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主体思想建议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指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体的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需要坚持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正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第二,坚持民主性和实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体素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育主体思想建议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德育主体思想建议论文 篇1:

意识形态导向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研究

摘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双重功能,其中意识形态功能居于支配和主导地位。主体功能的发挥受制于外部环境、前期基础和意识形态掌控缺失等因素的影响,主体自身亦存在主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意识淡漠、教育理念和方法滞后、偏重非意识形态教育、主体之间分工不明与配合不力等微观制约因素。从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出发,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主体认识以培养其投身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感、毫不松懈狠抓队伍建设、引入绩效考核制度以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激励、整合主体职责以明确个人责任和加强主体合作。

关键词:研究生; 意识形态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功能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仍有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等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折射出前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缺失,值得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与非意识形态功能的优化,需要从功能归位入手,针对制约功能发挥的诸多因素,探讨强化主体功能尤其是意识形态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功能定位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发轫于共产主义运动。1920年,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政治教育”和“政治教育工作”概念。1934年,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工作”概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长期使用“政治工作”概念。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思想教育”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刘少奇于1951年在《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中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概念。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思想政治工作”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此后我党长期沿用“思想政治工作”概念。1978年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统一的标准提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从意识形态视角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它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并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界定

学界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界定多从微观层面出发。有学者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应依靠导师、研究生骨干和管理干部三方面力量,导师队伍的作用体现在教书育人方面,研究生骨干队伍主要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作用,党政管理队伍包括党政干部、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管理育人方面。[2]也有学者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体主要为研究生专职管理干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骨干、研究生辅导员等四支队伍。[3]还有学者认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和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导师。[4]调查显示,在众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中,对学生最具有影响力的依次是导师或者导师组(占总样本数的37.4%),其次为其他教师(占25.6%),再次为党团组织(占12.5%),最后为辅导员(或班主任)、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社团和同学(分别占9.5%、7.7%、4.4%和2.9%)。[5]

借鉴以上观点,依据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大小、代表性强弱和重要性程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微观层面应界定为:研究生导师或导师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辅导员、党团基层组织等。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功能定位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统一的双重特性。[6]单纯从功能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与非意识形态功能两种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使受体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受体行为的特性和效能。[7]非意识形态功能是除了意识形态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包括一般性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保证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和转化功能等等。

阶级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将其纳入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下,以阶级的观点分析之。传播和灌输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切阶级和政治集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而实现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掌控则是其首要目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因其自身使命的特殊性而必然具有了特殊的功能定位。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固然具有研究生素质提升、心理调节、危机干预、就业指导、道德完善等非意识形态的功能,并且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意识形态功能与非意识形态功能并不并列。[8]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阶级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识形态功能居于支配和主导地位,非意识形态功能必须服从、服务于意识形态功能。现实中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把实现意识形态功能放在首位,把实现对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掌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发挥的现状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的有效发挥,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环境挑战、前期教育基础和意识形态掌控功能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准确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发挥现状,有利于主体依据客观环境和现实条件,提高适应程度。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

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可控性减弱。西方发达国家毫不放松利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直接或间接、传统或非传统的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接班力量和建设者的研究生,更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重心。如新近泄密曝光的《中情局对华工作十条训诫》中的第一条强调:“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为他们制造对色情产生兴趣的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一定要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刻苦耐劳精神。”[9]

第二,开放环境下多元价值对主导价值的冲击。研究生身处的高校或研究机构,网络发达信息化程度高,各种文献资源丰富,学术风气自由,广泛使用欧美原版教材,并有大量外教或具备欧美留学背景的教师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研究生多少会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等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主体意识形态掌控功能的实现设置了障碍。

第三,言论自由尤其是网络言论自由中的诸多舆论问题所带来的挑战。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言论自由,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社会舆论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引导更加困难,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舆论引导模式亟待改革。各种错误思潮、偏激观点甚至是对我国国体、政体及党和政府的蓄意攻击的言论都趁虚而入,削弱国家意识形态为现行政体辩护的能力。这些舆论问题会在研究生群体中造成思想上的困惑,从而影响他们把握国家意识形态的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

第四,我国正处在发展黄金机遇期与矛盾突发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重构、文化多元、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现实中存在的贪污腐败、就业困难、房价过高、教育不公、收入差距拉大、医药市场混乱、社会诚信缺乏、拜金主义影响等一系列矛盾,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冲击,并为敌对力量的蓄意攻击提供了口实。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发挥的前期基础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我党历来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中央四代领导集体都以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战略高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情况下,面向未来,着眼现实问题制定一系列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

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队伍已经十分庞大、体系也较完整。教育主体不仅包括研究生导师、校院各级党委、团委机关,更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各级青联学联以及各类兼职人员等。研工部等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源的投入和相关制度规则体系的完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自1996年作为研究生专业二级学科以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增设该学科点的高校不断增加。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文,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的繁荣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了新理论、新方法、新结论和新视野。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为教育主体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探索,亦产生了诸如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德育导师制度、网络交流群建设、研究生社团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等值得推广运用的有益经验。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形态掌控功能的缺失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然而事实上,面对国内外大环境、学校小环境和自身特质的影响,他们更加关注贪污腐败、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权力不平等、就业困难、高失业率、社会保障不健全、教育成本过高、房价物价攀升等社会重大或民生问题。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果不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策,就容易导致其意识形态掌控功能不同程度的缺失。

如果忽视上述问题,再加上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煽动,有可能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简单归结为制度问题,容易产生对执政党合法性和现行体制合理性的怀疑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信念的否定,诱发他们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等社会形态的向往,甚至形成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抛弃。

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其功能定位和存在的意义,本应是将广大研究生培养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战线的有力砥柱,成为抗击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维护现行政体的堡垒。但现实中的诸多问题表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意识形态掌控功能上存在诸多缺失现象,与其功能定位相比相距甚远。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发挥的微观制约因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的发挥,既与外部环境挑战、前期教育基础和意识形态掌控功能缺失等因素有关,更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的适应程度相关。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出发,当前面临的制约主体功能发挥的微观因素主要有:

1.主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意识淡漠

我国大环境长期稳定,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繁荣。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华意识形态渗透转向采用显性与隐性交叉结合,并突出隐性的新方式,渗透性和隐蔽性都更强了。这些会冲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敌我矛盾、西方“和平演变”、外国反华势力、国内不安定因素的警惕性程度。[10]警惕性的丧失会造成主体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的准备不足。这些会引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淡漠,忽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的经典论断。

2.主体教育理念与方法滞后

经济全球化深入,西方不断变换新的对华意识形态渗透手法。手段上,他们始终将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意识形态掌控的主要工具,不仅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书籍和电影等媒体向社会主义国家宣传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思想等理念,而且对华进行大量歪曲事实的宣传。[11]理念上,他们模糊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强调意识形态的普适性,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的渗透性、隐形性。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公民个人话语权明显增强,信息传播速度、流量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而“灌输理论”指导下的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偏重于说教,这在客体信息获得途径单一、官方舆论占主导的时期具有较大作用。而面对改变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仅不能增加客体对意识形态的认同,还会引起客体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极大反感和抵触。事实表明,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与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理念不对等,也与网络时代的要求相滞后。

3.主体偏重非意识形态教育

对客体进行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大、难度高、见效慢且效果难于衡量,而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意识形态的教育则相对难度低、可操作性强、效果容易凸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负有职责、需要应对上级考评、考评与自身实际利益正相关的个体,在现今考评体系对意识形态教育和非意识形态教育统一考核、等同对待的情况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然缺乏全力对客体实施意识形态教育的激励,而更多的偏向于进行难度低、见效快、便于衡量的非意识形态教育,如危机干预、就业指导、道德完善等。这种偏重将必然虚化主体实现意识形态掌控的功能。

4.主体之间分工不明与配合不力

实证研究表明,在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中,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导师或导师组,占了37.4%,其次为其他教师,占25.6%,再者为党团组织,占12.5%,最后为辅导员(或班主任)、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社团和同学,它们所占比例依次为9.5%、7.7%、4.4%和2.9%。[12]极不均衡的影响力,折射出现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对导师或导师组、任课教师、研究生党团组织的高度依赖(占75.5%),同时其他主体作用的发挥严重受限。而且,在缺乏有效制度支持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的背景下,更为注重非意识形态教育且良莠不齐的导师或导师组、任课教师亦会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形成实质性制约。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繁多,看似体系完善、队伍庞大,而实则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相互之间不明分工、不辨职责,主体间交往陷入了一种形式化、程序化、伪饰化的科层型交往的怪圈,[13]更谈不上形成有力的配合。究其原因,还在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辅导员在多元主体协同中的桥梁和协调功能尚未充分发挥。而意识形态教育恰恰是一个需要纵向和横向紧密配合的长期系统工程,其效果与分工配合具有直接的关联性。现实中,导师或导师组通常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的相互支持和配合不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多种现实的实践教学、研究生党团组织和学术活动之间的系统性不够。主体之间的分工不明、配合不力,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会影响教育实效。

四、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的有效途径

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发挥的微观制约因素,需要探讨强化主体功能尤其是意识形态功能的有效途径。

1.提高主体认识,增强其投身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感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领域的重要力量,其个人的思想、态度、认识、观点都对我们顺利开展研究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关键的影响。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普遍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准备不足的现实状况,一方面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主导地位,[14]纯洁主体自身的思想信念,抵制错误思潮对主体的侵袭;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提高主体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警惕性,增强其危机意识。具体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广泛开展国内外形势专题讲座,及时揭露西方对华“和平演变”的新伎俩等等。总而言之,务必以提高广大主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感、紧迫感为准绳。

2.毫不松懈狠抓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事业成功的根本,实现对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有效掌控,必然依赖于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这既是我党长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也是现今我们要取得对研究生意识形态掌控的必然之义。根据现实情况,建议在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方面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建设:首先,尽可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地位和工资福利待遇,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防止优秀人才流失。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提高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意识形态认知与引导、学术精神、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等方面的主动性和贡献力。加强党团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他们的主体性意识和自我教育功能。其次,要引入社会学习方法,借助社会学习平台中的知识分享机制不断提高多元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要丰富主体对世情、国情、政情、民情的了解,划拨专项资金用于主体的培训和学习,特别是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如定期不定期开展主体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经验交流会,安排针对主体的“国内外形势通报”,印发并在主体之间传阅关于意识形态掌控的知识信息简报,及时对西方意识形态动向和渗透手段进行揭露。最后,以多种形式坚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他们对多元价值形态的准确判断和把握能力。通过多种现实的党团组织活动,加强基层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教育主体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信心,提升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通过多种形式,揭示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加强基于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宣传力度,以客观事实揭露西方国家的伪平等、伪民主、伪自由。

3.引入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激励

绩效考核制度是激励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和主体功能优化整合以形成合力的保障。针对意识形态教育等任务难以测量的客观现实,必须引入公共部门绩效考核方法,通过引入时效、效率、效果、公平等多元绩效测量方法,使从事多性质任务的主体边际回报相等,从而达到激励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绩效考核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置,要增加意识形态教育绩效所占权重,坚决防范主体偏重非意识形态教育情形的出现;坚持以结果为导向,注重主体对研究生客体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实际效果,避免考核流于形式;考核形式上,要改变上级考核为主、互评辅助、自评参考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客体效果反馈为中心,辅之以上级考核、自评互评的考核方式;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相配套,提高绩效考核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4.整合主体职责,明确个人责任,加强主体合作

认真分析现有多元主体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优势和不足,据此整合各个主体的职责。在实现意识形态掌控的出发点下,本着消除职责抵触、扬长避短、实现有效配合的原则,对多元教育主体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分工。教育主管部门要下定决心,提出宏观指导意见,提高各主体职责划分的合理性和规范性程度,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和监管制度。高校要以研究生工作部门为中心设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管机构,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中央精神把现有主体全部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之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教育主体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挖掘研究生党团组织、班组织和研究生骨干的作用,深入探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管理的方式方法,以提升研究生思想道德对学术创造和社会和谐的贡献力。在有效协调的基础上,重新划分并明确研究生导师或导师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辅导员、党团基层组织等主体在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职责,通过宏观任务到主体、具体责任到个人、主体间公共信息共享、相互交流与学习、建立信任关系、提高合作意识、形成教育合力等途径,以实现分工基础上的有效合作,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劳俊华,吕淼华,许为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体制和队伍[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33-35.

[3]徐建军,石共文.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2):5-7.

[4]彭正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

[5][11]孙超,吴春梅.关于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市高校研究生调查为例[J].理论月刊,2009(3):11-13,180-182.

[6][8]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统一[J].求实,2003(3):16-18.

[7]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美国中情局对华工作十条训诫[EB/OL].http://club.China.com.

[10]孟迎辉,邓泉国.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掌控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83-86.

[11]王勇桂,夏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掌控意识形态的途径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72-75.

[13]闫艳,王秀阁.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的改善[J].思想教育研究,2009(5):18-21.

[14]王永贵.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J].江海学刊,2009(5):33-38.

[责任编辑:庞达]

作者:吴春梅 陈一恒

德育主体思想建议论文 篇2: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基本要求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指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体的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需要坚持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正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第二,坚持民主性和实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体素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学 高校 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指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体的人的主体性,它带有普遍性,即任何处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都具备主体性。只要是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人具有主观意志能够自主活动,便具有主体性。真正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指导,并以此为基础认清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在目前具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并针对这些不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正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就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同时,还要坚持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主体性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教育对象的深刻认识与了解是“比任何事情都更为重要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造就人、完善人,是“人灵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互动关系,确认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对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加以关注,所以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应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超越,以固有的高度,重视主体,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进行的教育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教育,二是升华的美德教育。这两个主要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如果只看到前者,只是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当于知识的学习、理论原则和概念的背诵,就不可能实现对人的价值体现,阻碍人的主体性发挥,严重偏离了原有的本质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只强调后者,从认知的基础上,就不可能实现他的主要特征与他的本质的升华,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层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必须将两个主要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

人需要的是人性的现实,需要保持丰富的特性。因此,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人们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实用需求、个人需求、集团需要、尊重的需要、沟通的需要、发展需要等,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但是,人们的需要本身包含消极和超越,有些人需要得到满足后,再次创造新的需求,并如此循环,这体现了人类生存与超越的主要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需要,是内在动力,人们总是由每个个体自觉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创造自己的历史。为了主体能力的满足和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现,我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的是始终以个性化的个人需要为重点,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不仅要承认多样性的需要,而且要以多种方式和手段与教育相结合,紧紧围绕受教育者的思想和道德水平,合理的制定教育方案,这样才能使教育要求为受教育者所理解和吸纳。

(三)重视受教育者的成长环境

环境创造了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与事物接触,以自己独特的经验和知识积累,选择性的理解与接受新的经验的认识。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解决受教育者的教育,重视他们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思想和教育经验,积极研究在一些旧思想、旧观念,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并引导他们自己以现实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方式来产生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而教育者应继续改善和弥补自己的经验的不足,然后积极主动的建立自己的独特的,完美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创造更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的道德的进步。

(四)增强受教育者的个性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我们提出的加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其关键的就是要尊重个性发展,这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以培养学生个性教育为基础,创新教育才有可能防止狭隘化、浅显化和庸俗化,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教师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即:经济贫困学生群体、学业困难学生群体、择业困难学生群体等,尤其是思想“不正”的学生应格外重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这些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使他们的特殊才能和兴趣得以充分发挥,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学生个性,在道德教育中还体现在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个人的选择和学习动机上。为了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学生个性,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就相应地采取不记名回答问题、课堂随机回答问题、考试和个人实际出题等笔答形式,把思想工作与个人谈话制度结合起来,特别是与辅导员的谈话、管理结合起来,让孤寂的学生心灵找到港湾,让更多的学生找到精神支柱。

二、坚持民主性和实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体素质

民主性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是党的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群众路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无论是从个人发展还是从社会进步角度上来看,民主性原则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导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民主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保持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讲究互动,多听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意见和建议,结合学生的正当需要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锻造职业道德

对受过良好教育人的个性发展,道德教育是基础,然而它又是无形的,难以形容的。因此必须高质量、高效率的重视道德教育,不断加强思想状态、自我提高、无私、真诚、宽容、致力于培养这些特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启发学生心灵的大门向他们开放,才能达到效果。

(二)提升心理素质

复杂的教育工作,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尤其是在面临突发事件前,对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缺乏控制感缺乏信心的心理,往往会导致负面的教育效果,缺乏创新,甚至“无能为力”,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有耐心和信心,积极、健康的态度,良好的自我调节,有幽默感和解决方案,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解决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促进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展。

(三)强化业务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业务能力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需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的前提和开展的活动的基础,是体力、智力和创新能力等有机的统一。实现这个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因此,教育者必须有良好的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创新的素质和习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不创新就会落后。当然,作为教育者,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能够着力培养人们的创新力、创造力,有着创新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同时还能完善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具有顽强的毅力品质、持续的创建状态、独特的教学方法、技术和手段,它会比现时的教育方法具有更多的探索性,更具创造性和更刺激,这无疑会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发挥激励和保障作用,促进灵活发挥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健全知识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内其在的逻辑,它的实现必须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内容通过在各种有效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同时收集分析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反馈的信息,在准确把握教育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有效的制订方案,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相应的理论和知识结构发展。虽然教育工作者具有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结构,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专业领域上有理论权威,还必须有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努力成为一个“多面手”,有着“特殊的、组合的”知识结构。

(五)培养现代思维模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的主要方式的现代化关键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实践的发展和不断变化,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一套思考方式,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经验到创新。因此具有科学、竞争、效率、信息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社会观、和谐观,不断挖掘创意的思想,开拓更多、更新、更有效、更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实现价值的创新行动和跨越式发展,才能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张耀灿,徐志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李亚臣

德育主体思想建议论文 篇3: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主体性确立的意义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存在效果不强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人的主体性。任何忽视人的主体性存在的教育,都是不可能达到效果的,因此,必须强化人的主体性认识,这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径。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主体性确立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对象主体性 意义

[作者简介]魏晓燕(1974-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西南昌330013)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存在两种消极做法:一种是片面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另一种是片面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忽视了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这都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的视界和受教育者的视界互相融合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应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即“我—你”的关系,二者都应平等、信任,双方应开诚布公地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方面,教育者要承认受教育者会因为受到其时代的影响,以及传统观念、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和经验的影响而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其中包含着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把受教育者错误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需要而产生的不同思想状况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受教育者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也应理解教育者,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目标以及目前自己的身心所出现的问题,当教育者出现什么错误的时候,应真诚实意地指出来而不是嘲笑理解。因此,只有在建立平等、信任并相互尊重的关系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展、变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研究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的方法论基础,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教育和各种实际活动,确立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促进人的内在与外在、德与智、知识与能力、生理与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教育对象主体性的确立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观

(一)确立全面发展和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的观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当代高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了途径和方式的理论论证,而对人的具体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以及新的理论模式。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过程理论,人的发展是人的主体性社会基础不断改善、主体意识逐步觉醒、主体性日益增强的过程。发展人的主体性、培育人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是现代社会人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其次,我们当前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对象,我们必须在对社会关系的把握中把握人的本质,并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实现社会群体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统筹兼顾,高度重视和全面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社会和个人的关系。

在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念,把个体价值纳入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轨道上。人是社会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性发展对主体人的素质、能力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社会主义培养高质量建设人才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于当前社会现实的实践活动,所以,要以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为基础,确立现实的客观条件和人们的主观思想认识水平,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不是仅靠知识的传授培养出来的,它受学生的具体活动的内容、形式所制约。笔者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并没有适时调整或者调整得不尽如人意,学校教育往往变成了工具教育、利诱教育。因此,在变革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过程中,要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注意德育与生活教育、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做事中教会学生做人;处理好个性培养与群体性(或社会性)培养的关系,在愉快、合作的情境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编制、实施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使之一体化,成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场所,而不是课堂负担的转移地。

(二)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价值和定位必将产生深刻的变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构建,应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目标去构建,从而达到人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协调统一,应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与人的内在个性潜能最大程度地协调发展;二是这种发展的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协调的桥梁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的结合。因而,人的培养重在主体性的培养,它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能动性是基本内容。能动性相对于被动性而言,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明确的目的支配着主体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达到目的的手段、方法、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思索,形成一定的计划。在计划的实现过程中,将经历各种选择与困难,这就要求主体发挥个人的主见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实现目的。具有能动性个性特征的个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和活跃的状态中,他们能自觉地调动潜藏在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2.自主性是核心内容。主体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真正具有积极个性特征的人绝非依赖性的人,它意味着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样的人,具有自立、自为、自强的品格特征,既是外部客观环境的积极调控者,又是自我意识的主导者;既能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主体地位,能支配和选择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又能自然而充分地显示个人的潜能、意志和魅力,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品质,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

3.创造性是最高目标。创造性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也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它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具有创造个性特征的个体,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能独立提出问题、设想并进行验证;有着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有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力;对新事物很敏感,对发现新事物和创造活动有着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倾向;敢于冒险,敢于献身。激发人的创造性是主体性培养的最终目的。

二、教育对象主体性的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保障

人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的过程,它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相关服务。人的主体性确立之后,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保证、环境保证、方法保证。

(一)思想保证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所以,我们也要以此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心理特征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绝非意志薄弱、情感脆弱、理智丧失、缺乏主见、盲目随从的个体,也绝非“单面化”和“畸形化”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了解人,尊重并激发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能力并使之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

在主体性培养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右”,又要警惕“左”。所谓“右”,就是思想保守,认为个性张扬冲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原则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纠正那种过分强化组织与领导、漠视甚至扼杀个人的虚假的集体主义,把人作为历史的要求和归宿,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全面能力。所谓“左”,就是认为有主体性的人就是个人主义、个人的自由主义和标新立异,就是与社会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思想政治教育要让人们明白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个性塑造不是等同的;要让人们明白社会、道德、党性与个性塑造不是矛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性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主体性是有道德的主体性,道德是有主体性的道德,任何离开主体性谈道德和离开道德谈主体性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我们所倡导的道德是为了促进人的个性充分正确发展的进取性道德,而每个人张扬个性、发挥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则是最大的道德。

(二)环境保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人们做“出头的椽子”“出林的鸟”,还要为之营造出宽松、包容、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不论多么与众不同,都要宽容;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不同的观点也要持虚怀若谷的态度,包容别人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对别人不能责全求备,不能要求尽善尽美,做到兼容并包,以形成宽松、包容、积极、健康的氛围,从而促进个性发展。

(三)方法保证

要培养学生千姿百态的性格,需要因材施教的方法。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提倡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是,这种“因材施教”是在“统一”的要求下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达到统一与整齐的目的,为其统治培养听话和服从的个体,因此具有深刻的局限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材施教”,既承认个体先天素质的差异性,更承认后天教育效果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因材施教”,培养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体,他们具有独立性、创造性。通过“因材施教”,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社会道德意识个性化”,即将作为间接、渐进、普遍性的原则转变为具体的、丰富的、个性化的信念、理想、守则,使之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建立在这种思想指导上的“因材施教”,其针对的“材”不仅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还包括他们的心理、生理、需要、动机、情感、欲望等人格特征;它所实施的“教”不再是直接灌输、强制执行,而是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对不同个性特征的个体进行不同的教育,将社会要求向个体需要转化,将认同的社会主体道德准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体头脑中的品德观念,使社会道德作为规范,成为个体的道德愿望,内化为个性心理品质,保留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靳诺,郑永廷,张澍军,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魏晓燕

上一篇:企业技术创新探讨论文下一篇:学校绿化校园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