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性经济新闻论文

2022-04-17

【摘要】大众化经济新闻是指与专业的经济、金融类媒体的经济新闻相对的,“面向大多数社会成员传播的新近变动的经济信息。”大众化经济新闻的特殊性首先是由“经济新闻”的内容属性决定的,其次是由“大众化”的受众对象的特点要求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析性经济新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分析性经济新闻论文 篇1:

企业经济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解读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经济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首先采集大量文献资料,对企业经济新闻报道的性质、特征及类型进行分析。继而在该基础上对企业经济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进行探究,深入挖掘了其经济促进功能、信息传递功能、指导服务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文章对企业经济新闻报道的运用具有一定的贡献性作用。

关键词:企业;经济新闻;社会功能

新闻信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企业经济新闻报道主要从经济新闻内容出发,对各项企业内容进行报道,将新闻内容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好的经济环境氛围。这种新闻报道可以明显改善企业市场经济效益,对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经济新闻概述

(一)企业经济新闻的性质和特征

经济新闻主要对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等进行报道,该报道以经济活动为中心,对各项经济内容进行展现。企业经济新闻报道主要对企业经济内容进行报道,主要围绕企业经济方面发生的变革和发生的重要事实开展,整体报道内容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

企业经济新闻报道是企业日常工作和服务的重要信息来源,对企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该经济新闻与其它新闻内容一样,都具有非常高的实时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其报道过程中都要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原则,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当前企业经济新闻报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企业经济新闻报道具有明显政策性。企业经济新闻报道时要结合党政工作建设、企业日常建设等内容,要与一定时期国家、政府或企业的经济政策相关,能够对各项政策内容进行彰显和宣传,因此,企业经济新闻报道具有非常高的政策性。这些经济报道是国家、政府、企业等相关政策的诠释,是企业经济体制发展的关键。

2.企业经济新闻报道具有明显专业性。企业经济新闻报道与其它报道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经济新闻内容对企业经营、服务、管理等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释,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该报道在运用过程中常选取非常专业性的经济词语或专有名词,整体内容涉及到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

(二)常见的企业经济新闻类型

当前的企业经济新闻类型主要包括政策性经济新闻、信息性经济新闻、服务性经济新闻、自然现象性经济新闻等。

政策性经济新闻主要反映企业工作中的党政方针、经济方针政策等,主要以国家政策、政府政策及企业政策执行作为报道重点,对企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性经济新闻主要反映企业工作中的各项经济信息。这些经济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最新经济动态、企业经济建社交流工作、企业产品经济等。信息性经济新闻信息量非常庞大,信息体系内容丰富,时效性非常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服务性经济新闻主要是企业服务中的各项新闻内容,其新闻体系与企业发展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可以从消费、生产、流通、促销等各个方面实现各项信息的传输,对信息内容的完善具有非常密切的作用。服务性经济新闻内容可以明显改善各项服务体系指标,可以从本质上改善企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而自然现象性经济新闻主要报道了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的自然现象新闻,该新闻内容深入挖掘了企业经济活动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明显改善了自然经济活动体系的构建效益。

二、企业经济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分析

(一)经济促进功能

经济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对企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企业发展中的任何材料都可能成为经济新闻,成为企业宣传的核心。企业经济新闻报道可以为企业经济平台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可以明显改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上述经济新闻内容下,企业可以形成良好的软环境,文化内容得到非常好的提升,这种提升作用到企业经济上,大大改善了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品牌、声誉和形象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企业经济新闻报道可以全方位传达经济政策,对各项政策内容进行体现,这对经济体系效益的改善和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经济信息深入分析了市场发展内容,对市场行情进行全面展现,信息报道的作用也将在企业建设中充分突出来。在企业经济新闻报道中企业可以深入全方位了解经济消息,对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进行合理设计,实现自身经济建设指导,从本质上改善产品促销效益。《中国证券报》在2008年11月27日发布了《关于扩大消费工作的指导意见》,及时对市场环境信息进行宣传,这为我国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在该信息指导下,企业不断对自身产品进行调整,将产品与市场紧密结合,经济建设效益大幅提升。

除此之外,企业经济新闻报道还可以形成一种感召力,通过其独特的新闻魅力形成良好的新闻传播,对各项企业经济信息进行公布,形成良好企业经济印象。这种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经济新闻的社会感召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企业经济新闻报道中,对企业经济内容进行借鉴,促进了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信息传递功能

企业经济新闻报道可以对各项经济新闻进行全面传输,通过新闻实现人员、社会的感知,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途径,为人性化经济内容宣传创造良好的条件。新闻报道中明确指出新闻要坚持人文理念,要对各项人文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充分尊重人的权利,改善人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企业经济新闻报道可以提升企业经济活动效益,减少企业工作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在该信息结构下各项经济体系可以得到本质上的转变,经济内容可以得到全面化提升。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经济新闻报道体系日益增多,报道内容逐渐多样,报道与人们生活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断贴近。

企业经济新闻报道实现了人性化角度的切入,完成了新闻信息的人文关怀,明显改善了企业经济新闻报道的信息传递效益,提升了信息运用质量。该新闻报道可以对企业市场行情、物资需求、生产状况进行全面报道,将各项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到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条件,从本质上改善了企业发展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企业经济新闻报道信息传递效益大幅改善。这种环境大大改善了受众的自主选择性,转变了传统企业经济新闻报道中受众选择限制问题,信息传递及运用质量大大提升。

(三)指导服务功能

企业经济新闻报道的指导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基本需求指导服务和特殊需求指导服务两方面。基本需求是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普遍,而特殊需求是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各项需求内容,在社会特定环境下产生,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

企业经济新闻报道从上述两方面内容出发形成了对应的报道方向,将企业中的职工需求、干部需求与企业发展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化、完善化的经济新闻报道体系,各项新闻报道效益非常显著。只有充分实现企业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需求任务,对各项使用与满足目标进行完善,企业才能够得到本质上的发展。

企业经济新闻报道是基于媒体环境的一种特定的企业需求,可以实现企业凝聚力的提升,改善企业文化的传承,在这种制度体系下,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效益可以得到大幅提升。在该过程中合理运用企业经济新闻报道,对有价值的经济体系进行宣传,这从根本上改善了企业经济体制,对企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催化作用,尤其是在企业知名度、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与此同时,这种催化还提升了信息的服务质量,改善了信息内容对员工的指导服务效益,循序渐进,大大改善了企业指导服务机制。

(四)文化传播功能

企业经济新闻报道的文化传播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传承上,该内容实现了对文化内容的潜在传播,依照经济新闻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有效改善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企业经济新闻报道可以明显促进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改善企业各项建设指标,对企业品牌的形成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品牌效应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品牌竞争可以明显改善各项企业经营效益,可以实现对经济品牌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经济发展效益。企业经济新闻报道为企业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企业中的文化内容,形成了非常好的文化环境背景。在该背景下,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企业可以达到经济建设和产品建设的双赢。

除此之外,企业经济新闻报道还可以提升企业之间的联系,对各部门之间的内容进行调整,对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的改善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企业经济新闻报道可以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内容,可以让员工充分了解到企业发展中各项工作的重要性,让员工形成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这是企业发展效益提升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企业经济新闻报道还可以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发展规划,让员工通过企业经济新闻报道深入挖掘企业发展要义,形成良好的企业经济建设体系,从本质上改善企业内部发展环境。

三、总 结

企业经济新闻报道要具有高度的政策性、真实性和专业性,要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经济发展状况、企业经济政策及企业经济方向等,要能够对各项信息进行全面展现,提升报道内容的运用效益,从本质上提升自身报道价值。只有实现了企业经济新闻报道的全面运用和挖掘,各项新闻作用才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发展效益才能够得到本质性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帆.浅议企业经济新闻报道与企业宣传工作[J].企业导报,2014(3).
  2. 王佳音.市场经济下如何发挥经济新闻的传播作用[J].新闻传播,2014(5).
  3. 李萍.论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文化意义及不足[J].新闻知识,2013(8).
  4. 李科,张帆.如何提升企业经济新闻报道的传播力[J].新闻窗,2011(6).
  5. 龙燕宁.浅论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攀登,2009(4).
  6. 路鹃.论经济新闻报道在市场化趋势下的社会功能变革[J].新闻知识,2010(11).

[责任编辑:传馨]

作者:翁灵娜

分析性经济新闻论文 篇2:

浅谈报纸大众化经济新闻

【摘要】大众化经济新闻是指与专业的经济、金融类媒体的经济新闻相对的,“面向大多数社会成员传播的新近变动的经济信息。”大众化经济新闻的特殊性首先是由“经济新闻”的内容属性决定的,其次是由“大众化”的受众对象的特点要求的。

【关键词】大众化经济新闻;采写要求;表现手法;实用性

大众化经济新闻是指与专业的经济、金融类媒体的经济新闻相对的,面向大多数社会成员传播的新近变动的经济信息。大众化经济新闻的特殊性首先是由“经济新闻”的内容属性决定的,其次是由“大众化”的受众对象的特点要求的。

1大众化经济新闻的特性

大众化经济新闻是在传播经济信息的论域内以精英化经济新闻为参照系的经济信息。受众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信息的需求,是促成经济新闻重要价值的前提条件。大众化经济新闻的特性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1微观性信息服务包含宏观与微观的服务,宏观的经济信息可能会成为决策者的重要参考资料,而微观的经济信息则可能给受众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是受众所普遍关心的。大众化经济新闻的信息服务具有微观的特性,它可以被受众直接利用。如: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信息,受众只需通过与有关单位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便可以直接使用;受众根据商品供求信息,便可以得到或出卖某种商品;根据外汇证券、股市行情、投资意向、人才需求等信息,便可以兑换成交、引进,等等。

1.2实用性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都必然会涉及、影响方方面面的利益格局,个人利益会触动,局部利益会牵动,人事关系、利害得失会变动,这些都应是受众所十分关注的。当然,受众对经济信息的获取,主要关心的是经济信息对自身及家庭的经济活动、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因此,受众对经济新闻的选择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传递的信息的有用程度。当然,经济新闻的有用性是指对大多数受众有用,应追求受众的普遍兴趣。

1.3可读性经济新闻的专业性较强,为了使受众易于理解、接受,需要减少受众的阅读障碍,增强可读性。大众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即,在内容方面要有贴近性;在形式方面要有普及性。

1.3.1贴近性大众化经济新闻的贴近性是指在选择经济题材时要求贴近受众,选择受众关心的问题,诸如经济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受众对基本生产必需品和热门消费品的供销状况与价格情况,对农贸市场的价格情况,对物价指数、银行利率、工资调整乃至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都非常敏感,大众化经济新闻若能瞄准诸如此类的问题适时进行报道,在内容上便能贴近受众。

1.3.2普及性大众化经济新闻如果写得太专业化,专业术语、数据等连篇堆积,会使报道晦涩、枯燥,受众不愿意读。为避免上述毛病,大众化经济新闻要做到深入浅出,比如把高深的专业技术知识用形象的比喻化解为受众所能接受与理解的内容。

2大众化经济新闻的采写要求

2.1题材的选择在大众化经济新闻的题材选择时,首先应明确所报道的事实,是不是受众所需要的信息,即是否可以减少或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记者应如何理清思路,以便挖掘经济信息呢?现代经济学表明,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寒暑表”,消费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影响百姓生活的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因素。由此,大众化经济新闻应抓牢消费问题作为选择题材的切入点,紧盯市场走向和发展变化。即:

2.1.1立足市场从消费问题上寻找大众化经济新闻的题材

①大众化经济新闻可在个人消费问题的领域选择题材。②大众化经济新闻可在社会消费问题的领域寻找报道题材,如公用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各种服务行业的发展、社会保障问题、家务劳动社会化问题等等。③大众化经济新闻可在反映消费者的需要和呼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方面寻找题材。由于这一类报道直接为受众说话,不但可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而且容易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

2.1.2挖掘经济形势、经济成就、经济方针政策、经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题材记者在挖掘有关经济形势、经济成就、经济方针政策、经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题材时,应注意大众化经济新闻的特性,即要选择与受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报道。

2.2主题的确立新闻讲究的就是一个“新”字,大众化经济新闻当然也不例外。概括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方面:

2.2.1捕捉经济生活发展过程中的变点经济新闻不同于社会新闻、政教新闻等,后者可以以新发生的事件和活动为主,只要及时捕捉,就能抓到新闻。与之相比较而言,经济新闻则往往表现为苗头和过程,因此,在确立大众化经济新闻的主题时,更多地需要记者观察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中,从经济生活的细微变化中发现新意。

2.2.2在深度开掘中找新点有些经济现象的新闻价值表现的明显,有些则是模糊的,需要向深层开掘其新闻价值。

2.2.3角度的斟酌角度的斟酌对大众化经济新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众化经济新闻面向大众传播,如果从领导的角度、工作的角度、生产的角度、专业的角度报道经济新闻,使受众认为报道“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因此,大众化经济新闻应力求从受众的角度报道经济新闻,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从社会的角度报道大众化经济新闻:从社会的角度报道大众化经济新闻就是要求记者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找到经济新闻与社会的结合点作为报道的切入点,使大众化经济新闻能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②从生活的角度报道大众化经济新闻:对于一些新闻事实的表象特征属于虚的(如经济形势)、大的(如经济成就)、远的(如大型重点工程),虽然关联到受众的长远利益,但眼前看不着,摸不到,只有从受众生活的角度去报道,才能使受众产生可感、可知、可信、可亲的效应。③从人的角度报道大众化经济新闻:经济报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环境中,集合着某些相关人物的活动,因此,经济新闻中的人与物是不可分,大众化经济新闻应突出经济生活中“人”的主体作用,应将部分新闻的视角定位在经济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人”的身上,把人的心理动态、思想变化、生活需求等作为观察、分析、采写大众化经济新闻的切入点,借此来缩短经济报道与受众的距离。

3大众化经济新闻的表现手法

在社会科学领域内,经济学融合数学、统计和电脑等专业知识,面对这种情况,为能使受众接受,经济新闻必须采取大众化的操作手段。

3.1化远为近这里的“近”是指接近性。接近性是构成新闻的要素之一,可包括时间因数、地理因数、受众心理共鸣因数等。接近性因数越强,受众的阅读愿望也就越大。

3.2形象穿插

3.2.1把冷僻、艰涩的字句或专用名词通俗化作为从事大众化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日常报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巧妙地当好“翻译”,变艰涩为通俗,让受众易于接受。

3.2.2“翻译”数字数字是经济新闻的客观依据。数字具有准确、简练、醒目的特点,但数字又有其短处:抽象、干巴枯燥。如果在经济新闻使用的数字过多、过细、过专,很可能会损害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因此,大众化经济新闻应对数字进行“翻译”,如用生动的比喻、折算对比数字等方法,借此引起受众的兴趣。对数字的“翻译”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转换法。即可将数字与受众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报道节约水,可以说节约一吨水可供多少人食用;将外币数折合为人民币数等等,使之让受众觉得熟悉亲切。②对比法。即在采写中找对比物,把抽象、干巴数字比活。如要形容一个部件的精细程度,可以人的头发作对比;形容一个物件的高度时,可以以楼房作为对比的参照系;写很长的长度时可与赤道相比,说明相当于赤道的几圈等等。③延伸法。即用假设手法,将事物延伸,如写出它的发展结果或写出它的最终产品等,使不易衡量的事物变得与受众生活接近,易想易懂。

3.3巧用人物原话大众化经济新闻对语言的运用,除了如上所述要求形象生动外,有时还要注意引用人物的原话。社会化的语言往往生动丰富、变化无穷,在采写经济新闻时如果能抓住一些人物的原话,可能会使受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报道的可读性。

3.4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经济新闻非大众化的症状之一是“碎”,就事论事,就产品写产品。大众化经济新闻需面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播,如果新闻太“碎”,有时会让受众觉得新闻价值偏低。如果记者在采写新闻时,能把每篇报道放到当代中国的大舞台、乃至世界经济的宏观大背景下考察,即在“面”的把握下审视“点”,讲究以点带面,增强报道的广度与深度,借此全面挖掘新闻的价值,或许写出的报道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

4未来社会的受众对大众化经济新闻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期,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使变化中的受众对大众化经济新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我们应当提前准备,而不能被动应战。

4.1受众将更注重大众化经济新闻的实用性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的受众对大众化经济新闻的要求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是他们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即“有用性”。从当前媒体发表大量实用性的大众化经济新闻这一事实便可得到印证。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对自身以及家庭是否有用”将成为受众评价大众化经济新闻的突出的价值评判标准。基于此,在未来社会,大众化经济新闻的实用性特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调,而“有用性”这一利益的驱动将会使受众自觉地接受大众化经济新闻。

4.2受众将要求更轻松地阅读报纸大众化经济新闻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将会对大众化经济新闻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传媒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与读题的新闻新时代,受众将会更加注重阅读的轻松愉悦,希望能够在得到更多信息的同时付出更少的精力和代价。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印刷媒介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化,大众化经济新闻的个性特征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采写编也逐渐形成独特规律。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将要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变迁促使受众产生变化,大众化经济新闻的报道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将发生诸多人们难以预料的变化,我们应当有所准备。

作者:白如金

分析性经济新闻论文 篇3:

中国经济新闻发展史和相关重要的报纸

摘 要: 本文以研究中国的经济新闻发展为主线,对经济新闻的发展进行概括性总结,以文化大革命为界线,也可对比出其中的差异。之后,本文根据时间跳出了各个时间段最具代表性的报纸,以小见大地论证中国经济新闻的发展,其中包括《香港船头货价纸》、《新闻报》、《大公报》、《经济日报》、《金融时报》这一系列有影响力和特色的报纸。

关键词:经济新闻 发展史 经济类报纸

当代中国正处在巨大的社会变革期,最显著的社会变化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包括新闻学在内的传播学研究,自然也对经济发展这一最显著的社会变化进行了相当多的关注。经济新闻的传播也很自然地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对经济新闻史的及其重要报纸的研究,既是对经济新闻这种重要的新闻类型发展历程的探索,也可以为今天媒体从事经济新闻报道提供一些良好的借鉴。

一、中国经济新闻的发展概况

1. 文革之前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

我国经济新闻报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7年10月创刊的《香港船头货价纸》,而在老一代人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著名经济类报纸,则是 1893年在上海创刊的《新闻报》,该报被称为“柜头报”,因为上海的众多店铺都订这份报纸,供自己也供顾客阅读。

解放后,我国一度没有全国性的专门的经济类报纸。1956年10月,党中央决定讓天津《大公报》进京,作为专门的全国性经济类报纸。1966年5月爆发“文革”,9月《大公报》停刊。

2. 文革之后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

中国经济新闻的发展在文革后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当时最开始的“一季开门红,二季夺高产,三季战高温,四季报超产”的“四季歌”的宣传定式到今天的报道形式多种多样,报道内容无所不包,以至于出现“处处新闻皆经济”的局面,中国经济新闻取得了全方位的进步。经济类的报纸从改革开放时的5家到现在的170多家,有全国性的,如《经济日报》、《市场报》,也有地方性的,如《上海经济报》、《江苏经济报》等。

“文革”之后,中国快速进入了经济建设和恢复时期,从“文革”至今这段时期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新创办经济类报纸。1978年在原《大公报》的基础上创办了一张名为《财贸战线》的周报,1981年转变为《中国财贸报》,1982年,进一步转变为全国性的经济类报纸《经济日报》。

第二阶段,创办金融类报纸。从出现一般性的经济类报纸到发现需要专门的金融类报纸,又经历了大概5年左右的时间。1987年第一张金融类报纸《金融时报》在北京创刊。但当时普通人还没有感觉到金融与自己的密切关系,因此大家把这类报纸视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报纸。

第三阶段,创办证券报纸。在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的鼓舞下,中国出现第一批证券方面的金融类报纸。1993年,《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先后创刊。这类报纸在当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受众群,但基本限于股民。

第四阶段,许多报纸开始创办金融证券专版。1998年,我国从经济短缺转为经济过剩,时为消除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开始凸显,老百姓开始关注经济新闻,于是经济报道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年,《人民日报》开设了财税金融专版,股市线图首次刊登在党中央机关报上。此后,各家报纸开始在这一领域纷纷创办各种名目的金融证券专版或附属周报。

3. 经济新闻在观念、形式和内容上的演变

第一,经济报道由单纯为政治服务转变为关注经济活动本身。

在1978年以前,经济报道在报纸版面上仅仅是配角,经济报道的内容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基本上是围绕政治口号进行新闻报道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报道开始真正受到重视。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经济新闻实现了由单纯为政治需要服务向关注经济活动本身的转变,经济规律受到重视。正确反映经济事件、揭示经济规律、符合新闻规律成为这一时期经济新闻的要义。

第二,经济新闻写作开始讲求分析预测。

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新闻的地位是不被重视的。罗列数字,平铺直叙,经济名词深奥难懂,语言缺乏大众化色彩,其写作用词显得极为单调,通行于版面上的是“形势大好”、“喜获丰收”、“超额完成”,而像“大约”、“预计”等现在报道中常出现的词在当时是不常见或被禁用的。

原有经济新闻写作的模式,在1978年之后被逐步打破,在标题、段落结构、写作用词和文章时态等方面有所创新。1978年前的经济新闻,复合式的标题结构在新闻报道中占了重要地位,经济新闻所涉及的事件时间、地点、背景及意义基本都能在标题中一览无余,正文的描述不过是详细的注释。而随着经济新闻文体的增多、文章篇幅的增大, 标题逐渐走向简洁,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成为标题最主要的任务。在文章时态上,经济新闻也由注重过去时、略带现在时,转为以现在时为主、注重将来时,这体现了记者思维的前瞻性,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好的建议,也给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帮助。关注经济事件发展的动态报道,为经济新闻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活力,对事实过程的报道也吸引了读者对经济发展的关注。

第三,主流经济新闻形式的转变和记者角色的转型。

建国初期,经济新闻还被称为经济宣传,一般比较零碎,就事论事,现象罗列比较多。1978年至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这期间中国经济新闻围绕计划、市场、姓“资”姓“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持久深入的讨论,讨论式报道无疑成了主流。而到了1992年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主流思想,新闻媒介要大力拓展为社会提供经济信息的领域和渠道,面对如此多的经济事件、经济现象,中国受众由于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对经济知识有传统性的缺乏和不同程度的需求,这就为调研类深度报道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这类新闻对经济事件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弄清楚来龙去脉, 做出较为充分、透彻的分析, 揭示问题的本质和相关方面,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随着主流经济新闻的形式由动态新闻到讨论式报道,再到调研分析式报道的转换,记者的角色也在进行转换。在1978年前,经济记者无异于经济宣传员,而在1978年至1992年经济记者充当了经济报道者、讨论主持者,在1992年后则开始向经济专家或分析评论员的角色演变。在前两个阶段中,记者的立场较为客观,记者只是政府的“发言人”或群众的代言人。而现在,记者角色开始分化——一部分成为从事事实和现象收集报道的记者,另一部分则成为在线提供意见、分析原因、预测未来的更加专业的记者。

二、《新闻报》的早期经济新闻报道以及借鉴意义

1. “经济独立,无党无偏”的《新闻报》

风行上海乃至江南的《申报》创刊21年后,1893年2月17日,《新闻报》在上海诞生,望平街的“申”、“新”时代初露端倪。这份商业报纸的创办人为英国人丹福士(A.W.Danforth),6年后归美国人福开森(John C.Ferguson)所有,此人曾兼任南洋公学监督,介入过“苏报案”,扮演过并不光彩的角色。但他大胆任用“既无报馆经验,又乏新闻智识”的汪汉溪为总理,“汪事必躬亲,二十余年,未尝稍懈”。辛亥革命后,该报逐渐改革报纸内容,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

在汪手里,《新闻报》奠定了“无偏无党”的风格,致力于开辟经济新闻报道,不嫌琐碎,把市场行情、商货行情详细刊登出来。为有充足的经济信息来源,除设专职记者采访外,还在各行各业聘请通讯员,在会审公廨、捕房等处聘请特别报事员,在北京设常驻记者,国内各大城市均建立通讯网;在各国首都也聘请了访事人员,随时向报馆提供信息或直接供稿。报纸还逐日介绍商情、商场动态,经济信息灵通,从而成为上海绅商各界每日必读的报纸,为工商界所重视。从工厂、公司、洋行到澡堂、理发店无不订阅,发行量急剧上升,广告源源不断。仅以发行量而论,以经济新闻取胜的《新闻报》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报。汪汉溪“抱定经济自立宗旨,无党无偏,力崇正谊,不为威胁,不为利诱”,连聘用人员都很慎重,“量才使用,均能洁身自好,绝无党派关系”。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2. 《新闻报》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新闻报》创刊一年后,报纸的发行量就由最初的300份上升到3000份,仅次于《申报》。并且在后来,这张报纸后来居上,在十里洋场发行量始终居《申报》之上,成为首先赢得经济独立的中国报纸。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新闻报》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优势:

① 设置经济新闻的专版。

“上海人口以从事工商业者为最多,我们办报,首先应当适应工商界的需要。”事实证明,汪汉溪的这一指导思想,适应了上海以经济商业立市的大形势,对该报的发展影响深远。在1922年4月15日,《新闻报》在原有的“经济新闻”专栏的基础上,正式辟出“经济新闻”专版,列于第四大张。其内容有商情和市场的动态报告与分析,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简况,经济学理方面的知识介绍与讨论等。“经济新闻”专版从1922年持续到1949年《新闻报》停刊,一直是该报吸引读者的一张王牌。为了提高“经济新闻”专版的质量,《新闻报》先后重金聘用了当时著名的经济学者徐沧水、朱羲农、杨荫蒲等人为该版编辑,他们的月薪 180元,仅次于报馆总编辑的200 元。

② 经济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大。

汪汉溪还聘用经济学者和各行业通讯员,确保经济新闻质量和新闻来源。在经济新闻专版中,报纸会提供关于各种商品的市价信息和各类金融业的交易信息,包括国外汇兑、津汉汇兑、金市、银洋钱市、各国票价等各类讯息近千条,涉及当时市场上的主要商品数十种。信息量之大,所包括交易商品种类之全,与今天的媒体相比也毫不逊色。

从内容上来看,《新闻报》的经济新闻报道种类齐全,既有金融与证券报道、较宏观的经济报道,又有跨国财经报道、调查性财经报道,还有在综合新闻报道中侧重财经报道等。而从文体上看,有消息、新闻、评论、调查、统计图表等,非常全面,便于全面报道经济新闻事件。

③ 正确的经济新闻报道观念

《新闻报》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的成功,与其经营者正确的经济新闻理念是分不开的。《新闻报》的老板福开森任用汪汉溪,仅提出“不偏不党”四字办报方针作为馆训。这实际上初步确立了《新闻报》不以政治倾向和言论为胜的基调。因此,汪汉溪的经济新闻中心的理念得以顺利实施,他敏锐地认识到,上海是一个经济和商业的中心城市,因商而兴、以商立市。上海人口以从事工商业者为最多,办报首先应当适应工商界的需要。报纸要加强与工商界的联系,从而能够及时获取信息,保证新闻来源。他采取的办报措施,几乎都是围绕着此种经济新闻中心的理念来进行,如设置并扩展经济新闻板块,聘用经济学家主持编务,积极与工商业界拓展关系等措施。

3. 总结

《新闻报》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报界凭借优秀的经济新闻报道站稳了脚跟,脱颖而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销量第一的大报,经济新闻报道成为该报确立自己地位的一张王牌。今天,历史已经跨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今天的重要新闻门类之一,也深受各大媒体重视。不仅各种综合性媒体纷纷开设经济新闻版面,而且专事报道经济新闻的专门性财经媒体也层出不穷,如《经济日报》、《财经时报》、《经济观察报》等,仅上海就有《第一财经日报》、《上海商报》、《上海经济报》、《上海证券报》、《理财周刊》等,这些还不包括电子媒体。因此,考察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上海《新闻报》的丰富的经济新闻报道经验,总结其特点,对于今天新闻媒体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中国《金融时报》见证时代经济发展

1. 《金融时报》的主要内容与方向

《金融时报》于1987年5月1日创刊,属于全国性、综合性经济类报纸,向国内外公开发行。《金融时报》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围绕金融中心工作,通过编辑出版报纸、刊物及其他新闻宣传活动,为我国的经济金融事业服务,为中央银行依法履行职责服务。所以,《金融时报》也是一张党和国家的经济类报纸,有为中央经济、金融政策进行宣传、服务的义务。

《金融时报》以“立足金融,面向经济;通过金融,反映经济”为办报方针,重点宣传报道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银行在金融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公布我国的金融法令和重要的金融经济统计资料,传递国内外金融新闻动态,及时报道我国金融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成就,为实施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创造舆论条件,提高全民族的金融意识普及金融法律知识,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综合部门的宣传报道,提高报纸的综合性,开发性与理论性。

2. 《金融时报》办报的“四个依托、四个面向”

《金融时报》力求做到:依托金融,面向经济;依托央行,面向社会;依托专家,面向大众;依托国内,面向世界。《金融时报》不能单纯以金融论金融,要以金融论经济,以经济论金融,从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宣传金融政策,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把握经济的脉搏,充分利用金融优势为经济金融发展服务。但《金融时报》的主要内容还是从银行、外汇、证券、市场这些属于金融的非实体经济进行报道。《金融时报》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的优势,以及丰富的经济金融新闻信息资源和各项研究成果,提高报纸的质量和权威性。同时,为全社会服务,向全社会宣传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为经济金融发展和稳定服务。对经济金融进行新闻报道,不仅要熟悉国内,还要了解国际;不仅要宣传中国,还要报道世界。同时要从观察、分析国际与国内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促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全面和有说服力,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3. 总结

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的报纸已具有大规模,广阔信息量,较高的时效性等特点,内容也更加丰富,《金融时报》的报道具有鲜明的特色。按照自己的办报方针,《金融时报》组织经济报道,注意选择金融角度,努力突出自己的金融新闻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展,人们对经济的关注将会更宏观,更全面,这为全国性经济类报纸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空间;现在社会生活的经济化现象,为经济类报纸提供了更丰富的报道内容;并且在大众传媒中,由于具有逻辑性和权威性等特点,经济类报纸有别于其他媒体,其他媒体对它的替代性较低。今后在中国,媒体的演变可能會给经济类报纸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和经济类报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 《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和变化》 新闻实践, 2000年04期

[2] 吴山, 颜伟,《从三家报纸看我国经济类报纸的发展和走向》 新闻界, 2001年06期

[3] 汪绍文, 《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内容的变化历程及趋势》 新闻知识, 2004年11期

[4] 李翚, 《从<香港船头货价纸>看中国早期经济报纸》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6期

[5] 安成蓉, 《试析<新闻报>“在商言商”的经营之道》 商场现代化, 2007年12期

[6] 陈兮,《<申报>、<新闻报>鼎盛时期的办报模式》新闻爱好者, 2009年01期

[7] 李嘉, 《从<大公报>看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办报宗旨》 中国商界, 2008年12期

[8] 肜新春,李兆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公报>的改组与转型》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05期

[9] 刘占锋, 《浅谈<经济日报>的重点报道特色》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 05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傅先萍

作者:张家齐

上一篇:农户专业化管理论文下一篇:经济学理论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