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作用管理论文

2022-04-20

诗歌语言简练,合辙押韵,节奏鲜明,学生易背好记。它在启迪儿童心智,激发儿童想象,提高儿童审美能力,培养儿童优美情操和良好习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诗歌特别是古诗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在何处?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是一条培养学生健康高尚审美情趣的可行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教学作用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教学作用管理论文 篇1:

小学不同学段的“文包诗”教学探讨

【摘 要】“文包诗”作为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一种较为特殊的课文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古诗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阅读教学,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本文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学段阅读要求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分析“文包诗”教学在不同学段的不同教学方法。低年级看图指导,以“文”引“诗”,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中年级故事引入,“诗”“文”对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激发兴趣,还要对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初步体会诗人情感;高年级以读促解,由“诗”到“文”,在此上基础上,要加强诵读指导,达到以诵读促进学生感情的体验和对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学段 文包诗 教学方法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较为特殊的课文形式。它是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有时也选入一些“词”或古诗名句),并提供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等。换句话说,文包诗就是将一首古诗(词或古诗词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在白话短文(故事)中,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文的话题由来与故事中心,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苏教版在不同年段都有文包诗,如低年级的《咏华山》《英英学古诗》和《母亲的恩情》,中年级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和《但愿人长久》,高年级的《黄鹤楼送别》。这种特殊的文体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阅读,使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困惑。本文拟根据这种文体的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供参考。

一、“文包诗”的文体特征

1.介于文包诗是两种文体的结合,所以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第一,故事性。中国古诗的最大特点是语言凝练,富有意境。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无法完全掌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这就需要“文包诗”这种文体,短文大都编成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它不光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恰当的部分,开头、中间或结尾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儿童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插图进行形象的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作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文包诗”将古诗的凝练化成生动的故事情节,如二年级课文《母亲的恩情》,虽然原诗比较通俗,小学生都会背诵,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最后一句,小学生学习可能感到突兀。于是课文先讲述了唐代诗人孟郊远行,孟母在油灯下为他缝补衣服,第二天,母亲送别叮咛,孟郊看着阳光下的小草,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很自然地引出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了前面的故事情节作铺垫,学生对这几句诗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对照性。在“文包诗”中,现代文总是围绕古诗的内容、意境而展开,总是与诗句紧紧地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都提到,小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因此,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遇到难懂的诗词,可以顺藤摸瓜地借助现代文的生动语句来理解相应的古诗意思。如三年级课文《李广射虎》,学生初读卢纶的《塞下曲》时,会对里面的一些词不理解。“平明”是指第二天,天刚刚亮;“白羽”是指白羽箭,这些在现代文中都提到。关于林暗草惊风,学生读了第三自然段,就一定能理解诗句大意了。学生在读文学诗的过程中,势必会“诗”“文”对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创作的过程,理解古诗丰富的内涵。所以,教师需要参照现代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大意。

第三,形象性。现代文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可以将古诗中隐晦难懂的诗歌意象形象地表达出来。如原本對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不易理解。而课文《少年王勃》这样描写江上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霞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江上秋色,学生便于理解意境。要引导学生读书时努力想象,尽量根据现代文的语言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形象的古诗画面。

二、“文包诗”的教学困惑与教学方法的探索

1.教学困惑:是教“文”、还是教“诗”

从编者编创作“文包诗”的初衷来看,“文包诗”的“文”是以“诗”为中心,是为“诗”服务的,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诗”,不是“文”。如果反之,则会犯下本末倒置、颠倒主次的错误,教材编写的目的也会在这种错误解读中渐行渐远。虽然在认识上,教师都知道以“诗”为核心,但是在实践操作上,教师常常会被文本中精彩的语言描写所吸引,会在教学中不自觉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文本进行研读、赏析和积累。在设计《黄鹤楼送别》这课时,有的教师是这样上的: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教生字、新词,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分段朗读,教师进行重点指导;再接着讲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教师让学生练习表演李白和孟浩然喝酒作别的场景;最后在配乐中让学生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整堂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读文本和表演,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对于古诗的讲解很少,导致教学结果偏“文”。总之,目前不少教师对这种特殊的课文,不知道是教“文”为主,还是教“诗”为主。

2.现有的教学方法探索

目前已有的探索有三种:(1)将“文包诗”当记叙文教。因为“文包诗”中的短文大都是故事,所以它的记叙性比较强。这使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过程,直接把“文包诗”当作记叙文教。(2)以“文”导“诗”。教师将注意力放在“文”上,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使学生的感情越来越浓厚,达到最高潮时,出示古诗,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使诗正真成为文章的中心。(3)以“文”证“诗”,课堂流程大致为“诗”——“文”——“诗”。先读“诗”,学生读出对古诗的不解之处;再读“文”,从文中找到与“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加以品读;最后再回到古诗上,解决疑点难点,做到文诗融通。这三种探索,都是教师们对“文包诗”教学的努力探索,都有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但我们认为,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应因势利导,根据学情学段的不同而灵活选用。

三、不同学段的“文包诗”教学策略

1.低年级“文包诗”教学:看图指导,以“文”引“诗”

对于任何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乐趣,就会激发学生持续阅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对于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其他的阅读要求中,也提出对阅读兴趣的关注,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与人交流”。所以,第一学段“文包诗”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何激发“文包诗”阅读兴趣?在心理学中,兴趣被定义为个体因与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文包诗”阅读中,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又如何才能产生呢?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3和5有提到,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再展开想象。所以,第一学段“文包诗”教学可以采取由“文”到“诗”与指导看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下面以苏教版语文教学大赛全国课改获奖课例——张建刚老师《咏华山》为例,加以分析。

在教这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可能所提出的疑惑除了“艰难”、“情不自禁”、“吟诵”、“称赞”这几个词,剩下的全是关于诗句的内容。教师并没有急着引领他们一句句读懂,而是先对第二段进行一番精读,通过比较——将华山和学校的大楼比,(先比离孩子生活经验近的)给孩子具体的感性认识;再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华山和周围诸山比较,原本高大的群山在华山面前都显得矮小了,烘托出华山的高;通过画面在现——画太阳,画白云,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华山那“只有天在上”“回首白云低”的巍巍之势;一次次的渲染、一次次的烘托,一次次的感情朗读,华山之高大雄伟已经在孩子的脑海中深深扎根了。于是,当他们再一次吟诵的时候,教师让他们找找课文中与诗句内容有关的句子,他们马上就找出来了,而且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对应,不待教师说,他们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教学至此,难点已迎刃而解了。

2.中年级“文包诗”教学:故事引入,“诗”“文”对照

小学中年级的“文包诗”相对于高年级的缺少散文性,但是它的故事性比较强。《每逢佳节倍思亲》讲述了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见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使他更加思念亲人……《李广射虎》则是根据卢纶《塞下曲》改编的“飞将军”传奇故事……《少年王勃》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于这类“文包诗”,教师可以先用故事引出古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读书,再由诗与文相对照教学。下面以苏教版第六册《李广射虎》为例探讨这类故事性比较强的“文包诗”教学实践。

第一,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写,强调情节跌宕起伏。儿童从启蒙时期就开始接触故事,家长与老师通过讲故事传授知识与价值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古诗的前提。相对于一开始讲课文,故事情节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在教此课时,就以故事引入,先给学生娓娓讲述一个关于“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为了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扮演“说书人”这个角色,拿起黑板擦,当起惊堂木说道:“一位将军夜晚巡逻,见到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一只老虎。所以将军拉起大弓,射出一枝箭。第二天早上,大家发现将军射的不是老虎,居然是一块石头。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将军怎么样?”这也是在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根据这种情境进行教学,初步形成李将军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的将军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二,诗文对照,减轻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文包诗”文章对古诗的解析不是对背景资料进行繁复地罗列和对诗句进行直接地解释,而是通过优美的文字以及富有趣味性、教育性、逻辑性的文章,帮助学生对古诗进行理解,文章本身就是极好的阅读材料。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句对应比较吟读,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与语言表达上的差异,由此突破学习上的难点。

如教学《李广射虎》,第三自然段中写:“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与其相对应的诗句则是“林暗草惊风”。在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创设情境:一天夜里,李广将军带兵巡逻来到了一片松林。此刻,夜是那样的黑,月色是那样的朦胧,寂静的松林中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丛中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假如这时同学们在这片漆黑的松林中,会有什么感觉?(预设答案:胆战心惊、全身发抖……)指导学生读出夜晚松林恐怖的感觉,接着引出下文,与我们相比,李广又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像我们这样恐惧不安?在分析第三自然剩下文章,主要抓住“李广是怎样一位将军”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猛然间”、“警惕”、“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等词语体会李广将军的“机敏、神勇、果断、胆识过人力大无比、箭法超群、身手敏捷、从容镇定……”特点。过渡到第四自然段时,可以拓展一下:箭射出去之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有没有射中猎物),李将军呢?他为什么不当时就去找?而要第二天去呢?(预设答案:怕林中再有埋伏,危险,对自己的箭法胸有成竹,所以不着急;还要到别处巡逻;人手不够……)第四段文与诗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联系起来,了解诗句大意。

第三,抓住关键字,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内涵。“文包诗”这类教材学生在一、二年级都接触过。教师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激活了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总结出“诗文对照,读文悟诗”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主学习,从整体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但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往往比较忽视,而“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正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学生交流诗意時,教师要顺学而导,帮助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习得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

3.高年级“文包诗”教学:以读促解,由“诗”到“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高年级“文包诗”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情感世界、想象空间以及学习古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文包诗”这种独特的文体,同样也是个“例子”,需要教师好好利用这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学时可采用由“诗”到“文”的方式进行,但是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把“诗”与“文”对照,在对照中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文”进行对话、交流、碰撞,而且要借文赏诗,理解其中精彩的语句,领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培养审美的情趣。二是在研读、对照中需要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揣摸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下面以《黄鹤楼送别》第二课为例具体分析。

第一,出示古诗,提出质疑。低年级“文包诗”教学侧重于以文学诗,多放在诗意的理解上。到了高年级,则需要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名诗不需要老师讲授,学生便能自己吟诵出来,但是再对这首名诗细心揣摸时,学生还是有许多不懂之处。在出示古诗,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学生的质疑略)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文本,研读课文,既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又符合“文包诗”教学的特点。

第二,由“诗”到“文”,理解诗意。教学的思路是从诗入手,引出要学习的文章,再由文到诗,诗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因此,《黄鹤楼送别》这课也要做到借“文”赏“诗”。(1)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诗歌开篇两个字“故人”涉及到知人论世,对于古诗的理解离不开介绍诗人生平、背景,教师在此要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西辞”的西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课文明明说孟浩然“顺江东下”,古诗中怎么又是“西辞”?出示武汉到扬州的地图,扬州城在武汉的东边,所以顺江东下,清楚地标出武汉到扬州的向西路线,学生一目了然。从“俯临高空,飞檐临空”体会黄鹤楼的气势与气息。(2)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品析现代文“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让学生想象“烟花三月”的景色。解读“之广陵”与“下扬州”的联系,注意解释“下”的意思。(3)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是全诗很出彩的一个词眼。烟花三月的江面上不可能只有一条船,哪么为是什么李白的眼中是孤帆呢?从这个问题出发,激发学生体会诗人李白那种对友人的深情。这句诗所描写的景色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太空洞,如果不借助现代文的描写,很难传递出诗人所表达的意境。

第三,利用想象、补白,体会惜别之情。高年级的“文包诗”语言更加优美,其中的感情更加丰富。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诗歌的意境更加悠远,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加广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例如《黄鹤楼送别》,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学时教师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一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想象“依依惜别”: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想象“依依惜别”:“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三是通过景色的描写想象“依依惜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虽然教无定法,但是可以探讨运用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学生在不同学段的认知不同,“文包诗”在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不同,在以往教法探索的基础上,分三个学段分别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三个学段各有侧重,从激发兴趣、增加积累和语感到对内容的理解,形成一个由低到高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系列。不过,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在教“文包诗”这类课文时,都要注意紧密联系“文”与“诗”,把“诗”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把诗放在中心位置。如此,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庆、朱家珑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2]高万同:《开辟古诗教学的新思路——谈苏教版小学材料“文包诗”课型的教学策略》,《江苏教育》,1998年第12期第28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陈林:《对“文包诗”教学的新审视、新定位》,《教育与管理》,2011年第4期第15页。

[5]张保勇:《苏教版“文包诗”型课文教学谈》,《课堂教学》,2013年第5期第95页。

[6]錢亚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的教学实践》,《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9期第35页。

作者:鲁嘉萱

古诗教学作用管理论文 篇2: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诗歌语言简练,合辙押韵,节奏鲜明,学生易背好记。它在启迪儿童心智,激发儿童想象,提高儿童审美能力,培养儿童优美情操和良好习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诗歌特别是古诗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在何处?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是一条培养学生健康高尚审美情趣的可行途径。而这条途径的有效载体就是能打开视觉、听觉这两扇感知美的窗户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把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卡通动画等信息于一身的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是优化诗歌教学的最佳手段和途径。从发展的趋势看,对于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当今语文教育来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进行整体优化势在必行。

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口,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首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它生动而又形象的画面演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能替代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而且能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如CAI的一些动态特性能表现一些动态的画面,其图画特性能够表现出一些抽象的东西。其次,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密度,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如CAI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有吸引力,学生也学得更快且印象更深刻。此外,CAI具有学习者和教师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的特点,所以,在因材施教方面也具有其独到的作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动现代社会高速向前发展。好的教学软件也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推动教学方法的更新和迅速推广。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运用该手段,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得以激发,智力得以开发。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1 构建该课题的动作机制和管理体制

学校有语音室、微机室等功能教室,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情况,构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之中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动作机制,形成“行政——管理教育;后勤——服务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四、五年级的语文教师、微机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的模块教学;少先队辅导员——围绕课题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等运作机制。

2 构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诗歌教学的操作性目标体系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1)改革课堂教学实验为内容,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传统的诗歌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形象思维和智力、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3)促进学生学习诗歌方式的改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创造一套具有特色的教与学的模式。4)通过该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

简单来说,“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诗歌教学”的运作目标是“学习、实践、创新、发展”。

1)学习就是组织参研教师学习该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观看诗歌教学的CAI课件,摸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诗歌教学的一些方法。

2)实践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诗歌教学之中,一方面教师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学,另一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自发地去感悟其美词佳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新是指师生共同的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诗歌教学中,师生互相“减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于是,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及开发上更需要下功夫,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中得到乐趣、知识,视野变得开阔,思维因之而活跃,创新能力便自动迸发,智慧的火花一触即燃。

4)发展指教师教学的能力得到发展,形成新型的教学观念,并形成一系列的教学课件。学生在学中领悟很多,朗读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能以读成诵,生成自己的作品。

3 创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诗歌教学”的模式

形成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诗歌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研究的一个重点,对于每一堂诗歌教学课,分步骤进行:1)深入分析诗题内容、该课的教学目标,确定诗歌的重点内容及情感,备好课;2)设计好能够指导该堂诗歌教学课的有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如计算机课件、音像效果、声像效果等;3)研究组教师提前共议该篇诗歌教学应该用的最佳现代教学技术手段;4)运用设计好的方案上诗歌教学课,课后分析教者教的情况和学生学的情况;5)让学生动起来,可以做一些拓展练习,如自编诗歌、自赏诗歌等,让教师也动起来,形成好的课件和好的教案;6)执教体会。

如此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学校的四、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展开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案设计中、在课件制作中,教师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原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形成具有一定推广普及价值的科研性教案。在运用现代技术于诗歌教学模块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学生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和锻炼,自编的诗集颇有韵律。

4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诗歌教学后的成效

4.1 学生变化学生形成爱诗、写诗的爱好。诗歌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涌现出一大批诗歌爱好者和一茬又一茬的小诗人。如今,学生已养成用诗歌来表达自己感情的习惯,校报刊登的学生诗作越来越多,而这仅仅是学生创作的诗歌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些诗有的虽然稚拙,然而富有童真、情趣,很受学生、教师、家长的喜爱。另外,学生发表在《儿童诗》《少年报》等报刊上的也有好几首。

4.2 教师变化

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诗歌素养也得到提升。尤其是在编写校本教材《打着灯笼的星星》的过程中,学校教师需对古代、现代的诗歌进行大量的阅读、收集和筛选。这个过程工作量很大,也很辛苦,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诗歌素养确实得到有效的提升。

2)在诗歌教育实践中,教师进行校本教材《打着灯笼的星星》的尝试教学,获得可贵的实践经验。并且,教师还积极探索诗歌教育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如有的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渗透诗歌教学,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欲望,增强学生写诗的信心,使学生写诗的热情越来越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在该课题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辅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原则,形成具有一定推广普及价值的科研性教案。在此课题的诗歌实验教学中,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比如《春雨的色彩》描述出绵绵的春雨、欢快的群鸟、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但凭学生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技术,配上轻柔舒缓的钢琴音乐背景,童话般的小屋在沙沙的小雨中静默着,屋檐下人性化的小鸟唧唧喳喳互相辩论,伴随甜美的角色语言,显示出的翠绿的草地、嫩绿的柳枝、粉红的桃花、淡红的杏花,金黄的油菜花、鹅黄的蒲公英……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把听到、看到的春天告诉他人。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散文诗的意境,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景美。此情此景,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大有好处的。

4.3 学校变化

1)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诗歌教学”这一项研究活动中,诗歌教育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探讨教学方法。编写的校本教材《打着灯笼的星星》经过试点、修改,已在全校各个年级使用。在诗歌教育的氛围中,学生的言行、举止文明、优雅多了,喜欢诗歌的学生越来越多,自觉学诗、写诗的风气正逐步在校园形成。

诗歌教育还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具体主要表现在作文水平的提高。几年来,学生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习作有好多篇,在各类征文比赛中也获得可喜的成绩。

2)研究组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领会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理念,掌握了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能根据不同的诗歌内容运用媒体,选择方法,设计教学程序,从而有效地在诗歌教学中开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课堂教学模块的教学活动。

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校掀起“我要学古诗”“我要写诗”的学习高潮。在研究此课题的同时,以班为单位,以少先队为单位,先后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诗集大展示”“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而诗歌考级更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被调动,在活动中得到升华,有了学生自编自创的诗集,内容丰富,形式、体裁多样。

4)参研教师编写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于诗歌教学中的教案,开展讨论交流和教研,写出许多有关方面的论文。这些都是宝贵的科研成果资料,对以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益处颇多。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诗歌教学的探索,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质量的提高的打下基础。同时提出深入的思考,形成特色,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小学)

作者:李雅美

古诗教学作用管理论文 篇3:

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越来越重视人民大众的素质水平。小学教育是国学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青少年素质的重要时期。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越来越发挥着突出的作用。现阶段,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将提高小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作为首要目标,使其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好的育人子弟,发挥小学教育的优势。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

教学管理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小学教育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管理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而实施的管理活动,其重点是对教学活动、教学流程、教学方法进行预测、组织、计划、控制等,从而使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能在贴合学生实际,顺利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展现自我,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的发展。由此看来,教学管理与素质教育观念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加强教学管理,并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小学教育之中是非常适合的,很有利于提高小学教育的有效性、适用性、合理性及教育性,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1、创新教学理念

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创新教学理念,改正教学中的不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如可以增加一些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类型的考试,不再只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而是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对他们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某小学四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了当堂背诵两首古诗的任务,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某个小组中有一个非常内向的学生背诵古诗的效果不是很好,教师并没有当众批评他,也没有判定他失败,而是让他用自己的话将古诗的含义叙述出来,该学生讲述的非常好,教师便在全班同学的面前鼓励了学生,并且课后指导他怎样在理解古诗的含义上进行背诵,极大地促进了该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该学生的表达能力,实现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

2、重视管理力量的综合调动

全方位的提升管理质量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单纯的依靠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该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多方面管理力量的调动和协调。也就是说,管理质量的提高,需要经过多方的共同参与,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强化所有教职工的管理意识,不仅是老师,还包括所有参与学校维护和管理的员工,都应该对其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從而使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具有一定的管理意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除此之外,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家长的作用给予充分重视。家长是小学生的直接监护人,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具体来说,家长对于小学生的诉求是十分了解的,学校和老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积极的沟通,对于小学生在学校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另外,可以建立有效的家长参与机制,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中来,从教学计划的设计到具体的实施,都可以充分听取和参考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小学的教育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3、重视素质教育,提升教育管理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素质越来越成为体现人民道德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尺,所以,紧抓素质教育,是现在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促进素质教育也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素质教育必须和文化教育相辅相成的同时进行,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也要让素质水平齐头发展,保持在相同的水平。我国素质教育起步时间较晚,积累的经验较少,针对素质教育不好开展的问题,我国小学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我国的教育特色,开展一系列的素质教育活动,让小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又能提升素质水平。同时也要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制定符合不同特点的小学生共同发展的策划。在个性化培养的基础上,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和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素质教育,也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小学生一般好奇心比较重,渴望受到关注和表扬,小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小学教师要适当鼓励和表扬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勇敢地面对失败与挫折,使他们及时改正缺点与不足,真正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增强自信心。如在每周的班会上,小学教师可为每一个学生做一句积极的评语,表扬每个学生的进步,并附上自己对每个学生今后的期望。在班会上,教师成为了大家的知心姐姐,鼓励学生采用匿名的方式将自己身上无法改正的缺点或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写到纸上,并以纸条的方式传递给老师,由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并解决,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加信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结语: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需要教师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不断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改进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小学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努力进取,从而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军,王雪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王金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有效性[J].教育界,2016(4):91—91.

[3]张淑梅.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育教学有效性[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7):35-35.

作者:王海燕

上一篇:为政以德思想启示论文下一篇:公共管理治理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