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监管国际经验论文

2022-04-23

摘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加工贸易监管国际经验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工贸易监管国际经验论文 篇1:

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摘要】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2012中国外贸形势报告会”上表示,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而且贸易摩擦形式不断地翻新,涉及的产业不断扩大,发起的国别也不断地增加。事实上,从亚洲金融危机到现在,10多年的时间,中国外贸出口一直很顺畅,也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只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的外贸出口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问题、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欧美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技术封锁、种种调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出口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利用和消耗瓶颈扩大、印度和越南等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竞争加剧日益增强等不利因素,正在导致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其实,在我国入世后,我国在对外贸易摩擦方面就已经发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由传统的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二是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取代了反倾销,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最大障碍。我国对外技术性贸易摩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产品不符合国外的技术标准引发摩擦,二是中国制定的技术标准经常引起国际争端。技术标准的产生原本是为了规范生产,控制和保障产品质量。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标准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实现贸易扩张和限制他国出口的工具。技术性贸易摩擦的实质是标准之争。标准竞争意味着商品从喧嚣的表面竞争回归到了企业、国家科技与研发实力的较量。

【关键词】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摩擦;竞争;品牌;兼并重组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欧洲经济危机的深化,欧洲消费水平下滑明显;美国为摆脱危機,把转嫁危机作为其基本策略,贸易保护成为常态;2005年7月我国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继续缓慢升值,时至今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23.8%,也即外贸企业成本上升了23.8%;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目标调整为7.5%;同时,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问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外贸企业为世界打工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出口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自己的知识产权,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很薄。2012年2月,我国外贸逆差315亿美元,创10年来新高。出口从1月的下降0.5%,大幅升至2月的18.4%,进口从1月的超预期下降15.3%,再一次超市场预期惊人上升至增长39.6%,与此同时,外贸企业倒闭关门现象此起彼伏,对外贸易的困境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作为拉动经济的马车之一,对外贸易的不利局面需要靠转型升级来扭转。

一、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意义

商务部长陈德铭在安徽开展商务工作调研时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下行态势较为明显,外贸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对这一趋势要高度重视,未来将保持外贸政策稳定,继续推进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转型升级来推动对外贸易由依靠数量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益转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提高我省对外开放水平。

1.总体上看,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增强吸纳全球生产要素和利用全球市场加快发展的能力,形成一批新的开放型经济增长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得到更多益处,从而促进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2.推动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扩大出口,能够扩大就业特别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使出口价格更全面地反映劳动成本,反映资源环境成本,尽可能地提高出口收益。

3.对外贸易转型发展,通过进一步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服务产品出口。当前,应从支持企业创新和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引导企业创品牌、加强外向型人才培训服务、提供出口融资便利和避险工具、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等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还要努力扩大服务贸易,积极推进软件、信息服务外包,大力促进文化、特许专利出口,继续扩大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要改变我省贸易量大、利润小、价值少的状况,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

4.对外贸易转型发展,通过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引导跨国公司把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转移进来。当前,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引进的先进技术、高端制造和研发能力得到国内产业和技术基础支撑,产生较多外溢效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向海外转移先进技术和研发环节的速度加快。这表明,我们能够通过利用外资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提升我国产业整体水平。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向前推进,特别要注重吸引外资加快向沿海、西部地区等工业基地和符合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

5.通过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贸易方式在促进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国际产业分工趋势和我省发展水平来看,加工贸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有发展空间,但是也存在加工链条短、增值率低、获得利益少、容易加剧贸易摩擦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上下游延伸,尽快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

6.对外贸易转型发展,积极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必然加快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步伐。我们要从现实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使我省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走得稳、走得好。当前,要进一步完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有实力、有信誉、有竞争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通过财税和金融手段、信息服务等方式,形成风险分担机制,使企业能够恰当评估和有效回避“走出去”的投资风险。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引导和协调,避免企业在境外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还应着眼于全局和长远,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多边谈判,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借助多边规则,平衡各方权益,维护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体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保障企业公平竞争的各项制度,完善应对贸易和投资争端的有效反应机制,为我国企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对外贸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保护也因金融危机而越发猖狂;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目标的减缓,对外贸易增长10%的目标可能落空,既不要感到沮丧,也不要作为一种负担,而应当看作是一次倒逼转型的机会。一方面,迫使企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研究如何调整产品結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优化出口区域等方面,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和出口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迫使有关方面更好地研究外贸出口工作,特别在品牌建设、新品研发、金融服务等方面,能够拿出更多好的措施和办法,与企业一道,共同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只有这样,中国的外贸工作才不会为指标所绑架,为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牵着鼻子走。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品牌建设

1.自主品牌建设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对于出口企业来说,自主品牌建设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是建设自主品牌的主体,而政府如何帮助企业导入观念,培育品牌,合力兴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企业以创品牌为荣的观念。带动企业创品牌的积极性。其次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扶持出口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到国(境)外注册产品商标。另外,出口品牌企业在银行融资、税收优惠、出口便利、展销摊位、考核评优等方面,还需要政府尽快制订有关政策给予更大的支持。

2.自主品牌建设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出口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出口品牌,必须围绕科技创新,依靠创新来提升品牌,首先科技部门要把支柱产业作为重点,为企业的研发提供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和大专院校挂钩,成立研发机构,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产品在国际上变“无牌”为“有牌”,变“有牌”为品牌。

3.自主品牌建设和目标市场相结合。根据目前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努力建设品牌,并尝试国际品牌策略,第二类有意建树品牌,但因管理水平有限,未能把握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再加上财力有限,没有足量的宣传,基本上处于观望、彷徨状态。第三类企业还没有品牌意识,只有生产、销售观念,这些企业认为当前发展品牌是务虚的,缺乏现实意义,当务之急是积累资本,把销售搞上去,做品牌是以后的事情,他们满足于来样加工、定牌生产。

4.自主品牌建设和地方特色相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特色产业明显,优势突出,在打好企业品牌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推出区域品牌。同时要通过注册区域集体商标等创新工作,打造区域的整体出口名牌,优化区域出口品牌的资源,提高区域出口品牌建设水平,推动区域块状经济向国际化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区域集体商标的设计、审批、注册和管理,完善区域出口品牌建设的技术支撑,包括配套的质量认证、技术服务、出口商检等的一系列的商品出口品质保障措施,建立区域出口品牌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包括区域集体商标的推广和有偿使用机制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创建区域性的品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助力器。

(二)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着经营成本快速上升、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加大、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等多重压力,转型升级也势在必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分工地位,在保持“中国制造”优势的同时,形成“中国创造”新优势。

加工贸易方式在促进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国际产业分工趋势和我国发展水平来看,加工贸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有发展空间,但是也存在加工链条短、增值率低、获得利益少、容易加剧贸易摩擦等问题。在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方面,要安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自创品牌、多渠道开拓新客户;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认定工作,提升企业影响力。只有那些重视研发和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高、能够控制和影响营销渠道的企业才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实现逆境中成长,危机中壮大。必须高度重视国内外环境变化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增强忧患意识,加快推动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上下游延伸,尽快提高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企业开展创新研发

完善产业政策,推动结构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产业政策的主线。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在“第十五届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年会”上指出,今年我国制造业占存量比重将达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国。但是我们目前还处在产业的中下游,未来五年我国仍处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要突出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注重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大抑制产能过剩和调整产业升级的力度,突出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产业技术政策方面,突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在产品研发、节能减排方面取得进展,压缩和疏导部分产能。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要发挥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政府引导作用,落实相关的财税、工商、土地政策措施,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参与相关工作。此外,为企业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也是我国外贸企业在以后一段时间一致努力的方向,政府要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类项目和技术改造及创新类项目。同时,通过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健全技术改造和创新体系,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教育培训和电子商务等服务

多年来对外贸易的实践告诉我们,通过创新开研发,使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这样,企业才可以发展壮大;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企业是只有眼前微利的,这样的企业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壮大。我们要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就要让核心技术和掌握核心技术的人都能得到有激励性的回报,让全社会都尊重技术和人才,才可能将经济从粗放型增长道路上扭转到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增长道路上来。

四、加强金融服务,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

外贸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目前艰难的处境下,金融工作要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提高金融工作水平,尽力为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积极运用金融工具,推动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强化现代融资理念创新,拉动投资和支撑外贸企业发展;强化金融工具运用能力,加强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培训,使大家更善于运用现代金融工具推动外贸企业的发展。

2.要突出信贷支持重点,促进外贸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在扩大信贷规模上求突破,进一步形成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的良性机制;在支持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上求突破,全力破解建设资金瓶颈;在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帮扶上求突破,切实满足中小外贸企业“短、频、急、小”的资金需求。

3.要发挥金融保障功能,扶持外贸转型升级企业。把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金融保险业、金融证券业、新型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努力构建门类齐全、体系完善、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金融发展体系,形成全方位扶持转型升级外贸企业的良好局面。

作者简介:吴国强(1968—),江苏无锡人,副教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主任,研究方向:金融经济。

作者:吴国强

加工贸易监管国际经验论文 篇2:

对提高江苏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探析

摘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江苏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发展态势要求我们在继续搞好江苏各区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深度建设,积极引进外资,优化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发挥地方优势,扬长补短,提高商品、资本、劳动力流动性层次的同时,重点谋划、落实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创建新的区域经济节点,带动区域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二是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三是积极推行自主品牌建设,提高品牌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区域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

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从经济学意义上说,有两种涵义:第一,古典经济学中原指存在对外贸易的经济,现代的开放经济不仅指贸易自由化的经济,还包括资本、劳务和人员实行比较自由的流动。在此意义上,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的概念。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服务等等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第二,开放型经济还指一种经济制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倾向,在此意义上,对于对外经济联系政府干预较少或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即为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是不同的。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总体上是一种政策性开放;而开放型经济则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总体上实行中性化政策,是一种制度性开放。开放型经济与外部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获得发展的机遇更多,受到外部冲击的可能也较大,但其自身调整和适应能力也较强。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除了与该国的资源禀赋、国家大小有关,最关键是其经济制度的性质。衡量指标主要有出口占GDP比重、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资本流出人量、企业跨国经营情况等等。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经验看,成熟的市场经济都是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我国面临的国际背景和现实国情看,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上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突飞猛进,我国人口众多,在相当长时期里,丰富而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将越来越明显。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有效利用后发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符合我国加入WTO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与我国对外承诺的国际义务也是一致的。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措施时,明确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这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主题。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意味着不但要发展对外贸易,还要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不但要成功“引进来”,还要顺利“走出去”,并形成自身新优势;不但要沿海开放,也要开放内地和沿边;不但努力推动wto多边自由化进程,也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紧抓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还意味着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我们要有全球视野、大国责任感,致力于建立公平非歧视性开放型经济体制,致力于互利共赢,而不是以邻为壑;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兼顾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象的利益。

江苏开放型经济态势

1.对外贸易规模与增长率

2.对外贸易依存度

2005年按平均汇率1美元=8.1917人民币折算;

2006年按平均汇率1美元=7.9718人民币折算;

21307年1—9月按8月平均汇率1美元=7.5753人民币折算。

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

江苏对外出口贸易依存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已超过lOO%。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苏州市的对外出口贸易依存度和对外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居全省最高水平,近几年分别为150%左右和280%多;苏中、苏北各城市基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苏中地区南通市的情况较好。2007年1—9月全国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为40.07%,江苏为61.58%,2007年l—9月全国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为71.67%,江苏为106.49%,又有了新的提高。

3.贸易方式

《省市数据网》中数据显示,我国的加工贸易以“三资”企业为主体,其比重的大小、增长速度的快慢反映了在商品流动的同时,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的规模。就目前的态势看,江苏与全国一样;加工贸易的比重高于一般贸易,但加工贸易的比重呈下降态势,增长速度有明显放慢的迹象;其他贸易方式进口的比重都在17%左右。不同之处在于:江苏的加工贸易比重明显高于全国,而加工贸易的出口与进口的比重差小于全国水平,加工附加值偏低的因素不容忽视;其他贸易方式出口的比重小且有较大的差距——全国为5%左右,江苏为1%左右。

苏州市2005年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16.9%,加工贸易占82.8%,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1.2%和39.1%;2006年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17.4%,加工贸易占81.7%,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4.7%和28.4%。其加工贸易所占比重更大。

泰州市2005年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69%,加工贸易占31%;2006年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54.5%,加工贸易占45.5%。加工贸易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实际外商直接投资

江苏近几年的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较快,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占全国的比重都大幅上升。2005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和完成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1.5%和14.2%;2006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和完成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2.6%和10.9%。在合同金额与完成营业额中,对外承包工程所占比重都大大高于对外劳务合作;而在年末在外劳务人数上,对外劳务合作所占比重大大高于对外承包工程,其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分省、市、区排名江苏名列第二,比名列第一的上海市少5.28亿美元。2(306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前20名的企业江苏占了3名,他们是: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十),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排名第十四),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排名第十五)。

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达69亿美

元,同比增长25.8%;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达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江苏2005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63个,中方协议投资2.05亿美元。2006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22个,中方协议投资3.32亿美元。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对策

我们在继续搞好江苏各区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深度建设,积极引进外资,优化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发挥地方优势,扬长补短,提高商品、资本、劳动力流动性层次的同时,应重点谋划、落实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创建新的区域经济节点,带动区域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

从目前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际看,苏北地区明显地落后于其他地区,需要有一个区域经济节点的发展来推动。

开放型经济就商品流动而言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产”的流动、“销”的流动和“转”的流动。“产”的流动是商品的出口,它又有三个发展阶段:当地资源生产出口的“一头在外”阶段;原材料设备进口成品出口而研发原创在外的低级“两头在外”阶段;原材料设备进口成品出口而研发原创在内的高级“两头在外”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态,它的发展载体是企业。第二阶段的发展载体是经济开发区。第三阶段的发展载体是高新技术开发区。“销”的流动是商品的进口。重要商品的进口是由国家指定的企业负责经营,一般商品的进口是自然态,没有发展的集中载体。“转”的流动是商品的过境流动,保税区、保税仓库是它的发展载体。

开放型经济就非金融性资本流动而言有流入和流出两个方面的内容。资本流入有的是商品流动带动的,有的是设立项目投入的。开放型经济的人员流动一部分是商品、资本流动所带动,一部分是自然、文化资源所吸引。可见,“经济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又是资本流动和人员流动的主要发展载体。

如果有那么一个地点,其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能允许将“经济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容纳在一起,开放型经济的商品流动、资本流动、人员流动就能发挥到最大化。

苏北的连云港是一个理想的节点选择。应该加大投入的力度,集中重点建设,甚至可以考虑借鉴深圳的建设模式来运作

连云港这一节点的深度建设,不仅可以提高苏北区域的开放型经济水平,而且可以使苏中地区有南北两靠、左右逢源的态势。

2.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跨国公司的阵营,企业通过国际化经营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通过全球布局寻找低成本的资源、人力,获得低成本优势,将经营活动从单一的国内市场扩展到海外市场,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新的技术、管理经验,积累对顾客需求的认知,由此打造出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从2000年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经营虽然较过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尚嫌不够,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球的1.3%,而当年我国吸收外资占全球的5.3%。除规模小、项目少之外,国内企业总体实力不足,跨国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一些企业经营存在短期行为,境外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中介机构服务、行业组织自律和协调功能不完善;对外经济合作法制建设滞后,监管体制有待加强。国际化经营总体上仍带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

为此,一是要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加快制造业“走出去”,促进产品原产地多元化。二是要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拓展发达国家市场。三是要在深度开发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优化外派劳务人员结构,规范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经营秩序。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保护外派劳务人员正当权益。四是要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跨国公司,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五是要继续完善对外经济合作鼓励政策和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完善“走出去”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对外经济合作促进机构,充分发挥我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和有关行业商(协)会的作用,以推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3.积极推行自主品牌建设,提高品牌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标志。一个成功品牌为企业带来的产品溢价力和影响力,往往是任何有形资产所不能比拟的。品牌战略已经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竞争战略,成为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市场的利器,获得利润的主要来源。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品牌决定着不同国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一个国家拥有的品牌越好,它对价值链的主导力越强;反之,只能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会在国际交换中流失大量的利益。

品牌的生命力和魅力在于其本身就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体现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这种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地位,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发展自主品牌,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品牌附加值,有利于我国出口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我国企业增强保有国际市场的能力。

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我国有6个品牌入围,分别是海尔、联想、cctv、长虹、中国移动、中铁工程。我省还没有一个品牌人围。

积极扶持自主品牌建设,一是要采取市场化的办法,推出一批发展自主品牌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带动品牌建设工作全面展开。二是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支持名牌企业参加知名展会、在目标市场投放广告、设立营销机构、售后服务体系以及拓展营销渠道。在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对名牌企业开发设计新产品以及在海外注册商标和专利,给予支持。三是为名牌企业在国外投资建立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提供便利。

作者:蒋建刚

加工贸易监管国际经验论文 篇3:

资本流动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局面的形成原因入手,主要探讨了资本流动在国际收支失衡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这种资本流动形式具有较大的潜在不稳定性,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弹性还不够充分时,资本项目尤其是对于资本流出的管制不宜过快放开。

关键词: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双顺差;资本管制

本文以国际收支失衡局面的形成人手,主要探讨了资本流动在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据此认为,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灵活性还不够充分时,资本项目尤其是对于资本流出的管制不宜过快放开。

一、国际收支失衡局面的形成

目前中国国际收支失衡主要表现为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下的双顺差。

先来看经常项目。储蓄一投资缺口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解释。以AD、AS分别代表一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则

AD=C+I+G+X-M (1)

AS=C+S+T (2)

假设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没有财政赤字或盈余,即AD=AS以及T=G,X-M即贸易盈余,则可以得到

X-M=S-I

(3)

(3)式是H·钱纳里和A·斯特劳特(1969)所创立的“双缺口”模型的一个直观表示。它表明,一国的贸易差额取决于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差额。若投资大于储蓄,贸易项目逆差,这时需要从国外引进资本;若储蓄大于投资,贸易项目顺差,这时需要对国外输出资本。

中国的高储蓄、高投资状况形成至今已近三十年,并且还在继续上升。不仅如此,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就一直明显高于投资率。据统计,2005年中国储蓄率达到47.9%,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而投资率则为43.4%。正的储蓄-投资缺口表明中国贸易项目下一直存在着顺差。由于高储蓄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长期性、结构性的非货币性因素,例如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因此多数预计短期内经常项目顺差的局面不会很快改变。

但目前国内所使用的“双缺口”分析普遍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将贸易盈余等同于经常项目盈余。而经常项目的构成还应包括收益项目、经常转移等。事实上,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的“双缺口”模型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那时的资本流动远没有现在那么大量和频繁,因此贸易差额大体上代表了经常项目差额。时至今日,资本流动的重要性对一国来说早已意义非凡,因此国际收支结构也更趋复杂,贸易差额、收益差额以及经常转移等都对经常项目差额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将储蓄一投资缺口与经常项目差额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前者决定了后者。但已有研究指出,“双缺口”只是一个事后恒等式,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不能轻易下结论说谁决定谁;此外,该恒等式是以储蓄投资转化机制顺畅为条件的(余永定,2006;邹欣,2006),而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再来看资本项目。长期的储蓄一投资缺口和经常项目顺差表明中国应当是一个资本输出国。但现实中却不是这样。除1998年外,中国资本项目下也一直都保持了顺差,双顺差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独特现象。那么,在国内储蓄率不断上升的同时,为什么还会有大量的外资流入呢?李扬(1998,2005)曾经提出了“游资假说”、“金融部门效率损失假说”以及国内外金融部门间的“效率互补”假说。近年来,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不少人认为投机资本即热钱的大量涌入是主要原因(孙华妤、马跃,2005;等等)。王海南(2006)提出,资本项目顺差实际上意味着外资取代了相应的国内投资。FDI实际上动用的是国内资源,因而是事实上的“假外资”。余永定(2006)认为金融市场不完善、“宽进严出”的资本管制、地方政府的短视和引资偏好以及寻租、回流的离岸资本等是吸引大量FDI的主要原因。此外,利率差异、全球性流动性过剩以及经济失衡等也都是资本流入的重要原因。我们所关心的是,这种资本流入所带来的国际收支是否稳定?

从形成双顺差的来源来看,经常项目占据了绝对多数。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为2498.66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为100.37亿美元。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出口加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是两个最大的项目,前者构成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后者则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由于加工贸易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二者又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卢锋(2006)认为,加工贸易与FDI互动,构成了我国双顺差的结构根源。2005年,在中国7600亿美元的总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到54.6%,其中外商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份额占比超过80%。在1020亿美元的贸易盈余中,570亿美元是外商企业创造的,1400亿美元是加工贸易创造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双顺差形成的一个大致逻辑:以FDI为代表的资本流入一方面导致金融和资本项目顺差,同时也带来了经常项目下的顺差。这种国际收支结构是否可持续,应当说主要取决于金融和资本项目,而非传统上国际收支理论所认为的经常项目。

二、资本流动在国际收支失衡中的作用分析

可维持的国际收支模式一般有三种:“经常项目顺差+金融和资本项目逆差”,或者“经常项目逆差+金融和资本项目顺差”,或者“经常项目平衡+金融和资本项目平衡”。其中,前两种模式较常见,尤其是“逆差+顺差”的模式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出现过。目前国内不少人认为:第一,由于储蓄一投资的正缺口,因此经常项目顺差应该是比较稳定的;第二,相比较短期投资,FDI是比较稳定的一种投资方式,因此金融和资本项目下的资本流入也应是可以维持的。因此他们预计中国的国际收支总体上是可以持续的,不会发生大的波动。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我们认为,双顺差恰恰反映了中国资本流动的更加不稳定性。由于国内外对于短期投机资本的不稳定性以及危害已有广泛共识,因此我们在这里不做过多说明。

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拉美、俄罗斯等国的经验表明,资本流入突然逆转从而导致金融动荡甚至爆发危机,将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带来巨大灾难。有鉴于此,各国都加强了对短期投机资本的监管。与这些国家有所不同,中国拥有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即FDI,并成为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流入就是安全、稳定的。在中国,一方面引进FDI的成本高昂,根据一项调查,2006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高达22%。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方法,为了防止外汇的净流出,中国每年所吸引的FDI流入也必须以22%的速度增长,否则FDI带来的债务负担迟早将超过其偿还能力,带来国际收支困难。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引入FDI已经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另一方面,中国大量的贸易项目顺差表

明,在很大程度上引入FDI并没有带来真实资源的引进,却仅仅成为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源头。这些FDI形成外汇储备后绝大部分又回到国外,例如被投资于美国政府债券市场。对于美国来说,由于FDI收益远高于其支付的债券利息,因此又可以将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中国,循环获益。而对于中国来说,在国内资金已经过剩的情况下,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这种模式。

过去一般认为FDI是比较稳定的引资方式,但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FDI同样是不稳定的,与FDI相关的资本流动也可能恶化东道国的国际收支和金融稳定,加剧金融危机。随着现代金融技术的发展,FDI与证券投资的差别已经越来越小,这更加便利了资本的流出入。FDI企业通过将实物资本进行抵押贷款,再将贷款来的资金在危机前转移至国外。在金融危机期间或发生后,FDI还对东道国企业大举进行收购。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马来西亚、泰国等都有大量的FDI转化为短期资本流往国外。事实上,FDI资本实现流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通过跨国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比通过外部交易市场更容易便捷地实现资金的流出入。在汇率调整期间,加工贸易企业通过低报进口和中间品价格、高报出口品价格虚增贸易盈余可以赚取汇率升值的收益(林毅夫,2007)。

以FDI、证券投资等为代表的资本流入不仅对金融和资本项目产生影响,对经常项目也产生重要影响。正常来说,一国从国外获得资金后再用于引进国外的真实资源,例如资本品、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因而贸易项目出现逆差,长期中资本项目的顺差与贸易逆差相互抵消,从而整个国际收支平衡表保持了平衡。前面已经分析到,在中国,由于FDI没有带来真实资源的引进,因而出现了贸易与资本项目下“双顺差”的局面。

经常项目还包括投资收益科目,它是一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收益的轧差。截至2006年底,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已达5000多亿美元,如果按照20%的投资收益率计算,外商在中国的年投资收益约为1000亿美元,如果外国投资者每年把利润收入汇回去,中国为了保持经常项目平衡就必须每年有约1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约为2000亿美元,用以弥补投资收益的汇出似乎不成问题。但是,2005年和2006年中国净出口增长速度属于较快的,分别达到220%和75%左右,以后每年能否达到这个速度,这是不确定的。而在2004年之前,贸易顺差不超过500亿美元。这还不是最严重的。中国之所以一直能够保持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商把大部分投资收益留在中国国内进行利润再投资,据测算,FDI投资收益中约有80%转化为利润进行了再投资,仅有20%的收益汇回。利润再投资只是推迟了利润汇出的时间,大部分利润留在国内必将导致国内外资的存量越来越大,将来的利润汇出也更多。一旦积累到一定规模,在时机合适时大规模的外商投资收益集中汇出境外,从而可能导致爆发国际收支危机。

此外,在上述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人民币升值非但对于净出口没有不利影响,反而与其形成了互动关系:人民币升值得越多,资金流入也越多,从而净出口增长得也越快,反之亦然。其要点就在于外资进来后动用的是国内资源,国外资金只不过进来赚取无风险套利的收益。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于进口成本、进口和净出口的影响都很小。相反,却刺激了外部资本以FDI等名义大举进入并且获利,净出口规模得以继续扩大。可以看到,包括FDI等流入资本的投机性是很强的:外资不可能持续进入,一旦资本流入停止甚至逆转,人民币汇率将大幅下跌,贸易顺差也将不可持续。因此,我们认为双顺差不仅不能代表着安全、稳定,反而更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三、当前资本管制的必要性和重点

中国的汇率制度正由相对固定转为更具弹性,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呈现不断升值态势。但是,已有经验证明,由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会导致一国跨境资本流量上升,并使金融市场调整速度相对于商品市场加快,极易引发汇率超调,从而使产出随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动而发生大幅波动。

P.Bacchetta&E.V.Wincoop(1998)建立了一个动态资本流动模型,该模型表明:(1)放松资本管制即Tt降低后,国际资本流入会急剧上升,然后逐渐下降至一个稳态水平,这表明在资本项目自由化开始阶段国际资本流入会出现“超调”现象;(2)单个国家放松管制时的资本流入量要大于多个国家同时放松管制时的资本流入量,即单个国家放松资本项目管制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见下图:

目前外界普遍认为人民币汇率还没有调整到位,外资仍在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贸易的、非贸易的、FDI形式的,等等)设法进入中国,以赚取汇率升值的收益,因此中国仍处于资本流入的上升阶段。上述模型表明,如果此时大幅度放松资本管制很可能导致更多的外资进入,进一步引发人民币汇率超调和更多的资本流入,从而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和中国经济也将随着资本流动和汇率的变化而出现震荡。由于资本流动终究要回归到其稳定状态,加之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较快而实体经济较慢,一旦资本流入出现逆转,国内经济必将遭受打击,国外投机者获利而中国老百姓买单。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目前中国的出口和汇率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攻击的目标,国际压力已经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中国身上,但恰恰在这个时候,如果只有我们中国一个国家放松资本管制、搞资本项目自由化,那么风险会更大、成本也更高。

此外,为了改变国际收支大幅顺差、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局面,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有“严进宽出”的趋势。我们认为,放开容易严起来难,严格监管境外资本的流入是对的,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一是过去“轻流入”监管的惯性延续,许多微观主体的传统做法一下子难以改变;二是监管手段有限,对资本流入主要靠收汇和结汇的监管、检查,但目前来看这些作用有限;三是直接的行政性管制手段多,但间接的市场化监管手段少。而大幅放松对资本流出管制的做法则有待商榷,以减少外汇储备剧增的压力。从2003年开始,中国明显放宽了对资本流出的限制,例如,促进企业“走出去”、ODII、允许机构和个人进行对外金融投资、允许个人合法财产对外转移等等。但另一方面,放松流出监管实际上等于降低了资本流出的成本,一旦形势变化,外资将很容易逃出。只有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减少资本流出的障碍才可能降低资本净流入:一是现有对资本流出的管制必须有约束力;二是国内居民对外投资能力的提高转化为对外投资的实际增加;三是要求放开资本流出管制的声明不会对总的资本流入形成正面影响;四是国内利率不总是高于国际利率的水平;等等(金荦,2006)。但这些条件,我国并不全部具备。事实上,一些研究已经认识到,资本管制具有不对称性——对资本流入的管理比对资本流出的管理更加有效。也就是说,即使我国目前对资本流入的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但真正要解决问题,我们还是应当首先考虑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制,对放宽资本流出管制则需要十分谨慎。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短期来看,资本流入在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以FDI、出口加工贸易等形式带来的顺差具有较大不稳定性。虽然目前国际收支有大量盈余,但必须要考虑到一旦国际资本流向变化可能会对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产生的冲击。

2、当前中国资本管制不宜过快放开,特别是对促进资本流出的举措需要更加慎重。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灵活性还不够充分时,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不能过于超前。应当从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监管、检查人手,借鉴有关国际经验,多采用市场化手段,例如,对资本流入征税和采用无息存款准备金(URR)制度;同时适当促进资本流出,改变外资的无风险套利预期;在必要时刻,不排除采取资本管制措施。多管齐下,从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3、从长期来说,应当从改善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出发,逐渐促进居民扩大消费、降低储蓄率,缩小储蓄一投资缺口,实现经常项目收支平衡。此外,还应当积极调整外资政策,改变地方政府的引资偏好,取消外资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公平内外资企业待遇。

作者:陈小五 王旭祥

上一篇:电子商务发展经济环境论文下一篇:跨国公司投资西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