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纠纷社会保险论文

2022-04-20

[摘要]作为民生基本法的《社会保险法》的制定与出台,无疑为我国亿万劳动者和城乡居民编织了一个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险种的民生保障网络,其规定处处体现了全社会对民生的诉求和人文关怀,如《宪法》对民生规划和建设的高屋建瓴、可持续发展观的再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兼顾公平与保障困难群体参保,等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解除纠纷社会保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除纠纷社会保险论文 篇1:

企业应对《社会保险法》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

摘 要:《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第一次以立法形式确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支架性法律,对社会保险制度走向社会化、统一化、法制化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也必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社会保险法》分析了其对企业人力资源产生的有利及不利影响,提出了《社会保险法》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并就企业如何应对《社会保险法》从而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法;影响

随着社会保险劳动争议的爆发式增长,社会保险法律政策也在进行着不断调整。作为我国在劳动保障领域的一部基本大法,《社会保险法》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颁布,明确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个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不仅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重大权益,也对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起到了规范监督作用,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新一轮的用工变革由此拉开序幕。研究企业应对《社会保险法》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有助于企业不断查缺补漏、合法用工,防止不必要的劳动争端,树立良好经营形象。

一、《社会保险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调配和管理环境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初步阶段,原来的许多社会报站制度存在许多的不合理之处,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给人力资源的调配和管理造成很大的麻烦。较为突出的是社会保险转接不畅,参保者无奈断保的问题。据2013年12月20日的《人民日报》报道,在2011年《社会保险法》实施之前,每到年底返乡时,社保办事大厅都会涌来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提取在个人养老保险中积攒的部分资金,由于手续的繁琐,社保信息无法共享和转接,每年因此而退保、断保的人员在3000万左右。这一状况在《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以后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新的养老保险法不允许退保取现,而是采用身份证号和社会保障号相统一的方式,支持社会保险在各地之间办理转移接续。这不仅进一步保障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也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流动提供了畅通便捷的良好环境。

(二)为社会保险争议提供法律依据

市场化的充分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劳资纠纷。原来的《劳资保险条例》因为过于抽象、模糊,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使企业在处理自身和劳动者关系时存在着有法难依的尴尬。社会保险争议的不规范处理,不仅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职业安全,也给企业的规范化运行带来麻烦。《社会保险法》首先是分章节逐一对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职工失业保险及生育保险做了单独规定,并规定“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从法律层面保障了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其次是在第62条、第83至85条具体规定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及时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时,应当承担补缴、罚款等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也追究企业主管人员和其他负责人员的法律责任。最后是《社会保险法》还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社会保险争议提供了解决办法。过去的劳资关系争议,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无法单独提出申请。该法法律的第83条第三款规定:“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用人单位侵害个人社会保险权益的,个人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明确了调解、仲裁、诉讼等解决民事争议的途径在社会保险争议中可以依法适用。

(三)使人力资源管理走向规范化

《社会保险法》颁布以前,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许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不缴纳保险,并提出许多不合理的附加条件。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劳动者为了获得和维持工作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某些合法权益,较为突出的就是社会保险权。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劳动者的生存风险,也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做出了强制规定,用人单位不给劳动缴纳社会保险或者少缴纳社会保险成为一种违法行为。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在被动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同时,也必将放慢追逐利润最大的脚步,更多地关注员工的福利。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调整管理的价值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和依法管理的精神,建立平等、法制的员工关系,使企业的整体发展走向更高层次的水平。

(四)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提升

为了减少劳资纠纷,在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和谐平稳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认真地学习和适应新颁布的《社会保险法》,这无疑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经验之外,还必须精通《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因此,企业将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地位也将得到提升。同时,不断提升的社会地位使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学习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使着人力资源管理群体的素质提高。

二、《社会保险法》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

(一)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

过去的《劳动合同法》颁布时,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关注点之一就是该法律大大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给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压力。《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争议。尽管在过去的《劳姿保险条例》中已经对社会保险做出了相应规定,但是因为知晓度低、执行力差,许多劳动者在毫不知情或者迫于无奈的情况下放弃了社会保险的权利,即便对不缴纳社会保险和少缴纳社会保险的问题提起了诉讼,往往也因为强制力差等原因无法受理,不了了之。《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不仅对该项义务做出了更加清晰、具体、可操作的规定,也因为其强大的宣传力度为劳动者所广泛了解。同时,该法还详细具体地规定了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按时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或者没有足额缴纳社会保险所受到的处罚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有保障的调节、仲裁、诉讼途径。今后的企业已无空可钻,必须更加规范地为劳动者及时、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这无疑给企业的用工成本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我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使家庭关系、伦理观念、风俗习惯、人情沟通在我国人民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中,自由精神、公平理念、法制概念、权利意识对他们的公民有着很深的影响。尤其是在政党竞争中,为了赢取更多的民主拥护,各政党都以更多的社会福利项目作为获取公民支持的筹码,进一步推动了对他们社会保险模式的探索和发展。在充分考虑我国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伦理观念的背景下,《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是面临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挑战的。它尝试将法制精神更加深入地植入每一个公民的心中,使公民树立起自觉的权利与义务概念,推动法制制度成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

三、企业应对《社会保险法》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依法进行社保登记,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法》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进行社保登记,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为了增强法律实施的强制性,该法还对没有缴纳或没有足额缴纳社会保险金的处罚做出了明确规定。企业应该在限期内补缴纳社会保险费,缴纳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主管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还要承担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由此可见,企业必须依照法律为劳动者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避免因未缴纳或者未足额缴纳而造成更大的成本。

(二)明确社保基金范围变化,减少企业成本支出

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成为了企业义务,必然带来企业用人成本的增加。因此,企业应该明确《社会保险法》中对用人单位赔付范围的变化,避免不必要的支出。例如:《社会保险法》第17条规定,参与社保劳动者在没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致残(非工伤)时,可以领取一定的生活津贴;因病或者因伤(非工伤)死亡的,可以领取一定的补助金和抚恤金。这些资金都不需要用人单位支付,而是从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基金中扣除。

(三)注意工伤认定变化,明确企业的义务与责任

在《工伤保险条例》的基础上,《社会保险法》对工伤认定做出了进一步规定。从总体上看,为了保障劳动者更多的权益,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新的规定扩大了工伤的范围,需要企业重新进行明确。一是过去只要是犯罪,无论是过失犯罪还是故意犯罪都在工伤的范围之内,而《社会保险法》规定只有故意犯罪才不认定为工伤。二是过去规定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不能认定为工伤,而《社会保险法》认定的非工伤范围“故意犯罪;醉酒或一者吸毒;自残或者自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中不再包含这一项。

(四)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及时为失业人员提供证明

《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时,需要与劳动者进行确认,出具书面形式的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并且在劳动关系解除之日起15天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劳动者名单,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移交手续。拒绝出具解除劳动关系相关证明的,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作法》作相关处理。

尽管《社会保险法》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很多挑战,但是该法的颁布实施无疑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也会获得相应的提高。企业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以人为本,依法经营,在避免发生劳资纠纷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黎建飞.社会保险法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唐志明.关于处理社会保险争议的法律思考[J].重庆工学院报,2004(4).

[4]周弘.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5]易重华.社会保险法是对国家能力的大考[J].学习月刊,2007(6).

[作者简介]赵军(1980-),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10YKZ013)。

作者:赵军

解除纠纷社会保险论文 篇2:

从民生的视角浅谈《社会保险法》

[摘 要]作为民生基本法的《社会保险法》的制定与出台,无疑为我国亿万劳动者和城乡居民编织了一个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险种的民生保障网络,其规定处处体现了全社会对民生的诉求和人文关怀,如《宪法》对民生规划和建设的高屋建瓴、可持续发展观的再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兼顾公平与保障困难群体参保,等等。

[关键词]民生;社会保险法;以人为本;社会监督委员会

《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它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作为民生基本大法,关乎每个中国公民福祉保障的《社会保险法》从1994年列入国家立法规划,自2007年第一次审议到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第四次最终审议通过,走过了十六年的历程。

从民生的视角来关注和审视这部关于我国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专门的综合性法律,无疑于可以领略和体会到全社会对民生的考量。

一、《宪法》对民生规划和建设的高屋建瓴

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宪法》第十四条第四款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宪法》对民生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险的基本理念在于从制度上保障宪法所规定的物质帮助权得以实现。社会保险制度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强民富,为人们规划未来提供坚实支撑的重要给付行政领域。①因此,《社会保险法》在总则部分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保险法》的制定和出台,对于规范社会保险关系,保障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有着重大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再体现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唯有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整体各方面能力相适应,与社会保障制度方方面面相适应,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险法》总则第三条规定,“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社会保险筹资也要与企业承受能力、职工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相符合,为此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一部法律要做到与时俱进,既能规制现在,又能展望未来,为此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第六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三、“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首先,考虑到现实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与劳动人员流动频繁等因素,并且因为不足年限规定而引发的养老保险金支付纠纷、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不畅和外地看病医疗结算不方便,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为实现便民医保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第二十七条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第三十二条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这充分体现了立法的人本关怀,使其深得民心。

其次,先行支付代位求偿制度的设计,切实解除受工伤职工后顾之忧;同时相对于职工的弱势地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追偿显然更有力度。《社会保险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第四十一条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依照本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追偿。”第四十二条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最后,《社会保险法》赋予参保人员享有查询、咨询、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监督等权利。如第四条第二款规定,“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第七十四条第四款规定,“用人单位和个人可以免费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查询、核对其缴费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第八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或者个人认为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行为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用人单位或者个人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核定社会保险费、支付社会保险待遇、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手续或者侵害其他社会保险权益的行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用人单位侵害个人社会保险权益的,个人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

四、兼顾公平与保障困难群体参保

《社会保险法》不是一部只关注于城镇居民的法律,而是一部将全体公民都纳入其保障体系的法律。

首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游离于原有社会保险体系之外,享受不到社会保险对他们应有的保障;同时,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相对不稳定,经常发生走人时再退保。为此《社会保险法》第九十五条规定,“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第九十六条规定,“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按照国务院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其次,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已构成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尖锐挑战。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和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失业保险金不得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无疑使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不得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第四十八条规定,“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失业人员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再次,赋予外籍劳动者以国民待遇,切实保障其享受我国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也是我国对外政策之一。《社会保险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参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最后,对困难群体参保,由政府补贴,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一项普惠性的法律制度,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公民参加医疗保险制度机会公平、权力平等,共享发展成果。《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

五、维护个人隐私和信息保密

近年来,公民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的情况时有发生。鉴于上述情况,《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相关条款,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该款的规定处罚。”

为此,《社会保险法》作出相应第八十一条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为用人单位和个人的信息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第九十二条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泄露用人单位和个人信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给用人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六、结语

《社会保险法》不仅是社会保障领域的根本性法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需要不断地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修改和完善。唯此,它才会真正成为民生之保障,彰显立法的民生情怀。

[注释]

①杨建顺《〈社会保险法〉促建社会安全网络》[J].观察与思考,2010,(12):49.

[参考文献]

[1]李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海韵.〈社会保险法〉15个看点[J].中国医疗保险, 2010,(11).

[3]芮立新.〈社会保险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J].中国劳动,2010,(12).

[作者简介]金香兰,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商法、经济法、比较法。

作者:金香兰

解除纠纷社会保险论文 篇3:

社会保险争议仲裁时效研究

[摘要]我国虽然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但社會保险参保率仍然较低。许多劳动者因为仲裁时效原因无法借助于司法救济强制用人单位履行缴纳社会保险的法定义务,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不同的地方对社会保险争议仲裁时效有不同的规定;即时同一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税务机关,仲裁机关,人民法院之间在补缴时间方面也存在分歧。对社会保险争议应统一参照适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二十七条第四款规定的特殊时效。

[关键词]社会保险争议 仲裁时效 特殊时效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为了预防和分担年老、失业、疾病以及死亡等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安全,而强制社会多数成员参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安全制度。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五种,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依据是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999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4年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2003年4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根据2010年全国两会报道,到2009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4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0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0061万人,增加823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2715万人,增加31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4861万人,增加107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0860万人,增加1606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到15975.2亿元,同比增长16.6%。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保险制度在各地落实情况参差不齐,产生了许多陈年旧账。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通过对北京、上海、深圳、泉州、宁波、绍兴等7个城市的大规模调查,发现劳动合同签订率总体较好,大约为72%,但是社会保险参保率并不理想。调查表明,没参加医疗保险的占55%,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占71%,没有参加失业保险的占83%,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占64%。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爱玉说:“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上来看,《劳动合同法》颁布两周年,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没有明显的改善。”在劳动争议纠纷中,社会保险争议所占比例较高。即使在同一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税务机关,仲裁机关,人民法院之间在补缴时间方面也存在分歧。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指当事人因劳动争议纠纷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定期间。权利人于一定期间内不行使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请求权,就丧失该请求权。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第四款明确将社会保险争议纳入劳动争议范围。

一、现行法律的规定

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有些劳动争议案件的情况很复杂,一般的劳动者对仲裁时效问题缺乏深入了解,劳动者难以在六十日内申请仲裁,往往因为超过了仲裁时效而得不到法律保护。在劳动力供大于求,失业率呈上升趋势的大背景下,劳动者明知权利被侵害,但为了与用人单位维持劳动关系,保住“饭碗”,又顾虑到双方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不会一发生劳动争议就去申请仲裁, 对簿公堂,通常希望通过协商方式解决矛盾。而用人单位又有意无意地采取种种手段搪塞、推诿、拖延矛盾的解决。最后没有办法,迫不得已才去主张权利,这时候可能已经过了六十日的仲裁时效期间,使相当一部分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得不到司法救济。这个结果对劳动者是最为不利的,不符合劳动立法保护弱者的宗旨。劳动法规定的六十日仲裁时效期间太短,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延长了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确立了仲裁时效的中止和中断制度。该法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的一般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这不仅解决了实践中当事人反映较为强烈的仲裁时效过短问题,而且消除了劳动争议仲裁时效适用法律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一年的时效期间还不足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在有的行业,尤其是建筑业,拖欠工资问题比较突出,工人的劳动报酬很多到年底才结算;还有些劳动者为了维持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对用人一单位拖欠劳动报酬的行为不敢主张权利。如果都适用一年的仲裁期间,不利于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所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四款中规定了特殊时效,即: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一年的仲裁时效的限制。劳动关系终止后,劳动者不再有顾虑,所以规定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仅对劳动报酬争议规定了特殊时效,意味着社会保险争议,即使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也要受一年时效的限制。事实上,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既然不敢向用人单位主张劳动报酬,又岂敢向用人单位主张社会保险权利。大量的社会保险争议因一年仲裁时效的限制得不到司法救济。

二、社会保险权利的性质及争议的特殊性

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劳动法进一步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社会保险是在劳动者遇到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而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由政府给予的一定物质帮助或资金帮助,以使其继续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而形成的一种制度。享受社会保险和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一样,都属于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尽管在法律上每个自然人具有自主营业成为商人的法律机会,实际情况却是绝大部分社会成员被置于劳动分工中的雇员行列,大部分社会成员通过受雇于他人,领取劳动报酬作为其生活基本来源。这种劳动报酬请求权在法律上表现为劳动债权。劳动债权包括工资、保险及劳动者福利的给付请求权,是与生存权相关的民事债权。社会保险待遇应该不仅是维系被保险人的生存,而且应该是能够使得被保险人有尊严地生活。社会保险是衡量体面工作的指标之一。承载人格尊严和生存利益的民事债权应当适用最长诉讼时效。即使是在纯粹的民事债权债务关系领域,不同债权所体现的利益也有所差别。有些是一般民事利益在法律上的反映,有的则承载着社会成员的人格尊严和生存利益。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民事债权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对基本人权做最狭义理解的社会,也承认每个社会成员享有人格尊严和生存权这些基本人权。无论是人格尊严的维护还是生存权的实现,都依赖于最低限度的财产保障。无财产保障就意味着人格尊严和生存权的被剥夺。在民事债权中,一切与人格尊严和生存权相关的债权,都应置于最严格的保障之列。

劳动债权是社会大多人得以养家糊口的依赖,劳动者家庭的衣食住行都依靠劳动债权的实现。与此同时,当下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处于买方市场,再加上劳动者缺乏有效的维权自治组织和维权手段,劳动者在与雇主的对应关系中处劣势地位,雇主长期拖欠劳动债权的现象在众多领域普遍存在,劳动者迫于就业的压力往往对拖欠的劳动债权不敢或者无力在合理时间内提出强烈的支付主张。这种劳动债权的特殊社会意义以及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在诉讼时效期间的设计上,应当对劳动债权给予最低程度的限制,使劳工的血汗报酬不至于因诉讼时效制度而落空。

用人单位违反缴费义务的行为,由于法定保险事故的发生有待时日(退休)或尚未发生,其侵权后果处于隐蔽状态的情况,此即侵权行为的隐性后果。隐性侵权方式的特点就是隐蔽,如长期缴费的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及相应的申请程序条件才能申请给付养老金。用人单位压低缴费基数少缴保费的侵权行为,一般难以察觉。其导致养老金缩水的后果,要等被保险人退休后才会显现,甚至被保险人可能稀里糊涂就接受了缩水后的养老金。对于社会保险争议适用一年的仲裁时效,明显过短。

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前各地进行的有益探索

由于劳动法规定的六十日仲裁时效过短,没有关于仲裁时效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难以适应解决社会保险纠纷的需要,各地方进行了了有益的探索。北京规定:用人单位未给个别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发生的劳动争议,不受仲裁时效的限制。 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劳动争议处理若干问题的意见(鲁劳社〔2002〕43 号)规定:因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工资或欠缴社会保险费引起的劳动争议,如上述行为具有连续性或不间断性,应视为连续侵权行为,劳动者可随时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一并处理。侵权行为已终了的,劳动者应当在侵权行为终了之日起60日内申请仲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纪要》的通知规定: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补办、补缴社会保险或追偿社会保险待遇损失的,用人单位能够举证证明用人单位承诺或拒绝为劳动者补办、补缴社会保险的具体日期的,劳动仲裁时效期间从用人单位承诺或拒绝的具体日期起算;用人单位不能证明的,从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之日起算。《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的,应从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之日起算;但从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用人单位没有为其缴纳保险费之日起最长不能超过二年。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保险,其目的在于国家通过强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等情形下能获得相应的物质保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险将用人单位的责任转移给社会,降低用人单位的风险。因此,缴纳社会保险,既是劳动者的一项权利,同时也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义务,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则是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险的强制性性质,使其不同于用人单位基于劳动合同约定向劳动者履行一般义务的行为,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其不应受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限制。但笔者认为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不足使社会保险争议不受仲裁时效限制。我国刑法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都规定了追诉时效,如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经过20年期限不再追诉,更何况社会保险纠纷?,根据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劳动争议需要尽快解决,及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对劳动争议案件规定仲裁时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时效制度的作用就在于使事实状态与法律状态相一致,从而结束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的不稳定状态,使之在法律上重新固定下来,从而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第二,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因仲裁时效完成后,权利人即丧失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保护其权利的请求权,因此仲裁时效就起到了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请求权的权利。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有利于劳动争议的尽快解决,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第三,有利于正确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时效制度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从而使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尽快地介入劳动争议,这样因争议发生的时间较短,易于调查取证,便于正确处理,防止因年代久远、证据不全或难以辨认而导致错误裁决。

四、结语

各个地方自行对社会保险争议时效做出规定的做法存在弊端,一是立法层次低;二是各地规定差异较大,严重损害到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为了维护法律权威,保证司法公正,需要对社会保险争议时效做出统一安排。但若对社会保险争议适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一般仲裁时效(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难以维护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一种指挥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同时由于存在就业压力,劳动者若想继续在单位工作,即时知道自己的社会保险权益受到侵害,也不敢轻举妄动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争议案件大多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发生,在职职工不愿为发生争议的劳动者作证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十六条在解释理由部分明确提到:劳动者有权享受社会保障,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根据国家有关社会保险费的规定,社会保险费中除了一部分是国家用于社会统筹外,还有相当部分是單位代缴记入劳动者个人账户的,本质上属于劳动者个人收入。故用人单位不缴社保费的行为,其性质与不支付劳动报酬相似,应当赋予劳动者合同解除权。同时社保费的缴纳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保基金的安全,关系到劳动者年老、失业、医疗时的保障,甚至社会稳定,故对单位应当从严要求。上海高院已经确认社会保险费本质上属于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不缴社保的行为与不支付劳动报酬相似,。《企业破产法》基于社会保险费用的性质和内容的差异,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同工资一样纳入第一顺位破产债权予以保护,将其他社会保险费用作为第二顺位破产债权予以保护。《公司法》第187条的规定了公司财产清偿公司债务的顺序,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处于相同的顺位。

笔者认为,对社会保险争议应参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报酬规定的特殊时效,即: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社会保险争议不受一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参考文献:

[1]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俊秀资料刘梦泽:《劳动合同法》实施两年 劳动争议案仍居高不下.中国青年报,2010年01月19日

[3]杨岚:试析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进步与不足.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4]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解析:第二十七条【仲裁时效】,http://www.chinalli.com/viewnews-248-page-3.html

[5]董新怀: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法律适用.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魏盛礼:我国诉讼时效期间设置的根本性缺陷与制度重构——诉讼时效基本理论的反思与我国诉讼时效立法的重新选择(之五),河北法学,2006.12

[7]方乐华:论社会保险行政的民事性质——兼论社会保险费征缴中运用民事手段的合理性.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02

[8]麻增伟:劳动争议中社会保险若干疑难问题研究——社会保险的疑难问题,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6463

[9]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解析:第二十七条【仲裁时效】.http://www.chinalli.com/viewnews-248-page-3.html

[10]杨超洪:浅谈工资连续拖欠的申诉时效.中国劳动,2006.02

作者:郑子森

上一篇: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油田工程节能降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