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学教学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目的: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班学员进行课程改革的满意度调查,结合课程班开设情况,为进一步探索医学院校统一开展毕业后全科医学理论课程授课模式、完善培训工作提供实践依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学统计学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统计学教学管理论文 篇1: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探究

摘 要 从课程体系、质量评估、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高等院校;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创新型人才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armaceutical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novative talent

1 前言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首要是人才,关键是科技,基础在教育。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的教育,是国家高水平人才的输出机器。当今社会我国医药高等教育和卫生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对医药相关专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药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是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不足,存在研究生科研素养不高,课程和专业设置欠合理,指导成效欠佳,研究生综合能力欠缺,导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等现象[1]。转变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是当务之急。本文从课程体系、质量评估、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导师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2 优化课程体系和改善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药学研究生课程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和外语)、科学方法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统计学、科研方法学)、中医基础课程、中药基础课程、西医基础课程、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绝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本科生阶段的那种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上。使用的教材参差不齐,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材相对缺乏,大多没有固定的教材[2]。一些高等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研究生基础理论课时安排较多,未安排实验技能培训课。这不仅造成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方法不足,动手和实践能力训练较弱,还会导致研究生毕业后无法很快投入工作,独立从事药学相关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

研究生需要具备独立的科研实践能力,因此,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培养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特别注重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操作,使研究生有能力独立设计和完善自己的实验课题。药学研究生阶段课程除应设置药学相关课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新兴学科(如基础医学、生物医学、细胞生物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的内容,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开拓科研思维的广度。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应多元化,根据药学研究生课程特点,设置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灵活多变的方式,比如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讲座式教学、学术答辩式教学等。

3 完善考核体系,加强质量评估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定和判断。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严进宽出”的问题,在研究生培养中,各环节的考核不严格,质量控制比较松懈[3]。近年来虽然部分高校提出以发表SCI、EI等高端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标准,但这只是抓住了结果,未抓到原因。一些高校研究生教育只在研一安排学习课程,而且大部分课程只以单一的综述论文作为结课方式。这种考核方法相对简单,导致研究生往往上完一门课程什么也没学到,既浪费时间,也不利于研究生培養。

药学研究生应着重于科研设计、创新实践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对药学研究生来说,教学评价要着重考核专业知识、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确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当然,考核方式也应由简单的卷面或综述论文方式,扩展为包括论文汇报、实验能力测试、英语口语测试、论文答辩等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评价。

4 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

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利用国内外、高校、企业以及各类科研机构的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学术和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模式[4]。研究生联合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可以弥补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不足,充分发挥人才、师资、硬件设施、实验条件、先进技术等科研资源的优势;是培养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学习工作中,不仅可以拓宽科研的学术视野,也可以学习先进的实验技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联合培养模式包括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国内高校联合培养、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我国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机制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主要建立以联合招生、合作培养、双重管制、资源共享为主的培养模式,其目的是提升研究生质量、带动学科发展、深化科研合作。随着近几年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深入开展,二者之间合作联系更为密切,主要体现在共同开设课程、共同申报课题、共同评审研究生毕业论文等。经过共同努力,二者的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科研实力都得到很大提升。因此,为提升药学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医药类高校和科研机构或其他兄弟院校可以积极展开合作,构建联合培养机制,共同打造多层次、高规格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师资互补、资源互补、功能互补的优势,推动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5 培养药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突出创新,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创造性潜能,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结合药学研究生培养特点及社会对药学工作者的需求,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确定以行业需求为依托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加强和完善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建设 研究生创新基金是对研究生自主设计的科研课题进行立项,并为其完成课题设计提供资金支持。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科研能力。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建设可以极大鼓舞研究生投身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还能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研实践能力。因此,一些医药类高等院校可以加强对创新基金项目的投资,对于一些立项合理新颖、具有实践意义的项目给予重要扶持;完善其考核评价体系,对于考核优异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促进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 加大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是增强研究生获得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医药类高等院校应加强与社会有关机构合作,搭建高质量的平台,建立健全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全过程服务好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和研究中心可以建立研究生的创新成果实践基地,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使创新成果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深入开展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 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丰富研究生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获取最新科研资讯,以保证及时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医药类高等院校可以定期邀請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或讨论会。一些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带领研究生在国内外著名高校或重点实验室做短期访问或者定期学习培训等,为研究生创新思维元素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6 加强和完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优秀指导教师队伍,不但要在数量和质量上考虑,注重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高,还要有长期规划,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优秀人才[6]。近年来,一些高校研究生扩招,经常出现一名研究生导师带若干名研究生的现象,导致某些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交流不畅、关系不和,甚至出现研究生自杀的情况。

加强和完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是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导师既要掌握自身学科发展趋势,也要不断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这样才不会只把学生局限在自己的学科内,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可以根据药学专业的特点,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集训,举办跨学科研究生导师学术交流会等,使导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医药产业的发展动向和药学专业教育热点。

研究生除应接受自己导师指导外,还可以接受其他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成立一个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多名学生和教师组成。在研究生指导小组中可以定期举行学术集会,汇报和交流近期的学习体会与科研进展,让研究生与导师一起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促进。

7 结语

总之,药学研究生培养教育应着重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从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式、完善质量评估、构建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加强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药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起符合国家和地方对药学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梁洁,杨颖欣,谢珍珍,等.试论药物分析学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3):102-104.

[2]黄小平,曾辉,余韵,等.关于优化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19-20.

[3]杨冬芝,汤道权,江相兰,等.创新教学管理,提升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J].科技视界,2017(12):122.

[4]夏清泉.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5]闫兆威.药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5(22):164-165.

[6]龚受基.对药学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2,40(13):200-201.

[7]刘晓,蔡皓,李俊松,等.新时期下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531-2533.

[8]周涛,江维克,肖承鸿.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贵阳中医学院生药学研究生培养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3):37-39.

[9]李劲平,谭桂山,胡长平,等.美国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现状及启示[J].药学教育,2011,27(1):14-16.

[10]姚洁,朱培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2(5):75-77.

作者:王霞 凌宁 朱鑫 曾岱 刘艳菊 杨怀霞

医学统计学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摘 要 目的: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班学员进行课程改革的满意度调查,结合课程班开设情况,为进一步探索医学院校统一开展毕业后全科医学理论课程授课模式、完善培训工作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参加2015年课程班学员265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调查学员对理论课程学习(7项指标)和社区实践教学(3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估采用5分李克特量表。结果:学员对理论教学满意度的中位数为4.00(3.57,4.57)分,社区实践教学满意度中位数为4.67(4.00,5.00)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65,P=0.00)。学员对社区实践教学的3项满意度指标评分较高,而对理论课程中的考核方式指标的满意度评分较低。结论:应建立大学、临床培训基地、社区教学基地协同教学管理机制;将理论课程教学安排与住院医师规范培训过程相结合;提倡理论授课与社区实践教学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理论课程建设和优化培训考核模式。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理论课程;改革

Reform and thinking of standardized residency training theoretical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CHEN Lihong1, WANG Lulan1, NI Weijie2, SHI Rong3

(1. Department of Hospital Management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Office of Dean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students in the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theoretical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to provide the prac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dical college to carry out the unified general medicine theoretical teaching mode after gradu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work combining with the course set up. Methods: By a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265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2015 cours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urse (7 items) and 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3 indicators). The 5 point Likert scale was used for assessment.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students to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was 4 (3.57 and 4.57). The median of satisfaction degree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was 4.67 (4 and 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Z=-8.65, P=0.00). The scores of the 3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students were high. The score of the satisfaction of assessment indicators in the theoretical course was lower.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should be set up in the university, clinical training base and community teaching base to combine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rrangement with hospital standardized training procedure,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a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course and optimize the training evaluation mode.

KEY WORDS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general practice; theoretical curriculum; reform

上海市于2010年在全市統一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规培)制度,并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之并轨[1]。与其他学科住规培不同的是,全科医学专业的住规培需要参加相关的理论课程学习。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10年起,受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应各培训医院要求,承接此项工作。

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包括三方面,即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社区医疗卫生相关知识和技能、全科医学理论课程[2]。其中,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员初步建立全科医学理念、培养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了解全科医学思想、内容及全科医师的工作任务和方式,为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全科医师打下基础[3]。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设计之初即考虑将理论课程与住规培过程有效衔接。经与培训医院管理部门、各培训基地与教学团队充分研究,制订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每年8月医学院为规培第1年学员开设《全科医学概论》、《医患关系与医学伦理学》、《康复医学》、《临床心理咨询》4门必修课,为规培第2年学员开设《社区预防保健》、《实用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社区卫生服务管理》4门必修课。课程以大班授课结合专家讲座方式,考核采取理论考笔试的方式。授课教师由三支队伍即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的全科理论师资、各培训医院的临床专家以及全市十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全科医师共同组成。

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课程班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品牌效应逐渐显现,除附属医院外,其他培训医院也陆续加入,培训规模已近全市的二分之一。2015年3月,我院又根据上海市全科规培基地督导反馈中学员普遍要求早接触社区的意见,实施课程改革,压缩部分理论集中授课课时,新增了《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保健》两门课程的社区实践教学,采取分医院、分社区、小班化形式,采用集中培训与社区老师一对一带教相结合的方式,以提供规培学员早期接触社区的机会。为此,学校专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两本社区实践教学大纲,遴选了12家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举办了全科规培师资培训班,通过专家授课、教学研讨,帮助社区带教老师充分掌握这项社区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的同时加强他们的带教能力与水平。预期通过社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理论课程的培训质量与效果,最大程度地使学员获益。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5年交大医学院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班学员为研究对象,共265名,其中2014级(2014年进入住规培)学员112名,2015级(2015年进入住规培)学员153名,约占全市全科医学专业住规培学员总数的50%,分别来自全市20家培训医院。

1.2 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访谈,定量分析采用自行设计的《交大医学院2015年度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班教学质量及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为避免记忆偏移,于2015年8月31日课程班结业考试当天向全体学员发放,并于考试结束后随机选取部分学员对课程学习和社区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访谈。评价表采用5分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四个部分:①理论课程的评价包括授课内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资料、教学环境等7项指标;②社区实践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带教老师、教学效果等3项指标;③整体评价;④意见与建议。满意度评价的应答项有“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5种,分别记为5、4、3、2、1分。将理论教学的7项指标相加得到理论教学满意度分值,社区实践教学3项指标相加得到社区实践教学满意度分值。

1.3 统计学分析

用Excel 2013录入并核对所有数据,用 SPSS(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Wilcoxon、Kruskal-Wallis以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比较不同分组学员之间的满意度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员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265份,回收252份,回收率为95.1%,均为有效问卷。其中,来自2014级学员104份(41.3%),2015级学员148份(58.7%);男生72名(28.6%),女生180名(71.4%),平均年龄为(24.96±1.67)岁;本科毕业生240名(95.2%),硕士毕业生11名(4.4%),博士毕业生1名(0.4%)。本科生中“5+3”(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学员57名,占本科学历的23.8%。

2.2课程满意度评价

学员对课程班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表1),理论教学满意度中位数为4.00(3.57,4.57)分,社区实践教学满意度中位数为4.67(4.00,5.00)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65,P=0.00),提示学员对社区实践教学的满意度高于理论教学。

学员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见表2,可见学员对社区实践等指标评价较高,对考核方法的满意度较低。男女生间、不同学历学员间和学位衔接与非学位衔接学员间各项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3可见,学员对社区基地的满意程度均较高,在实践内容、实践收获2项指标上,各社区基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不同社区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798,P=0.026)。

调查还得到,在社区实践之前,近60%的学员对社区工作不清楚或了解程度一般,而在社区实践之后,96.4%的学员认为对今后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8.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结合社区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另外,65.9%的学员对于目前两段式的理论课程学习的模式表示赞同。

在访谈中,学员表示在社区多看多听对学习理解更有促进,许多学员认为社区教学时间太短,应适当延长;但也有学员反映所在社区基地教学管理松懈,还有的提出培训基地已安排每个月至社区实践,如此造成重复培训。对于理论授课方面,学员主要反映了课时太紧凑、考试难度大、教材与上课内容不太匹配等问题。

3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我院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学员对课程班的总体评价较好,特别对社区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很高,但调查结果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仍需我们去不断完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应该如何教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尚无标准模式[4],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因此,总结经验和提出建议如下。

3.1三方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这一教学任务对于培训医院而言,往往面临学员人数少、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必须依托大学,凭借优质的教学资源、强大的师资团队以及规范的教学管理统一组织实施。课程培训的实施主体虽然是大学,但大学必须与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三方协同,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建立管理机制,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非大学附属医院的培训基地及其社区教学基地,更需建立三方协同管理模式,才能使教学计划得到有效的实施,达到培训目标。

3.2提倡理论课程与住规培相结合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实施方案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可弥补规培生在院校教育中全科医学教育的不足,虽然仅占整个住规培的时间不多,但作用非常重要。课程体系作为全过程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临床阶段培养及社区阶段培养交融在一起,具有贯穿弥合作用。通过贯穿的课程使全科的理念、全科的深层内涵在其中得到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在全科医生培养中起到统筹和引领的作用[3]。因此,本文中采取了分段式的教学安排,将课程学习穿插在培训过程中。第一年的学员尚未正式进入临床,先安排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医患关系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第二年后,再安排科研论文撰写、统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高阶课程,以体现课程安排的层次性、与培训过程的契合性,以及更好地保证学员在每个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学员认同这一模式。据了解,目前各培训基地学员的轮转计划特别是7个月社区轮转实施方案不相一致,有可能导致重复培训。需要将三个方面的内容统一设计,形成完整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实施方案。

3.3加强理论课程建设,编写系列课程教材

大学作为全科医学理论基地,承担教学任务,要对课程安排进行充分研究,对课程体系进行充分论证,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内容。目前,对理论课程相关教材的研究还缺乏,要充分发挥临床师资、社区师资和全科理论师资三支队伍的作用,加强研究,编写更贴合社区卫生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全科医生执业过程对知识技能的需求的系列课程教材,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求。其次,今后“5+3”模式是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主流模式。调查显示“5+3”学员与非“5+3”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访谈中他们表示出对相关课程如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等的更高需求,因此,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开设还应同时兼顾考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相关理论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接轨。

3.4提倡大班集中授課与小班社区实践教学相结合

338学时的理论课程完全通过单一模式的2个月大班集中授课的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社区实践教学的开展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认同,满意度很高,说明他们渴望了解社区,更希望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贴近社区,这种教学安排契合了他们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要真正实现社区实践教学的目标,就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的培训计划、统一的培训标准,否则容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对于两个年级的学员,如何分别开展不同层次的社区实践教学也是关键问题。因此,下一步还需进一步细化社区实践教学大纲,加强社区师资教学能力的培训和完善社区基地的建设,以保证社区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5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优化培训考核方式

对于学员普遍反映的教学安排太紧凑、路程远等问题,可考虑建设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部分理论课程内容可让学员利用空余时间以在线学习的方式修完学分。另外,学员对考核方式满意度低,一是由于理论课程与考试安排紧凑,且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均为笔试;二是由于本科学历规培生通常在进入规培的第二年的理论课程时正好面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压力较大。因此,考虑结合日常考核、网络教学平台题库建设等方式,适当调整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 邵黎兵. 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3.

[2]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席会议办公室.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试行)[EB/OL]. (2010-4-12)[2017-3-16]. http://www.med66.com/zhuyuanyishi/shanghai/ yc1701117052.shtml.

[3] 线福华, 路孝琴, 吕兆丰. 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8): 2498-2501.

[4] 谢庆文, 施榕. 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 2006, 27(8): 75-76.

作者:陈丽红 王露岚 倪卫杰 施榕

医学统计学教学管理论文 篇3:

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

[关键词]教学管理;质量控制;驻点教学;临床教学质量

2019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2017年起与当地3家医院合作开展了“驻点班”人才培养。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第二学年全体进入“驻点教学”医院,所有专业课程都由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授课,充分发挥了临床教师在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但临床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多种因素,并通过统计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质量,为国家的大健康产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式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分别为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医院教学管理人员、临床教师和“驻点班”学生。

(二)研究方式方法

1.研究方式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查阅、个案研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提出可能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因素,形成初步的调查问卷,进行第一轮调查。根据初步的调查情况及意见反馈,对问卷进行补充完善,对每个影响因素进行分值配置(0~10分)。第二轮由学校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医院教学管理人员、医院教科人员和护理部主任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多次征求、反馈、集中意见后最终形成包含25个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2.研究方法

研究者向调查对象说明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后,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并提醒调查对象独立完成。本次研究共有18名学校教学管理人员、37名医院教学管理人员、82名临床教师和212名学生参与调查,收回问卷349份。

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利用SPSS22.0软件对349 份问卷所列影响因素的数据计算平均得分、标准差,进行统计分析后形成最终结论。

二、研究结果

(一)从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医院教学管理人员、临床教师及学生4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统计结果见表1)

1.学校教学管理人员

调查对象认为临床教师的教学认真程度和责任心、临床操作规范程度及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是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认为临床教师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及教学经验对临床教学质量也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2.医院教学管理人员

调查对象认为学生的就业压力、学历提升压力、学习态度以及临床教师的教学认真程度与责任心对临床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同时,临床教师的医疗工作量、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临床操作规范程度也被认为是影响临床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3.临床教师方面

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最为重要,其次是临床教师医疗工作量以及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学历提升压力对教学质量带来重要影响。

4.学生方面

学生们认为医院整体教学水平以及临床教师的医疗工作量、教学认真程度和责任心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临床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临床操作规范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次要因素。

(二)主成分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22.0統计软件对25项指标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因素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

1.临床教师方面

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临床操作规范程度、教学查房等)、教学相关能力(包括教学经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床边教学能力、案例教学能力、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等)是主要影响因素。工作压力大以及临床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协调等也可影响临床教学质量。

2.学生方面

学生的主观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氛围等)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对临床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学生的就业、学历提升压力和日常管理松散等客观因素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教学管理方面

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实习科室的安排、规范严格的考核及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对提高教学效率、稳定教学秩序有积极作用,对临床教学质量有积极影响。

4.教学硬件设施方面

教室、自习室、图书馆和教学设施配备是保证临床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主要影响因素。病区环境也会产生部分影响。

5.患者方面

患者对学生或实习生排斥、对床边教学抗拒和不配合也影响着临床教学质量。

三、结论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与3家医院合作开展“驻点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合作医院在师资水平提高、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设施配备、激励机制设置及学生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还需要学校和医院加强交流与合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临床教师,内培外引高水平人才,优化和充实教师队伍。完善医院绩效考核制度,将承担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考核纳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临床教师大多是从医学院校毕业,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往往没有从事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1)开展系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培训,如关于教育法、教学法、教学技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等。(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学习他人的同课程在线课程,掌握课程的重难点,邀请其他科室的专家共同备课,发挥团队精神,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3)充分发挥医院优势,实行床边教学、教学查房。邀请专家教授现场示教和讲解,对技能操作进行点评。(4)医院鼓励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参加各种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就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临床教学改革等方面做经验交流,规范和推进临床教学基地建设[1]。

(二)加强教学管理

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

教学医院应设立教学管理机构,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担任组长,明确各个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同时配备专职的人员负责学生管理、教学管理,选拔优秀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学校也组成临床教学管理机构,选派责任心强、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与医院对接,负责学校与医院间的协调并指导教学实施[2]。

2.完善规章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大多数医院目前教学管理人员偏少,且事务繁杂,对制度的实施和监管力度不够,缺乏考核,就算出现教学事故也没有进行惩处[3]。

教學医院应严格参照学校标准,建立医院的教学相关制度,组建教学督导小组,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并定期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督查,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3.强化教学意识,营造教学氛围

目前临床教师都是一线骨干,平时医疗、科研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存在应付任务式的被动教学。

医院领导应该强化教学意识,突出临床教学工作在非附属教学医院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协调好医疗、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促进医院自身的全面发展[4]。

4.建立教学质量评估考核体系

教学管理部门(包括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和学生等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对每个评价体系赋予不同的权重,形成最后的综合评价结果。

5.建立教学工作激励机制

教学医院也应重视教学工作,实行教学管理津贴制度,减轻教学工作人员的临床医疗工作压力。教学质量评价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年度评优评先和工资奖金挂钩,对优秀科室和先进个人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肯定和表彰。教学资格采取末位淘汰制,考核不达标者不分配教学任务,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三)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

1.加强医德教育

医德是医护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而医院正是医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临床教师将医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增强他们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加强监督,提高教育质量

组建优秀的班干部管理团队,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探讨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相长[5]。

3.做好职业规划,减轻学生压力

学校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及时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就业双选会”,让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

(四)改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

1.改善教学环境

医院的图书馆对学生开放,保证学生也能及时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室建设,同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减少因临床操作机会减少而对教学质量产生的影响[6]。

2.改善生活环境

进一步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伙食和住宿条件,保证网络畅通,方便学生与学校和医院保持联系以及查询学习就业信息。

总之,要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就要从多方面着手,院校合作,优势互补,齐抓共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

作者:王娟 卢兵

上一篇:环境监测下环境管理论文下一篇:博物馆展示设计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