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流转税纳税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通過对部分高等学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内容及其现状的说明,指出“营改增”对于高等学校纳税的影响,并对高校税改试点效果的实现提出建议,希望完善和促进税改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流转税纳税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流转税纳税论文 篇1:

基于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校涉税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立高校面临的涉税风险日益增大。文章在分析纳税风险环境的基础上,从高校涉税业务工作流程入手,发现其中的内部控制要点,将纳税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以避免高校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害的发生。

【关键词】高校; 税收; 纳税风险; 内部控制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国家税法其实也是由各种通知和法律条文组成的,同时具有法律含义和经济含义。近年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办学自主权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高校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纳税群体。但高校的纳税风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纳税问题引发的麻烦层出不穷。随着税收征管环境越来越严格,税务机关内部责任落实逐步明晰,检查后的协调工作也越来越难做。像过去那种仅仅依靠和税务机关搞好关系来处理问题的思路,已经时过境迁。高校面对纷繁复杂,专业难懂的税收政策,会计人员在处理纳税问题时,已经感到力不从心。高校所面对的纳税风险与日俱增,纳税风险管理逐步进入高校的议事日程。

一、高校纳税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纳税风险还没有权威的定义,参照企业的纳税风险定义,笔者认为:高校纳税风险是指高校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发生偏差,受到主管税务机关等部门的查处所增加的税收滞纳金、罚款、罚金等额外支付,或者因未正确使用有关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多交税款等,从而使高校应得经济利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因高校的偷漏税风险导致额外交纳了滞纳金、罚款和罚金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因不懂税法、操作失误或不了解高校税收优惠政策等而使高校应得经济利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往往被高校所忽略,但在高校的会计实务中却普遍存在。

虽然经营收入不是高校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却影响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伏尔泰说:让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涉税事务一旦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虽然主要针对企业而制定,但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同样适用。内部控制可以帮助高校在对法律法规、税务相关条文遵从的基础上对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地核算,做到一不交冤枉税,二不因漏税而遭受罚款,从而实现资产的安全完整,帮助学校提高经营效果,实现战略目标。高校的内部控制目标层次与相应的纳税风险关系如表1所示。

二、高校纳税环境分析

(一)高校内在环境

我国公立高校平日专注于科研、教学等方面,缺乏纳税观念,更有些高校,认为自己是事业单位,是吃财政饭的,忽视了对国家税收法律的学习,直接导致了财会人员涉税事务管理能力的欠缺。

由于高校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限制和税收法规、财务法规的复杂性,可能会出现对有关税收政策的理解偏差,或者在表面、局部上符合规定,而在实质上和整体上没有按照有关税收规定去操作,造成事实上的偷税,同样给高校带来纳税风险。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往往对税务知识一知半解,不知道税收优惠政策,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更是无从谈起。会计人员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节税技巧,往往导致涉税业务处理不当,客观上加大了高校的税务负担。同时,由于应对税务机关不当,不能向税务机关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导致税务机关的处罚。

另有一些高校管理者因利益驱使,心存侥幸,以违规的账务处理和与当地税务部门融通关系为两大主要手段,铤而走险,就如何应对税务机关的检查、偷逃更多的税款进行精心策划,有意识地偷逃税款,则更不可取。

(二)国家税制环境

在我国现阶段,税法体系比较庞杂,相关的税收法规及实施细则、规范性文件的变动比较频繁,相应的财务会计法规的变化也比较大,不同层次的税收法规之间,税法与会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高校的纳税行为,加大了高校涉税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高校的纳税风险。

随着税制改革,我国取消了传统保姆式的纳税模式,要求广大纳税人自行按照税法规定,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手续,自行缴入国库。税务机关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广大纳税人的税收政策不再像以前那样采用封闭的措施,而是公开办税。所以,如果税务机关到高校进行税务检查,只要发现高校存在不交或少交税款的情况,一般不考虑是高校的主观原因导致还是客观原因导致的,均按照偷税来处理,无形中加大了高校的纳税风险。

另外,分散在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教育部各种通知和规定中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之间存在矛盾、重复、混乱等弊端,缺少一个统一的“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单行法规。教育税收优惠的规范性、透明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待提升。

三、纳税业务流程与控制要点

纳税风险的控制一是要防范高校未能依法纳税的风险;二是防范高校承担不该承担的税务负担;三是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降低税负。所以,为了使高校的涉税业务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分析涉税事务的业务流程,找出其中的关键控制点,从根本上去防止纳税风险的产生。

(一)涉税业务及税种的识别

陶其高(2009)对高校涉及的税种作了详细的列示和分析后发现,高校虽然不是纳税的主要群体,税额也不是很大,但却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现行税种。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所得税、流转税、资源税等区分开,分别在国税局(增值税等)和地税局(营业税等)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将根据发放给学校的税务登记证,分派税务专管员,进行正式管理。相应地,高校财务人员要尽快熟悉与税收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时了解税收政策的变化。只有知法才能不违法,只有知法才能争取到应有的税收优惠。例如,学校进口的教学仪器一般免征增值税;年底发放给职工的一次性奖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就有特殊的计算方法来实现节税的目的,这里不再具体介绍。

(二)开票环节

高校是事业单位,但又同时兼有其他经营行为,票据种类繁多。行政事业性收费(学宿费)主要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非税收入票据,内部往来则使用学校的内部资金往来票据;办理了国税登记的一般有税控增值税发票和国税局通用类机打发票;办理了地税登记的一般有地税局通用类机打发票和小额的普通定额发票,而且这还是进行了票种简化以后的情况。高校财务人员一定要认真区分业务收入的性质,正确使用不同票据。这是会计账务处理和税款计算的基础,绝对不能错用、串用,否则不但多交税款,还会影响月底票据的验旧缴销,造成以后票据的领用困难。

(三)会计核算与税款申报环节

内部控制其实是在高校内部各方面、各环节形成的一个体系,其任何一个方面和环节都受其他环节和方面的制约。税款申报既是财务信息的一部分,同时又以财务信息为基础,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是税款申报的基础,也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主要依据。有关纳税申报表的审批资料、涉税的鉴证报告、合同、法律文书等档案资料也要妥善保管,谨防遗失。所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是学校内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一不多纳税,二不少纳税,实现学校资产的安全目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现在的税款申报一般是通过(Uskey)CA证书在互联网上电子申报,用户最好经常留意最新的通知和公告,也许细小的变动会影响到数据申报的成功与否,比如说税务申报期长短的调整,有可能与学校的工作安排相冲突,这就需要财务人员提前作出准备。

(四)信息交流与沟通环节

1.财务部门的内部报告制度。纳税风险防范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内部监督和预警机制,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全把握,应该建立相应的税款申报复核制度,税款申报前,有关纳税申报资料都需要经过专业分析和复核。通过内部报告与管理者进行有效沟通,是纳税风险防范的关键控制点。

2.与税务顾问、专家的沟通。由于税收独有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时效性,高校的会计人员在处理税收政策的疑难问题时往往存在困难。高校应主动寻求税务专家和顾问的专业支持,对拿不准的涉税事项、重要的专项税案,通过咨询税务专家,必能弥补缺漏,有所裨益。

3.与税务局专管员的沟通。税务专管员对所管单位具有辅导的义务,通过与税管员的沟通,可以实时了解税务政策的动态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自身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

4.与税务稽查人员的沟通。由于我国税制的原因,稽查人员具有一定的税收自由裁量权。他们在执法时,可能会存在不当行为,如果双方充分了解,充分沟通,多从对方角度去考虑问题,可将矛盾减至最小。对稽查结果仍觉不妥时,可联系税管员、税务顾问,询问解决方法,化解危机。如果认为执法不公,可以报主管校长批准后,通过行政诉讼解决问题。

四、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

纳税风险的防控也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学校的人力财力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为了税收问题投入大量不必要的资源。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很重要,如何找出税控风险的短板,是重中之重。细节决定成败,发现一个关键点,就可以堵住一个大的风险漏洞,其效果不可低估。

单位内部的正式内控和非正式内控同时在起作用,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另外一个依据。有时候,在没有正式机构要求与正式文件规定的情况下,高校长久以来的自身文化、内控意识、各种惯例无形中发挥着护航作用,再制定规章进行约束,将徒增内控成本,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高校纳税风险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内部控制流程,提升税务管理水平,控制纳税风险,为高校创造良好的纳税环境,从根本上保证高校自身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

[2] 谭鸣蝉,朱伟利,王健,等.高校涉税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7(6).

[3] 温晓云.灵活运用税收政策 完善高校税收筹划[J].教育财会研究,2009(2).

[4] 陶其高.公立高校涉税事务及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9(4).

作者:仰巍巍

高校流转税纳税论文 篇2:

“营改增”对高等学校纳税的影响

摘 要 本文通過对部分高等学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内容及其现状的说明,指出“营改增”对于高等学校纳税的影响,并对高校税改试点效果的实现提出建议,希望完善和促进税改效果。

关键词 营改增 税改试点 高校 纳税

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财税制度的重大创新――“营改增”不失为完善税制改革的结构性减税的惠民政策,目前,在部分试点行业中,高等学校的一些营业税项目也被纳入到了“营改增”的范围,这虽然对高校经营收入的主体税种产生冲击和重新构建,但对高校事业的蓬勃发展还是功不可没的。

一、“营改增”前高校营业税纳税状况

现行营业税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九个税目。营业税的差别税率,体现着政府对特定行业的扶持和引导。营业税单项税收优惠政策繁多,应税项目几乎涵盖整个服务行业,每个税目存在具体应税细目和税率差别,财务人员需要针对自身业务,详细分析税目注释分类,有效划分和核算不同税目间、不同税率间、内外劳务间、减免税与征税间的经营活动,降低税负、减少不必要税费支出。

针对高等学校的收入而言,除了非税收入,即学费、住宿费、报名费这三大类行政事业性收入和捐赠收入、拨入款收入、基建及其他收入外,其他名目繁杂的收入一并归入经营收入缴纳营业税,按照文化体育业类缴纳3%营业税或个别项目免缴营业税。现行纳税实践中,文化体育业类经营项目之外的如制作费、测试费、检测费、行业技能比赛报名费、版面费、损坏丢失设备仪器的赔偿款、承担国家考试的组考费、翻译专业外文资料费、出售零星废品款及科研费等仍按5%缴纳营业税;而高校根据[财税字(1999)273号]规定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这“四技”收入免缴营业税。

二、“营改增”试点阶段高校纳税状况

1、高等学校的经营收入基本为文化体育业类,纳税规模较小,按照试点办法要求改征增值税后,按小规模纳税人的类别实施管理,不能推行增值税专用发票扣税制度,仍然使用增值税普通发票,与营业税开票模式相似,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2、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覆盖至营业税领域,理念上会发生改变。尤其对高校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的税率优惠,缺乏针对性的优惠和引导政策。对于原营业税“四技”收入免税规定的延续,“营改增”期间,虽不缴纳增值税,但由于增值税属于国税,营业税属于地税,“营改增”使得税收优惠的主管税务机关发生了变化,试点高校需持技术转让、开发的书面合同重新到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然后持认定意见及书面合同报主管国税部门备查;而且,国税部门的免税政策是“即征即退”,比免征营业税的“预征后退”免税备案更为严格繁琐。

3、“营改增”后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的高校科研收入,其增值税征收率为3%;由原实行5%的营业税税率降为3%的增值税征收率,且以不含税销售额为计税依据,税负下降幅度超过40%,税负水平大幅降低。这对于高校今后的市场开拓、业务发展、产业链条的延伸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国税部门对科研项目界定过死,导致同属科研课题,但因出资方要求发票内容填写为设计费、开发费、技术服务费、课题经费等,而不是“科研费”的,不予开具增值税发票,仍划分在营业税范围,税率仍为5%;而且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的高校无法抵扣相关科研服务过程中所采购的材料、固定资产,日常发生的办公费、设备维修保养费、水电费等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税负下降空间缩小。

4、营业税税制下,会计核算相对简单,高校只需向地税部门交税;“营改增”带来会计核算的变革,增加了“应缴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还使得纳税环节发生了根本变化,会计工作更加繁杂,人力成本加大。现在试点高校只是部分经营项目改征增值税,就需要重新购买增值税发票,添置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设备机具,增加高校的资金成本,且增值税是抵扣纳税模式,纳税环节增加了认证、抄报税等步骤,纳税申报复杂性明显增加。在“营改增”过渡期间,高校未被纳入改征增值税的经营项目,仍需向地税部门缴纳营业税,造成高校要同时接受国税与地税的双重管理和稽查,办理两份手续以及往返两个税务机关之间,使高校纳税工作由简到繁,工作效率降低。

5、增值税和营业税同属流转税,“营改增”前营业税的附加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税只向地税部门缴纳,在缴纳营业税时由地税申报系统自动生成,缴纳税款简便;而“营改增”试点期间,由增值税产生的上述附加税,仍需单独向地税部门申报纳税,无法在国税申报系统一并完成缴纳。两个税收征管机构的重复配置,不仅提高了征税成本,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完善“营改增”工作的思路

1、“营改增”应该直接从各档税率的整体降低开始,并大幅提高增值税的起征点,使得试点高校有更多的项目纳入到增值税征收范围内,让高校整体税负下降更多;与此同时,“营改增”试点高校在“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思路下,弄清新旧税法差异和如何衔接,积极与国税部门沟通,争取更多的经营项目被纳入到增值税征收范围,对推动高校事业的发展,探索纳税筹划新方法发挥重要作用。

2、随着征管水平的提高和成熟,国税部门对高校的小规模纳税人的资格认定可以比照现行税制下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以财务核算是否健全作为根本标准,以营业额为辅助标准对其进行认定和管理,逐步放宽服务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最终将高校纳入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此,高校可以将提供相关服务过程中所采购的材料、固定资产,日常发生的办公费、设备维修保养费、水电费等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予以抵扣,预计总体的税负可获得更大程度的降低;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高校购买服务,要求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需抵扣进项税额,高校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无需专门向国税部门申请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降低了客户购买相关服务的成本,避免了服务分包环节重复缴纳营业税以及相关产业链条上增值税环节的断裂,这将有助于优化相关产业分工和相互协作,既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还能实现“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基本消除重复征税”的“营改增”目标。

3、发票是税务机关稽查中取证的重要来源,也是经济往来事项的重要凭据,增值税发票由国税部门统一印制,在全国范围通行,其正规性毋庸置疑。因此,试点高校应设立专职人员做好增值税专业发票的使用及管理,使其制度化、规范化,防范各种违法事件发生。

4、扎实推进税金工程第三期项目,加强税收信息化,建立一个覆盖全面、资源共享、监控有效、功能强大、全国联网运行的税收管理系统,为“营改增”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5、增值税的“老户”对增值税的管理是相对熟悉的,也知道其中的风险。但对于“营改增”过来的“新户”,就未必会像“老户”那样了解增值税的法规,也不一定清楚其更为严格苛刻的条款。为确保“营改增”试点工作顺利推进,财政、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应精心组织,加强宣传和对试点单位的培训,确保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系统保障等方面畅通,使试点行业缴纳的增值税能够按时准确无误地进入国库,实现新旧税制的平稳转换。

综上分析,尽快实现取消营业税,全面改征增值税,税制改革才能真正施惠于民。

参考文献:

[1]向小玲.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若干问题探讨.财会研究.2012.09.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管理办法(暂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3号.

[3]刘天永.“营改增”有望全面铺开:文化企业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北京:中国文化报.2012-05-13.

作者:何科铭 丁家源

高校流转税纳税论文 篇3:

高校视角下“营改增”对我国服务业纳税主体选择的影响

摘要:“营改增”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全面实施对服务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其中高校作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特殊主体,在“营改增”的重大变革中应根据自身纳税特点做出谨慎选择。文章从高校的视角,通过进行改革前后的税负对比分析发现,“营改增”后作为增值税纳税主体,选择不同税负会有较大差异,高校宜归类为小规模纳税人。文章对服务业纳税主体的选择可以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营改增 高校 纳税主体 税负

增值税和营业税曾经在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中长期并存,并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形态快速革新,货物和劳务的界限开始模糊,一项经济内容同时包含货物、劳务的现象变得普遍,原有的营业税和增值税共存的格局已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税收征管方面也存在局限。就服务业来说,除了通讯业、交通运输业及文化体育业等税率为3%外,其他服务业税率较高,而且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导致服务业税负较重,不利于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2011年10月国务院决定开展“营改增”试点,逐步将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解决两者并存导致的重复征税问题。

2012年1月1日,上海率先实施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拉开了“营改增”的序幕。同年9月,试点扩大至北京等8省市,随着改革的步伐,试点的行业范围也在逐步扩大。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实现了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这一重大改革将会对服务业产生怎样的影响,会不会如预期那样全面减轻税负,这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的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地位日益重要。纵观历史,一个国家的崛起大多始于工业化,与此同时,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发展服务业就成为关键的突破口。放眼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其在一国经济中占比越重,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竞争中越占优势。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优势也越来越凸显。

服务业具有知识产权化、脑力化、技术化的特点,跟传统产业相比,轻资产、占地小,能源消耗少,低成本、高附加值。它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短缺的制约,从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近年来,我国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附加值不断提高,其占我国GDP的比重不断增高,但是相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还有差距。因此我国的服务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十二五”规划特别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拓展新领域,推进规模化、品牌化成为重要举措。

二、“营改增”对服务业的影响分析

(一)服务业实施“营改增”的意义。“营改增”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前期试点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全面实施“营改增”覆盖面更广,对服务业意义更大:一是实现了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基本消除了重复征税,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促进了社會分工协作,有力地支持了服务业发展。二是实现了结构性减税。“营改增”后,对于纳税人来说,购入设备等可以抵税,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税率由营业税的5%转为增值税的3%,税负下降约40%,对于原来的增值税纳税人,购买的一些服务,由不能抵扣到现在的抵扣6%或者17%,抵扣范围的扩大,将带来税负的明显下降。三是创造了更加公平、中性的税收环境,有效释放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活力,在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消费升级、创新创业等方面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的特点。现代服务业在当代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席位,而高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纳税主体,相较其他的现代服务业,自身特点突出: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其特有的作用决定了高校机构设置的综合性以及作为纳税主体的复杂性。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这种非营利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其必然有免税的部分;同时高校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改进现有技术、发明创造新成果的任务,存在纳税收入。因此做好高校纳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营改增”前后税负对比分析。

1.作为流转税的两个分支,营业税与增值税在作用机制、征收环节、财政收入功能、宏观调控功能方面很相似,但是在征收依据、计税原理、适用范围等方面又存在差异,见下表:

2.高校作为综合性的法人单位,根据其业务性质,被划分为其他服务业,涉及的纳税领域主要为: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鉴证和咨询服务以及其他生活服务,现就高校“营改增”后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进行对比分析。

一是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其年应征增值税的收入额达到了一般纳税人的标准,会计核算健全,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认定为一般纳税人,根据其涉及的业务领域,税率为6%,单纯从税率来看,较原有的营业税税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相同的营业额下,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加。同时,作为一般纳税人,高校可以将购进的符合税法要求的进项税额予以抵扣,这样,“营改增”后,税负是否增加主要取决于可抵扣进项税额的高低。高校作为非营利单位,很多时候购进的物资并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抵扣条件,因此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有限,很难平衡“营改增”后增加的税负。从这一层面来说,“营改增”会导致高校的税负加重。二是高校作为非企业性单位,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可以选择成为小规模纳税人,税率降至3%,税负明显减轻。

例:某高校20×6年5月发生纳税收入50万元,购进材料6万元(可抵扣进项税额),税率为17%。试算该所院校在作为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税率为6%)缴纳增值税时应缴纳的税额以及缴纳营业税时应缴纳的税额(附加税比例为13%)。

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50×3%=1.5(万元),附加税1.5×13%=0.195(万元),合计1.695万元。

一般纳税人:增值税50×6%-6×17%=1.98(万元),附加税1.98×13%=0.257(万元),合计2.237万元。

缴纳营业税:50×5%=2.5(万元),附加税2.5×13%=0.325(万元),合计2.825万元。

假如该高校当期没有购入可抵扣进项税额的材料,那么纳税金额是50×6%+50×6%×13%=3.39(万元)。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营改增”后高校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相对合理,如果按一般纳税人纳税的话,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必须达到一定的金额才可减轻税负。

三、结论

高校作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特殊主体,在“营改增”的重要变革中应根据自身的纳税特点做出谨慎选择。本文认为,高校宜归类为小规模纳税人,因为高校若按小规模纳税人进行纳税,不仅税负较“营改增”之前有所降低,而且操作简单、账务处理方面也可以延续以前的做法。另外,从现有税收法规的角度分析,选择暂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法人主体,在条件成熟时可转为一般纳税人。否则,如果一开始就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资格,在进项税额抵扣有限的情况下,会加大高校的税收负担,同时对于一直办理营业税业务的财务人员,不仅要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在账务处理方面也需作出调整。

经过前期的试点地區和试点行业的探索实践,从目前来看,“营改增”运行平稳,好于预期,渐行渐好,改革成效越来越充分地凸显出来,“营改增”实现从“道道征税、全额征税”向“道道征税、道道抵扣”的转变,优化了税制结构,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税制环境,对减轻纳税人负担,促进三次产业分工、融合与发展,实现服务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对接等都发挥了积极效应。全面进入“营改增”,实现我国税制体系与国际标准税制体系的接轨,将成为新一轮税改,尤其是服务业发展的主题。但是,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功与否。因此,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不仅是高校,服务业均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对纳税主体的选择作出合理的决策。S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S].财税[2016]36号.

[2]吴金光等.“营改增”的影响效应研究——以上海市的改革试点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4,(2).

[3]李超,王凯.“营改增”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4,(12).

作者:王丽梅

上一篇:机动车道路交通论文下一篇:化学激情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