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合同纠纷答辩状

2024-04-09

解除合同纠纷答辩状(精选9篇)

篇1:解除合同纠纷答辩状

答辩人张xxx,女 ,xxx年8月8日生,汉族,住××××室。

被答辩人石xx,女,xxx年9月8日生,汉族,住××××室。

答辩人收到(xxxx)海民初字第147*号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副本,现提出如下答辩意见,供法庭参考采信。

答辩请求:

1、恳请依法驳回被答辩人的诉讼请求。

2、本案诉讼费由被答辩人承担。

事实和理由:

一、答辩人与被答辩人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情况

1、xxxx年6月20日,双方自愿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该租赁合同有以下这样5条约定。

2、被答辩人租住面积92平方二室二厅的*海大道锦泰大厦1—1606室,租赁期限从xxxx年6月20日起至xxxx年6月19日止。

3、月租金为人民币1600元,付款方式为季付,即第一季度支付4800元,以后每次付款应提前15日付清下季度租金。

4、合同签订之日,被答辩人交付押金3000元,合同期满后房屋及室内家具电器无损坏且付清所有一切费用并按期迁出无纠纷时,答辩人将押金全额无息退还给被答辩人。

5、被答辩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答辩人有权不退还押金,收回房屋:二是,利用该房屋进行违法等一切活动,损害公共利益的;三是,拖欠租金,没有按合同约定交纳租金的。

6、甲乙双方确认均已清楚了本合同条款的内容及含义,并自愿接受本合同条款的约束。

7、从上述条款可以看出,该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属于合法有效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二、被答辩人违约和违法情况

8、被答辩人擅自解除租赁合同属于违约和违法行为。该租赁合同的终止期限为xxxx年6月19日,而被答辩人xxxx年8月25日提出解除该租赁合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条第一款关于“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规定。

9、被答辩人解除租赁合同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被答辩人提出解除租赁合同的理由是,母亲住院,需要回家处理,必须马上回去,加之“资本运作”做不下去了,房子也租不起了。但是,被答辩人及其老公和1岁左右的孩子现在又都回来了,而且在铜鼓新村重新租的房子,证明被答辩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关于“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

10、被答辩人编造谎言欺骗法庭。还是xxxx年8月25日,被答辩人请求答辩人帮忙转租该租赁房屋,并主动把原租赁合同、房屋钥匙、银行账号交给答辩人,答辩人确曾承诺“只要房屋能够转租出去,押金可以退还”,但被答辩人却欺骗法庭,胡说答辩人口头承诺无论转租与否“过几天退还押金”,还谎称答辩人主动“收回”钥匙与银行账号、租赁合同,这些都是无中生有。租赁合同也是被答辩人为了起诉于9月20日主动索回的。答辩人退还押金的前提是:房屋转租出去,现在房屋经过努力未能转租出去,自然不应当兑现退还押金的承诺。

11、被答辩人要求退还押金不符合双方合同约定。按照租赁合同约定,退还押金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一是“合同期满后”;二是“房屋及室内家具电器无损坏”;三是“付清所有一切费用”;四是“按期迁出无纠纷”。现在这些条件都没有具备,合同还在履行期限之内,答辩人没有退还押金的义务。

12、答辩人不退还押金并收回房屋符合双方合同约定。双方合同约定:被答辩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答辩人有权不退还押金,收回房屋:二是,利用该房屋进行违法等一切活动,损害公共利益的;三是,拖欠租金,没有按合同约定交纳租金的。被答辩人租赁该房屋目的是所谓“资本运作”,答辩人最近经咨询才知道,被答辩人实际就是搞传销,属于是应用该房屋进行违法活动,损害公共利益,答辩人理应不退还押金,收回房屋。合同还约定:“以后每次付款应提前15日付清下季度租金”,被答辩人依约应当于xxxx年9月5日前支付第二季度的租金4800元,被答辩人至今没有支付,违反了合同约定,答辩人不退还押金、收回房屋,是符合双方合同约定的。

13、答辩人保留另行起诉追讨合同履行后应当获得的利益损失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由于被答辩人明确表示解除租赁合同,就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由于被答辩人没有支付第二季度租金,给答辩人造成未来的这9个月14400元的租金损失,答辩人保留另行起诉追讨合同履行后应当获得的利益损失的权利。

为了维护答辩人的合法权益,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公正判决,支持答辩人的答辩请求。

此致

*海市海城区人民法院

附:证据清单

具状人:

xxxx年10月14日

篇2:解除合同纠纷答辩状

法定代表人:XXX,董事长。

被答辩人:德阳XXX化工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XXX,董事长。

答辩人就德阳XXX化工有限公司诉成都X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现提出答辩意见如下:

一、从程序上,本案已过诉讼时效多年,被答辩人诉讼主张不应得到支持。具体理由如下:

1、我公司与被答辩人之前签订的编号为CDXY059买卖合同对合同有效履行期是有明确约定的:“有限期限:xxxx年4月24日至xxxx年4月23日”。即,本合同不能无限期拖延履行下去。在xxxx年4月23日前,我司应完成生产和交货义务,被答辩人应完成收货并足额付款义务。因任一方原因造成合同无法履行并使该状态超过此期限,即构成根本违约。该有效期届满次日起,开始计算诉讼时效。被答辩人要求解除合同应在合同有效期内提出;要求返还已付货款等解决纠纷的诉讼请求,应在2年诉讼时效内主张。目前,被答辩人主张已经超过诉讼时效3年多,其所有主张依法不应得到支持。

2、我司在合同中约定期限条款的是考虑到生产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运输、仓储成本在逐年上涨,履约期过长极易导致亏损等难以预料的风险。在履约期内的成本上涨风险我司自愿承担,但因被答辩人过错造成合同长期无法履行,并导致我司不断扩大的经济损失,其不利后果若由我司承担,显失公平。

3、合同签订后,我公司积极投入生产,并在xxxx年8月16日按被答辩人的要求生产完毕,并于xxxx年8月26日正式书面知会被答辩人要求交货并催告被答辩人履行付款义务。至此,已经完成了出卖人的合同主要义务(生产及交货)。被答辩人复函称因自身基础工程滞后,将在xxxx年12月左右收货。我司出于对被答辩人基本诚信的信任,接受了被答辩人延期收货的请求。但是,被答辩人承诺的期限届满后,杳无音讯,未以任何方式通知我司发货,此状态持续了近6年。被答辩人在6年期间从未向我司主张任何返还货款或解除合同的请求,没有引起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事由存在。其在时隔6年之后突然提出的《解除合同通知书》,旨在造成诉讼时效未过、合同仍在履行的假象,我司认为该通知书不能产生此法律效力,故未提异议,不予理睬且不予认同。

4、被答辩人在自己承诺的收货期限届满时未兑现收货及足额付款义务,被答辩人在合同有效期届满后杳无音讯,其行为已经构成根本违约,且被答辩人对此是明知的。事实上,我司现在也不可能再以当年约定的合同价格出售同类产品与被答辩人。该合同因被答辩人过错,早已终止履行,被答辩人的实际行为也证实了此效果。至于是否从形式上履行解除手续,已经毫无意义。但被答辩人在明知自己出现了根本违约的情况下,怠于行使解决合同纠纷的权利,导致诉讼时效过去多年,其不利后果应自行承担。

综上所述,被答辩人根本违约行为导致了合同履行不能,但怠于行使解决合同纠纷的权利,导致诉讼时效早已届满,被答辩人的所有诉讼请求应予驳回。

二、从实体权利上,被答辩人的要求于法无据,于事实严重不符。

1、双方约定的定金条款系签约时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且定金罚则实行无过错主义原则,旨在保护守约方的权益,只要出现根本违约,则无权要求退还,故本案定金应由我司全部没收并无不妥。

2、被答辩人因自身过错两次延期履行期间,并未按合同向我司支付第二笔货款6.37万,而是主动支付了4万元。我司认为该4万元的性质并非纯粹的货款,还有担保自己一定会按承诺履行收货及足额付款义务的意思,有履约担保的性质。其目的是取得我司的谅解,也确实得到了我司两次宽限履行期限的实际效果。在其提出的履约期限届满后,再次违约并长期不闻不问,其已经无权利再主张我司归还该笔款项。

3、我司并非如被答辩人所述的“被告并无实际损失”,而是存在重大经济损失。被答辩人定制的.产品属于非标类产品,我司生产后如被答辩人不接收,则无法以同类价格转卖;在经过合理期限的仓储保管后,因无法承担日益增长的仓储费,只能作为废品处理。因被答辩人怠于收货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以及其后长期不闻不问的行为,导致我司产品维护保养、仓储、定制产品折旧处理等重大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被答辩人已经支付的款项,具体如下:

(1)仓储费及保养费

因被答辩人定制的产品体积庞大,我司生产车间不能长期存储,否则将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秩序,而被答辩人对如何安置该产品没有任何指示,我司不得不委托第三方代为仓储,按日仓储费15元计算,仓储期为xxxx年9月1日至xxxx年3月14日。对于汽车衡类大型机械类物品来说,该仓储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我司已经尽到了妥善保管的谨慎附随义务。该笔费用共计19050元支出系我司垫付,其发生的直接和根本原因在于被答辩人怠于收货,此项费用依法应由被答辩人承担。

(2)折旧处理造成的价差损失

因该电子汽车衡系被答辩人指定型号、规格、尺寸,相关配件也是按其要求定制的,属于非标类产品。如被答辩人不接收,则我司无法寻找同类需求者,也无法以合同同等价格出售。鉴于被答辩人长期不收货,也无任何指示,而第三方仓储人也在催促我司尽快搬离,而长时间的保管也难以避免的造成该产品逐渐老化和贬值,在长期得不到被答辩人收货通知的情况下,我司为避免日益增加的仓储开支、产品锈蚀老化等损失的扩大,不得不按废品材料出售。废品出售价格与合同约定价格之间差距77200元。该损失目前亦由我司先行承受。我司认为,该损失的发生原因系被答辩人过错造成的,依法应由被答辩人承担赔偿责任。

总之,我司并非如被答辩人认为的“没有任何损失”,事实上,因被答辩人的根本违约行为造成了我司大量的经济损失,且该损失已远超过被答辩人已支付费用的全部。即使通过普通人日常生活经验判断,都可知此损失发生的必然性。该损失应由过错方承担,我司作为守约方,已经尽到了一切诚信、谨慎的义务,若由我司承担此损失,与理不通,与法不容,也显失公平。

综上,被答辩人主张已经超过诉讼时效多年,且造成了我公司重大经济损失,被答辩人的各项诉讼请求均应予以驳回,给我司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司将提起反诉向其追究赔偿责任。

此致

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法院

答辩人:成都X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xx年八月二十六日

更多热门推荐:

篇3:解除合同纠纷答辩状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 由于解除主体的不同, 劳动合同的解除可以分为双方协商一致的解除和单方解除。双方协商一致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表示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意思和行为;而单方解除是指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作出的解除意思表示, 单方解除进一步又可以细分为劳动者的单方解除和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

一、双方协商一致解除

劳动合同一旦生效即对合同双方产生约束效力, 但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6条规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表现为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 而使合同效力归于消灭, 它必须具备双方自愿与平等协商两个要件。赋予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权, 体现了合同自治的原则。这种情形下, 需要表现为双方协商一致, 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不能单方任意终止劳动关系。否则, 将要承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二、劳动者单方解除

由于一些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约定, 为劳动者提供已承诺的用工条件、福利待遇及报酬, 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用工中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从而导致许多劳动者单方终止劳动关系。

赋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权, 可以增强用人单位保护人才、重视人才的意识, 从而维护劳动合同的严肃性。劳动者单方解除表示为劳动者择业自主权的行使, 同时也使得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经营行迹受到影响。为此, 《劳动合同法》规定在一些条件成就时赋予劳动者对劳动合同的法定解除权。在一些条件下, 劳动者行使法定解除权不仅无需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 而用人单位还需要支付相应的补偿金。

(一) 期限解除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 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 法定条件解除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8条的规定,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三) 立即解除

劳动者无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 只要出现相应的法定情形, 可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第2款的规定:“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 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三、用人单位单方解除

赋予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权, 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严明劳动纪律, 提高劳动积极性。用人单位单方解除表现为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行使, 同时也使得劳动者丧失在该用人单位的就业权。由于在立法上严格限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权的条件, 以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劳动合同法》赋予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 比赋予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要小得多。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 用人单位单方可解除的法定情形往往还要满足相应的法定解除程序要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3条规定,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 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 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一) 法定条件解除

法定条件解除是在满足一定的法定条件下,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重要方式。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9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 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劳动者严重失职, 营私舞弊, 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 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 拒不改正的;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 期限或额外补偿解除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9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用人单位在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 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 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 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 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 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三) 经济性裁员解除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 因经济和经营条件的客观变化, 劳动者没有任何过错, 但用人单位与部分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和大部分劳动者的权益, 而被辞退的劳动者则受到巨大经济损失。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1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9条规定,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 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 用人单位应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 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可以裁减人员, 从而解除与被裁减人员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 经变更劳动合同后, 仍需裁减人员的;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但在经济性裁员时, 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 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而且因经济性裁员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在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 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 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四) 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劳动合同法》并未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作出限制, 但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作出了一定的限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除了劳动者实施了法定解除条件行为的, 用人单位不得以期限或额外补偿解除、经营条件变化解除两种解除方式解除与该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 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 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劳动合同解除后的法律后果

劳动合同的解除使得劳动合同双方的劳动法律关系归于消灭, 因此解除后对双方将会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双方协商一致解除时劳动者不须支付违约金, 但用人单位向劳动者首先提出解除的, 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解除劳动合同的是由劳动者主动提出辞职的, 经过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 用人单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 则劳动者不需要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用人单位也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但用人单位先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即使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劳动者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还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 劳动者应支付违约金。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6条规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服务期, 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解除的法定解除条件和立即解除条件解除劳动合同的, 不属于违反服务期的约定, 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但有下列情形之一,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约定服务期的劳动合同的, 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劳动者严重失职, 营私舞弊, 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 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 拒不改正的;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是指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 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经济上的补助, 具有劳动贡献补偿、社会保障以及违约金三方面的功能, 经济补偿金主要适用于用人单位依法行使单方解除权情形。

在劳动合同解除时, 除劳动者自愿、主动辞职或者劳动者有严重过错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外, 用人单位都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依照本法第38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36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40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41条第1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 依照本法第44条第1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依照本法第44条第4项、第5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摘要:由于解除主体的不同, 劳动合同的解除可以分为双方协商一致的解除和单方解除, 而单方解除又分为劳动者单方解除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文章明确了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 充分阐述了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者单方解除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三种解除方式的特征, 以及不同解除方式的适用条件, 规范劳动合同的合法解除, 达到维护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目的。

关键词:劳动合同,解除主体,解除方式

参考文献

[1]、宋敬湧.规范解除劳动合同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J].工会论坛, 2008 (5) .

篇4:合同解除若干问题研究

关键词:合同解除;协议解除;单方解除;合同解除效力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

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当解除的条件具备时,因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的意思表示一致,使合同关系自始或仅向将来消灭的行为。

二、合同解除的特征

①合同解除只存在于合同有效成立之后。解除合同是为了消灭已经存在的合同关系,跳出合同关系的束缚。因此,解除合同仅适用于有效的合同。②合同解除必须具备约定或法定的条件。③须有解除的行为。是指在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时,实质上是当事人在解除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欲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在到达对方时生效。当事人协商解除合同时,则实质上就是当事人之间就解除合同所达成的协议。

三、合同解除的类型

(1)协议解除,是指合同成立后,在未履行和未完全履行之前,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而解除合同。由于该种方式是在合同成立后,通过双方协商解除合同,又称事后协商解除。它不以解除权的存在为必要,解除行为也不是解除权的行使。协议解除在大陆法系称为合意解除、解除契约或者发对契约,是无解除权的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以第二契约解除第一契约,使第一契约的效力溯及消灭。

(2)单方解除,是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权将合同解除的行为。它不必经过相对人同意,只要解除权人将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通知对方即可,或者经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向对方主张,即可发生合同解除的效果。单方解除权的权力来源有两个:第一,事前约定,即约定解除。第二,法律的规定,即法定解除。当符合合同约定的解除情形出现时,享有解除权的一方以单方意思表示即可使合同消灭,不必征得对方同意。

法定解除的情形: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它是指在货物合同签订以后,不是由于订约者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由于发生了当事人既不能预见,又无法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的意外事故,以一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遭受意外事故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延期履行合同。一方发生不可抗力,发生方与对方均享有法定解除权。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一旦发生不可抗力即发生解除权。解除权的发生以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为要件。

(2)预期违约。是指履行期限届满前,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自己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在此情况下仅非违约方享有法定解除权;非违约方解除合同后,还可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预期违约的适用应满足的条件:有合法的债务存在;有履行的可能;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默认的方式表示不履行;预期违约一方明示或默示的行为是在合同履行之前表现的;当事人所表明不履行的债务必须是主债务。

(3)迟延履行,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但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却未履行债务的现象。当发生迟延履行时单方解除的情形有两个: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另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一方迟延履行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非违约方不经催告,可直接解除合同。

(4)根本违约。依合同实践,根本违约行为包括:不履行、迟延履行、瑕疵履行、部分履行、其他。一方发生根本违约的,法定解除权在非违约方。

(5)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在合同法领域,作为双方当初订立合同的基本情势,并非由于当事人的过错,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了根本变化,继续履行原订的合同条款将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故当事人可以要求变更、解除合同。出现该情形的处理模式是:当事人一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但是否予以变更和解除,取决于人民法院,人民法院考量的标准是公平原则。

(6)法律规定的其他解除情形。这是一个概括性的规定,当以上情形都没有出现,而法律规定其他情形合同也应该解除时,合同就解除。这实际为将来法律的发展留足了空间,同时也防止法律出现漏洞。

四、合同解除效力

解除导致合同消灭,但究竟是如何消灭的,是溯及既往还是仅向将来消灭?是一步解除还是全部解除?合同消灭时,已经履行的债务如何处理?合同解除是否影响损害赔偿?这些就是合同解除的效力问题,均需加以讨论。

我国法学界有不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解除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即合同解除后自始没有合同效力,已履行的部分恢复原状,未履行的部分不再履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解除并未使合同关系消灭而只是阻止其发生作用,因此,合同解除原则上只能对将来发生效力,未履行的不再履行,已履行的部分,产生返还请求权。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解除一般溯及既往,但不能一刀切。因为如果不溯及既往,已经履行的部分只能基于不当得利之债提出返还请求权,而溯及既往可以基于所有权请求恢复原状,所有权的效力优于债权,当违约方有数个债权人的情况下,基于所有权请求返还财产更能保护非违约方的利益。不仅如此,因不当得利返还,往往以受领人的现存利益为限,而因恢复原状返还,即使受领人现有财产减少,也不能免除返还义务,对非违约方有利。但要求所有被解除的合同都溯及既往也不可能,某些合同从其性质和履行情况看,就不适于溯及既往。

篇5:解除合同纠纷答辩状

编辑为您准备了关于《解除合同协议书:解除买卖合同协议书》的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除合同协议书:解除买卖合同协议书

甲方(原合同出卖人):

乙方(原合同买受人):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一致,同意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乙双方同意解除双方于 2007 年 9 月 24 日签定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以下简称该合同),编号为:

二、双方在签订本协议后,甲方同意乙方自动退房,解除该合同。甲方就签署该合同收取之楼款于本协议生效之日起 30 日内返还乙方。

三、原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在甲乙双方签署本协议后随之作废。甲方在乙方签署本协议并到房管部门备案后,即可以任何方式处分该房屋。

四、订立本协议及办理有关手续所需之一切费用,包括手续费、费及政府有关部门之收费等,均由乙方支付。

五、在执行本解除协议过程中如产生争议,甲乙方双方应尽力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可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通过诉讼解决。

六、本协议由甲乙双方或其授权代表签字或盖章后,经鞍山市 处 之日起生效。

七、本协议一式五份,甲方两份,乙方、市 处及房管部门各一份,五份协议均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

乙方:

篇6:解除合同纠纷答辩状

1、根据合同法,合同的变更是可以通过协商的。

2、如果没法协商达到一致协议,可以发通知给房东通知解除合同,并退还剩余房租。没有约定违约责任就不处罚,建议根据租赁合同与房东协商处理。

房屋租赁合同的法定解除是指当发生了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当事人一方依法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终止合同的权利义务。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篇7:解除合同纠纷答辩状

编号:_________

甲方_________与乙方_________原于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签订的合字第________号 _________合同,现因________使_______方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经双方协商同意,该合同于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予以解除。因解除合同给_____方造成损失计_________元,由_________方负责赔偿。赔偿金自______年______月______ 日起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分_______次付清,特此协议

本协议由双方签字盖章,并经鉴证机关审查证明后生效。协议书一式_________份,由双方各收执________份,鉴证机关收存一份,送__________________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鉴(公)证意见:

经 办 人:

鉴(公)证机关(章)

年 月 日

篇8:合同法定解除权

合同法总则的双线索观将合同解除定位在双线索的交合处, 为明晰法定解除与违约责任的关系, 对法定解除的定位尚需在此作进一步说明。法定解除位于合同法总则双线索的交汇处, 是常态合同转为病态的人口, 并直接消灭合同的履行效力。虽然法定解除与违约责任有交叉的部分, 但两者是并列的两项独立制度。

合同法定解除与违约责任为单独的两种制度, 首先反映在法律对两者的位置安排上。在德国旧债法中, 法定解除处于“双务合同”内容之下, 后果则参照关于约定解除权的规定。规定法定解除最为直接的是第325条、第326条, 与解除一起出现的是损害赔偿, 而其他的违约责任形式, 如定金、违约金则单独成节。这种体例在新债法中并无大的变动。在台湾地区的民法中, 关于违约责任的条款和解除的条款虽然都在同一款中, 但却是明确地分别规定。在我国合同法中, 法定解除的条款在“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一章, 而违约责任单独成章。故而从合同法的体系排列上判断, 合同法定解除与违约责任是并列的制度。其次, 导致违约责任的事由与法定解除的原因并不完全等同。导致法定解除的原因有债务不履行, 也有不可抗力和情事变更, 而导致违约责任的则为相应的违约行为。

最后, 即使是违约行为, 也并不是都可以同时采用法定解除和违约责任。因违约而采用法定解除只限定在达到根本违约的情况, 轻微的违约并不能导致合同解除。从这个角度特别能够显示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的区别。法定解除与违约责任当然也有关联, 首先就在于某些违约行为可以导致法定解除。在这种情况下, 法定解除和违约责任发生关联。当合同一方因对方违约而主张解除合同时, 这一行为就意味着他放弃履行合同的要求, 并转而要求对已履行的部分恢复原状, 对有过错的行为尚可要求损害赔偿。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违约责任与法定解除也不重合, 法定解除也不是追究违约责任的必经途径。例如在一方已陷入迟延履行的场合, 且该种迟延履行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合同相对人可以主张合同解除, 并要求损害赔偿;合同相对人也可以径行要求损害赔偿。这取决于当事人的选择, 选择的差异在于法定解除的功能。法定解除将消灭原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的履行被排除;而直接进入违约责任, 原合同的权利义务还有实现的可能, 强制履行和修理更改等责任方式有采用的余地。债权人的这种选择为违约制度与解除制度不易澄清的一个方面, 德国在修改债法的草案中曾规定:“债权人得到代替给付的损害赔偿的场合, 给付请求权被排除。债务人在债权人行使选择权之前, 可以就该选择权的行使对债权人设定相当期间。在这一期间内债权人不行使选择权时, 债权人可以等待债务人所设定的相当期间经过之后, 请求代替给付的损害赔偿。”该条的规定被视为“将在解除与损害赔偿之伺展开的判例的立场明文化”。德国实务界多认为, 合同解除的意思表示是终局性的, 但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则不为终局性的选择, 故而只要债务人尚未现实赔偿, 债权人可以转为选择合同解除。这些选择的存在给予了债权人更多可能, 关键仍在于解除制度的功能——排除履行、对已履行部分的恢复原状。其次, 法定解除与违约责任的联系在于当违约导致法定解除后, 如须承担损害赔偿, 该损害赔偿的适用为违约责任的制度范围。一直统治法定解除后果的学说认定解除具有溯及力, 损害赔偿只是对信赖利益的赔偿, 但下文将证明, 法定解除后的赔偿应该为期待利益的赔偿。最后, 法定解除的实施结果和违约责任的实施都将导致合同关系的终止。合同解除将导致合同的终止为法律所规定, 但这里强调的是原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合同解除如由不可抗力等引发, 解除权的行使当使整个合同关系终止;如由违约引发, 合同解除及至损害赔偿的偿付才导致整个合同关系的终止。综上, 法定解除是一项具有自身独特功能的制度, 与违约责任并不具有隶属关系, 而是独立但有交叉的关系。诚如王泽鉴所言:“诸此债之关系上的要素, 并非个别单独存在, 毫不相关, 而是为满足债权人之给付利益, 尤其是双务契约上之交换目的, 组成了一个超越各个要素而存在之整体性。”

要补充说明的是, 对有效合同的未履行, 法律规制方式有两种:一为从违约行为的类型着手, 针对各种不同的违约行为规定具体的后果, 这从德国旧债法开始, 影响深远, 为我们所熟知, 并进而认为当然;一种为从补救途径与方法人手, 而将违约行为统一, 例如德国新债法第280条的“义务违反”。“在处理违约责任问题时, 任何国家的立法都会面临着如何使规则体系化的问题。如果是规定迟延履行、不完全履行或瑕疵履行等, 则可称为‘原因进路’;如果是以不履行的结果 (即救济) 为划分的基础, 一部分规定损害赔偿请求权, 另一部分规定合同解除权等等, 则可称之为‘救济进路, 。法定解除正是适应“救济进路”的制度类型, 它与违约制度间的关联因第一种规制方式而复杂。从德国债法修订及国际性立法所传达的信息看, 第二种方式因简便易行, 渐成立法主流, 故而在这种背景下讨论法定解除制度尤有深意。

二、合同的法定解除情形

自由与公平决定合同效力构成对法定解除原因哲学根基的说明, 同时也将合同的利益关系带入学者的视野。公平, 说到底, 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反映。合同山作为市场交易的表现形式, 当然是双方利益交汇的场合。债权人与债务人互相都付出了利益, 也谋求着己方的利益。居于公平性考量并实质上促成当事人自由实现的合同法定解除原因之成立, 其可操作性的判断仍要从合同利益中寻找标准。内田贵就指出:如果说, 契约的拘束力是指对违反契约而设置的法的制裁, 那么通过这一制裁所欲实现的政策 (欲保护的利益) 与拘束力的根据密切关联。 (2) 合同利益于病态合同的损害赔偿阶段最为复杂, 各种现实与隐性的利益皆纷纷出现, 成聚讼纷纭之势, 而这也正是理论发挥作用之时。在纷扰的利益之流中, 法定解除原因因合同履行利益的丧失而获得了自身存在的理由, 并直接导致法定解除后果的判断。我国合同法规定了合同的法定解除情形有五种:

(一) 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法定解除

对此, 应当把握两个概念:不可抗力和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可避免、不可克服的客观情况, 诸如台风、地震和战争等天灾人祸即是。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是指当事人无法得到其订立合同之时所欲达到的直接目的, 比如在房屋租赁合同中, 出租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收取租金, 承租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住进房屋。至于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之时所欲达到的间接目的, 如承租人之所以承租该房屋是为了观看中国五十年国庆典礼, 则非本条所调整。

(二) 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法定解除

这实际上是因预期违约而产生的法定解除。预期违约分为明示违约和默示违约。所谓明示违约, 指合同履行期到来之前, 一方当事人明确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所谓默示违约, 指合同履行期限到来前, 一方当事人虽然没有明确的表示其不履行债务, 但却以自己的行为或者现状表明其将不会或者不能履行债务。

(三)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法定解除

迟延履行, 又称债务人迟延, 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 但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却未履行债务的事实。一般而言, 发生迟延履行的情形, 债权人还不能立即解除合同, 而必须在催告后的合理期限之后才能享有解除权。

(四)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法定解除

因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 包括迟延履行, 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 此时另一方当事人享有解除权。与上述第三种情形的迟延履行不同, 在因迟延履行而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 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不经催告而径行解除合同。

(五)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的法定解除。这是一个兜底条款, 无须赘言

在司法实践审判中, 在适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时, 什么是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在本条规定的第一种情形和第四种情形, 都涉及到了“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何为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在实践中时有争议, 合同目的在认定违约和合同解除权中居于重要地位。合同目的只能是直接目的, 而不能是间接目的, 间接目的属于动机, 动机只有在特殊的情形下才能成为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的“合同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铁军.论建立我国的合同解除制度[J].法学研究.1994 (04)

[2]张卫红.略谈合同解除权的行使[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03)

[3]邹发云.关于合同解除的几个问题[J].学术界.1998 (04)

[4]李晓艳.合同解除权行使的若干争议问题[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02)

[5]彭诚信.合同解除程序及其效力[J].现代法学.1994 (01)

篇9:论合同的解除权

关键词: 解除权;合同解除的溯及力;损害赔偿

中图分类号:D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64-03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尚未履行前或尚未全部履行前,当具备合同解除条件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意思表示而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或向将来消灭的行为。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的其他原因不同,主要表现在合同的解除可以成为违约补救的一种方式,而其他合同终止的的原因不能作为合同补救的一种方式;合同的解除作为合同合法中的一项独立制度,与合同其他制度,如合同无效、合同变更、合同担保等制度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我国合同法完整体系。

一、合同解除权的分类

合同的解除权按照行使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单方解除权和双方解除权;单方解除权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行为符合解除权行使的条件时,另一方当事人便可行使的解除合同的权利;根据单方解除权的行使条件不同,单方解除权可分为约定解除权和法定解除权;约定解除权是指当事人双方事先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在合同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完全履行之前,当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当事人通过行使解除权而使合同关系消灭;法定解除权是指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法定解除合同的情形,当事人有权解除合同。合同的法定解除权根本上是非违约方的一种救济措施,是法律赋予非违约方在对方违约的情况下保护自身利益的手段。

双方解除权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经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合同。《合同法》第93条有明确规定:“根据自愿原则,当事人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内享有自愿解除合同的权利。”

二、解除权的行使

在上面所说的三种形式的解除权,即约定解除权、法定解除权和双方解除权中,双方解除权无需讨论,因为其是合同自由的体现,合同是否解除以及解除的效力仅需看双方的约定;值得探讨的是约定解除权与法定解除权,这两种都是在条件成就时,仅凭单方意思表示即可行使的解除权方式。有学者认为应通过诉讼手段——即通过向法院起诉来行使;有学者认为享有合同解除权的一方通知到达对方合同即解除;还有学者认为该两种方式均可,所以首先应观察其他国家关于解除权的行使方式如何规定。

(一)罗马法模式

在罗马法中,解除权行使的根据也是约定解除权和法定解除权两种。在罗马人看来现有有诉权而后才能谈到权利。因为权力必须有诉权的保障,否则形同虚设。这种观点在立法上的反映,就是《十二表法》把诉讼规范放在实体规范之前而列了三表:传唤、审理和执行。其后才是实体规范的规定。罗马法的诉权由法律分别规定,其数额有限,各有特定名称、适用条件和程序,除此之外,权利人不能请求司法救济。同时,一权力常有数诉权,权利人可选择其一而提起;而一权力受侵害,权利人也往往要运用数个诉权才能达到保全其法益的目的。在罗马法上,对于买卖、租赁这种双契约以及无名契约,已履行给付的一方,在对方未履行前享有“解约权”。这种“解约权”受“解约诉”这种诉权保护。从诉权与实体权利生成的顺序上看,“解约诉”先于“解约权”而产生,因此“解约权”只能通过“解约诉”来行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解除权只能通过诉讼的方式行使,不能通过自力救济方式行使。

(二)以德国法为代表的立法模式

《德国民法典》第349条规定:“合同的解除,以对另一方的意思表示进行。”根据第346条第一款合同解除权包括保留解除权(约定解除权)和法定解除权。因此,在德国法上,解除合同的效力以一方对另一方的意思表示进行。《葡萄牙民法典》第432条第一款和第436条第一款也规定约定解除权和法定解除权以意思表示为之。《瑞士债务法》第107条[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的期限确定]中规定:“双务合同中,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给予其一合理的履行期限或者由主管机关确定履行期限。”“在该期限内债务人仍未履行债务的,债权人仍可以起诉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并赔偿或者解除合同。”《日本民法典》第540条第一款规定“依契约或法律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有解除权时,其解除以对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进行。”就该条的含义,日本学界通说认为,解除的意思表示于到达相对人时发生效力,这点自不待言。

(三)我国解除权的行使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96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在司法实践中对该款的“通知”有三种不同理解:

第一种理解为应以诉讼外方式行使解除权,未在起诉之前“通知”对方的视为合同并未解除而是仍在继續履行。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合同的解除权是一种形成权,是凭借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应当属于一种私权而不应通过寻求法院等国家公权力机关来行使,法院审查的内容仅为当事人是否有资格行使解除权以及该解除权行使的效力,对于一种私权来说国家的公权力机关不应干预其行使。

第二理解认为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解除权人可以通过向法院送达应诉材料通知对方解除合同。江苏省高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就采用了这种做法。例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一)》(苏高发审委[2005]16号)第20条规定:“当事人在提起诉讼前未通知对方解除合同,起诉时要求解除合同的,对方当事人以诉讼前未通知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三种理解认为诉讼外和诉讼内行使解除权均可。以上三种做法,可以总结为两种模式:第一种理解成为诉讼外模式;第二种和第三种理解合称为诉讼外与诉讼并用模式。

值得研究的是解除权行使的第一种模式——诉讼外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行使方式值得讨论。

首先,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拉伦次教授曾经说过:“(形成权)在许多情况下并不需要权利人自己亲自行使形成行为,他可以有权通过提起一个形成之诉,来达到一个通过司法手段实现的形成。”也就是说形成权的行使并未仅仅局限于以私权方式,当事人仍可以一种借助于国家公权力来行使,只不过需要向法院提交相关法律文书,通过法院来行使,该两种手段之间只是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却相同。

其次,私权对抗是我国民法特征,采用诉讼方式行使解除权不会对异议权人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在我国,异议权只能通过诉讼而不能通过自力救济行使。即在解除权人诉讼外通知情况下,异议权人对解除权行使有异议,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解除权人解除合同的效力而不能通过诉讼外向解除权人行使异议权。因此若一方当事人采用诉讼方式行使解除权,则对方无需再提起诉讼以确认该效力,所需做的只是参加到之前的诉讼中,在该种模式下,不仅不会损害对方异议权,反而其行使权力更为便利,双方均参与到诉讼中来,实现了真正地位上平等。因此,我国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方式应为诉讼外与诉讼自由选择模式。

对于诉讼外通知与诉讼通知同时并用的方式,值得讨论。若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发出解除合同通知,之后又起诉至法院,通过法院向对方送达解除合同通知;在该种情形下,两种行使解除权的关系问题值得探讨。一般认为,合同解除权是一种形成权,仅凭单方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法律效力,即通知到达对方后已经发生解除合同的效力,之后诉讼通知方式其实属于一种重复行为,但是这两种方式对对方产生怎样影响?此时应分情况讨论:若两次解除通知理由完全相同,且是合同的全部解除,此时诉讼通知是对诉讼前通知的重复,应当以诉讼通知作为生效的解除通知,并据此认定合同是否解除;若两次通知理由不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形下,约定解除权与法定解除权并存时,应认为约定解除权具有优先效力,所以应以第一次的通知为准。

三、解除权的溯及力

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的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因此,从文义上看我国《合同法》承认合同的解除有溯及力;但是细察《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会发现其所承认的溯及力有前提条件,即“根据履行的情况与合同的性质”,也就是说解除权的行使是否有溯及力的问题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履行情况有合同本身的性质。因此合同的解除具有溯及力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特殊情况下,解除合同具有溯及力的原則,对非违约方和第三人是不利的。因此,应对以下几种情况作出限制: 第一,对于一些以使用标的物为内容的,如租赁、借贷等,一方在实际使用标的物经过一定期限以后,很难就已经使用和收益的部分做出返还。第二,在劳务合同中,一方根据合同规定提供了一定劳务,另一方接受了这些劳务,由于劳务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和利益,很难以同质量、同数量劳务来返还。所以,劳务合同解除只能向将来发生效力。第三,在委托合同中,由于受托人是以委托人名义和费用为委托人处理事务,在处理事务中,常常与第三人发生关系,如果委托合同的解除溯及到合同成立之时,将会使受托人基于委托人的委托而为的各种委托行为失效,使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失去基础,会给善意第三人造成损害,也影响交易秩序稳定。因此,委托合同的解除不应具有溯及力。第四,如果一方在接受履行后,将标的物转移给了第三人,而当事人又迫切需要解除合同,在此情况下,合同解除不应发生溯及既往效力,以免对第三人造成损害。

总之,很据合同法第九十七条,合同解除后应当恢复原状的,当事人有恢复原状的义务。如依据具体情况不宜恢复原状,则合同解除后,仅仅对将来发生效力。由此观之,先确定合同性质,然后再依情况区分其溯及力有无,如此显然更为合理。

四、合同解除权行使的法律后果

合同解除的直接后果就是双方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所欲达成的目的不能实现,因此违约方必然要对非违约方进行一定补偿。对于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性质,可以概括为三种主张:(1)因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说,即违约损害赔偿;(2)因合同解除之损害赔偿说,即侵权损害赔偿;(3)违约损害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结合说。

第一,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说,这里所指的损害赔偿为因合同未履行所引起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此损害赔偿是代替履行的损害赔偿,债权人可以就交易所造成的附加费用以及所丧失的收益要求损害赔偿。《法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采此说。

第二,因合同解除之损害赔偿说,此说以瑞士为主要代表,瑞士债法109条规定:解除合同一方可以请求因解除合同所遭受的损害要求赔偿。荷兰新民法典也采此说。

第三,违约损害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结合说,该种观点是以上两种说法的统一。合同的解除本身就意味着合同没有完全履行,因此承担违约责任中的损害赔偿实属当然;若在条件成就而使得合同解除,同时损害对方的利益,这种损害赔偿就不再属于违约责任性质,而应属于侵权责任性质,该两种损害赔偿性质不能混为一谈,一种可视为合同解除后另一种履行方式,另一种性质则类似于加害给付,只不过此时是在解除合同的情况下损害对方利益。在因加害给付而解除合同情况下,也同时产生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在我国,虽然解除后的损害赔偿性质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但是真正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则是损害赔偿范围,我国目前对补偿的范围有三种不同观点。

(一)信赖利益损害赔偿。信赖利益是指法律行为无效或者可得利益撤销或被终止,相对人信赖其为有效,却因无效或撤销或被终止的结果所蒙受的不利益。有学者认为“损害赔偿除包括因不履行合同义务所致损害以外,还应包括合同解除以后因恢复原状而发生的损害赔偿。此外,管理、维修标的物产生的费用或准备履行而支付的费用均属于非违约方经济利益的损失,这些费用是当事人信赖合同能够成立并能够履行而产生的,所以也应列入损害赔偿范围”。所以合同解除下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应包括:订约费用,准备履行合同和履行合同所支出的必要费用,返还给付物的费用等。

(二)可得利益损害赔偿。可得利益也称为期待利益,是指因损害事件的发生使权利人财产应增加而未增加的数额或者指如果合同正常履行以后可以获得的利益的损失。合同解除是为了使其恢复到没有订立合同的状态,而合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预期利益,即可得利益;既然非违约方将合同恢复到没有订立状态,则其就不应得到属于合同完全履行之后的利益,否则对违约方来说明显不公;这样做的原因还在于,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足以保护非违约方的利益。特别应看到,解除合同本身就是对违约方的一种制裁,因为是否选择合同解除乃是非违约方的一项权利,只有在合同继续存在对其不利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解除合同。所以,在由非违约方行使解除权的情况下,解除的后果只能对违约方不利。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对可得利益的赔偿不应包括在因合同解除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范围之内。否则,将会使非违约方得到不应得到的利益。

(三)维持利益损害赔偿。维持利益,也称固有利益或完全性利益,是指违反保护义务,侵害相对人的身体健康或所有权所遭受的利益损失。在合同解除后,一方当事人的人身权益或者财产权益可能会因合同的解除受到损害,该种利益并非之前所讨论信赖利益与可得利益,而是一种属于侵权责任性质的利益的损害,故在计算赔偿范围时,应采用《侵权责任法》相关理论予以考虑。

对于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对补偿范围的判断标准,现以在蔡志鸿诉被告厦门市邮电局一案为例说明。原告蔡志鸿付给被告手机材料费5140元,入网费3000元,SIM卡200元,频率占用费90元等共计8431元,经三次更换仍不能正常使用后将被告诉至法院;法院在最后判决书中写到:“原告蔡志鸿信赖利益受到侵害,信赖利益的支出包括主要信赖支出与从属信赖支出。前者指被害人因履行契约所必须支出之费用,后者指被害人非因履行契约所必须支出之费用,而是由对附随交易以及当涉诉之合同得到履行后当事人计划进行的交易所作的准备而构成。本案中,入网费的交付并不是履行买卖手机合同所必须支付的费用,而是因信赖涉诉合同得到履行所作的交易。因而属于从属信赖利益支出;故判令厦门市邮电局退还蔡志鸿机身款及材料费5431元,入网费3000元,折旧费364元,共计人民币8795元。”由此看来,该法院在此案中以信赖利益作为损害赔偿范围的标准而非其他二者,以该标准来计算损害赔偿的范围正好可以弥补原告的损失,而被告在此标准之下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在可得利益计算标准之下,双方对“可得利益”到底包括什么必然会陷入一种纠缠不清的境地,在此情形下让法官对“可得利益”进行定义也未必准确,二者相比,显然信赖利益的范围更为清晰;可得利益的范围必然要比信赖利益的范围广,因此在该种标准之下,赔偿数额也更高,与信赖利益相比,前者显然更为合理;虽然在我国并非所有法院都能以信赖利益作为损害赔偿的标准,但是以该案的标准来计算损害赔偿之范围更能趋近于公平正义,因此若是法院都能以此为标准,原被告双方便能真正享受到实体上的平等。

本文支持第一种观点,即信赖利益损害赔偿;在信赖利益损害赔偿中,一方当事人愿意为合同的订立、生效乃至履行耗费一定的物力财力,因此法律所保护的是信赖合同真实有效的一方的信赖利益,法律责令违约方对其进行补偿只是为了填补其所受到的损失而非使其获益;但是在可得利益损害赔偿中,如果责令违约方对非违约方本能得到的利益进行补偿的话,在违约方因此而获益之时违约方可能遭受损失,这种情形下的法律是明显倾向于非违约方的,与第一种观点相比有失公正。

我國《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从该条可以看出,合同解除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因此一方当事人为了避免自己遭受更大的损失选择解除合同,故合同解除也可以看做作为保全自己的一种方式。《合同法》九十六条规定:“当事人依照……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该条文中的“通知对方”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多数人认为该“通知”的意思为双方当事人的私下行为而并不涉及法院等国家公权力机关,并且只能以该种方式行使;文章在开始部分已经讨论过该“通知”的真正含义应为诉讼模式与诉讼外模式并用的一种解除权的行使方式,如此理解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权利救济方式的种类,而且使诉讼更为便宜。《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该条文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其真实意图在于:合同解除后,当事人若想使合同恢复到订立前的状态,即若要使合同具有溯及力,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要依情况划分:有的合同可以溯及既往,有的合同例如劳务合同便无法具有溯及力,有时为了交易安全以及保护善意第三人都无法使合同具有溯及力。《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除制度规定得不多,但以上所述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结语:

合同有效成立后尚未履行前或者尚未全部履行之前,发生法定或者约定条件时,会导致合同解除;就双方当事人来说,采用诉讼外与诉讼自由选择的解除权行使方式对其二者显然更为有利:诉讼模式使诉讼变得简单,后者仅需参加到之前提起的诉讼中去;诉讼外模式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自由的体现,双方当事人仅需“通知”,合同即可解除。合同解除后是否存在溯及力要依其性质而定,同时还应考虑相关第三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影响交易秩序的稳定。损害赔偿是合同解除后必不可少的环节,“信赖利益”应是计算损害赔偿的标准,以“可得利益”来计算会使双方在法律上的待遇明显有悖公正。因此,在行使解除权这一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在不同情形下境遇不同,只有充分发挥《合同法》的调整作用:有名合同适用《合同法》分则,无名合同适用《合同法》总则,在应用《合同法》法律规则的同时用诚实信用等《合同法》的法律原则加以辅佐,这有这样才能更趋于实体上的公正。

参考文献:

[1]周相:罗马法原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2]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

[3]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下册)[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4] [日]我妻荣:《债权各伦》(上卷)[M].徐慧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

[5]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 [德]卡尔?拉伦次:《德国民法通论》(上册)[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7]林宏坚,曾祥生:《论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载《法律适用》2010年第9期。

[8]王家福:《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9]年亚:《合同解除效力若干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10]叶金强,龚鹏程:《合同法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年亚:《合同解除效力若干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12何旺翔:《德国民法典合同解除法律后果的规定与借鉴意义》[J],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六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解除合同纠纷答辩状】相关文章:

劳动合同解除合同07-08

劳动合同解除合同04-14

解除合同赔偿04-21

违约解除合同04-26

合同解除制度04-30

保险合同解除05-13

合同期满解除劳动合同12-16

解除合同模板范文05-27

单方违约解除合同06-26

关于解除聘用合同07-02

上一篇:团委基层务虚会材料下一篇:销售员年度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