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论文

2022-04-29

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卫生部陈竺部长代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在近日召开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论文 篇1:

初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新增的招生目录,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医学院校根据医学特色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设的方向,其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存在的问题众多,正是在这样的现状下,本文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问题;建议

1997年根据中国社会改革现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借鉴西方国家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先进经验,教育部1998年调整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目录,增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9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学生。直到今天该专业得到迅猛的发展,约有四百多所,正是“风起云涌、势不可挡”。在这十几年内的发展时间内,各学校根据自己办学思路和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和完善培养模式、发展思路,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日趋成熟。而国内很多医学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创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像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等几十所医学大学。

虽然这十几年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之快,规模之大,但由于起步较晚,很多院校在卫生事业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对该专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因而在专业的定位、课程设置、实践安排、专业教师的配置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并结合其他学校的调查,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了如下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1、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但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快速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教学质量得到质疑,学生、社会各界对于其认识也是处于模糊状态,卫生事业管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附属于什么,能学什么,能干什么。追本溯源,还是在于各个院校,对专业认识不够,条件不具备,在利益驱动在下盲目办专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课程体系设置混乱

开办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院校来说,是依托于医学院校的特色,因而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体现医学特色。但应如何体现专业特色,却没有很好的把握其分寸,只是在课程设置中盲目加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来体现所谓的专业特色。在每个医学院校,其医学特色的类别不一样,对于课程的设置也不尽相同,显得整个课程体系比较庞杂。具体主干课程的设置,差异也很大,尤其是管理类、医学类专业课的专业比例上,更是千姿百态,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确定的培养宗旨和培养目标发生了偏差,通过这样的系统学习,学生成了各领域的“通才”,但又是不专的通才,其知识结构上不合理,部分学生学了4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同时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什么都学,又是什么都不精。

1.2 专业师资力量缺乏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是各校根据专业特色,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针,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创新性和能动性,因而对于师资的要求较高。作为一门新学科,以前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学者并不是很多,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出来的学生也不多,在加上能够进入到教育系统的人才又少之甚少,因而各校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及管理活动的教师多数来源于人文社会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等。有些教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没有做出全面的了解,也不能够从市场及社会需求的角度上提出发展规划。在教学活动中,也不能够将专业课程和卫生事业领域时事有机结合。仅举一例,在卫生经济学的教学中,该教师是经济学毕业的,其对于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讲授,非常精到,但对卫生领域了解甚少,对目前我国社会热点关于“医疗改革”、关于“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不甚了解,请问如何能够用经济学的知识来分析和探索关于卫生领域中存在和老百姓利益攸关的问题呢,又怎么能够和卫生经济学学习的宗旨为人们提高更好的医疗服务相一致,更不能说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1.3 实践环节薄弱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前沿学科,培养出来的是高级复合人才。因此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能够切合实际的应用能力。目前很多院校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其一目标定位模糊性,对于一个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实习上有销售岗位、文员岗位、软件测试岗位等,与其专业方向严重错位。其二内容的狭窄性,仅有集中实践,通过入学后认知学习、毕业实习来完成。其三实践时间的短暂性,没有根据实践指导大纲的要求,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在加上指导教师的无经验性,更加导致了实践的形式性和无效性。

 2、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2.1 确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2003年10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委员在开会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粗略的课程规范意见。娄成武教授提出:公共事业管理是从行政管理母体中脱胎出来的一个新专业,规范后的专业课程立足于两个学科建设,一是政治学,二是经济学,它是这两者交叉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因而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当遵循“以学科基础指导课程设置,用课程规范引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子,完善学科建设。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原则,来体现专业的学科性质,并和培养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结合需要,课程结构调整要以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创新意识和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为原则,要进一步压缩计划内课程总量,减少学分要求,为各类学生留出个性发展的空间。设置主干课程:基础医学类和公共管理类,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可分为几个模块: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包括政治、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医学等方面;学科大类基础,包括外科学、内科学、儿科等方面;学科专业基础,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卫生管理,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等;实践教育环节。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设置课程的比例,既要保证专业特色,又要遵循培养目标。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现代化的速度加快,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针对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队伍比较薄弱,学校和系部应拿出措施积极改进。通过引进人才,培训人才等多种手段优化教师组成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更适合专业发展。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按学科门类引进经济学、法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聘请政府、事业单位业务能力强、学识水平高、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资深人士来校兼职、进行专题讲座。对现职教师进行培训,鼓励其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会、专业培训班、进修,并定期委派教师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担任顾问、参加实践活动,鼓励教师进行相关科研活动,通过课题的申请、论文的撰写,提高专业业务能力。另和开办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委派教师取经学习。总之,通过多种手段来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3 构建有效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整个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的一个有机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就业的一座桥梁和纽带。学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所在系部或院部在学校的鼎立支持下,修订培养方案,合理安培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比例,为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时间。整个实践环节分为集中实践阶段和分散实践阶段。实践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在校内,可通过完善实验室的建设,结合专业特点,配置机房,购买软件,提供像电子政务系统的模拟操作、人力资源开发系统操作、办公自动化基本操作等重要软件,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提供训练。在校外,与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卫生局以及一些医药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固定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

总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必然要经历一段时期。如何在新时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建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华,对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问题的探讨,管理科学文摘,2005,(09)

[2]李燕凌等,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高等农业教育,2004,(6)

[3]刘健,在评估中凝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的探索,现代企业教育,2009,(12)

作者:李秀芹

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论文 篇2: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发布创建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新格局

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卫生部陈竺部长代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在近日召开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卫生改革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项需求牵引型的国民健康发展战略。据陈竺部长介绍,为实现卫生事业与国民健康的发展目标,“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构建了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卫生发展综合目标体系,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测量的10个具体目标。10个具体目标是:①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0/10万,减少地区间健康状况的差距;②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③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疾病经济风险;④控制危险因素,遏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⑤强化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降低感染性疾病危害;⑥加强监测与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⑦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重点前移、转化整合战略;⑧继承创新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在保障国民健康中的作用;⑨发展健康产业,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⑩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5%~7%,保障“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实现。

除此之外,《报告》还提出了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8项政策措施。一是建立促进国民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医疗保障与服务统筹一体化的“大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二是健全法律支撑体系,依法行政;三是适应国民健康需要,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从注重疾病诊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实现关口前移;四是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与机制,通过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和社会统筹,将个人现金卫生支出降低到30%以内;五是统筹保障制度发展,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补偿比例,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统一、管理统一;六是实施“人才强卫”战略,提高卫生人力素质;七是充分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优势,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八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陈竺强调,要充分吸收“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的成果,以《报告》的出版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战略的研究工作。要树立全局观念,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立足中国国情,更加注重卫生发展的总体效益;要以增进健康为中心,更加重视转变服务模式;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更加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体系。

陈竺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成果纳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积极投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作者:胡睿

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论文 篇3: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医疗卫生事业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医疗卫生事业要符合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就必须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力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为了适应这些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样,医疗卫生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創新,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的要求,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看到有利形势的同时,也要正视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例如,我国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并存,医疗服务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医院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有待提高,医患关系之间存在不和谐因素,这些都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医疗卫生事业若要达到“又好又快”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内涵建设,解决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一、加强学科体系建设,认清弊端、明确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就是要我们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责任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为老百姓提供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多年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直存在着政事不分、管办不分、医药不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不分等问题,是滋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诸多问题的体制性弊端所在,这些弊端不彻底革除,政府的有限投入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只有体制上彻底改革,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并充分发挥作用,才能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比较满意的服务。首先,要完善和建设覆盖城乡的“四大体系”;其次,是构建合理医疗教育和人才流动体制;三是构建合理的医院层次及体制制度;四是构建医疗补贴、保险和社会救助相协调的保障制度:五是构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和疫情预警制度:六是构建医疗多元化市场,提倡全民“健康消费”理念。除此之外,还要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这些既全面又具体的规划和要求,不仅要照顾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更要考虑到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农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日常食品药品安全、生活卫生、身体保健等需要。

二、加强医疗市场监管,改善就医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医疗卫生领域构建和谐社会,就应表现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谐医患关系等几方面。做好这几点,归根结底是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到医疗卫生事业,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学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医患的共同敌人是疾病,医患之间必须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密切配合,这既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患者的根本利益。如果医患关系紧张、医师执业环境恶化,怕担风险,不愿探索,不敢创新,不仅严重阻碍医学科学发展,也会直接损害群众的利益。因此,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特别是各医院要不断探索解决医患纠纷、缓解医患矛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当然也要关心爱护医务人员,积极创造条件,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执业条件和工作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整顿和改善医疗执业环境,完善医疗服务机制。第一,要坚持以患者利益为先,大力加强医疗服务管理。第二,及时救治急诊抢救患者,研究解决医疗机构紧急救治发生的医疗费用补偿问题。第三,规范医疗事故鉴定,修订赔偿标准,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第四,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有效化解医疗纠纷。第五,加强医院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医院”建设。

其次,大力加强医院药事管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第一,严格执行处方点评制度,规范处方行为。第二,继续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落实各项要求。第三,加强临床药师管理。第四,加强药品的临床监控。

再次,落实降低医药费用的各项措施。第一,要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第二,严格控制、规范使用高值耗材和贵重药品。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费用控制工作。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护理工作,营造关爱患者的氛围。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加强自身修养,视病人为亲人,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热心接待患者,主动关心、帮助、体贴患者,耐心安慰患者。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通过全方位、多途径、多渠道的沟通,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以此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提高从业医务人员的素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精湛的医术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技术保障,作为医务人员要不断

地刻苦学习医疗技术,面对临床上遇到的疑点和难点问题,认真钻研,虚心请教,合力攻关,并积极探索新的技术领域,熟练掌握先进技术,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同人类的各种疾病作斗争,把为病人解除痛苦视为终生最高追求,真正做到把心放在患者上,把患者放在心上。医务人员不仅应具有高深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承载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要高度重视医务人员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中,体现医疗事业单位的文化品位及公众形象。此外,还要注重引进人才。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有了高素质的医学和管理人才,医疗卫生事业就有了快速发展的保证。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不能盲目进行,要根据各机构人员构成与分布、专科特点与需求、机构现状与发展目标等进行综合分析,要有适应本机构的独特的人才策略,必须从地区、单位的实际出发,营造和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社会和谐发展与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人文环境”。最后,医务工作者还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克服畏难和松懈情绪,坚定工作信心。第二,注重工作实效,解决突出问题。第三,加强督促检查,强化整改责任。第四,探讨长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医院管理制度。第五,重视新闻宣传,引导舆论导向,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第六,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采用适宜的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总之,医务人员要立足自身岗位,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牢固树立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做贡献,为“又好又快”地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做贡献。

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具体讲就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走协调、和谐、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按照“理念再深化、管理再加强、质量再提高、服务再创新”的思路,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全过程,目的就是更好地推动医疗质量、诊疗技术、医德医风、医院管理、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不断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者:王勤灵

上一篇:威客模式下小微企业发展论文下一篇:中小型企业项目技术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