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档案管理思路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在当今社会,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很多行业都出现了比较大的进步,同时各个行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是当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上也较以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对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思路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网络档案管理思路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网络档案管理思路分析论文 篇1:

论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建设思考

(1.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信息管理系,南京 210003;2.中国人民解放军75576部队 政治处,海口 570100)

[摘 要]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作为现代情报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把适合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网络舆情研究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架构起深度的教研内容体系。试图建有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信息管理与大数据挖掘、信息建模与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等动态专题;在实践环节中系统地探研涵盖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的情报大数据管理技术,并构建其训练系统。学术上拓展提高了我国情报学科知识和成果的利用水平,实践上促进对当前涉军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研发能力和开创情报大数据管理的前沿性研究。

[关键词] 情报学;大数据管理;舆情分析;课程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24

1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组织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作为现代情报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把适合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网络舆情研究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能够架构起深度的教研内容体系,是培养情报学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1.1 建设理念与设计思路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建有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等专题。该课程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情报管理研究方向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我国情报管理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该课程对培养学员信息管理工作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加强学员情报管理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我国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专门情报管理人才为目标,遵循课程教学规律,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坚持因材施教,突出教员主导、学员主体,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实施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能力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

设计思路是深化情报学教学改革,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既要充分讲透教材,又要扩充前沿内容,把网络舆情分析与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架构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实施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高教学质量。

1.2 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数字环境下情报管理正在经历从宏观层次的文献向微观层次的情报、知识和信息转换。情报管理越来越关注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网络信息管理、数据库和信息内容安全等方法和技术,也越来越关注信息管理系统、情报网站系统、舆情分析系统等的研究。

本课程围绕情报管理的总目标,介绍情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专门情报与情报整编研究、信息管理与情报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分析和服务。精选代表性论著和专题核心文章布置研究生认真研读,选择部分专题进行研讨和技能训练。按照培养需求,不断完善专题内容,以进一步加快研究生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内容标准就是通过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的教学,要求研究生对情报管理方法有一个比较系统的高层次理性认识,从研究和应用的多个层次上了解和熟悉情报管理的先进设计和先进技术。学习内容分为以下8个环节: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

1.3 教学实施方案

依据内容标准制定的8个环节,给出以下实施方案。教学要求总体是:教学内容紧跟发展趋势;以教员课堂讲授、经典文献导读、交流讨论和课外阅读研究为主,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为:①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研究;理解和掌握学重点是涉情报报管理理论前沿的基本问题。②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掌握情報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理解情报研究方法在军事情报研究中的应用;熟悉军事情报整编的研究。③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技术;理解情报工作中的大数据挖掘问题。④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理解信息建模的基本原理;掌握社会网络分析的一般方法;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⑤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理解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的一般技术;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⑥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掌握涉情报报获取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实现机制。⑦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掌握舆情情报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实现机制。⑧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理解和掌握涉情报报服务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实现机制。

1.4 教学组织与论著研读

通过基本著作阅读,编写教学实施计划,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能力训练方案等工作,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组织采用讲课和研讨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教学相长、双向互动,提高研究生开发和管理信息数据库、舆情分析系统,以及掌握相关应用技术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对有关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操作和分析;个别专题内容按任务和对象需求进行调整和选择;课程进行期间组织学员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组织好讨论、答疑等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舆情应用系统的开发。授课教室具备现代多媒体教学条件,原型系统研发具备网络连通的教学条件。考核内容主要是研究报告写作成绩和平时成绩。

基本阅读著作,教材是笔者所编著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版)。参考文献主要包括张晓军《美国军事情报理论著作评介》、刘慧 等《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王能斌《数据库系统原理》、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3版)》、周荣庭《军事信息管理概论》、傅会民 等《军事信息技术》、马费城 等《信息管理学基础》、肖占中《军事信息管理》、刘继贤《军事管理学》、黄晓斌《网络信息挖掘》、史忠植《人工智能》、刘瑞挺《信息管理实用技术教程》、翟延富《数据库与网络技术》、樊月华《Web技术应用基础》、方興东《网络舆情蓝皮书》等。

2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实践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实践环节系统地探研涵盖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的情报大数据管理技术,并构建其演示训练系统,力求在学术上拓展情报学科领域的研究空间和深度,提高相关知识和成果的利用水平。该课程实践方法的核心之一是深度融入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以下阐述相关教研内容。

2.1 能力实践综述

主要研究互联网上主题舆情的分析技术,以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理论体系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为基础,将国内外先进的知识技术运用于网络舆情智能化分析的全过程,促进图书情报界在网络舆情采集、处理和服务方法与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一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采集。网络舆情情报规划与获取研究,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研究,舆情网页内容和链接相关性的判定研究等;二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处理。主题网络舆情的本体构建研究,语义层的舆情信息聚类和分类研究,基于情感本体的舆情倾向性分析研究等;三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服务。舆情事件网页内容的词汇关联分析研究,基于网络论坛的舆情话题追踪研究,网络舆情检索系统中的查询主题分类研究等。

2.2 课程实践之一: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

网络舆情的信息管理。包括:①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网络舆情的采集方法、搜索引擎的研究进展、网络信息的分类及其抽取。②舆情话题的搜索技术。话题搜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主题爬行的实现。③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网络舆情的处理方法、网络舆情的信息内容分析。④网络舆情的内容分析与服务。知识技术及其应用、主题舆情内容分析框架。⑤基于社交网络的舆情传播动力学性质。

网络舆情信息抽取和整理。包括:①舆情网页的结构特征与分块处理。话题标记和页分块、内容分块、布局分块、结构分块。②基于主题爬行的舆情网页分块。网页的预处理、网页分块的特征提取、舆情内容块的整合。③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网络舆情语义的特征、特征抽取及其改进、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与整合。网络舆情的情报价值与情报支援;网络舆情情报支援系统。

2.3 课程实践之二:网络舆情的信息分析

舆情网页与话题相关性的判定。包括:①内容相关性的判定方法。元数据方法、链接标签数据方法、链接结构分析方法、页面语义信息方法。②链接相关性的判定方法。、主题链接上下文信息提取、基于语义相似度计算的链接判定。③舆情网页内容相关性的分析。主题特征的选择、待识别网页模型的建立、话题文本识别算法的选择。④舆情网页链接相关性的分析。基于信息链接关系的分析、增加主题分析的改进算法。

基于本体的网络舆情分析。包括:①通用本体构建的几种方法。②基于本体的主题网络舆情知识模型。舆情的本体知识源、本体的主题舆情构建策略、知识模型中的本体库架构。③主题网络舆情本体的实现方案。本体构建的规则、本体的实现步骤、一个舆情事件的本体实例。

基于情感本体的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包括:①网络舆情的倾向性分析。②网络舆情倾向性识别方法及比较。基于文本分类的倾向性识别、基于语义规则的倾向性识别、基于情感词的倾向性识别。③情感本体的构建方法。领域语料的情感概念选择、基于情感本体的领域语料整合多情感概念的情感本体构建、本体话题构建。④基于情感本体的主题舆情倾向性分析。特征词情感倾向度、增加程度级别的特征词权重、基于情感本体的倾向性分析。⑤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实验与结果分析。

2.4 课程实践之三:网络舆情的信息服务

网络舆情信息聚类和分类。包括:①语义特征的抽取转换。语义转换及概念特征生成、概念映射匹配算法分析。②网络信息的聚类与分类方法。Web文本信息的聚分类、本体的聚分类、语义聚分类分析。③基于本体的语义相似度计算。④基于语义的主题网络舆情信息聚类。舆情信息聚类流程分析、基于语义相似计算模型的凝聚层次聚类。⑤基于语义的主题网络舆情信息分类。舆情信息分类流程分析、基于语义相似计算模型的分类算法。

舆情采集与处理的功能实现及评测。包括:①原型系统的功能和开发平台。②舆情采集实验与结果分析。实验数据选取和测试指标、URL与主题相关性判定算法测试、舆情采集应用分块方法的效果测试。③舆情信息聚类实验与结果分析。④舆情信息分类实验与结果分析。

面向知识挖掘的网络舆情信息服务。包括:①基于网络论坛的舆情话题追踪。基于文本图的话题追踪模型、文本概念图的生成与关键词识别、语义相关度的计算及追踪话题的更新、舆情话题追踪实验与结果分析。②网络舆情检索系统中的查询主题分类。基于语义知识的查询分类模型;文档目录图上的查询词扩展、目录图上的查询分类识别、查询主题分类实验与结果分析。③舆情事件网页内容的词汇关联分析。基于词跨度的事件内容关键词获取、基于共现次数统计的词汇关联分析、网络舆情事件的词汇关联实验与结果分析。

总结上述探析,该课程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涵盖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并构建了其研究成果的原型系统。从而,在学术上丰富了核心课程的内容,拓展了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空间和深度,提高情报学科知识和成果的利用水平;在实践上促进了相关课题的高质量完成,推进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中新技术的集成创新和优化。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校区情报学院开设了以情报学博士研讨课为案例的必修课程,国内一批著名高校的情报学博士点,建有如网络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计量分析、信息系统与管理、情报研究与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与保障等,与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相关的研究方向和课程。我院开展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实践,以“小方向大应用”为己任,尽力涵盖上述众研究的知识和技能,以信息技术创新国防和军队的情报研究和管理。其成效,一方面,促进了研究生对当前涉军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研发能力,以及开展实证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课题的深入研究又进一步提出了该课程的教研内容体系的动态调整,不断开创情报大数据管理的前沿性研究。

作者:王兰成 高宾

网络档案管理思路分析论文 篇2:

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思路的理性思考

[摘要]在当今社会,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很多行业都出现了比较大的进步,同时各个行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是当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上也较以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对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思路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思路;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使用合理的方式展开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十分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对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如何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也成为我国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目前我国档案管理的基本情况

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同时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也不是十分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也不是十分强,具体而言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工作落后。在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通常都存在着档案管理基础建设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同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也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十分不完善等现象,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国家对其的资金支持力度比较欠缺,所以很多档案信息都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整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档案资料就会出现严重的无序现象,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还有管理人员本身对工作的疏忽,这也导致了档案信息在输入计算机之后没有进行系统归类,档案信息无法很好的实现共享,所以也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其实际应该具备的作用,在一些经济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还出现了计算机设备比较落后的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档案信息服务质量。

(二)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在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所以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人员还不能很好的对管理工作切实的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对客户的服务观念并不是很强,在管理工作的人员配置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解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这也使得我国的很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从而也影响到了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档案管理工作中没有同意的评价标准。很多档案管理机构对管理人员的评价标准都不是非常的清晰明确,通常评价工作中主要是对业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水平进行评价,具体来说是一个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搜集的档案数量和保存档案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等等一些综合性的评价项目。

二、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的理性分析

(一)档案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相关部门研究表明,我国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地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为了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一定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大工作的创新力度,可以在管理手段方面和服务方面进行创新,保证工作能够以灵活多变的姿态开展,同时在工作中还要将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部分进行改善,推动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

(二)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创新而言,首先进行传统工作模式的改变,从思路上进行转变,形成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动力,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并且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全程管理模式,不能够仅仅进行传统工作模式的管理,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强档案管理立卷方式的创新,探索和优化传统工作方式和方法,对繁琐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和简化处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高效科学的完成工作任务,确保工作的快速高质量,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

(三)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不断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结合现代创新的管理理论体系,建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保证档案管理参与工作人员拥有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保证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做出更多的贡献和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档案工作的科学发展以及工作人员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思考

(一)档案基础工作的创新。第一,丰富别具特色的馆藏。档案管理工作的首先要对管藏不断的丰富和创新,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是具备丰富的管藏,并且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数量的增加和管藏质量的提高,对时代需求进行相关了解,加强馆藏过程中档案资料的收集与归档,与时代接轨,储藏适合基层群众阅读的书籍。

第二,高效的检索工具体系的形成。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高效的检索工具的支持,高级的检索工具能够保证档案信息资料的共享以及信息传输的高效性,实现检索工具的创新没够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网络技术不断的完善和建立创新的检索工具,从而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检索体系的自动化。

第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现阶段,许多工作需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就像档案借阅可以采用点自己在工具,就要应用上计算机的帮助。计算机可以将麻烦的工作变为简单一些,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业务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对档案信息交流和自动化办公都是有益的。因为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可以通过编程来核对书籍的借阅情况,及时发现何忠书记缺少等状况。

(二)管理思路的创新。管理思路的创新包括:第一是確立档案工作的新观念,将档案信息一体化;满足档案信息的需求量;档案的使用周期不要太长,应该及时更新,并与时俱进,储藏适合基层群众阅读的书籍;档案管理向更高、更严的方向发展,做到准确无误;第二树立创新观念。档案工作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事业,可以直接、客观地反映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事业的发展,因此人员应树立档案管理的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不断创新档案管理的思路,同时让员工清晰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和管理思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第三是建设一支精锐的档案干部队伍,坚持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具体做法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开展井然有序的编研工作,建立档案网络,成立档案交流中心,人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管理工作,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在新的档案资料的收集过程中有坚石的基础性保障。

四、结语

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是今后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只有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才能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和基础设施,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和研究创新的优化档案管理方法,在根本上寻求创新理念,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快速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新和.浅谈现代档案管理的创新[J].科技致富向导.2010(32)

[2]吴桂敏.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思路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08)

作者:金伟杰

网络档案管理思路分析论文 篇3: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档案机构知识传递研究

摘要:[目的/意义]基于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参与的档案机构合作情况,探究政产学研协同管理过程中档案机构之间的知识交互,形成我国各级档案组织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传递社会网络图,为档案机构寻求有力合作单位及借鉴相关项目经验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使用Gephi软件,对2018-2020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单位知识传递的主体、客体及路径进行探究。[结果/结论]政产学研背景下的档案机构知识传递具有主体模式多元化、内容主题前瞻化及路径发展固定化的特征,同时也存在知识传递不饱和、传递范围局限化等问题。

关键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知识传递    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    复杂网络分析

分类号:G271

引用格式:陈慧, 南梦洁, 刘晗.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档案机构知识传递研究: 以2018-2020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为例[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21, 6(5): 282-291[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261/.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响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形式,以政府引导、高校牵头及企业参与为主要模式,采用协同创新思想,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以增进国家经济发展[1]、推动知识传递与科技创新、提升科学研究與人才培养为目标所开展的知识创造性活动[2]。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3],具有极强的凭证价值、情报价值与文化价值。由此,档案机构作为档案事业建设的主要负责单位,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保密性与文化性,强调“为国管档”“依法治档”,其档案业务的创新发展包括两个方面:①推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升档案在资政决策、服务民生、知识传递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②把握档案保密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促进开放档案的知识挖掘与管理。档案科技项目作为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组织进行档案业务创新的重要窗口,对于促进科技成果创新性应用、提高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助力档案治理现代化建设及加强档案服务社会化参与具有前瞻性及长远性影响。立足于科技项目本身开展合作研究,有助于实现各机构之间的知识互补,凸显“知识交互—思维构建—技术实施”三维一体协作化发展。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3]中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档案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强调科技成果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对相关的单位和个人提出肯定、表彰及奖励,由此体现出档案科技项目知识传递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及提升档案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方面的重要价值。2020年11月,第十一届电子文件论坛着重介绍了浙江省档案馆、中国石油、上海最高法院等单位的科技项目改革试点,强调了多方主体协同管理在数据治理、技术赋能及业务优化对于档案建设的革新和推动作用[4];2020年12月,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进一步强调应“扎实推进企业档案、项目档案、农业农村档案和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档案、民生档案等工作”[5],强化业务指导与科技应用;2021年2月,国家档案局发布2021年科技项目立项工作通知,公开评选新一轮科技项目,形成新一轮政产学研协同合作链。

面向“十四五”战略规划[6],推动档案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及安全体系的建设发展,注重社会力量在档案事业建设中的参与[7],增强高校、企业及行政单位在合作交流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推进企业试点及科技项目创新,对于提升档案工作发展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科技项目的申报与设计承载着各个单位的心血与付出,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参与机构作为推动档案科技改革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知识传递、增强技术应用、推动业务创新及实现合作共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在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阶段,采用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思维,有助于扩大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强化知识在不同机构的传递,推动科技研究成果增长[8]。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为数据来源,利用复杂网络及可视化工具探究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分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档案机构之间的知识传递与共享,深入探究不同档案机构之间知识传递社会网络关系[9]、现象表征及相关问题,以期丰富知识传递的研究角度,为政产学研协同发展下档案机构开展合作与知识传递带来思考。

1  理论阐释

1.1  国内外关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当前创新发展背景下的主要运作形式,通过实现不同知识群体在大量协作过程中的知识互动与共享传递,提高资源整合,推动管理创新。通过研究发现,政产学研多应用于经济学及管理学视角,探究政产学研多方利益合作及博弈下的知识传递、知识转移及协同效益。

M. Sutrisna等[10]利用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法,探究产学合作中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产学合作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Y. L. Bakouros和E. T. Samara[11]探究了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机制,并利用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创新高校知识结构、推动技术和教育发展的作用。吴洁和车晓静等[1]构建了政府引导、高校牵头、企业参与的三方协同创新博弈模型,采用仿真分析探究了政产学研创新管理的影响因素。李阳等[12]研究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要素,并从组织理论揭示了政产学研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动态演化过程。

1.2  国内外关于机构知识传递的相关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科研交流及项目研究为形式、以知识传递与共享建设为目的产生的机构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知识传递通常包括知识传递主体(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知识传递客体(即知识本身)及知识传递路径(即中介与渠道)三方面内容,以此形成特定的知识传递网络关系图,增强知识在提升经济效益、推动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S. C. Goh[13]提出知识传递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领域,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探究组织结构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N. Thomas[14]强调了知识传递对于整合组织资源、提升绩效管理具有重要价值,并深入研究了知识传递的两大模式。乔志强[15]对供应链信息、知识与协同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信息流与知识传递是实现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前提,强调供应链结构是知识传递的路径和关键。裘江南等[16]依据知识体系的语义网络的多路径特征,对知识体系及语义传递规律进行研究,丰富了语义传递的内容。邵瑞华[17]及李长玲[18]等也采用文献计量学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围绕我国图情领域的机构合作情况进行探究,发现其具有合作不够紧密、交流呈现地域性及知识传播局限性等问题。

1.3  国内外关于复杂网络分析的相关研究

复杂网络分析多用于计算机及知识管理领域,挖掘合作关系中所呈现的知识传递、共享及创新等方面内容,以促进对机构合作背景下创新能力发展的研究及思考。

P. Rangachari[19]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复杂网络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强调促进主体合作有助于完善知识共享结构,推动知识创造和知识交流的发展。宋泽源等[20]将复杂网络应用到产业联盟中,强调产业联盟合作发展中核心企业可以通过知识共享实现组织创新。巴志超等[21]以USPTO数据库中能源领域的专利数据为例,分析其技术创造能力主要分布于欧美及日本等区域,且知识创新与专利产出呈正比关系。牛力和杜丽华[22]采用复杂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与文献计量等方法,探究国内档案学主题网络构建与演化趋势,并分析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及交叉学科研究将成为今后档案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综上来看,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节点可以产生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网络则是各机构之间进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传递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23]。复杂网络作为分析工具,多应用于机构合作分析中以探究机构之间的知识传递及知识共享等内容,对于挖掘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与档案学科的深度结合,未能有效说明知识传递及复杂网络工具在档案研究方面的价值效益与适用性。因此,本研究以复杂网络为分析方法,探究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的参与机构间的合作情况,以期发现各机构的知识传递关联性,为各机构寻求合作和开展知识共享提供思考与借鉴。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利用可视化工具分析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复杂网络是一种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网络,多呈现“小世界”“无标度”及社区结构的特点[24],即网络体系构建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且具有关联性。通过应用复杂网络分析,可进一步深入探究不同机构之间的多重合作关系,梳理多机构之间的知识传递内在关联,分析机构之间的知识传递路径,保证数据研究的深入性与全面性。

2.2  案例选择

为确保数据的可获取性及全面性,并结合当前科技项目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2018-2020年共299项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信息作为数据来源,围绕国家档案局官网所提出的立项名单和立项指南进行整合[25],探究国家档案局项目立项参与单位之间的知识传递主体、客体及传递路径,为相关研究开展提供参考思路。

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清洗、编码及软件分析等开展研究。第一步,从国家档案局官网爬取2018-2020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名单;第二步,对三年名单进行梳理排序,利用国家档案局所提供的“年份-类型号-项目序号”作为编码,其中B代表标准化研究,R代表软科学项目研究,X代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及新软件研究,如“2018-B-001”代表2018年标准化类序号001的项目;第三步,对涉及的机构名单进行数据整理及清洗,剔除重复性单位名单,得到推荐单位名单共73个,承担单位共343个;第四步,将数据导入Gephi软件,选择合适的布局模式进行机构知识传递社会网络的关联分析。

3  研究发现

知识传递以主体、客体和路径为三大基本要素。本研究的知识传递主体为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业三方,即知识的聚集方,具备知识产生、知识管理等能力;客体为科技项目主题内容,即主体管理的对象——知识本身;而主体之间通过合作关系所形成的知识传递社会网络即为本文研究的知识传递路径。本研究分别对知识传递的主体、客体和路径进行分析,探究政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档案机构之间的知识交互情况。

3.1  档案机构知识传递主体分析

依据2020年8月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稿)》[26]并结合近三年的立项类型数量及参与单位种类,本研究将知识传递主体分为三大类:①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军委档案机构及国家档案局内设单位等政府机构;②具有科研能力的高校、研究所和档案学会等科研机构;③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企业。

政府机构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挥着主导地位,在中央和国家机关等政府机构这一层面可看出知识传递主体的协同合作均與所辖领域范围相关,多为国有企业及高等学校。其中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国家档案局经济科技档案业务指导司及中国物理研究院档案馆的知识传递频率较大。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知识传递的内容多具有宏观性及国家政策性,如国家档案局经济科技档案业务指导司推荐的项目多围绕“一带一路”“中央企业境外档案”及“大型基建项目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单套制研究”等方面,对于推动国家档案治理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主管部门,聚焦于本区域内的科技项目建设情况,其中浙江省、湖北省、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及山东省的知识传递相对较多,知识传递主体主要包含省市级档案局及档案馆。

高校、研究所和档案学会等科研机构是理论知识的聚宝盆,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科研机构是知识传递的重要发出方,主要承担项目主题的开展、研究与深入分析任务,为政府及企业提供充足的知识内容。高校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等作为主要知识传遞主体,此外还包含部分省市的档案学会,如厦门市档案学会和深圳市档案学会。

企业作为产业主体,与市场结合紧密,是知识传递产生经济效益的主战场。在知识传递和合作研究过程中,中央企业单位以国家电网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长江三峡有限公司四家单位为主,其偏好领域与企业所辖业务紧密相关,如国家电网公司参与的项目多为“电网工程项目管控(2018-X-009)”“电网运维档案资源建设(2019-X-22)”“电力企业档案单套制管理(2020-X-020)”等,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企业部门的档案管理探索,推动了档案事业管理体系及档案业务研究的完善与发展。

3.2  档案机构知识传递客体分析

政产学三方机构以科技项目主题为指导方向开展合作,内容聚焦于“档案事业管理”“档案资源建设与开放共享”“档案安全保护”及“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四大方面,反映了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普适性重难点话题,体现出档案研究发展所具有的创新性、指导性及借鉴性特点。进一步探究三方知识传递的热点主题演变,可发现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单位的传递内容具有“选题延续性”“热点关联性”和“内容时代性”三大特征[27],选题角度基本稳定,大致分为完全相同(见表1)、背景修改、新增及删减三种情况。分析2018-2020年相同主题,可发现知识研究多包含“事业管理”“资源建设”“安全保护”“电子档案”四大类内容,且四类角度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主题交叉,核心内容呈现强关联。

此外,借助词频分析进行趋势预测,可看出档案领域的知识传递内容由“数字”向“数据”发展,研究趋势多为技术应用、数据治理、创新管理及开放共享等角度,包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种技术手段,逐渐探索在数字转型背景下档案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档案学研究的方向与行业热点。

3.3  档案机构知识传递路径分析

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相交叉,则形成了知识传递社会网络图(见图3)。该图的节点为参加研究的大学、研究所、档案馆、档案局和企业等单位,边为不同单位的之间的历史合作联系,节点越大说明与其他企业和单位的合作越多,知识传递的内容较为丰富。在数据处理和图形呈现上是经过节点的度(即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计数)进行筛选的[28],度的实际范围为1-10,即包含所有的参与单位,其中最高的合作量为10。

图3清晰地显示了档案机构知识传递的路径,从中反映出政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知识传递路径端点的选择性、地域性、共享性与协同性[29]。档案机构在知识传递过程中,依据自身所具有的资源、技术、方法等综合考虑,结合地域、实力与合作效益等多重因素进行考量,以寻求优质的合作对象,开展知识共享,促进融合发展。从知识传递社会网络图中可看出,档案机构知识传递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与稳定性,单位所处的地域及该单位在相关项目建设过程中经验的丰富程度、双方的合作需求及偏好[30]是影响知识传递方向的重要因素。在档案局(馆)层面,湖北省档案局(馆)、浙江省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档案馆的知识传递较为突出,其中湖北省档案馆与武汉大学、上海岚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多次开展合作,围绕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业务工作模式(2018-X-010)、档案人员职业调查(2019-B-15)开展研究,主题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在高校层面,武汉大学、暨南大学、湖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知识传递接收方较多,以省市级档案馆及企业公司为主,他们联合开展关于档案数据、电子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企业层面,机构单位立足于自身专业方向产生知识传递活动,如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攻网络工程设备、系统集成及电子信息的科技型企业,不仅参与了山东省档案馆开展的“基于磁、光、电多种载体的海量数字档案资源长久保存技术的研究和实践(2018-X-016)”项目,还参与了辽宁省档案馆主要承担的“区块链技术在民生档案跨馆利用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2020-X-001)”、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持的“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中的应用研究(2020-X-005)”、福建省龙岩巿档案局主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环境下电子证照归档管理研究(2020-X-034)”及宁波市档案局主持的“OFD在政府网站网页归档应用研究(2020-X-040)” 等项目,内容涉及海量资源存储、区块链技术、数字资源研究三大方面,在科技项目参与及技术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31]。

4  研究结论

4.1  档案机构知识传递主体模式多元化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主张不同主体间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利用激励机制与市场资源配置等原理,推动知识在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流动,更好地服务各项创新活动。它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主体之间的多元知识传递、资源集成与协同发展,在299个项目中,共有111项采用了机构合作的形式,主要包含“档案主管部门+企业”“档案主管部门+高校单位”“高校单位+企业”及“档案主管部门+高校单位+企业”四大模式,将高校的科研能力、企业的技术优势与档案部门的管理经验相结合,如陕西师范大学先后与陕西省档案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开展共4项档案保护类项目,结合多方资源优势实现了除虫防潮技术的探究与应用[32]。此外,从研究单位主体来看,299项科技项目中单位参与共计454家,剔除重复参与的单位共343家,类型包含国家及各省市的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及企业单位,层级涵盖国家级、省级及地市级等,知识传递主体具有多元化与多样性的特点,为国家档案科技项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及相关支持,推动了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4.2  档案机构知识传递内容具有探索性

政产学研协同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各自的价值目标,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发展,进而形成有助于知识创造的网络组织关系链。机构间的稳定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不同单位之間知识管理的深入探究,通过建立密切的合作网络,可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的延续性和研究内容的深层次挖掘,促进知识传递与共享,推动档案管理创新,实现资源互补。因此,在合作过程中,政府、企业及高校通常聚焦于符合各自发展需求的、有一定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知识内容,如上述所提及到的“电子文件”和“数据治理”等,此外具有代表性的还包括结合国情发展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主题。通过以政府为主导开展知识传递活动,有助于解决一定的社会研究点,为社会及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4.3  档案机构知识传递路径呈现地域性和不饱和性

受指导单位分地域管辖及机构合作便捷性等因素影响,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申报单位合作多呈地域分布的特点,采用同地区各级单位的合作交流,实现区域内部的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其中以广东省、湖北省、四川省及浙江省等地较为明显,在广东省推荐的申报项目中,区域内部参与单位涵盖档案主管部门、高校单位及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共22家,对外合作单位仅有3家;湖北省共11项科技项目申报中,省内单位共26家,省外合作单位仅1家;四川省项目参与项目中省内单位共12家,省外单位仅1家。因此,多呈现区域性集中合作开展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空间分布对于机构合作及知识传递的影响。此外,机构主体之间多具有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如陕西师范大学多与陕西省档案保护科学研究所合作;武汉大学多与上海岚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研究开展档案业务工作研究;安徽省档案局联合安徽宝葫芦信息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先后6次共同申报项目,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及OCR识别等技术开展安全应用研究。由此可见,地域范围及主体之间长期合作所造成知识传递路径具有单一化的特征,加之部分单位之间由于信任度不足,传递过程中有所保留,因此传递关系仍不饱和。知识传递发出方与接收方之间的稳定关系一方面有助于知识的深入化和系统化研究,从而增强科技课题研究的可持续化,但另一方面也局限了知识传递的多元化流动,妨碍了知识的多向传递与共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管理的发展。

5  结语及展望

档案科技项目是学科知识管理在应用领域的重要体现,通过以政府单位主导,以高校或企业为牵头和参与方,实现了科技主题的研究、落地与推广,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及科技成果的运用转化,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突破了档案资源在实际利用中的重难点问题。本研究立足于近三年的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参与单位合作情况,探究政产学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的知识传递关系,思考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知识共享、优势互补及资源优化等作用,以期为科技项目的合作发展带来一定的思考。

当前环境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已在知识管理、经济金融与信息分析领域有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然而档案学界还未深入探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在档案馆等机构建设和知识传递中的相关效益。本研究目前只是结合科技项目中立项单位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知识传递展开了初步分析,了解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档案机构合作的主体、内容及相关路径。今后,将进一步对档案机构进行深入探究,了解知识传递在档案机构应用中的机理、路径等内容,以确保知识传递研究的深度。在信息化水平与知识经济大力发展的时代,采用跨界合作,充分发挥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赋能[33]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推动档案事业朝着智慧化、创新化及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洁, 车晓静, 盛永祥, 等.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9, 27(1): 162-173.

[2] 刘春艳, 马海群.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17, 61(19): 41-4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EB/OL]. [2020-12-26]. https: //www.saac.gov.cn/daj/falv/202006/79ca4f151fde470c996bec0d50601505.shtml.

[4] 第十一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在京举办[EB/OL]. [2020-12-28]. https: //www.saac.gov.cn/daj/c100166/202012/54155867ebc4409eb906cd5445fcae54.shtml.

[5] 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提出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20-12-28]. https: //www.saac.gov.cn/daj/yaow/202101/45dbfc7506fa40e9ae78aa5e8b26cec2.shtml.

[6] 蔡盈芳.企业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 档案学通讯, 2021(1): 16-20.

[7] 陈建.借力与共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档案管理的内容、问题及对策分析[J]. 山西档案, 2020(5): 120-128.

[8] 张洋, 谢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机构科研合作关系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 2014(2): 84-94.

[9] 卢章平, 苏文成.高校图书馆第二课堂隐性知识传递现象实证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13): 42-52.

[10] SUTRISNA M, TJIA D, WU P. Developing a predictive model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collaboration[EB/OL]. [2021-04-01]. https: //doi.org/10.1108/CI-11-2019-0129.

[11] BAKOUROS Y L, SAMARA E T. Academic Liaison Offices vs. Technology Transfer Units: could they form a new joint mechanism towards the exploration of academic/research resul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cience, 2011, 2(4): 145-157.

[12] 李阳, 原长弘, 王涛, 等.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如何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J]. 科学学研究, 2016, 34(11): 1744-1757.

[13] GOH S C. Managing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some practice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1994, 6(1): 23-30.

[14] THOMAS N. Two asp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what every manager should know about using analogy and narrative[J]. Development &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2019, 33(1): 12-15.

[15] 乔志强.从信息流与知识传递探究供应链协同运行[J]. 情报科学, 2009, 27(5): 751-753, 762.

[16] 裘江南, 王光源, 张阔.客观知识体系中的多级语义传递规律研究——以Wordnet为例[J]. 情报学报, 2016, 35(3): 301-309.

[17] 邵瑞华, 沙勇忠, 李亮.机构合作网络与机构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研究——以图书情报学科为例[J]. 情报科学, 2017(3): 42-46, 86.

[18] 李长玲, 支岭, 郭凤娇.基于SNA的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机构合作情况分析[J]. 情报杂志, 2012(7): 38-43.

[19] RANGACHARI P. Knowledge sharing networks in professional complex systems[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9(3): 132-145.

[20] 宋泽源, 刘颖琦, KOKKO A.基于复杂网络的产业联盟知识共享过程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J]. 情报科学, 2020(11): 110-114.

[21] 巴志超, 刘学太, 梁镇涛.技术的知识网络层次结构及其知识复杂度测度方法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1(3): 178-187.

[22] 牛力, 杜丽华.国内档案学学科主题网络构建与演化分析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20(2): 12-18.

[23] 姚伟.社会网络在开放式知识创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 58(20): 5-12.

[24] 王姣, 李传令.基于复杂网络的作者-机构合作对机构学术绩效的影响研究[J]. 图书情报导刊, 2019(5): 57-64.

[25] 袁帆, 梁孟华.中外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基于VOSviewer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OL]. 山西档案: 1-13[2021-03-01]. http: //kns.cnki.net/kcms/detail/14.1162.G2.20210225.1148.003.html.

[26] 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 [2021-01-12]. https: //www.saac.gov.cn/daj/tzgg/202008/6fda174324084b7e92912ec4d8260c9b.shtml.

[27] 陈慧, 南梦洁, 舒怡娴.2018—2020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主题演化与热点分析[N]. 中国档案报, 2021-02-18(3).

[28] 邱均平, 瞿辉.我国科研机构合作网络知识扩散研究——以“生物多样性”研究为例[J]. 图书情报知识, 2011(6): 5-11.

[29] 周莉.复杂网络视角下图书馆联盟形成机理——以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为例[J]. 现代情报, 2018, 38(3): 145-149.

[30] 王福, 刘俊华, 王建国.产学研共同体信息共享的形成机理及实现路径[J]. 现代情报, 2020, 40(12): 74-83.

[31] 张春风, 徐卫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民生档案跨馆利用模式的探讨研究——以沈阳市民生档案跨馆利用平台建设为例[J]. 中国档案, 2020(7): 39-41.

[32] 付华.科技驱动发展——档案科技助推档案管理现代化[J]. 档案学通讯, 2018(6): 9-14.

[33] 陈慧, 王晓晓, 南梦洁, 等.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分类——以赋能思维为视角[J]. 图书与情报, 2019(6): 118-124.

作者贡献说明:

陈慧:确定选题,提出研究思路,进行论文指导、修改与定稿;

南梦洁:搜集并处理数据,查阅文献,撰写与修改论文;

劉晗:提出修改意见,参与论文校对。

Research on Knowledge Transfer in Archives Instit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Tak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During 2018-2020 as an Example

Chen Hui1  Nan Mengjie1  Liu Han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作者:陈慧 南梦洁 刘晗

上一篇:公共政策执行监督分析论文下一篇:旅游市场经济力量抗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