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概论课教学目标分析

2022-09-12

2005年,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 5方案”, 将“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合二为一, 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 (以下简称新课程或新课) 。”当前, 旧的两门课 (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的整合工作正在着手进行, 新课程正逐步进入大学课堂。对新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超前的科学规划、研究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其中, 新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解决好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是上好本课的重要前提。

1 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导引课程组织、建设与发展的旗帜和方向, 为课程教学提供明确有效的价值坐标。它的正确制定和成功达成, 是衡量一门课教学质量与效益的主要尺度和关键环节;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和主要载体。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须臾不可分离, 必须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组织和推进课程教学活动, 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贯彻和实现教学目标。

2 新课程教学目标与旧两门课教学目标的关系

2.1 联系

旧两门课为新课程准备和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思想素材, 新课程则是旧两门课的有机综合和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展。新课程的建设、改革和发展, 离不开对直接历史渊源课程积极因素的合理继承, 要在二者的紧密联系中才能真正把握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

2.2 区别

新课程虽发源于旧两门课, 但并不是旧两门课的简单拼凑和机械叠加, 而是按照新的形势、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教学目标要求产生的新生事物, 是旧两门课的有机整合统一。在新课程中, 既要继承和保留旧两门课的内容和特色, 还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完整地展现出来, 更好地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凸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说, 旧两门课中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是通过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历程和革命心路历程的追溯介绍, 揭示“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科学真理, 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国情相结合的维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以“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中心线索, 以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主题, 来反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带领全国人民在完成上述时代课题时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 艰苦探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和取得的辉煌不朽的业绩, 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维度;那么, 新课程则主要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相结合的全貌性考察维度, 突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性, 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及其杰出代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彰显的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精神。

3 新课程相对于其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标的个性特色

从哲学上讲, 特质 (质) 是事物赖以存在的内在根据, 一事物如果没有鲜明的特质个性, 无异于否定了其存在的根据和价值。任何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 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价值, 相互支撑, 彼此补充, 互映生辉, 构成了高校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借以观察和处理实际问题的完整理论背景链条。但各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 因此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也必然会有差异和区别。“条条道路通罗马”, 各门课个性特征的挥发张扬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整体教学目标的必要前提与合理基础。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特色在于理论本身的演绎和铺陈渲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特色在于对历史发展的理论层面的考索回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其特色更多地倾斜于法治意识的培育及美好心灵品质的陶冶和发掘;而新课程之特质特色则存在于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国情的联结中。要讲好新课程, 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过硬的理论功底、广博的历史知识储备, 还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热情。从理论层面讲, 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素质, 有敏锐的理论直觉和理论眼光, 能对新课程各种观点进行系统整合和对理论体系进行整体把握, 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理论鉴别能力、思维判断能力。比如, 对党的性质任何认识十六大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统一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根据时代形势发展在对自身性质的进一步探索过程中所结下的理论硕果, 它体现的是理论原则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如果讲授者囿于自己的理论水平, 把这两个先锋队之间的关系割裂, 只讲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由此导致的后果要么是观点的僵化呆滞, 要么是“全民党”理论的翻版, 这不仅是片面的, 而且也是错误的。从实际层面讲, 教师需钻研历史, 贴进现实。特别是关注现实问题比关注历史问题更难。这不仅是因为现实问题纷繁复杂, 需要切入的思考点与面太多, 令人眼花缭乱, 无所适从;还因为现实实践变动不居, 常变常新, 切准时代脉搏、贴近现实并非容易;更因为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它与各种利益的相关性等等, 使得把握现实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唯其如此, 新课程才会闪现出与其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同的魅力, 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益友良师。

4 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4.1 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对新课程与旧两门课的教学目标没能作合理必要的区分, 使新课程教学目标指向丧失了自身功能特征。部分教师囿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极有可能把新旧课程的关系理解为是做加法的关系, 即新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把新课程完整有机的理论体系切割为互无联系的两大块, 完全忽略了新旧课程教学目标的差异, 不能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思维高度去理解和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这样必然会模糊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 形式上讲的是一门新课, 实质上仍然讲的是两门旧课。

4.2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偏误失范

既往的经验和教训说明, 部分教师责任感、使命感不强, 把政治理论课教学仅当成谋生手段, 敷衍塞责, 不下苦功。认为教学就是“我讲你听”、“自顾自说”的居高临下式单向灌输和接受关系, 没有与学生形成交流、对话、探讨等双向平等互动关系, 存在着以外在强制为主要特征的“话语霸权”, 课堂教学缺乏由情理交融而生成的内在感染力、震撼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5 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及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我们认为要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需要把握三个层面的结合:

5.1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新课程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有较强的理论性, 同时又对实际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思考, 有着较强的历史性、现实性、实践性。可以说,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三代领导集体就是在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创新的, 也是在发展创新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指导下推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前进的。因此, 新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是理论与历史、现实高度统一的一门课程。由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 教师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也必须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去分析探讨历史与现实中的为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同时又通过对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剖引发大学生的深层理论思考, 加深他们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

5.2 专题与体系的结合

毫无疑问, 新课程自有其理论体系, 这体现了本门课内容的丰富性和关联性。但我们如果把课程理论体系与课程教学体系混为一谈那就大错特错。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地讲解和介绍一下课程理论体系本无可厚非, 但过多过量了, 那就很容易把新课程讲成无所不包的、涵盖一切的“科学之科学”, 内容干瘪空洞, 形式简单僵硬, 课程的鲜活内容被窒息、扼杀。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尊重课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设计一套适合自身的课程教学体系。这个教学体系可以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教学专题构成。专题的设置有利于打破教材章、节、目的限制, 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把握上, 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广的弹性空间, 有助于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聚焦在学生关心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的讲授上。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吸纳更多的知识, 领略感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穿透力和无穷的魅力。

5.3 多样化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

新课程作为政治理论课说到底是要做人的思想工作, 是一个培养、熔铸、锻造人的灵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就必须打破教师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 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 讲授式、辩论式、演讲式、讨论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大了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技含量, 把时效性、形象性、互动性等融为一体, 其丰富、立体、全方位的信息表达和多功能的、快捷的展示方式, 代表了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改革发展的方向, 值得提倡和鼓励。

摘要: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新课程的“三进”工作, 须解决好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明晰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间的关系;澄清新旧课程教学目标的联系与区别;把握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个性特色;预判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采用恰当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目标,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田贵.浅谈“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1.

[2] 马世杰, 刘盍松.对搞好“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7.

[3] 梅荣政.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上一篇:浅析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业务合作伙伴的价值实现下一篇:西安浐灞雁鸣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