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艺纪录片管理论文

2022-04-15

用主流价值观统领和把握政府奖的评价标准,是“星光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月30日,第23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论坛在北京举行。我作为评委在大会上有一个发言,基本内容是:一、近年来电视文艺发展中的两个重要的政策背景。二、中国电视具有年度记忆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电视文艺纪录片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电视文艺纪录片管理论文 篇1:

2012年中国电视文艺的几大亮点及几点思考

摘要:2012年的中国电视文艺呈现若干亮点:优质献礼制作频现,“限娱令”对中国电视格局与文化生态进行了有效矫正;在电视剧方面,历史、情感、谍战剧热播,现实题材蓄势待发;在电视综艺方面,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央视加“三驾马车”的娱乐节目表现抢眼;在纪录片方面,先后掀起“春晚”热、“舌尖”热、文献献礼热,纪录片平台建设成果显著。在上述若干亮点背后,我们也需清醒地看到中国电视文艺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及若干经验启示:政策的推出应继续注重刚性与弹性的有机结合,现实主义题材的文艺创作亟需更大的支持力度,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需要关注时代命题,坚持走本土化路线,在满足多样化观众需求方面多加探索,着力探索更为丰富的市场化手段。

关键词:2012;中国电视;电视文艺;亮点;文化建设;文艺创作;问题

中国电视文艺在2012年总体上发展平稳,同时也呈现出几大亮点供我们辨析思考。本文对2012年中国电视文艺景观进行粗略勾勒,并对亮点背后的成因与启示进行探讨。

一、2012年中国电视文艺的亮点梳理

(一)全景展示新世纪文艺辉煌成就,净化优化电视文化生态

第一,《为时代放歌》等十八大献礼制作成亮点。

由中宣部文艺局监制、中央电视台出品的10集大型纪录片《为时代放歌》,首次全景展示了十六大以来,文艺战线取得的新成就和新突破。该片呈现了十年来中国各个文艺门类的优秀作品、代表人物,从诸多方面反映了十年来中国文艺的发展。其中所呈现出来的每一部作品,每一个文艺形式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具有一定代表性。

文献纪录片《科学发展铸辉煌》将十年间我们在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予以全景式的描摹,该片具有全面、权威、深入、细腻、经典五大特质。该片的成功,让我们对如下三个问题有了思考的空间:在当今新媒体日益大众化的时代,传统电视的生存空间何在?在众多地方电视媒体纷纷抢夺娱乐滩头的当下,央视的生存空间何在?在面对“外强我弱”的传媒环境时,中国电视的生存空间何在?①此外,形式多样、品质不凡的献礼综艺晚会的推出,同样代表着2012年度十八大优质献礼制作的成果。

第二,“限娱令”对中国电视格局与文化生态的矫正。

自201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坊间亦称“限娱令”),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一年间,“限娱令”的实施对整个中国电视格局和文化生态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在“限娱令”启动前后,曾饱受质疑,许多各媒体多年打造的品牌娱乐节目面临“下课”危机。但一年的实施实践证明,“限娱令”对于净化中国电视荧屏,淘汰劣质作品,为实现优胜劣汰的节目格局做出了有力的推动。如果仅从表面来看,“限娱令”似乎打压了那些强势的、以综艺娱乐见长的电视媒体。但深入来看,这一限令使得强势媒体更加自律,用有限的时间制作了更加精良的节目。

一方面,就强势娱乐媒体而言,“限娱令”锻炼了这些卫视频道在激烈的电视竞争中逐步提高研发机制、策略调整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同时,由于同质化节目的大量减少,被各卫视力保下来的王牌节目更加凸显出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限娱年”反而出现了中国近年来最成功的娱乐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这一点值得思考。从强势娱乐卫视的顺利转型来看,“限娱令”不但没有成为“紧箍咒”,而是成了催其奋进的“号角”。

另一方面,“限娱令”的出台迫使不以综艺娱乐见长的卫视媒体,从一个惯性中摆脱出来,这个惯性是:为了提高收视率而盲目跟风当下流行的娱乐节目。这些娱乐弱势卫视不得不另谋出路,重新发现并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限娱令”对于娱乐节目数量与时间的限制,以及对创新与多元尝试的鼓励,使相对弱势的媒体诉求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强化特色定位,顺势而上地显示出差异化竞争的优势。例如云南卫视推出了国内首档特警选拔类节目《士兵突击》,宁夏卫视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财经频道,青海卫视在被第一财经收购之后走出一条全媒体道路,旅游卫视则继续以鲜明的旅游特色从众多省级卫视中突围。此外,电视媒体“新闻立台”的理念再次回归,各省级卫视开设了30余个带有人文公益元素的道德建设类节目等,都体现了“限娱令”实施的作用与影响。有学者甚至预言:对各式娱乐节目进行公益性的包装,渗透人文情怀,好看但又不过度的娱乐将成为今后电视节目娱乐的着力点。②

娱乐是人类的本性与必须,娱乐对人类发展而言是正当的、必然的。因此,“限娱令”不是限制“娱乐”这一人类的生存手段,也不是限制“娱乐节目”这一媒体的生存手段,而是更多地针对当前中国电视荧屏中诸如一夜成名、拜金主义、娱乐碎片等不够健康、不具正能量的价值观,以及过度娱乐化、放弃媒体社会责任的电视生态。“限娱令”对中国电视乃至社会文化生态的矫正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电视文艺低俗化问题得到有效惩治,这对塑造中国电视正向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有积极意义。在未来,伴随着电视媒体合理评估体系的完善,以及电视媒体对文艺自觉自律观念的深入理悟,对娱乐节目矫正的政策必将为中国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电视剧:历史、情感、谍战剧热播,现实题材蓄势待发

本年度在十八大召开“限娱令”实施,以及电视主管部门的大力调控等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尤其是卫视频道对电视剧保持高度依赖,依赖程度甚至有所上升。2012年,历史古装剧、现代情感剧、谍战剧依然保持高收视与高收益,现实主义题材略显不足但蓄势待发。下面分类试述2012年中国电视剧的亮点:

第一,历史题材电视剧在2012年保持了旺盛的创作状态。尽管部分作品依然存在着不实演绎和戏说的成份,但较比以往,这些作品在思想的严肃性、历史的真实性和制作的精致性等方面还是有所提升,并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

以往被认为缺乏吸引力的主旋律历史题材电视剧今年频出亮点。2012年,以《国家命运》、《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焦裕禄》、《杨善洲》、《粟裕大将》、《刘伯承元帅》等为代表的此类电视剧,在人物塑造、叙事手法、历史还原、模式开拓等方面表现上佳。如电视剧《国家命运》艺术地再现了我国研发“两弹一星”的艰辛历程,场面宏大,情节跌宕,平均收视率达到1.77,单集收视率超过1.9,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32城市的全年数据中排第三位。③再如电视剧《焦裕禄》打破以往对英雄人物惯有的“高大全”式的塑造,还原了一个受过传统教育和大学教育、具有幽默感、饱含人情味、略带传奇色彩的的焦裕禄形象,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关注。

古装剧在2012年虽然没有出现像《甄嬛传》那样的顶级力作,但也有像《木府风云》、《苏东坡》这样具有史诗气质和体现大历史观的作品,以及《宫锁珠帘》等穿越题材作品。《木府风云》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2.67,收视份额达7.36。该剧虽然是一部古装历史剧,却不是历史的演绎,而是“指向颇具‘当代性’的主题内涵:在民族纷争中寻找团结和融合,在家族内部的争斗中趋向同情和宽容,在伦理规约中追求真挚爱情” ④。值得注意的是,古装剧在2012和2013跨年之际,突然发力,《楚汉传奇》和《隋唐英雄》两部投资不菲,演员阵容强大,拍摄手法创新的作品,在开播之后迅速豪居各大省级卫视收视前列。

此外,作为近代史题材的年代剧,《跑马场》以上个世纪远东三大跑马场之一的青岛跑马场为叙事中心,不仅对一座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焦点城市进行了回望与记录,也是一部跌宕起伏,反映彼时中国民族救亡图强的作品。该剧“表现了一座城市和她的性格,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情感的力量,带有一种此前电视剧所匮乏的文化与历史的力量”。⑤《民兵葛二蛋》讲述了山东胶东地区农村抗日的悲壮故事,以《民兵葛二蛋》为代表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在年末表现抢眼,这既是该类题材电视剧叙事创新的结果,也与该时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而引发的紧张状态等背景有关。

第二,家庭(伦理)剧和青春(偶像)剧等现代情感剧,依然是2012年高具收视号召的电视剧类型,此类剧的热播也是对当前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失位的弥补。

根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东方卫视播出电视剧中,家庭伦理剧比例高达32%,北京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中,家庭伦理剧的比例高达40%。一年间,同类题材被播出的电视剧已经达到几十部。⑥ 2012年,《金太郎的幸福生活》、《掌门女婿》、《新女婿时代》、《瞧这两家子》、《媳妇的美好宣言》、《儿女情更长》、《家有公婆》等家庭剧,“突破了以往一些家庭剧为设置冲突而将家庭剧变成‘家斗剧’的套路,以柴米油盐的琐碎、锅碗瓢盆的碰撞等生活细节,营造出了日常家庭生活的温暖和喜感,挖掘出了人生意蕴和生活道理,强调了真善美是支撑社会核心价值的力量。”⑦此外,作为较为特殊的家庭剧,《温州一家人》不仅具有上述特征,还展现了它的史诗品格,用“齐家”层面的命运浮沉展现了“治国”层面的30年改革时代变迁史。

而青春(偶像)剧方面,2012年度不仅有展现80后、90后年青一代生活悲喜的《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小菊的春天》、《小菊的秋天》等电视剧,也有展示他们父辈年轻时代的《知青》、《山楂树之恋》等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的青春剧不仅停留在展示青年人小情小感、靓丽美貌、浪漫爱情、碎片琐屑的层面,而是更具社会维度的深描和时代维度的回望。当80后、90后年轻人开始直面社会,感知人生磨难与困境时,当他们与父辈母辈的代际鸿沟逐渐因时代变迁而拉大时,上述电视剧的出现既有助于鼓励年轻人勇于面对挑战,积极思考人生,也有助于代际之间的互相理解,血缘伦理价值观的重塑。此外,《火蓝刀锋》、《麻辣女兵》等剧,虽非严格意义上的青春剧,但是它们将视角投向80后、90后的军旅生活,人物、语言、情节都更为轻灵,更具活力,也更好地将当代青年个性化的生态与民族国家的宏旨相融合。这些作品同时展现了军人和青年人两个维度的生活状态,也同时引领了军人和青年人两个维度的精神追求。

第三,就谍战剧而言,虽然在2012年纪录片和解密类节目(如北京卫视《档案》)大量运用纪实历史文献再现等手法,赢得了相当多的观众关注,夺走了不少喜好谍战题材电视剧/节目的观众,但此类电视剧在本年度的热度依然保持,个别作品在叙事创新、制作精良等方面表现不俗。《悬崖》在省级卫视频道首轮播出时,凭借紧张抓人的剧情、严密周延的逻辑和大气精致的场景吸引了不少观众,“收视也位列全国黄金档前三名。临近大结局时,还以1.064的佳绩在全国卫视同时段收视夺冠。在搜狐视频的观看平台上,此剧点击率呈现攀升趋势,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此剧占据了日均点击排行榜的冠军位置。”此后该剧在央视一套、八套多次播出时依然表现良好,央视还专门将此剧的剧长和剧情进行了精致改编。另一部国安题材的电视剧《誓言今生》在江苏地面播出时便牢牢占据了头名位置,收视率飙升至8%以上;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大红,首日便迅速在网络引起话题关注。⑧有学者思考该剧时认为:“最终能够站在地平线上回望历史、仰望苍天的依然是那些能够坦然面对自己所坚守的人生理想与精神信念的人——不管50年的历史疾风卷起了多少烟尘,黄以轩最终都因其所恪守的理想与信仰而信步古今。”⑨

第四,虽然本年度反映现实矛盾、社会发展与问题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佳作不多,广度与深度需要进一步提升,但一些作品的出现——如反映医院生存现实困境,医患关系亦纠葛亦共生的电视剧《心术》,反映时代变迁、城乡矛盾、情感纷扰的电视剧《小麦进城》,反映母爱人性、农村生活的电视剧《樱桃》,反映拍卖行业商道与情理义利的电视剧《青瓷》等,让我们看到了此类电视剧蓄势待发的空间。前述的部分2012年度热播的家庭剧与青春剧,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对时代变迁中现实矛盾的探察与反映,值得肯定。

当然,我们在考察上述亮点时,也必须注意到因过度开发而导致雷同题材扎堆的不良现象,其背后体现了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急”现象:投资方急于收回成本,编剧急于剧本速成,演员急于上镜,策划者急于盲目“创新”……“一部戏火了,一波戏跟风而上。根据近日中国首届电视剧编剧奖讲坛上的统计,全国上半年800部电视剧收视率破‘1’的仅占5%。急功近利的电视剧投机行为,并没有换来高收视率。”⑩

(三)电视综艺: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央视加“三驾马车”的娱乐节目表现抢眼

2012年中国电视综艺的亮点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好声音”一马当先,“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央视品牌表现不俗。

本年度中央电视台加省级卫视“三驾马车”(浙江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的常态综艺节目,依然是占据中国电视综艺荧屏最高份额的节目。其中,央视《星光大道》不断走群众化路线,尝试将群众文化和主流价值引领结合,成为现阶段央视最具号召力的综艺节目。央视《我要上春晚》借助春晚的影响力而特别推出,成为央视充分整合大台优势资源而推出的年度综艺品牌。在年末,《我要上春晚》的特别节目《直通春晚》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与网络热议,央视通过该节目与各地方卫视进行合作的成果,以及央视对两岸三地明星评委的号召能力,展现了央视品牌的向心力。央视综艺节目一直在娱乐与品味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与结合点,《星光大道》“百姓娱乐平台”的宗旨与《我要上春晚》“开门办春晚”的理念,异曲同工,突出大众参与性、娱乐性,为有才艺兴趣、天赋与特长的普通百姓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此外,央视“春晚三十年”在年初也形成了一股社会话题小高潮。30年来,春晚作为中国年度最重大的综艺仪式,仍然是检验中国电视综艺发展方向及成果的标识。央视春晚是具有社会学编年意义的综艺影像留存,存放着一个民族的时代记忆,乃至日后的历史记忆。

由于“限娱令”等因素的影响,省级卫视中以娱乐主打的湖南卫视在本年度的地位有所下降,特别是前半年该台的收视下滑较为严重,这也给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以追赶的机会。根据索福瑞收视率调查公司前半年统计数字显示:从2012年4月份开始,湖南卫视便已拱手让出第一的位置,由江苏卫视接手领跑。截至5月底,“芒果台”只能排在东方卫视、山东卫视之后,排名第六。而江苏卫视则从第15周开始,连续7周占据首位,浙江卫视紧咬其后位居次席。不过,下半年由于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湖南卫视在暑期及时调整了节目创制、播出策略,江苏卫视的表现相对而言不如上半年优异。总之,2012年全年的省级卫视电视综艺格局,基本形成浙江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这“三驾马车”并进的局面。在年终CSM的35、71城市收视统计中,特别是晚间收视统计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省级卫视的综艺节目中,2012年最抢眼的毫无疑问是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该节目把明星元素、草根元素、情感元素、悬疑元素、互动元素有机融合,并借助网络、手机媒体的介入,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获得了空前的成功。7月13日,在没做太多宣传的情况下,浙江卫视推出了中国版“The Voice”——《中国好声音》。播出首期,收视率就达到1.4;第五期时,收视率已超过此前中国最火的综艺节目《非诚勿扰》;第六期时,收视率已经破4,创下了中国地方卫视综艺节目收视率的新高;第一场半决赛时,收视率破5;总决赛收视率一度破6。在网络上,节目播出期间及播出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中国好声音》始终遥遥领先地占据着百度搜索榜和微博排行榜的首位。决赛当晚,关于“中国好声音”的微博话题量达到了5200万条。如今,此节目已经被它的原版输出国、输送方所回购,成为中国电视文艺打破长期一味“克隆”状态、开始反攻其他国家和地区电视荧屏市场的成功案例。可见,无论是社会现实还是节目模式,都要在进入电视表达之后进行话语实践再造,通过《中国好声音》我们看到,在后选秀时代的综艺节目,不是买到模式就可以高枕无忧,必须进行再中国化的过程,并力求:形式创新注重融合,内容创新关注现实,模式创新注重市场。

此外,江苏卫视的《非常勿扰》尽管没有2011年表现抢眼,但依然高居电视综艺一线品牌的领军地位。湖南卫视综艺节目整体影响力有所下滑,但还在第一集团军当中,其《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节目依然发挥着强势综艺品牌的效应,2012年最新推出的《百变大咖秀》等节目也一度获得不错的收视。不过,我们从2012、2013年等近几年的跨年歌会中,可以看出如东方卫视、深圳卫视、山东卫视、安徽卫视等多家地方卫视的实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四)纪录片:“春晚”热、“舌尖”热、文献献礼热,平台建设成果显著

2012年,是中国纪录片在国家导向、政策支持以及平台搭建之后,进入常态化发展的一年。纪录片领域的整体发展,在本年度的中国电视文艺景观中显得相当亮丽,成果丰硕:这些亮点从正月初一的纪录片《春晚》播出肇始,春季又掀起了“舌尖热”,夏秋季节的献礼文献片令我们眼前一亮;而纪录频道的平台建设不仅贯穿全年,其不凡成果也是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领域发展的最大亮点。本年度纪录片领域发展的亮点试述如下:

第一,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大制作纪录片获得国内外市场的高度评价,真正达到“叫好又叫座”的效果。《舌尖上的中国》的上佳,在于对中国吃食的精心网罗与诱人呈现,也在于对吃食背后中国人生存故事的低姿态表述,更在于它似乎在寻找一些线索,寻找许多属于中国人、也属于人类的温情传递、道德规约、远年告知,让我们的价值观不至于过于多元放肆,过于无所畏忌。无论这些食物是相似,还是不同,它们的制作中都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态与性格:顺天顺形地乐天适应,也刚也柔地形气变幻,放眼量取的苍翠传递,质品探幽的悠长品察。该片既有中华文化对内传承、对外传播的意义,也有中国电视文艺产品市场化探索的意义;而且它的影响力已经突破了纪录片专业领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引领社会话题和风尚,“舌尖”因此成为年度最热词汇之一,本片也成为年度中国文化大事件。此外,近两年中国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南海一号》、《故宫》、《超级工程》等10余部纪录片,以其优质选题、创新叙事、专业品质,已经在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其中《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首轮发行的销售额是35万美金,创造纪录片海外单集发行最好成绩。

第二,2012年恰逢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十八大胜利召开,以《大鲁艺》、《科学发展铸辉煌》为代表的纪念性献礼文献作品热播。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纪录片的文献价值与革命历史影像资料的诉求相结合,革命历史文献片快速发展。这类纪录片因为国家政府的强大支持,近年来力作不断,成为目前中国成就非常高的一种纪录片类型。这些作品从革命史实史入手,在“史”、“时”、“诗”、“情”、“思”等方面不断进步,逐步探索历史与现实、特殊化和日常化的融合与对接。

第三,以《春晚》为代表的现实题材纪录片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春晚》是为纪念央视春晚30周年而制作的5集纪录片。上世纪末以纪实美学为主导、对现实生活极度关注的纪录片特征,在进入新世纪后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而《春晚》正是实现了中国纪录片创作近年来在现实题材上的突破;同时,一直以来在纪录片诸多特质中,“真实性”、“文献性”一直被强调,“时效性”被忽略,而纪录片《春晚》表现出像新闻片那样对“时效”和“速度”的追求,值得肯定;此外,该片选择在2012年大年初一播出,达到了纪录片传播效果上的突破。

第四,平台建设层面,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经济效益方面,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在2012年的广告收益已达4亿元;在文化引领方面,该频道吸引了大批高端观众,这对提高中国电视文化的品位和品格,改善中国电视文化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传播方面,该频道对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而成功的探索。开播两年来,纪录频道在世界各大影视、纪录片节展,包括戛纳、东京、香港、北美节展,也包括几大专业节展上,以其作品和策展等方面的优异表现,取得不俗的成果,显示了中国纪录片平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是由于中国纪录片领域平台的建设、整体的提升,未来将有更多类似“世界科学和纪实节目制作人大会”等在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纪录片节展在中国举行,也将有更多的世界纪录片创作摄制团队与我国的平台、团队合作,以进一步带动中国纪录片的长效发展。此外,作为平台建设工作的另一个体现,央视一套从4月份起周一至周五每晚十点半打造的《魅力·纪录》栏目,同样值得关注。

二、对2012年中国电视文艺景观的几点思考

我们看到了本年度中国电视文艺的诸多亮点,在对中国电视文艺发展褒奖与肯定的同时,更需要大略指出如下几点现阶段亟需思考的问题,以供电视文艺的管理者、创作者、研究者共同探讨。

第一,政策的推出应继续注重刚性与弹性的有机结合。

从近年来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这些政策既着眼于大局,同时留有一定的灵活度,政策的刚性和弹性有机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限娱令”)和《关于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便是实例。一方面,这些政策着眼传媒和时代发展的需求,“限娱令”对低俗化的矫正、对电视文化生态的提升起到了应有作用,而《意见》的出台对推动纪录片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些政策的弹性:“限娱令”是“限”而不是“禁”,这为中国电视文艺在艰难中依然保持探索的热度留有了余地;《意见》对纪录片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了设定,但对运作主体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这给中国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运营以足够的空间去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我们在未来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应积极吸取这一经验,继续保持政策刚性与弹性的有机结合。

第二,现实主义题材的文艺创作亟需更大的支持力度。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文艺作品,对当下的中国无疑具有特殊意义。在当今这样一个剧烈转型变革的时代,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有助于呈现社会发展的正向成果和矛盾问题,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时代中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弥合与整合复杂价值鸿沟和碎片价值取向,有助于在社会学意义上为岁月变迁存照。但是,当前现实题材的中国电视文艺创作存在明显不足,这需要各方推行更大的激励举措。我们曾对古装戏的戏说风潮,历史剧的亵渎红色经典现象,谍战剧的悬疑惊悚手法过度使用等问题,出台政策加以监控,成果显著,正面效应明显。这些已有经验可以应用于未来对现实题材作品的鼓励支持中,通过地位赋予、经费支持等方式推动此类作品的成长。

第三,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需要关注时代命题。

贡布里希在他的巨著《艺术的故事》开篇便提示我们:“我们要牢牢记住,艺术这个名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文章合为时而著”,正是贡布里希对后世艺术创作者的经典告诫。我们看到,当前优秀的中国电视文艺作品无不把握时代感,体现时代感:抗战题材作品的提升,解密类节目的热播,现代情感剧作的火爆,“舌尖”思维的成功,都因其紧扣了当代人的时代情感与心理的满足。只有深刻理解时代命题而创作饱具时代性的作品,同时避免作品题材的扎堆、品质的粗陋、格调的粗鄙,中国电视文艺才能获得观众的肯定、时代的肯定。

第四,中国电视文艺应坚持走本土化路线。

在中国电视进入充满竞争和博弈的新阶段,如何实现突围,“本土化”道路应当是不二选择。所谓“本土化”,相对于全球视野而言意味着民族和国家,相对于全国视野而言意味着区域和本地。坚持走本土化路线,把中国文化、本地文化的优秀元素更多地引入中国电视文艺的创作生产与传播当中,这考验着中国电视人的智慧和担当能力。2012年以《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作品,便很好地体现了本土化探索的成果。可见,无论是前者的本土化“原创”,还是后者的本土化“改造”,都可以成为本土化的成功案例,只有深刻理解“本土化”的内涵才能让中国电视文艺豪具民族气派、大国风范、地域品级。

第五,中国电视文艺创作应在满足多样化观众需求方面多加探索。

中国电视文艺创作在坚持主旋律、主流价值体系的同时,应给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留有足够的探索空间。即在主旋律的坚守之外,让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观众得到多元满足,如电视剧可以主要满足中老年观众的需求,纪录片可以主要满足高端观众的需求,综艺娱乐可以主要满足青年观众的需求,给这些不同种类、题材、手法的电视文艺样态和作品以空间,最终会体现出中国电视文艺的张力和活力。观众是评判中国电视文艺优劣的最终评委,他们决定中国电视文艺的最终价值。中国电视文艺需要不断探索观众情感与心理需求,以获得认同与赞誉。

第六,中国电视文艺的运作应探索更为丰富的市场化手段。

现代社会,传媒在提升竞争力时,各种要素如果不能构建为一种产业化的组合和运作模式,必然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内在的生命活力。中国电视文艺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注意更多地摸索多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重视市场化的评判标准,在营销手段、价值评估、产业培育、市场预期等方面多加思考,而非单纯依靠政策干预的方式进行运作。本年度《中国好声音》在向海外输出方购买版权的基础上,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制播分离的优质案例,同时该节目还将目光投向了整个音乐产业链。再如前述《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首轮发行创造了中国纪录片海外单集发行最好成绩。还如中国电视剧是所有电视文艺品种中走市场化走得最早的,相对来讲到现在发展得也较为成熟,如今许多中国电视剧制作公司对海外市场也已蠢蠢欲动。这些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视野和成效,将有效提高中国电视文艺的国内国外影响力,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值得进一步探索。

总之,2012年的中国电视文艺,在优质献礼制作,“限娱令”的有效实施,历史古装、情感、谍战等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央视及省级卫视综艺节目的提升与抢眼个案,纪录片经典作品呈现与平台搭建等方面呈现亮点;同时,在政策刚性与弹性的有机结合,现实题材创作不足,坚持作品时代气质的追寻,坚持中国文艺本土化路径,创作的主旋律与多元化并存,探索更为丰富的市场化运作手段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这些亮点与思考,既彰显了中国电视文艺在过去一年里的成就,也反映出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更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电视文艺未来健康、有序、蓬勃发展的深切期盼。

(责任编辑:陈娟娟)

作者:胡智锋 刘俊

电视文艺纪录片管理论文 篇2:

在“星光奖”颁奖论坛上的发言

用主流价值观统领和把握政府奖的评价标准,是“星光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月30日,第23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论坛在北京举行。我作为评委在大会上有一个发言,基本内容是:一、近年来电视文艺发展中的两个重要的政策背景。二、中国电视具有年度记忆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观摩和评价第23届“星光奖”的参评作品,有两个重要的政策背景是必须重视的:一是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二是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前者俗称“限娱令”,后者俗称“限晚令”。作为政府奖重要奖项的“星光奖”,用获奖作品体现制止电视的过度娱乐化问题是理所当然的,责无旁贷。评委会为更具文化含量的纪录片、文艺栏目、科普节目等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比如纪录片的获奖数量达到13部,而综艺节目的获奖数量不过5部,处于边缘地位的戏曲节目也有3部作品获奖。

在“限娱令”、“限唱令”、“限晚令”这“三限”中,“限晚令”是最成功、最到位的,就像高档烟酒不好卖,高档餐馆生意清淡,百姓和舆论没有不叫好的。它与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十一条禁令紧密相连,更与真正的民生紧密相连——百姓看病贵、看病难,房价居高不下,而晚会的豪华场面,特别是明星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出场费,能让百姓没意见、没看法吗?高档月饼少了,荧屏也清爽了,你听说百姓不满意了吗?电视的豪华风整治了十多年,这次可谓举重若轻,一剑封喉。“限晚令”是2013年8月发布的,其后的电视屏幕呈现已不在本届“星光奖”的评选范围,但这一通知的精神决定了评选的价值取向。比如卫视间曾经的跨年晚会大战,被舆论批评为烧钱大战,本次评选对跨年晚会采取了审慎的态度,最终获奖的只有《圆梦东方——2013东方卫视跨年盛典》。

用主流价值观统领和把握政府奖的评价标准,是“星光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选秀节目能入“星光奖”法眼实属不易,《中国好声音》做到了。纪录片能在收视方面更胜一筹,《舌尖上的中国》做到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电视的年度记忆之上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实际上是向审美和艺术的一次回归——唱功与音准。这档节目的代表性选手,比如平安、吴莫愁、吉克隽逸等,都不是俊男靓女型的歌手,但他们一路走向春晚,只有一个原因——歌唱得好。人们似乎真正明白了:电视的声乐节目、五花八门的收视秘笈不过浮云而已,能够打动人心的还是歌曲本身和演唱者的真诚、认真和投入。

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是我的老朋友,一次聚会时他送给我《中国好声音》的全部碟片,回来后我连跑带跳地看了一遍。你还别说,好声音就是好声音,有几场还真把我给唱哭了。中国电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但是,好看的节目不见得让你感动,而让你感动的节目一定好看,让我们记住:感动代表中国电视财富方位。

《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拿奖拿到手软,人们从艺术成就方面给予了许多积极的评价。“星光奖”也将其收入囊中,有这样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舌尖上的笑脸和主创者的十年磨一剑。

《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笑脸在今天的电视屏幕上很少见:那些凭自己的手艺和血汗讨生活的普通人,在面对镜头的时候都笑了——有点羞涩,有点天真,但又那么开怀,那么灿烂,那么有感染力。我们的屏幕上有太多选秀式的笑、相亲式的笑、求职式的笑,那些八颗牙的标准笑脸有勉强、有应酬、有讨好,看多了都觉得别扭。而“舌尖”上的笑脸发自内心,心平气和,透着一种乐天知命的安然和快乐。因此,就是这些普通人的笑脸,让人们找到了中国电视的稀缺资源。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作者:时统宇

电视文艺纪录片管理论文 篇3:

电视台文艺节目的编导与策划探讨

摘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电视台文艺节目的播出,既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能够给人们带来诸多乐趣,愉悦身心。为此,就必须要重视、优化编导与策划方面的相关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受众的喜爱与认可。因此,面对电视台文艺节目的编导与策划存在的不足之处应给予充分重视与不断完善。

关键词:电视台;文艺节目;编导与策划

一、注重前期策划工作的落实

在节目正式编导、策划之前,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开展大量的前期策划,并采用恰当方式来做好各项社会调查,为后期的节目制作奠定坚实基础。严禁出现盲目模仿各大电视台经典节目的情况,一定要在明确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再进行宣传发展工作的合理安排。特别是对于一些脑电视台,其拥有着不可忽视的更接近群众的优势,可以通过更进一步走进群众来加强不同群众的不同想法。对于节目编导来讲,其不仅要拥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创新意识,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升对节目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制作出真正高品质的节目。

另外,对于自己与相关工作人员也一定要严格要求,细致地落实好各项前期策划工作,以此来为后期的节目选题、节目形式提供有力参考。

二、更新设备,完善工作人员

设备与人员不足是现阶段影响节目执行髁的一项重要客观因素,所以在改进编导、策划工作之前,要结合实际需求,选择更适合的专业制作设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节目效果不会因为设备不适合,或者是运行不稳定等原因而打折扣。

另外,对于节目制作人员,相关负责管理的部门一定要对其人员把好关,尽可能选择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人员。

三、引用丰富多彩的形式,鼓励群众参与

对于文艺节目的实际制作过程来讲,因不同因素、条件的影响和限制,经常会出现无法邀请大牌明星,或者是无法获得大规模的制作场地等情况。对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其编导应及时转换自身思维,坚持走群众路线,吸引更多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以此来为节目收视率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转变,表现欲、参与欲也随之不断提升。所以,积极引进群众也是为了获得双赢。当前已经有很多节目在编排过程中积极引进群众,如,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以及山东卫视的《我是大明星》等。这样既可以充分满足广大群眾的参与愿望,也能够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与青睐,以此来为收视效果提供有力保障。对此,各地方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做出更独特的策划与编导。

此外,在明确节目中增加群众的参与后,要结合节目内容来进行适合、多样性互动环节的精心设置,如,现场投票,或者是有奖竞猜等,这样既有助于节目内容的丰富与环节的不断创新,也能够使得现场、电视机前观众的参与度、积极性得到显著增强。

四、重视当地特色的充分发挥

省级、中央电视台等比较大的电视台,节目虽然好看,但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而对于地方电视台的文艺节目来讲,地方群众是其主要服务对象,若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努力吸收当地特色,便可以将电视台带来的距离感消除掉,在增加了亲切感的同时,能够促进节目收视率的显著提升。比如,针对龙舟文化盛行的地区,其电视台就可以围绕龙舟来进行各种文艺节目的制作,如,龙舟发展纪录片等。对于戏曲文化较为浓厚的地区,其电视台就可以定期举办戏曲大赛,鼓励身边的戏曲爱好者积极参与其中。

此外,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其节目编导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编排当地特色,注重其亮点、重点的进一步突显,注重持续性的保持。这样既可以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青睐,也能够为文艺节目质量,以及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对地方特色的充分、灵活引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电视机已经逐渐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品,通过对丰富多彩电视节目的观看,既可以放松身心、拓展知识面,也有助于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增进。所以,为了促进电视台文艺节目质量的显著提升,应结合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来对节目编导、策划进行整改,以此来为电视台文艺节目拓展出更理想的发展前景。

作者:肖峰

上一篇:思维导图会计电算化论文下一篇:舞蹈特质与艺术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