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舞弊手法原因探讨论文

2022-04-27

【摘要】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不实的会计信息对国家经济运行危害极大。企业相关的利益主体——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政府、注册会计师等都有会计舞弊的动机。本文着重就各利益主体的会计舞弊手段、动机及治理与防范措施进行揭示和探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会计舞弊手法原因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舞弊手法原因探讨论文 篇1:

浅谈国内会计舞弊的识别及防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会计舞弊及针对舞弊行为的舞弊审计也就成为社会公众和会计审计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会计舞弊的定义、会计舞弊的根源、动机,及如何防范其行为等方面着手阐述,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以期对我国舞弊审计的开展有所裨益。

一、会计舞弊的定义、类型与识别。

1.会计舞弊的定义及类型: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

企业会计舞弊行为按照舞弊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管理当局(经营者)舞弊和会计人员舞弊两大类。管理舞弊是指管理当局中一个或多个成员操纵公司会计信息生成或披露而发生的舞弊行为;会计人员舞弊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自己或与公司外部的第三者(通常指审计人员)进行串通故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2.舞弊方法的识别:

(1)当发生会计政策、会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时,其相应的会计处理将会对企业或单位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均产生影响,用会计政策,调高利润的现象。

(2)通过关联交易舞弊。关联方交易舞弊,就是指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或利用特殊目的实体操纵利润,使得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的一种舞弊。

(3)利用会计凭证造假。这是造假者最常用的手法。一是编造虚假经济业务,如假餐费发票、假销售收入发票,虚列劳务费,特别是临时工工资尤为普遍。二是夸大或缩小会计事项,采用多开发票、大头小尾等方式非法谋利。三是采取偷梁换柱的方式,在费用中列支公款行贿、私人购物等非法事项,这些虚假的原始凭证进入记账程序,使记账凭证失真。

(4)在会计账簿和报表中造假。有的单位将销售收入、预算外收入、租金收入、返利或收回外单位欠款等不按规定存入开户银行,设置“账外账”,存入其经济实体或以个人名义存入储蓄所,乱支乱用,滥发奖金;有的单位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更有一些企业编制多套会计报表。

(5)、利用预提费用或待摊费用账户调高利润。当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或发生严重亏损时,常常将应摊的费用少摊或不摊,把本应由当期负担的费用当作待摊费用处理,减少本期的成本费用,人为调高当期利润,或者采取应预提的费用不预提,虚增利润等。

(6)、利用结算账户调高利润。企业为了虚增销售和利润,虚构债权,或将应收账款长期不转账,实际是呆账死账,或少计不计坏账准备,虚列资产,同时使管理费用虚减,利润虚增。此外,企业还会利用其他应收账款账户预提收入,人为调高利润。利用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虚增利润。企业经营不好的,会将因经营不善、上当受骗,或因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等原因造成的财产损失长期挂账,不及时予以处理致使利润虚增。

二、会计舞弊防范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一是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切实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所有者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机会和能力,这包括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委托人与经营代理人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三是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四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机构,增强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五是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和强化内部审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经营者的管理行为。

(二)、完善管理者的法律责任。

从公司责任承担者来说,公司董事会和公司管理当局对外承担全部责任,自然也应包括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责任。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110.01指出“內部审计师必须取得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因此,内部审计的内部属性决定了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应强化最后责任承担者的责任。

(三)、完善财务报告法律体系,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

判断一份财务报告是否虚假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其信息的披露是否与有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要求相符,是否真实、完整。我国的《会计法》、《公司法》,各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证券监管办法等法律和规范性条例,基本形成了财务报告规范体系。《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加大了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较旧法有重大突破的是,新法中对法律责任规定得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加大了治理力度,显示了国家对“制止会计造假,提高会计质量”的决心。这样做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还要进一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报告规范体系,才不会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

会计人员是会计舞弊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也要服从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但对于会计舞弊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的知识,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此外,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如会计管理部门可督促企业按会计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依法建账和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结语:

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政府行为不规范问题,以及证券市场运作制度规范化程度低的问题,也有“有法不依”以及注册会计师行业操守缺失等问题。针对目前上市公司严重舞弊违规现象及其新的发展动态,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理,有效监管、预防、发现、追究及严厉惩处;同时,规范公司管理当局、中介机构、大股东以及政府等行为。(作者单位:淮安市商业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案例讲解》,立信会计出版社.

[2]法务会计舞弊调查方法的总结与案例分析-商业会计-2013年 第1期 (3)

[3]会计舞弊与防范-现代商业-2013年 第3期 (2)

[4]李爽等:《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

[5]陈少华:《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综合对策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赵杰

会计舞弊手法原因探讨论文 篇2:

论会计舞弊的治理与防范

【摘要】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不实的会计信息对国家经济运行危害极大。企业相关的利益主体——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政府、注册会计师等都有会计舞弊的动机。本文着重就各利益主体的会计舞弊手段、动机及治理与防范措施进行揭示和探讨。

【关键词】 会计信息;会计舞弊;舞弊手段;治理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即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制定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且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会计信息披露也存在许多潜在的经济后果,如个体间的财富分配、企业间的资源分配等,因而不实的会计信息必将带来巨大的危害。进入21世纪以来,会计舞弊现象愈演愈烈,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事件层出不穷,已引起全社会对会计诚信的关注。分析会计舞弊的动因,寻找治理会计舞弊的对策和措施是当务之急。

一、会计舞弊及其手段

会计舞弊是一种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为目的,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使用会计技巧,采取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财务事实和财务信息,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其主要包括: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等。从会计舞弊的事实来看,2000年以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报表粉饰手法集中在虚构销售收入,低估期间费用,虚增资产以及利用应收、应付款项调节利润等方面,而步入新世纪后,上市公司的报表粉饰手段也逐步升级,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舞弊的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舞弊

该种舞弊较典型的手法是利用集团内部架构进行关联交易,从而进行利润操纵。如公司溢价采购控股子公司产品及劳务形成固定资产,由此子公司的收益可确认为当期合并报表利润;或者公司将产品销售给控股股东和非控股子公司,公司销售收入会因此增加,同时应收账款和利润亦增加;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从而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销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此外,利用虚假合同虚构收入在关联交易中也非常普遍。

(二)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进行舞弊

从企业经营者来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为了获得会计数据不同时间分布带来的各种可能的利益。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具体手法有: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操纵利润、通过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法来调节利润、随意选用、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从而通过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粉饰利润。

(三)利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舞弊

2000年以来,企业常利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舞弊,其中典型的做法是: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关联方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劣质资产;由非上市关联企业将盈利能力好的下属企业低价出售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将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关联企业等。可以看出重组经常是与关联方绑定在一起的,利用关联关系非关联化,进行暗箱操作。如宁波中百1999年的营业外收入占全部利润的60%,而营业外收入主要来自与第一大股东非货币性的资产交换收入。

(四)在各个会计期间内调节收入和利润指标

企业舞弊惯用的手法是在各个会计期间内调节收入和利润指标。若公司销售的产品需要实施安装与服务,销售过程持续时间长,收入并非一次实现,特别是对于跨年度实现的销售,需要在年度间分配利润,此时公司为了达到一定的收入或利润指标,在服务或工程未提供完毕之前,即在账面确认收益,或者在各个会计期间内转移费用,推迟费用的确认,将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几个跨期摊销账户中的借方,以推迟确认成本费用,实现对利润的调节。

二、利益相关者行为与会计舞弊

会计舞弊是人的趋利行为和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产物,会计舞弊行为是相关当事人在对利弊得失权衡后做出的选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都可能为会计舞弊提供条件或空间:

(一)管理当局与会计舞弊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管理当局与企业所有者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不可避免的存在利益冲突。事实上,企业的管理当局(经理人)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为了其自身的业绩考核需要及其高额薪酬的计算确定,往往在相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极可能为了追求短期化行为利用手中的职权指使会计部门舞弊,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

(二)政府与会计舞弊

地方政府在会计舞弊中扮演着十分复杂的角色,一方面它作为一级政府,它要监督企业,防止会计舞弊;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的地方利益,不仅漠视本地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而且有时还会帮助企业采用各种办法改变形象包装上市,甚至设法“关照”上市后的企业维护其形象,避免被ST或被摘牌。政府的这些行为往往为企业会计舞弊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三)所有者与会计舞弊

企业所有者应该是真实会计信息最大的需求者,并且有足够的动机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但是,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企业的大股东拥有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中小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没有多少发言权,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力,而只能被动地接受公司经营和财务运作的结果,因此大股东很容易“合法”操纵股东大会,进而控制股东大会、董事会,最终大股东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转变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在此条件下,企业管理当局就很容易与大股东走到一起,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借以操纵股价,牟取暴利。

(四)债权人与会计舞弊

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银行为了其所发放贷款的安全性考虑,必然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因而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也是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者。然而现实情况是银企之间并未建立起真正的风险责任机制,银行只满足于对企业贷款的事前监督,银行对贷款的事中和事后监督严重不足,使得银行对企业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最终流于形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债权人激烈的竞争中,债权人为了赢得客户,还可能给企业开出许多诱人的条件,甚至间接帮助企业进行会计舞弊,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会计舞弊之风。

(五)注册会计师与会计舞弊

一般来讲,注册会计师审计效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会计舞弊治理的成效。然而,我国会计信息的审计需求是由政府创造的,而非市场的内在需求,这必然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先天性不足。首先,我国目前的委托代理关系失衡。虽然注册会计师受股东的委托独立地对企业管理当局(经理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进行鉴证,但经理人又代替委托人对注册会计师行使聘用、续聘及确定和支付审计费用的权利,注册会计师审计在与企业管理当局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持乃至丧失。其次,审计风险和收益不对称。近几年来,由于审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审计费用竞相降低,致使必要的审计程序一减再减,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不断加大。但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监管机制尚不健全,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追究制度存在较大漏洞,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违法成本较低,这必然导致一些事务所往往为了生存铤而走险,自觉或不自觉成为企业会计舞弊的帮手。

三、会计舞弊的治理与防范

( 一)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律责任追究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发挥法律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以《会计法》为主导,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明确区分会计舞弊与合法会计行为的界限以及会计舞弊与会计差错的界限,避免舞弊者钻法律的空子或因责任不清逍遥法外;针对不同的责任主体,尽快完善有关会计舞弊责任追究的法律条款并切实付诸实施,强化有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严肃财经纪律。一是强调民事责任,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二是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严格行政执法,防止行政监管者的寻租行为。加强行政监管是规范会计、审计行为,克服地方保护,确保公平竞争,防止腐败滋生的有效手段。三是结合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辅以必要的刑事责任追究,提高对会计舞弊行为的法律震慑力。

(二)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

虚假会计信息从生成到披露要涉及多个市场主体,而上市公司是产生、披露虚假信息的源头。我国治理虚假信息系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规范和加强公司治理:一是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融资租赁市场、信贷和信托市场,积极培育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市场运作,构筑对决策管理者的威胁机制,减缓其会计造假的压力。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制,明晰企业产权,在完善《公司法》的基础上规范公司运作,进一步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划分,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使权力分离和权力监督得到较好体现,改善 “一股独大”的现状;设立三分之一以上的独立董事制衡经理层,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对管理高层的监督,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赋予监事会更大、更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建立健全对监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制度;由股东大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报表审计,使CPA审计真正保持独立等。

(三)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强化会计监督,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造假现象的有力挑战,也是预防会计造假产生的有力措施。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政府监督主要是指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

(四)改进会计管理体制,强化内部审计与监督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如何改变会计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积极探索会计委派制或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落实会计人员的监督权,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强化内部审计与监督,使会计舞弊行为消失在产生的源头。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部门承担着两项任务:一是规划、设计内部控制的具体制度、方法和程序,并负责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的不断整合、提升、完善、修正。二是对内控制度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及其有效的评价。在强调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同时,有必要强化内部审计机构建设,赋予它一定的地位,树立其足够的权威,保证它的独立性,并尽一切可能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准和适应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能力,使内部控制真正地落实到位。

(五)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

加大处罚力度是当前防范化解会计舞弊风险的关键。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使舞弊者的代价远大于其收益。针对目前我国造假违规成本低廉的现实,建议应尽快建立民事赔偿法制和刑事责任法制,对造假的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人员处以重罚,还要对协同造假的注册会计师施以重罚,提高造假者的造假成本,从根本上抑制会计舞弊行为势头。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立法机关及有关管理部门先后制订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 《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的起点较高,并且具有前瞻性,其中许多规定进一步限制了公司进行舞弊的可能性。只要认真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遏制蓄意造假的会计舞弊现象。

会计舞弊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都会存在。治理舞弊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标本兼治才是出路。依法治理、有效监管、预防、发现、追究 (惩处)机制的建设一个也不能少;规范公司管理当局、中介机构、政府行为缺一不可。在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地发现症结所在,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体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国忠. 会计舞弊的形成机理与综合治理[J].经济论坛,2007,(1).

[2] 甘 群.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手法与治理[J].财会研究 ,2006,(12).

[3] 曹立. 论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及识别[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2).

[4] 高铭. 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J].当代审计,2007,(3).

作者:邢风云 郭 璞

会计舞弊手法原因探讨论文 篇3:

应收账款会计舞弊的危害及其防范

提要 当今一些企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应收账款进行会计舞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造成资源配置失效、企业资产流失和财富分配不均。文章揭示了一些上市公司常用的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舞弊的手段,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及对策措施。

关键词 应收账款;舞弊方式;防范措施

作者简介 温彩秀(1965-),女,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29)

应收账款是企业对外赊销商品、材料、提供劳务以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应收账款没有实物形态,且具有变现性强的特点,必然造成管理上的难度,很容易成为某些单位或者个人虚构业务、弄虚作假、贪污国家资产进行各种舞弊活动的工具。因而探讨应收账款舞弊的方式及其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收账款会计舞弊的目的

应收账款会计舞弊主要出于企业和个人两方面的目的。一方面,企业通过应收账款造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这是应收账款会计舞弊的主要类型。此类会计舞弊国外早已有之,主要特点是以美化公司形象,而达到谋求企业或者相关集团的利益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个人通过应收账款舞弊谋求私利,这种舞弊也较为常见。

二、应收账款会计舞弊的主要方式

(一)捏造或通过提前确认应收账款,以达到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的目的。上市公司要提高报表利润,制造虚假销售,虚增利润是常用的手法,而虚增利润可以通过虚增应收账款实现。通过虚拟销售对象,虚开专用发票,虚拟应收账款,从而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此外,也可能通过提前确认应收账款方式来达到此目的。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年末,一些公司在资金周转困难,面临较大利润压力或偿债压力,当企业无法达到销售目标时,为了维护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良好形象,便有可能会在商品销售尚未发生、劳务尚未提供时就开具销售发票,确认收入实现。

(二)发生销货退回时不调整应收账款,达到虚增利润目的。这种手法的操作一般比较隐蔽,由于销售是实际存在的,单证、销售合同、出货单都是实际存在的。发生销售退回后,不调整或者是没有及时调整应收账款,不管是否有意都将虚增应收账款,虚增企业利润,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形成误导。

(三)在有销售折扣的情况下应收账款采用净价法入账。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销售折扣条件下,应收账款应按总价法入账。一些企业之所以采用净价法,其主要目的是想推迟纳税,占用国家资金。

(四)通过计提秘密坏账准备人为调节利润。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收账款年末提取坏账准备的方法和额度可以由企业自己定。于是,坏账准备的提取成了企业操纵企业利润的又一重要方式。具体方式如下:

1 很多企业在实务中采用账龄分析法提取坏账准备,这样在应收账款总额不变的前提下,可以人为改变应收账款账龄的分类。而且,应收账款通常以每一户头最后一笔往来款发生的时间作为确定该户头账龄的时间,这就使那些账龄较长但目前仍有零星往来的应收账款户头的账龄被大大低估。

2 人为改变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虚减利润。其最为常见的做法就是在公司盈利年度,计提大额的坏账准备,而又在第二年初将其转回,即计提秘密准备。由于转销坏账时冲销坏账准备,起到了间接冲减资产减值损失的作用,这样即便公司在第二年实际效益很差,但在报表中仍可能表现为盈利。

3 将未经批准的“应收票据”、“预付账款”等账户反映的内容反映在“应收账款”账户以达到多提坏账准备金的目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持有的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后,再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企业“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时,应将原汁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除转入“其他应收款”科目的“预付账款”外,其他预付账款不能计提坏账准备。企业将未经批准的“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并入“应收账款”的目的是多提坏账准备,最终是为了达到虚减利润,少交所得税的目的。

由上可见,计提秘密准备成了一些企业人为调节利润的又一平台。

(五)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应收账款,控制合并报表利润。从我国发生的一系列财务报告舞弊案例可以发现,很多上市公司舞弊往往借助关联交易。利用关联方交易作弊是最容易也是最隐蔽的方式。公司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经常会通过各种办法安排和改变股权结构,致使一些关联交易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两个独立法人之间的交易。摆脱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销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的资产和利润指标。

(六)财会人员为了谋取私利而虚列应收账款。企业财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在企业现金销售商品时,将销售收入计入企业应收账款,挪用现金,一段时间后归还了再冲销应收账款;或虚转费用冲销,直接贪污销售货款。还有就是发生应收账款不记账,收到款项直接贪污。这是个人通过应收账款舞弊谋取私利的简单做法。具体操作手法是发生应收账款时不开单据,或不开正式发票,不做凭证,不记账或故意漏记账,收到现金直接贪污,若银行转账,则不记银行存款收入数,以提现等方式,转出存款。或是已入账的应收账款,在收回款项时不入账,伪造假证抵账、故意制造过账或结账差错、转入费用等方式转销应收账款,待收回款项时直接纳为已有。

三、应收账款会计舞弊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应收账款的会计舞弊扰乱了市场经济,造成资源配置失效,财富分配不均和企业资产流失,从而危害社会经济,严重损坏了社会风气。企业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一)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完善应收账款监督制度,加强销售管理制度。业务部门根据订货单,经过审核后,编制销货通知单,以作为信用部门、仓库、收款开票等部门履行职责的依据。信用部门根据销货通知单进行资信调查并批准赊销。仓库根据运输部门持有的经信用部门批准的销货单核发货物。会计部门根据销货单开具销货发票,并根据销货发票及经批准的有关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应收账款明细账,并进行总分类核算。出纳人员在收到货款后,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建立定期检查应收账款明细账和催收货款的制度,对于长期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会计部门应催收尚未付清的应收账款,清理货款并及时处理坏账。

此外,应建立大额应收账款备案制度。企业数额巨大的应收账款应报财政部门备案,以确认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对于坏账的处理,也应报财政部门备案,确保应收账款核销的合法性。企业在年末报税的同时将应收账款上报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对本年度的应收账款进行审查监督,或者选择具有职业质疑精神的会计师事务所,以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定期进行应收账款的对账及清理工作,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

(二)健全和完善应收账款核算制度。对应收账款入账凭证作出强制性规定。如单笔业务在一定金额以上,必须有销货发票,出库单,运输证明,购销合同,购货方财务部门出具的债务证明书,会计师事务所备案记录等,方可确认应收账款。这样,就使应收账款核算工作有法可依。

(三)完善用人机制,突出监督重点。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对企业的生存、经营的成败、事业的兴衰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舞弊案件的发生都是与单位领导有关,或者是本身为人不正而谋求私利,或用人不当,或者是管理不严。因此应建立用工责任制,加强责任追究的力度。

(四)加大对应收账款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利用应收账款操纵利润,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应依照《会计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对有关当事人追究行政、民事赔偿责任,触犯刑律的应追究刑事责任,这样才能有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防范舞弊发生。

企业应收账款舞弊行为,扰乱了市场,造成国家、单位的巨大损失。应切实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管理,重点监督,加大对应收账款舞弊的打击力度,尽最大力量杜绝舞弊的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应收账款的审计管理,这不仅是企业持续经营的保障,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温彩秀

上一篇:问题驱动下的初中化学论文下一篇:海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