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基础论文

2022-04-29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文章提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以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深化变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基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1:

基于“1+X”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摘 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近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基础性地位逐渐加强,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结合本校情况,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达到的“能力结构”的要求出发,设计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 “实验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提出“1+X”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通过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课程群,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及合理化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 “1+X”模式; 课程体系改革; 资源建设

Key words: basic computer common course; "1+X" mode; curriculum system; resource construction

0 引言

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有40多年历史,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90年代之后步入正轨并得到普及,自21世纪初期,随着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人们在信息化急剧加速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个人的信息能力成为衡量其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地位,提出了从“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三个层次上规划制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面对其他学科对计算机应用的极大期望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并于2009年再次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以下简称为《基本要求》),其中明确作出了许多改革指导,将整个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总体知识框架结构确立为“4领域X3层次”,并建立构建“1+X”的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基本要求》对发展和规范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中最为权威、详尽的文件。

1 机遇和挑战

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各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重要部分,其基础性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呈现出“以培养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特点。但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快速发展,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出现了急需解决的严峻问题和新的挑战。

1.1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认识观念的挑战

许多人认为:“计算机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或者“学习计算机课程就是学习打字、Office等基本软件”,或者“计算机就是编程”。这些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片面认识对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各专业培养计划中计算机基础教学总课时一再被压缩;教师对该课程重视度不够,对其深度思考的很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仅仅满足于掌握基本的操作和能过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在学校中教学资源也不能充分配置,大学计算机基础成了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

而《基本要求》中一再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仅是大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授什么是计算机,怎样使用计算机或是如何使用计算机编程,更担负着当代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学教育中应和通识教育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课程一样重要,具有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的同时,更核心的是融入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展现计算机学科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及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以使学生以后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

1.2 对教学内容的挑战

计算机从问世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但其发展日新月异,运行速度从最初的每秒几十次到现在每秒近亿亿次运算,应用领域从最初的科学计算到现在的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等等,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信息技术已成为了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伴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与现实脱节等情况。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既要跟上时代,能够反映当前新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也要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以及科学的知识体系,来体现计算机学科的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目标,使学生具有通过计算机终生学习的能力。这对夯实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其最终目的是教授计算机学科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和相关专业沟通与融合,在不同的专业的授课中(比如说文科和理科),在课程组织、内容选取、讲授深度上必须有不同的授课标准,不能照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应该更多的关注相关专业的应用需求。

1.3 学生差异

计算机基础教学对象覆盖面广、专业多,学生的基础、课程价值观、效用愿景及能力各不相同。起点不同:大部分学生是非零起点,也有些边远地区学生对计算机知之甚少,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起点存在很大差异;兴趣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点也不同,比如说文科学生对多媒体、网络等课程兴趣较高,而对程序设计课程兴趣一般,并且学习效果不如理科学生,艺术类学生对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的兴趣最高,不太接受程序设计课程;性别不同:男女的性别也会产生差异,男生在“成功悦纳”和“经验趋向”上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自我组织”和“课程价值”方面的得分比男生更胜一筹[3]。因此,如何针对不同学生合理设置规划计算机基础的知识体系框架,成为许多高校必须研究的问题。

2 建立“1+X”模式的分类、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1+X”模式的计算机公共课指的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以强调基础性知识为主、注重学生计算机思维的培养、突出学生在本专业实际应用的课程。针对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打破了原有的一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起点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并且在丰富和优化现有教育资源的前提下,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材有分有合,建立如图1所示的“1+X”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的分类、分层次的教学课程体系。

在建立的“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综合与应用”三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之中,“概念与基础”偏向于通识教育的内容,“综合与应用”与专业类别或综合性应用直接相关,而“技术与方法”层次则介于两者之间。其中,“1”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原理、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 2010以及网络基础知识;“X”是指分文理科、分不同专业的若干门计算机核心课程(必修或选修),“X”可以灵活的采用“必修”或“选修”方式解决学时限制问题。因此,采用“1+X”(计算机基础+若干门必修、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体系是立论本论题的基本和重要概念之一。

具体的实施计划是,第一学年用必修的方式对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该课程以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为主,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基本概念及基本方法的讲解要准确明晰。第二学年可以给理工专业(本校中主要有:数学系、物电系、地理系等)开设程序设计基础,主要讲授基本数据类型、基本程序控制结构、过程与函数、构造型数据类型、基本输入输出、常用算法与问题求解、程序的基本调试过程等内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过程和技能,初步具备利用程序设计技术求解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文科专业(中文系、英语系、政史系)开设不同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定义、数据查询和数据操纵以及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等。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方式,理解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以课后大作业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系统开发,并将其评审作为本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学年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专业选修不同的课程。如本校学前教育的学生可以选修“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主要内容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声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等。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多媒体数据信息的压缩原理和标准,掌握多媒体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输方法,能够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培养多媒体应用能力。而经济管理、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电子商务”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电子商务和网络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及其流程中各个环节与操作方法的基本技能及运作模式,使得学生掌握网络建设与管理、网络营销、网络安全认证、网上支付与结算等相关操作技能,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管理的能力。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除了部分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是与专业应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需要考虑相关专业类别的需求。因此,要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相关专业的融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融合相关专业的案例;开设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新课程;在专业课程中,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本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初步掌握应用计算机深化所在专业的研究能力。

3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实验课程是整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使学生验证、理解和巩固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于“1+X”的课程体系建构,相应的实验内容也设计为多层次、多样化,其实验层次可以划分为“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其中综合创新型实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课程可以预先设定研究题目,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以设计一个项目或完成一个课题为实验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有关课程或自学方式,掌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要求写出实验报告和实验分析,写出有见解的心得体会。验证型实验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努力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必定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编写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教材,除了要体现先进性、基础性和系统性之外,主要以“项目”和“案例”的方式进行编写,并且在编写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相关专业有机的结合。同时编写相应课程的上机指导书,开发精品课程及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建设是网络平台建设的核心,每门课程至少应该包含课程简介、教学大纲、重难点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及学生优秀作品等多种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和教师交流、查看作业、共享资源。

5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根据《基本要求》,不断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建立分类、分层次的课程体系,注意实践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从多方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陈小春.大学生计算机公共课程学习中隐性知识的调查研究与实践[D].扬州大学,2006.6:43-56

[4] 叶惠文,杜炫杰.面向应用能力,构建师范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三层次教育”课程体系——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课程改革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6):114-117

[5] 杨玉良.实施通识教育,培养未来社会中坚[Zl.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第二十次全体会议大会交流发言材料,2010.

[6] 王玉存,杨红香.高等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问题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2.20(4):112-116

[7]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8] 周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推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J].计算机教育,2009.11(21):53-57

作者:冯月华

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2: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文章提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以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深化变革。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

从2003年以来,在“面向应用需求,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1]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指导下,文理学院计算机中心就所承担的三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如课堂教学为讲、练结合形式;围绕课程建设多元化教学和学习资源;编写教材和配套的实验指导;开展课程的综合实验设计;建设考试系统题库等,这些措施对提升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8年,计算机中心调整到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成立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在新的环境下,如何依托专业学科,与时俱进,开展新一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成为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有新的提高和突破。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推出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简称“CFC2008”)和教指委“白皮书”精神,我们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定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对的是占全体大学生95%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它的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明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和教学理念下,我们应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深化改革,使计算机基础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1.1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定位趋于合理和科学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本科教育中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同时还有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比其他课程更为直接、更为深远的作用。因此,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计算机技术更新、淘汰快

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淘汰快,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产品功能性教学转变为“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学理念。

1.3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校园网的普及,网络化的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环境等进入传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型学习、协作学习等。

2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状况

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状况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近年来,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在不断进行,比如教学全部安排在机房,讲练结合等。但教学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通常采用教材、教学课件,在计算机房实践操作强化练习来开展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不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

2.2学生学习特点明显,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较大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延续中学的学习方法,处于一种较被动的状态,同时,他们又逐渐有了较强烈的独立、探索、自主学习的愿望。学习的方式以独自学习、自学为主,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偏少,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和指导。

学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较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部分远郊区县学生很少接触计算机。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网上聊天、玩游戏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

2.3专业需求明显不同

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第二门课程已做到文理分科、区别对待,但仍没有针对不同专业指定不同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比如计算数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需求较高;档案学专业对数据库的教学需求较高;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信息处理。这些专业希望在基础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程序设计、数据库相关理论等知识,并且要加大学生的实践力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纲是统一的,没有按专业需求区别对待。

3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针对我院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变革势在必行,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深化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新概念的提出和流行是对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实践“网络化学习”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界曾对“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所取代”这一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辩论,两方意见相持不下。在经历将近十年的网络教育实践以后,美国教育界终于认识到“取代论”是一种过于偏激的观点,从而逐渐取得共识。2000年12月,美国当代一流的教育专家和一流的教育技术专家起草了“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2],并给出如下观点:“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是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是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

国内最先引入混合式学习新概念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他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第七届大会上首次倡导这一学习方式。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即只有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化学习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3]。

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建立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将从几个方面进行。

3.1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混合

在教学模式上,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混合是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要依靠教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依靠教师把当前所要学的新知识、新概念和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以形成有意义学习,因此在这些阶段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只有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2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的混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我院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又十分明显。我们不应该只满足课堂教学,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比如网络的应用给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我们应该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站,提供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包括学生自学需要的素材库、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及扩充性知识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系统讲解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强调重、难点知识。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课程以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方式上机实践,强化对课程内容理解和掌握,根据自身能力,拓展部分知识。

在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的混合教学中,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所占课时的比例,及何时混合、如何混合,由教师主导。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在课堂上利用一部分时间系统讲解,案例演示,然后让学生同步练习。在课上或课下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将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学习计划。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将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并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3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的混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课程应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教学着重介绍计算机重要概要和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的技能操作。对于Office的应用,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经历,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平均每个模块10个教学学时),给予学生更多更高的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多设计,使用一些适度、适用,具有真实性的教学案例,以“做中学”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Word字处理模块,通过制作学生情况登记表,使学生掌握表格的应用;通过编排电子书,掌握长文档排版的技巧等。在完成案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示范,把学生引入到通过某个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帮助学生结合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应用技能。

对于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单元,以每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在学期末,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确定综合项目,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完成一个具体的、有实际意义的综合项目来达到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要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就需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多设计,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和项目,并将它们有机结合。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项目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

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在课前或课后通过教材、笔记等教学资源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检索相关资源或按照网络课程的指导进行的有计划的学习。

协作学习的开展主要是指传统教学环境下的小组讨论、交流和基于网络环境中的在线主题交流等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融合各种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也是混合式教学重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我们认为在混合式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网络课程或学习平台可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网络课程或学习平台中,通过学习指导书,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学习方向进行;通过资源服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资源,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通过在线测试功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学习效果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安排某些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近5年来,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和VB程序设计课程后都布置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如每个学生在学期末提交一个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系统或用VB程序设计语言开发的应用程序。在完成课程的综合设计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但我们也意识到目前课程设计整体质量不高,难度和广度不够,在选题上也有所欠缺,即不能较好地将所学计算机应用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课程设计质量不高有多种原因,如个人能力有限、时间紧、任务重等,解决的办法是尝试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和比赛任务在学期初布置,由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完成。在学期中期,以命题或自主选题方式开展课程设计。各小组在接到任务后,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分工协作,收集、整理资料;进行结构设计及界面设计;查询模块设计和输入输出模块设计;代码编写。小组的成功将依靠每个同学的努力,学生独立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并通过交流、互帮互助,实现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以小组方式开展课程设计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智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提升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3.5过程式考核与总结性评价的混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因此,考核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着手改革计算机考核形式,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使用考试系统。考试系统采用“理论+上机”的模式,既可以对基本理论进行考察,也可以对操作技能进行测试。同时,在每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后都布置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并计入学期总评成绩中,这些措施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其综合应用能力。

在继续深化和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应加强过程式考核,这可以避免学生为追求高分而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在完成某个模块或单元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布置一次考核,采取课堂在线测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业。

学期的总结性评价应包括过程式考核、课程设计、期末考试,同时,开展竞赛促进学生学习,以竞赛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完善考核机制。如举办一年一度的计算机技能竞赛,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应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等技能比赛,以展示学生素质,推动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4结语

在深化和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育思想,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推动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8[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8-19.

[2] 美国教育部. 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M]. 上海:上海科教院智力开发研究所,2001.

[3] 何克抗. 从Blended-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中国电化教育,2004(3):5.

Based on the Blended-learning Computer Cor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Model

YU N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Key words: computer fundamental education; blended-learning; teaching model

(编辑:郭小明)

作者:于 宁

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该文分析了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如何精心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该文认真分析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改进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建构一套比较完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一门学科。

1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基础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修课程。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论课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及时被消化吸收,学生在上理论课时,只是单纯的听老师讲,看教师的演示过程,记忆不深刻。等到上机实践时就会忘了各个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不能灵活运用理论课所学知识,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失去了的兴趣。学习效果差。

1.2 忽略学生基础差异

因为中学阶段地域的差异、城乡的差异、经济的差异等使得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校新生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很不均匀,所以大学生入学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造成了听课的起点不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没有基础的学生“吃不了”,导致老师在讲课时不容易把握进度。易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教材内容滞后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的内容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统编教材里的部分内容落后于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并与当前实际应用产生一定差距。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用统一的教材,缺乏符合不同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有的和实践严重脱节,没有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特点,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缺乏以具体软件为媒介培养学生掌握与未知环境打交道的能力,欠缺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在本专业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陷入“学无致用”的困惑,学习的迁移能力差,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1.4 实验教学放任化,实验课效率低下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实行2+2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重要的地位。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只重视理论课堂教学,忽视实验课教学,把实验教学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自习课堂,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1.5 学习目的不明确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由于学生刚入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课程的整体内容把握不好,认为该课程只是高中课程的重复,只是学习OFFICE等的基本操作,对课程不感兴趣,导致学生没有学到课程的精髓。因此,如何把握课程的教学任务、如何面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信息的能力, 为将来运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这是许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性质与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影响大。根据教育部最新的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的白皮书文件精神进行新一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学”这一特点,向起点高、深度高和高学习效率迈进,同时突出我们的师范专业属性,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媒体的掌握能力,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根本变革,构建了以“网络、多媒体、数据库”为核心教学内容的新课程体系。

三个层次:在原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文化、技术和应用的三层次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1+X”的课程体系,即一个大学计算机基础I和一组大学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

二个突出:“大学生技能”和“师范生”两个方面的技能,结合我院实际,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操作技能中,突出Office办公软件,音频视频动画的处理,信息检索处理能力的培养。

一个原则: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坚持面向应用,不求统一,只求满足需要。所以在本课程完成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相关课程,如:网页制作与设计、多媒体应用技术基础、程序设计等课程。学生结合本专业和个人爱好进行选择,课程内容体现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面向应用,各取所需的课程设置原则。

本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完整性和可行性,突出系列课程开设的连贯性,实现在“广度—强度—深度”方面的三维提高,形成鲜明特色。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3.1 教学方法的改革

1)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的掌握,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是培养和发展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从实际出发,按照学生易于掌握的顺序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实践,达到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培养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和探索他们未知的知识,并了解和体会要获得“新知”所需的过程。

2)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设置问题,通过把“知识问题化”,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以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从现代办公应用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构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给出应用案例,讲解案例的开发制作过程讲解所涉及的概念和方法最后进行理论上的归纳总结。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

4)采用启发式教学

在专题内容讲解结束后,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和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内容丰富,但受课时的限制,因此我们按知识单元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按知识单元“精讲”课程内容,制作了一系列的“精讲”的数字资源,课堂上注重讲“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以改变以往不教不会,为“无师自通”。

3.2 教学手段的改革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开发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电子演示文稿的讲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组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学资源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根据需要学习有关的内容。教学资源网站中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案、在线学习、在线测试、上机指导、知识拓展、章节练习、教学录像等相关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下载相关的学习资料,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

3)用综合型作业整合知识片

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综合型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用Word设计一小报;结合实际用Excel完成一数据分析形成报告等等,学生有充分的思想表达空间,对主题作业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学生针对自己的爱好来设计作品,通过作品可以展示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价值性特征。

4)从应用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在本门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形成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认识将影响到其在日后学生和工作的多个方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计算机应用系统展示,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最新应用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5)建立综合评价和网络考试系统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改革传统的纸质考试方式,实行无纸化考试,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实行平时、实践、期末考试相结合。客观、公平的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无纸化考试采取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统一评分。充分体现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对促进学生重视平时操作和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并突出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4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既是一门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也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综合提高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2):102-104.

[2] 陈萍,耿红琴.基于智能Agent的网上协作学习模式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16):2609-2612.

[3] 杨朝霞,李玉龙.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分类分层次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 2011(17):50-55,66.

[4] 张莉华,陈萍.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差异教学的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2(8):24-27.

[5] 纪良浩,李琳皓,段小林.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3):73-75.

[6] 韩保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1(10):58-61.

作者:魏锐 徐亮

上一篇:党校经济管理教学的改革论文下一篇: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