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案

2023-03-22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案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把握命题思路,梳理思路线索

热点提示

2010年《考试说明》规定: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从文体上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主要以散文为主。

2.从知识点上看:理解重要语句、归纳概括、鉴赏评价是考查的重点。 3.从题型上看:四川卷主要采用主观的形式,分值一般为22分。

第一节 理解重要词语 【考点阐释】

2.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词的意义。它与词典义是具体与一般的关系的新的含义。 3.所谓“文中”:指词语的上下文语言环境,它可能是一段话,也可能是一个层次甚至可能是全文。

4.词语的含义:指词语的指代义、情景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考查词语含义时,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也被列入这一范围。

由于词语指代义近几年没再考查,本节重点研究词语的情景义及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考向分析】

考查类型之一 理解词语的情景义

一、概念分析

词语的情景义是词语在词典义的基础上引申、具体或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段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它主要包括词语的概括义和隐含义。 1.词语的概括义 2.词语的隐含义 在一定语境中隐藏在词语表面义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

二、设问方式

1.文中××××词的含义(内涵)是什么? 2.这里的××××词指的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文中××××一词的含义?

三、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1.理解词语的概括义关键是把握词语概括的内容要点,基本方法如下: (1)确定词语概括的信息区间

概括词出现的位置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概括词出现在概括句中,概括句包括全文的中心句、段的首括句、段的尾括句、句群的开启句、句群的收束句。

概括词出现在段的首括句和尾括句中极为常见,多数情况下,这类概括词概括的区间限于本段文字,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2)把握词语概括的内容要点

(3)筛选关键词句,分要点准确作答

①筛选关键词句时,要紧扣词语的字面义,把与字面义高度相关并表达内容要点的词句全部找到,从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词句作答。

②在语言表述上,要尽量分要点表述,如果题目没有分条列述的要求,每个要点之间用分号断开,以示分隔。

2.理解词语隐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修辞还原。

修辞是引发隐含义的一种特殊语境因素,在运用修辞的语境中,许多语言包括词语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因而对修辞引发的隐含义的解读,要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及具体语境进行还原。如对使用比喻修辞造成的比喻义的理解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 第二,分析语境。

分析语境就是分析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具体分析是词语的概括义还是隐含义;

第二步,弄清词语所在的位置,理清与前后文段句子的结构关系,注意总领、归结、过渡、照应等结构上的作用;

考查类型之二 理解词语的作用

一、概念分析

理解词语的作用是理解词语的较高要求,即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作用。其主要作用有: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

例如: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分析:加点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不能驾驭文字的情景,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2.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例如: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 分析:“母亲”一词渲染出一种十分亲切的意味和诚挚热爱、自豪的思想感情;而“伟力”突出了作者为壮丽长江而倾倒的感情。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例如:阻碍自己前行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分析:“往往”在句中起表达严密的作用。 4.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二、设问方式

1.文中使用××××词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使用××××词有什么好处?

3.文中使用××××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文中的××××词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5.文中为什么使用××××词?

三、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1.词语的作用在答题时一般要考虑到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考虑内容方面时要联系主旨或作者思想感情及表达目的,结构上要注意该词语与上下文的关系,如过渡、照应、点题、升华等。

3.注意答题术语的简明规范。思想感情方面的,通常用“寄托”“表达”“表明”等;作用方面的,通常用“过渡”“铺垫”“前后照应”“总括全文”“提挈下文”“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刻画形象”等。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答题的指向,具体把握考查词语哪方面的作用,是否与表达技巧或含义混合设题;

第二步,弄清词语在文中的位置,理清与上下文的关系;

第二节 理解重要句子 【考点阐释】

具体来说,下面几种类型的语句应视为重要的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5.从字面看自相矛盾,但被作者寄寓深刻用意的反常句。 6.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句子的含意”是指句子在文中的语境义,具体考查时,包括理解句子的具体含意和理解句子的作用两个方面。 【考向分析】

考查类型之一 理解句子的语境义

1、概念分析

句子语境义是指文中重要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有的意义。运用修辞手法的表意含蓄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及统摄全篇句是考查的重点。

二、设问方式

1.结合上下文,说说某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3.怎样理解某句话的含意? 4.作者为什么说某句话?你是如何理解某句话的?

5.作者在前面说某句话,后文又出现了同样的一句活,这两句话的位置不同,语意有什么不同?

6.作者在前面说某句话,后文又说另外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三、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理解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分析上下语境。

什么是语境?顾名思义,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包括狭义的语境和广义的语境两种。狭义的语境指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在阅读中则是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上下文,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广义的语境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社会语境和个人语境。社会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等;个人语境包括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等。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影响最大,在现代文的考查中更是如此。

3.了解文学作品中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 如小说是借助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主旨的,分析小说要紧紧抓住人物形象,并考虑情节发展、环境对人物的作用。理解句子就要与小说的这三个要素联系起来。 4.掌握一些理解句子的方法。 (1)语法分析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句意理解的句子大多是结构比较复杂或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解答这种题型可以从语法分析入手,先将复杂的句子压缩成简单的单句,从主谓宾等主干成分入手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要特别注意定语、状语、补语等表示修饰、限制的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丰富句子内涵的作用。 (2)特殊位置法 (3)邻句启示法 (4)依据主旨法 (5)修辞解意法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用修辞手法。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6)指代还原法 有的句子,可以抓住代词的指代义去理解其句意。先找出该同所在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或段落,答题时从上句(有时在下句)找,由近及远地找出它指代的具体对象,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原文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

(二)答题步骤

第二步,审视句子所在的位置及句子的管辖范围。

所以,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等;其次,要弄清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管辖范围内分析句间关系,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意。

第三步,联系上下文语境及作者写作意图把握句子的深层含义。

考查类型之二 理解句子的作用

一、概念分析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或足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或是在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

二、设问方式

1.某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2.某句话在文中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3.某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某句话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力? 5.某句话在文中为什么这样来表达?

三、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内容上。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与写作内容及主旨的联系或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

(1)首句。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3)段尾句。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3.表达效果上。主要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如使用特殊表现手法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或使用特殊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几个方面上在具体答题时不一定面面俱到,需要结合具体题目来考虑。

(二)答题步骤

第二步,从原文中找到句子所在的位置,进而判定句子的管辖范围。

第三节 筛选整合信息 【考点阐释】 【考向分析】

一、考查内容

1.抓住重要的词语或重要句子,要求考生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词语和句子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 3.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求考生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二、设问方式

1.作者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作者这么说在文中的依据有哪些?作者说某句话的因素有哪些?

2.作者所说的××××在文中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作者所说的××××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哪些内容? 4.本文描写的××××有哪些特点? 【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文本中筛选主干信息 1.抓住标题及注释

(2)重视过渡段和过渡句。过渡段或过渡句作为信息点的作用是很大的,我们可以借助其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示下文等多种作用来加强对信息的筛选与提取。 3.抓住关键性词句,主要指以下四类词句:

(1)关联词,关联词能用以确定文句的重心所在,如转折性关联词的重心一定是在这一关联句子的后半部分。

(2)修饰性的词语,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修饰性词语往往左右了一句话的性质和倾向,诸如“也许、大概、差不多、几乎、可能、一定”等词语无疑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3)解释性词句,它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信息进而准确筛选信息。

(二)把握几类重要的信息 1.明辨同一的信息 2.寻找遥远的信息 3.挖掘潜在的信息

“潜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隐含的话,亦即话外之音。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该句就不再是这个意思了。隐含信息常常隐含在普普通通的文字之中,不善于挖掘将错失重要的信息。正因为如此,考查也常常在此处命题。 4.组合分散的信息 5.确认重要的信息

(三)归纳整合信息

筛选之后,还要对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和综合,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信息加工,或把筛选后的信息按要求重新组合后表达出来。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

2.对提取到的关键词句,适当进行加工。

3.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答题信息时,要用自己的话对有关内容进行概括。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从题干要求出发,确定信息区间。 首先是审读题干,题干是方向,是“命令”,题干规定答题的范围。其次,要依据题干找准信息区间,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 第二步,准确筛选。

从确定的筛选范围中的关键词句入手,发掘隐含信息。如果题目要求提取的信息比较“显露”,可直接摘取;如果题目涉及范围较大,且信息较“隐蔽”,则要先辨别信息,再概括有效信息,然后将有效信息提取出来。 第三步,合理转换。

显性的、简练的、符合题目指令的信息可原文照搬,但在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或无法“照搬”的情况下,一定要对原文有关信息进行“转换”,即换一种说法。通常包括以下转换方式:正反角度的转换,通常将反面切入转换为正面切入;疑问句转换为肯定句;具体的转换成概括的;含蓄的转换成显豁的;人称的转换;表达方式的转换,通常将叙述、描写转换为说明、议论。

第四步,精要整合。

第四节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 【考点阐释】 【考向分析】

一、考查角度

本考点在没置试题时,常常是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二者结合起来考查。

命题角度

考查题型

2.通过考查划分语段的层次、排列句子顺序来考查对思路的把握; 3.通过概括文段段意来检测是否把握了思路

4.通过补充或删减多余词句来考查是否理解作者的思路。

2.既可以是客观选择题、排序题,也可以是图表题、简答题或阐释题。

二、设问方式

2.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某物?为什么要写到另外一件事物?试作简要分析。 4.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作者是从哪个角度,依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7.作者举××××例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9.某几段描写各有什么侧重?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1.看文体,分析结构。 (1)辨析文体特征。 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

文体

分析结构思路的方法

记叙性散文

纵式结构 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划篇章

横式结构

按材料的性质来谋划篇章

纵横交错式结构

抒情性散文

大都以感情为突破口表现,规律较难把握,必须在深挖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认真品味作者的情感变化。

(2)辨明语句的特点。 (3)注意开头结尾。 (5)辨别标志性词句。

③总领、过渡、总结性的语句或语段等。 2.看材料,分析层意。 3.扣中心,以纲代目。 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找准中心句等于抓住了语段的“纲”,整个语段的“网络”也随即张开。 4.看句段,分析关系。

二、答题步骤

2.对一个语段的分析,一般按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1)通读整段文字,把握整段文意,理出此段中心。 (2)根据标点符号确定它有几个句子。

(3)除中心句(或关键句)外,将其余句子按意义分出层次来。如果是转折、解说关系,一般一分为二;如果是承接、并列、递进关系,则可分为两个以上的层次。 (4)再看各层次之间是什么关系。

(5)最后再检查核对,看划分有无错误。

第五节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考点阐释】

(1)归纳内容要点需要分析。分析和归纳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析是把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到底有些什么,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就具体的形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考向分析】

本考点的设问方式有:

1.请简要概括作者××××的原因。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所写事物的完整含义。 3.阅读(根据)第×段内容,用两个字(或一句话,或几点)简要概括(或概述)×××× 4.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次、层)××××,请简要概括。 5.作者写的某人或某物有哪些特点? 【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一)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对段落内容的归纳。

(1)要找中心句。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抓住了整个段落的中心意思。中心句一般位于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也有位于段落中间的。比如《故都的秋》一文中倒数第2段开头一句“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即为本段的中心句,下边内容均是举例说明了南国之秋的“特异”的特点。

(2)分析句间的关系。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要准确归纳段落的意思,就必须弄清各个句子的意思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5段“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本段中心意思就需要通过理清关联性的词语来概括,那就是马克思所研究的领域非常广,而且在他所研究的领域都是十分深入透彻的。 2.对层次内容的归纳。

(1)要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有的过渡句、过渡段不仅概括了前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同时还指出了下一个段落的要点。

(2)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之问的关系包括并列、对照、递进、总分等。并列、对照关系是要把各个段落的意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递进关系是要突出后者,总分关系是要抓住总说部分。

(二)概括中心意思

概括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三)归纳和概括的语言整合 1.从核心语句角序思考

核心语句

突破思路

单句

注意从句子结构人手,句子的主干就是最好的概括。当然否定词不能漏掉,有时附加成分也属必需

复句、句群

要划分层次,依据层次间的关系来概括

文段、全文

从标点入手或从分层次入手,通过分析找出文中(或句中)的关键词句或核心词句,也就是能体现文段(语句)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概括,这样既准确又省力

2.从内容要点“显”、“隐”角度思考。

二、归纳概括的原则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

无论是分析还是概括,都要从命题出发。看命题要求从哪个角度,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析或概括,分析要注意分为哪些部分是否交叠,有没有多余或遗漏。概括也要注意综合哪些内容,怎样整合,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题目命题的对象范围。

第二步,如果命题范围是几个段落,则归纳几个段落的意思;如果命题范围是一个自然段,则划分出本段一共几句话(即有几个句末点号),看哪几句话说的是同—个意思,划分成几个语意群(层次)。

第三步,总结几个层次的大体内容,从形式方面进行归纳。 第四步,对照原文检查有无遗漏要点。

第六节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

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

“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 试题中,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概括,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而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考向分析】

本考点设问方式一般有:

1.请概括本段(文)的主要观点。 2.试分析作者对文中××××的态度。 3.××××中蕴涵着作者××××态度? 【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语言、材料及阐释过程来传达的,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或通过提取、整理潜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看法、倾向。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理解要着眼于全篇。

(二)整合分散的信息,挖掘隐含的信息,是把握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重点和难点。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主要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如1999年全国卷阅读题《创造宣言》:“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若只粗略阅读,就会把“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当做答案;进一步阅读会发现还有意思相近的一句:“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最后把两句进行比较,就会推翻先前的答案而把后一句作为答案。因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通常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创造,不包括教育者。而“说得正确些”则更明确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三)注意把握两个角度。 2.注意命题的角度。

命题者的思路是: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③努力体现由语意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系列,⑤力求题型稳定、整齐。理解了命题者的思路,答题时才会循序渐进、依次答题,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第三步,对筛选的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并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七节 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阐释】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中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试最高的一个层级,它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需要文学、历史以及其他许多知识能力参与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它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下面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别作一阐释。 【考向分析】

考查内容之一 形象

一、概念分析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曹禺笔下的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有时也包括物象,如文中出现的动物、植物的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考查两点:一是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或时代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小说(包括戏剧)中的形象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来理解人物性格。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腱的历史,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的性格才得以展现。阅读小说必须掌握小说情节结构,分析其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①找出情节发展的线索;②了解情节发展的过程;③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性;④分析情节发展与人物思想性格变化的关系。

如在《项链》一文中,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人逆境的曲折经历。境遇的大起大落,使人物的性格得到充分展现。又如2008年浙江卷《乌米》中“我”的出现把乌米推向前台,“我”对乌米的访问,对乌米的观察,与乌米的对话,最后“我”的感想和思考,才最终完成了对乌米形象的塑造,同时也展现了“我”的形象。 (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来认识人物性格。

如《雷雨》中鲁大海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揭示的就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表现了鲁大海作为觉醒工人的反抗意识。可以说把握住冲突就把握住了人物。 (3)从描写中来认识人物性格。

描写可分为环境、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细节描写等。鉴赏人物形象,可通过与人物相关的描写来分析。如《祝福》中作者对祥林嫂眼神变化的描写可以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2.散文中的形象

(1)要把握作品的意境情调,散文往往蕴涵着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并追求意境。

(2)明确手法,如象征、托物吉志、借景抒情等。散文中的景、物往往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3.对形象概括要言之有据

(1)对形象概括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 另外注意分析时应从作品本身出发,即从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其所作的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出发,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小能贴标签,更不能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看鉴赏的是人物形象还是景物形象,若是人物形象还要注意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

第二步,搜寻有关答题区间。一般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要从情节发展及对人物的描写中进行分析。

第三步,得出结论,并联系作品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具体表达时,可按总分(分总)结构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几个方面是指: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人手,了解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方面去分析人物。

考查内容之二 语言

一、概念分析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富有音乐美。除此以外,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语言也相对不同。小说语言讲究形象生动;戏剧语言讲究通俗精练,有个性和表现力;诗歌语言讲究精练形象,有音乐美;散文语言讲究简洁生动,优美传神。

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分成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大类:①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②叙述人语言,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的语言在刻画人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效果。

二、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语言类型

语言特点

说明性语言

准确周密、简洁清楚、通俗生动

叙述性语言

概括性、具体性、蕴涵感情色彩

描写性语言

描绘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具体生动、富有形象性

议论性语言

简明、概括、准确、翔实、合乎逻辑

抒情性语言

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富有感染力 3.要结合所表达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语言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鉴赏语言最忌讳的是就语言谈语言,往往用“生动、形象”这一类套话来代替具体的分析和鉴赏。具体来说,就是要分析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譬如,分析动词的表达作用,一般结合它所带的宾语作分析;分析形容词、副词的表达作用,就要结合受它们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作分析。有时某种语言技巧是借助完整的句子来表现的,就要作结构分析。

4.要同写作技巧相结合,因为任何语言所达到的效果都与其写作技巧联系在一起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技巧、什么特殊句式等); 第二步,对这种特色进行阐释; 第三步,指出其表达效果。

考查内容之三 表达技巧

一、概念分析

表达技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等。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行文结构:领起、总结、过渡、铺垫、照应。

修辞方法: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对偶等。

二、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鉴赏表达技巧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2.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

第二步,说明这种技巧在原文中是怎么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主要分析评价其在表现主旨、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营造意境和布局谋篇方面的表达效果。

第八节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所谓“评价”,就是读者在阅读、分析、理解作品之后,站在一定的立场上,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作品的写作艺术、风格流派等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发表意见和看法,评判作品的是非、优劣、高低,衡量作品的阅读、欣赏价值,评价作品的社会教育意义等等。 【考向分析】

一、概念分析

二、思路点拨

(一)规律方法

3.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

(二)答题步骤 第二步,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三步,确定信息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命题要求检索,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

第四步,概括整合答案。对答案进行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

第二篇: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教案

一、考试说明与现代文阅读

(一)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当年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当年高考语文命题的要求与做法。 具体说来,《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总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九个方面: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义

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鉴赏评价 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选材命题特点 1.阅读材料贴近教学和考生阅读的实际。

社科类文章(自然科技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每年覆盖其中的一种)涉及转基因作物(1998年)、人类冬眠(1999年)、降低光速(2000年)、铜奔马正名(2001年)、沙尘暴(2002年)、温室效应((2003年)、人体干细胞(2004年)、计算机思维(2005年)等(江苏卷2004年《气冰》、2005年《小春虫》2006年《木版年画》),选文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进步联系紧密;

文学作品都是一些文质兼美,题材、风格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如1998年宗璞的《报秋》、2000年鲍昌的《长城》、2001年莫利的《门》、2002年林非的《话说知音》、2003年柯灵的《乡土情结》、2004年茅盾《大地山河》、2005年苏叔阳《春天的梦》江苏卷2004年的《杜甫草堂》、2005年的《波兹曼的诅咒》、2006年的《一幅烟烟雨牛鹭图》等。文学作品阅读的地位日益提高,这是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和对文学教育需求的体现。

2、在命题内容方面: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突出了语文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即考查在把握文意基础上,对相关语文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加工的能力。例如,2001年到 2004年的社科类文章均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想象和推断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着眼点在于整体理解和文学欣赏,并注意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更为突出,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例如,在2004年阅读材料石评梅《痛哭和珍》的考查中,全部4道题中,涉及鉴赏评价的题就有2.5题。

3、选材方面:内容广泛,重视经典,重视名家名作,重视传统文化积淀,大力弘扬祖国文化。从语段到试题,不仅多方面地涉及了祖国传统文化,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具有较为浓郁的人文色彩,体现了对现代人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呼唤。

考查内容方面注重检测考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即所要考查的是对阅读材料的全局把握和整体感受。注重学生个体阅历在阅读中的作用,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开放性试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三)高考阅读材料选材走向 科学类:

2006年17套试卷中,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平分秋色。题材范围比较全面,大致包括:环境保护、气候、生物学、化学、海洋学、城市学、民俗学、公众学、美学、社会学等。

今年备考之时可重点关注本年度科技界的一些热点课题。如:资源环境(包括环境规划)、公共安全、信息学、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生物学中的‚膜生物‛、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社会调控体系、再生资源研究、公共安全等。另外,江苏本土的人文地理、人文景观、风土习俗等方面的文章也值得关注。

文学类: 散文因其深厚丰富的内容情感,凝练优美的语言文字,灵活多变的手法技巧,在2007年高考中应该依然是最受青睐的文体,尤其要留意议论性散文;小说因其塑造形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优势,被选中的机会也比较高。备考中,我们要特别留意那些体现人格操守,反映生命追求,激发审美思考,守护心灵月亮的内倾性文章。

科学类文章阅读

尽管客观性试题只能反映考生的思维结果,不能反映考生的思维过程;答案唯一,排斥并存,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但今年的试卷却将考了两年的3道题增加为4道题,提高了客观题的分值。这类题型的设题特点,值得研究。

以近年全国高考科学类阅读题为例,其题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如2004年江苏卷第7题‚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二、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

如2004年北京卷第16题‚对‘这种蛋白质在肮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三、对文意的理解与把握。

如2005年江苏卷第7题‚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四、根据文中已知的内容推断未知内容。

如2006年江苏卷第10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由是观之,近年来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出题方式较为稳定,题型种类不多。

出题角度单一。

然而,在题肢的设臵中,我们却看到了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干扰项。

解答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题,我们往往从排除干扰项入手。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扰项的设臵方法。下面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别作解说:

1、改变范围:是指选项在程度上、范围上与原文的表述有差别。 如:2004年全国I卷第7题A项‚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原文是‚囊.....胚中‛而非‚囊胚外表’,有意改变了范围。 ..这种设臵中,出现最多的是以偏概全。这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有关范围..的表述,选项中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个别‛、‚部分‛‚全部‛等词时,就要引起高度警惕。

2、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如:2006年江苏卷第5题C项,把‚理想主义的图画‛说成是木版年画的‚思想内容‛,而在原文中,有非常清楚的表述:‚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在这里,显然是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3、颠倒是非:所谓是非颠倒,也可称为‚指鹿为马‛,就是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如2004年江苏高考试卷第9题C项:‚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是不符合文意的。

原文中说‚‘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意思是‚气冰‛可能受到自然的破坏,该题C项却说‚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显然是是非颠倒。

4、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如2000年第20题C项‚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原文的结果是‚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5、混淆已然未然。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作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判断为已发生的,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

如1998年第26题c项‚野生植物同抗除荞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文中只说了可能性,并未成为现实。

这种干扰项设臵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6、偷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5题:

下列对‚朊毒体‛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以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病毒。 B.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 C.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一种蛋白质。

D.是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用以存储记忆的细胞。

此题答案为B,由文章内容可知,朊毒体是一种蛋白质,而不是病毒,选项A将它归结为‚一种病毒‛,选项D将它归结为‚细胞‛都明显地在偷梁换柱。

7、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如2005年江苏卷第6题A项在说‚小春虫‛化石的意义时说‚可以作为否定‘寒武纪大爆发’理论的一个有力的例证‛,这个信息在原文中没有相关表述,属典型的无中生有。

8、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如2004年江苏卷第7题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B项‚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据原文可知,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形成气冰的主要元素是‚天然气‛和‚水‛,B项故意缺少了‚水‛这个重要元素,导致答案有误。

9、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8题‚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属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的一项是‛

所给的选项中,B项是这样表述的: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题目问的是‚磁共振成像原理‛,此项却说‚疾病的病理过程‛,显然是答非所问。

10、夸大其词。指选项在表述上夸大提供信息的程度。 如2005年江苏卷第7题D项,说小春虫组织结构‚相当复杂‛。而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它的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表明它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这里的‚相当复杂‛明显是夸大其词。

鉴于有关科学类文章阅读的一些设题陷阱的方法,做此类阅读题时,要专注细心,可训练学生按以下步骤答题:

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全文主要观点,划出重要信.....息。 .

二、审清题意。对照题目,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三、将选项与文中信息作比较,分析异同,排除干扰。在排除干..扰项时,可充分利用熟知的常见干扰项形式,做到有的放矢。

科技文阅读考察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一、综述

2006年的全国卷和地方卷高考的现代文大阅读,多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象四川卷的《乡村的瓦》、北京卷的《给‚书虫‛当夫人》、全国I卷《阳光的香味》、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江西卷《秋光里黄金树》、辽宁卷《杨柳》、安徽卷《行吟阁遐想》、山东卷《文赤壁》、湖南卷《在山阴道上》、福建卷《泪与笑》等都是如此。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臵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综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写什么;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3、审美鉴赏性试题,即在选定的评论角度对作品作出评论,提出看法。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写作时只要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二、知识准备

根据高考命题研究,散文阅读应该是‚大阅读‛命题的首选。因此,了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的一般特点与规律,掌握一些解题的思路与技巧,对于帮助考生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有一定的意义。以下研究,主要以散文为阅读对象。

1、文体知识准备

散文是一种取材广泛,写作灵活,不拘韵律,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文学样式,在我国文学史上,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深受高考出题组青睐的文体。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研究中所谈的是指狭义的散文,即专指那种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的形散神不散的文学作品。与其他体裁相比,散文具有以下特征:

1)、选材广泛自由。散文取材广泛,国家大事,市井琐闻,社会变改,家庭细故,山川风物,书籍刻绘,故友消息,个人情怀……凡有感有思,皆可托之于‚即兴之笔‛,正如林语堂所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2)、抒发真情实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散文,是作者感情的产物。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散文抒发的感情要真实,因为只有真情,才能真正征服读者。

3)、形散神聚,笔法灵活。‚神‛指每一篇散文中贯穿全文的主旨或主题。‚形‛指文中所摄取的人物、景物和事件。‚形散‛指作者运笔自由,内容上面宽意广,结构上不拘一格,笔法上自由灵活,‚神聚‛指材料围绕主题而展开,‚散‛得有度。

4)、具有美感性。散文被称为美文,以绘画的眼光和技法写景状物,构架生活,富于诗情画意;散文语言骈散兼用,长短结合,有自然、和谐的旋律之美:散文以绘画美、音乐美、诗意美、品质美使读者愉悦、陶醉。

2、表达技巧知识准备

1)了解常见修辞及其一般作用

如: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有趣,启人想象;

衬托,是为突出主要事物;

对比,能让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夸张,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反复,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排比,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通顺,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2)了解常见表现手法、行文技巧和结构等。

如: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想像、联想、象征、渲染、反语、烘托、对比等;材料安排有主次详略之分等;行文结构有承上启下,铺垫、照应、卒章显志等。

3、答题知识准备

1)知道一些解题思路,了解一道题可从哪些方面来解。

如:要求说明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可从‚描述对象‛和‚表达效果‛两方面阐述。答表达效果时要具体,如说比喻的作用不要只答‚生动形象‛四个字,要解释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以及该比喻句蕴涵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答‚生动、形象使读者容易理解,增强了感染力,能引起共鸣‛;

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不单是解释词语,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反复体味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里的意义和作用。 答语句意义的理解时,需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层次分解难点,不妨分解为‚由表及里的语境义‛‚语言表达的表现点‛‚思想层面的深刻义‛‚作者言外之意的潜台词‛等几个层面来答题;

答句子的作用时,可从结构、内容、主旨三方面来思考。例如谈哲理句的作用。就要了解哲理句包括两种:一种是引用的名句。一种是作者自己写出的哲理句。这种句子的作用,前者往往是为佐证自己观点,或是引出问题的。后者往往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思想闪光点,一定要认真体味,领会其深刻内涵。

2)了解答题要求及答案构成特点

一般来说,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全,好。即准确切题,全面完整,语句通顺。

答案信息的构成一般是三种形式:一是把原文中的话找出来就是答案,历年的考题都有这种情况;二是文本中所有相关信息找出来,做一点舍取,再加上必要的词语连缀,形成一个答案,也就是整合;三是文本中没有现成答案,要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概括抽象而成答案。

三、阅读训练

1、整体阅读训练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宏观上驾驭文章,领会文章主旨的内涵,完成‚感知—理解—评价‛的心理过程。

整体感知即浏览、粗知大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确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哪些思想感情,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或知识。这是做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文章主旨,大方向才不会搞错,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居高临下,有的放矢。

整体感知可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1)从线索入手。散文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散‛而不乱,充分揭示作品主题。

只有把握全文的线索,才能‚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在散文中,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荷塘月色》:有的是以人物为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有的是以寓意深刻的某种事物为线索,如《我的空中楼阁》;有的是以作者活动的进程为线索,如《长江三日》;有的以某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如巴金的《灯》:有的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有的以时间或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等等;

2)从文眼入手。散文的‚文眼‛常常是作者立意的凝聚点,它既是文章思想内涵的凝结,又是全文脉络的纽带,起制约全篇的作用。‚文眼‛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钥匙,抓住了‚文眼‛,就把握了整体。

3)从关键句入手。前面说抓文眼,其实文眼也是课文的关键句。另外,除了文眼之外,作品中还有大量的非常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负载着重要的信息,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些语句,常见的有①:反映语境特点的‚指示语’,:②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③标示人物情感、态度和事物景况的‚情态语‛;④直接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⑤反映文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⑥蕴含丰富内容、言词精辟的‚警策语‛;⑦结构复杂信息量大或富含哲理的‚语言结构‛;⑧文中反复强调或暗示的‚关键语句‛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抓住这些句子,才可以准确地把握文意要点。

4)从技巧入手。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象征、铺垫、衬托(正衬、反衬)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往往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突出。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果抓住了文本的表现手法,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5)从结构入手。 ‚文无定法‛,散文的结构尽管多种多样,但在多种多样中还是存在着某些大体相似的形态。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如包含式、辐射式、板块式等。抓住这些结构特征,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全文。

6)从意境入手。通常所说的意境是指作品中表现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是散文的心,散文的魂,一篇散文的生命力就表现在意境上。意境由‚意‛和‚境‛ 两个方面组成,它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事,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高度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2、答题思路训练

1)阅读顺序:答题前先从整体把握文章;阅读时要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尽可能用已有知识了解作者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尽可能关注可以了解到的信息,可以‚查题干‛、‚查题目‛、‚查提示‛‚查过渡‛、‚查修辞‛、‚查中心‛、‚查指代‛、‚查省略‛等;善于寻找文中内容或情节所演绎和归纳的因果关系,因为‚追因法‛是命题的主要方法。登临绝顶,方能一览无余;读懂全文,才可参透细微。

2)答题顺序:读文时可在重点信息句上做些标志,然后读题化题。

所谓化题,也就是说,我们接触文后的问题时应该明了出题人的命题意图,知道这道题目其实考的是什么,该从哪几方面回答。例如,题目问:文章开头写了某某内容,你来分析评价一下。这样的问题实质考的是什么呢?我们进行一下化题:文章开头内容分析评价——考察散文开篇选材的作用——可以从对内容、结构和主题三方面的作用来回答。那么我们化完的题目实际是问:这篇文章开头所选的材料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中心所起的作用。文章开头的材料在内容上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与表达的主题一致,那么常常是开篇立意。如果与文章主题相反,那么常常是欲扬先抑。结构上能有什么作用呢?大致是全文的总纲或者铺垫之类。对主题的作用呢?大致应该是开门见山标点明主旨之类。

化题完毕,定位提取,查前找后,把分散在文中的信息找寻到,对此再进行整理。最后作答。作答时能依据原文的尽量依据原文,没有的,就筛选提炼,结合自己的语文知识,进行整合。

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可灵活使用一些共性的知识。

..如:中心句后往往有支撑句对其进行解说,对中心句的理解就可定向在其后的支撑句上;散文中抒情、议论性文字往往表达主旨,抓住它就抓住文章的核心。

又如:记叙这一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在记叙文中通过事例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或人物的感情等;在说明文中往往是举例子,说明事物特征;在议论文中是举例论证,阐述事理。同是写景,有的对自然景物的喜爱,有的借物言志说理,等等;

再如分析独立段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方面入手,就结构而言,处在段首有总领下文的作用;处在段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段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解题会很快切入要点,不至于无从下手。

3、规范答题训练 明确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如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等。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要尽量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信息。

4)根据赋分分条答题原则。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

(三)复习工作要点:

帮助学生研究高考试题,归类梳理。让他们熟悉高考题目提问方式,了解基本答题技巧

[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如: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14题:‚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含义是什么?

(答案:吞咽的含义:尽情享受)

2005年黑吉桂卷《春天的梦》16题‚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答案: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答题步骤为:

1、在原文中寻找答题信息

先确定答题区域。即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的位臵,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然后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最后‚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2、答案表述三种方法 1)截取。是指答案在原文中能找得到的。我们只要就题目要求,选取原文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作为答案即可。

2)组合。指题目答案所在原文中的信息有好几处,但在句式,字数,表达角度等方面还不合题目要求的,我们需要对其综合,重组,使表述符合题目要求。

3)自创。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没有明确语句,需要我们根据对全篇的把握或或上下文语境,自己去悟的。就要用自己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理解,拟写答案。

[题型

二、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2001年全国卷•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2006年江苏卷中,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答:眷念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解题技巧]

分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文体特点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抒情类文章,一般是通过写景状物来抒情言志,应分析他描写了什么景物,寄寓了什么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从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基本方法:

①准确把握原作,这是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要准确把握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由表及里地进行追溯。象文章中观点与材料间的过渡衔接句,不同内容间的转换句,材料前后的提起句和阐发句都是传递作者观点和态度最明显的地方。除了文章的显现内容外,要特别注意那些隐含信息。

②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把作品放入特定的时代去评价,要和作者的生平、世界观联系起来评价。 ③进行纵横比较,将所读作品和与之相关或相似的已有定评的作品进行比较。根据已学文章,通过联想、想象揣摩文章艺术空白的内涵。

④要使用正确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特别要注意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要辨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⑤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去推求、猜想作者的写作意图。

⑥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在申明自己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具体评价文章的思想意义。

[题型

三、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l、形象

如:2001年春季•这篇散文题为《黄士》,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答:①象征了‚我‛的父亲。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2001年春季•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解题方法:

1、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

2、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要结合叙事情节,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语言

如:1998年全国卷•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答题技巧]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表达技巧

如:20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么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写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这是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解题技巧]

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

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二、各种句式的修辞功能。

三、各种写作技巧的效果。诸如:①运用背景,可拓展视野;②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常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③立‚文眼‛能帮助读者准确迅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或脉络;④设臵线索,可一线贯珠;⑤侧面烘托,可凸现主体;⑥欲扬先抑,‚扬‛效更佳;⑦虚实相生,可扩大容量;⑧回环反复,可增加韵律美;⑨疏密相间,可增加节奏美;⑩对比行文,可增加表现力;⑾幽默诙谐,可增加可读性;⑿巧用误会,能引人入胜。

鉴赏示例:

2006年湖北卷第19题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解题的关键是找出描写的句子,然后归类,再结合全文来分析。本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这叫白描(或细节描写)。还有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这属于拟人化的描写。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的特点就是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我们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懂得文章学、修辞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体裁及其特点等必要知识,鉴赏就难以入境。这些都是鉴赏的前提条件。 鉴赏和评价文章,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万面:

1、.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文章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都是为整篇文章服务的,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文章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鉴赏评价时不能脱离局部去鉴赏文章,也不能脱离整体,鉴赏局部,而应该立足于整体把握。

2.联系背景进行鉴赏

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所以,我们在阅读现代文时,要善于‘知人论世‛,联系作家写作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联系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等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鉴赏作品,特别是那些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交章,更应如此。

3、遵循文道统一原则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优美的文章应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在文章中,‚文以载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因此,鉴赏文章也应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不能割裂他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刘翩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内容与形式在鉴赏过程中有密切联系。我们不仅要善于抓住文章的思想内容来鉴赏文章的表现形式,还要善于通过鉴赏艺术技巧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附]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 (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贵之君、和佳子 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课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采。 (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 (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 (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采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 (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 (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阅读试题

●揣摩·体味 ·感知·理解

1、第(1)段中加点的两个“小”字不能删去,因为它们突出强调的是中村先生

2、 第二段:贵之君变得很奇怪”是指①:“ ” ;

② “ ” 。

3、第(3)段话不能删去的原因是

4、第(7)段“都„„也”连用,意在突出 也为下文写“父亲”吃到了与儿子换错的饭菜时而感到 和 的心理埋下伏笔。

6、第(10)段“紧紧”的意思是 ,下文第(12)段与这用法相似的词是“ ”二者在写法上构成了鲜明的 , 突出了“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的原因,也表现了“母亲”对贵之君的 。

7、联系上文找出第(14)段中用错的一个词组(短语),请圈出后,改正为:

8、(20)段与上文第(2)段都写到“贵之君的变化”,这叫做 的手法。

9、第(22)段是 描写,烘托出中村先生 的家庭氛围。

10、本文以 为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叙述了 的故事,全文正面塑造了“父亲” 的形象,侧面突出了贵之君 的品质。

●积累·运用

1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煦( ) 阑珊( ) 尴尬( )( ) 12.解释第(2)(4)段中加横线词。

①拮据: ② 沮丧: ③尴尬: 13.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①心里盘算的事—桩接一桩。形容思虑很多。( )

②形容不顾羞耻地胡搅蛮缠。( )

③形容回家心切。( )

④形容一点兴趣也没有。( )

14.本文以《悟》为题,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读完后,你又悟到了什么呢?请联系自我实际,说说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第四篇:高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15:生物解题技巧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生物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 提倡“两遍读题”

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限定(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

技巧诠释:有些选择题表述、逻辑等方面稍微复杂一点,读第一遍一般不太明白题意。如果我们采取两遍读题,通过抓关键词,从题干的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方面进行限定,在结合答案选项,就能比较准确地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目的及能力要求等。

2. 掌握“错误原理”

“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

技巧诠释: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这类“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试题将近了选择题的一般以上。其实,对这类试题来说,只要我们掌握“错误原理”,明确“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答案选项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就能轻松作答了。

3. 启用“对比思维”,有时候用“已知”推导“未知”

采取先对比、后排除思维,表格、图表以及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以剔除有的选项。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采取用已知的知识对比、排除后,推导出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正确或是错误。

技巧诠释:图表类,特别是表格和坐标图类选择题,常常需要我们启用“对比思维”,注意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甚至多方向对比,进而找出合适的选项。而针对有的选择题涉及到新材料、新情景、新知识等新内容的情况,我们要用“已知”推“未知”,即,如果三个已知选项都是错误的,那那个未知的选项就应该是正确的;如果两个已知的选项是错误的,那个未知的选项是错误的,那另一个选项就是正确的。

4. 注意一些生物学科特有的“潜规则”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都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当然,生物学科也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正面知识一致;课本上出现过的遗传性状(遗传病)要依据课本书写和推导;“遗传类型”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指的是“表现型”;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指的就是“正常”等等。

技巧诠释:在解答一些特殊选择题的时,我们除了掌握相关知识外,还要注意一些学科特有的或者某些知识点特有的“潜规则”。只有在考虑了这些“潜规则”和知识陷阱的前提下选择出来的答案才能不被某些选项的迷惑。当然,有些同学或许会问:“那有那些潜规则呢?”,这个需要同学们慢慢去收集和整理。只有这样,你们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5. 几种常见的选择题解题技巧 Ⅰ. 认真审阅题干,确定解题思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二、非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 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

技巧诠释:在做非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题干、设问、图表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常常也就是题目的题眼。它将告诉我们试题要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回答的知识。关键词能否准确找到是能否正确解答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 能准确定位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技巧诠释:一道试题,如果我们能找到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也就意味着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如果我们连知识点都定位错误了,可想而知,就会答非所问,文不对题。要注意的是,一道试题常常不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有的试题,每个小题都考查两三个知识点,一道答题考查了多个知识点,这要求我们不单单是对每一个小题,甚至对每一个设问都要能定位清楚所要考查的知识点。从近年高考命题分析来看,如果一道大题只考查一两个知识点,常常难度较大,需要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发散;如果一道大题考查多个知识点,常常难度不大,许多时候都是要求用课本上的原话作答。

3. 答案的寻找遵循“从题干和课本原话”去寻找和组织

技巧诠释:从这么多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命制情况分析来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试题答案外,许多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来自相关内容在课本上的原话,或者题干、设问中词语、语句组合而成。如果考生能具备这种“从课本原话和题干”去寻找和组织答案的能力,那我们也就真正做到了“鱼渔皆授”的教学目标了。

4. 答案的整理采取“逆向推导,顺向作答”的思维模式

技巧诠释:“逆向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逻辑思维,无论是在数学上、物理学上,还是生物学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就生物非选择题答案的形成分析,如果答案是一句话,这句话一般包括主语(名词)、过程、原因、结果;如果答案有几句话组成,一般包括三句话,第一句话衔接题设,第二句话阐述原因,第三句话表述结果。如果我们采取:结果(结论)→原因→题设(条件)进行推导,就容易找到他们的内在联系,然后在反过来进行:题设(条件)→原因→结果(结论)描述,就会得到比较科学、合理和完整的答案。

5. 答案要求“科学、合理、规范、简洁”

技巧诠释: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所以,生物试题的答案如果不科学,那就肯定不对。如果答案仅仅是符合生物科学,而不合理,与已有知识矛盾,已目前所知道的现象、结论矛盾,那也将是错误的。而且答案要求用比较规范的生物学术语(关键词)进行描述,如不这样,那我们简直就是在“写散文”了。最后形成的答案尽量简洁,做到简单而不简约,如果答案拖沓繁杂,改卷老师那有那么多时间、那有那份心肠去给你慢慢推敲。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加强训练和归纳,尽量做到答案科学、合理、规范、简洁。

6. 遗传题的解答,很讲究做题步骤和规范

技巧诠释:遗传题,特别是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试题,是近些年高考生物试题取材的重点和热点,常常是年年考、年年新。掌握好这类遗传题的解题技能,是合理、灵活掌握遗传规律的体现,提示提高考试得分的关键。针对这类试题,笔者总结了如下的解题步骤和方法:第一步,写出匹配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第二步,构建模型,写出遗传过程;第三步,采取单对突破、对对组合,隐性肯定、显性待定,子代推导亲代,子代性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3

第五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的相关内容。本次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计划课时为一节课。本节内容包括: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课程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明白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此外,本次课程也是对第二节相关内容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生物进化的简单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理解生物科学理论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并且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和局限性以及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尚不了解,所以本次课程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几个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几个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通过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生物界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自然界,生物界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 2 )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生物进化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3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2.难点

(1)处理好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关系. (2)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 (3)处理好基本观点及学术界中的争论的关系. 解决措施.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以前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进化的,既不是女娲造人,也不是上帝造物。那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讨论生物进化的一些学说。首先请同学们观察枯叶蝶和色彩鲜艳的蝴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发生变化的意义。 解释生物会不断的进行演变以适应环境,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生物发生变化呢?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进化论将提供给你们最科学的解释。 二. 对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讲解过程

1. 屏幕展示拉马克的人物并简单介绍,解释博物学家的概念,并看书思考以下问题: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课件展示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解释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解释实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三.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讲解过程

1.屏幕展示达尔文的图像,航海途径以及有关达尔文相关内容。

2.通过对物种起源相关内容的介绍引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讲解和分析。

3.介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并用课件展示长颈鹿的生存照片。设置问题: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对解释模型进行演绎说明。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通过对课本中图示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 3.引导学生思考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否定了拉马克的观点?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思考其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引导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的出答案 。最后利用课件进行相关内容的总结。

4.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已经过去100多年,在这100多年期间,生物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那么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又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从而引出对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内容的相关介绍。 5.基本内容讲解完成之后,我将通过课件的形式,将这节课的基本框架展现到屏幕上,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出本节的思路框架,尤其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达尔文——自然选择等概括性语言不可缺少。然后拿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回顾。最终达到当堂的知识当堂巩固。

6.结合本节内容教师精心挑选典型习题,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以迁移运用,起到再次巩固的效果。 7.板书设计

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

上一篇:巡察组长动员会讲话稿下一篇:新东方四六级写作技巧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