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结构作文影响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学生作文能力很差的现状,反思作文教学中没有系统性、导向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较实用的对策。关键词:作文教学系统性导向性基本技能校本计划作文应该是学生各种能力的体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话题结构作文影响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话题结构作文影响管理论文 篇1:

高考之后看作文

今年高考作文不难,却又不好写——这是考生及全社会对2002年高考作文最直观也是最普遍的感受。现今,高考及高考阅卷已先后尘埃落定,考生的作文表现到底如何?问题又到底出在哪里?考生又应该如何把握?无论对考生,对家长,对社会,还是对有关的教育、管理部门,都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试着做如下简要分析。

一、话题——话题作文的关键

自高考制度改革以来,作文试题几乎穷尽了所有可能出现的题型,而话题作文则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而成为二十多年来出现频率最高也最为稳定的一种考试题型。尤其是近几年来,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材料+话题”型的作文考试类型。从发挥考生写作能力的意义上来说,材料型的话题作文并不是最佳的题型,特定的材料和话题方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写作创造能力的发挥。然而话题作文却能够有效地防止考前押题等应试弊端的出现。实际上,话题作文是中国特有的高考制度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2002年的全国高考作文,之所以仍然沿用近年旧有的话题作文模式,其原因也主要在于此。

这次话题作文材料的大意是,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了暴风雪,却碰到了一个冻僵的人,他的心灵深处经过“翻江倒海之后”,作出了将这个快要冻僵的人救醒的选择,共同走出了困境。试题提示中说:“也许不是人人能够碰上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是怎样选择的?又应该如何选择呢?”并要求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只要考生围绕“心灵的选择”选材,无论所写内容是亲历的,还是遇到、见到、听到或想到的,都算是符合作文要求。

按试题材料和提示的基本导向,“心灵”的展示包含着行为主体经过内在的心理矛盾冲突后向真善美升华的选择过程。但是有不少考生往往片面地观注了材料中的其他因素,比如“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等等,从而忽略了“心灵的选择”这一特定的话题要求,导致对题意把握的偏离。有些考生虽然也领会到了“选择”这一基本的题意内含,但并没有展现选择过程中的心理矛盾,仅仅围绕一般性的“选择”展开自己的话题,从而也没有能够更好地紧扣题意作文,导致作文成绩的一般化。

二、文体——文体不限的暗礁

“文体不限”是近年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对具有不同写作能力的考生来讲,文体不限的确便于考生自由地选择适于自己的文体种类,从而发挥各自的写作特长。也正是因为这样,文体不限已经成为高考作文的一个大趋势。但是,这也使不少考生产生了极大的误解,以为“文体不限”就是在写作中对文体的淡化,从而模糊了文体之间的界限。其实,文体仍然是高考作文量分的一个重要标准。不同的文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形式规范和写作规则,虽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任何一种文章体裁样式,但是他写的作文必须符合他所选定的那个文体的基本规范。比如说,考生想写记叙性文章,他就必须采用叙述、描写的方式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同样,想写议论性文章,考生就必须采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以议论说理为根本目的。当然,文体规则是某一文体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蕴的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的要求,比如,散文、评论分行押韵不一定就是诗歌,有故事有人物也不一定就是小说,这就要求考生在作文时必须具有敏感的文体意识,写小说要像小说,写诗歌要像诗歌,写散文要像散文,写评论要像评论。否则,过于淡化了文体意识,写出来的作文不具备明确的文体特征,便会被视为不符合文体要求。

今年的高考作文仍然沿袭了“文体不限”的要求,考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自己较擅长的文章体式。就大部分考生来说,基本上都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自己所选定的文体方向,写出了符合文体要求的作文。但是仍然有不少考生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导致了文体不符。虽然有些考生也较为准确地把握了自己所选定的文体的基本特征,但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却没有处理好具体的细节。比如,以“选择”为对象而写议论文时,论据交待过于详尽,甚至出现了记叙性文体中的对话和细节描写,影响了论点的证明。同样,有的以“选择”的故事为核心写作记叙文,也出现了过多的议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物故事的形象性。

三、语言——心灵表现的依托

文章写作归根到底是语言的艺术,写作构思的成果最终还要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文章,因此语言就成为制约写作优劣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与潜质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文章的语言表现出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才历来被作为高考作文量分的一个重要依据,不但是基础等级评分的重点项目,而且发展等级评分当中也占有绝对比重。一般来说,只要不是抄袭或文不对题的文章,语言是试卷评判中参与量分的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不像内容、中心、结构诸项那么紧密地依傍着题意的把握,题意把握不准确,其内容、中心、结构也往往就没有了太大的意义。而语言则不相同,不管题意、文体把握如何,只要语言准确、生动、流畅,也同样能够由于其所在的等级较高而向上浮动量分。相反,尽管审题准确,中心突出,但是如果语言表现的功底薄弱,也难以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

由于今年的高考阅卷特别强调了“勿以题意定分数”的原则,因而语言的量分作用也显得更加突出。纵观今年的高考作文,所有的优秀作文都无一例外的在语言的运用上显示出了功底的扎实和技巧的娴熟,而相当数量的低分试卷大都明显地表现出了语言基础能力的薄弱。当然,语言的运用并非以词采的华丽与质朴定优劣,不同的文体也有各自不同的语体要求。一般来说,记叙性文章尤其是文学性文体大多侧重语言的描述性和形象性,句式往往较为灵活,词语搭配也更生活化,而议论性文章的语言则追求严密的逻辑关联,因而更讲究句法规则和词语搭配的准确。比如,那篇得满分的作文《选择》,其可贵之处就在于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的故事,语言质朴无华,句式灵活简洁,同时又富有很强的动作性,从而才成功地塑造出了弃恶从善、舍己救人的“水鬼”形象。而那篇具有明显散文特征的《心星点灯》,适应于思绪广阔,融接千年的整体构思,作者较多地选用了极具抒情性的华丽的语辞,从而酣畅淋漓地抒写了胸中“点燃一盏怎样的心灯”的感触。另一篇侧重议论的文章《发自心灵的选择》,为了证明“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这一中心论点,用富于逻辑性的语言形式分析了“选择”在司马迁发愤著书、范蠡功成身退以及现代青年参军人伍保家卫国等不同事例的意义作用,句法严谨,语义准确,词语搭配得当,表现出了议论文体特有的语言特点。毫不夸张地说,语言是高考作文心灵表现的物质依托。

四、学识——文章内容的底蕴

文章是具体内容的文章,文章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表现具体的内容。不管是抽象的观念论点,还是具体的人物事件,也都是凭借具体的内容而存在的。也因为此,内容的充实、材料的丰富

才成为评价文章优劣的又一重要因素。人类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用来作文的对象也是广博无限的,即便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学生,可供写作选择的对象也是无以数计的。然而,文章的内容充实与否,却并非与生活的阅历成正比,而是直接取决于作者的学识。从更加广阔的意义上看,见解的深刻、意境的深远以及构思的精巧、想象的独到等,都与作者的学识紧密相关。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说,作者的学识是文章内容最基本的底蕴。

综合分析今年的高考作文,较全面地显示了考生的学识水平。在面对这样一个并不生疏的话题时,只有少数优秀考生能够开阔思维视角,迅速、快捷地发现作文材料和话题与社会生活的敏感触点,显示了日常所思所识的深厚底蕴。如《心星点灯》,数千年来前贤名儒的心灵抉择,拒绝王位禅让的许由,威武不屈、福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关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还有恸哭的阮籍,高歌的苏轼以及难得糊涂的郑板桥等,都融进了“点燃一盏怎样的心灯”的感触之中,深厚的学识蕴藏于字里行间。但是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虽然也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题意,但往往由于学识的匮乏而导致作文内容的单薄和观念的肤浅,比如路遇乞丐给不给钱的选择,高中分班文科与理科的选择等等。更有不少考生将心灵的选择与时事政治强拉硬扯,貌似深刻,实则无病呻吟,究其原因,也是学识匮乏所致。当然,部分考生宿构、抄袭、仿写的现象,则是中学语文应试教育制度发展到极致的结果,除了近年高考作文试题雷同、单调的原因之外,也是考生学识浅薄的极致表现。

五、特长——发展等级的翅膀

发展等级分是近年高考作文评判的一项重要改革,目的是鼓励在写作的某些方面具有创造灵性和发展潜质的考生。在发展分的把握上,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某些单项符合发展等级要求的作文,这类作文获得的发展等级分数也相应较低。第二类是多项符合发展等级要求的作文,这类考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比较平衡,虽然没有突出的特长,但也会由于较扎实的写作功底而获得一个较高的发展等级分。第三种是具有明显特长的作文,这类作文也许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单凭某一、两项突出的特长,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发展等级分,甚至满分。因此可以说,发展等级的高分都与作者的写作特长直接相关,无论是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还是对语言的艺术性感悟,以及某种文体技巧的娴熟把握,都可以获得一个突出的发展等级分。

从今年高考作文的总体情况来看,不少考生都能够因某些方面的写作功力而获得中等以下的发展分,尤其是同往年相比较,发展等级平均分有所增加。但是,真正获得发展等级高分尤其是满分的试卷并不多。许多考生的作文在题意的理解、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运用以及文体的把握上都没有太明显缺陷,但是作文总分却总在一、二等之间徘徊,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突出的写作特长。遍观今年的高考作文,总分得高分的作文都是由于某些方面的特长而获得一个很高的发展等级分的。比如写“水鬼”的那篇《选择》,虽然结尾的升华并不自然,甚至有些画蛇添足之嫌,但是精巧的构思和独到的想像就足以使它从一般的作文中凸现出来,因而满分的发展等级分也就没有任何异议了。还有那篇《心灵的选择》,细细究来,其语句似乎算不上特别精炼,但是从优胜劣汰的锄苗习惯中逆向升发出来的思维视角却显示了考生独特的发现能力和构思能力,再加上贯穿全文的带有某种感伤成分的浓重的人文关怀情调,满分的发展分也是合情合理的。当然,写作特长的形成需要考生具有较高的写作敏感和灵性,同时也需要考生日常的不懈追求和长期的实践砺练。

可以说,高考作文是考生综合能力的表现,题意把握、文体意识、语言技巧以及内容、结构、情感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着作文评判的量分,一份优秀的作文试卷就是一个优秀的考生多方面素质外化的结果。

作者:牛炳文

话题结构作文影响管理论文 篇2:

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学生作文能力很差的现状,反思作文教学中没有系统性、导向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较实用的对策。

关键词:作文教学 系统性 导向性 基本技能 校本计划

作文应该是学生各种能力的体现。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对社会的认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都可以在作文写作中得到体现。东坡居士当年就凭“作文”名满京都。让学生写作,是让学生在作文中逐渐懂得情感,学会思考,关注社会,表达自我,寻找乐趣,热爱生活……

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很差。学生大多不想写,即使写也写不好,每次考试基本上得分都是36分左右,只能得到及格分。当学生在感叹自己的作文差时,笔者想到的是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为之深深地感到担忧:

一、只重视投机取巧,没有系统的指导

现在高考热衷于考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于是老师就带领学生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你考材料作文我们就训练材料作文,你考话题作文我们就训练话题作文,一切向高考看齐!其他的基本训练被视为做无用功。材料、话题作文发展到今天不是已经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有明确文体特征的文章,只会生搬硬套或是胡编乱造了吗?批改学生的作文你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只为了围绕材料和话题东拼西凑,大多文体不分。很多的学生根本不了解各种文体的特征,不知道各种文体具体写法,只能想到什么写什么。这跟我们教师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有教师在指导考场作文时,只是注重指导怎样写各种话题,甚至印发各种话题的范文让学生背。这样印发的讲义再多,学生还是云里雾里,写的文章还是难得高分。

大多数教师只重投机取巧,没有作文教学计划,使得作文教学无序化无系统性。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缺少或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上课很随意,往往是今天讲怎样写好开头,明天讲怎样写好“诚信”话题,对作文指导的目的、任务、重点、方法,以及这次作文指导在整个作文教学链条中的地位与联系,则没有考虑或很少考虑。这种东一榔头和西一棒式的作文教学,严重违反教学规律,能不劳而无功?现在很多老师为了期中期末考试,只是在考试前进行一些技巧指导,导致整个学期下来学生也学不到具体的作文知识,甚至整个高中下来也还是什么都没学到。

二、不重视作文批改和评讲,训练效果不佳

作文教学应该注重作文批阅和评讲。批阅和评讲是作文导向、是一种指挥棒,导向问题不解决,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就很难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我们的作文批阅和评讲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评语空洞没实效。评语空洞,学生看过也没任何印象,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试想:学生洋洋洒洒写了八百字,可算是来之不易的得意之作,却被老师的寥寥几句“条理不清楚,中心不够突出,情感不太真挚,句子不太通顺,书写潦草”,或几句草草肯定的话,这样笼统的、俗套的、模式化的话给评判了,学生必然会受到不良影响。

2.批改评讲不够及时。学生写完作文后是希望能够尽快得到评价的。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批改,过很长时间才去评讲,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降低。

3.阅卷评分太随意。每次考试,由于改卷任务重,教师批改时不够仔细。笔者经常看到一些学生考场文章连基础等级都不够,文章开头一段美文,结尾一段排比,中间不知所云,却能得到很高的分数。笔者认为这样判分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

4.学生互评流于形式。诚然学生互评好处多多,但如果学生互评,只为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反而会导致学生反感,认为教师不够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失去写作的兴趣。

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评讲没做好,势必会打消学生本来不高的写作热情。

三、学生生活空间狭窄

朱光潜有诗云“天光云影共徘徊,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是需要生活源头活水的,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当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时,他们的生活也就固定在学校这个平面了。周围的同学也都是规格同类的,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甚至都是相同的,思想很难发生碰撞。他们的作文也只能写父母、老师、同学的事情,在议论文中论据没有说服力,在记叙文中描写叙述没有感染力。他们远离了社会、远离了自然。他们没有机会去愤慨,没有机会去感动,没有机会去体验“美”和“丑”。心灵出现了荒芜,又怎么能写好作文。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总结出以下经验方法,运用于实践收效很大。

首先,对准作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

作文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技能。构成写作知识技能的各个方面,如立意、构思、选材、结构、语言,等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果对知识和技能一知半解,写作时一定捉襟见肘,处处碰壁,勉强成篇,也必将漏洞百出。系统训练,强调传授知识技能的全面性、周密性。只有通过系统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只有具备了这个体系,才能对付写作中纷繁复杂的问题,写出质量较高的作文来。例如,在介绍记叙文时,应该介绍记叙文的具体写法:景物描写的写法和作用,人物描写的方法,设计情节的方法等。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记叙文好,知道怎样下手去写。

其次,要有个合理的校本计划。

学校学科组应该根据学校校情、学生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校本计划。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由于各种原因(如文理分科),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年都有变动,一个班级的教师也常变动。所以,某一位教师有好的计划也难顺利实施。如果学校能设定一个整个高中的作文教学计划,那么即使学生、教师有变动也不会影响计划实施,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系统的作文训练,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再次,批改评讲做好导向性。

教师批改评讲作文是教导学生如何写作,所以我们要做好导向性。老师是看好文辞华丽的文章还是真情实感的文章决定着他的学生的写作方向。批改评讲要端正态度,还要落到实处。给学生的评语,不能只扬不抑,否则会助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也不利于改正缺点。只抑不扬,又会打消学生的写作激情。所以评语要在适度的基础上,切实地指出学生失误,让他们不断提高。

批改形式可以多样,但要落到实处。例如,让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三四个一组,相互讨论其优劣。让学生挑出优秀文章,大家共品。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印发学生自己的较差文章,让大家谈缺点。这样能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什么样的是好文章,什么样的是差文章。

最后,合理利用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校可以利用图书馆、报栏多引领学生去读书,多推荐给他们一些好的读物,让他们意识到除韩寒之外还有很多真正的优秀著作。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到更肥沃的土地去吸取养分。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就是要用真正的生活体验来教育。要避免学生怕写作文、作文内容空洞、虚假的问题,就要让学生亲近乡土,让他们有机会去体会自然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让他们用自己特有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去探索奥秘。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多体会社会上的各种事物,让他们有可以爱、可以怒、可以恨的缘由。激起他们的灵感火花,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有了源头活水,他们才会写出实在的文章,才能从闭门造车中走出来。

总之,高中的作文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每个管理者与执教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就不难从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作文教学法则来。

(王继忠 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实验中学 242200)

作者:王继忠

话题结构作文影响管理论文 篇3:

从教学的角度审视2013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

一、关注新信息:飞跃题海觅新途

浙江的第10份自主命题语文卷稳中有变。稳中有变是常态,但变化之中透露的新鲜信息却值得关注。

跟2012年相比,语言运用板块有3题更新,分别是第5题词语排序、第6题寓意概括、第7题诗句仿写。这不是简单的考点轮换,对考生来说,第5题可能从未“模拟”,第7题即便大量的模拟也于事无补。第7题的仿写示例由青天、芭蕉叶、露珠等意象构成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仿得好就是一首诗;假如只会机械模仿句子形式,充其量只能得基本分。

前4题的考点、题型与前两年无异,但对学生结合语境辨析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第2题中“登陆”的“陆”是否该写为“录”,仅仅盯着“登陆电子邮箱”很可能产生莫衷一是的感觉,结合“使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需输入密码”来辨析,正确答案才能水落石出。第3题C项中的“热诚”与“热忱”,词义有相通之处,语法功能有所不同,利用语感和多角度分析,双管齐下庶可化难为易。A项“以至”是不是“以致”之误?考生也许会在此纠结。“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同样可以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果作者要强调“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是“倒金字塔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导致的,应该选“以致”。如果作者只是想客观地陈述事实:“倒金字塔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两者程度很深形成了“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的结果,就用“以至”。也就说,此语境中用任何一个都是通的,没有对语句意义和层次的精细体察怎么能深知其奥妙?

现代文阅读两道大题从选文取向到设题方法与2012年的试卷相仿,却暗藏渴望突破的消息。第15小题“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前者偏于领会作者本意,后者鼓励个性发挥,一实一虚,力图将综合素质考查落到实处。浙江卷近两年的“大阅读”,偏重于选择平易真挚的文字作阅读材料,并不执着于“名家名篇”,这样的取向较多地考虑了考生阅读的适切性,对学生的考场发挥是有利的。但教学时应不受此局限,可参考全国卷及各地试卷的选文样式,广泛选择各类文本让学生练习,使他们的阅读心理图式更加完备,经验更加丰富。

古诗欣赏和论语阅读题目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形式上,古诗欣赏第21题,要求写出与《秦中吟》中诗人情感一脉相承的杜甫诗句,《论语》阅读要求补出宋朝真德秀《西山读书记》选句中的空缺部分,看似仅仅增加考查“识记”的分量,实则意在引导学生将积淀转化为表达能力。

应对这样的变化,题海战术恐难以奏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才是良方。

二、冷观作文题:材料之误费思量

2013年的浙江作文题,与“角色转换之间”“我的时间”两题相比,文字简洁,导向性、可写性、防套性原则贯彻得更加自然圆熟。与2012年题相比,话题内蕴丰厚,却能举重若轻,这些方面都胜于往年。令人惋惜的是材料之一“作家国籍有误”,平心而论,这个差错,并不影响考生答题与后续阅卷,但它毕竟是个错误,因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自在情理之中,考试院就此专门向考生致歉也理所应当。

“失误”作为一个偶发事件,自会随时间推移淡出人们的视线。可从改进命题和方便教学出发,仍有必要对这道题作进一步的冷静审视。

题目提供的3个材料都是从刘再复的美文《童心百说》中摘录的,三位作家表述观点的语言形式有些“文艺化”,考生或许会感到陌生,而且剥离了上下文,其“所指”可能被模糊化。比如第一个材料,在刘文中有这样的语境:“丰子恺一辈子研究孩子,他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拐弯。艺术家的眼光如同孩子,但需要有一点弯曲。孩子眼里直射的光芒能穿透一切,包括铜墙铁壁。什么也瞒不住孩子的眼睛。安徒生笔下的孩子眼睛最明亮,唯有他,能看穿又敢道破皇帝的新衣乃是无,乃是空,乃是骗子的把戏。”引文之后有解说,有例证,其含义一望而知。但是,将“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单独拎出,“直线”和“转弯”的意思就有些费解。好在3个材料本身又能形成一个整体,联系其他两个材料,“直线”的意思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反过来,破解了第一个,整个材料组的奥秘也就豁然开朗:童心可贵—童心早泯—童心早泯后果严重。

至于引起热议的第三个材料,笔者怀疑其恐怕不是《蝇王》的原话。题目引起争议后,“金华一中学老师”说“中文版、英文版”中都难觅此句踪影,“浙大一外国文学博导”也说不出这句话在《蝇王》中的确切出处。笔者读到《蝇王》的两个版本,提到“童心”的相关原文是这样的:

●拉尔夫在这伙孩子当中,肮脏不堪,蓬头散发,连鼻子都未擦擦;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威廉·戈尔丁《蝇王》,龚志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版,第236页)

●在这伙孩子当中有肮脏不堪,蓬头散发,连鼻子都未擦擦的拉尔夫;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精华集成(增订本)》,王国荣主编,文汇出版社1997年1月增订第1版)

12岁的金发少年拉尔夫是《蝇王》中的主要正面人物,连他的童心也并非纯而又纯、洁而又洁,他与猪崽子都参加了杀害西蒙的狂舞。在他得救的时候,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的确有点明主旨的意味。刘先生据此概括出“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并作进一步发挥亦在情理之中,反过来,恰恰能证明这不是戈尔丁作品中的原话,此其一。

其二,刘文中没有直接引用《蝇王》原话的证据。《童心百说》第21节写道:“……二十世纪菲尔丁通过他的《蝇王》再次警告: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然而,人类忽略了卢梭与菲尔丁的警告。”“通过他的《蝇王》再次警告”,这样的措辞,既可以理解为冒号后边的两句话甚或仅第一句话是原话,同样可以理解为这两句话都是刘再复先生阅读作品的感怀。当然,这种感怀与《蝇王》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相悖。

三、聚焦审题难:拓宽思路抓基础

对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的审题,各方评论都说“有点难”,究竟难在何处?

“材料的含义不容易确切把握”,只是原因之一。就教师指导学生审题而言,其难度更在于让学生明白什么叫“所思所感”,什么叫“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个材料的内容及含义是可以确定的,但“所思所感”却因人而异。考生有可能对童心、童真的认识跟3个材料的含义完全吻合;有可能先前不这么想或不曾想到,读了材料后完全认同。在这两种情况下,考生一般不会有审题的困惑。

还有可能的是,考生理解了材料的含义却不认同其观点,或者虽不反对材料的观点却自己另有想法,此时,写作的学生和阅卷的教师都会纠结。笔者有次讲评模拟考试作文,一学生当众发言说材料“爱自己所爱的人,爱自己不爱的人,爱自己的敌人”的观点,跟她的价值观完全背反,因此她写得别别扭扭、“一塌糊涂”。因为怕“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而不敢写自己真实“所思所感”的现象恐怕不是个别的。反过来,考生真写了不认同材料含义的观点,或者关注的侧重点与材料的含义不一致,怎么办?

比如写“孩子的表现是天性的流露,他们只知道好看、好玩、好听,是成人用自己的眼光来评价孩子失去童真的,这对孩子不公平”,可以确定他写的是“所思所感”,但是否“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阅卷者一定会有争议。

再比如写“失去童心是成长的必要代价”“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失去童真的历史”等等,与材料的内容和含义似乎存在不小的距离,考生即便这样想了,也未必敢写。因为考生难以判断到底有没有“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更不知道阅卷者会怎么看。

“范围”,词典的基本解释是“周围界限”。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的作文界限无非是“童真(童真早泯)”,那么,把作文要求改写成“结合材料,以‘童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就能解决以上提及的困扰了吗?

但如此一来,这个题的题型就从“新材料作文”蜕变为“话题作文”了。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倒退”,笔者却不这么看。不妨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考试作文主打题型从“旧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新材料作文”的演变历史。“旧材料作文”相对于“标题作文”有它的优势,“材料”能启发考生的写作思维,又能规定写作的起点和由头,防宿构、套作的功能较强,但限制一多,又会束缚考生的思维。而且,材料作文的写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名为考作文,实际考阅读,也不合理。在“旧材料作文”陷入窘境之时,“话题作文”应运而生,但它在引领风骚多年之后,其不足显露得越来越多,因“在材料与话题产生矛盾的时候,以话题为准”,开放度较大,宿构、套作又乘隙而入,因而被“新材料作文”取而代之。

新材料作文跟旧材料作文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其核心元素仍然是材料,基本结构都是“材料+要求”,不同的只是解释。余闻曾说:“旧材料作文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1]对此笔者曾建议:“‘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之类的意思,‘所供材料可用可不用’之类的允诺,要在题目本身表述出来。”[2]

牵动题型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业内对“真实作文”的追求和倡导。这“真实”的含义主要有两层:是考生自己在考场里写出来的,不是宿构、套作(写作的真实主体);写的是考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主体的真实想法)。所以,关键是要找到有助于学生写出“真实作文”的好形式,“限而不死,放而不乱”,具体题型则可以不拘一格。比如2011年浙江省高中语文会考作文题,材料之后只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来回答:“对在现实生活中保留我国传统生活礼仪,你是怎么看的?”指令明确,限制性和开放度结合好,这就是好题目,至于是不是要给它一个“问题作文”的名称,那倒不重要。

考试作文审题难,几乎必然会造成一种结果,那就是“重视审题”的口号会分外响亮起来。笔者以为,应试作文以切题为要,应试指导时当然要教育学生重视审题,并且通过必要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扣题能力,但是作文教学却不能被题型和难度的变化所左右。

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至少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包括亲见亲闻亲历的“第一生活”和得自阅读的“第二生活”),然后把自己的真实体验、独到之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才应该是写作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即便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能把整个高中写作教学窄化为审题训练,因为“知道要写什么”尚可临阵磨枪,而“能写出什么来”则有赖于长期的训练和培育。

参考文献:

[1] 余闻.传统与创新兼备——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解析. 中学语文教学.2007(07):68~75.

[2] 羊刚.“新材料作文”题型透视及对策.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08(03).8~10.

作者:羊刚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出口贸易论文下一篇:项目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