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工商户行政处罚论文

2022-07-03

摘要:个体工商户因其特殊的经济形体,在消防行政法律体系中的主体性质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导致基层执法实践中出现大量矛盾和不合理。结合自身在日常执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维护法律的权威统一性出发,提出当前亟待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个体工商户消防法律主体性質的几点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个体工商户行政处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体工商户行政处罚论文 篇1:

《个体工商户登记程序规定》8月1日实施

由国家工商总局依据《行政许可法》、《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制定的这一规定,要求登记机关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登记申请后,对于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受理。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登记机关应当受理。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个体工商户登记范畴的,登记机关应当即时决定不予受理,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

规定还要求登记机关应当在登记场所及其登记网站公示个体工商户登记的相关内容,并应当提供个体工商户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验照以及接受行政处罚的相关材料供公众查阅。

个体工商户行政处罚论文 篇2:

明确个体工商户消防法律主体性质必要性的思考

摘要:个体工商户因其特殊的经济形体,在消防行政法律体系中的主体性质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导致基层执法实践中出现大量矛盾和不合理。结合自身在日常执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维护法律的权威统一性出发,提出当前亟待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个体工商户消防法律主体性質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消防法律体系;地方性法规;行为主体;个体工商户

随着近年来消防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监督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在执法过程中因个体工商户特殊的法律主体性质导致的法律适用问题和矛盾益发尖锐。因《消防法》未予在法律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导致各地消防执法部门对个体工商户主体性质认识不同,执法标准不统一,执法人员无所适从,大量火灾隐患及消防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整治,由此引起的执法矛盾突出。

1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1法律行为主体定性的矛盾和困难

我国的行政法律行为主体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三种,而个体工商户在我国的民事法律体系中,被界定为具有公民主体性质,是自然人的特殊形式。

不难发现,在当前的消防法律体系中,法律行为主体有单位(消防法条文明确指机构、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建设单位、使用单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个人等多种表述。从概念上理解,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建设单位、使用单位、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均涵盖个体工商户,几种概念之间存在竞合的情况,不能完全厘清,而消防法规定法人和公民所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义务大相径庭。正是因为其特殊的主体性质,导致在实际操作时出现理解和适用的不同,造成大量法律适用的矛盾和困难。

1.2消防行政许可的矛盾和困难

《消防法》第十、十一、十三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履行申报消防行政许可义务,第十五条规定公众聚集场所的“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在开业前申请消防安全检查。由此理解只有单位具备申请消防行政许可的资格,但在实际工作中,个体工商户作为个人申请消防行政许可的情况真实存在,尤其以边远经济不发达地区为多,如果仅按照字面的理解必然导致法律适用的不适应。

1.3消防监督管理的矛盾和困难。

《消防法》第十六条详细列举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职责,但相当于“自然人”形态的个体工商户应当承担什么义务却未作规定。而现实情况是社会上存在大量个体工商户,他们经济形式多样,有宾馆、饭店、超市、修车厂、娱乐场所、易燃易爆场所等等,规模大小不一,分布广泛。以笔者工作地为例,辖区内有各类大小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几千家,大多数都设置在农村自建房内,擅自改变内部格局,集住宿经营于一体;一些上规模的个体工商户经营场地面积上千平方米,场所内可燃物堆积,顾客、员工密集,消防安全设施配置不到位,如公安消防机构在日常执法时未将此类场所重点进行监督管理,必将产生大量火灾隐患,很容易造成严重火灾事故。

1.4消防行政处罚的矛盾和困难

消防行政管理对象具有特殊性。在《消防法》罚则条文中,除第六十条对单位和个人的处罚进行了区别对待,其他条文并没有特别规定适用的主体,采用了“建设单位、单位、违法行为、个人、场所、公众聚集场所”等多种主体资格的表述,日常消防监督检查经常发现一些上规模的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内,其消防设施器材未按照消防技术标准配置或者未保持完好有效,还有一些尚未领取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未履行消防审批手续擅自施工建设或者开张营业,这些行为同样都将产生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

当消防监督人员在检查发现有此类违法行为时,常因其不具备法人资格,或者未正式成立不具备任何主体形式,经常为究竟适用哪条罚则而困惑。如果仅按照个人处罚,其违法行为严重性与承担责任的轻重明显不对称,达不到教育纠正的目的,无法形成火灾隐患或违法行为的震慑力。

2提出的建议

2.1地方立法实践情况

笔者在日常执法过程中发现,个体工商户因其特殊的主体性质导致出现诸多监管漏洞和难题,多方学者也进行了大量关注和讨论,部消防局及部分省市在制定《消防法》实施办法或条例时已经有了一些探索研究,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第71条:“个体工商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消防安全责任参照本办法中的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一)经营、使用公共聚集场所的;(二)经营、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场所的;经营、使用建筑面积一百平方米以上或者建筑层数两层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场所。”《山东省消防条例》第八十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一)单位,是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第十三条:本条所称其他组织,是指民办非企业组织以及有固定场所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经济组织。在公安部消防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条例(2009年8月征求意见稿)》中,其附则的名词解释对单位的定义为“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以及生产经营场所符合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界定标准的个体工商户”(该条例最终未正式发布)。

2.2改进建议

以上方式纷纷界定了部分个体工商户的法律主体资格,将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纳入法人单位的范畴进行管理,对个体工商户规避消防执法监管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目前其“上位法”《消防法》并没有对个体工商户主体性质有明确解释,行政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仍然按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即《民法通则》中对个体工商户主体资格的界定——“公民”来执行。虽然《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第120号)第39条规定“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应当纳入消防监督检查范围。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确定并公告”,但是也未明确其应当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义务。

笔者认为,由部门规章或者各地方消防条例即“下位法”来界定个体工商户消防法律主体性质的做法虽具有积极作用,但从法理上讲却有失妥当,尤其当涉及消防行政处罚、消防行政诉讼时当事人仍然以个体工商户在 “上位法”中不具备法人资格进行举证抗辩,从而产生行政相对人主体资格合法性的争议。

因此,笔者建议应当采用消防法律修正案或者发布具有法律同等效力的司法解释等方式,将个体工商户在消防法律体系中定性为“其他组织”,并根据个体工商户的性质、规模等因素进行区分,将达到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作为法人范畴纳入消防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履行同等的义务,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法律的权威性、公平性、统一性(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已有此做法)。在具体的执法实践中证明,将一定规模个体工商户按照法人单位的要求进行重点监管,不仅对指导消防部门依法行政,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监管力度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对违法与处罚的一致性,减少消防执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有着重要意义。

3结论

个体工商户的消防法律主体性质不确定,法律的严肃权威、公平统一性无法满足,消防执法困境不能有效解决,社会火灾隐患整治形成漏洞,这必将对消防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通过论述后认为,在未来的消防法律体系建设中,应明确把个体工商户作为“其他组织”纳入消防监督的监管范围,并按不同要求进行区别对待,这样才能使消防部门能更好地适用《消防法》,加强对社会面火灾防控的监督力度,更好地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Z].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Z].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Z].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Z].

[5]消防监督检查规定[Z].

[6]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Z].

[7]高骞. 在消防监督执法时对个体工商户适用法律条文的几点看法[Z].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公安消防大队.

作者:卢永建

个体工商户行政处罚论文 篇3:

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利弊

摘 要 国家税务机关为了规范和加强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公平税负,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促进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了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这种征收办法普遍适用于财务制度不健全及无建账能力的个体工商户,。它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防止个体工商户偷税逃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纳税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经营方式及手段的不断进步,这种征收方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示出来。本来首先介绍了一下定期定额征收的方式及积极作用,其次重点介绍了它与事业单位相联系产生的弊端,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希望得到相关人员的注意。

关键词 定期定额征收;弊端;改进

定期定额征收是指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通过测算和核定某一纳税人在某一经营地点、经营期限、经营范围内的应纳税款(营业额或销售额)的计税依据,从而确定其在该纳税期限内应纳税额的一种征收办法。主要适用于未建账或凭证、账簿不健全的,不能准确核算应纳税额的纳税人采取的一种税款征收管理方式。

一、定期定额征收的特点

税收定期定额征收也成为“双定征收”,是有纳税人先自行进行申报,再由税务机关进行核查之后确定在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应纳的税额,分期征收。

这种征收方式主要适用于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未建账即没有能力建账和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的个体工商户,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报县级以上的税务机关批准后,采用定期定额征收的管理办法。其应纳税额有税务机关核定,按期征收,分月预征。在核定的期限内税额一般不做变动,如果经营状况发生较大的变动,则应及时进行调整。

二、定期定额征收的作用

定额征收的方式目前广泛的应用于全国大部分的个体工商户和一部分小型企业。它简化了征收程序,降低税收成本,防止个体工商户偷逃税款,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和保障国家税收计划等众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定期定额征收的弊端

目前来说,谈到定期定额征收的弊端,大多数观点都是容易造成偷税漏税。如按国家税务总局《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管理办法》的规定,定期定额纳税人实际经营额超过核定经营额的30%,需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而主动申报纳税的纳税人寥寥无几或者根本不知道要申报,导致国家税收减少。又如是部分经营规模较大的用户,故意不建账,或建账而密不示人,借定期定额方式避税。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钻了法律法规的漏洞,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对未建账或账簿不清的纳税人可以采取核定方式征收,而这一规定造成一些有能力建账的经营者故意不建账。

以上说到的问题都是大多数学者论述过的问题,也列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这里,本文主要从与其它事业单位联系的方面来论述定期定额征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实行定期定额应交的所得税,是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一定经营地点、一定经营时期、一定经营范围内的应纳税经营额或所得额进行核定的,不同行业,征收标准都不同,一般一年一定,按月或季征收,在经营额范围内(例如每月30000元),按定额交税,超过经营额的,按超过部分计缴。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假设定额是3万,不超过3万的按定额交税,因此有一些个体工商户的营业额是2万,有一万的差额,它就会开出金额不等,事项不同,总额为1万的空头发票给相应的企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拿着开出的真发票假业务回去报销,这就造成国家税收从另一方面减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务员和学校。国家对教育机构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补助一般较大,。就拿学校来说,211和985院校政府拨款力度更大,一些项目基金负责人拥有一定的报销权力,存在一些公职人员拿着从朋友、同事、亲戚那里开具的真发票假业务进行报销,这些发票的来源一般是个体工商户。这是一个有关税务部门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应该加强控制。

(一)在个体工商户的管理方面

加强税票的控制力度。即加强纳税户用票量的日常监控。先由纳税用户自行申报可能开发票的比例,领取发票,税务部门再只根据行业、地段、季节、客户群等因素确定必开发票比例,按月核定或按季核定开发票的比例。对于故意多申报开具发票比例、数量的用户,可给予一定的处罚。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对违反发票管理办法及税收征管法行为的纳税人,税务机关作为发票的主管机关有权收缴其发票,停止向其销售发票。这里的税务机关涉及稽查部门及税收征收管理部门,由于在正常的税收管理中,发票的供应和管理权属于税收征收管理部门,只有当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拒不接受稽查局依法作出的税务处理决定或税务行政处罚决定时,可以由稽查局收缴其发票。同时,以票控税也是定期定额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根据纳税户的开票量,不仅可以引导发票的使用,遏制乱开发票的现象。还可以根据开票量的增减变动适当的调整纳税户的营业额,实事求是地核定应纳税额,更好的实行定期定额的征管方式,也体现税负的量入为出的原则,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

(二)在税务机关的内部管理方面

加强税务机关的内部监控,强化岗位责任制,特别要加强首任调查者责任制和检查人员责任制。目前,由于管理力量不足,现在很多地方都是采用一人管一片区的专管员负责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徇私舞弊的现象。如税务人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拿回扣、孝敬之类的。这主要是由于税务机关监控不严,责任制度不健全,专管员权利过大。

首先,强化岗位责任制。加强税务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严格按照公务员的制度要求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对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的现象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惩罚。

作者:张文婷

上一篇:高职礼仪课通识教育论文下一篇:历史教学与国情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