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2024-04-17

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共11篇)

篇1: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例:

(一)、1987年,在北京前门,第一家肯德基开业;

1996年6月25日,第100家肯德基在北京开业;

截止2002年9月12日,已有700家肯德基在中国开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87至1996年的9年中,有100家肯德基落户中国,而从1996年至2002年短短的6年中,就有600家肯德基出现在全国各地.(二)、星巴克开在故宫;

(三)、逛淘宝时推荐的各种潮流韩版服饰,是多数人的选择。

提出主题: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每天触碰着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大多数年轻人都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为荣,都喜欢穿着牛仔裤,听着摇滚乐,打着CS,追着好莱坞的大片„„我们不会常常把“外来文化”这个概念挂在嘴边,事实上,它无处不在,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

衣:大街上,韩版,日系,英伦风格等潮流服饰随处可见,中性服饰日渐成为流行文化的关键词;婚礼上,婚纱已经成为大多数新娘的“宠儿”,而传统的凤冠霞帔却被“冷落”。服饰是传播文化信息的载体,它显现着人们的态度和情绪,显现着社会的规范,人们对服饰品的选择反映和解释了文化模式。传统服饰中,大家熟悉的也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旗袍、中山装,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服饰,无论是在色彩还是风格上面,都更加活泼随性。

食: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备受青少年青睐,同时也是上班族的不二选择。特别是在节假日,西餐厅成为了一种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象征。美式快餐文化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事实求是地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餐食品具有快捷便利的优势,完全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多样的菜式,精致的造型,追求色香味俱佳。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存,但现实是我们好多人更倾向于外来的饮食文化。

娱乐:一个民族的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特色。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兴起了一波又一波洋节日的热潮,中国传统的文化却少有问津。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圣诞节却成为人们冬日的狂欢。七夕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而且有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而在这个时刻,我们却还过着国外的2.14;有76.8%的青少年知道春节的来源,而知道圣诞节来源的则有80.5%,可以看出青少年对本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是比较了解和重视的,但同时又看出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还略小于对外国节日的关注。54.9%的青少年有时过圣诞节,18.3%的青少年每年都过圣诞节。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外国文化虽然远不是主流文化,但是其影响却在不断地加大,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电影而论,54.3%的青少年喜欢中国电影,80.5%的青少年喜欢外国电影。近几年来,好莱坞电影票房大卖,日本动漫的流行,无一不是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思想价值观:外来文化一直依靠着它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开放性,使中国的社会习惯、价值观逐渐西化。59.3%的大学生承认外来文化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最突出的表现是43.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更易接受新鲜事物”。28.45%大学生感觉到自己“判断是非不再按照传统的道德尺度,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同时24.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认为对的就会坚持去做,不管父母持的是什么态度”。大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所出现的负面影响还包括处事叛逆,思想过于偏激,凡事过于讲究形式。

整体论述:确实,外来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说中国就完全被西方化。以火车汽车为代表的当代交通工具是再“西方”不过的东西吧?但被它承载的只属于当代中国的“春运”,却是被牢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中的现实文化交织推动诞生的,成了属于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手机通讯是西方科技吧?可是从当初的海量过节短信到今天的微信淘宝红包,却是中国人基于自己的文化进行的社会活动。这些东西都没有离开先进的“西方科技”,却都承载的是中国而不是典型的“西方”生活方式。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创造属于本时代的中国文化。

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如果90年 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总结:随着全球相互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传统也成为世界各国共享资源之一。而外来文化想要在某处落地生根,也必然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就文化本身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文化和传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应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而被我们遗忘。面对外来文化的渗透,我们应该采取理智的态度,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就像鲁迅先生“拿来主义”里讲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篇2: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

一、外来文化带来的新变化

(一)、快餐文化:新的饮食概念和文化消费

1990年,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市东门商业步行街开张。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办了第一家分店。如今,随意走在任何城市的任何一条街道,经过商场、电影院、大型卖场,都能随处看到KFC、McDonald的标志。快餐已经成为许多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快餐文化也正在形成一种风气、氛围,甚至是一种时尚,作为一种文化的代名词,时下正方兴未艾,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快餐,带来新的饮食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饮食观念。肯德基、麦当劳的西学东渐首先引发的后果,必然是东方人味蕾的异化。汉堡包、炸鸡块、薯条、冰激凌和可口可乐让习惯了中式小吃--以大饼和油条为代表--的人们开始适应另一种富有异国情调的食物。但是,新的饮食习惯带来的后果则是人们的健康亮起了“红灯”:癌细胞的增加、脂肪肝在白领中的“盛行”、儿童的过度肥胖都与快餐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而前几年在肯德基的食用薯条所沾的番茄酱中发现了致癌物质“苏丹红”一号,正在提醒人们要对快餐敬而远之。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则是人们选择快餐的主要原因。但是,简单、快速、机械的咀嚼使人们一直处于快节奏、高度集中的状态,无法真正领会生活的理念和人生的幸福,享受不到家庭温情浓意的亲情,也享受不到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之内涵,毕竟快餐单一的味道是无法与中国各地佳肴的美味相提并论。

(二)、韩流:不容忽视的后起之秀

不知从何时起,一股“韩流”悄悄进入了中国,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在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听到温馨或激情的韩国流行音乐;在各个城市,出现了众多韩国风味的餐馆、酒吧、韩国风格的服装饰精品小店;一些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穿着宽大衣裤,跳着韩国街舞的年轻人,也时常与我们擦肩而过。追根溯源,韩国影视则是“源流”,正是它的流行为“韩流”的跨文化之旅创造了条件。

为什么韩国文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席卷全国并形成潮流?从文化背景来说,中国和韩国自古以来在文化、历史、地理、人文,甚至族群上就有很深的渊源。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有很多共享、相通的地方。通过几千年来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两国极为相似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和知识信仰,特别是由于深受儒学的熏染和影响,两国拥有许多相似的文化特质。因此,两国之间的文化产品是很容易被对方认同的。韩剧比较重视本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重视民族风情的再现,使观众能真切地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韩国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韩剧能吸引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的关键所在。而在一这一方面,也正是我们的文化产品所较欠缺和应该学习的。

(三)、洋节:新的节日热潮

父亲节、母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当今“洋节”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外国的文化深入其中,各国相互交融;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遇上节日庆祝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促使过”洋节”不断升温,在其后面主要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其四,我国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也是必然的;其五,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趁外国节日来临,热闹娱乐一下,而且国外节日讲求人性化,而我国传统节日,由于一般都有教育意义,形式单调,有的还带有封建色彩,同时又不被官方重视。由此种种原因,造成“洋节热土节冷”的局面。

对待洋节我们的正确态度是:首先要肯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其次,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拿来!再次,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二、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这是一个日趋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着我们,不论是中国新生代,还是那些提议不能让新生代姓“西”的人们。随之而来的,这样的现实格局也必将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性格。我们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国人那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我们开始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积极而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绝不同于以往那种文化性格之所在。更客观的对待、研究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本,有信心地、客观、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如果不能汲取外来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实自己,并不断地扬弃本民族文化中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将阻碍自己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

二、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文化政策,鼓励、扶持原创艺术的发展,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

其次,中华民族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利用好这些资源打造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文化产品,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

再者,在国内要大力发展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统节日、民间艺术的保护,稳住民族文化在国内文化市场上的主导作用。

篇3: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开放的政治环境, 再加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造就了唐代对外交流的繁荣盛世。唐朝以谦虚诚恳的心态与博大宽厚的气度同世界各国所进行的经济文化交流, 其层次、规模和力度都堪称中国古代之最, 大唐文化也因此而显示出强烈的包容性、世界性。对此, 唐代金银器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外来文化能够对唐金银器设计产生影响的原因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百多年,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的强盛时代, 自从唐太宗“贞观之治”后, 唐朝实行“开明专制”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 唐朝渐渐地富裕起来, 变得强大起来, 从武则天立号, 一直到安史之乱以前, 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 唐朝国富民殷, 社会文明发达, 疆域异常的广大, 外面兼有西域与波斯萨珊王朝相连接, 又以吐蕃直通中印度地区, 唐朝对外交流也是越来越频繁, 史载有万邦入唐的盛况。唐朝与西域、波斯来往、交流最多, 并且, 还通过西域连接了拜占庭帝国、埃及、希腊等国, 唐朝通过这些交流, 不仅仅是通商贸, 更是艺术设计与外来文化交相辉映, 勾勒出了美妙绝伦的盛唐景象, 既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具有华夏风的唐朝, 又表现出带有浓厚的西方异域特色的唐朝。

二、外来文化对唐朝金银器造型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代金银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后兴盛起来的, 唐朝代表了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唐朝金银器品种繁多, 并且很多器物造型独特, 是中国传统器形中所没有见到的造型, 具有很强的时代风格和特点, 通过这些金银器, 我们可以观察到唐朝五彩缤纷的日常生活、欣欣向荣的文化艺术, 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扬弃, 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全部过程。

在唐朝前期, 有不少金银的形制与西方艺术有很大的渊源, 典型的是胡瓶、八曲长杯和高足杯。

胡瓶是唐朝文献中常见的名词, 如唐太宗就自用胡瓶, 并且用来正中地赏赐建言的大臣。唐朝时期的胡瓶不仅数量多, 品格也很高。通常器身八曲的多曲长杯是出自萨珊波斯的典型器物, 经由中亚, 东传至中国。高足杯最早出现在罗马时代, 在罗马拜占庭时代沿用。罗马—拜占庭式的高足杯在唐代前就已经传入中国。唐代金银器中的大量高足杯很可能是在受拜占庭器物形制的影响而制作成型的。高足杯这种带有西方特征的器物传入中国以后, 唐代朝的工匠并没有直接地全部仿造, 这里面最为明显的是器物的装饰纹样。唐朝高足杯上的装饰纹样主要是缠枝花草、狩猎和各种动物纹, 这些纹样都是常见于其他种类器物上, 并且为当时唐朝人们所习惯和喜爱的纹样。

在谈到外来文化对唐朝金银器造型设计的影响, 高足杯是唐朝金银器物中受外来文化影响较为大的典型例子。高足杯最早出现在罗马时代, 高足杯是带有典型的西方特征的器物, 敞口、弧腹、高足、外壁上面施釉色。高足杯在传入中国以后, 唐朝的工匠们并没有直接地全部仿造, 说到没有对高足杯完全的模仿最为明显的是高足杯器皿的装饰纹样。唐朝高足杯上的装饰纹样主要是缠枝花草、狩猎和各种动物纹, 这些纹样都是常见于其他种类器物上, 并且为当时唐朝人们所习惯和喜爱的纹样。

唐朝的外来金银器皿在中国的实用价值并不是太大, 大多数作品是作为奇珍异物收藏赏玩。但是工匠通过对西方器物的模仿, 使唐朝金银器的总体风格为之一变, 一些不曾见于在中国传统的器物中的新器物也纷纷出现。唐代金银器中的输入品、仿制品和创新品的演化过程, 这正是反映了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扬弃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真可谓是既继承优秀传统, 又结合自身的需要加以变化和创新, 做到了西为中用、中西合璧。

通过学习, 我们可以知道唐朝金银器中高足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但是唐朝的工匠并不是一味的模仿, 而是根据唐人的欣赏习惯, 加以改进, 使之更为唐人所喜爱。唐朝社会崇尚繁杂的、精致的装饰, 唐朝工匠根据习惯把高足杯的器形有瘦长变为圆润, 并且装饰更加繁满, 装饰更为精致。

三、外来文化对唐朝金银器装饰设计的影响

唐朝金银器的装饰, 图案制作技法以捶揲和錾刻为多。捶揲是用锤子从背面敲打, 敲出的或是器形, 也有可能是图案。捶揲更容易在体面表现, 图案正面突起, 好似浮雕, 花纹从边缘向中央逐渐升高, 当时的人们称这样的效果为“隐起”, 与此同时这个术语也被后世所沿用。錾刻是在金银片的正面, 用锤击凿子之类的器物, 凿出相应的图案。由于借用凿子等器物, 做成的图案有可能呈现出浅浮雕的效果, 通过剔地的方法, 使花纹以外的部位减薄, 然后令花纹缓缓凸出, 何家村窖藏的花纹银盉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技法, 银盉的内壁光滑平整, 没有捶揲痕迹。但是如果就典型的錾刻, 仅仅是在外壁凿刻出相应得图案, 它的图案是阴线的, 线条较为纤细, 所以, 它有可能会形成单独适合纹样, 也可以在捶揲图案上, 做出细微的局部变化, 使之更加精致。

唐朝的金银器物中, 海兽纹金花银碗和双狮纹金花银碗十分引人注目, 海兽纹金花银碗圜底, 双狮纹金花银碗圈足。齐东方指出, 海兽纹金花银碗是7世纪后半到8世纪初模仿西方的产品。

海兽纹银碗的装饰已经趋于相当的中国化, 内心的鎏金海兽有一对鸳鸯相伴随, 外壁錾刻的祥禽瑞兽出现在花草祥云中, 并且有满密的鱼子纹做地。这种碗的西方风格体现在面貌奇异、如S形的“云瓣纹”或“花瓣纹”, 它们都出现在银碗的外壁。齐东方、张静有根据地推测, 这种形式是受粟特的影响, 在后来的发展中, 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在6世纪中期, 中国出现了同拜占庭产品很相似的器物, 这种器物出土于河北赞皇的东魏李希宗夫妇墓, 它是一只银碗, 在口径小于海兽纹银碗的碗壁上, 做出了状若“云瓣纹”或“花瓣纹”的水波纹, 水波纹内壁没有任何装饰, 更有意味的是, 在墓中还发现了拜占庭金币。由此看来, 把这种奇异的“瓣形”纹饰看为是拜占庭水波纹的变体, 是没有问题的。

唐代的装饰, 尤其是花卉题材和禽兽题材, 大多蕴涵着吉祥的寓意。随着后期直接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减少, 前期已有的谐音借义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 常常借助装饰, 曲折含蓄地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有意味的是, 杜鹿纹在中国的金银器中形象不同于联珠纹锦, 联珠纹锦中, 鹿纹为萨珊、粟特风格的大角鹿。金银器上面, 大鹿角虽然也有, 但是多为辅纹, 与西方金银器不同的是, 西方多用作主纹。

四、结论

唐朝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从初唐到盛唐的一百多年间, 由于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社会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也促进了工艺美术生产的兴盛。在唐朝金银工艺方面, 金银器的造型方面, 既有传统的方形、圆形, 也有受外来影响的六棱、八曲等式样;装饰发面也是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的, 装饰技法有鎏金、镂空等, 装饰题材方面, 既有传统的人物故事和飞禽走兽, 也有受到外来影响的海兽葡萄纹和忍冬纹等。

篇4: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中不可分割重要部分,它是经历岁月长河的去糟取精留下的精华,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渗透,对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学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30-01

一、引言

教育以德育为先,德育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孩子受不良德育环境影响,娇生惯养、学习困难、惧怕挫折,出现孤僻、胆小、懒惰、自私、狭隘等心理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笔者尝试着利用我国传统文化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丰富,凝聚着如礼仪、美德、诚信、民族精神等诸多丰富内容,是非常良好的道德教育资源。学校应该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资源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创新教育方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当前学校德育现状

1.重智育轻德育

一直以来,由于社会和国人的普遍观念是学习知识为重,而教育部门也因德育成果难以看到而无法定量评判。受此观念影响而产生了片面强调文化教育,把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与学校毕业升学率高低作为学校工作的评价标准,将教师的评优与晋级工作都与其所教导的文化课成绩挂钩,导致学校、教师为了满足多方的需要只能紧跟文化教育的方向走。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认为学生在学校只要文化课成绩好就好,忽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教师又怎么可能积极推进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呢?

2.德育缺失与方法不当

当前的德育工作依然走着传统教育方式的老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工作者往往采取如抓典型树榜样,空洞说教,生搬硬套的教育方式。当然这些并非一点作用都没有,短期内也能取得一些效果,然而长远看来是做“无用功”,对学生的德育非常不利。当然不能全怪这些德育工作者,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学校和教师普遍德育理论素养不高,缺乏科学的工作方法及技能,因此在实践教育中没有完整有效的德育工作规划,缺乏深层次的研究。

3.德育教育脱离教育网络系统

学生的教育并不单单是知识传授、成绩提高这么片面的成效,而是是立体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的全方位的教育网络系统的支持与配合,学生的德育也在这三位一体的网络内。然而这个网络系统并不完善。首先,受长期以来的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直重智育轻德育;其次,受传统观念影响,相当多家长只在意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忽略孩子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即使孩子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在教育方法上存在不当的做法;最后,关于未成年人的德育社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不够,如一部分报纸期刊充斥着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不良思想而互联网作为最大的信息储存和发布平台,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三、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以前最经常采取的是口头说教及处罚甚至体罚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传统文化却有传统的德育方式不具有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具体作用如下:

1.对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学校应当秉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德育目标,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学校应当明确其“传承经典文化,培养健全人格”的德育指导思想,让学生们接受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精神粮食。

2.对德育教育内容具有补充作用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就是在这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包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诸多丰富内容。这都对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亟须传统文化为其教育内容注入新鲜的血液。"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优良美德"例如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阴阳对立而又统一”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士人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精神;“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精神等等,对于青少年良好习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教学中的渗透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或者思想政治课上才进行思想教育,各学科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例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与科学内涵,但是在人们生活与价值观念产生变化的时候,对于传统节日认知的缺失、仪式感的淡化让节日渐渐成为了商家进行商业行为炒作的噱头。自我国诸多的节日中,以清明节为例,不少人认为它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事实上它还蕴含着新春的生机,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在闲暇的时候远足踏青去体现自然的美好,是一个春季到来的仪式。再如端午节,除了要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之外,还有纪念为了真理而牺牲的精神,为了人民的福祉而勇于奉献的精神。同时,针对不同科目,教师要结合科目进行不同切入点的教育。例如:针对当前学生大手大脚乱花钱、不勤俭节约的不良习惯问题,各科老师应该给学生讲述学生的表现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语文老师为了提倡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可以说讲授一些古诗词中的名言警句,例如,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奢则不孙,俭则固”;思想品德老师给学生讲课时可以讲述一些关于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如春秋时代家庭三世为相的季文子勤俭治家,毛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等等,结合教学与学生实际不断地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篇5: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

外来文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质量,拓宽了跨文化交流的空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消极影响方面看,外来文化会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其中不良因素的进入会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并可能压缩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对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我们一方面应当以积极健康、宽容大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增强本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外来文化中不良因素的政治鉴别能力.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学习论坛英文刊名:TRIBUNE OF STUDY年,卷(期):200925(12)分类号:G247关键词:文化 外来文化 精神文化生活

篇6: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虽然对方辩友字字珠玑,据理力争,但是在前面短短的几分钟里,对方辩友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1概念模糊。今天的辩题已经告诉我们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我们不否认弊端的存在,但我们更强调利的作用。请对方辩友正视这一点。

首先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无关的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形成的种种习惯,并不包括{鸦片(炸鸡)等以牟取暴利为目的的贸易商品}{科学技术等与文化无关的事物}

2有失公平。对方辩友知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却一味批评外来文化,而对其优点闭口不谈,这是不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问题呢?

3以偏概全。对方辩友妄图用少数的例子来驳斥一个既定的事实。4忽略事实。我方已经强调,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没有所谓的纯粹的民族文化,或多或少的都有外来文化的融入。如果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真的如你方所说是弊大于利,那么又为何会出现民族大融合和地球村的大趋势呢?

5盲目自信。你方一味地强调民族文化自身的优秀,却对其存在的缺陷避而不谈。一种民族文化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的时侯,极容易保守和自高自大,如果再不去和别种文化去交流,难免会迷昧和固执的排他。

篇7:外来文化的影响

2、《中国梦想秀》(一、二)——英国《就在今夜》

3、《中国好声音》——《荷兰好声音》(The voice of Holland)

4、《我是歌手》——韩国《我是歌手》

5、《爸爸去哪儿》——韩国《爸爸去哪儿》

6、《百变大咖秀》——西班牙《your face sounds familiar》

7、《星跳水立方》——德国《Stars in Danger: The High Dive 》

从《爸爸去哪儿》的大热看出外国文化在中国的演绎。

2013年的中国综艺市场如同武林聚会一样很热闹很精彩啊。从年初《我是歌手》在湖南卫视一夜成名,到暑期《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成功控制住了广大观众们的遥控器,还有两大明星跳水节目《中国星跳跃》《星跳水立方》也一时轰动娱乐圈和综艺圈。这些综艺节目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来自国外。《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来自韩国,《中国好声音》和《中国星跳跃》来自荷兰,《星跳水立方》来自德国。

事实上,中国引进国外综艺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看到的最早选择由国外引进版权的开山鼻祖是于1990年开播的《正大综艺》,此节目断断续续地在央视播出了近15年,其间多次改版,引进国外游戏。如今,《正大综艺》已经成为了一个门派,有了许许多多的门人,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吉尼斯中国之夜》等。

当然,提到国外版权在中国大获成功的例子,我们又怎能忘记《中国达人秀》和《中国梦想秀》这两位前辈呢?如今,《中国达人秀》还在叱咤武林,《中国梦想秀》也已成功出师,选择创造自己的特色。

海外版权引进的综艺节目在中国大火,也看出了外国文化在一点点地渗入中国。当然,这是不能避免的。像综艺节目,谁不喜欢看新奇的呢?如今中国观众们也越来越喜欢文化差异了,也爱刻意去模仿。比如2012年《中国好声音》统治荧屏时,不少人摆出Rock手,高冷地喊一声“I want you”就显得很潮很时尚了不是?

这些总会让人想到最近越来越热门的西方传统节日,在年轻一代,过圣诞节的热情已俨然超过春节,情人节的风头也早就超越元宵节和七夕这些中国传统节日。于是许多人担心,这些外国文化的冲击将彻底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先把这问题撇开不谈,先来瞧瞧外国文化在中国的演绎。

当然,外国文化在中国的演绎还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当这些综艺节目跋涉千里来到这个古老的国度时,我们也得帮助它们不要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爸爸去哪儿》,就做了许许多多的改动。

《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是2013年1月6日首播并大获成功取得了超过10%的收视率。注意这个时间,距离中国版上映只有区区半年时间,而湖南卫视宣称前期准备超过8个月,说明他们在韩国首播前就谈拢了版权。中国和韩国还是有相近的文化土壤,但是,《爸爸去哪儿》并没有全部抄袭,而是结合了本国文化作了一定的修改。

有人说《爸爸去哪儿》是韩流对中国的又一次冲击。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爸爸去哪儿》中的拍摄和制作手法都是参照韩国,字体和字幕特效也是充满浓浓的韩国风。但是,这和《继承者》和《星你》终究是不一样的,中国在模仿时做了许多改动,也在这所谓“韩流”融入更多的中国色彩。

《爸爸!我们去哪儿》立足于本土化,使用辣白菜、大酱汤作为韩国食品的符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而国版《爸爸去哪儿》第一回是登场人物介绍和在家准备第一次旅行的内容。他们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北京郊外的农村灵水村。首先虽然设定为农村,但是其规模就已经与韩国版有差异。“四合院”形式的房子与韩国版初期的小而温馨的草屋不同,而是展示了浓郁的中国历史和传统的意味。

韩国版《爸爸去哪儿》中的孩子们年龄比较大,是可以通过所以兄弟情来体现温馨。而中国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不得不放弃这种方式,于是选用年龄较小的孩子,同样能够能通过父子情达到这种效果。

还有大人们管教“小皇帝”们的模样,以及“小皇帝”之间形成共鸣后逐渐成为“亲人”的过程,将会给观众带来不同于韩国的教育文化以及家庭环境

这些改动也说明了外国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是十分神奇的,文化的交融是微妙。如果我们把视线抽离荧屏,这种文化的渗透在生活中也处处都是。肯德基做了几十年的西式快餐,却愿意为中国提供豆浆油条;法国的红酒也可以被放在圆桌的转盘上供敬酒用;洁白浪漫的西式婚礼上为什么依然会有拜天地这样古老的传统?这是都是外来文化在中国文化下的独特演绎。

篇8:谈外来语对日语及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外来语在日本的兼容与发展历史

引进外国先进文化和兼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国度, 这是当今时代日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纵观历史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吸收使用外来语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 在江户时代之前, 日本主要是学习和兼容移植中国经济和文化。一批批遣唐使和学问僧多次辗转朝鲜半岛往来中国学习, 尤其是大唐文化对日本民族的影响极为深刻, 诸如中国的铁器、青铜器、瓷器、漆器和一些农作物传入日本, 一方面使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日本逐渐脱离了原始状态, 另一方面部分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移入, 也使其拜倒在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光环之下, 因此可以说从语言文字到哲学理念, 从制度纲领到日常生活, 日本无不受到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第二, 在明治维新之初, 日本进而转向对西方和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全面开放和兼容, 这时的外来语来自葡萄牙、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 一直到明治时代, 英语作为主要外来语种, 广泛渗透传播到日语和日本文化之中, 促成了日语、日本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充分结合, 以至于“和魂洋才”口号的提出和英语国家的外来语在日语中数量的激增, 使日本语言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第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第一次被美国占领和统治, 这时的日本甘当美国的小弟弟。而美国占领当局则认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泛滥和对外的侵略战争, 主要是受封建传统的影响, 必须要将其革除, 使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无法抬头和存活下去。在此情形下, 美国的一些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制度如洪水般的涌入日本, 不仅科学技术、民主政治、经济管理模式等都输入到日本, 就连日常的行为和一些生活方式也冲击着整个日本, 但令人惊奇的是日本对于美国全方位的改造和改良, 表现出了良好的兼容和合作态度, 既促进了日本本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又促进了其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由此可见, 外来语是日语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比较准确地说, 日本语言和文化基础大都来自中国、近代文化西洋化、现代文化美国化。纵观日本文化发展史可见, 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

二、外来语在日本的使用现状以及对日语的影响

当我们了解了日本吸收外来语和外来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不能不敬佩日本人学习、借鉴和兼容异国文化的心胸和气魄。现今人类, 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日本一样善于接纳和采用外来语言以及外来文化的民族和国家是少之又少的文化现象。而一旦吸收了这些外来语和外来文化的精华, 就会被日本社会和人们创造性的加以利用。

首先是外来语的广泛使用在现今日本社会已经流行为一种时尚的追求, 外来语言在广大人们心中已经生根、开花、结果, 并成为日本社会欧美化、现代化的一种潜在的思想和意识行为, 由此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动。加之媒体的推波助澜, 广泛地使用各国的语言, 传播不同国家的文明和艺术之花, 在日本的超市和街头, 各国的外来语使用随处可见, 有的甚至超过了日语自身的使用频率, 可以想象外来语对日语和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 在日本不仅是传播媒介在大量使用外来语, 就连普通的衣食住行以及对外交流, 外来语的使用都十分广泛。比如日本老年人比较喜欢中国的书法和汉字, 在我接触过的绝大部分年龄在70~80岁之间的老年人, 在给中国客人和朋友回信时, 都会采用毛笔字来书写, 而且毛笔字写得非常工整漂亮, 看起来简直就像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这些就连当今的中国老人也未必都能做到, 还真有点自愧不如的感觉, 所以至今从我留学日本到现在虽然十多年过去了, 但日本人用毛笔给我回复的信件我都像纪念品一样完好的保存和珍藏着, 这大概就是文化传播的巨大魅力吧。那么现在的日本年轻人也就更加崇洋外国的文化色彩, 尤其是高频率的使用英语、法语、德语中的一些网络用语, 甚至将一些外来语和日语相结合产生出新的日常用语, 比如说传统日语中的“いいですか” (好吗?可以吗?的意思) , 就变成了现在年轻人中经常使用的“OKですか”。又如传统日语中的“ではさよなら” (那么, 再见的意思) , 就变成了现在年轻人中经常使用的“じゃあバイバイ”。再比如传统日语中的“くつした”就变成了今天的“ソックス”, “ぎゅうにゅう”就变成了今天的“ミルク”等现象还有很多。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日常生活习惯的不同, 加之外来语的充分传播在日本现今社会充分运用和发展起来的。

再就是形成了特有的日本语言认知和文化思潮。人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主要工具, 它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传播文化、沟通感情, 达到学其所长、共同发展, 而现今的一些日本人对此看法却不尽相同, 很多日本人认为单靠语言的沟通和交流, 还不能完整准确地达到交流思想和彼此的情感, 语言上的某些不足是可以用心灵的相互感应来实现的。因此形成了这种特殊的语言认知。客观地说, 这种认知对日本来讲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外来语和外来文化, 曾多次冲击日本民族和日本人的社会和经济生活。这种外来语的巨大反作用力, 在某种程度上又限制和制约了日本语的自身发展。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的传入, 促使日本经济腾飞,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贸易体。这样分析起来, 日本人对语言的看法和认知不一样也就不足为怪了。再加上日本本身是个由北海道、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所组成的岛国, 它四面环海, 国土面积狭小, 耕地很少, 这些特点养成了岛国的特有生活习惯, 一旦大门洞开, 外国先进的东西传播进去, 尤其是各国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很好的被日本民族创造性的加以开发和利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一种大的发展趋势, 仅此而言, 就很值得世界各国的学习、思考和借鉴。

三、在兼容外来语及外来文化的基础上, 不断传承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

我们知道, 日本语言和文化在吸取各个国家和民族精髓的同时, 也在根据自身的国情需要不断发展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日本对外来语和外来文化也不是盲目的接受, 而是根据本国国情的需要有所选择和利用, 并将其与自己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共同进步。

虽然外来语及外来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成为经济强国, 但日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并没有被吞噬, 反而形成和保留了自己的民族传统和特色。如前所述, 日本语言和文化包含了太多的国外元素和音符, 历经千年的历史发展, 可以说是古代的中国文字、语言和文化等为日本奠定了发展的良好基础。日本人谦虚的学习中国以至后来学习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 这是日本民族和日本人的基本态度, 日本人叫和魂洋才,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认识这叫“扬弃”, 好的东西就认真学习并广泛的兼容, 使之我用。比如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团队理念、团队意识以及大和民族的团结协作、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奋勇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良好精神等都被很好的传承下来, 有效的发扬光大, 进一步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可能是日本社会长期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忠君意识、报恩意识以及耻感意识来维系的这样一种日本团队文化, 它是日本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最好传承和结合, 因为这有利于日本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再如同日本人的勤劳精神和忘我牺牲的工作态度、忠诚思想、进取和不断创新的态度都是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化之魂。从古代日本创造的宫廷音乐艺术、宗教文化、相扑文化、和服文化、赏樱文化、料理文化, 像寿司、刺身、天妇罗以及日本歌舞伎艺术, 还有花道、茶道、书道、合气道等, 都充分体现了大和民族对其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可以说, 现今的日本语以及日本文化是在广泛兼容和选择利用外国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经济制度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这样和大和民族文化相辅相成的结合在一起, 融入到一起充分体现出日本民族在兼容和利用国外文化的特有个性和品质, 这也许对日本民族来说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发展机制吧。诚然, 国与国之间的情况不同, 这里只不过是仅就外来语对日语及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略谈的一个侧面而已, 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吧。

以上三个方面总体归纳到一起, 我们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 日本的现代文明既是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 又是外来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利用的产物。兼容的外来语及外来文化的确对日本的文化语言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使其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 这是值得各国以及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需要重视和借鉴的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孙艳华.现代日本社会外来语的使用时态[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1, (3) .

[2]胡晓清.外来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

篇9:外来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关健词:外来文化 影响 词汇发展

一.引言

起源于公元6世纪,英语词汇如今已达17万,主要原因就是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自我发展。这些外来文化中,法美中三国对英语词汇的影响最大。王艺芳[1]在研究诺曼征服对中古英语词汇的影响中指出,英语发展过程中几乎80%的词是外来词。另外,杨雪英[2]在探讨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中指出《牛津字典》中收录的以汉语为源的英语词有1189个。本文将以法美中三国文化为例分析外来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阐明英语的灵活包容性。

二.英语词汇发展的背景

伊比利亚人是大不列颠岛上的第一批居民,后来经过凯尔特、罗马、丹麦的相继入侵,诺曼征服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外敌成功入侵。诺曼征服后,约1万个法语词进入英语,其中7500个左右现在仍使用。[3]在法语的影响下,英语的发音、语法和词汇经历了极大改变,促进了古英语向现代英语的演变。[4]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吸收了部分殖民地文化不断发展,如美国文化。在继承西方民主的基础上,美国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制度,很多美式英语词汇因此形成。[5]后来英国虽衰落,在全球化进程中仍起重要作用。融入世界的中国极大丰富了英语词汇。中国传统文化对英语的影响涉及风俗、政治经济等领域。[2]著名词典编纂家Garland Cannon[6]在《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一书中展示了汉语借词中的语义场分布,表现了英语词汇受汉语的影响。英语在与其它国家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完善。

三.外来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英语词汇最重要的影响是其促进了英语词汇数量的增加。在所有外来文化中,法国、美国以及中国的文化影响最大。

1.法国文化的影响

1066年后,法语就成为了英国的官方语言。有尊贵地位的人通常说法语,而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则说英语。

政治影响:诺曼征服后,许多和行政相关的词进入法语,如empire, government。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英语最终同化了法语。[7]如baron一开始是由诺曼人引进表示平常人,1387年后开始指一种官衔。[8]两种语言同时存在期间,英语作为被征服国家的语言,不仅没有灭亡,反而战胜了征服者的语言。

法律影响:诺曼统治时期,法律术语受法语影响极大。新审判方式的出现促进了新术语的产生,比如sentence,fine。[8]一些用英语表达的法律术语逐渐被废弃取代。新术语应用到法庭上,与英国文化相兼容。

饮食影响:在法国饮食文化影响下,一批饮食相关的词汇被引入英国。比如dessert, haute cuisine。此外,法语对牲畜和它们的肉有明确的区分。Walter Scott曾经说过,草地上放的叫cattle,我们吃的叫beef。饲养牲畜的英国农民没机会享用牲畜肉,而诺曼贵族可以享用并给它们命名。正如Henry Fairelie所说,养牲畜的撒克逊农民吃不起牲畜肉,这些肉流向了诺曼餐桌。[7]于是就出现了如sheep,mutton这一类的对比。

2.美国文化的影响

殖民者在北美大陆发现了新事物,创造出相应的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如rattle snake。后来随着女权运动和黑人运动的兴起,像chairwoman这类的新词出现。不同的文化群体对美国文化留下了自己的烙印。这种兼容并包性为英语词汇增加创造了条件。

政治影响:美国特色政治催生了许多政治术语,比如donkey指美国民主党,elephant指共和党。这一称呼源于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1870年他画了一幅驴子漫画来讽刺美国内战后民主党的固执己见,之后又画了一幅大象快要掉进坑里的漫画来表现共和党当时的窘境。后来驴就成了民主党的象征,象就成了共和党的象征,驴象也就被赋予了新的涵义。[9]另一个表现美国政治对词汇影响的例子是Watergate。它来源于Watergate Scandal,指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政治丑闻。后来gate被提取出来,用来表达一种跟scandal相近的意思。[10]后缀-gate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指政治丑闻。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gate扩大了意思,用来指任何跟水门事件影响相似的丑闻。

科技影响:美国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到1890年已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在传播科技的过程中,英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世纪中到19世纪末,科技文献中有一半是用英语写的。[11]先进技术的传播反过来又促进了英语词汇的发展。随着创新发展,为便于交际,一些新术语如bulb, telephone等被创造了出来。如果没有相应科技创新,这些词很难被造出来。

影视影响:《美国俚语字典》主编Stuart Berg Flexner[12]曾在前言中写道“每个普通美国人使用的词汇是一到两万,其中有两千是俚语”。因好莱坞推动,许多俚语和时髦语在全世界流行。从20世纪60年代起,英国年轻人不讲标准英语转而模仿美国电影里的话语。[13]比如couch potato。随着影视文化的传播,美式英语在促进现代英语发展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中国文化的影响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一直在影响世界。而作为中华传统的代表,京剧也吸引了世界的眼球。一些跟京剧相关的新词,如longtao, erhuang出现并为世界所知。除了京剧,中国武术,儒家文化和饮食文化也为丰富英语词汇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术影响:中华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成龙等功夫影星在动作片中的展现,提高了中华武术的世界知名度。另外融合了中华武术,好莱坞技术和英语的电影《功夫熊猫》播出后,国外掀起了一阵中国功夫热。[14]随着中国功夫的流行,一些跟中国功夫相关的英语词得到认可,如Tai Chi,Chikung,丰富了英语词汇。

儒家影响: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的建立,儒家文化备受推崇。许多儒家思想,如the golden mean, benevolence等开始为世界所知。这些表达被接受后,丰富了英语词汇。如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演讲时就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Consider the past and you shall know the future。

饮食影响: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菜以多样而闻名。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食物不能被准确翻译成英语,为便于交际,jiaozi, zongzi一类的词逐渐被外国人接受,成为英语词汇的一部分。另外,和饮食文化相关的词也被赋予额外的涵义,比如“碗”用来指谋生的职位,a golden rice bowl指的就是高收入稳定的工作。[15]

四.结语

虽然多种文化融入英语,但英语并没有因此变得无序混乱,反而一直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丰富自身,主要原因就是英语面对外来文化的灵活包容性。这种灵活包容性使英语具有强大生命力,熠熠生辉地为地球村的建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艺芳.诺曼征服对中古英语词汇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4):143-145.

[2]杨雪英.试论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153-154.

[3]侯维瑞.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4]张加民.诺曼征服与中世纪英语[J].河南大学学报,2004,(3):133-136

[5]戴卫平,张学忠.现代美国文化与现代美语词汇嬗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59-61.

[6]Garland Cannon. 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88.

[7]Henry Fairlie. Pub Talk and the Kings English[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0.

[8]蔡军.诺曼征服对中古英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影响[D].山东:山东大学,2006.

[9]王荣声,王玉声.<驴象之争>的来由与实质[J].山西档案,2001,(1):38-39

[10]杨永林.千门万门,同出一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385-389

[11]成勇.英语国际化历程初探[D].山东:山东大学,2008.

[12]Stuart Berg Flexner.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M]. Thomas Y. Crowell,1975: 2-3.

[13]Zhu Yongtao. Essential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s[M]. Beiji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1.

[14]董月.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中国文化演绎[D].吉林:吉林大学,2013.

[15]曹林.中国改革的“饭碗”经济学[J].观察思考,2014.

[16]彭明英.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区别[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6-97.

[17]Ann Cook. American Accent Training[M]. Beij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8]梁茂广.英语委婉语语用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8.

篇10: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3.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纳一切优秀人类文化,创造出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篇11: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的分析

广告学一班

杨正

100102106 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的分析

——以明智玉子为例

明智玉子,又名细川玉子(ガラシャ),洗礼名:加拉夏(Gratia)。生卒年:1563~1600。日本古代三大美女之一,明智光秀的次女,细川藤孝之子细川忠兴之妻。父亲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之后因背负逆臣之子的罪名,在山中隐居子在被幽禁之后接触了传来不久的基督教。美丽、矜持而纯洁的玉子不能忍受逆臣的女儿这个污名,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孤独的幽禁生活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观。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可值得信任的吗?什么也没有。佛教和儒教都不能解除她的苦恼。这时,基督教的所谓在神之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耶稣的十字架可使你赎罪而获得拯救的教诲使玉子看到了希望。她背着丈夫接受洗礼,并被授予基督教教名珈拉莎,成为基督教徒。玉子回来后,忠兴知道此事勃然大怒。因为在秀吉统治的时期,基督教被列为邪教而受到国家禁止。忠兴拿刀逼玉子弃教,玉子坦然说道:“惟信仰不能抛弃。”

接受基督教洗礼后的玉子成为一个忠实的基督徒,但同时,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传统中国儒教和武士道精神教育的女性。玉子的身上重叠了好多重文化的影子,特别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冲击。

关原合战,明智玉子的丈夫细川忠兴作为支持德川家康的西军活跃在战场上。而明智玉子则与黑田泽明、加藤清正等大名的家属作为人质被东军的石田三成软禁在大阪城,已达到牵制西军大名将领的作

文学院

广告学一班

杨正

100102106 用。关原合战前夕,为了更好的要挟西军的大名们,石田三成准备对自己手中的人质进行迁移,已达到最佳的“人质计划”。明智玉子等人质也明白,一旦被作为人质迁往战场,势必会影响丈夫的作战。长期被武士道精神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玉子等人质准备以自杀的方式毁灭石田三成的人质计划。这个举动对于其他大名的家属或许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但对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明智玉子来说确实一个巨大的障碍。基督教的基本教义里就有一条:不允许残害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的生命。

日本本土的武士道精神,中国传入并已受到日本自己改化的儒教文化与新传入的基督教和它代表的西方文化在玉子身上发生了不和调和得矛盾。玉子不能背叛自己的信仰同时也不能背叛武士道要求下的妻子的准则。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在玉子的心理分庭抗礼着。

日本本土形成的武士道精神要求信仰着对其忠贞不二,不能有丝毫的背叛或者转移的迹象。而基督教文化所代表的新传入的西方文化却象征着一种开放的、不受拘束的理念。这或许也就是玉子在接受“叛臣的女儿”,被丈夫软禁等等挫折后所看到的一丝光芒,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玉子会信奉上基督教的原因吧。

在两种看似不可调节的,不相融合的文化中,起初的玉子是十分矛盾的。两种信仰对其来说是同等重要的,是不能任意放弃其中一个的。玉子自己也明白,基督教所代表的可能确实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它或许更需要被弘扬。但是植根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同样不能被轻易抹杀。

文学院

广告学一班

杨正

100102106 两种文化各有利弊,玉子在矛盾中权衡着利弊。可是时间的短促不容许她为之考虑很多。在多次思虑后,玉子作出了一个决定,她决定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即自杀又不自杀:她命令伴随着自己的家臣将自己刺死。这样她即维护了自己作为基督徒不伤身的信仰,同时又做到了武士道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忠诚。

玉子的做法,在折合,融合了两种看似不能相容的文化,最后取得了莫大的成功。她的做法不仅激励了同属人质的其他大名的家属,使东军的人质计划完全破产;同时也激励了西军阵前的军士们的士气,使其能无后顾之忧的英勇作战。可以说,德川家康最后通过关原合战取得的天下,里面有玉子的一大份功劳。同样,玉子也因为自己的正确的做法,而赢得了后世的赞扬。

其实,玉子所经历的境遇代表了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的一种矛盾的状况。本土所自有的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冲突,而外来文化又同时代表了先进。这时,是本土文化作出退步,还是外来文化作出退步?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有着一套特有的、实用的方法。

和其他文化相比,日本文化具有三种明显的特性。其一是它的吸取性。有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说:“日本人对于外国的文化,并不视为异端,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坦率地承认它的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日本对中国文化、朝鲜文化、印度文化、南蛮(以葡萄牙为主)文化、红毛(以荷兰为主)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的吸收就是如此。其中,大化改新前后对隋唐文化、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欧文化、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可以说是外来文化吸收的三大高潮,其特点

文学院

广告学一班

杨正

100102106 是以整个国家规模进行全方位吸收。象这样“长鲸吸百川”般酣畅的文化吸取,在世界史上并不多见。

其二是它的混杂性。可以标示其混杂性的最好例证,莫过于日语。在今日的日语中,除汉语外(由于它在日语的创始期就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故不以外来语论),包含着数二种语言的大量外来语。有人预言,“再过一、二百年,就会有一半、或者七成是欧美语”。还有的人甚至把“遭受外来语蹂躏的日语”称作“无国籍语”。在信仰上,日本人既敬日本的神,又敬中国的、印度的和南方的神。在节日上,日本人既过日本的节,又过中国的、西方的节。在食物、服饰、住宅等生活文化方面。亦莫不如此。战后到日本访问的苏联作家爱伦堡曾说:“任何一个日本人,每天要过几小时欧美式生活,也要过几小时传统日本式生活。在日本人中,不同的世界同时共存。”唯其如此,研究日本文化的学者们,使用过各种不同称呼去规定日本文化的性质,诸如二重文化、混合文化、混血文化、杂种文化、合金文化、飞地文化,等等。尽管各寓褒贬,但有其一致之处,那就是都想“状”出日本文化的非单一性。

其三是对传统的保守性。虽说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海绵样吸收能力,但对于自己的传统却也同时具有保而守之的特性。如相朴,直到如今都保持着浓郁的古色古香,吸引着千百万的日本人。又如唐代的雅乐,进入日本宫廷后,代代袭传,以至于今,成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如《太平乐》、《兰陵王》等乐舞,在我国早已不存,然在日本虽经历一千余年,仍完璧如初。此外,像俳句、茶道、花道、文学院

广告学一班

杨正

100102106 柔道等传统文化因素,不仅都生机勃勃地存在着,有的还登上了国际舞台,大行其是。昭和初年,一位目睹过昭和天皇登极仪式和大尝祭的德国记者不无感慨地说,日本这个民族不仅爱好新奇,而且还是一个意外严守古风的民族。在外来文化浪潮的不断冲刷面前,日本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很强的抗“水土流失”能力。

正因为具有这三种特性,日本文化在吸取外来文化时,才表现出类似于明智玉子的既矛盾又完美的举动。既对传统文化作有保留,又能很好地吸收外来文化,最后融合成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适合本国发展的新文化。

日本三次大规模的吸收外来文化无不具有上述特点。大化改新,在本国的部民制和氏姓贵族的传统上吸收了从隋唐引进的先进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并在相机抉择中融合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体制和统治制度。极大促进了日本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东亚强国。日后的明治维新亦然,在自己封闭的封建制度中灌输进资本主义制度,权衡利弊后,融合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皇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完美结合。二战后吸收汲取美国发展方式也是如此,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发展模式。

日本对待外来文化从来不是“拿来主义”,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从来不是“虚无主义”。就像玉子不抛弃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也不放弃自己的武士道精神一样。日本的态度永远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对传入的文化有选择的吸收,对自己的传统有筛选的吸收。最终形成了一种最佳的,最适合的发展方式。

文学院

广告学一班

杨正

100102106 玉子最终成为日本如此之大的历史汪洋中,姓名得以流传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女性之一,并被传颂至今。日本也成为一个拥有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传统和外来完美融合的发展模式的国家。其实力也由奴隶制度中的无名小辈,发展到封建社会中的崭露头角,最后到现在的世界强国。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明智玉子的案例中,不难发现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对待日本这种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我们应根据我们自身的特点予以吸收,加以学习。

文学院

广告学一班

杨正

上一篇:渠化工程复习思考题下一篇:凝神聚力抓教学 脚踏实地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