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生态农业论文

2022-04-17

我国的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都还没有能够完善,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我们要通过对农业现代化和生态了解进行一个全面的理解,明白它们的真正内涵,知道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为建设我国现代农业提供良好的启发。1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1.1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特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机械化生态农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械化生态农业论文 篇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摘 要: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国民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应通过将生态农业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方式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发展规模进而提升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同时在发展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中图法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21.0514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发展,但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并未得到有效转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因而,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优化并改善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探索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路径。

1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作用

1.1  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深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对农业实施粗放管理模式,初期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等政策的推进,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许多弊端,,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其中很多是依靠人力工作,科技元素稀缺,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速度和规模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因此,要促进中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促进更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除此之外,任何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都与国家的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联系。其中,我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即使是受到巨大冲击的家庭共同生产承包责任制,也无法满足当前经济条件下的新环境。根据这种情况,有必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当地实际情况,设计适合本土的农业发展模式,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一致。

1.2  生态农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相比,其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开放性、稳定性、多样性、效率性特征,在多重优势下发展大田种植与林业、畜牧业、渔业结合的产业模式,实现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可在区域广、自然条件、社会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的地区,实现生态农业的全面建设。参考传统农业经验,结合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使农业生产呈现循环持续的生态模式。

此外,生态农业的经济增值在物质循环、一系列加工等因素的影响下,确保废物得到有效利用,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生态农业发展中提倡绿色农业,减少农业技术造成的污染,更好地保持生态平衡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巨大变革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总结生态农业的优越性和特征,提出科学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多角度全方位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典型特征和产业模式

2.1  生态农业经济的特征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比较开放、稳定。传统的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如今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在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中需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其发展中引入先进技术,完善农业生产结构,解决传统生产中的问题,替代传统的封闭装填的模式,通过优化传统的生产模式可以有效地刺激农业自身的潜在能力,实现农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说,我国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提高,促进二者有效的结合,才能实现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更稳定更快速的发展。其中,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依据是自然规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同时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农业和其他不同产业的有效结合,有效地利用当前的新技术和方法,加上可循环的生物能源和太阳能,促进农业生产能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

有发展前景的生态农业系统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等特征。因此,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需要对不同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社会和自然资源,实现自然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优化和完善农业生产结构,最有效地利用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获得农业产品具备较高产量的同时拥有更高的产品质量。由此,我国的农业生产系统将确保能够形成环境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2.2  中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生态环境保护、安全高效、资源节约、低碳循环”的基本原则,需要更加有效地实现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副产品的产量,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同时,促进农产品拥有更丰富的营养的同时,有效保护自然环境。现在,我国拥有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分类标准也不同。在我国常见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下两个模式。

第一,循环模式是根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源流动规律创始的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在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每个环节都可以循环使用,并且所生产的产品可以在下一个环节提供材料,使得每个环节无论产品产生还是废弃物产生都可以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废弃物的环境污染,提高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性。主要是“种植+养殖”的循环模式。

第二,景观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自然种植地中的层次结构,根据当地海拔、环境及气候等不同的构成,形成不同的生物群。景观模式主要是选择纵向空间布局,这是其中的主要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农地的面积,促进物质和能源的不同水平的转换,使所有资源最大化利用。例如,我国在以下场所使用景观模式,广东省的“山顶上种草,山坡上种茶种,山腰养鱼放牧”,四川省的“山顶上戴着松帽,山间卷着竹腰,山下溅着水稻鱼”,充分发挥不同地势的资源特点,有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3.1  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具备小农经济的特点,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受体制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为了使生态农业实现更好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稳定的体制环境,发挥生态农业和举国体制上的优势。但是,我国现在实施的经济体制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宏观方面,中国现在保持着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体制,全社会普遍重视“三农”问题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一些不平等现象对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微观方面,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的机械化程度,体现了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一些体制缺陷,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得不到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阻碍了农业的经济发展。

第二,中国农业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形式,使资金、财务、劳动力、物力等投资不断增加,在传统模式下,经济高速发展,但如今资本的不断积累,依赖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原本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助推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速度较慢,缺少相应的研究时间、空间、经费和优秀的科研人员,无法有效合理地将现代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当中,成果转化效率较低,无法推进形成相对全面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为了实现我国农业经济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但是,中国的很多农村地区在这两个方面未能得到有效的实现,我国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改善。我国不断出台有关农业发展的政策,但在资金方面,我国对现有农业实际发展还不能够满足。而且,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恶劣和资金不足,导致优秀的人才不愿意投身生态农业发展当中。另外,由于自身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缺陷,不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3.2  发展路径

第一,重视环保产业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生态农业模式下发展环保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环保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在发展环保产业的过程中还可以与自然生态环境建立友好关系,实现环保和农业发展同步进行,这也是“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的本质内涵。在环保产业建设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所改善和控制生态环境,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开发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农产品,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为农业生态化发展铺平道路。此外,环保产业在建设开发过程中需要资源节约和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大力支持,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经济上、制度性的双重动力,实现环保建设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机制的革新与支持。金融支持可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目前需要培育资本型市场,在发展风险投资市场、信用保证机构的同时,改善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散机构,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引入更多的物质资源和优秀人才,促进生态农业有效合理地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持续稳步发展。另外,扩大资金来源,运用多种投资、融资方式,并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法律制度,为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投资、信贷渠道,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保证生态农业的长久稳步发展。此外,我国还需要推进金融业的发展,实现服务水平的提高。目前应积极引进海外金融机构,在生态农业发展集中地区建立分支机构、办事处等,确保中小金融系统、农村金融系统的完整性,在信息化时代引进高端电子化技术和金融人才,实现投资融资环境的优化。

第三,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因此,需要对我国当前的生态学规则和自然规律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并了解和认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效用,不断提高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在实际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当地的实际情况,为此选择适当的发展区域,有效控制和管理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使之循环利用。并且,在建设生态农业的同时要充分分析、研究各种时期的环境负荷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因地制宜地利用生态资源,实现对農业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的科学合理安排。

第四,开发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大力推广当地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游览,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开辟更多的路径。在政府主导下开发绿色农业、生态旅游时,首先要仔细划分目标市场,科学设计项目制定,满足客户的需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农业、旅游、卫生、交通等部门的协助,共同助力生态农业发展,建立完备的服务体系。

第五,发展和实现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农业经济活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生态农业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在现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确保工业产品的生产不断减少。要充分利用农业先进技术,为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技术保障,紧跟时代的脚步,通过优化完善技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尽量减少石油化工类型产品的使用,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等生态能源,更加环保绿色地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加强完善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建设。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对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进行全面的保护,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出制度的优势。在优惠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重点考量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大力扶持生态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提升土地流转的效率,根据地区的实际状况开展规模经营的试点,不断拓展集约型农业经济的涉及范围,使生态农业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外,还需要完善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使生产标准达到要求,优化生态农业的相关保险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生态补偿。

4  結语

在可持续的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实现资源的引进和循环有效利用,引进资金和物质资源;二是对产业结构的改变,引进先进的技术,对传统的技术模式进行改造;三是实现对生态农业的推广,可有效推进其发展;四是建立完善的制度模式,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在多方面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优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持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杰.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2).

[2]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4).

[3]任志远,徐茜,杨忍.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2).

[4]何琼,陈锋正,刘新平,等.基于国外循环农业理念对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7(2).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n Changhong

(Xinglongzhuang Sub-district Office,Yanzhou District,Jining City,Jining 272101,China)

作者:韩长虹

机械化生态农业论文 篇2:

试论生态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影响

我国的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都还没有能够完善,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我们要通过对农业现代化和生态了解进行一个全面的理解,明白它们的真正内涵,知道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为建设我国现代农业提供良好的启发。

1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1.1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农业指的就是农业和环境的协调,农业生产不会影响到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不会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前提。在农业生产中,对环境不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环境和农业生产处于一个和平相处的状态,同时农业还可能对环境提供改善,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良好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作为主体的人和环境构成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人既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同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也是对生态系统支配最积极的因素,人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一个合理的干预,也可以对自然资源等进行一个合理地利用,同时也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这一重大职责,通过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最终来促使经济的发展。

1.2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工业手段、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管理方法来对农业进行武装,把更多的机械、能源、科技投入到农业中来,把更多的资本、技术、知识应用到农业中,使高投入的农业实现高产出。在农业中大量的应用机械操作,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以石油为原料的机械设备取代耕畜,从作物的种、管、收到农产品的运输和贮存都实现机械化,从而整体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在农业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實现农业技术的科学化,把农作物杂交技术和现代遗传学运用到现代农业中,把各种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农业中,从而提高农业产量。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能够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从而使农业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越高,进一步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也进一步实现的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利用价值。

2我国生态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影响

我国的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都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都还没有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具有相互的促进,也有相互的制约。

2.1农业现代化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中来,使得农业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态更加的合理,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的先进的管理方法,也使得农业和环境更加协调,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也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使得农业生产的价值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拥有先进的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避免了各种自然资源的浪费。

2.2农业现代化影响到生态农业的建设。农业现代化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而这些机械设备的大量应用就会应用到石油资源,而石油的应用对于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为了追求农业现代化的高产量,把更多的农药和化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对于土壤、水源造成巨大的影响,也破坏了原本自然环境的生物链,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生态农业是对农业现代化的规范。农业现代化所追求的就是实现农业的高质高产,而生态农业主要就是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要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这一前提下,实现农业的高质高产。要把农业现代化应用到生态农业的建设中去,通过合理的应用和开发,保障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生态农业可以弥补农业现代化生产给环境带来的损害。农业现代化生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通过生态农业的建设,来对土壤以及水源进行改善,改善被破坏的自然环境,通过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来弥补农业现代化给环境带来的灾难。依靠生态农业可以改变农业现代化的不良因素,从而实现环境的保护。

我国的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都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在这个初级阶段我们就必须注意到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影响,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注重农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依靠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完善我国生态农业。

作者:张俊玲

机械化生态农业论文 篇3:

优化生态农业 助力农业经济高质高效发展

摘要:文章分析了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优化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加强生态农业宣传力度、优化农业资源利用、发展绿色新型农业模式、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健全农业部门服务机制、推广农业技术的使用。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现代化农业体系

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以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2020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发展生态农业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但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在实践中解决好存在问题、不断完善优化。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将农业种植与生态旅游等产业结合。一方面,农民通过加强与企业合作,有效扩展生态农业产业链;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生产技术的改进,提升了农产品产量和种植效率,大大降低农民生产投入成本,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实施生态农业符合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相关政策。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作为有机化肥代替农药、化肥等使用,能有效将农业生产废弃物,通过农业生产技术,转换成为农业生产肥料,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品质,减少农药残留,实现绿色无污染种植。

二、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目前,生态农业发展呈现以下三方面趋势:

第一,生态农业在发展中强化对农业资源开发和保护。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机械化集约生产方式代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强。同时,在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应用时,相关工作人员逐渐转变工作思路,依照农业发展适度性原则,提升了对农业资源保护力度。

第二,农业产业结构逐渐转变。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农业生产更加注重对自然资源利用,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分析研究不同农作物的立地条件、生长规律,结合先进生产技术,减少对资源的破坏,有效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增加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并将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使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模式。

第三,生态农业在发展中加强了对各生产要素的管理,使各要素协调发展。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减少了农业发展局限性,使生态农业生产综合性协调发展。例如,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社会、人力等资源进行协调利用,农民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的整合,建立生态农业生产新型模式,充分体现出所有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利用价值,实现当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

三、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

生态农业建设需要农民、企业、政府等多方主体共同完成,为此应加强生态农业宣传力度,让更多主体深刻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府工作人员在基层农村进行宣讲、广播等多种渠道,传播生态农业相关理论知识,让农民正确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通过思想意识的转变,有效提升农民对实行生态农业的接受程度,促进生态农业相关措施顺利落实。其次,在宣传内容方面,应强调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和保护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让农民群众正确认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农业生产中开展,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农业生产活动,减少出现由于不科学农业种植操作(如过度砍伐林业等)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最后,政府在进行宣传工作中,应结合受众主体,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方式,提升受众接受效果。如面对文化层次不高的农民,可使用广播、宣讲方式帮助其更好理解,而面对合作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新媒体等进行生态农业相关知识传播。

(二)优化农业资源的利用

农民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时,农业资源利用率得以大大优化。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源、肥料、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种子等,这些农业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农业发展质量的直接相关因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对农业资源利用应做好以下方面:针对土地资源,需要农民正确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划分使用,减少人为随意破坏土壤结构和随意开垦荒地、林地现象,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等危害。针对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农民应选择符合绿色生态种植理念的种植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针对水资源方面,农民需要优化升级灌溉技术,通过滴灌、喷管等先进灌溉设备技术,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生产中对水资源污染和浪费。并且,政府工作人员应加强对农村地区水资源质量管理,减少由于人为操作不当造成水资源污染和浪费。针对农业物资的管理,政府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控制使用化肥、塑料膜、农药等可能对田地和水资源造成污染的物资数量,农民使用农业物资时,必须对农业物资开展合理规划。例如,农民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种类化肥,使用塑料膜进行农业生产时,需要根据农业用地标准等管理措施进行生产活动,对使用过的塑料膜按照相应规定及時处理,减少对环境破坏,在生态农业各个环节中加强对环境保护。

(三)发展绿色新型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建立绿色新型农业模式。为此,需要农民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使用先进农业生产理念,结合先进设备和技术,在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做到保护和治理环境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不断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及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进行相应研究和应用。另外,推广绿色新型农业模式,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不同区域农业生态特征,有针对性采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例如,我国不同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会受到如降雨量、气候气温、土壤性质、地形地势等因素影响,造成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如南北地域比较显著农业生产差异,即不同农作物成熟季节和一年成熟次数,以及种植农业和畜牧农业种植差异,政府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引导时,需要综合性进行农业生产因素把握,建立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的因地制宜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以优化生态农业,助力农业经济高质高效发展目标。

(四)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

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推进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现代化农业体系需要对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在农业日常生产活动中要增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应用程度,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及网络信息化水平。政府在现代化农业体系下通过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来降低对生态环境依赖和破坏,积极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作物产量,增加农业从业者经济效益,并通过农业技术发展积极调整农作物生产布局,优化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利用网络技术增强农业产品产销渠道,丰富农业销售内涵。另一方面,现代化农业体系需要积极利用外国先进农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对我国现有农业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建立集约化农业模式,并有意识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五)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

政府部门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具有重要引导意义,可以有效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首先,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当地生态农业建设情况,出台相应管理规定和支持政策等,帮助农民更好理解生态农业相关内容知识,使农民能结合相应指导思想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对此,政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成功案例和管理制度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改进完善。并且,结合生态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关联性,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政府应发挥经济宏观调控功能,合理控制农产品售卖价格,确保其能保障农民经济收入,提升其发展生态农业种植积极性。其次,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时,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生态产业链建立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农民需要政府资金投入对其进行支持,但结合政府发展有限财政情况,需要扩大融资渠道,吸引相关企业进行投入资本和派遣专业人员进行农业生产指导,在生态农业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农民与企业合作,最终经济收入按照投资和技术等因素占比进行合理收益分配,通过政府和企业资金等方面帮扶,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建设产业链,提升其农业经济效果。

(六)健全农业部门服务机制

健全农业部门服务机制能有效帮助生态农业建设发展,通过监督指导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科学、稳定发展。农业部门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会深入基层农业市场中,结合市场发展规律和对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通过管理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价格管理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如土地流转效率等。在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农业部门服务派遣专业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农民增强生态农业建设科学性。在机制管理方面,农业部门在工作范围内,应优化认证机制、市场准入制度、生态农业保险机制等,通过机制管理,有利于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另外,农业部门需要结合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管理制度,如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区,需要农业部门加强对环境治理保护方面开展相应管理制度制定。在其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中,把水利水电设备维修、严禁乱采乱垦行为、对农产品加强质量检测等方面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做好管理工作,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七)推广农业技术的使用

使用先进的科技生产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重要革新手段。但由于农民对先进生产技术了解较少,文化素质不高,学习积极性较差,需要由政府派遣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由专业人员对当地气候、地理地势、特色产业进行综合性规划,有效提升生态农业建设效果、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高效高质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例如,在农业种植中使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机械化种植农作物,能减少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消耗,减少农业生产中投入成本。另外,专业人员通过农业技术指导,有利于帮助农民转变种植思想,避免出现盲目性种植,减少出现农民对当地自然环境破坏,科学提升农业生产作业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可以使农业生产转变其发展方式,政府通过调整农业模式、农业发展体系、转变产业结构等方面,农民结合相应的政策、资金、生产技术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能有效的提升生态农业建设效果,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促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春.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1):15-16.

[2]马吉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J].山西农经,2020(23):47-48.

[3]李印朵.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20(34):31-32.

[4]谷裕,郭映霞.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举措[J].南方农机,2020,51(22):56-57.

*基金项目: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项目“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及高质量发展调查研究”。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作者:沈蕾

上一篇:物流业滥觞发展论文下一篇: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