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长波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周期性的波动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运用周期理论分析金融危机,便于寻找危机根源。根据熊彼特经济长波理论,在第五轮经济长波繁荣期末端,推动本轮经济长波上升的信息技术创新持续降温,信息产业发展乏力,同时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导致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又加速了长波下降期的来临,是造成美国金融危机深层原因。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世界经济长波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界经济长波分析论文 篇1:

关于当前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特点的分析

受美国次贷危机拖累的世界经济实际上已经进入新一轮周期,从不同视角的分析发现:第一,从长波观点来看,本轮世界经济周期处于世界经济第五次长周期上升阶段的结束,其到来具有必然性;第二,从中周期视角采用比较方法发现,本轮世界经济周期下降阶段较长,波幅较大,并且表现出很强的同步性。进一步从中国的视角分析发现:中国经济不会改变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基本形状,但会使世界经济在原有运动轨迹上显示有中国影响的小幅波动,中国经济对处于下滑阶段的世界经济将起到“减速阀”的作用,从而减弱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振幅。

[关键词]世界经济周期;长周期;中周期

熊豪(1978—),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李天德(1949—),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四川成都610064)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经济周期性与非周期性波动与中国经济预警机制建设”(项目编号:05&ZD006)的阶段性成果。

所谓世界经济周期,就是在世界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世界主要国家的实际经济活动呈现同步的高涨、衰退、萧条和复苏,表现出高度相似的周期性运行态势,这种态势会重复发生,最终形成持续时间不同的世界经济周期运动。[1]依据定义,我们认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陷入发展低谷的事实,实际上就是新一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开始。危机的发生尽管促使相关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刺激经济复苏并走出低谷,但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不能给出明朗的答案,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从周期性的视角对世界经济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一般认为,按长度经济周期可划分为长、中和短三种形式,长周期中包含中短周期,而中短周期又属于某一轮次长周期,因此我们认为达到对一轮中短周期的深刻分析,既要结合当时的情况分析经济周期的具体特点,又要放在长周期波动轨迹的历史背景下以期发现影响经济周期的一般规律性的因素。

一、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中的长波规律

最早系统和明确地提出长波理论并认为世界经济周期中存在长波波动的是俄国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他在1922年和1923年的书中都提到了长波假说。1925年,在《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他正式提出西方经济中存在50年一次的长期波动,并系统深入地对长波进行了论述,运用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格、利率、进口额、出口额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波动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长度为48至60年、平均长度约50年的周期性波动,并指出,从18世纪末开始经历了三次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认为长波是由主要固定资本产品,如蒸汽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更新换代引起的。[2](P66-68)他还把每轮周期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第一个长周期的上升期从1780年开始,1810—1817年结束;下降期从1810—1817年开始,1844—1851年结束;第二个长周期的上升期从1844—1851年开始,1870—1875年结束;下降期从1870—1875年开始,1890—1896年结束;第三个长周期上升期从1890—1896年开始,1914—1920年结束。

约瑟夫•熊彼特在其1939年出版的《商业循环》一书中首次提出技术革新是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诱因[3](P54-58),这个用技术革新解释经济长波的理论被后人称为“长波技术论”,由于此理论非常有代表性,因此,熊彼特也成為继康德拉季耶夫之后,在长波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尽管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长期的繁荣把经济学家的兴趣从研究周期的甄别和成因转移到研究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及不同国家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上来,但此后世界经济的萧条和衰退验证了长波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诱使很多经济学家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如门斯和范•杜因等也提出了主要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经济长波,并以技术进步和革新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来解释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产生的主要原因,[4](P46-48)他们和熊彼特等都是技术创新长波论的主要代表,技术创新长波论是长波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学派,在长波理论中居于主流地位。

利用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同时按照康氏的长波理论,沿袭其划分方法,将康氏未研究完的世界经济的第三个长周期持续到20世纪中叶,并认为从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欧和日本相继完成或接近完成战后经济重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世界经济进入第四个长周期的上升期,在持续20多年的高经济增长后,自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此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一直增长乏力,出现了长期停滞的局面,世界经济由此进入了第四个长波的下降期。第四个长周期时期是石油化工和汽车工业的繁荣发展时期,该轮长周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90年代结束。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为标志的新经济时期,世界经济也由此进入了第五个长周期的上升期,其基础创新是信息技术,它不仅仅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包括社会劳动组织形式和内容的重大改变。依据前四次长波波动轨迹及其对五次、六次长波波动推测得到如图1所示的世界经济周期长波波动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经济波动存在大约50年左右的以技术创新推动的长波波动。

二、本轮世界经济周期到来的必然性

从世界经济周期长波视界来看,我们认为此次经济周期的到来有其必然性。按照50年左右的长周期划分方法,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的25年左右,应该是第五个长周期的上升期,这样推测下来,在2007年后的几年间,应是第五个长周期上升期的结束和下降阶段的开始。而选取的1960-2010年的世界单位资本真实产出增长率地周期波动也予与了证实。如图2所示,1960-1982年为世界经济处于下降阶段,这可以看作是第四次长波波动的下降阶段;1982-2007年世界经济处于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出是第五次长波波动的上升阶段。2008年世界经济开始步入下滑阶段,因此依据长周期理论,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的衰退,也即当前轮次世界经济中周期的形成,有着长周期波动的使然,因此第五次长周期上升阶段的结束和当前中周期的形成看似偶然的相遇却是必然的使然,二者叠加的结果将使未来世界经济在低谷中的运行持续较长时间。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上升期结束后将进入下降期,完成经济的一次转型,并为第六次长周期的形成打下基础。按照长周期的规律,我们推算,世界经济将在21世纪30-40年代结束第五个长周期,并在第五个长周期下降期结束后由于创新的出现而推动进入第六个长周期。

三、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具体特点

我们采用与前面轮次的世界经济中周期相比较的方法分析当前轮次世界经济周期的特点。为了分析的全面性,在分析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图时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经济增长率(WORLD)、东亚5国(ASEAN5)经济增长率和7国集团(G7)经济增长率三组数据。

依据峰—峰划分可以看出,2000-2007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周期,2000-2001年为本轮周期的下降阶段,2001-2007年为上升阶段。比照2000-2007年世界经济周期情况,我们可以对始于2007年但远未结束的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特点给出说明。

第一,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较长。2000-2007年轮次的世界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仅持续了1年。相比之下,尽管本轮世界经济周期尚未到达谷底,即使按照乐观的预测在2009年到达谷底,下降阶段至少大于2年(2007-2009年)。

第二,本轮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幅度较大。2000-2007年世界经济周期下降阶段,世界经济增长率从2000年的4.7%降到2001年的2.2%,落差达到2.5个百分点,而本轮世界经济周期从2007年的5.2%降到2009年的-1.3%(由于谷底尚不确定,分析方便我們以IMF对2009年世界经济-1.3%的预测为准),如果2009年是谷底,则这种落差达到6.5个百分点,远大于上轮2.5个百分点的落差。

第三,本轮世界经济周期波动表现出极强的同步性。为便于分析我们选取了世界和中国等9个世界主要国家实际经济增长率。在选取的时间范围内,如图4所示,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1988至今的三轮世界经济周期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同步性。在1988-2000年世界经济周期中,各经济体经济增长率波动趋势各异,到达波谷的时间各异,同步性很弱;在2000-2007年世界经济周期中,各经济体经济增长率波动趋势非常相同,除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上升趋势外,其余经济体在下降阶段同步性非常明显,均在2001年出现拐点,但在上升阶段却又显示出波动趋势的差异;在2007年开始的本轮世界经济周期中,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经济体均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

四、对本轮世界经济周期中中国因素的分析

中国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作用中被寄予了厚望,而中国政府果断及时地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证明了这种厚望是可信的。在完成2008年经济增长保8%的任务后,各方对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更是充满了信心,IMF2009年10月份的预测乐观估计为8.4%,悲观估计也为7%。对中国在本轮世界经济周期中所起作用和影响该如何评价?我们主要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规模和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两个方面考察:

第一,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来看,我们认为尽管中国经济不会改变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基本形状,但会使世界经济在原有运动轨迹上显示有中国影响的小幅波动。

我们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重量比重衡量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图5显示,(依照IMF采用统一口径提供的数据)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很低,在2005年以前一直在4%左右徘徊,而相比之下美国、欧盟和日本很高。1980-2008年间平均比重美国是27.5%,日本是12.32%,欧盟是29.2%,远高于中国的3.6%。因此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横向地位比较来看,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限,对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不大。但是图5还显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而美日欧比重自2004年后呈下降趋势。依据IMF预测2009年这一比重基本与日本相当,2010年为9.4%,超过日本的8.4%,这表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地位在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增强,因此我们认为尽管中国经济不会改变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基本形状,但会使世界经济在原有运动轨迹上显示有中国影响的小幅波动。

第二,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来看,中国经济对处于下滑阶段的世界经济起到“制动阀”的作用,减小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振幅。

我们在判断世界经济周期时,世界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因此把各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作为判断其对世界经济周期的一个指标是可行的。如图6所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2001年后,这种贡献表现显著,在所选择的经济体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2006年为例,当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41%,中国经济的贡献为1.62%,远高于美国的0.56%,日本的0.13%,欧盟的0.42%。在世界经济发生衰退的今天,中国经济仍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必定对世界经济增长率做出更多的贡献。尽管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等严重困难,2008年我国9%的GDP增速仍然较高,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超过20%①。在世界各国经济一片低迷时,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却达到了6.1%,第二季度为7.1%,第三季度为8.9%。因此从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和中国经济增长未来的趋势看,中国经济对于处于下滑阶段的世界经济起到“减速阀”的作用,减小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振幅。

五、结论

对始于2007年但远未结束的当前世界经济周期相关特点的分析,实际上带有预测性质,但通过对世界经济周期中蕴含的某些规律把握和不同角度的考察,我们仍然可以归纳出当前世界经济周期的一些特征。

就经济周期的收缩期而言,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较陡(较大的波动幅度已经说明这一点),而且下降阶段将要表现出拉长的趋势,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是贸易的视角,世界贸易额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很高,2008年世界进口总额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2.5%②,贸易是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表现出大幅下降趋势的当前世界贸易额可能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其次,从美国的视角分析,作为震源的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其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在1990-2008年间平均为15.5%③,这表明美国才真正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美国经济短期复苏的前景不是很乐观,其经济的低迷将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

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将表现出拉长的“拖尾”特征。基于以下两点我们认为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处于一个较长的扩张期。第一,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大巨大影响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各国纷纷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加快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超国家监管机构的产生,所有这些为今后长期内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为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二,当前世界各国从供给和需求方面双管齐下地采取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为经济的后续发展提供了绵延不断的动力。

注释:

①2009年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的发言。

②依据IMF2009年6月份《World economic outlook》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出。

③来源同上。

[参考文献]

[1]徐前春.世界经济周期的生成和传导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

[2](俄)康特拉季耶夫.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A]. 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十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美)约•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荷)范•杜因.经济长波与创新[M].刘守英,罗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薛华】

作者:熊 豪 李天德

世界经济长波分析论文 篇2:

从熊彼特经济长波角度看美国金融危机

摘要:周期性的波动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运用周期理论分析金融危机,便于寻找危机根源。根据熊彼特经济长波理论,在第五轮经济长波繁荣期末端,推动本轮经济长波上升的信息技术创新持续降温,信息产业发展乏力,同时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导致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又加速了长波下降期的来临,是造成美国金融危机深层原因。所以美国已经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处于第五轮经济长波下降期,直至新的重大意义的技术创新发生。

关键词:熊彼特;经济长波;金融危机;创新

一、引言

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的边缘,一些发达经济体已经或接近陷于衰退,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已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经济学家从次贷风波寻找危机的直接原因,如美元国际本位制和美国长期实行的“双赤字”政策,美国经济过度的虚拟化、经济思想过度自由化、政府职能存在错位缺位、金融创新异化和委托代理关系失衡等。但都未触及金融危机的真正本质。

马克思指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法则”。所有国家的经济运行都不可能表现为持久的单边上扬,周期性波动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经济情况很少静止不变,在繁荣过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经济扩展让位于衰退。当最终达到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这就是所谓经济周期。它至少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成为世界工业国家的特征。离开了经济周期的特定波段去讨论经济,是不会找到真正答案的。虽然也有文章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去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但是鲜有文章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本文尝试运用以创新为特点的熊彼特经济长波理论来分析美国此次金融危机,并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做出预测。

二、熊彼特经济长波理论概述

经济发展的周期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长波理论因其普适性和规律性,而日益被接受。五十年左右的经济长波本质上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周期。

(一)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是以创新为基础研究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是由创新所引起的旧均衡的破坏和向新均衡的过渡。经济发展就是通过一个均衡向另一个更高的均衡不断跃升来实现的。熊彼特首先运用经济周期的“纯模式”来解释经济周期中的繁荣和衰退两个主要阶段的产生。他又进一步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纯模式”只是创新引起的第一次浪潮,必须再引入第二次浪潮才能解释四个阶段的经济周期波动。

(二)熊彼特开创的技术创新的长波理论

对于熊彼特的经济周期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长波理论。长波理论由康德拉耶夫在1925年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平均长约50年的长期波动。”但康德拉季耶夫却并没有就长波做出理论上的解释。

熊彼特首先对长波的运行机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解释。按照熊彼特的说法,无论是“纯模式”,还是周期的四个阶段循环的形成,关键在于创新活动。他又进一步认为,创新是大小不同的,有的创新影响大,有的影响小,有的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引入经济生活中,有的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能实现,这样势必会出现长短不一的经济周期。于是出现了熊彼特所谓的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之说。熊彼特认为,长波周期源于那些影响巨大,实现时间长的创新,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活动,如铁路的兴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电气化和化学工业的兴起等。他把产业革命看成是大的技术革新活动的浪潮。

在一种静态均衡状态中,企业家的重大技术发明会给其带来利润,促使其他企业家纷纷进行模仿,扩大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便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经济高涨,此即“第一次浪潮”。这时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出现了许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的投资和投机,以致形成虚胀或过度繁荣,此即“第二次浪潮”。当新技术的普及应用达到一定程度后,超额利润消失,很多企业亏损或破产。与此相伴随,过度投资和投机活动也就停止,对银行信用的需求也开始紧缩,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而进入一个病态的失衡阶段。这使经济进入“萧条”状态,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许多正常的活动受到破坏。“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

(三)熊彼特经济长波的划分

按照熊彼特的划分,截至1939年,资本义历史上业已出现了三次长波,第三次长波只进行到一半。范杜因在20世纪70年代考察了截至1973年的经济长波,总结了前三波的各个阶段,前三轮长波已基本得到现实的证实。一般认为,第四次经济长波开始于20世纪中期,在持续20多年的高经济增长后,自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后进入下降期。关于第四轮经济长波何时结束,第五轮经济长波何时开始,理论界争论较多。本文比较赞同陈漓高,齐俊妍的第四次长波结束于1991年,第五次长波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时间为1991年的说法,大约在2009年达到波峰。五轮经济长波的划分如表1所示。

三、熊彼特经济长波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分析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不断深化,成为世界经济第五轮长波繁荣期结束的直接诱因。但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熊彼特经济长波理论,是信息技术创新及信息产业发展的停滞或衰竭,第五轮长波开始从创新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于此同时,美国为了改变经济周期变化规律,推行相关政策刺激经济金融化,但当金融泡沫破灭,次贷危机产生,经济还是势必进入衰退阶段。

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新经济长波的胚胎已经在高技术创新活动中孕育成熟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新摩尔定律的出现,信息技术产品每18个月更新一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后来居上,并强烈地冲击着世界经济格局,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据统计,在1994-1996年间,美国经济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率27%、传统产业仅为14%、汽车产业仅为4%。美国连续9年保持4%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接近于零。传统产业中4000万人失业,但是新产业创造了7000万人的就业机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在这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引发新的生产力革命,导致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的延续。一个由信息技术主导世界经济的“信息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在进入21世纪后,推动第五轮经济长波上升和繁荣的、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也已经开始进入饱和期。“在2001-2007年期间,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的几何年均增长率仅为2.9%,大大低于此前的20年。”以IT产业为主导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及其长波周期,经过20多年不断的技术创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出现更高级别的技术创新,原有的创新企业就失去技术优势,因而无法利用技术创新优势获取超额利润,于是出现了资本积累过剩,投资和生产必然由高潮转向低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减弱,第五轮经济长波进入了繁荣期的末端。

美国政府也早已深知高科技产业不可能无止境地促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下去,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高科技本身的特点和经济中的其他制约因素,高科技产业也有可能出现停滞甚至滑坡。于是从21世纪初开始,美国政府为了防止美国经济可能面临的下滑趋势,也为弥补“9·11”事件对美国国民心理所造成的重创,开始实施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衍生工具的发展,放松监管。与此同时,美国金融机构将信用等级较差的人也拖入借贷者行列,并将这种次级债通过衍生品市场发往全世界,让全球为其刺激经济的政策分担风险。美国实施这种政策的结果直接刺激了经济的金融化。美国金融业在国内总利润当中所分割的比重越来越大,从80年代初的不足20%上升到30%左右,并在21世纪初一度达到45%。美国希望能由此改变经济规律的运行方式,使经济长期繁荣下去。但这种政策只是使美国经济保持了表面上的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衍生品制造了巨大的泡沫,当泡沫破灭后次贷危机爆发。

而此次次贷危机恰好发生在第五轮长波下降期临近的关口,一方面使得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这加速了长波下降期的到来;另一方面,长波下降期的临近也使得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加严重和持久。如果不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优势也已渐消失,长波繁荣期的临近结束,次贷危机仍有可能发生,但未必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然而,即使没有次贷危机,由于信息技术创新衰竭所造成的长波下降期也必然会到来,只是可能会以其他危机的形式发生。次贷危机只是科学技术危机的表象;只是人类发展历史面临的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出现停滞;只是现代社会在旧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积累起的巨大社会生产力面临崩塌的表象。

四、美国金融危机未来发展预测

经济周期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被人为刺激起来的经济没有延长繁荣期或跳过衰退期达到下一个均衡的能力,美国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被人为改变而积聚了严重失衡的经济周期的一次回归。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和周期的先导和前提。如果要迎来经济的复苏,使经济增长进入下一个长周期,必须占领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必须有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重大变革的技术创新的出现。虽然科学家一直努力致力于科技创新,但可惜,时至今日,在生物、材料及能源领域等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实践上尚未有大的突破。如果把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置于这个视角中加以考察,将很难得出乐观的结论,我们预测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下滑的阶段。而可能成为下一周期主导产业的,将是与延长人类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的生物、生命和基因产业。这是因为工业化社会已先后解决了人类吃穿住用、交通、城市化和信息化等问题之后,今后要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更大质的变化的主要技术革命,是如何延缓人类生命周期这一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除非生物、生命和基因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有所创新和突破,否则美国经济很难复苏。

参考文献:

1、魏曙光.金融危机的理论解读及政策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14).

2、安毅.美国金融危机成因与中国金融改革[J].财经科学,2009(4).

3、丁浩.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机理与金融危机根源探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1).

4、孙可娜.经济周期视角下金球性金融危机的审视与理性思考[J].现代财经,2009(2).

5、李慎明.美国经济极有可能已步入40年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收缩期中的衰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03-18.

6、尹国俊,曾可昕.从经济周期看美国金融危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5).

7、熊彼特.经济周期循环论[M].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8、陈漓高,齐俊妍.信息技术的外溢与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7(7).

9、陈漓高,齐俊妍,韦军亮.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进入衰退期的趋势、原因和特点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5).

10、朱安东,尹哲.长波理论视野中的美国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马童童

世界经济长波分析论文 篇3:

论企业家创新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

[摘 要]企业家的蜂聚式创新导致了创新浪潮的产生,创新浪潮使经济长波兴起。当企业家创新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核心投入要素,工业革命就会发生。领先创新企业家、模仿创新企业家、工艺创新企业家在工业革命的各个阶段起不同的作用,缺乏模仿创新和工艺创新,工业革命不可能走完整个过程。企业家创新不但导致新兴主导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而且随着主导产业在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国家渗透与传播,影响了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格局。领先创新企业家往往主导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他们的创新具有独特的特征。

[关键词]企业家创新;经济长波;工业革命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7.180

1 工业革命、创新浪潮与经济长波

要研究企业家对工业革命的作用,就必须理解工业革命、创新浪潮和经济长波的关系。

工业革命、创新浪潮、经济长波等概念,诞生于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理论体系。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阐述了机器设备的变革与生产力、社会关系、社会阶级变化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工业革命”的概念。1939年,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中第一次阐述了“蜂聚创新”的现象,认为企业家创新在时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是以创新浪潮的形式存在的。经济长波是由康德拉基耶夫发扬光大的,1926年,他发现了当时的几个发达国家,18世纪以后的批发物价、人均工资、人均煤炭和生铁产量、国债利率等,都存在相同的长期波动规律。

这三个概念都与企业家创新密不可分。在经济长波低谷,企业家的“蜂聚式”创新导致了创新浪潮的产生,每一次创新浪潮又会导致一次经济长波的兴起。如果企业家创新使经济发展的核心投入要素(如铁、煤、钢、石油、电子芯片等)发生变革,从而引起一系列潜在的新要素组合,形成全新的主导产业,如棉纺、蒸汽机、铁路、电力、汽车、计算机等,导致经济社会重大变革,那么新的工业革命就已经发生。每一次工业革命可能包括几个创新浪潮和经济长波。

目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但是,对这次工业革命的界定并不一致。一些国家的官方认为,目前是可回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而众多的经济学学者卻认为,世界所面对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第二次创新浪潮。

贾根良2016年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智能化》,根据经济史学家图泽尔曼和钱德勒将第一次和第二次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合称为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传统,将第三次和第四次长波合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将第五次和第六次长波合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每次工业革命划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一次创新浪潮构成,即每次工业革命含两次创新浪潮。同年,黄阳华在国内顶尖学术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发表《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历史考察与展望》,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称为“制造业的机械化革命”,由第一次和第二次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组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被称为 “制造业的电气化革命”,由第三次和第四次长波组成,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很可能是第五、第六次创新浪潮的涌现与拓展过程,目前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为第六次创新浪潮。

无论如何界定这次创新浪潮,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事实:所有的企业家都面临着新一轮经济长波的兴起,呼之欲出的“工业革命”将助推工业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跃升,企业家必须抓住这次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在创新浪潮中有所作为。

2 企业家创新推动工业革命的全部进程

企业家创新并不等同于发明。熊彼特认为,发明如果不能被实施,那么它与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关系,比如,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对当时的经济并没有产生作用,只有到了18世纪末被企业家运用到实际中才产生经济价值。企业家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企业家通过这种组合,改进企业的组织形式、引进新的产品、改进产品的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地破坏旧的经济结构、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创新浪潮只能发生在经济低迷时期。美国经济学者米契尔提出:“经济长波存在的条件是市场交换、货币体系和为利润而生产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企业家创新的经济活动处处受利润率变动的支配。”在经济长波繁荣阶段,企业家没有什么动力去冒险从事创新活动,只有当上一次创新浪潮不能产生利润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大量的企业家创新活动。

创新浪潮分为领先创新阶段、模仿创新阶段和工艺创新阶段。在领先创新阶段,一些领先创新企业家把上一次经济长波中已经成熟的基础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冒着不确定性的风险投入物力、尝试设计出全新的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企业家创新是失败的,但是一旦个别企业家突破关键环节,产品被市场接受,许多创新的风险和障碍就减弱了。在模仿创新阶段,大量企业家被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超额利润吸引,步领先创新企业家的后尘,这些企业家通过模仿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同领先创新企业家竞争。与此同时,大量的科技人员也会进入这一市场,克服技术障碍、改进技术规范、提高技术壁垒,使生产成本下降、产品质量和易用性提高,产品价格逐渐降低而被普通大众所接受。这时,领先创新企业往往在成本上并没有很大的优势,为应对模仿创新企业家的竞争,他们会不断地推出升级换代产品、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建立技术壁垒,以持续的创新引领产业继续向前发展。在工艺创新阶段,市场趋向饱和,企业家往往致力于工艺性创新,或者在产品的质量、易用性、形状、重量等方面保持差异化,或者重新界定产品的概念、跨产业横向发展。

企业家创新导致新兴支柱产业的诞生与发展。在领先创新阶段,由于企业较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成熟,产品价格较高,市场规模有限,企业家创新并不能创造一个支柱产业。在模仿创新阶段,随着产品技术逐渐标准化,管理和商业模式逐渐适合市场特征,产品深入人心,市场规模扩大,上下游企业壮大,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当其作用扩散至其他产业,新产业就完成向主导产业的蜕变。在工艺创新阶段,新产业的影响力急剧扩散,其经济支柱的地位日趋稳固。

企业家创新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在创新浪潮的初期,领先创新往往发生在少数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地位会有所提高。随着主导产业成熟,主导产业会向其他国家扩散,企业家创新也随着产业向外输出。当产业的技术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成本变得更为重要,大量制造环节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往往快于发达国家。历史证明,在同一个经济长波初期,所有的国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先进国家还没有通过企业家创新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后进的国家就可能“弯道超车”,赶超先进国家。

3 领先创新企业家主导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

如上所述,领先创新企业家、模仿创新企业家、工艺创新企业家共同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的进程,但是,起主导作用的是领先创新企业家。在历史可回溯的每次创新浪潮中,都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他们分别是瓦特、斯蒂芬逊、爱迪生、丰田喜一郎、乔布斯,除了丰田喜一郎是工艺创新企业家外,其余的都是领先创新企业家。

瓦特出生于1736年,他的父亲是位技师。17世纪末,萨夫里发明了第一架可以付诸实用的蒸汽机,瓦特决定进一步改进。他租借了一个地窑,在企业家巴罗克的帮助下,获得了发明专利证。但是,瓦特的蒸汽机存在不少缺陷,巴罗克的公司也破产。后来在博尔顿的资助下,瓦特继续改进蒸汽机,并最终被市场接受。从此以后,蒸汽机作为动力机在纺织、冶金业、面粉等工业中应用,把英国工业革命推向最为坚决、最为彻底的发展道路。

斯蒂芬逊于1781年生于一个矿工家庭,1801年特里维西克造出了一台能够正常工作的火车头。1814年,斯蒂芬逊制作出第一台机车,但并没有受到欢迎。1817年,皮斯聘请斯蒂芬逊修建一条从达林顿到斯特克顿的铁路,斯蒂芬逊经过一番努力,铁路通车,蒸汽机车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铁路建筑的狂潮,引起煤矿业、钢铁业以及其他工业部门的扩大,铁路网使人们更易于离开农村到工业城市寻找工作,因而出现了人口大迁移。

爱迪生生于1847年,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1869年,与鲍普合辦鲍普-爱迪生公司,1878年,J·P.摩根参入投资成立了“爱迪生电灯公司”。爱迪生试过1600多种耐热材料、6000多种植物纤维材料,最后制造出可以民用的电灯。1880年,开办了灯泡制造厂和发电厂。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这位不知疲倦的企业家把人类从蒸气时代带入了电气时代,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乔布斯生于1955年,是一个私生子。1976年和沃兹在车房里成立了苹果公司,1977年“苹果Ⅱ”机在展览会上一鸣惊人,1983年苹果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公司。1997年乔布斯推出IMAC计算机,1999年推出iBook笔记本电脑,2001年发布iPod,2007年推出iPhone智能手机。乔布斯以天才的电脑天赋、绝妙的创意脑筋、伟大的目标引领了第五个经济长波发展进程。

这些推动工业革命的领先创新企业家,并不是出身名门望族。他们出身平民家庭,具有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热爱创新的精神,在车库、地下室、仓库等简陋的地方白手起家。在他们创业的起初,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也没有得到政府的扶持,甚至受到社会的怀疑和打击,但是得到合伙人(商人、投资家或发明家)的大力支持。他们并不是一次实验就成功的,往往要对产品进行多次改进。他们之所以致力于创新,是因为国家有十分强大的专利保护制度,并且他们依靠专利保护获利。

参考文献:

[1]贾根良.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智能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6(6):87-206.

[2]黄阳华.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历史考察与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66-77.

[3]陈漓高,齐俊妍,韦军亮.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进入衰退期的趋势、原因和特点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5):3-11.

作者:徐全军

上一篇:水利市场水利经济论文下一篇:经济发展模式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