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工业结构对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024-04-25

重型工业结构对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精选8篇)

篇1:重型工业结构对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全球石油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其对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影响(二)

(上接第10期第7页) 2.2.5 强化资源的全球化优化配置、生产的合理布局、市场的优化组合,促进资源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

作 者:朱和 刘剑平ZHU He LIU Jianping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刊 名:现代化工  ISTIC PKU英文刊名:MODERN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20(11) 分类号:F4 关键词: 

 

篇2:重型工业结构对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摘要:从结构形式的比较、结构平面布置及计算模型的选择等方面,对某钢结构重型工业厂房介绍其方案设计的过程,说明方案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一些具体的处理方法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钢结构;重型工业厂房;方案设计;结构形式;结构平面布置;计算模型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对钢结构重型工业厂房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重型工业厂房在高代写论文度、跨度、柱距、平面尺度、吊车吨位等方面有着不断加大的趋势。因此,结构的方案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某钢结构重型工业厂房结构方案设计的具体过程,希望为同类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1工程概况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长兴岛制造基地工程位于上海市长兴岛,金构车间是该工程土建项目中规模最大的一项重型工业厂房建筑。其占地面积约11万m2,厂房纵向长度为358 m,横向长度为322 m。檐口高度从29.5~41.5 m,配备10~160 t的双层桥式吊车。厂房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屋面采用钢网架系统,基础采用独立承台桩基础,柱间距一般为12 m,横向共分为8跨,跨度为40 m或42 m。金构车间的平面及横向剖面图分别见图1和图2。该厂房平面尺度较大、檐口位置较高,每跨高度不等,厂房内工艺要求复杂,多种吊车纵横交错,在结构设计中存在较大的难度,而结构方案的确定对整个结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从结构形式、结构平面布置、计算模型3个方面对该厂房的结构方案设计进行阐述。

2结构方案设计主要内容2.1结构形式根据金构车间的建筑特点和业主对施工进度收稿日期:2008-08-26作者简介:周瑞(1978—),男,工程师,从事建筑结构设计。水运工程2008年的要求,设计人员考虑该厂房采用全钢结构设计。在设计初期,从2个方面对结构形式进行了比选。2.1.1排架柱截面形式的确定对于排架柱,采用格构式是比较成熟的形式,而格构式柱的单肢又可以采用实腹式或者钢管式。钢管式柱肢的稳定性较好,内部可以填灌砼从而大大增加柱的刚度,在建筑上也较美观;但也有它的缺点,就是灌芯砼浇筑比较麻烦,养护时间较长,钢管节点之间的处理也有一定难度。在业主要求的以缩短建设工期为首要目标的前提下,同时考虑到长兴岛上商品砼供应不足,设计人员决定柱肢采用实腹式H型截面,两肢间采用角钢缀条连接。截面形式见图3。2.1.2屋面结构选型在屋面结构选型方面,设计人员最初提出了实腹钢梁、管桁架和钢网架3种方案。鉴于本工程屋面单跨跨度为40~42 m,柱距12 m(其中一个柱距达到26 m),考虑大跨度时采用实腹钢梁的经济性较差[1],同时大柱距也造成屋面檩条设计困难且维护构件的费用大幅增加,因此,首先放弃了实腹钢梁方案。钢网架目前在大跨度空间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而管桁架也以其美观实用而逐步推广。设计人员经过估算,钢网架的用钢量约在30 kg/m2左右,而管桁架大约需要33 kg/m2。同时,考虑到该厂房各跨高度不一,平面形状特殊,为了保证屋面整体刚度,设计决定采用钢网架作为屋面的结构形式,网架结构形式为正放四角锥。2.2结构平面布置该厂房纵向长度为358 m,横向长度322 m,建筑尺度大,远远超过规范对温度区段长度的限制,同时由于屋面网架与排架柱共同作用时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计算比较复杂,因此考虑设置伸缩缝来解决平面尺寸超限问题。2.2.1纵向温度区段的分隔沿厂房纵向长度上,设计人员在15~16轴线之间设置横向伸缩缝。伸缩缝按常规做法设置双柱,但在设计时需考虑到重型厂房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双柱轴线间距离。首先,参考钢吊车梁图集,要求吊车梁在伸缩缝处悬挑600 mm;另外,因中心厂房柱截面尺寸较大,并且要考虑插入式杯口基础之间的施工空间和下部桩基础的排布,因此确定双柱轴线间距离为1 500 mm,并将吊车梁在伸缩缝处悬挑长度改为700 mm。在1-5轴线区域,厂房的高度在纵向比其他区域低,因此将该区域独立

出来,单独计算。同时,在1轴线外侧,尚有2个高度较低的预处理车间的厂房与金构车间相接,设计中将这2个预处理车间上部结构与金构车间独立开来,但由于两者相距太近,柱的基础承台共用1个。通过以上划分,金构车间纵向温度区段的最大长度为175.5 m,小于规范要求的220 m[2]。2.2.2横向温度区段的分隔在厂房横向,规范要求柱顶铰接时温度区段应小于150 m[2],因此也需要设置伸缩缝。最初,有设计人员提出在横向排架也设置双柱伸缩缝。但图1金构车间平面图(单位:m)图2金构车间横向剖面图(单位:m)图3柱肢截面形式图5屋面网架划分进一步深入考虑就发现,在横向设置双柱的困难比较大。因为在纵横向伸缩缝的交点处,排架柱将会变成四柱,这样柱顶的网架支座、排架柱本身和柱基础承台均难以布置,计算时需考虑的工况也非常复杂。笔者认为,伸缩缝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消除温度应力和变形的影响,而沿厂房横向,排架柱仅通过屋面网架和吊车相互联系。由于吊车位置不确定,可以不考虑其影响,因此只要切断屋面网架的横向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规范中对于露天排架横向温度区段是没有要求的,这也说明屋面是排架柱横向联系的唯一途径。最终,设计人员在E轴线柱顶设置双支座:一为固定支座,一为橡胶滑移支座,以释放屋面温度应力(图4)。这样,厂方横向温度区段分为160 m和162 m,虽然略超规范,但考虑到网架支座螺栓实际可以有一定量的移动以及排架柱的应力比尚有一定余量,因此仍在可接受范围内。通过以上的措施,屋面网架共划分为5块,见图5。周瑞:某钢结构重型工业厂房结构方案设计2.3计算模型的确定作为一个占地面积11万m2的重型工业厂房,其结构计算模型的选择尤为重要。考虑到本工程的设计时间非常短,采用了简化的平面排架结构形式进行计算。平面排架计算方便,计算结果也能保证一定的精确性,在单层厂房设计中大量采用,是比较成熟的计算模型[3]。但紧接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调整结构形式使其实际情况满足平面排架假定的要求。2.3.1消除平面外弯矩的影响平面排架的一个重要假定是排架平面外的弯矩可以忽略不计,在计算软件中一般也不考虑排架平面外弯矩对柱的影响,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就必须尽量减少排架的平面外受力。在1~5轴线之间的区域,因工艺要求,厂房的高度在纵向比其他区域低了近10 m,该区域屋面网架因此与其他网架脱开而自成体系,该网架在5轴线处的支座就成了一个问题。如果在5轴线排架柱上设置牛腿以承托网架,由于网架的支座反力较大,对排架柱平面外将产生一个较大的弯矩。为了消除这个弯矩的影响,设计人员决定撤销5轴线支座,将网架改由4轴线悬挑至5轴线处并留出变形缝,·247·水运工程2008年从而保证计算模型假定与实际情况的符合。该问题同样产生在1轴线。1轴线处设有沿厂房纵向运行的16 t半龙门吊车(一脚落于吊车梁,一脚落于地面的Γ型吊车),由于这个吊车的运行线路与其他吊车垂直,若将吊车梁设于排架柱上,不仅吊车梁难以设计(跨度将达40 m),而且其将对排架柱产生平面外的弯矩。设计人员研究决定,采取避开排架柱的方式,将吊车梁设于1轴线的抗风柱上。因抗风柱的间距较小(一般10 m左右),吊车梁方便设计,同时吊车荷载对抗风柱产生的弯矩与风荷载产生的弯矩均位于抗风柱平面内,这样可以单独计算抗风柱,而与排架柱脱离,消除了其对排架柱平面外的影响。2.3.2横向排架计算模型的确定网架作为一个空间结构,相对于排架柱来讲,其刚度非常大,因此在排架建模时,我们将其看作一个刚体,采用一个刚性杆来代替网架,在柱头节点,将网架支座与柱的连接考虑为铰接,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在E轴线柱顶设置了滑移支座,因此原本依靠屋面传递的水平力将无法在E轴线之间传递过去,所以在建模时应撤销E-F轴线之间的屋面刚性杆,以符合实际受力情况,平面排架的建模形式见图6。厂房纵向的计算按常规方法设置柱间支撑以抵抗纵向水平力。3结语通过对金构车间方案设计的分析,介绍了对于钢结构重型工业厂房的结构形式、结构平面布置、计算模型等方面的确定过程,希望为同类型工业建筑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因重型工业厂房一般工艺流程复杂,因此本文的一些处理措施具有特殊性,在遇到问题时尚应具体分析。在选择计算模型时,不但要注意使计算模型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可以通过一些措施使

实际情况符合计算模型,这样才能确保计算的精确性。该厂房于2007年10月投入使用,目前使用情况良好,表明方案设计中所采取的种种措施是有效可行的。笔者认为,在超大型厂房的设计过程中,方案设计应放在首要地位,予以极大的重视,一旦方案设计有较大缺陷或过于笼统,将会导致具体设计的过程难以为继甚至返工,造成时间精力上的浪费。致谢:在设计过程及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陈其峰副总工程师、郭瑞隆主任工程师、池跃中主任的大力协助与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篇3:广州市工业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关键词:工业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广州市

产业结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 包括产业间资源的配置状态、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经济联系。社会消费水平、投资水平、自然禀赋和科技水平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发展水平。工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它不仅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 还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经济实力和增强区域的竞争力[1]。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 对2010-2014年间广州市的32个工业部门的行业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按各行业的区域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三大指标的不同状况, 把研究的32个部门分为四大类, 汇总分析结果可知广州市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 各行业的竞争力和区域增长份额存在较大的差距, 应针对各行业的具体状况来制定发展规划, 才能切实起到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

一、理论模型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 - share Method) 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2]于1942 年提出来的, 后来由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3]等人作了进一步发展。Shift-share Method (可译为偏离- 份额分析法, 缩写成SSM) 是由美国学者Dunn, Perloff, Lampard, Muth等人于本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 80 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 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此模型是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从供给方面探索的新古典学派模型与从需求方面探索的诸技巧混合而成的模型, 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 SSM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现已成为在国际学术界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4]。偏离- 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当研究某一地区或省份时, 参照区域通常是国家, 在研究较小的区域如城市时, 参照区域则可以是其所在的省份, 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 个分量, 用关系式表示为: 区域经济增长= 地区份额因素+ 产业结构因素+ 竞争力因素[5]。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 找出区域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 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设初期区域i的经济总量规模为bio, 末期经济总量规模为bit, 并以B0, Bt表示大区域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量规模, 则SSM模型中各个分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变化率为:

式中, bij, 0和bij, t分别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规模。

2) 大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的变化率为:

式中, Bj, t和Bj, o分别表示大区域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总规模。

3) 以大区域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标准化:

式中, B0表示大区域初期经济总量规模。

4) 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 Pij, Dij三个分量, 表达式为:

5) Nij偏离份额分量, 它是指区域i标准化的产业部门j如按大区域的平均增长率所产生的变化量, 公式如下:

6) Pij为结构偏离分量, 它是假定区域与大区域的增长速度相同, 分析区域与大区域由产业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相对于大区域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消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的平均速度差异所带来的对产业增长变化的影响, 重点分析产业结构对产业增长变化量所带来的的影响。公式如下:

7) Dij为竞争力偏离分量, 它是指区域i第j产业部门增长速度与大区域相应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包括产业结构之外的因素,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技术创新、企业素质、政府作用等公式如下:

8) PDij为总偏离分量, 反映区域i第j个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二、广州市工业结构的SSM分析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广州地处中国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 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 濒临中国南海, 东连博罗、龙门两县, 西邻三水、南海和顺德, 北靠清远市区和佛冈县及新丰县, 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 隔海与香港、澳门相望,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中国的“南大门”。2015年, 广州常住人口达到1667万, 其中户籍人口832万, 非户籍常住人口超过837万。2014年, 广州地区生产总值16706.87亿元, 居中国城市第三位, 次于上海、北京。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37.52亿元, 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5606.41亿元, 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0862.94亿元, 增长9.4%。

本文取历年年鉴中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衡量广州市经济规模的研究值, 利用了《广东省统计年鉴》、《广州市统计年鉴》[6]相关年份的原始数据。以2010 年为基期, 以2014 年为末期, 经笔者前后对照比较, 工业分类前后做了小量的变动, 因此选取了其中分类没有变化的32 组行业数据进行研究。

(2) 构造Shift-share分析表

根据所选取的模型, 利用统计年鉴的数据, 可计算得出各指标值 ( 如表1 广州市工业产业结构Shift-share表所示) 。

根据表1 可对广州市工业的近期状况作如下描述:总体效果来看, 从2010 到2014 年, 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了4362.31 亿元, 增长率为31.54%, 广州市在2010 年到2014 年的增长率低于广东省的39.49% 的增长率, 这说明广州市工业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来自广东省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另外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为114.78, 只占增长总量的2.63%, 而区位偏离份额 (Di) 值竟为-1092.66, 说明广州市工业部门整体经济结构不佳, 对经济整体发展的贡献不大, 工业部门整体竞争能力欠缺。分行业来看, 各行业的区域增长份额Ni有大于0 的也有小于0 的, 即广州市工业有增长型产业也有减少型产业。其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的PDi值较大, 增长优势较为明显。各行业经济结构方面, 19 个行业的结构较合理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i大于0) , 其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等部门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较大, 说明这些部门的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有利于该行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发展;而剩余的13 个行业特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纺织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的经济结构存在较大问题, 影响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另外, 广州市只有10 个行业的区位偏离份额 (Di) 大于0, 也就是说只有这十个行业的竞争力优势较好, 其它的行业在全省范围内都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分类总结

按照上文中的Shift-share分析表, 我们选取区域增长优势 (PDi)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和区位偏离份额 (Di) 三个指标把所研究的32 个行业进行简单的分类 ( 用+、- 分别代替各个指标值大于或小于零的情况) , 如表2 行业分类表所示。

通过表2 的分类划分, 使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看出广州市各工业行业的优劣势,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① A类产业, A类代表的是产业的区域增长优势 (PDi)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和区位偏离份额 (Di) 均大于0, 广州市一共有7 个A类产业。从2010 年到2014 年研究区间来看, 这些行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广东省的该行业的增长速度, 广州市工业的增长需求A类行业的拉动。它们是广州市发展较好的行业, 产业结构合理, 竞争力强, 增长势头强劲。A类产业顺应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 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目标来巩固A类产业的行业竞争力, 利用A类产业来提升广州市工业总产值, 是着眼于长期发展的明智之举。

② B类产业, B类代表的是区域增长优势 (PDi)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和区位偏离份额 (Di) 中有两个因素大于零, 其中当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大于0 时为B1 类;当区位偏离份额 (Di) 大于0 时为B2 类, B类行业的竞争力中等偏上。从时间上看是在广州市起步较早的行业, 较长的发展期使它们的产业结构也较为合理, 虽然它们的增长优势仍然强劲, 但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这些行业多数已进入衰退期, 对于这些行业必须有选择地依靠新技术和新产品来延缓部分产业衰退, 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行业对广州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③ C类行业, C类代表的是区域增长优势 (PDi)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和区位偏离份额 (Di) 中有一个大于零, 其中当区域增长优势 (PDi) 大于零时, 为C1 类;当区位偏离份额 (Di) 大于零时, 为C2 类。C1 类表示的是该行业在竞争力上处于劣势但是它的增长速度还是快于该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的, 工业速度的增长依靠该行业的拉动。C2 类行业表示的是该行业的增长速度是快于全省工业的平均的增长速度的, 产业竞争力处于劣势。C类行业内部结构没有大的问题, 但是由于竞争力较弱, 对增长优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应该加大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投入, 提高行业竞争力。

④ D类的行业, D类代表的是区域增长优势 (PDi)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i) 和区位偏离份额 (Di) 都是小于零的。D类行业表明:第一, 该行业增长速度慢于广州市工业增长速度, 工业的增长不依靠该行业拉动;第二, 该行业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平均该行业增长速度;第三, 该行业产业竞争力处于劣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D类中的十个行业既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 也没有过多的市场竞争力, 在短期内对广州市的工业发展没有太大的推进作用, 应减少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的投资, 以集中精力完善优势产业的发展。

广州市工业总体经济结构基本合理, 虽有些行业增长优势不明显, 但很多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同行业整个广东省的增长速度, 各行业的竞争力和区域增长份额存在较大的差据。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希望可以根据每个行业的不同特点来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促进各个行业及广州市工业整体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DUNNJES.A statistical and analy 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60 (6) :97-112.

[3]CREAMER D, 1943.Shif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M].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4]朱慧明, 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 2003 (2) :68-72.

[5]郭文理.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分离经济增长因素中的应用[J].预测, 2001 (02) :78-80.

篇4:重型工业结构对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就业弹性 产业结构偏离度

一、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状况分析

(一)浙江省产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浙江省GDP由1978年的123.7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0173.03亿元,增长了324.71倍,年均增长率16.92%,高于全国的14.97%的年均增长率。三大产业产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第一产业由47.09亿元增长到1777.18亿元;第二产业由53.52亿元增长到19175.06亿元;第三产业由23.11亿元增长到19220.79亿元。

与此同时,三大产业处于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迹:由70年代末的“一二三”,轉变为80年代中期的“二一三”,而后进一步提升为“二三一”,2014年首次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特征。具体的产业结构构成变化如图1所示。

从产业结构构成变化图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浙江省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结构日趋合理。从各产业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由1978年的38.1%下降到2014年的4.4%。第二产业比重呈波动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占GDP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18.7%上升到2014年的47.9%。根据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动将浙江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6年):产业结构呈现“二一三”分布特征(1979年除外)。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处于下降趋势,1978年至1986年间,下降了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时升时降,处于波动状态;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18.7%上升到1986年的26.9%,上升了8.2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8年):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分布特征。第一产业比重仍然保持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这一时期又可分为1987年—1991年和1992年—1998年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差异主要在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动上。1987年—1991年间,第二产业比重变动不大,基本稳定在45%左右;在此期间,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由1979年的27.4%上升到1991年的32.1%。1992年—1998年间,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由47.5%上升到54.8%,波动幅度超过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上升势头受阻,比重基本稳定在32%左右。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分布特征。在这一阶段,浙江省GDP快速增长,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处于下降状态,到2014年,下降到4.4%;第二产业比重出现下降趋势,由1999年的54.6%下降到2014年的47.7%;第三产业发展趋势势不可挡,呈稳定上升态势。但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达47.9%,高出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首次形成“三二一”分布特征。

(二)浙江省就业结构的演变

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浙江省就业人员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1749.96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3714.14万人,增加了1.12倍。其中1978年至1986年,增速较快;1987年至1999年增速放缓,甚至有所下降; 2000年以后又呈快速增长趋势。

从就业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总体下降,由1978年的72.40%下降到2014年的13.51%,下降了近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波浪上升趋势,由11.80%上升到49.71%,增加了近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由15.80%上升到36.78%,增加了20个百分点。

从就业结构的分布特征来看,浙江省就业结构的变动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就业结构呈现“一二三”分布特征。就业结构的这种分布特征一直持续到2000年。2001年,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超过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呈现“二一三”分布特征。2002年以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稳步增长,超过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变化为“二三一”分布特征。具体变化如图2所示。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与回归分析

选取1978年—2014年浙江省三次产业及就业比重,运用SPA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i=a1+a2Xi+μ(i=1,2,3)

Yi表示各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Xi表示各产业GDP占全省 GDP的比重;μ表示随即误差。

从表1所示的数据来看,浙江省第一产业GDP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关系数为0.953,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性;R2 值为0.909,回归方程的拟合度比较好。从回归方程解释变量系数上可以看出,第一产业GDP每增加1%,就可拉动就业1.469个百分点。但常数项为15.509,说明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有限,农村中还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

浙江省第二产业GDP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关系数为0.585,表明二者呈现弱相关性。其原因是浙江省产业结构在这个阶段不断调整,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不断发生变化。R2 值为0.342,方程的拟合度较差,但第二产业GDP比重与就业比重F检验中,回归方程显著通过检验。从回归方程解释变量系数上可以看出,第二产业GDP每增加1%,可拉动就业1.412个百分点。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常数项为-34.058,说明浙江省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起点高于第一产业。

浙江省第三产业GDP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关系数为0.956,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性。其原因是浙江省产业结构在这个阶段不断调整,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不断发生变化。R2 值为0.913,方程的拟合度较好。从回归方程解释变量系数上可以看出,第三产业GDP每增加1%,可拉动就业0.976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要弱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但其内部就业空间逐步缩小,就业比重的增加受到限制。

(二)浙江省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就业弹性大于0时,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劳动作用,就业弹性值越大,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也就越大,反之,越小。当就业弹性小于0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挤出效应。

其计算公式:就业弹性系数=就业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从图3可知,GDP的就业弹性整体不大,其平均值为0.140,这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就业结构不能随经济发展而变化,滞后于经济发展。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多数是负值,说明随着第一产业的发展,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存在比较明显的挤出效应,尤其是1983、2000、2002、2003、2006几年中,挤出效应更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平均值分别为0.407和0.239,说明产值的增加对就业具有劳动作用,但作用不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平均值大于第三产业,说明整体来看,第二产业对于解决就业仍具有重要作用。

(三)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產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值与1的差。产业结构偏离度能够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均衡。

其计算公式: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占GDP的比重/产业的就业比重)-1

根据1978年—2014年浙江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度,结果如图4: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均小于零,表明该产业内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第一产业结构偏差系数逐步远离零值,说明劳动力逐步向外转移。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多数为正值,但近几年出现负值,表明该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变小。1978年—1984年第二产业偏离系数迅速变小,表明该产业在这一时期吸纳了大量的从其他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就业结构逐步合理。1985年至1999年间,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系数缓慢上升,2000以后,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逐步下降,到2012年,该值变为零,表明该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处于饱和状态。2013年、2014年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变为负值,说明该产业内存在剩余劳动力。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该产业产值构成超前于就业构成,具有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结构偏离系数整体变动不大,处于波动状态,1999年以前呈逐步下降趋势,表明该产业劳动力的需求逐步减少。 2000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说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劳动力出现短缺,该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空间。

三、结论

第一,浙江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并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就业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第二,浙江省第一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占全省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一产业平均就业弹性为负值,产值增加对劳动力具有挤出效应;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均为负值,产业内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第三,浙江省第二产业GDP比重稳中有降,但仍然占有较大比重,仍然是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产业平均就业弹性较小,产值增加带来的就业效应较小;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逐步向零值靠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趋于均衡,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缩小。

第四,第三产业GDP比重持续上升,并且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全部为正,但数值较小,产值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大;第三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近年有增大的趋势,说明该产业具有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

针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的发展状况,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产业结调整优化,发展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型服务业。

参考文献:

[1]伍学林.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J].社会科学研究,2011(4)

[2]林宇.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以浙江省为例[D].东北财经大学,2013

[3]陶秋燕,汪昕宇.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2)

[4]王瑞荣.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结构变迁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

〔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5A020);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C-CDIO理念下高职国贸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5336);2015年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创新驱动视角下浙江制造业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5NDJC273YBM)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5: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行为趋于理性

记者:产业结构升级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收效并不明显。您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对保护农民工权益又有何影响?

王春超:近年来,中国沿海和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尤其在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然而,当前的低端产业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发达地区的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此时,发达地区的企业主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常倾向于靠压低产品生产成本追求短期利益,而较少有企业将主要精力真正集中于培养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上。在这种状况下,企业主不具有很强的动力为农民工解决生活相关的系列问题,他们容易忽视劳动者的权益。因此,已经形成对低成本劳动力依赖的企业,其转型升级的动力往往不够强烈,从而形成了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工利益保护的 “稳态”经济环境。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民工监测资料和我组织的珠三角地区农民工调查结果都表明,城市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程度非常低,尤其表现在外出农民工劳动时间偏长、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低等问题上。

记者:政府在推动城镇化的同时促使经济结构转型,尤其注意引导吸纳农民工较多的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调整,农民工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将面临新的挑战和矛盾。在此背景下,农民工的劳动就业行为有何新的动向?他们劳动权益的持续保护状况如何?

王春超:我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调查中发现,有时在农民工明显知道企业延长劳动时间而没有更多补贴的行为是涉嫌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情况下,仍然“默许”企业迫使他们延时劳动。农民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方面缺乏主动性,签订劳动合同的积极性并不高。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行为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长期持续存在,形成农民工群体与城市融入的 “张力”,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劳动和生活;另一方面,城市社会和农民工双方的短期利益驱使农民工的就业流动频繁发生,农民工不断 “跳槽”,就业的不确定性更加强烈。

记者:为什么普遍存在上述现象呢?

王春超:在面临企业转型升级和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时,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行为趋于理性。现实中,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行为决定于其自身的人力资本特征、企业态度和外部政策环境。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在面对政府的战略调整和政策环境调整下,他们理性地认识到政府与企业利益导向的差异以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例如:当企业提高农民工的福利和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的行为更有利较大程度提高农民工的收益,此时,农民工具有与企业达成默契的激励。此时,即使是企业为了增加劳动时间而在 《劳动法》规定的 “边缘”状态甚至涉嫌违法,农民工也仍然能够 “默许”延时劳动。此外,如果政府的政策相对企业更有利于农民工的收益时,农民工群体则可能利用政府政策对企业形成暂时压力,迫使企业调整工资或者自己采取 “跳槽行动”,争取更多的收益。

经济转型中更需要关注农民工的工作状况

记者:在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与农民工就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什么样子?

王春超: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较长时间里,珠江三角洲地区维持着以 “三来一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要经济发展动力的局面。珠三角地区成为中国大陆“三来一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一地区也吸纳了全国最多的农民工,目前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全国外出农民工的22.6%。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较多。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推动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产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然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依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并且对工人的人力资本和就业稳定性要求更高。此时,部分农民工在积累了一定的技能后也可以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这样能形成产业发展和农民工发展的良性互动。反之,如果不注重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并忽略对他们的培训,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民工失业和就业流动的问题将更为严重,并且进一步影响到城市化的整体推进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记者:政府鼓励产业升级的政策会对农民工的就业产生什么影响?

王春超:当农民工意识到政府的政策决定相较于他们所在企业的状况更有利于获取收益时,他们会有意识地寻求政府等部门的外部帮助,同时形成就业流动。在工人素质满足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如果政府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并出台相应的鼓励企业研发和产业升级的政策,那么具有相对较低盈利能力的传统建筑和制造业企业将面临相对更为不利的外部环境。在此类企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就业环境和福利改善状况相对滞后于其他行业的企业以及外部总体环境。因而,此类行业的农民工流动就业倾向会增强。与此同时,具有相对较高盈利能力的现代企业则有可能因为政策调整而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进而形成更高的盈利预期,这也可能促使企业改善就业环境,此类企业中的农民工就业将相对稳定。我在珠三角地区的调查发现,近五年来,从事传统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流动性最强。

推动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农民工利益

记者:面对产业升级的压力,政府部门和企业各自应该做些什么?

王春超: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在农民工就业环境、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监测,充分掌握农民工流动就业行为规律,在为农民工创造好的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协调一致,力争为农民工确定更为符合他们利益的、与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就业保护政策,稳定农民工就业并培训农民工,企业和政府可以探讨联手帮助农民工提高劳动技能、积累人力资本,这能稳步推进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促使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6:重型工业结构对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1 区域布局效应 针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让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更加具有合理性、实用性,这样才能为农业经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包含农业区域产业机构,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必然会影响到农业经济机构,只有对农业区域结构实现合理的调整,才能使其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真正得到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规模的不断优化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结合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2 产业要素转移效益 农业经济结构一旦发生变动,必然会产生很多的现象,例如:一些部门与产业在资金、资源、人力等方面会出现收缩的现象;而与此同时,一些部门与产业会出现扩张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引起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转移,而生产要素的主要转移对象通常四收益效率比较好,生产效率比较高的部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的转移过后必然能呈现经济总量上升的趋势。我国农业经济中种植业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农业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50%以上的比例,相对于畜牧业、渔业、林业等等所占的比例就很少。基于生产率这个角度开分析,我国四大农业部门中种植业在在生产率方面比较低,所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存在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的比重逐渐下滑,与此同时其他的比重存在稳步上升的趋势。

1。3 生产化的效应 对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其实是对农业生产进行优化,针对目前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让农业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现象是产业结构不断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趋势发展。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力主要是人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带来农业机械化时代,因此,目前的农业更加多样化,而且生产方式与生产活动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篇7:重型工业结构对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利用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文章实证分析了利用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影响,并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利用外资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资金缺口,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但我国利用外资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外资在产业间的分布不合理,对国内的一些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等.

作 者:刘新民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局,北京,100017刊 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UNIVERSITY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年,卷(期):2002“”(3)分类号:F121.3关键词:外资 产业 产业结构

篇8:重型工业结构对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关键词: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

2006年11月, 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的重大决策, 确立了“一化三基”的战略思路, 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 出台了《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 设立了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 建立了新型工业化考评体系, 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9年3月, 为大力实施省委“一化三基”战略决策,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 制订“四千工程”实施方案。2009年7月, 在国家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后, 结合本省特殊情况, 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化、纺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轻工、汽车、物流、电子信息等12个重点产业振兴实施方案。这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 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工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地位稳中有升

由于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湖南省三次产业在保持产值绝对增加的同时, 产业结构2006年调整为17.6∶41.6∶40.8, 实现了1999年以来“三二一”结构向“二三一”结构的历史性转变。2008年,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4%, 比2006年提高2.8个百分点, 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18.0:44.2:37.8。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变为15.2:43.9:40.9。2006年到2009年间, 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 但比全国水平仍高出很多, 第二产业比重成总体上涨趋势, 产业贡献率最高, 第三产业比重降中有升, 增长势头不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升级, 第一产业比重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地区产业层次较高, 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二、重点产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

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烟草制品等是湖南省最具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2007年优势产业实现利润359.74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78.3%。其中, 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68.38亿元, 增长246.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42.17亿元, 增长75.7%;烟草制品业实现利润71.49亿元, 增长50.9%。2008年优势产业持续稳步增长, 实现增加值2730.44亿元, 增长19.0%, 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4个百分点。其中, 装备制造业增长31.1%, 食品加工业增长23.3%。优势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彰显, 已日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器。重点产业联合重组, 不断迈向国际化。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规模快速扩张。2008年,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529.86亿元, 同比增长30.7%。实现增加值1098.84亿元, 同比增长30.7%, 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4.9%提高到25.7%;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9.8%, 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为54.35亿美元, 同比增长22.7%。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27亿元, 占GDP、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1%和29.6%, 比2006年分别提高3个和7.5个百分点。优势领域发展迅速。2008年, 高新技术产业中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四大优势领域共实现产值2739.55亿元, 同比增长35.7%, 占高新技术产业的77.6%;实现增加值853.78亿元, 同比增长37.5%, 占全省的77.7%;产值、增加值增速比产业平均水平分别高5个和6.8个百分点。

四、新兴产业技术优势地位凸显

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悉心培育和鼎力扶持,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将文化创意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湖南省的创举。湖南的电视、出版、动漫、演艺等文化产业基础良好, 目前全省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5%以上, 而文化创意产业又占文化产业的40%, 在新型工业化资金引导下, 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三大产业已成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 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4大产业已成为湖南省经济的先导产业。

五、高能耗产业比重下降, 高加工度产业比重上升

高能耗产业比重下降。电力、钢铁、有色等6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2006年的40.1%下降至2009年的35.5%;工业能耗物耗下降, 全省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三年年均下降11.2%。2009年上半年, 湖南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632.60亿元, 占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35.3%, 较2008年同期低4.7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10.5%, 比地区平均水平低6.9个百分点。高加工度产业快速增长。2008年湖南省高加工度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增长28.9%, 增速比地区平均水平高10.5个百分点。2009年实现增加值536.54亿元, 增长25.2%, 占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4%, 比2008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2006-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EB/OL].http://www.hntj.gov.cn/

上一篇: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主要精神及贯彻落实意见(修改汇报)下一篇:骆宾王历史真相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