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式幼儿礼仪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课程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幼儿园一日活动课程研究为切入点,围绕一日生活课程所蕴含的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组织实施现状论述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培养策略,促进幼儿良好的生活规则和习惯养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式幼儿礼仪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式幼儿礼仪养成教育论文 篇1:

幼儿“八礼四仪”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教师要尊重幼儿成长规律,提高“八礼四仪”教育效果,完成对幼儿人格的塑造。要建立规范,将“八礼四仪”教育融入课堂;接轨生活,将“八礼四仪”教育融入行动;注重创优评价,将“八礼四仪”教育融入教育管理制度。

关键词:幼儿园;八礼四仪;思想品德教育;健康成长

幼儿的行为习惯需要规范,幼儿园适时开展“八礼四仪”教育活动势在必行。为了避免“走形式”,幼儿园需要将“八礼四仪”教育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融入日常行动之中、融入教育管理制度之中。幼儿教育有着自身特点,教师需要尊重幼儿成长规律,利用多种方式优化教育环境,提高“八礼四仪”教育效果。

一、建立规范,将“八礼四仪”教育融入课堂

幼儿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教师的教育引导对其整个人生会产生重要影响。成才先成人,成人先知礼。幼儿园要建立规范,将“八礼四仪”教育融入课堂,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从教育规律来说,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的不仅是正确的教育策略,还需要有持久的教育毅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从点滴小事抓起,坚持不懈,将“八礼四仪”理念融入幼儿的潜意识之中。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一种行为意识需要三周以上的重复训练才能形成稳定的习惯。幼儿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教师在进行“八礼四仪”教育时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才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如保持环境卫生、将垃圾放进垃圾桶、上下楼不拥挤、集体活动需要手拉手,这些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教师在平时不断强化幼儿的行为认知,幼儿就会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要让幼儿学会使用“谢谢”“对不起”“您好”等礼貌用语,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在不同场所、面对不同对象进行训练,促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心理的条件反射,当遇到相同或相似场合时,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些礼貌用语。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教师不仅要有耐心,还要讲究策略和方法。要建立规范,多给幼儿以鼓励和表扬,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二、接轨生活,将“八礼四仪”教育融入行动

“八礼四仪”包含很多内容,教师要通过生活化教育,引导幼儿将其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俗话说:“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唯有不断地渗透正能量,才能对幼儿的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要将“八礼四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之中,让幼儿了解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积极实践,从而更好地丰富幼儿的情感认知。例如,幼儿在幼儿园吃饭时若有挑食或浪费行为,教师要以树立正面典型为策略,引导幼儿矫正不当行为;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教师的干预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鼓励幼儿主动示好,特别是要让过错方主动道歉,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在家中的行为表现,教师也要让家长密切关注,让家长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教育引導,对幼儿的良好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

幼儿园要将“八礼四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之中,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教育引导。这样,“八礼四仪”教育才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冲击力。

三、创优评价,将“八礼四仪”教育融入教育管理制度

幼儿园在对“八礼四仪”教育进行科学评估时,需要将“八礼四仪”教育融入常规教育制度之中,使之成为教育常规,这样才能提升“八礼四仪”教育的有效性。在幼儿阶段开展礼仪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从这个角度来看,“八礼四仪”教育的深远意义不容忽视。要将“八礼四仪”教育制度化,就需要从不同视角进行教育实践。首先,要将“八礼四仪”进行课程化处理。要在统一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八礼四仪”专题内容,这是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方式。其次,“八礼四仪”应该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评价教师时,幼儿园应该将幼儿礼仪品质养成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范畴。再次,要定期举办“八礼四仪”相关主题活动,不断强化幼儿的“八礼四仪”意识。如主题班会、卫生评比、好人好事评比、节约竞赛等,都可以为“八礼四仪”教育注入新鲜活力。最后,教师要和幼儿家长达成管理共识,将幼儿的家庭表现也纳入教育评价范围,这对全面提升幼儿“八礼四仪”素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幼儿的“八礼四仪”素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创优评价,将“八礼四仪”教育融入教育管理制度,掌握“八礼四仪”教育的主动权,培养幼儿礼仪品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总之,“八礼四仪”教育不能是一阵风,幼儿园需要树立持之以恒的意识。要建立规范,将“八礼四仪”教育融入课堂;注重接轨生活,将“八礼四仪”教育融入行动;注重创优评价,将“八礼四仪”教育融入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行为,教师需要有耐心,尊重幼儿成长规律,提高“八礼四仪”教育效果,顺利完成对幼儿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宋黎敏.生态式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6).

[2]沈亚娟.“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2(06).

[3]阮素莲.陈鹤琴幼儿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J].教育评论,2014(08).

作者:田丽

生态式幼儿礼仪养成教育论文 篇2:

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现状及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培养策略

【摘要】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课程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幼儿园一日活动课程研究为切入点,围绕一日生活课程所蕴含的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组织实施现状论述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培养策略,促进幼儿良好的生活规则和习惯养成。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良好生活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新版《幼儿园工作规程》,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幼儿园一日生活重要性。因此,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所蕴含的幼儿学习经验,重视一日生活课程的重要性,利用养成教育促进幼儿良好的生活规则和习惯养成,是贯彻《纲要》和《指南》的重要的实践途径。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研究概述

在中国知网跨库检索,以“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为关键词检索出68 篇文献。从研究时间看,2014年起开始关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研究,2014-2017年对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研究关注呈不断上升趋势。

(一)从研究内容看

研究涵盖了对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组织、优化一日生活和过渡环节的组织管理策略现状的研究;一日生活中过渡环节蕴含的目标价值、幼儿生活常规培养和好习惯培养的研究;一日生活中渗透音乐、语言、数学、传统民间游戏、安全、礼仪、德育、环保等的内容和形式研究;一日生活游戏化研究,如使用生态材料、自制玩具、手指游戏、童谣、本土游戏、环境创设的形式提高一日生活组织过程中的游戏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从优化一日生活的支持策略看

关于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策略提升研究相对较多,例如,朱少玲(2010)从一日生活环境的优化方面提出了提升幼儿生活活动质量的建议;李奕(2011) 从幼儿生活活动的组织策略方面提出了提高幼儿园生活活动质量的建议;丁岩(2014)从重视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质量出发提出了提升幼儿在园的生活品质的策略。黄显军(2015)基于幼儿进餐问题的个案研究提出了幼儿进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问题解决策略。

(三)一日生活课程的概念

参照《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中对生活活动的定义,本文中的“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指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主要包括幼儿入园、进餐、饮水、盥洗、如厕、睡眠、离园等环节,以及各环节所蕴含的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教师组织重点、有效的组织内容和形式,旨在帮助幼儿发展生活自理能力,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规则和习惯。

(四)现实意义

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具有完整性特点,从一日生活课程所蕴含的学习经验、适宜的内容和形式、有效支持幼儿良好生活规则和习惯养成的角度思考,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的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现实意义:

1.提高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从合理制定幼儿园一日生活作息为出发点,把一日生活的7个环节纳入课程研究范畴,以问题为导向,为老师有效组织和实施一日生活课程提供适宜的意见和指导,有助于提高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养成幼儿健康的生活规则和习惯

梳理《指南》各领域关于幼儿生活规则和自理方面的内容,关注一日生活中各环节的幼儿的发展方向以及幼儿良好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获取,幼儿园、家庭多途径支持和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规则和习惯。

3.提高幼儿教师课程意识与建设能力

通过定位一日生活各环节所蕴含的幼儿核心发展经验目标、细化各年龄阶段的一日生活活动作息安排表、优化班级老师配合、综合运用墙面环境教育、各环节针对性的教育资源支持教学做合一,促进教师提升课程建设和实践能力。

二、一日生活课程现状

(一)基于实践的研究发现,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老师多用集体教学的方式组织一日生活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生活环节组织,对一日生活活动的内容选择具有随意性如背诵、点数等,忽视一日生活课程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二)过渡环节优化幼儿一日生活的调查研究显示,为了下一个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被调查的老师群体中有22%表示会让幼儿在座位上等待。55.6%在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会组织游戏,但由于过渡环节时间短,幼儿的个体差异大,游戏时间通常不能保证,且容易造成场面混乱和幼儿之间聊天、打闹的状况出现。

(三)基于管理者视角探究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幼儿一日生活”现状确实不够优化,如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通常存在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如排队如厕、排队取杯子装水、排队拿饭等情况,造成幼儿消极等待和时间浪费。

三、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指导策略

(一)明确一日生活课程各环节所蕴含的核心经验

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環节所蕴含的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重视一日生活课程对幼儿(下转第42版)(上接第41版)养成健康的生活规则和习惯的重要价值,实践基于幼儿生活的养成教育,是对教师一日生活课程观的再教育,对于教师的教育行为改变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二)理解关于一日生活课程各环节编排的重要依据

《指南》、新版《规程》,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幼儿园一日生活重要性。具体到幼儿园的工作实际,根据《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生活活动组织建议,制定幼儿园一日生活作息表,挖掘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的时间资源,如两餐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合理的进餐时间、如每日饮水量的最低标准和适合的饮水时间、如每日的午睡时间、如每日自主游戏时间的规定、如每日户外活动时间的规定等,保障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组织的规范性。

(三)以周计划为切入点清晰一日生活课程实施目标和路径

在幼儿园统一的幼儿园一日生活作息安排表的前提下,各个级组以级组一日生活课程的幼儿年龄段的共性特征为参照依据,针对一日生活课程各环节所蕴含的幼儿核心经验,广泛选取适宜的教育内容资源和形式支持不同年龄段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则和习惯。

(四)多种策略,支持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规则和习惯

1.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重视教师之间的互相配合

幼儿园阶段的一日生活活动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为主,增强其自我服务的能力。老师就是以生活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等多种角色,营造出一种自主、协商、互相提醒的良好氛围。基于此,根据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各环节中孩子在课室内的活动分布情况,细化班级2教1保的老师站位配合,关注到每一个孩子。

2.挖掘一日生活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资源,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

幼儿阶段的孩子,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境里游戏、玩耍,教师可根据一日生活各环节的重点,选取和一日生活各环节所蕴含的核心经验比较一致的儿歌、故事、绘本、视频、音频等多形式的内容资源,使孩子们身处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习本领、遵守常规、养成幼儿的良好生活规则和习惯。

3.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

梳理《指南》五大领域里关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方面的内容,结合这些内容设计不同年龄段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清单,并发起家长参与的《家园合作幼儿良好习惯养成21天打卡》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结合项目内容在家庭场景中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具备本年龄段的生活行为,通过家园合作持续21天关注孩子好习惯养成的方式,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规则和习惯。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9年度“文溪雅荷”幼儿园实验课程研发专项课题“‘文溪雅荷’幼儿园一日生活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XYHKT2019-069)】

【参考文献】

[1]白小绵.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现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

[2]徐佳丽.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现状调查研究[D].广州大学,2016.

[3]马媛.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困境及突破路径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6.

[4]谢芬莲.高瞻课程与我国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差异比较[J].衡水学院学报,2016,18(04):100-103.

作者:刘颖丽

生态式幼儿礼仪养成教育论文 篇3:

幼儿园“养成良好习惯”绿色课程构建

编者按:“养成良好习惯”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重要教育思想,他从教育的本质、目的、规律等方面,深刻阐明了“养成良好习惯”对于人的培养的根本性意义。“少成若天性,习贯(惯)之为常。”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幼儿抓起。本期选取三篇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项课题的研究论文,展示了幼儿习惯养成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园本实践与探索,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摘要:叶圣陶的“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是本于生命自然、走向人化自然的绿色教育思想。苏州高新区文星幼儿园在“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指导下,初步构建了“养成良好习惯”的幼儿园绿色课程体系,建构了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绿色课程目标、顺应幼儿生命自然的绿色课程生态、实现幼儿健康成长的绿色课程活动,为在幼儿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了实践路径。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绿色课程;学前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1]叶圣陶的“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实质上也正是本于生命自然、走向人化自然的绿色教育思想。在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启迪下,针对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苏州高新区文星幼儿园进行了“养成良好习惯”绿色课程实践探索。

一、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绿色课程目标构建

1.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绿色课程目标基本框架的形成

养成良好习惯,对于幼儿成长来讲,就是本于生命自然、走向人化自然。3~6岁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各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为此,我园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把课程目标细化在幼儿主题活动中,细化在游戏体验中,确立了帮助幼儿在活动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习惯、做人习惯、学习习惯的绿色课程目标基本框架(如表1)。根据这一框架,编写了包含一、二、三级指标的小、中、大班《绿色课程四大习惯养成目标手册》,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

2.目标在不同课程中的落实和具体课程目标的构建

在建立绿色课程目标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我园结合实际,组织教师将之内化到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课程之中,细化为主题活动、一日生活、节日游戏、亲子互动的具体教育目标。例如,中班绿色课程养成做人习惯的教育目标共包含二级目标3条,三级目标18条,我园都有相应的课程活动来落实,并在幼儿行为上得到体现。家长们反映:“孩子自从做了礼仪小天使,碰到人会主动打招呼了。”“我家宝宝现在回家会边唱歌边给奶奶敲敲背呢!”……当然,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和培养,尤其是教师和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带头养成好习惯。与上述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目标相配套,我园正在制定教师和家长带头养成良好习惯的自我教育公约。

二、顺应幼儿生命自然:绿色课程生态构建

绿色课程生态,是指符合受教育者生命成长需要与养成教育规律的全面、和谐、健康、美好的生态化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

1.适应幼儿生命成长需要的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结合

我园总结幼儿园课程改革经验,努力构建适应幼儿生命成长需要的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的绿色课程。课程针对幼儿身心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我园立足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开发并实施养成教育基础课程。例如,在每日午餐中,我园以“餐点自助”游戏形式,让孩子自己安排吃点心、吃午饭,自主取用饭菜、收拾桌子,自己动手剥坚果、榨果汁,养成自主、健康的饮食习惯。又如,把幼儿自理劳动与值日服务列入日常基础课程,让孩子从关注自己走向关注他人、从自我服务走向为集体服务,养成热爱劳动、人己一体的生活习惯。

同时,根据幼儿成长需要,创意设置“春之韵——绿色科技节”“夏之梦——心理关爱节”“秋之旅——文明礼仪节”“冬之恋——感恩亲子节”等“四大节日”课程以及“十大室场”探究与建构活动特色课程,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开展“热爱大自然”系列活动,从走进大自然、绿的爱意、大自然里的课程故事到小手护绿、节约用水等系列活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健康习惯。

2.遵循幼儿生命成长规律的主题课程与生活课程联结

种子般的儿童有自动生长的潜能和节律。叶圣陶的“儿童种子观”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石,我园遵循这一科学的儿童观,根据幼儿生命成长规律,在幼儿成长的特定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主题课程。同时,将主题课程的内容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开发并实施生活课程,让幼儿反复实践体验,从而“习惯成自然”。例如:在“我们在春天里”主题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去找春天,孩子们发现园内的桑树有的吐出了嫩芽,有的长出了新叶,七嘴八舌地说道:“哇,我们是不是马上就可以养蚕宝宝了啊?蚕宝宝要吃桑叶的。”当孩子们产生这一联想时,养蚕宝宝的课程就生成了。关于这一课程,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蚕宝宝会结白色的茧。”“谁说的?我见过黄色的茧的。”“蚕宝宝还可以变蝴蝶哦。”“不对,不对,是变飞蛾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交流着自己的经验和猜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桑叶是蚕宝宝的食物,但要养蚕宝宝,我们需要知道更多关于蚕宝宝的知识哦。”越是幼儿需要的知识,越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就催着爸妈一起查阅关于蚕宝宝的资料。过后的几天,各班纷纷养起了蚕宝宝,不少孩子还养得特别好。他们知道了蚕宝宝要按时适量喂桑叶,不能吃湿的桑叶;他們仔细观察蚕宝宝生长过程,饶有兴致地描述它们时而慢慢蠕动、时而昂起头来的憨态;蚕宝宝渐渐长大,快结茧了,他们及时为蚕宝宝搭建“小屋”;……孩子由自发到自觉、自主的学习探究行为和过程,为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

3.貫通幼儿生命成长时空的园境课程与家庭课程互补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命成长的主要空间。我园通过走出去“送教上门”和请进来“家长助教”,通过家长观课、亲子活动、园家热线、家园同构等,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教师和父母之间建立亲密的伙伴合作关系,构建园境课程与家庭课程相贯通相协调的幼儿活动和成长时空,更加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我园与家长、孩子一起积极创设幼儿园和家庭幼儿活动的绿色环境。幼儿、家长、教师一起创设“童趣小镇”户外游戏区、童话葡萄园、开心农场蔬菜种植基地、文星娃户外野战区、空中美术室、绿野仙踪花园;幼儿园指导、帮助家长和孩子开展与幼儿园课程相协调而又因“户”制宜、各具特色的家庭活动,如下厨烹饪、盆栽种植、读书画画、玩具制作、互动游戏、探究实验……再如亲子田野赏春、做乌米饭、采冬瓜采南瓜、摘石榴摘橘子、挖萝卜挖红薯……让孩子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能生活于绿色环境中,获得无处不有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历练,健康、快乐地成长,渐渐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三、实现幼儿健康成长:绿色课程活动构建

自主活动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在教育实践中,我园不断探索建构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实现健康成长的绿色课程活动,注重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情境,唤起童心,激发童趣,以循循善诱的“言教”和为人师表的“身教”,引导幼儿在一系列自主学习、实践行动中,逐步学会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习惯、做人习惯、学习习惯。

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2]绿色课程活动不是让幼儿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的指令进行被动模仿学习,而是教师围绕养成教育的目标任务,创设适合幼儿的活动情境,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大脑和双手,对学习对象与内容、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自主探索、体验。例如,在“和红薯交朋友”活动中,孩子们发现地里的红薯成熟了,都想挖出来看看,于是就提出问题:“我们怎么去挖?”“可以使用哪些工具?”教师让孩子自己动脑筋,将自己见过或想象的工具画一画;接着,教师提供很多工具,让孩子试一试怎么挖,得到挖红薯的经验,学会挖红薯的方法。正如叶圣陶所指出的,儿童是注重事实,喜欢自己去做的。“他们在当前的环境中有所需求,自然会自己去研究,寻求出道理和办法来,还会自己去试验这些道理和办法是否切合实用,来证实它们的价值。经过这样的研究和试验,他们得到的便是真的知识。”实际上,这也正是符合幼儿生命成长、习惯养成的内在规律的活动方式。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幼儿园课程不再是完全由教师主宰的注入式、训诫式活动,而是“把倚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3],在教师引导下,让幼儿基于自己的天性和本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己来养成这些好习惯”,从而真正实现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养成良好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这方面的探索,我园建园三年多以来一直不断地在进行,形成了许多典型的活动案例。例如每周的“伴绿同行,筑梦成长”收集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为习惯。活动前期,师幼一起制作绿色环保倡议展板,并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废旧物品。每个周一至周四早上,幼儿园的“蛋壳收集站”前,孩子们都会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把红酒木盒、纸芯、布、绒线、蛋托、搪瓷杯、纸盒这些从家里和周边搜集来的废旧材料整理入库。然后,幼儿与教师动脑动手,把废旧材料做成各种奇妙的“玩具”,有的用于创作美术作品,有的用于丰富体育游戏,有的用于布置区域环境,有的用于进行科学探究,有的用于装点节日环境……在这些具有创造性的绿色课程活动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收获了成长的喜悦,增强了劳动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养成了多种良好习惯。

除此以外,我园还把引导幼儿自我教育的课程活动延伸和拓展到家庭、社区,甚至田野、山川,让孩子在充满生命绿色的自主活动中,学会正确地去感知世界、体验人生、建构自我,养成良好习惯,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十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228.

[2]叶至善.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0:30.

[3]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十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115.

责任编辑:杨孝如

Key words: habit formation education; green curriculum; preschool education

作者:冯义芳

上一篇: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分析论文下一篇:基于管理模式的银行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