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2022-07-03

摘要: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践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这都对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理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理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篇1: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文章在采用SWOT分析法剖析桂林理工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劣势的基础上,以创新思维研究理论为基础,借鉴欧美创新教育先进经验,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和近年来英语专业的就业特征,提出整合品牌学科优势资源,完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的思路,以便提升学生就业力,适应严峻的就业市场风云变化。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英语专业 科学素养 培养模式 就业力 品牌效应

[作者简介]王林燕(1966- ),女,湖北孝感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中西方文化比较和外语实验教学与管理;黄文龙(1957- ),男,湖南汉寿人,桂林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广西 桂林 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立项项目“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自主学习资源信息平台开发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08B150)、广西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委托重点项目“大众教育背景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08委6)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胜任能力开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新模式研究”(课题编号:09XJY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开设英语专业。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及军事等各领域对外交流不断扩大,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日益增加,理工科院校也相继开办英语专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高校英语专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70%(武汉大学认为公办大学的比例超过80%)的本科高校都有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大。同时,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单一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人才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时期,胡锦涛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讲话就提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措施”,十七大又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新形势下,如何发挥理工科院校的办学优势,培养有特色、就业力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是学者们近年来探讨的热点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考察部分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等,结果发现缺乏创新,没有鲜明的特色。综上所述,完善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力是实现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我校英语专业办学简况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我校”)1993年创办经贸英语专业(大专),1995年7月成立外语系,1998年开始招收经贸英语和旅游英语本科生,2005年开始招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在英语语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设专业方向,如旅游管理、经济贸易等,在低年级的阶段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高年级阶段辅修一些与经贸,旅游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

二、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H.Weihrich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广泛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外部因素调查分析后依据一定的秩序以矩阵形势排列出来,运用系统分析法分析各种因素,得出结论。

1.优势。教育资源优势:我校原直属冶金部和有色金属总公司,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材料工程,环境工程”三个博士建设点,拥有“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和“水污染控制工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基础地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地质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测量学”“普通化学”4门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2007年以来“资源勘查工程”“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勘查技术与工程”4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认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此外,还拥有4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队,12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重点课程,2个专业获省级精品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10个专业获省级优质专业。多年来,我校把实现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作为打造特色品牌学科的切入点,依靠传统优势学科,主动调整服务面向,构建多学科专业结构,切实提高教学水平,着力打造学科专业品牌。我校传统的以“资源勘查工程”为代表的工科专业和以“旅游管理”为龙头的管理类专业在广西乃至国内行业中已形成品牌,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都很雄厚,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就业率均在90%以上,“资源勘查工程”“勘察技术工程”专业连续六年就业率达100%。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自1985年办学以来,在广西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广西的第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和国家级特色专业。总之,我校在土地学、地理学、环境、市政、土木、材料等理类工科教育领域和旅游、企业管理软科学均具有办学优势,办学特色明显,优势学科发展前景好,品牌效应显著,外语教学资源丰富,为我校外语专业学生提供理工科专业知识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办学优势。

区位优势:北部湾是中国西部唯一的出海大通道,便于中国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是最适合目前中国经济的需求。从2006年起,中国和东盟高层积极推进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展北部湾经济区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规划项目。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参与北部湾经济区规划调研的中科院资源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王旭(2007年12月)在民进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已确定为环北部湾经济圈。2010年元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经济自贸区。本课题组研究认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石化产业、纸浆产业、能源产业、钢铁金属材料加工产业、粮油食品加工产业、海洋产业、旅游会展金属等现代服务产业、物流产业等产业基地在2015年前,每年人才需求量达8.58万人,尤其涉外人才需求大。我校近年来发挥办学特色,与东盟国家高校交流频繁,已经在合作办学文化交流方面奠定了基础。

2.劣势。我校英语专业办学历史较短,社会影响力不大,招生生源质量不高,加之可供选择的教师资源有限,师资队伍不够稳定,学校实践教学硬件投入不足,语言文学等文科类教学研究师资力量薄弱等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多以语言文学相结合的形式为主;目前课程设置中,不注重外语专业与学科的结合,没有发挥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单纯的语言文学和基础技能型的外语人才,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率低。为此,我们就桂林市三大高等院校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2005年和2006年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表明,得出具体数据:教学单位24.2%、国有企业14.9%、录取研究生11.2%、民营及私营企业29.6%、大型外贸企业9.2%、其他事业单位3.3%、机关7.8、金融单位2.56%、出国0.07%。可见,桂林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于大型外贸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比率并不高,而在教学教育单位所占比率中,很大一部分是师范类的毕业生。桂林理工大学和桂林电子科技大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由于没有自己专业特色,又无法与文科或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比美扎实的语言文化知识技能功底,只能凭借一些外贸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一些小型民营或私营企业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没有实现当期就业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需要,没有具备足够的就业力,即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本内涵,以就业为根本取向的能力。如果理工科院校学科建设学生培养模式有所改变,凸显理工科院校办学特色,把特色专业与英语专业相结合,培养出既掌握用人单位所需的专业科技知识,又有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同时区别于一般的文科和师范类院校培养出来的单一性质的英语语言文学类的学生,这样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才能在大型企业外贸等就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3.威胁。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的持续扩招和中学师资的饱和,非师范类外语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6大学评价报告》指出,全国667所公办高校的本科专业中共有554所高校开设英语专业,比例超过80%,英语专业在校生规模最大,自然就业竞争也更加惨烈。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发展及其城市带基础设施的完善,东部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肯定会越来越吸引东部高校毕业生,我们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就越惨烈。我校是资源匮乏的西部高校,如果英语专业毕业生是与传统外语院校、师范院校类似的大路货,或与其他理工科院校雷同学科建设思路,不发挥我们在理工科特色专业办学优势,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

4.机遇。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广西涉外经济类人才需求量必定加大。同时,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桂林的旅游业发展居全国前列,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随着近年来南宁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和2008年北京奥运的举办,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影响力不断提高,来自海外的游客越来越多,各涉外饭店、旅游公司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增大,行业发展前景看好,桂林、南宁增加不少高档酒店,如桂林香格里拉饭店、大马公司投资的阳朔超五星酒店等,桂林南宁国际机场增加了通往东盟主要城市的航线,这都带来更大的旅游和经贸往来,同时我国资源开发走出国门也是大势所趋,必将增加工程类资源勘查和资源贸易类专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校旅游学院办学很早,在学科专业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英语专业旅游方向的学生可以借助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专长,加之社会对我校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认可,此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深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应整合工科专业特色教育资源于英语专业教学之中,拓展改善学生知识结构,设计具备英语专业人文基础知识和理工科基础知识相结合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发挥理工科校办学优势,建立适合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为“英语专业知识+相关方向(经贸式旅游)专业知识”,学生在经过一、二年级的通用英语专业知识学习后,选修一些目前有经贸式旅游方向的课程。这是理科科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如何整合我校优质教育资源,借助学院优质专业(工科为主)的品牌效应,带动英语专业品牌提升,构建具备理工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借鉴欧美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可以采用下列培养模式:

1.实行“主辅修制”,学生在读期间,主修英语专业,辅修另一门特色专业。与原有培养模式不同的是,辅修的特色专业必须按照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修满该专业所有学分,考试合格才能拿到辅修专业证书。由于这样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好,还能系统掌握另外一门人文学科知识或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等特色专业的基础知识,毕业时很容易找到与自己喜欢职业相关的比较理想的工作。具体到我校,如果学生文科知识比较好,可以选择“英语+旅游”方向特色专业;如果学生对理工科自然科学知识比较有兴趣可以选择“英语+资堪”方向等特色工科专业方向。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在冶金、有色金属、资源勘查等部分专业性较强的进出口公司任职,而用人单位则不再需要花太多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主辅修制培养出来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要从事的翻译工作与之所辅修的专业相关,就可很快胜任工作。

2.为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制订培养计划。实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人们发现理工院校也有一批英语基础不错的工科专业学生,可以为这些学生量身定做一套培养计划,即“专业+外语的‘3+2’或‘2+2’”培养模式,即工科院校其他专业学生用两年或三年时间修完该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然后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转到外语系注册,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再学两年英语专业课程,毕业后可获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这样可充分把握理工科院校中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转入外语系后,又可带动英语专业的学生理工科知识的融合和拓展,两者形成文理专业互补,提升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品牌形成。

四、结论

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核心,改革目前我院外语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建设英语学科和理工科大学的特色学科紧密结合,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在我院定位于着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合理设计理工科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结合用人单位,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设置方向课课程模块,完善专业设置,重视实践环节。总之,要实现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培养模式,有我院理工院校特色专业与英语学科相结合的特色培养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的特色学科跟上国际潮流,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专业外语人才,有利于英语专业的学科特色创新建设,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才能凸显我院英语专业的与众不同,形成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萍.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本科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4).

[2]张克量.从科技英语的教改实践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

[3]贺毅.工科院校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思路探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王林燕,李惠.美国教育创新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业时空,2007(18).

[5]林锦富,高永惠,刘文鹤.潜在人力资本的创造力潜能分析[J].职业时空,2007(17).

[6]李政.当代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1(1).

[7]王勤春.浅析如何用SWOT分析法提高高职生的职业指导效率[J].黑河学刊,2008(5).

[8]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作者:王林燕 黄文龙

理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篇2:

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践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这都对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进而从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发展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英语人才提供助益。

关键词: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概述

縱观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史,长期以来,仅有外语类、师范类院校及部分综合性大学设置了英语专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内很多理工类高校纷纷开设了英语专业,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1]。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有其自身优势和劣势,优势主要为:1. 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具有跨学科的研究传统,学生多元化的专业知识为英语专业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2. 理工类高校的学科门类一般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其“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设置方式为英语专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英语人才提供了充分保障;3. 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开设时间较短,相对而言,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创新意识也比较强,这有利于深化英语专业改革和建设。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劣势主要在于:1. 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起步较晚,缺乏足够分量的学科带头人,学术能力相对薄弱;2. 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往往偏重学生语言技能培养,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3. 理工类高校的硬件设施(如机房、实验室等)虽然较为完善,科研经费也较为充足,但对语言学、文学、文化及跨文化等学科的建设还不够重视,这严重制约了英语专业发展的空间和前景。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析清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和劣势的前提下,需要扬长避短,探索和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出兼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国际化发展视野和全球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卓越英语人才。

二、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人才培养困境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另外,该《大纲》要求高校英语专业亦要进行相应变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需要由之前单一化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2]。新时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这都对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赋予了崭新使命,理工类高校应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输送具备全球素养的卓越英语人才。然而,遗憾的是,我国不少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发展并无明显改观,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诸多困境。尽管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生源挖掘、教学条件与设备规划、教学环境完善等方面与外语类、师范类及部分综合性高校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如课程设置、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其他院校差别不大,体现不出自身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3]。当前,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可小觑,总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目前,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传统固旧,课程设置依然沿袭以英语教材和课本为中心的方式,该课程体系设置单调、传统,缺欠系统性与科学性考量,极易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相脱离。纵使《大纲》明确划定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其它相关专业知识三个模块,但不少理工类高校偏重技能类课程,其设置比例偏高,对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类课程缺乏足够重视度,比如,课程体系设置并未纳入有关自然学科、工程学科、人文学科等课程,这将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4]。再者,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过分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词汇、语法、专业理论知识及学科知识结构等的讲授,轻视对学生思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学生在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时困难重重。

(二)培养目标欠缺针对性,教学模式滞后

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培养目标是首要一环。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少理工類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过分注重语言教学,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难以体现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思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目标,这亦致使教学模式滞后、守旧。部分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并未遵循语言习得与教学的自然规法,缺乏对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清晰的针对性和区分度,导致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平平,步入社会后缺乏关键竞争力和核心素养;此外,教学模式偏重语言知识和结构的理论传授,忽略语言沟通和交际的实践功能,致使学生在语言应用实践中难以自由、顺畅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教学终结性考核比重过高,难以激发学生自主性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构建和实践离不开融灵活性与全面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然而,不少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分依赖基于学习结果的测试,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英语语言沟通和交际的方法与技能缺乏有效评价。教学主要是基于学习成绩(特别是期末考试成绩)开展评价,对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创新与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缺乏综合、全面的过程性考虑和评估。以期末考试成绩为重心的终结性考核难以用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考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况。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英语学习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致使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阻碍学生实际应用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四)教师综合教学素养亟需提升

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不仅包括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还包括人文素养和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熟练掌握和运用等。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大都来自其外语系(学院)成立前的公共外语教学部,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及人文素养难以胜任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此外,不少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投身科研或兼职,对教学缺乏足够动力和责任,付出明显不足,这必然会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再者,一些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在掌握和运用大数据教育技术手段方面能力不足、方法有限,难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全媒体、慕课、微课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手段的教学优势。

(五)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深入、拓展研究

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英语专业必须要从单一化的人才培养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5]。该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既能够满足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亦是提升英语人才综合素养与核心能力的有效举措。然而,一些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顶层设计方面虽然提出要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但这些高校在现实角度并未真正理解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本质,对基于何种框架培养英语人才等问题认识不清、迷茫不解,单纯地迫切、盲从追逐从学科本位向学科交叉的转变,由英语人才单一化培养向多元化培养的转型[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过于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反过来却致使其丧失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

三、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我国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困境值得学校相关部门和外语教育工作者们深思。如何全方位探索和研究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已是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认为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要结合学科专业和办学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多方位、持续性地探索和实践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扩展课程体系设置,增设跨学科教育通识类课程

依照《大纲》,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理应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拓展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增设如能源、环境、材料、计算机、化工、机械、商贸、财经等多元化的跨学科教育通识类课程,同时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必要、恰当的调整,目的是促进英语专业与其它相关专业综合知识的有效融合学习。此外,鉴于英语本身是一门语言学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英语专业无法离开其学科本位,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还应该兼顾综合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开设《英美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英美短篇小说赏析》《世界经典电影品赏》《圣经简论》《英美报刊新闻选读》《中国文化赏论》等通识类课程促进学生系统、深入学习中西方国家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内涵,多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真正打造出能够适应当今世界国际化发展趋势、满足多元化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卓越核心竞争力的英语人才。

(二)重新审视和定位培养目标,着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传统教学多以教授学科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为主,而重新审视和定位培养目标则必须着重学生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全面培养,确立以这些能力与素质培养为导向的全人教育理念。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可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和择业需求突出专业趋向性,除自身专业学习外,积极引导学生对其它感兴趣的学科及专业方向开展深入学习。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不仅须具备夯实的专业基本功,还应当拥有出色的思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因此,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人才多元化培养还理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思辨教学、跨文化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把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专业创新实践及毕业实习等环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创建动态发展的综合教学评价机制

以期末终结性考试为重心的教学评价方式难以有效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因此,创建一种动态发展的综合性教学评价机制来监测和衡量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而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来说是必然之举,这要求教师们结合专业实际教学情况和课程体系设置特征,综合采取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法与手段,全面监测与考核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具体言之,创新和构建动态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一须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动机及兴趣的激发和触动,二要实时跟踪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综合评测学生的语言专业能力、思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三是教学评价标准要做到明确客观、公正有效,做好这三点有助于学生快速成长为兼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国际化发展视野和全球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多元化、复合型英语人才。

(四)持续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综合教学素养

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水平强、教学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可谓是探索和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专业水平强、综合教学素养高的英语师资团队既要有深厚的英语语言专业知识和背景,又要熟悉其它相关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风土人情、自然地理概况等,还要做到教学与科研“全面发展”“讲求实效”“别具风格”[4]。因此,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要果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不断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引进高水平的领军人物或教学精英,打造精品教学团队,使师资队伍既有优良的师德师风、高尚的人文修养及卓越的教学科研能力,又要精通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此外,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构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终生不断学习和练就的过程,这就要求理工类高校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对英语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和素质培训,例如,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研讨班或工作坊培训教师,也可以选派教师赴国内双一流学科或中科院(社科院)或国外知名高校(或高水平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和学习等,条件优越或经费充足的理工类高校可以对师资培训加大投入,为快速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条件和经济保障。

(五)探索和实践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和实践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学校地域、自身特色及实际情况,坚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的发展理念,必须要经历一个有针对性的、不断修正和完善的长期过程。令人欣慰的是,国内部分理工类高校,在该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可谓是良好的榜样,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譬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英语专业在综合考虑生源情况的基础上,依托自身地域和优势专业,探索建立“面向东盟国家的‘双跨’(跨国+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通过深入的课程体系改革,创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英语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的培养方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开拓创新,探索和实践了“EGP+ESP(英语专业+工程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和创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编撰、教学评价机制等来强化学生英语专业与工程学科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英语专业立足学校石油能源学科及行业优势,以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以“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架构,创设了“英语+石油能源”“英语+国际贸易”“英语+涉外(能源)法律”等“E+”(英语+专业)特色化专业方向,着力培养和打造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部门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7]。以上提及的几所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以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为基础创新和实践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理念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对卓越英语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这能够为其它兄弟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结束语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全球各国的广泛认可和践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步伐不断前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活动日趋频繁,这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培养卓越的国际化、复合型英语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鉴于此,面对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人才培养困境,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紧跟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从事国际交流和实践的机会和平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重新审视和定位培养目标、创建动态发展的综合教学评价机制、加强高质量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不断勇于探索和尝试,构建科学合理、高效实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总之,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只有与时俱进,多措并举,适时转型,全方位、持续性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其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才能迈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林燕,黄文龙.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11):120-122.

[2]袁群.多元化视角下地方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208-209.

[3]司显柱,陈娟.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理念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07):38-42,76.

[4]宋林珊.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J].英语广场,2012(08):99-101.

[5]何其莘,段桐生,黄源深,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01):24-28.

[6]吴君,张炎.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的EGP+ESP的特色培养模式探究——以长安大学为例[J].海外英语,2012(10):34-35.

[7]王新博.英語专业复合型人才“1+”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6(04):56-61.

作者:孙玉超

理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篇3: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在整体上打造精外语、晓科技、懂文史的英语专业特色。在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强化学科基础课程的同时,打造纵深化、多元化专业课程,进一步完善三级教学体系,凸显英语文化。通过以学代教、以考促学的考试模式,构建弹性教学、考核体系,从而改变英语专业教师职能。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早在2000年,国家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就明确指出:“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改革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深入进行外语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已是刻不容缓。”[1]对英语的需求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必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这场变革中,传统的英语学科培养模式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这种蓬勃发展的社会需求,直接导致英语专业的吸引力日趋下降、生源质量日趋下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英语作为一个独立性学科的地位和意义正在遭受史无前例的质疑,逐渐从主流专业蜕变为高等学校的包袱院系、从热门学科变成弱小学科甚至边缘学科。

针对英语专业的发展困境,国家教委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指出外语教育存在五个不适应,即“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教学管理的不适应”[2]。同时,明确规定了21世纪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的应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新大纲将新世纪英语专业毕业生定义在三个层面上,同时也明确指出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目标:第一,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第二,广博的文化知识;第三,从事多领域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要求,英语专业必须在一个多元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下,培养三种类型的人才:第一类为英语语言文学人才;第二类为“英语+商务方向”的应用性人才;第三类为“英语+应用学科”的跨学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则是课程体系建设,是英语学科改革发展的第一步。在2009年召开的第十二届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研讨会上,来自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八位成员以及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在内的一百余所理工科院校外语学院院长、副院长和英语系系主任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和讨论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议题。

一、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学校和外语类学校相比,理工类学校并不具备以上三种人才培养可利用的优势资源,这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及可行性。笔者调研工信部所属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发现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普遍面临如下问题:首先,学科优势薄弱。尽管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无一例外地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学生在就业中往往表现为基本功不够扎实,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习和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就业优势和竞争力。其次,专业特色不强。理工类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基本上与国内一流综合院校和外语院校保持一致。但是,相对而言,欠缺人文学科知识的广度;尽管开设商贸和法律等专业英语课,但缺少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且普遍缺少实践机会,难以兼顾专业性与英语应用能力;而且没有充分利用理工科背景,发挥出应有的学科优势,毕业生并不具备有力的就业和市场竞争力。最后,社会认知度较低。与一流外语类院校相比,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缺少国际化、多元化、人文化办学的社会资源,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参与重大外事活动、高级别国际赛事或会议等社会实践的机会,因而,语言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社会参与意识及程度较低,使专业及毕业生没有在人才市场上打造出特色品牌和社会认可度。

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打破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僵局,理应率先从课程设置入手,进而打造新世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办法。英语专业以做强学科和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依托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依据新《大纲》总体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兼顾素质培养和社会需求,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和“三大板块”,即“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以及“英语专业技能课板块”、“英语专业知识课板块”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板块”,同时采用“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精外语、晓人文、懂科技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强化学科基础课程的同时,打造纵深化、多元化专业课程。

加强学生英语基本功,加强英语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建设是本次改革的核心。专业基础模块即低年级阶段课程,包含输入课、中继课和输出课三种类型。对专业基础模块改革的举措从两个主要方面入手。一方面,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增加课程难度。例如,在低年级开设将英语国家概况、欧洲文化、文学导论等高级文化课程。同时,加强课程难度的阶梯式递进关系和内在联系,突出重点,如将写作课程划分为语法写作、修辞写作、文体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进行课程设置,将传统口语课程设计为语音课、交际口语、新闻口语、英语辩论、英语演讲等。

专业课程模块采用“英语语言文学必修课+方向选修课”的模式。根据新《大纲》要求,课程体系建设力图使三大板块构成统一体,弥补以往高年级专业课与低年级基础课的衔接缺陷,加强两个阶段知识的连续性及课程的内在逻辑性,同时强化专业必修课的专业性和专业选修课的实用性。借鉴一流综合性院校的经验,将选修课从高年级阶段调整到基础课阶段,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英语语言文学更深入的研究性知识。同时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提供急需紧缺的商务方向课程,如外贸实务、西方经济学等。通过科技类选修课打造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特色,在课程设计上可以涵盖西方科技发展史、中国科学史、计算机翻译等。此外,通过开设部分中国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学贯中西的开阔视野,如中国文学化等。选修课旨在建构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格局,兼顾实践价值(市场、社会需求)、学生兴趣专长和人文素质,具备内在的系统性和整合性[3]。

新《大纲》明确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因此,英语专业围绕质量工程,依托学校本科教学的三个教学体系,在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模块上形成核心课程体系之外,逐步完善“课内为主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课外为主的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借鉴综合性院校的实践课程经验,使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组织、参与、承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学生的特长。如语音淘汰赛、唱诗班、配音大赛、演讲辩论赛、创作型写作大赛、英语戏剧社等[4]。通过各类课内、课外的学习、实践、竞赛、设计和科研体验等,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最终,在三级教学体系之上创立院系文化观。

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学而不是靠教,教师的功能是引导、答疑、督促、考评。变传统以教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代教、以考促学,教、学相依、抓两端、放中间的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改变教师疲倦,学生懒散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把他们区分为橄榄形的A、B、C三档,教学力量适当向A、C两端倾斜,使优秀学生更加出类拔萃,在竞赛工程层面上实现自我价值;使基础薄弱的C类同学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辅导。针对B类大部分同学,将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实践以学代教,以考促学的新模式,转变教师职能,充分发挥其引导、考核和督促功能。教师团队建设是此次课程体系改革成败的关键。为解决英语及理工专业知识衔接不好的问题,可以选派优秀英语教师进修或跨专业学习,加强方向课程教师的培训和深造,培养一批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跨学科教学能力和经验的年轻教师,加强专业方向教学的实用性[5]。增加与国内综合院校和外语院校教学的交流机会,派教师到世界名校学习教学方法。在学习中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法,在学习中创新。

三、结束语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旨在强化英语语言基础、突出实践能力、重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改革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内权威院校平行课程接轨;形成比较鲜明的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特色和课程优势;增强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将教学推向一专多能的实用性、功能性,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切入点,借鉴国内知名、世界一流外语学校和综合性学校的成功经验,构建本科课程体系框架和各专业课程,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强化英语专业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融合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塑造创新性、复合型高级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第二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规划[J].外语界,1998,(1):6-7.

[2]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0:1-36.

[3]徐海铭.近三十年中国英语课程设计范式变革之检讨及其现实启示[J].外语界,2005,(5).

[4]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5]王金洛.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5,(5).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陈鹤)

作者:李英

上一篇:高等院校大学体育论文下一篇:国际运输服务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