指出每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承担的职责,以便在出现问题之后可以及时追溯责任。另外,细化责任分工的方式,还可以减少实际工作当中重叠、交叉等问题,在确保职责权限分明的情况下,提高实际工作效率。

五、结语

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民生建设,切实为改善民生提供良好的保障,就必须有稳定的财政税收作为经济支撑,当然,财政税收也是国家财政收入当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分析,财政税收工作质量关乎国家整体利益,也影响着国家的全面发展。目前财政税收工作处在一个深化改革的新阶段,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矛盾,这就需要对财政税收工作当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总结研究,积极完善改革措施,解决财政税收工作中的难题,防范偷税漏税等现象,维护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小巍.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1):48-49.

[2] 杨冰.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8(05):34+36.

[3] 张永亮.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8(8):261.

[4] 郭庆红.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9(03):203+208.

[5] 孙玉.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企业导报,2019(17):6-7.

[6] 李博.新時代税收制度改革对农村企业的影响及其发展进路研究[J].农业经济,2019(02):101-103.

(作者单位:濮阳市财政局 河南濮阳 457000)

(责编:玉山)

作者:张淼

扩大消费需求的财政税收论文 篇2:

以河北省为例探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首次写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标志着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工作正纳入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我们就河北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我省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对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和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扩大内需单独成章作为一大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说明我国已将“扩大内需”完全纳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轨道。2012年仍然是高度重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一年,并且要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如何利用居民消费拉动内需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必须要高度重视。

1、居民消费需求是推动我省生产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在论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明确指出,“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这就充分说明消费需求是推动生产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需求推动的经济。所以正是广大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才能推动着生产的不断发展,消费无疑是生产不断发展从而经济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大内容。其中,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出口满足的是国外需求,只有居民消费需求才是我们所讲的国内最终需求。在我们这个拥有7100多万人口的大省(2010年河北省人口总量7092万人),居民消费需求是总需求最主要的部分。因此,作为经济发展基本推动力的是居民消费需求,对保持我国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增长,至关重要。

2、居民消费需求是缓解我省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稳定器。

居民消费需求可以有效地制约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从我省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周期性的波动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特别是一度出现的盲目追求GDP的增长,带来的投资冲动,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平稳增长。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扩大居民消费。因为当投资需求增速过快时,由于居民消费需求反应相对缓慢,从而制约了投资需求的增长。反之,当投资需求下降过快时,消费需求初期可能没有下降或者总体下降缓慢,从而遏制了经济的剧烈衰退。因此,居民消费需求是防止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投资需求波动给整个经济带来的动荡。

3、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当前我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我省长期经济发展来看,我省现阶段的消费率在67%左右,其中居民消费率在52%左右比较合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标志在于居民消费率的提高。近年来,居民消费率都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们的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出了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消费率自1992年以来,已由63%下降到目前的49%,其中居民消费率由1992年的47.2%下降到目前的34%。居民消费率逐年降低,长期以来,我省经济要增长只能依靠投资拉动。从投资看,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和消费增长速度,2010年——2011年,我省的投资率上升到50%左右的历史最高水平,我们生产的产品里面有将近一半是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老百姓消费比投资的少,这种结构处在极度扭曲的状态。当今,我省经济的增长必将主要靠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来拉动。

4、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我省践行科学发展观、惠及民生的重要手段。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符合我们党的宗旨和追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最广大人民,这里的“本”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不断增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惠及民生,是让人民得实惠,也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将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的初衷,也是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状况,使人民过上好日子。

二、河北省消费需求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居民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动力源。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总量在国内的位次不断提升。2011年河北的GDP总量达到24228.2亿元,比2010年增长11.3%,居全国第六位;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000亿元,同比增长2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300亿元,同比增长23%,超计划目标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020亿元,同比增长18%。但其人均GDP却仅居全国第14位,被中部的湖北、西部的重庆双双超过。不仅如此,在京津周边,还有一条“环京津贫困带”的存在,河北与京津之间的发展水平,可谓横着一座巨大的“悬崖”。有区域经济专家形容河北是“东部的位置,中部的经济水平,西部的思维”。我们必须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尤其是经过前一阶段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凸显。课题组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内需萎缩,消费低迷,扩大消费需求增长机制不完善等。这种现状和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尽快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具体表现如下:

1、当前,居民消费需求的消费规律和消费特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又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河北省消费需求及需求现有机制情况的大量调查和分析,发现消费潜力巨大,但是,长效机制有待完善,主要特点表现如下:(1)扩大消费需求刻不容缓。特别是农村消费总量远远低于农村人口应有的消费总量。(2)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刻不容缓。许多居民有钱舍不得消费,还有的有钱不知道怎么消费。(3)扩大教育支出刻不容缓。统计显示,2003-2007年,我国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为2.6%,远低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为5.1%的国际平均水平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由于国家在文化教育领域投资不足,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消费水平下降了,很多家庭削减其他各种消费,节衣缩食,为孩子将来的教育攒钱,更是进一步压低了这些家庭在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扩大教育支出关系到居民的长远发展动力,应当成为一个长期战略。(4)改变消费结构刻不容缓。消费结构不合理,粗放型产品、低层次产品、基本生活用品所占比重较大。精细化产品、高层次产品、享受型生活用品消费较少。(5)健全消费市场刻不容缓。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网点少,布局不合理,不成规模,不上水平,大多是一家一户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或者露天摆放经营,缺乏统一管理和监督,根本无法保证产品质量。(6)提高居民收入刻不容缓。实际收入低,是影响农民消费的关键因素。

2、阻碍我省消费需求增长问题的因素分析。

(1)居民预期收入和支出不理想。近年来,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明显增加。尽管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已形成基本框架,但还很不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保障水平偏低、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

(2)居民收入不高,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向非居民部门倾斜。收入决定消费,从人均收入水平看,2009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为3600美元,为美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位列全国第124位。我省人均收入水平为3700美元左右,并且我省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偏向非居民部门,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之多,这样的分配格局,一方面会刺激投资更快增长,同时必然导致居民消费在GDP中的份额下降。

(3)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消费倾向逐年降低。近几年,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得到进一步增长,但由于缺乏必要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措施,导致了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财富向少数高收入者集中,而高收入者对各种消费需求已经饱和,而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只有消费欲望但无消费能力。

(4)消费需求增长相关政策存在缺陷。在我省,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还有待完善,特别是税收政策,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能力有限,社会保障税等税种尚未开征,增加了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对农民和低收入群体扶持力度不够等等。这些缺陷的存在客观上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提高。

三、建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建议

基于河北省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应注重长效机制的突破与创新:

1、建立和完善居民收入增长常态机制。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如果不增加收入,扩大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当前,我省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其根源主要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较慢,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缓慢。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关键是要以提高收入为手段来增强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

首先、注重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加快建立资本所得与职工工资增长的宏观、微观比较制度,从宏观、微观层面分别引导工资收入的合理增长。政府在推动企业工资共决机制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规章,推动企业集体谈判机制的建立,并对企业开展集体谈判进行督促;另一方面,要合理确定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价变动情况及时、准确地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通过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最低工资制度的制度效应,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其次、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一方面,政府预算收入增长速度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持续的水平上;同时,提高政府对公共服务业的投入,通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改善劳动者的福利,让劳动者分享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在农村,在稳定农民对承包土地拥有长期物权的前提下,促进土地流转和变现,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流;清晰界定农户宅基地产权属性,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分享土地升值收益。在城镇,关键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拓展居民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的股息、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

第三、注重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要从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政策上保障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通过合理的财政与税收政策,解决好再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培育和健全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上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尤其是通过发展各种职业教育,使就业能力较低的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村人口有平等的机会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要素投入上更加注重有利于增加就业的经济领域,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服务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

2、建立和完善居民保障增长常态机制。

居民消费预期是影响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当前,我省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不仅仅是消费能力不强所致,还在于城乡居民对未来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顾虑较多、消费预期不确定所致。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加快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比较完善的居民保障增长常态机制。

首先注重推进社会保障立法建设。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社会保险法》是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社会保险法》中作出了一些授权性、框架性的规定,落实这些规定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对我省现有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梳理,不合法的要废除,合法但不详尽的应该完善和补充,缺失的应该尽快弥补,同时,要逐步扩大监察执法范围,完善监察程序,健全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其次注重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和实际水平。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快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标准和规范服务设施建设,严格工作规程,大力推进经办管理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社会保障工作人员能力和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效率;逐步充实经办服务工作队伍,加强城市社区和乡镇社会保障组织建设,改善经办条件;加快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步伐,及时、准确记录保障对象的缴费和权益,使参保人员享受到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第三注重全省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要加快推进与经济发展、工资增长、物价水平相联系的社会保险正常调整机制问题的建设。我们在投资理念、方法、技术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改进空间。结合省情实际,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相关的金融产品、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信托产品、指数期货等,分散投资是降低社保基金入市风险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适度放宽社保基金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保基金委托银行贷款、开办社会保险银行等。

3、建立和完善居民公共资源消费需求政策机制。

充分发挥公共资源在刺激消费需求扩张中的主导作用,夯实消费增长基础。从财政支出方面看,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财政资源要投放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上。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形成环境和生态补偿机制,财政资源投放的决策程序,改进公共财政资源使用效果评价体系,使之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形成和坚持公共财政资源使用失误的问责机制,使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力和地位得以实现。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幅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增加品种和型号,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标准和办法,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完善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和汽车、摩托车下乡等税收政策。

(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IIYJ007)

课题负责人:吴家强

课题组成员:刘聚梅 吴丽霞

扩大消费需求的财政税收论文 篇3:

论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关系

[摘要]本文从民生和消费需求内涵入手,通过对改善民生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以及如何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居民消费的论述,得出并阐述了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关系。

[关键词]民生;消费需求;改善;扩大,关系

1民生与消费需求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是百姓生活的根基在于勤劳,只要勤劳就不会缺衣少食。

内需即内部需求,是相对的国内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那么,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需求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改善民生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

2.1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着眼于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居民的所有消费都要以“钱”为前提和保证,百姓手中没有可供消费的闲钱,扩大消费需求就无从谈起。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当务之急就是要确保居民手中有闲钱,所谓的“闲钱”就是收入扣除掉日常支出和应急备用储蓄之外的钱。居民手中的钱主要受就业、分配、教育三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就业乃民生之本,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只有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才可能进行消费。分配乃民生之源,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这样才有能力有富余钱去消费。教育乃民生之基,是强国富民的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与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紧密相关,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获取工作的机会大小和工作收入的高低。

2.2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着力于政府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健全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直接的民生问题,而且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保障。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需求不旺,不仅有缺乏消费能力的原因,而且也有社会保障不完善存在后顾之忧而“不敢”消费的问题。只有社会保障真正普惠百姓,百姓为未来或是眼前的养老、看病担忧而攒钱的状况得到根本性转变之时,我们的消费需求自然会提升。

2.3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着手于居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

安全的消费环境是居民消费的基础和保障。毒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血燕”等食品安全问题,“楼脆脆”、“楼倒倒”、校车安全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等,这些消费领域暴露的和潜在的安全隐患都极大地挫伤了居民的消费热情、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欲望。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保护人的各种正当权益,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等。

3努力改善民生促进居民消费

民生改善与居民的消费能力是紧密相连的,民生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居民消费不振也将导致我国民生领域无钱进行建设。因此,要通过不断解决、改善民生领域的问题,增加居民的收入、减少居民的公共消费支出、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能力的提升也将反作用促进民生的改善。

3.1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收入分配失衡既是民生领域最严重的表现之一,也是高储蓄、低消费这一总量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3.1.1以工资改革为核心

我国大部分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因此,要以工资改革为核心,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配套制度和相关机制,每年根据经济增长比例和企业收益情况确定职工工资上调比例和幅度,确保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国民经济增长同步。

3.1.2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和健全对农业的支持、补贴力度和制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扶贫投入,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扶植农业深加工和特色高效农业、乡村旅游。

3.1.3三次分配多管齐下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再分配的作用就是“抽肥补瘦”,通过政府财政作用将资金更多地用于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次分配主要是指慈善捐款等,强调的是个人的社会责任,将慈善作为一种事业来发展在我国很不成熟,我们急需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慈善事业之路”,逐步提升第三次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作用。

3.1.4完善收入分配秩序

加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工资保障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收入的监察与监管,严格规范党政机关的津贴补贴,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规范非税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反洗钱工作和资本外逃监控等。

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既促进了消费又改善了民生。

3.2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政府理应承担主要的资金投入。不断地增加总额和其占GDP的比重。通过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和加强对困难群体救助和帮扶,让更多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要积极引导、鼓励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推进社保基金监管立法工作,提升立法层次,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增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为民生编织一张庞大的安全网,为百姓解决养老、看病的后顾之忧。

3.3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增加的教育经费该怎么花,增长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如何分配?增量部分应该用在最薄弱的学校、最边远地区的学校、最弱势人群的教育上,用在长期以来欠账太多的地方,包括在大学里面优先向地方高校倾斜。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扶持,加强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想尽办法留住教师尤其是优秀的教师。必须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使用效率。

3.4加大力度促进就业

大力支持服务业特别是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畅通就业供求信息;政府加强就业服务与引导;加强培训与教育,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鼓励到基层、边远山区、地区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4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需求的相互关系

2008年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对经济结构进行着深度调整。我国是世界出口第一大国,但是受到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外部需求增长受到严重制约,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已经无法再持续下去,同时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度挖掘我国的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在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上,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由此可见,扩大内需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从而更好更快的发展,真正的作到科学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因此,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民生活的更美好更幸福也就是改善我们的民生;扩大内需是重要的途径和措施。

民心向背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所谓“谋民利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民生问题历来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民生改善与扩大消费需求之间是具有互动作用的,民生改善要通过扩大居民的消费来实现,扩大居民的消费实质上就是改善民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206/c1004-20444614-3.html.

[2]陈春鹂.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D] .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罗成燕.民生改善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杨楠(1981—),女,汉族,东北石油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中共锦州市委党校经济理论教研室讲师。

作者:杨楠

上一篇:经济管理模式下企业经济论文下一篇:健康教育服务部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