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期货环境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石油是重要的能源与基础性产品,与国民经济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我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却无力制衡国际油价。要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必须通过建立属于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体系,来融入国际石油定价体系。文章分析了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和完善的可行性,并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石油期货环境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油期货环境研究论文 篇1:

对目前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可行性的探讨

[摘要]随着国际油价的频繁波动和我国石油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的提高,在国内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紧迫性日益凸现。但根据目前我国石油市场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国内还未建立起一个真正市场化的石油实物市场,并且支持一个石油期货市场有效运行的外部金融环境、法律监管环境、人力资源基础也都有待完善。

[关键词]石油期货市场;实物市场;市场化程度;金融环境;法律监管

[作者简介]韦国宇,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一、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在目前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我国的石油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建立国内的石油期货市场无疑是重要的。2004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频繁。我国原油价格已经与世界原油价格接轨,因此,2004、2005年间我国原油价格也经历了大幅度的波动。目前我国成品油的定价机制还带有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成品油价格是由国家发改委根据纽约、鹿特丹、新加坡三地的成品油价格为基准确定的,价格滞后于国际市场。在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地防范国际油价波动的风险,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市场价格,并且对国家石油安全起到保护作用。但以下的分析将表明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还不具备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条件。

二、目前我国石油市场结构及体制的现状

(一)市场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石油产业市场可分为上游原油开采领域、下游成品油生产及销售领域。上下游市场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国有企业经营,三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囊括了原油开采、加工和成品油的销售环节。陆地石油开采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家经营,海洋石油开采由中海油垄断。在原油加工成品油的环节,仍然是三家企业一统的格局。在成品油的销售环节,在加入WTO后,国内将逐步开放成品油批发和零售市场,但由于准入门槛较高,在短期内很难出现有力的市场竞争者进入。在原油进口领域,自2003年以来,国家已逐步开放了原油进口权,打破了原来由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中国联合石油公司、中国联合石化公司和珠海振戎公司等4家公司一统的格局。按照入世条款,2006年1月非国营进口配额将全部取消。从期货交易权上看,只有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中国联合石油公司中国联合石化公司和中国远洋贸易总公司等少数几家国有企业获准在境外进行石油期货交易。从市场交易平台上看,目前我国已启动了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和上海石油交易所石油现货交易两个石油场内交易平台。

(二)市场竞争及定价机制

国内石油市场看似由三家国有企业占据的一种寡头市场的格局,但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并非如此。从竞争的角度分析,三家企业实际上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竞争。在产业的核心资源——原油的获得权上,资源并不是由市场竞争来分配的,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来支配着资源的分配。从定价机制上看,寡头格局的市场特征是任何一家寡头企业都有左右市场价格的能力,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都由政府根据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按照固定算法制定出的一个市场价格。这个价格有明显的滞后性和缺乏灵活性。更关键的是这样制定的国内石油市场的价格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国内石油市场的供求状况。

三、石油期货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一)组成石油期货市场的微观结构分析

石油期货市场本质上首先是一个市场,进而期货市场是在现货市场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有比一般现货市场更高市场化程度的市场,它更接近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知道,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首要的基础就是要有产权明晰的具有经营自主权的市场主体。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国内的石油产业中:(1)在原油供应环节上,国内原油的开采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企业经营,它们对原油的产量和价格制定没有完全自主的决定权。国外原油的进口虽然在2004年已经取消了国营贸易进口配额,但在非国营贸易上的原油进口仍有配额限制。由此可见,在原油供给上国内企业并不是具有自主经营权的市场主体。(2)在成品油的生产与销售环节上,随着WTO规定的年限接近,这一市场已逐步开放,但到目前为止市场化的程度还很有限,大部分原油的加工和成品油的批发仍然掌握在三大国有石化企业手中,目前虽然国内已建立启动了燃料油期货交易和上海石油交易所的石油产品现货交易,但统计数据表明交易量仍然比较有限,市场并不发达。因此,可以认为国内目前并不具备形成一个真正意义的石油实物市场的微观基础。那么,可以说目前在国内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并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实物市场基础。

(二)石油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分析

期货市场的运行是由在对冲者、投机者、套利者之间交易标准的期货合约来实现。期货价格由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供求关系决定。建立一个有效的石油期货市场要求石油期货市场所在国的实物市场是完全开放和竞争的,没有不公正的准入限制和严重的市场垄断行为,供求信息充分,现货市场发达; 在通常情况下,没有价格和进出口限制。满足以上条件,石油期货市场才能良好有效的运转。从以上对国内石油市场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到,原油、成品油价格是由政府主导的,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都有权限和配额的限制。石油行业在生产和销售流通领域都存在准入的限制。这些因素都会制约一个石油期货市场的有效运行。

(三)支持石油期货市场运行的外部金融环境分析

作为国际化的石油期货交易所所在地的金融市场开放,期货的标价货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成熟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保障和支持。我国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资本项目下的外汇可自由兑换还未实现。这就要求我国加快体制改革,促进资本流通和金融开放。

(四)支持石油期货市场运行的外部法制监管环境分析

市场的法律基础对期货市场的有效运行是至关重要的。期货市场首先是一个市场,市场是一种交换过程和交换制度,是规范人的行为选择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和制度框架。期货市场作为解决风险承担和转移问题的制度,其制度功能在理论上可概括为降低交易费用、分散和降低风险以及完善市场体系和强化市场制度的组织功能等。要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功能,必须要依赖于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与期货交易紧密联系的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特点和行为规则。这与市场的法律基础是密不可分的。而目前我國的市场法律基础还在逐步完善的阶段,在期货市场的法律建设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期货市场的失败教训与当时对期货市场的

监管机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

(五)支持石油期货市场运行的人力资源基础分析

期货市场的设计需要精通期货市场运行的人才,期货市场建立以后,期货交易所的运作、期货代理机构、套期保值者、投机者以及期货市场的监管者都需具备充分的期货市场知识和经验。而在目前中国这方面的人才仍然非常缺少。没有充分的人才储备是无法支持石油期货市场的有效运行的。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还不具备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微观基础,还没有支持石油期货市场正常运行的市场规则和机制,以及支持石油期货市场有效运行的外部金融环境和法律监管环境。甚至在石油期货的人力资源基础上也显得相对薄弱。因此,要在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还需要在以上各方面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喜安.国际石油价格飚升的原因、影响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4,(7).

[2]焦建玲,范英,魏一鸣. 石油价格研究综述[J].中国能源,2004,(4).

[3]苟三勇. 对中国石油产业政府管制的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

[4]陈怀东. 关于我国开设石油期货交易品种的可行性探讨[J].国际石油经济,2003,(4).

[5]汪建. 关于我国开展石油期货的几点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4).

[6]严和平. 积极发展石油期货市场、有效规避价格风险[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4,(3).

[7]冯若松. 积极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之我见[J].南方论坛,2006,(1).

[8]荆浩,伦昕义,王卫华. 布伦特原油期货交易及对我国的启示[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3,(1).

[9]吕珊珊. 国际石油期货交易发展概览与启示[J].经济师,2005,(11).

[10]张庆春. 论开展我国石油期货交易的意义与条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5).

[11]郝翔 ,张意翔. 对我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初步探讨[J].理论与实践,2006,(3).

作者:韦国宇

石油期货环境研究论文 篇2:

发展和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石油是重要的能源与基础性产品,与国民经济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我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却无力制衡国际油价。要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必须通过建立属于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体系,来融入国际石油定价体系。文章分析了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和完善的可行性,并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石油期货;问题;可行性;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提高我国石油工业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05BGY050)。

近年来,石油价格极不稳定,波动频繁。石油价格的不稳定和高企给广大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安全和能源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为了降低石油价格波动和高价带来的风险,人们采取了各种手段来规避这种风险,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发行石油期货就是其中的一种。尽管我国每年都要消费世界石油总量的2%,但在世界石油价格定价中并没有取得相当的权利,为了形成自己的石油价格定价机制、取得世界石油价格参与权,我国必须发展并完善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

一、我国石油期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曾在1993年尝试过石油期货贸易,当时上海石油交易所不仅成功上市了第一个原油期货合约,同时还相继开发了90#汽油、0#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等几大品种。在开市一年半的时间里,总成交量达到五千多万吨,总成交额达到一千亿元人民币,在当时列世界第三位,仅次于NYMEX和IPE。而且当时国内石油期货市场最为活跃的90#汽油与NYMEX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合约相关系数达到0.691。

然而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改革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意见的通知》。该通知取消了原油、成品油价格的“双轨制”,改为国家统一定价。由于扼杀了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国内石油期货交易被迫停止。

作为国内目前惟一的能源类型期货品种,燃料油期货于2004年8月25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重启。作为燃料油全球领先的消费国及亚洲最大的买家,我国出燃料油期货品种不仅能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并有望最终取代新加坡而成为亚洲燃料油定价中心。2004年8月25日,燃料油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我国发展石油期货的“排头兵”。燃料油期货上市以来,真实反映了国内现货市场的供需情况,从以前的“被动接受”、“亦步亦趋”到现在的“紧密联动”、“积极影响”国际燃料油价格,国内燃料油市场逐渐摆脱了“影子市场”的被动局面,避免了盲目跟风带来的风险。在国际石油期货领域,中国价格、中国标准地位提升,彰显了“中国因素”在国际市场的分量。上海燃料油期货的成功运行,为我国企业规避价格风险搭建了平台,为我国下一步推出更多的石油期货品种,完善国家石油战略安全体系积累了有益经验[1]。

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却没有自己的原油期货。但从长远看我国应该建立原油期货,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原油价格体系。按照加入WT0承诺,我国已经放开了成品油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为石油期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扩大分配给非国营企业的成品油进口配额。《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能够为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这些都表明发展石油期货将是大势所趋。我国积极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对改变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的现状,增加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定价中的权

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2]。

二、制约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1995年中国证监会叫停了石油及成品油期货,各个石油期货交易所关闭后,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了,随着我国期货监管体制的完善以及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制约着我国石油期货开展的困难和障碍仍存在以下几点:

(一)市场垄断格局制约制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

目前,三大石油公司在中国石油产业运行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勘探开发、石油炼制以及石油化工的绝大多数业务基本为三大公司所掌控。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的绝大多数石油开采企业和加工企业均隶属于三大集团公司,充当着“成本中心”和“生产车间”的角色。现行体制下,国家石油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调控石油市场的政策执行者,具有相应的准政府职能,保值增值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原始动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内在冲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体制的抑制。与此同时,由于垄断格局的存在也使得石油市场的参与主体数量受到限制,垄断企业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这种现象也会使其他经济主体在面对高油价时产生的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强烈愿望成为空中楼阁。

(二)石油定价机制缺乏市场化

我国的石油定价机制存在的弊端是目前推出石油期货的最大障碍。我国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始于1998年。当年6月出台的《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对原油的定价机制做出了规定,该定价机制使得国内油价的变动滞后国外一两个月,另外还带来的很多弊端:首先,定价机制很不透明,价格的不透明很容易带来大规模投机或导致投资者不敢进场;其次,价格基本受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左右,市场定价力度不够,信息和实力的双重不对称问题相当严重;第三,根据国外市场价格调整是把国外的供需市场情况传导到国内,而非真实的反映国内的市场状况,国际石油价格所反映的供需情况在很多时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盲目跟随国外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作用发挥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自1998年以来,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经历了3次改革。2003年国际油价一路飘升后,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实现基础已经被摧毁,并呈现出难以适应的疲态。定价机制易于导致油价倒挂,特别使石油加工业亏损严重,产量上不去,石油零售企业出现油源短缺现象。现行的定价机制容易激发囤积油品的欲望,助长石油流通体制中的投机现象等。

(三)我国金融体制尚不健全

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种,石油期货不是商品交换,而是一种金融信誉。这种交易形式要依靠健全的金融体制来支持。期货交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每日结算制,它要求作为期货交易信用担保的保证金要根据交易情况随时追加到位。一般情况下,交易所收市后在晚间发出追加保证金通知,要求第二天开市前必须到位,否则强制平仓;由于金融系统流动资金非常慢,无形中给期货交易带来巨大风险。另外,一些金融机构在运营中出现违规操作的事时有发生。因此,在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健全给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带来了许多影响。

(四)早期石油期货的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由于早期期货市场的不规范,使其在运营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早期期货交易所和经纪公司的非法操作,使得广大潜在参与者不敢涉水太深。同时,在宣传期货的过程中过于片面,过分强调了期货风险的一面,甚至有夸大之嫌,对期货市场发挥的积极功能宣传过少,致使石化企业的主管部门仍对期货市场抱有成见,企业领导迫于体制等的众多约束,也不愿意贸然的进入市场。这些都是早期石油期货的失败所引发的。

三、发展和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可行性

虽然我国目前发展石油期货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现阶段发展石油期货市场是必然选择。我们目前已经具备了一些建立和完善石油期货市场的有利条件[3][4]。

首先,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为石油期货交易提供了条件。我国期货市场经历了十多年的试点。在试点期间,由于缺乏管理,操纵市场和过度投机情况时有发生。从1994年开始国家对期货市场进行大规模整顿,进行了两次大的结构性调整,期货交易所由40、50 家减少到了3家,期货经纪公司及各种代理机构由2000多家减少到200多家,上市品种由数十种减少到十几种,并确立了国家证监会对我国期货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与此同时加强了立法管理。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期货市场的制度环境、法律环境大大改善,为石油期货市场的运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二,我国20世纪末石油期货市场失败的经验教训。1993年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成功推出了石油期货交易,其中推出的标准期货合约有大庆原油,90#汽油,0#柴油,250#燃料油等四种,到1994年其日平均交易量已经超过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货交易市场——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因其较好地发挥了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经济功能,而受到广大石油生产、经营、消费企业和投资大众的普遍欢迎。虽然其后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了石油期货的全面叫停,但通过对其建立直至失败过程的总结,我们也得出石油市场机制的形成和石油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交替发展的过程以及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是石油供求企业的共同需要,要借鉴国外经验来指导其发展等许多经验教训,这些都对今后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让我们今后少走弯路。

第三,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市场条件日趋完备。投资者的需求是石油期货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石油期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其相关的现货市场的价格多变性,使投资者产生了规避风险的需求。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石油需求不断增加,除了国内石油资源的供应外,对外的油气依赖也不断加大,受国际市场的价格影响也越来越巨大,因此,市场的规模和影响面正逐步扩大。从石油的需求方面看,在石油期货需求方面尤其是成品油期货需求方面,国内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主体已经形成。另一方面,我国将逐步开放石油市场,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外资或私有企业加入到石油的开采、批发以及零售业中来,虽然短期内这些新势力不一定会形成规模,但长远看,它们会给市场带来竞争的活力。

第四,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中国证监会期货部有关负责人在“中国资本市场与企业发展论坛”上指出,我国将稳步推出股指、石油期货的交易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上海期货交易所积极地做了准备工作,成立了石油期货开发小组,并选择燃料油作为我国石油期货市场体系的突破口。此外,尽管目前我国石油市场的问题非常复杂,但有关管理部门对推出石油期货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

四、发展和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对策建议

在综合考虑我国石油期货交易的现实情况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石油期货市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5][6]:

(一)打破石油市场的垄断。石油期货市场是建立在开放、竞争的石油市场的基础之上的。石油市场中石油石化寡头垄断的格局十分明显。在这种市场格局下,别的石油企业很难真正进入到石油市场中来,推出石油期货交易便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只有打破垄断,使其他石油企业进入石油市场,形成三大石油集团、石油消费企业、各级经销商、石油贸易企业以及期货交易所之间相互竞争的局面。打破石油市场垄断局面、加大竞争力度,不仅有利于降低三大石油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促进石油市场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增加市场现货流通量,促进石油现货市场的形成,为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提供现货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

(二)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包括国家储备、企业储备和社会储备三个层次。我国要积极借鉴外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经验,加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由于石油战略储备是和市场直接挂钩的,与市场运作衔接,因此,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将有助于完善整个制度。而如果中国建成世界重要的石油期货市场,那么大量石油现货可能会选择在中国交割。国际石油贸易商因此会在中国建立交割仓库以储存石油,那么大量石油将被运输和储存在中国,形成石油资源的社会储备,从而就可以利用国际资金帮助我国储备石油。因此,可以说,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建设和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设相辅相成。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成熟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保障和支持。我国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国加快体制改革,促进资本流通和金融开放,实现石油金融一体化。石油金融一体化,指借助金融的支持,使石油企业可以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通,更好的帮助企业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利用金融资本积极参与期货市场。我们的石油战略储备不仅应包括实物储备,还应包括期货储备。国家应制定专门的石油金融货币政策,对战略性期货储备所需的长期融资和短期投机运作所需的短期融资制订不同政策,要积极培育具有较高信誉能力的期货市场交易主体,并赋予其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更大规模地有效利用国际金融资源,提高操作主体遭遇恶意攻击时的持仓安全性。同时,要建立对实物储备的金融支持体系,采取合理对策,把单纯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外汇储备与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把石油期货仓单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有价证券形式参与外汇组合;第二方面,要利用金融政策规避国际经营的风险,特别是融资风险。企业必须广泛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支持。

(四)逐步丰富交易品种,建立成熟石油市场,实现石油定价市场化。国际石油市场中有原油、成品油、燃料油三个品种。中国进口原油的数量最大,原油价格是许多其他油品的定价基础。推出原油期货,发挥的保值作用最大,但只有原油价格真正实现市场化以后,才能建立国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燃料油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品种,同时以中国在亚洲燃料油市场所占的份额,推出自己的燃料油期货,可以摆脱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燃料油就成为石油期货可供选择的突破口。逐渐成熟的石油市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价格定价机制和改变寡头垄断格局,让国内的石油生产企业、消费企业、经销商和贸易商共同加入对石油价格的决定,实现石油市场定价化、参与石油的国际定价。

(五)加大期货知识的宣传,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风险意识。加大期货知识的宣传,使更多的企业学会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如果企业经营者能够正确了解期货交易、掌握期货交易的规律,就能利用期货为企业经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这样,在石油期货交易推出以后,企业就能正确使用石油期货,为本企业规避价格风险。同时,加大宣传也有利于人们增强风险意识,正确理解石油期货的性质和功能。就会在运用石油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同时,有意识的规避期货风险。

(六)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很多违反市场规则、有失公平的事。这就需要政府尽快制定《石油期货法》和相关交易规则以保证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建立并不断完善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从而为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尽快完善政府的监管体系以对石油的生产、流通、定价以及石油安全的保障进行监管和协调。

五、结束语

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国际原油价格的起伏跌宕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何利用石油期货等衍生工具来抵御石油供应及交易风险,以期货价格为定价基础形成我国自身的石油定价体系,就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虽然我国石油市场还有很多尚待完善的方面,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并已开始履行相应承诺,石油市场将逐步开放,目前已具备石油期货进一步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本文从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主要制约因素、发展和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可行性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对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设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指出,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但同时,它的发展进程也是与整个经济发展情况、制度体制完善情况密不可分的,因此,必须从打破石油市场的垄断、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逐步丰富交易品种、加大期货知识的宣传、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等方面全面配套地进行完善。

作为世界石油市场中最主要的成员之一,我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现货市场体系将逐步完善,建立包括原油和汽油、煤油、柴油在内的石油期货市场体系,将为企业提供一个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工具,为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同时能使我国参与国际油价形成过程,提高价格话语权,保障石油安全。

[参考文献]

[1]李 维,刘 薇.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石油期货[J].石 油科技论坛,2006,(6):25-27.

[2]赵盛伟,陈彦玲.石油期货:完善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的必然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08,(4):74-76.

[3]韦国宇.对我国目前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可行性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3):107-108.

[4]龙海亮.中国重启石油期货市场的可行性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25-27.

[5]郝 翔,张意翔.对我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初步探讨[J].理论与实践,2006,(3):87-91.

[6]罗佐县,雷江西.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若干思考[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14):40-44.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for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Oil Futures Market in China

Zhu Yingchao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ing 257061, China)

Key words: oil futures market; problem; feasibility;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责任编辑:张丹郁)

作者:朱颖超

石油期货环境研究论文 篇3:

石油期货研究综述

摘 要:素有“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之称的石油,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油价波动频繁的今天,石油期货在維护石油安全、维持价格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为深入了解石油期货发展状况,从石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石油期货市场价格波动溢出性特征及价格影响因素等角度,总结前人对石油期货的主要研究方向与观点。

关键词:价格发现;套期保值;投机行为;波动溢出效应

一、石油期货研究的主要方向与观点

(一)石油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研究

价格发现功能是指期货市场通过集中、公平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形成真实权威、可预见性价格的过程。由于期货市场是一个组织规范化的市场,期货交易所聚集了众多的参与者,他们通过期货交易就能把各种影响价格的供求因素与对供求关系的预期集中反映到期货市场中,因此交易市场形成的期货价格能够较准确、较灵敏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价格变动趋势。

关于石油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各学者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研究。

1.国际石油期货与现货价格存在均衡关系,期货市场有价格发现功能

为检验期货市场的有效性,Bigman等建立回归模型,以交割日现货价格对先前某一时刻的期货价格进行回归,得出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的结论。

Hasbrouck(1995)建立信息份额模型,Gonzalo等(1995)建立长期—短期模型,以各市场的共同因子所占比例衡量能源期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贡献度。

王群勇、张晓峒使用信息份额模型研究发现,期货市场在石油价格发现中的贡献率高于50%,且期货价格在石油期货与现货的价格变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郝翔等学者认为,石油生产经销商及投机者等众多市场参与者,根据各自对市场供求关系及其趋势的判断分析基础上,将各种因素通过公开竞价形式转化为统一成交价。另外,全世界的石油期货交易行情将在交易所行情板上及时、公开地展示。这使得期货交易中所形成的价格连续、客观,同时反映了现货市场当前与未来的供求关系,即这种价格实际等同于现货市场的未来价格,石油期货价格是现货市场与供求关系的“晴雨表”便得以体现。

宋玉华等(2007)针对四种WTI期货合约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通过协整分析发现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期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有引导作用的结论;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发现,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主要来自期货市场,且随着期货合约持续日期增加,其价格发现功能逐渐减弱。

2.石油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存在相互影响

不仅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有影响,同时现货价格也会影响期货价格。

Silvapulle和Moosa的检验发现WTI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即WTI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对新的信息的反应较为同步。

周慧羚等人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arbade-Silber模型、流动性区间等方法,对石油沥青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评价,指出石油沥青的现货价格是引起期货价格变化的原因之一。同时在石油沥青市场中,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石油现货价格执行了高达95.22%的价格发现功能,在信息传递中起主导作用,而期货价格的作用极弱。进一步指出“现货引导期货价格”的原因是中国石油沥青期货上市时间短,受制于市场分割、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期货价格不能灵敏的反映市场供求。从作用机制角度,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需要高流动性的市场环境,以及大量交易者对未来价格的理性预期,而目前中国石油期货市场远不及现货市场交易规模大。

陈洪涛等人采用Garbade-Silber模型和方差分解的方法,从长期均衡和价格引导两个方面,对比研究了美英中三国的石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指出美国石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最强而中国价格发现功能最弱。各国石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有强弱之分主要是因为各国石油期货市场的活跃度以及期现货价格的收敛速度皆存在差异。

郭琦发现,原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两变量中谁先影响另一方,利用Granger检验,得出两者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的结论。同时,采用两种改进的灰色斜率关联度衡量国际原油期现货价格的关联度,发现两种价格间的传导滞差为0,即期现货价格的时间序列具有同步性。

(二)石油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研究

1.套期保值概念及定性研究

套期保值是指在不对商品价格做预测的情况下买入(或卖出)与现货数量一致的期货合约,通过平仓期货合约来抵消因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实际价格损失。

刘强和胡研(2015)定性分析中国原油期货套期保值现状(2015年中国尚未推出原油期货),为国家推出原油期货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2.石油期货套期保值定量研究

(1)基于静态套期保值策略研究套期保值的有效性。静态套期保值策略有传统套期保值策略、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套期保值策略以及VaR的最优套期保值模型等。

李方鹏(2007)通过分析国内原油现货价格和WTI期现货价格,得出了世界原油期货具有良好套期保值功能。

刘宏伟(2017)通过定量研究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Pearson相关系数,验证了原油期货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路文金等利用趋势图与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用WTI原油期货和Brent原油期货来为辛塔原油现货套期保值效果好于用取暖油来为辛塔原油现货套期保值效果。引入了套期保值最主要的风险因素基差风险,分析了基差变动与套期保值效果之间的关系,计算Brent、WTI、取暖油三种石油期货与辛塔原油现货的基差,再计算其方差,得出基差变动最小的是Brent原油期货与辛塔原油现货,另两种石油期货与辛塔原油现货的基差虽然较大,与未套期保值的辛塔原油现货的方差相比也小得多,不到现货价格波动的1/10,证明石油期货具有套期保值效果。

(2)基于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研究套期保值有效性。由于静态套期保值策略的一大假设前提是方差不变,而金融数据如期、现货收益率波动常具有异方差特征,因此使用动态套期保值模型来研究套期保值,其效果更为合理。

路文金等人除了使用趋势图和相关性分析,还建立方差套期保值模型,以最优套期保值比为基础进行套期保值。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使用石油期货对石油现货进行动态套期保值确实能有效降低石油现货价格的波动风险”这一结论。

许冶和焦建玲为了研究WTI价格的变化规律,构建二维GARCH动态套期保值模型。将基于BGARCH的动态套期保值比模型的套保效果与传统套期保值模型、基于VAR的最优静态套期保值比模型的套保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动态套期保值策略无论在收益率均值、收益率方差比,还是套保有效性方面都是最优的,且方差最小。

冯春山、吴家春和蒋馥指出石油价格波动具有时变性,且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有协整关系。作者用带有GARCH误差项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GARCH误差项部分处理石油价格波动的时变性;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部分处理石油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样本外阶段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套期保值效果好于固定最优套期比率的策略。

方虹和陈勇比较了简单最小二乘法模型(OLS)、双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B-VAR)、误差修正模型(ECM)与误差修正的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ECM-GARCH)下确定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指出石油价格时间序列存在ARCH效应,具体表现为波动聚集型,因此使用ECM-GARCH较为合理,且通过比较发现ECM-GARCH模型确定的套期保值比率最优。

(三)石油期货价格影响因素及其预测研究

1.投机行为对石油期货价格的影响

石油期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是指投机者通过搜集的信息,对石油期货价格进行预测,频繁买卖石油期货合约,以期从中牟利的交易行为。那些买入或者卖出期货合约但并没有在相应的现货市场进行交易行为的入市者,就是期货市场的投机者。其基本原理是投机者基于自己的预期,当预期未来石油价格上涨,则买入期货合约,待未来价格上涨后卖出平仓,通过低买高卖(买空)获利;当预期未来价格下跌,则卖出期货合约,待未来价格下跌后买入平仓,通过高卖低买(卖空)获利。

田利辉、谭德凯认为,金融方面的投机行为会引起油价突然变动,导致暴涨现象。张泽生和管清支指出投资银行和石油公司主动引导公众的一致性预期,并在预期的自我实现过程中有意加剧油价以牟取暴利。当原油价格上涨时,投机者的交易行为会放大油价上涨幅度,原油油价呈下降趋势时却并未放大。当市场上投机者不多时,小部分的投机行为并不会对石油期货价格产生波动,而当市场信息掌握缺乏时,大批投机炒作势力会诱导人们产生预期,当市场反应过度,就会造成油价剧烈波动。李丰从交易目的与期货市场价格风险两个角度定性分析了套期保值与投机行为的不同,指出石油期货投机的一些弊端。

蒋瑛基于VAR模型分析了石油期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对石油期货价格波动的影响,从Granger因果分析得出石油期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对石油期货价格波动影响显著等结论。

2.突发事件对石油期货价格的影响

贺雪源认为,主要产油国如伊拉克、伊朗等发生的战争冲突及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战争,会使石油市场出现供给短缺,推动石油价格攀升。

张岳峰指出,石油具备战略物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受地缘政治因素和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争夺石油资源、控制石油市场等行为已成为油市动荡的主因。恐怖活动频繁发生于中东等石油主要生产地,会对全球原油供给造成影响,进一步影响油价。

吴婷将网络搜索数据纳入到分析框架之中,分析突发事件网络关注度与石油价格波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了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等,衡量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具体影响力大小。研究发现,重大突发事件对国际石油市场有着显著的短期影响,市场关注能够加剧突发事件对石油市场的冲击作用。

3.金融因素对石油期货价格波動的影响

2000年以后,特别是近十年,石油的金融属性突显。王尧认为,影响油价的金融因素之一是美元汇率,而美元主要通过定价、投资、货币三个途径影响油价。美元通过定价途径和投资途径对油价产生负向影响,通过货币途径既可能产生正向影响也可能产生负向影响。具体而言,供给层面上美元贬值将刺激石油出口国提高石油出口价格;美元在需求层面的影响为当美元贬值时非美元国家对石油需求增加,从而油价上升。此外,美元与石油具有一定替代性。美元汇率降低时,投资者会减持美元资产,增持石油期货等实物产品来降低风险获取收益,石油价格得以提升;反之,投资者会抛售石油期货来买美元资产,造成油价走低。

王亚会指出,现阶段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平衡,地缘政治因素对石油价格的影响仅是短期性的,金融因素的作用才是油价大幅波动的主因。定性分析了美元贬值如何影响石油供求关系,影响套期保值行为和投机者行为。同时,他认为投机因素能一定程度提高石油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且使得期货市场资本力量格局发生改变。此外,投机行为巩固和加强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

贺雪源从供求关系、石油储量、美元指数、地缘政治因素等几个方面讨论分析影响石油价格波动的原因。由于国际上原油的基础货币是美元,贺雪源认为美元汇率是影响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

(四)石油期货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波动性溢出效应主要是指不同市场之间波动性的相互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市场或者变量之间的波动性存在着相互溢出的效应。金融市场之间波动溢出效应,也称为市场间信息传递效应。

石油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不同市场的价格波动会相互影响,研究不同石油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应,避免信息损失。其中,溢出方向反映了不同市场间的信息传递方向,便于了解不同石油市场之间的关系。

何启志等结合动态相关系数多变量随机波动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多元随机波动模型,构建了动态相关系数的带Granger因果检验的多元随机波动模型,采用双向因果检验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美英中石油现货、期货价格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表明,英美两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具有信息波动溢出,而中国石油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不强。

董莹等在验证期货现货价格协整性基础上,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确定期现货价格间的影响方向。利用Garbade-Silber模型考察期现货市场对于价格发现的贡献程度,在此基础上为研究期现货市场间的信息传递效应,构建了双变量EGARCH模型。其中,作者构建双变量EC-EGARCH模型研究利好、利空消息对相关市场的影响,真实反映期现货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以石油沥青和燃料油市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石油沥青的期货市场受利好消息反应强于利空消息,燃料油的期货市场对利空消息较为敏感。同时,证明我国石油期货现货两市场间存在双向的信息传递与波动溢出效应,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信息改变会影响对方市场的波动情况。

张倩等因石油现货价格、石油期货价格、美元汇率三变量一阶差分的时间序列存在波动集聚效应,建立了MGARCH-BEKK模型来研究石油期现货市场及美元汇率市场两两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石油期货市场与美元汇率市场之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石油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石油现货市场对美元汇率市场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

朱纯莹将石油期货市场、现货市场、股票市场、汇率市场两两一组,建立非对称BEKK形式的二元GARCH模型,研究这四个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并利用Wald检验波动溢出,得出结论:原油期货对现货市场、汇率市场均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与股票市场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原油现货市场对汇率市场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与股票市场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

二、总结与展望

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对于数据的选择大部分学者以Brent原油和WTI原油期货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的原油期货研究较少,这是因为我国原油期货上市时间较晚,石油期货市场也不及美英等发达国家成熟,相信随着我国原油期货的推出,石油期货市场的不断成长与完善,将会有大量研究针对于国内石油期货。

参考文献:

[1]  何启志,张晶,范从来.国内外石油价格波动性溢出效应研究[J].金融研究,2015,(8):79-94.

[2]  郝翔,张意翔.对我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初步探讨[J].理论月刊,2006,(3):87-91.

[3]  宋玉华,林治乾.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5.

[4]  蒋瑛.石油期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及其对石油期货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21-126.

[5]  周慧羚,唐葆君,胡玉杰.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研究[J].中国能源,2016,(9):26-31.

[6]  陈洪涛,陈良华.中外石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对比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9):92-94.

[7]  贺雪源.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成因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2018,(5):7-8.

[8]  许冶,焦建玲.基于BGARCH的石油期货动态套期保值模型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

[9]  冯春山,吴家春,蒋馥.石油期货套期保值时变套期比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4):328-332.

[10]  李丰.石油期货套期保值与投机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06,(11):229-230.

[11]  方虹,陈勇.石油期货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及套期保值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125-130.

[12]  张岳峰.我国石油期货价格的影响因素[J].辽宁经济,2014,(7):54-55.

[13]  田利辉,谭德凯.原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金融投机还是中国需求?[J].经济学(季刊),2015,(3):961-982.

[14]  陈洪涛,周德群,韩谊.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中外石油期货价格时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3):166-170.

[15]  隋颜休,郭强.期货市场的投机因素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基于2000—2013年的结构断点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8):100-113.

[16]  陈洪涛,周德群,王群伟.石油金融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8,(7):99-105.

[17]  刘导波.油价波动亟待发展与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2):10-13.

[18]  陈柳钦.重推原油期货对我国的影响及完善建议[J].金融发展研究,2014,(2):66-73.

[19]  陆曹懿.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因素研究及对我国原油市场建设的启示[D].上海:上海社會科学院,2018.

[20]  张倩,张款慧.基于MGARCH-BEKK模型的石油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13):130-132.

[21]  钱瑞梅.石油期货价格波动性的研究现状评述[J].商业时代,2008,(1):31-33.

[22]  刘晓棠,马麟.石油期货价格影响因素研究——基于Granger检验和协整理论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5):4-6.

[23]  祝金荣,朱东华,汪雪锋.石油期货价格预测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11):88-90.

Key words:price discovery;hedging;speculative behavior;volatility spillover effect

作者:丁辛 马艳华

上一篇:二级学院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沉降测量高速铁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