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营销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上承宏观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下启微观课程教学改革的纽带,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就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与标准、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与实施条件、培养途径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市场营销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市场营销管理论文 篇1:

深化艺术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由上海戏剧学院、全国艺术学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国际艺术与文化管理协会(AIMAC)协办的"2015国际艺术管理(上海)论坛暨全国艺术学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于2015年11月12至14日在上海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际专家和来自全国40余所院校和文化机构的学者120余人参加了会议。这次论坛与会议的召开是将我国艺术管理事业及学科建设与国际社会实现充分接轨与融合的尝试,是对艺术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是对全国各类院校艺术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拓进,将使我们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艺术管理事业获得新的提升。同时,将论坛与艺术管理年会合为一体,更使2015年的年会增添了厚重的学术分量。

来自加拿大和美国、意大利的四位学者的演讲构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单元,具有一定的体系性。国际艺术与文化管理协会(AIMAC)主席弗朗索瓦·科尔伯特先生通过六个维度。即市场营销导向、顾客服务理念、体验型营销、艺术体验者的动机分析和顾客再次消费的意图情感、参与度和满意度等后消费行为的分析,以及文化体验与消费者共同创作的互动性,阐述了艺术市场营销与消费体验的关系。他特别把目前国际学者的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综合评述,提出了三个概念,即美学体验、服务体验与消费体验,并提出了市场驱动与驱动市场的理念。

意大利米兰BOCCONI大学公共与非盈利管理教授阿里克斯。图里尼以BOCCONI经验为视角产出公共政策制订的三种理念,其一,第一手资料公共决策是多层次性,不仅仅是政府决策的层面,而且也是文化组织的决策层面,特别是有可能是项目决策的层次;其二,基于第一手资料公共决策,他提出了三个类型,一是创新性的决策,二是互动性决策,三是情感吸引的决策;其三,他使用实验的方法,为提取第一手资料提供了很重要的基础。

来自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维多利亚·诺兰教授和纽约戏剧发展基金发展总监安·特莱茨是美国著名的艺术管理专家,她们围绕美国当代戏剧艺术能力状况进行研究,通过问题假设和调研,既设置了六个能力的一般性的关照,同时叉涉及如何论证和确认这六个能力的状况,并且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国外艺术管理的专家的研究,首先表现出视野的开阔,既有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政策研究,也有微观的实际运行与操作的研究,既有纵向研究,也有横向研究;其次是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把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大众心理学等有机结合为一体;又次,能够超越单一的研究角度,上升到一个综合的、全面把握的角度。

来自国内40余所院校及出版社、文化企业的学者环绕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演讲和深入的研讨,其中又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跨文化语境下中国艺术管理的宏观审视。涉及这一命题演讲的学者从国内外艺术管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出发,高屋建瓴地分析艺术管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上海戏剧学院黄昌勇教授从对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梳理开始,基于中西比较的视角、艺术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论的自觉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等。提出了“一个基本判断”、“三个发展维度”、“三大问题”的总体观察。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认为,跨文化本身是流动的。虚拟空间的形成加快了艺术流动的速度,形成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艺术管理具有现代性与社会性,其制度创新值得研究;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并非专指政治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价值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指出,应当科学辨析宏观艺术管理和微观艺术管理的关系,重视对艺术活动客观规律的掌控。不能把艺术管理者等同于行政管理,应当从行政管理的模式和理念里面超越出来;要确立艺术管理的基本理念,科学设置艺术管理学科;要充分认识艺术管理人才的特有品质,重视该类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济南大学江奔东教授强调,艺术与文化管理,需要重视文化规制的问题,要有制衡效果的标准,各机构职责划分是否清楚,规制出台的政策是否合理;内容规制应当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先进文化的标准;文化产业规制需要有立法实施和统一的完整性;面对文化规制,需要科学地掌控政府、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博弈。山东艺术学院田川流教授深入论述了宏观艺术管理与围观艺术管理的关系。二者在管理的特征、管理主体与客体、管理使命和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二者是制导被制导的关系,又是相互协同的关系:二者会出现一些冲突与摩擦,应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磨合与化解,使之产生更大的活力。上海师范大学方华从社会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切入研究艺术管理的状况,这一过程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早已引起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上海师范大学刘素华作了中美国家艺术基金的比较研究,指出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五十年兴衰表明多元文化与共同价值的协调是国家文化治理中的棘手问题,而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如何在价值认同的框架中激发文化活力,既是其直面的挑战,也是其肩负的使命。

第二,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向。较多学者针对艺术管理某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予以深入的剖析,许多观点具有深刻的创见。天津音乐学院张蓓荔教授认为跨文化传播要确立科学的理念和标准,寻找相同的精神内涵与情感共鸣;要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多方力量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用好交流贸易等多种方式;要科学设计项目、制定合理的指标、突出重点、分阶段、分批次推进,突出品牌战略,市场战略,合作战略和媒体战略。山东艺术学院李丕字教授针对我国政府大力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指出要跳出旧有的“内向型研究”的局限,以开放的心态开拓“外向型研究”,充分发挥双向视域研究的互补优势,同时积极开展中外合作研究,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中国文联出版社朱庆社长讲述了基于互联网的艺术资源管理。中国文联出版社建立的“中国文学艺术+互联网”这一平台要为每一位艺术家或艺术学家免费做唯一个人的官网,精准和广泛地传播交流学术成果。他认为互联网时代应当拓展艺术管理的视野,建立宏大的艺术资源库和艺术交流的巨大平台,这正是科学管理的体现。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张建军教授切人中国外流文物的回归这一命题,认为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其间既有不同文化碰撞,也有相互的认同。为了实现更多文物的回归,应当审时度势,调动政府、民间各方面的力量,加大科学管理与运筹的力度,实施行之有效的举措。四川音乐学院廖勇教授探讨了员工与组织、组织内各部门和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构建一个有利于组织高效运作的内外管理生态是现代管理的关键,而遵照相应的组织制度设计和管理生态模式进行秩序井然的有效管理,则为管理的生态法则。

第三,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创意、生产与营销。该课题涉及到艺术管理具体运作的诸多问题,从创意与策划、生产与运营到传播与营销,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提出了“时尚何以先觉、先行和先倡”的命题,认为三个“先”字在市场有一种先导的作用。用这种办法,把时尚的前沿和信息传递给大家,由此从内心对时尚取得一种共鸣。对时尚开发可归纳为四个特点,即时尚和经济一体化;消费的符号也就是炫耀性的消费;时尚产业全球同步进行中,其周期大大缩小;有高附加值,也有高风险。广西艺术学院何清新教授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认为基于族群交流的对歌文化,隐含着艺术传播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想象力。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侯云峰教授以该院创作体验话剧《问心》的经验,阐释了作为艺术管理类专业在管理实践中的探索和经验,是一种基于微观的和实证性的研究。济南大学王玉副教授杨杨分析了中国演艺产业在建设中遇到的收益不确定性较强和资产的可抵押性较弱两方面存在的风险。为使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一要从风险的来源角度准确识别风险;二要采取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选取因素集、因素加权、备择评语、确定评判矩阵四个步骤科学评估风险,为风险处理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上海戏剧学院黄海认为,艺术家个人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特点,具有共性的艺术家个人品牌经营策略,包括确立个人品牌核心价值、满足艺术消费受众需要、原创性策略、达成沟通、事件营销、建立个人品牌形象、建立共同品牌。山东艺术学院李冬梅副教授指出,在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中应把媒体融合作为目标原则,通过目标管理和任务分解,实现摄像、舞美和后期制作的创新,提升节目的影响力。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李囝副教授指出,管理团队的素质将决定艺术表演团体的整体水平。灵活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符合市场要求的营销策略以及与时代同步的创新手段都是艺术表演团体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多位青年教师结合艺术活动的具体实践,考察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树的意见。河南大学杨宏鹏对数字媒介背景下大型摄影画册在策划出版时要扬长避短,选准时机和切入点,在发行营销上要多方借力、激发需求、拓宽发行渠道;上海政法学院谢彩探析了四川法王寺石刻文化博物馆建构,认为极有必要建设西南佛教石刻文化博物馆暨法王寺石刻文化博物馆;关津音乐学院肖明霞解析了BBC逍遥音乐节营销策略,认为灵活多样的票务营销策略和BBC公司强有力的媒体传播,BBC强大的媒体资源和整合力是逍遥音乐节的成功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教育与人才培养。普遍认为,艺术管理学界需要加强自身的基础建设和队伍建设,要加快人才理论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在艺术管理研究和教学人员中,要有侧重于理论研究的人才,同时要有侧重于实践和操作性活动的人才,要加大和加快队伍的理论建设和成果建设,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哈尔滨音乐学院马卫星教授指出,文化产业不仅和国家的政策及管理体制有关,而且还取决于艺术类院校对艺术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南京艺术学院董峰教授强调,艺术管理的专业教育要面向行业发展,行业发展给专业教育提供了职业的需求;艺术管理专业教育要依托学科建设,需要开设实践性的课程。或者是安排实践性的活动。四川音乐学院赵崇华教授认为,在跨文化语境下,艺术呈现出交融与冲突,出现了艺术管理及艺术管理专业设置的难点与困惑。解决文化冲突需要对话与思考,要从意识形态、政策方针、引导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加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志刚教授从艺术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跨文化特征和跨文化现象切人,结合本校情况,论述了立足于国际交流与合作、以跨文化的视角探讨创新型艺术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吉林艺术学院屠志芬教授认为,当前的社会市场需求、艺术管理的专业规模、布点情况,以及自身的专业内涵发展已经具备了独立成为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唯有在艺术学门类下设立艺术管理本科专业,才能使其摆脱困境,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在年会进行期间,召开了学会理事会议,对加强艺术管理学术研究和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入讨论,推出了将于2016年实施的10项举措,包括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同创办我国第一个专业艺术管理理论研究专业期刊;上海戏剧学院继续举办艺术管理大师班,并针对学会各院校青年教师进行培养;由天律音乐学院继续主办一年两季的欧洲艺术管理工作坊,委派我国艺术管理新锐到欧洲进修深造;北京大学将承办国际艺术与文化管理协会2017年年会,与国际艺术与文化管理协会联合,编辑一期《国际艺术管理》的中国艺术管理界增刊;中国文联出版社盛邀艺术管理委员会所有成员加入中国文艺家在线原网,并且设立自己的官网;中国文联出版社将出版艺术管理系列论著;艺术管理委员会将于下届年会评选优秀论文;多院校协同推进艺术管理专业的规范化研究。以上举措。将为全国艺术管理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打造更好的教学与学术平台,开创艺术管理研究的广阔空间。

作者:黄昌勇 田川流

艺术市场营销管理论文 篇2:

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上承宏观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下启微观课程教学改革的纽带,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就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与标准、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与实施条件、培养途径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工学结合 艺术品经营与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工学结合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B07061)

一、当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是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由于中国职业教育办学时间不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各个行业发展的特点不同,各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还到国外考察、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如有的借鉴英国工学结合“三明治”教育模式;有的借鉴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有的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等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也是见仁见智,高职教育界各种模式称谓层出不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进一步指明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二、高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中观纽带作用

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艺管专业”),后根据教育部专业名称规范的要求现更名为文化市场(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上承宏观下启微观的纽带作用。在这里宏观是指学院层面办学模式研究,解决办学体制、办学投入、办学道路,是校长们研究的课题;中观是指专业层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着力解决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课题,是各系部领导特别是各专业带头人、专业主任们首先应该探索与实践的综合而重大的问题;微观是指教学层面教学模式研究,解决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训,是广大教师们探索与实践的相对微观的课题。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系统性的综合特点,涉及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目标与标准、培养方案与实施条件、培养途径与机制等。①因此,艺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充分考虑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相关内容之间的综合性联动改革。

三、工学结合的艺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一)调整优化艺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定期召开艺管专业指导座谈会。在专业筹建时系部就与浙江省艺术品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拍卖行业协会的专家、领导以及企业一线的经营管理人员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艺管专业的建设。每年召开座谈会,倾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时刻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动向,不断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②

2.建立艺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长效机制。重视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办学的重要指标,通过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修订、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建立动态可调、弹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对艺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优化,使艺管专业人才培养更加主动适应浙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跟踪浙江文化艺术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建设专业。

(二)优化重构工学结合的能力本位专业课程体系

1.按能力本位重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和建设工学结合的能力本位的专业标准。根据职业岗位(群)任职的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拍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标准、艺术品经营与管理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重梳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与科目课程的对应关系和课题的先后逻辑关系,根据专业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递进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1)大一主要是专业的认知教育。第1学期主要针对中国美术、西方绘画、艺术审美以及进行创新创业财务方面的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对应的课程主要有“艺术理论与应用”“西画临摹”“中外美术鉴赏”“会计基础与实务”;第2学期主要针对中国画、中国文化的审美、拍卖的从业、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对应的课程主要有“中国文化品鉴”“中国画临摹”“拍卖理论与实务”“计算机应用基础”。(2)大二侧重专业实践。第3学期主要针对中国书法的审美素质、品鉴,书画品鉴、投资分析,文化、艺术等网站的制作、管理,应用文写作,现代经济的投资分析,艺术品的装裱、包装方面的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对应的课程主要有“碑帖临摹”“书画品鉴”“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应用写作”“现代经济学应用”“书画装裱”;第4学期主要针对艺术市场的分析、艺术品经营的法律法规、陶瓷、杂项艺术品的品鉴、投资分析、艺术品市场的运作、企业管理、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对应的课程主要有“艺术市场分析”“艺术品经营法律法规”“陶瓷品鉴”“杂项品鉴”“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电子商务”。(3)大三应该结合工作岗位开展综合实训。第5学期艺术品市场营销、文化市场管理与运作方面的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对应的课程主要有“艺术品市场营销模拟实训”“文化市场管理”;第6学期开展毕业综合实践。

2.校企合作开发能力本位的课程。根据艺管专业每门课程在人才方案中的定位,尽量以工作过程为线索,工作任务为引领,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研制和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进行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案设计,明确每门课程的应知标准、应会标准和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方法,规范课程教学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③

3.重构工学结合的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艺管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教学第1~4学期末安排1~2周课程综合实践,具体内容为结合学生学习所处阶段实际性综合训练,课程综合实践强调所处学期前各课程的协同综合实践,明确指导教师工学结合的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任务和形式,内容上可以是针对某门课程,也可以是多门课程的综合。大一年级主要是专业的认知教育,安排学生到行业、企业进行专业相关项目的社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为后续的课程综合实践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大二年级侧重专业实践,根据大一的相关课程综合实践项目的调研情况进行工作流程优化、生产工艺的革新、创业等项目的实践,少数专业也可根据项目的特点采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课程设计或其他课题任务的形式;第5学期1~8周在校集中学习,8~12周到企业顶岗实习;第6学期开展工学结合的毕业综合实践。

(三)探索创新工学结合的“导、用、探”教学模式

1.组织专业教师集体备课、听课、企业、学生访谈等方式对现行的艺管专业课程进行剖析。通过课程实施教学模式的剖析,改变照本宣科、“填鸭式”等单调陈旧的教学方法,探索符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2.根据艺管专业课程剖析结果和课程的特点认真做好课程工学结合整体科学的教学设计。相关专业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艺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前后关系、课时、教学方法等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

3.创新艺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导、用、探”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典型全息化案例或情境再现以旧带新“导”入新课。教师可以用真实的全息化案例、视听资料、艺术品的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激活学习过的应知、应会部分,导入新的教学内容。(2)根据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由单元到综合进行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训练。首先,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室进行由浅入深、由单元到综合的项目的训练,明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由结合分成项目小组去查阅、收集资料,分析解决实际的问题,可以采用陈述、演讲、创新观点思路方法、方案设计成果等形式进行,提高学生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优选课程综合实践的综合特色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学院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项目的申报和训练。按照学院制定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根据项目的价值大小和参与的学生数的多少,申报成功可以获得学院500~5000元不等的经费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3)工学结合的项目导引“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依托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主办单位浙江物产集团的行业影响和人脉关系,与浙江省拍卖行业协会、艺术品经营管理行业协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每年由行业协会负责统计、提供相关企业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的信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创新创业项目、学生的意愿等情况统筹安排。其次,教师根据事先与相关企业的沟通联系的项目,组织学生双向選择、自愿结合组队选择项目和辅导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真实项目训练,或者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寻找项目进行训练。再次,学生学习重心从强调传承和积累向知识、能力的探究过程转化,结合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企业的真实项目带着疑问研究,工学结合的合作学习掌握新的应知应会目标,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最后,教学完成后主讲教师应组织相关的校内外辅导教师、相关业内专家进行项目检查和项目汇报、答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大一、大二的学生参加观摩。辅导教师全面地对项目组的学生训练情况进行归纳、整理以及运用资料的能力进行评价。

4.进行教学总结和完善教学资源库。每学期教学完成后教师应进行教学总结,相互交流教学心得,优选教学成果,不断完善文管专业教学资源案例库,支持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四)建设校企合作的“双师结构”专业师资团队

1.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采用培养、引进、企业兼职等多种形式,特别要加强引进、培养把握专业改革方向、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专业带头人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以改变现有教学团队的结构,使专业教学团队具有一定实践能力、课程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适应浙江区域艺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2.建立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度。由课程主讲教师负责组织校内外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实施课程,经常进行课程教学交流、研讨,帮助课程教学团队的老师认清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3.专业教师轮流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艺管专业教师一定要参与艺术品经营企业的项目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收集、整理相关的全息化案例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艺术市场的变化进行知识的更新,进而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4.教师应该树立课程意识。教师不仅是“能力本位”课程的讲授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或项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资源和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的实战环境、项目资源开展、实施课程教学,师生不再单向授—受,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协调者,学生得到真实的训练,得到很大启发,教师也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艺术品市场和企业的项目运行的实际,只有彼此配合,共同实施课程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一方面随着高职专业设置不断调整,许多课程走向了综合,这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通过不断学习与成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职业结构和职业特征的不断变化,也要求教师根据产业社会的变化不断学习以充实和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④。

(五)改革人才培养途径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改革艺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重点是通过校企合作增强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本专业与浙江省拍卖行业协会、艺术品经营管理行业协会紧密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培养,每年由行业协会负责统计、提供相关企业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的信息,系部负责提供专业学生的籍贯、成绩等综合信息供企业挑选,校企双向选择,努力使订单培养向行业化和经常化发展。积极探索与实践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多种培养模式。根据相关企业的需要可相对灵活地采取学期交替制、月份交替制、全天交替制等工学结合模式;按工学结合先后探索“2.25+(0.75)”或“2+(1)”等后期工学结合模式、“1+(1)+1”和“1.5+(0.5)+1”等中期工学结合模式。紧紧抓住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三个关键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任务驱动将知识和技能隐含在工作任务中,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讨论和完成解决问题。项目导向通过项目设计,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工作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应用知识和培养能力。

(六)不断完善工学结合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但目前很少甚至没有愿意接受那么多学生的单位,而且要使学生参加长期的、纯粹的义务劳动,学生的受益单一,不符合个人发展的需求。因此,完全有必要探索工学结合市场化的运作办法。工学结合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是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⑤。

校内实训基地依据专业标准框架要求不断建设完善校内一般性、生产仿真、生产实训“三基地”系列化的实践教学条件,同时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大平台。为保证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实训项目与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相适应,实训基地文化内涵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大平台建设相适应,通过“三基地”系列化建设,把实训基地建成融收藏、展示、实训、研究、教育、交流、技能鉴定、项目开发、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训基地。校外紧密联系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企业、浙江省拍卖企业、艺术品鉴定机构找准利益共同点合作,探索工学结合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交互机制,实现深度结合、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不断改善校外实训的条件。

[注释]

①③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98,99.

②梁建林,郭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全方位的工学结合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1):102.

④张瑶娟,饶异伦.从课程实施的取向看高职教师的角色定位[J].交通职业教育,2006(1):45.

⑤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24.

作者:朱红亮

艺术市场营销管理论文 篇3:

北京高校艺术管理专业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艺术组织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因此艺术管理专业在各个高校蓬勃兴起。由于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北京市8所高校所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该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北京 高校 艺术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马萱(1979- ),女,内蒙古包头人,北京科技大学在读博士,中国戏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文化交流、艺术教育、艺术管理;韩学周(1977- ),男,河南项城人,北京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与艺术管理。(北京 100083)

一、北京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1.艺术管理专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艺术管理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该学科,从而也带动了本领域课题项目的研究。随着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和文化活动的日益繁荣,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管理人才成为21世纪高校艺术教育的当务之急。艺术管理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门交叉学科,艺术学是其基础,管理学是其依托,艺术鉴赏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诸学科渗透其中。艺术管理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招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功底与素质。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培养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产业、媒体、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有50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管理相关专业。本文主要对北京市的8所高校,即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准备、教学实践、招生就业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中国戏曲学院在2001年设立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并招收本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专业研究生,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本着以文学艺术为体,以英语为用,以管理营销以及经济法律为辅助的原则,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戏曲学院特色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办学之路,2001级毕业班学生已在全国各艺术行业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央戏剧学院2001年开始招收艺术管理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能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和文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主要课程围绕着剧场、演出和艺术院团开展。

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重点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商业与艺术管理的实践技能、能在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中进行管理的人才。

中国音乐学院从200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艺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以及能应用这些知识的艺术管理人才。

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招收艺术管理专业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2003年开设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旨在培养和艺术相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画廊和拍卖行的经营人员、展览和公共艺术的策划人以及包括艺术出版在内的媒体策划人员。

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的专门人才。

北京舞蹈学院2004年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类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学生以艺术(舞蹈)为媒介,具有从事跨文化传播及艺术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的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文化经纪人方向四年制本科生,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2.艺术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为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面临着很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文化艺术将立足自我,博采众长,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向世界介绍我国的艺术精华;也要积极引进世界的经典艺术作品,艺术管理专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要积极学习国外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推进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时间,虽然仍处于摸索阶段,但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在逐年提高,也培养出来一批目前活跃在我国艺术领域内的管理者。实践证明,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的艺术管理人才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既需要具备一般管理人员的素质,又需要有文化艺术专业的知识储备,因为他们是文化艺术管理运行机制中最重要的因素。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精神状态和职责行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文化艺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各高校应在不断的教学反馈中,试验、整理、调节、完善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其办学水平,培养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二、北京高校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艺术管理的优秀教材、案例汇编。艺术管理专业应重视案例教学,在课程设计中应强调应用性与可操作性并重,教学中应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营销学等作为实际操作的理论来源,而目前,这几所高校的该课程没有统一的较为系统的教材,亟待完善。

2.尚未建立合理的艺术管理课程体系。由于艺术管理的概念模糊,很多高校不明确该专业的外延,很多诸如“文化经纪人”等专业也并入艺术管理专业的范畴,大多数高校艺术管理专业所开设课程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缺乏合理性。除了公共基础课安排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其他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和理性分析。有些高校将法律、财会、商务谈判等课程列入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而有些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却没有涉及此类课程,但对于是否应开设这些课程或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没有统一的认识。

3.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这几所高校往往根据本校的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围绕中西音乐通史、中西舞蹈通史、中西戏剧通史、中西美术通史、文化产业管理概论、艺术概论、现代管理学、文化市场学、市场营销、法律等课程开设。如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侧重戏剧管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侧重艺术品经营与策划;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强调外语学习及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较高艺术鉴赏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艺术管理专业未来发展方向

1.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北京市8所高校艺术管理相关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各有其特色,以下选取几所高校艺术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分析。第一,中国戏曲学院开设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50%,公共基础课占14%,专业课占25%,其他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设计与论文、军训国防教育等)占11%。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英语听说类课程占2/3,艺术鉴赏与体验课程占1/3;在专业课中,文化与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一半。第二,中央戏剧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17%,公共基础课占31%,专业课占52%。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不强调英语,其专业基础课主要为文史类课程;在专业课中,文化与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一半。第三,北京舞蹈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45%,公共基础课占18%,专业课占32%,其他教学环节5%。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为文史类课程;在专业课中,英语、文化、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1/3。第四,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44%,公共基础课占26%,专业课占30%。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主要为文史类和画廊管理类课程;在专业课中,主要为艺术管理营销类课程。

从以上4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除公共基础课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这几所高校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所开设课程的名称也不同。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比例基本一致;专业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比例差别也不大。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文史类及文化营销类;中央戏剧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剧院管理和文化营销;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画廊管理、艺术策划;中央舞蹈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门类较多,如艺术管理、舞蹈史、商法等。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几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所占学分较少,几乎没有涉及案例教学的内容,因此,在未来的艺术管理专业发展道路中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使教学从“以理论灌输为基础”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观察者、鉴定与评估者,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过程而且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鉴定;引入终身教育观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教学环节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人际交往能力、中英文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还需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还应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民间艺术家来校讲课讲学,使教师、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在导师的设置上,可采取校内外结合,交叉集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办法,改善专业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2.不断创新,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性、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加快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各高校为了培养既懂市场又具有创新、决策、管理能力的艺术管理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在教学中,课程居于核心地位,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比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建设,建立相对固定的优秀课程,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推出相对固定的优秀课程,培养具有国际管理理念、先进专业知识的开拓型、应用型文化管理人才。

在课程改革方面,这几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不仅开设艺术营销、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管理方面的课程,而且开设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学、中外文明史、艺术鉴赏等与艺术息息相关的课程。

在实践教学方面,如中国音乐学院把经世致用和实践第一的思想贯彻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他们的教学实践包含三项内容:第一项为调研。学生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调研,持续7个星期。每次调研时间为10天,每组2~3人,深入中国一线乐团,了解情况,收集材料,一个月后提交调研报告并在全校公开演讲,展示课件。第二项为参加音乐会的策划组织。例如,参加中国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活动、策划音乐会活动。第三项为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他学校艺术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其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要。

各高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获得与该课题的直接体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建立责任感,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课题调研过程中,锻炼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方法以及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对艺术行业相关课题的调研中培养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辟新的教育资源,扩大艺术管理专业的有效供给。由于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在教学方面的经验较为丰富,艺术类高校可以与其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以提高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目前,许多艺术类高校之间以及艺术类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有一些艺术类高校正在筹划与国外高校建立共同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计划,在国际寻求新的教育资源,以扩大该专业的有效供给。

教育供求平衡是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扩大专业的有效供给,对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从而调节教育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趋于均衡。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完善该专业的信息反馈系统,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横向联系,及时预测和研究市场所需人才的层次、类别和数量,开辟学科所需的教育资源。第二,通过教学设备与设施专业化组合来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三,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开辟实习基地,与国际相关高校加强交流与合作,博采纵长,整合资源。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培养出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艺术管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夏学理,郑美华.艺术管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王鸿江.现代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叶取源.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马 萱 韩学周

上一篇:中职公关礼仪教育论文下一篇:工程承包合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