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20

这次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新时期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安排部署2016年新农村建设项目申报、专项资金管理和其他各项工作,对今后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认识关于深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认识,我用五句话加以概括:一是地位重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研究性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研究性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新农村建设下的天津市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性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天津市农村体育为研究对象,从实际调查入手,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天津市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现状和制约性进行探讨,进而研究和揭示影响天津市农村体育的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推进天津市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体育 制约因素 可持续发展

Research on Conditiona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ianjin Rural Physical Activities in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uang Yanmei Zhu Jianmin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加大农村体育工作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面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和谐农村体育,探索发展和谐农村体育的构建理念,构建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的和谐农村体育健身体系,以此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农村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项紧迫、现实而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有鉴于此,本文以天津市农村体育为研究对象,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探索新的形势下如何推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一些有益的

尝试。

1.天津市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1.1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现状。

由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改善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主要由政府承担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责任,并辅之以其他供给方式。但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体育场地的供应,还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备,城乡差距都明显的过大。2006年,天津市乡镇人均体育经费仅为0.15元,而根据天津市体育事业十五发展规划,人均体育事业经费达到2元,后者是前者的13倍。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部分区县农村体育场地数量与第四次普查数据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投入不足,致使部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荒废或被挪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中很大一部分为地方性公共体育产品,多由地方政府供给。但由于天津市县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方领导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呈现出严重的区域性不平衡。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公共体育产品,分布在乡(镇)村的体育场地的比例要远远低于市区。如健身设施和健身知识等供给严重不足。但能够反映和满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政绩”和“利益”需要的大型体育场馆,如“一场两馆”或“两场一池一馆”和竞技体育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过剩,又造成了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总体供给结构失衡。我们从表一可以明显看出,在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上,天津市明显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农村体育弱,是在物质范畴和文化范畴上可观察、可测量、可判断的客观事实。

资料来源: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简明资料。

1.2 农村体育组织与管理现状。

目前,天津市农村体育管理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可概括为县城、镇、村三级运行网络,以县城为龙头、镇为中心、村为基础,发展整个农村体育工作。天津市许多县区有较为健全的体育组织管理制度,乡镇和农村都成立了相应的体育协会和文体中心。但有的区县的农村体育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权限边界划分模糊,运行机制不畅,管理不力,具体表现在:体育管理部门负责人的性别比例失调(男多女少),学历层次偏低,体育专业毕业的太少;县区体育部门与上级体育局之间的沟通、联系少,权利责任不清;区县、乡镇的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少、水平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比赛较少;有的县区还没有专职的农村体育工作者。据调查显示,有专职农村体育工作者的区县不到65%,说明政府虽已加强了对农村体育的管理组织工作,但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边远县区的体育管理组织建设。另外,由于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刚刚起步,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比例很少,而农村体育人口又较多,造成农村体育管理人员的不足,农村体育活动的指导率低。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难以保证农村体育发展的需要。

1.3 农民的健身观念和体育意识问题。

价值判断要真正指导、影响主体的行为,则需使外在或客观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主体的思想意识,也就是说只有农民在对体育这一事物有充分的自主认知、自主价值判断他才会形成比较明确的体育态度。或者接受其他人所倡导的体育观念,而体育观念的形成将直接左右着他的体育实践。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在总收入相差较少的情况下,但文化娱乐的支出却差别较大。调查发现,不少乡镇村基层领导认为,“体育活动是闹着玩的事,搞体育既花钱又没有效益,得不偿失,蹦蹦跳跳跳不出钞票”;而终日劳作的农民则普遍认为“干活就是锻炼,无需再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是机关单位、城里人的事,富足无聊人的事”。因此,在不少乡镇领导眼里,体育成了可有可无、不务正业的事、摆不上台面,而一般干部群众空闲时宁可聚在一起打牌搓麻将,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教育差异、经济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导致农民对体育价值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制约农村体育消费的发展。调查发现,同是农业户口的农民,只占农民总数18%左右的农村文化精英经常参与体育活动,而占农村人口75%~85%的农业劳动者则很少经常参与体育锻炼。

我们对天津市郊农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天津市全民健身条例》的认识程度的调查表明,广大农民对体育法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普遍偏低(见表3),仅有16%和8%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天津市全民健身条例》很了解;有46%和75%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天津市全民健身条例》毫无所知。以上问题说明,天津市农村居民对体育法律法规了解缺乏,农村体育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政府在贯彻农村体育管理法规政策方面重视不足,农村体育管理缺乏法制保障,农村体育管理法制化建设基础不稳,宣传体育法规政策方面力度不够,工作明显得不到落实。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具体内容的贯彻落实及宣传教育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

1.4 农村体育的需求和特征。

农业是与大自然相伴的传统产业,他们的生产劳动特点决定了他们生活特征、文化特征和体育需求的特征。通过调查总结,现阶段农民体育需求的特征主要是:

1.4.1 负荷轻量和内容娱乐性。农民群众主要在户外从事体力劳动,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固然有许多不同,但是,它们的体力付出和活动环境是相似的。因此,农民在体力劳动之余,就需要一些负荷量不大、调节性或具有休闲娱乐性的体育项目,使之与生产劳动的体力付出和精神疲劳得到调节。

1.4.2 季节性和随机性。农业劳动最突出的特点是农忙的季节性,体育活动作为休闲、娱乐的内容,多半是调节式和补充性的。因此,农民体育的季节性特点也很明显,而只能依照农业季节特点,进行随机安排。

1.4.3 文体结合和技能简便。与农民经济文化水平相适应,农村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开展农村体育一定要注意在文体结合点上,寻求增长点,如开展秧歌舞、踩高跷、龙舟、腰鼓等传统体育活动。由于多数农民缺乏体育知识和技能,因此,动作简捷、规则简单、便于推广的项目应当是开展农村体育的重点。

2.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

2.1 农民经济基础薄弱,消费水平不高。

马克思曾说过:现代社会对体育的需要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成员享受各种权益,在体力、身心、精神、道德和个性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的实现和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不是以人们的愿望和主观意志为依据,而是由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表4恰恰反映出影响天津市农村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一个因素是经济条件因素。体育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的经济实力。人们生活中的经济行为有较严格的层次划分,对于体育生活的投入是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的经济行为,这是生活需要层次的一般规律。依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可知,收入越高,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越低,低收入阶段,消费对经济收入就会有相当大的依赖。虽然天津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助贫等惠农政策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仍没有得到解决,这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且城乡贫富分化日趋严重。2006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7942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41.1元,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39%。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日益突出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经济是基础,物质是保证,目前农村经济基础差,生活水平低下的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因素。因而,只有发展农村农民经济,加大政府对农村农民体育的扶贫,体育和健身才能进入千家万户。

2.2 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农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仅取决于经济收入、个人需求、个人观念,同时还取决于体育环境所给予的容纳程度及其所提供的保障条件。当农民想参与、能参与之后,就必需解决参与什么、怎样参与、在哪参与、谁来指导、谁来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因而,这些方面也是严重影响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没有这些基本保障条件,即使农民的体育需求和愿望很强烈,也很难有效的、大规模的开展起来。建国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所形成的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社会差别与地理差别相互重叠、相互加强,即城乡差别不仅仅是地理位置差别,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差别。这种社会差别不仅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更体现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体制存在差异。城市的文化事业包括体育公益事业经费是由国家财政供给,而在农村则是以“农民自供自给为主、国家补助为辅”这一供给制度,客观上使农村体育所需的经费、公共设施,既外在地受制于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差别,又内在地默认于地理差别供给的体制性。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占总人口24.89%左右的农村仅拥有8.2%的公共体育场地,并且这些场地又多分布在学校。由此,这样一种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二元社会结构,遏制着农村群众体育开展所需的配置要素,使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失去平台,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开展。

2.3 农民的教育素质偏低,健身宣传难度较大。

需要是行为表现的先决条件,动因是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只有当农民有了高层次的需要条件时,才可能产生其它行为,而这种行为的产生、实现,是这种行为在观念中得到表现并被农民所意识。因而,农民在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之后能否在余暇时间内参加体育锻炼,还应取决于他们对体育的认识。由于教育素质偏低,缺乏对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及对个人健康知识的了解和行动,造成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体力劳动者不需要体育锻炼劳动就是锻炼身体、参加体育运动是高消费、锻炼身体人家笑话、参加体育锻炼是城里人的事等一些不成熟的体育意识正严重影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更新体育观念,增强体育意识,使他们在相互的耳濡目染及亲身领悟中产生对体育的正确理解和爱好,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提高健康认识水平,增强健身意识,改变传统思想影响的旧观念。使人们懂得体育与生产劳动的区别、体育可以强身健体、消除疾病等观念。只有这样,农民才可能在时间少、条件差的情况下,挤出时间、创造条件去参加体育活动。

而且受多方面的制约,农民思想观念转变慢,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加之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薄弱,群众体育宣传、组织的缺乏,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足,被竞技体育所同化。这必然导致新时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宣传、推广、开展的难度增大。

2.4 传统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制约农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农村强烈的传统文化氛围时刻在起着作用,几千年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农村居民,凭借日常生活的传统、习惯、风俗、经验、常识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生活形式加以维系,在家庭、村落、乡里等自然体系中建构起他们生活方式的规定性和日常活动其积极意义,是为个体自发地调节和支配日常生活的运行、规范其农村社会的运行机制提供必备的基础;其消极意义在于,当农民以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种种传统的、习惯的、常识的生活方式去对待日常观念以外的事物或精神文化建设时,恰是那些积极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较大的阻滞力。农民长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稳定的生活价值模式或心理定势,农民体育意识较淡薄。当组织者于农闲时发起迎奥运的健身长跑时,应从者多数是小孩(学生)和村干部,村民几乎都在家中玩牌。这都与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观念造成农民自主参与体育意识不强,农村体育活动主体的缺失有关。

2.5 组织管理的统一化与需求多样化的冲突,阻碍农村体育的开展。

对农村体育认识上的偏颇,必然导致实践操作的失误。长期以来,管理部门都在强调城市体育所代表的群众体育对农村体育的导向与表率作用,而忽视了对农村体育自身的挖掘和整理。在理论上,管理者承认农村体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农村体育的普及与推广更多地是采用了城市体育的思路,将农村体育作为一个被动的客体,以为要发展农村体育就是要将现代体育推行到农村的各个角落,以城市的群众体育标准去简单衡量农村,通过建多少场馆、参加了什么级别的运动会、获得了多少奖牌、输送了多少运动员来衡量农村体育发展的水平,而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和丰富多彩的原生态的体育却远远重视不够。而现代体育的开展,对场地、专用器材和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而是不可能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下的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开展。比如,在过去的农村体育工作中,无视客观实际和城乡差别,盲目提出体育工作城市和农村并举,争取在四五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基本普及农村体育,五年内做到每乡有两场、一站、一馆、一池的要求,结果全部落空,就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如果简单地把城市体育的一些做法复制到农村,那么这样对农村区域广阔和人均资源短缺的现况来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说根本无法实现。

3.对策与建议

3.1 强化政府职能和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农村体育工作。

体育事业是公益事业,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宪法》和《体育法》都作了明确规定“在当前的条件下,强化政府职能于发展农村体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当前农村体育处于起步发展的情况下,政府理应起到主导作用。没有政府行政行为,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是不强的,政府行为主要是依法行政和健全机构,全面组织和发动,真正把农村体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当前特别是要抢抓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并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和经济后盾。在一些体育“贫困”乡村,应该把体育场地建设列入农村发展规划,逐步使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

同时,应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比如可以制定一部全省性或地方性的《农村体育工作条例》,配合国家的《体育法》和天津市有关体育事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有关部门在开展农村体育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随意性和人为因素,优化农村体育发展环境。

3.2 积极吸引社会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农村基础设施匾乏,公共体育设施少,己成为制约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瓶颈”。树立群众体育群众办的体育社会化意识,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形成“政府、企业、群众(个人)”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拓宽体育投入渠道,使体育真正进入市场拉动的发展轨道。结合目前天津市农村体育经费短缺、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等现状,政府应在筹集农村体育经费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它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和参与目前正在全国各地探索推广的“村企共建模式”,“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双赢”的思路是能够体现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新农村体育的建设也可利用该模式,即鼓励各行各业,投资兴建体育基础设施,举办体育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宣传和表扬对新农村体育建设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单位。此外,各级地方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一系列体育法规、政策,对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竞赛、从事体育项目经营和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等活动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如优惠的税收、信贷等经济政策,以帮助和扶持农民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来投资农村体育,从而形成“企业搭台,体育唱戏”的双赢模式。

3.3 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和流动的宏观调控。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潜力与状态对于充分有效地利用体育物质资源、实现体育经济增长中的体育产业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各级领导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加强对开发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工作的指导,研究制定开发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与制度,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农村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开发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环境。要建立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立足乡镇、重点村组、各级扶持与监督的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流动、创新、低耗高效的管理体系,实行遵循法规、政策引导、乡镇扶持、村组主导、农民主体的新型管理模式。同时,逐步完善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配置,实现各种体育资源的有效使用,这是转变农村体育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要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创建公平的就业环境。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配置受地域特点、体育产业发展规模以及农民价值取向等多元因素的制约,其实施过程比较复杂,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制定农民的体育创业优惠政策等有效途径,促进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全面协调与控制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方向、配置数量、配置质量与配置比例等问题。要重点培养农村全民健身、农村体育继续教育、农村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依靠市场供需关系与契约关系,进行组织协调、信息服务与监督指导,切实加强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流动的宏观调控。

3.4 构建“以农为本”的农村体育内容体系。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健体的价值取向发展农民体育显然是不合适的,发展农村体育,应形成适合我国农村的体育主流意识,需充分考虑农村、农民的自身特征,在目前,以文化娱乐为主流的体育价值,注重体育文化对农民生活方式、心理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吻合农民的心理特征,也是发展农民体育的一条新思路。从对农民体育器物、政策支持转化到对农民体育发展所必需的心理、文化支持层次。

加强对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发,对已有的体育项目进行改造,在活动的形式上坚持灵活多样的方针,实行传统养生与现代化健身相结合,娱乐休闲与健身锻炼相结合,平时健身活动与假日旅游活动相结合,个人活动、家庭体育、集体活动与竞赛活动相结合等,使农民踊跃投身于体育健身的活动中去,形成全民健身的新局面。农村体育,要做好“农”字文章。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和农民生活特点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是发展农村体育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因此,一是因地制宜选择农民喜闻乐见、参与程度高的体育活动项目,有效利用健身工程的场地设施,常规性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台球、象棋、武术、气功等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二是建立农村特色的体育内容体系,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将体育活动与农民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把趣味与常规竞技项目结合起来,如跳绳、踢踺子、拔河、挑水、搬运重物、自行车载重、掰手腕等。三是挖掘和创新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内容体系。那些根植于地方文化之中的传统体育、乡土体育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在农村传统节日中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凸显体育文化娱乐在构建和谐农村中的作用。总之,应推广更多富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植根于百姓、易于开展、易于推广的新型特色健身项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8日

[2] 陆相欣主编.农村社会学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3] 卢元镇主编.体育社会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4] 张成福主编.公共管理学 [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5] 田雨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6/05

[6] 李留东、张文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发展农村体育的几点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6

[7] 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6

[8] 丁海勇.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9] 于向.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6

[10] 胡庆山.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10

[11] 张洪武,陈元欣,李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5

作者:黄艳梅 朱建民

研究性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省新农村办主任董国权在全省新农村建设培训班上的讲话

这次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新时期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安排部署2016年新农村建设项目申报、专项资金管理和其他各项工作,对今后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一、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认识

关于深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认识,我用五句话加以概括:一是地位重要。新农村建设工作包含着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统领“三农”和城乡发展,关系到农村民生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全省完成扶贫攻坚任务,换句话说,补齐农村这个“短板”,关键也在于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好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滞后问题。今后,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必须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建设美丽乡村。二是领导重视。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吉林考察调研时特殊强调了新农村建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又提出了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新要求,特别是我省新农村建设10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成立高层次领导组织,安排稳定的专项资金,落实了帮扶责任,在大幅精简会议的前提下,2015年省里召开了较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协分别视察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省人大常委会还专门安排了新农村建设询问活动,各市(州)和各县(市、区)也都加大了新农村建设推进力度,可以说,领导重视到位,组织推动到位。三是基础较好。经过10年持续不断的建设,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开启了良好开端。到目前,全省已经建设新农村标兵村和先进村1300个左右,建设新农村大的片区58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08个,打造了10万个美丽庭院、30万户干净人家,推进整县栽花美化12个县(市、区),打造文化品牌的村300个,实现了农村道路村村通、新农合大病医疗等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14项基本全覆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省新农村建设呈现出点、片、线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统筹推进的大好局面。四是任务艰巨。按照建设美丽吉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省里精心谋划了新农村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全省要重点建设300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重点村,整体推进3个市(州)、20个县(市、区)新农村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大的片区100个,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创建美丽乡村300个,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100万个,推进30个县整县美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每年实现1/5县(市)达标,5年实现全省全面达标,再实现15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全覆盖或重点突破。这些指标都是高水平的目标,要求高,标准高,建设任务重,完成的难度也很大,可谓是一个突破性的规划,创新性的规划。五是差距很大。从全省看,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不平衡问题,特别是落后地区、薄弱地区、贫困地区建设的难度很大,成为了难啃的“硬骨头”;从比较看,我省与江苏、浙江、内蒙古、山西、四川、广西等一些省份差距较大,这些地方基本都实现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全覆盖,而我省农村公路、垃圾处理、秸秆利用等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我省赶超外省面临较大挑战;从投入看,省里专项投入始终没有增长,各地专项投入也是有多有少,个别地方还是空白,难以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组织看,我省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组织带动能力不强,有相当的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不好。问题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只要我们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积极化解不利因素,有效破解制约的问题,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抓住大发展的有利机遇,克难攻坚,创新锐进,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就一定能够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开拓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再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二、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审批工作

按照省里统一安排,2016年省里继续安排1.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435个省级新农村重点村。

(一)明确项目申报特点。与往年比较,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是专项资金提前下达。2015年11月24日,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提前下达2016年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引导资金(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指标的通知》(吉乡财指〔2015〕1632号)的文件,将2016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提前下达到各市、县财政局,待2016年预算年度开始后按程序拨付使用。

二是专项资金名称重新调整。由过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资金调整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引导资金(新农村建设),并且由前两年临时安排到2016年开始固定下来,这样有利于我省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创建示范。

三是项目申报和审批由农业部门单独组织。省财政厅已经决定,从2016年开始省新农村建设项目申报和审批工作,从省到市(州)、县(市、区)财政系统不再参与,全部交由农业部门单独组织完成。

四是项目申报、审批和实施都可提前完成。从现在开始申报项目,整个项目申报、审批和实施比上年可提前2~3个月,为全年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二)明确项目申报要求。2015年12月1日,省农委制定了《吉林省201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吉农综发〔2015〕11号),并以正式文件下发到各地组织实施。项目申报总体要求:

1. 补助范围。被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2016年建设的424个省级重点村和2015年新增加的11个省级重点村,共计435个省级重点村。

2. 申报原则。一是上限控制。对重点村上报的项目补助资金实行上限控制,并根据重点村规模大小、建设实际和原有条件基础等情况,适当确定补助额度。二是重点支持。主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环境整治项目。三是相对集中。项目尽量要有一定的规模,避免出现项目过小、过多,投资分散。每个村安排项目1~2个(不得超过2个)。每个村补助金额41万元左右。四是尊重民意。按照村“两委”和农民群众意见确定建设项目。五是绩效评价。根据实施规模、实施效果等明确项目建设绩效目标。

3. 项目种类。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项目。具体补助项目5大类:一是农村道路建设项目。包括村道、屯道、巷道的水泥路、油路、砖路建设。二是排水沟建设项目。三是休闲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四是村部建设项目。这类项目严格控制。五是农户围墙大门改造项目。

4. 时间安排。一是申报阶段,2015年12月31日前,市县农业部门根据省下达的专项资金规模,组织所辖的重点村进行项目申报,帮助重点村搞好项目预算、风险评估和前期论证,做好现场检查、实测等工作。2016年1月10日前,市(州)统一汇总后,以电子版的形式,将重点村申报的项目报省。二是复核抽查阶段,2016年1月31日前,省新农村办会同市(州)对市县申报的重点村项目进行现场复核抽查,对存在问题和不合格的提出调整意见。三是项目审批阶段,2016年2月28日前,市县农业部门将申报项目报当地政府审核批准后,行文实施,并报省新农村办备案。

(三)明确相关注意事项。在项目申报和审批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项目建设要符合建设规划。各重点村要按照规划建设的要求,提出本年度具体建设项目,要做到先规划再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申报项目要真实并符合总体规划且能够在年内完成建设任务。虽然现在一些重点村还没有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但是在申报项目时,一定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踏查和项目论证,防止出现项目盲目建设或申报后无法实施。

2. 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和手续。一是村申报项目须经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集体决定;二是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公开公示7天;三是乡镇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四是市县农业部门严格审核,协助重点村搞好项目预算、风险评估和前期论证;五是省会同市(州)对申报项目进行复核抽查,提出调整意见;六是市县农业部门将建设项目以正式文件报当地政府,政府分管领导签署意见;七是市县农业部门行项目批复文件实施;八是批复文件及政府分管领导签署意见一并报省新农村办备案。同时,项目申报表封皮、专项资金补助项目表、项目审核表、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专项资金补助项目汇总表等都要加盖相应的公章;申报表要一式四份,省、市(州)、县(市、区)、村各一份。

3. 开展项目前期论证和风险评估。要求市县对辖区内重点村申报的项目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前期论证和风险评估。论证评估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保障;项目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保障;项目竣工后续管理和发挥效益状况;项目实施责任主体和管理机制建立情况;项目实施可能出现风险防控和规避有关问题情况。同时,确定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部位,要实行重点跟踪管理。

4. 精确做好项目预算。今年申报的项目各地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做好项目预算,避免项目盲目做大,自筹资金配套不到位,造成项目规模缩水;同时也要避免项目预算过小,造成专项资金有结余。今年省里专项补助资金每个村41万左右,加上自有财力,各地一定要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确保项目申报科学、准确、合理。各村配套资金要尽量达到15万元以上。新建的围墙大门,各地可推广砖砌院墙,打好地梁,防止冻裂。水泥柱艺术围栏由于不挡视线,不宜推广。彩钢瓦、水泥板、铁栅栏、铁丝网、绿篱等围栏不准申报。围墙大门要坚持以改造为主,对现有围墙要穿衣带帽、整治整修,充分利用原有墙体,降低单位造价,增加建设规模,同时,建设时要适当考虑绘制文化墙。

5. 科学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在项目申报时,要做好与当地财政、环保、土地等部门的工作衔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和配合,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申报阶段,确保项目一次申报、一次成功。省里复核检查时,要尽量少调整项目。全省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要求做到3个百分之百,即:项目要百分之百开工,到年底之前要百分之百竣工,项目验收之后要百分之百专项资金兑现到位。总体安排,2016年2月末前完成项目审批,5月末前完成项目招投标,10月末前完成项目建设,11月末前完成项目验收,12月末前完成专项资金兑付。专项资金不准结转下年使用。

6.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农村民生改善,责任重大。因此,抓好项目申报对于确保全年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至关重要,同时也涉及到专项资金科学使用、科学管理和新农村项目建设平稳运行。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精心组织,科学安排,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三、切实加强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管理

应该说,这些年在省市县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全省新农村专项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总体平稳,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尽管如此,但我们决不能放松这项工作。

(一)充分认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重大责任。一是项目资金使用不了,躺在账上呼呼睡大觉,政府要追责;二是贻误战机,项目迟迟不能开工,当年完不成建设任务,容易被追责;三是程序不到位,手续不健全,建设不规范,比如没有履行招投标、预决算、工程验收等手续,也是不小的问题;四是工作指导不到位,出现“打太极”,“出空拳”,不作为,乱作为,也是不允许的;五是基层出现挪用专项资金,违规建设项目,违法违纪问题,可能出现连带责任。这就是新形势、新要求。

(二)严格规范管理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从新农村情况看,必须加强10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一是严格执行民主决策制度。就是刚才讲的村里项目申报履行的相关程序,以及实行的五步工作法等,必须严格执行。

二是严格履行项目审核审批制度。从申报到审核,从抽查到调整,从报政府审批到省里备案,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三是严格执行项目预决算制度。包括项目建设的风险评估和前期论证。确保项目实施精准科学,挤出水分,不留空间,从项目审批阶段就防范出现风险。每个项目开工之前都要有预算,搞好实地测量,并做好项目可行性评估。同时,项目全面竣工之后及时搞好决算。

四是严格履行招投标制度。各重点村要按照当地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需要履行招投标手续的,抓紧履行招投标手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招标方式,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招投标时,可邀请当地纪检监察、审计和财政部门参加,加强监督。招投标工作要以村为单位进行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各级新农村办工作人员不准利用职务之便插手、干预或承办招投标工作,更不允许以县为单位将所辖的各重点村项目捆绑打捆统一搞招投标,防止出现因局部因素影响全局进度、年末完不成建设任务,基层干部参与不进来、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干部营私舞弊、不廉洁问题。但是市县必须要加强工作指导,不准出现工作不负责、指导不到位而影响招投标质量和进度。同时,要履行好环评手续、用地手续,以及其他方面的财政评审。

五是严格履行项目竣工验收制度。对于完工的项目,要及时组织有关领导、部门、专家和村民代表进行项目验收,评价项目质量和规模,审查资金使用情况,做出验收评价意见。

六是严格执行资金兑付报账制度。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在乡镇财政所(分局)实行报账制,严格防止白条入账。

七是严格履行跟踪检查制度。根据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意见,省级专项资金和项目监管必须做到100%到位,不能有任何的纰漏和打折扣的地方。每年要搞好3次检查:年初,对申报项目要与重点村进行现场对接和实地检查,对申报项目提出合理调整意见。年中,要深入到项目建设现场检查,督查项目进度,跟踪项目手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年末,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检查进度,查看质量,查阅账目,总结工作。市(州)和县(市、区)要切实履行好本辖区内专项资金管理职责,要检查到位、工作到位、服务到位。

八是严格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各地要对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相关材料包括:申报材料、绩效评价表、评价报告、佐证材料、相关会议记录、工程项目材料和相关账目等纳入到新农村建设档案。档案要有专人管理保存,不能丢失,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制度执行。

九是严格执行项目后续管理制度。各地在加强项目建设监管的同时,要着力建立项目工程日常维护、安全管理、保障运营的长效机制。并要落实到责任人形成常态化管理模式。对于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要积极组织搞好资产移交工作,履行好相关手续。

十是严格执行绩效管理制度。按照省财政的要求,从2012年开始,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到省财政预算管理的重点项目,明确各级农业部门为项目的主管部门,各级财政部门为财政资金监管部门,各重点村为项目具体实施单位,并确定县(市)农业部门与财政部门负责重点村的项目绩效管理,省农委与省财政厅负责县(市)的绩效管理,各地要严格按照绩效管理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各尽其责,各负其职,切实做好绩效目标制定和绩效管理工作。

准备的绩效材料有:目录、绩效报告、整体绩效目标申报表、项目验收及绩效评价表、省财政拨款指标文、本级新农村建设统计表、重点村项目建设绩效情况统计表、重点村生态环境情况说明、农民满意度调查表、重点村项目申报书、补助项目账目和票据,以及中期检查、专项检查等形成材料,以村为单位将资料装订成册。同时,各地要将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汇报材料、领导讲话、制度文件、建设规划、工作方案、检查评比、调查报告等,作为绩效评价佐证材料一并装订。

今年全省的绩效检查工作开展的比较早,于2015年12月7日,省农委就做出了部署,2016年1月12日,省政府绩效办就要来省农委进行检查,同步省审计厅要对1.8亿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为此,全省各地要抓紧做好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验收和绩效管理等各项准备工作。总的步骤是:11月末前重点村搞好自查,12月8日前县(市、区)自行验收,12月16日前市(州)搞好全面验收,并形成综合报告报省,12月末前省里进行抽查。我们要按照这一工作节奏,抓紧组织,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三)经常开展项目检查和专项治理工作。今后,省里定期或不定期对重点村项目建设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专项治理。重点检查和纠正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申请、分配、拨付、管理、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利用资金、项目管理权,贪污、受贿,谋取私利;项目申报弄虚作假,套取和骗取财政资金;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违反政府采购及招投标管理规定;资金拨付不足额、不及时,滞留、延压项目资金;未按规定时间启动项目、未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和其他等违规违纪问题。

(四)切实抓好未完成项目建设工作。今年初,省财政和省农委联合开展的涉农资金大检查和专项治理活动,全省2014年以前有31个项目没有完成建设任务,通过各地努力,在7月末之前,就完成了29个项目建设,并搞好资金兑付。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有些地方克服了重重矛盾和困难。2015年全省重点村共建设606个项目,到目前粗略统计,大体有10个左右项目没有开工,主要是规划调整、土地征用、履行招投标手续等方面原因。还有10个左右项目不能完工,主要是项目调整、地势不利、招标流标等原因。年末前,有个别地方资金兑付可能还面临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一是对没有开工、完工和资金兑付的,省里进行约谈;二是给予必要的通报;三是上报出现问题原因的说明书;四是要求没有开工、没有完工的,必须在2016年7月底前全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和资金兑付工作。

(五)严明工作纪律和有关规定。在专项资金使用上,要专款专用,及时拨付,不准截留、挪用和串项、串村使用专项资金,更不准将专项资金用于发放工作经费、职工福利等;在项目建设上,既要及时开工,又要严格履行程序,既要注重工程进度,更要注重工程质量,防止出现因工程质量不达标而承担责任问题;在建设主体上,要坚持以农民和村“两委”为主,乡镇和有关部门积极提供支持和帮扶,但不准插手干预工程和项目建设。再次强调:各级新农村办公室及其工作人员不准利用职务之便介绍、插手、干预或统一组织工程项目建设;不准索要或收取重点村、工程承包方、材料供应商等各种钱物;不准出现不履行工作职责、程序和对上虚报、瞒报等问题,对于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省里报告。这是硬性规定,省里和地方的同志都要严格遵守,加强自律。

四、全力做好2016年新农村建设工作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新农村建设重在打基础,具体要实施好10大工程,为后4年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一)实施新一轮重点村建设工程。依托省里专项投入,着力推进435个重点村建设。重点村要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电视、通信息网络,开展改住房、改围墙大门、改排水、改厕所、改圈舍、改储粮仓,建校舍、建村部、建卫生所、建文体场所、建农民科技夜校、建垃圾处理场,推进美化、绿化、亮化。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推进新一轮重点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各地结合建设农村产业区、农民居住区、文化休闲区、旅游观光区、公共服务区等,进行深度规划、精细规划和科学规划,重点村规划现在就要启动,2016年6月份前完成,规划组织和费用由县(市、区)和重点村自行安排。

(二)实施新农村建设完善提升工程。从2016年开始,全省有计划对2006年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示范村、重点村进行改造、完善和提升,明年完善提升500个村,其中包括今年评定的108个美丽乡村,明年申报创建的150个美丽乡村,同时,每个县(市、区)再选择3~5个村进行重点提升。提升内容:一是建立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机制;二是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日常保洁机制;三是完善农村绿化美化建设;四是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包括完善文化广场、建立宣传栏、丰富墙体文化、挖掘历史名人、保护古井古树等历史古迹、建立村史馆等;五是完善村级“一站式”大厅服务功能,主要是增加农村电子商务、快递、便民服务等;六是推动新农村与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七是积极推动农村连锁超市建设。完善提升资金由市、县两级专项资金投入为重点,乡村和农民投入为主体。按照上述要求,各地要进一步明确完善提升的行政村以及建设内容、资金保障等。

(三)实施片区和整体推进工程。从2016年开始,全省每年打造高标准新农村建设大的片区20个,每个片区5个行政村以上,每个市(州)打造2~3个,到2020年全省打造100个。片区建设要做到十统一,即:统一规划,分头施工;统一预留植树台,集中绿化美化;统一建设道路、排水沟,实现道路硬化、排水渠系化;统一改造围墙大门,实行庭院综合整治;统一改厨改厕,推广清洁能源和卫生厕所;统一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建设美丽乡村;统一打造文化品牌,注入文化元素;统一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丰富建设内容;统一整合投入,实行片区责任包保;统一建立设施维护和环境卫生保洁,建立村规民约。同时,选择领导重视、基础较好、投入较大的5~8个县(市、区)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行整县整市(州)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实施美丽乡村创建工程。2016年全省计划创建美丽乡村150个,按照清洁卫生庭院美、窗明几净室内美、植树栽花景色美、身心健康生活美、文明和谐村庄美等“五美”的要求打造5万户美丽庭院,按照庭院净、居家净、厕所净、畜舍净、仪表净的“五净”要求打造20万户干净人家。同时,各地要依托独有地理优势、特色旅游资源及人文历史传承,着力打造一批美丽精品乡镇、美丽乡村学校、美丽休闲健身广场、美丽休闲农业村庄、花海基地等,不断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容。省农委和省妇联要联合推动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活动。

(五)实施整县美化推进工程。各地要因地制宜,适地植绿,突出地方特色,鼓励农户在房前屋后栽植树木、栽花种草,公路两侧植树栽花,建立小庭园、小果园、小花园,营造各具特色的立体网络化的绿色居住环境,展现田园风光,体现郊野自然,最终达到“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自然景观效果。在2015年选择磐石市、通化县、梅河口市、集安市、辉南县、伊通县、长春市绿园区、四平市铁西区和铁东区、通化市东昌区等12个县(市、区)整体美化的基础上,2016年全省将推进整县美化24个县(市、区),计划新增长春地区德惠市、九台区,吉林地区永吉县、丰满区,辽源地区东丰县,通化地区柳河县,白山地区临江市,松原地区扶余市和宁江区,白城地区镇赉县,延边地区珲春市和安图县等12个县(市、区)为整县美化推进。2016年全省计划美化行政村2000个,自然屯7000个,打造花海旅游基地30个,美化农村公路10000公里。

(六)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一是各地要积极开展街路两侧丰富多样、积极向上的墙体彩绘,充分发挥民智民力,组织村中的“文化能人”,将农村民族团结、道德规范、设施农业、生态环保、村规民约、和谐社会等主要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展现“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面貌;二是进一步完善街路等公共建筑物的立牌命名,建立村史馆等;三是加大对古村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对古树、古井、古迹等历史遗产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和发扬,充分体现各美其美、各具特色。2016年全省继续开展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活动,计划打造300个文化品牌村,绘制农村文化墙10万延长米。

(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省各地要不断加强农村卫生管理,坚持不懈地开展春秋两季农村垃圾专项整治活动,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深入实施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2016年省里将按月调度各地农村环境整治情况,重点推进全省1/5县(市、区)实现农村环境总体达标。同时,各地要继续推进村规民约制定和完善工作,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八)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工程。各地要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实现全覆盖或重点突破的目标要求,2016年,省里将推进农村公路屯屯通、农村安全饮水、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整体推进村级组织“一站式”服务群众平台、建设农村文化小广场、行政村科普视频终端机、行政村健身器材配套、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庭院综合整治、农村绿化美化村屯、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农村环境整治整镇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农户安全储粮科学储粮等15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明确建设规模、投资计划和建设目标,搞好调查摸底,及时跟踪调度,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九)实施合力共建帮扶工程。2016年省市县三级要落实好435个重点村帮扶工作责任,保证每个重点村有1名领导、1个部门单位、1户企业的“三对一”帮扶。要全面落实帮扶资金、帮扶项目,指导编制村庄规划,搞好产业开发,发展集体经济,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强化民主管理,增强引领带动能力。

(十)实施新一轮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2016年全省将完成培训任务2000名,其中村干部1200名,合作社带头人800名。对全省15个贫困县、1500个贫困村,每村至少培训1名村干部或1名职业农民,实现对贫困村培训的全覆盖。在搞好培训的基础上,结合2016年村“两委”班子换届,进一步总结和推广能人治村、项目支书带动新农村建设典型,进一步创新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和建设模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五、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水平

我省新农村建设已经转入全面攻坚期,无论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还是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以及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同步建设、全面发展,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把新农村建设摆到建设美丽吉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的高度,精心谋划,科学推进。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工作队伍,增加工作经费,完善办公条件,振奋精神,主动占位,当好参谋,强化指导。要积极增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确保随财力增长不断加大投入,抓好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及时总结和推广新农村建设新机制、新模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积极组织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和各类座谈会,加强工作研究,树立推广典型,不断增强工作动力。要不断强化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素质,展示成果。要积极推动各项学习和考察活动,省内要相互交流学习,省外要不断开拓视野,丰富思路,完善提高。要积极争取人大、政协视察调研,提高重视程度。要加强评比表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比学赶帮超氛围,不断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省新农村办 供稿)

研究性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项机制探讨

[摘要] 本文简述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比较详细地探讨移民安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机制。

[关键词] 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社会主义新农村;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22. 023

0引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时空配置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区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体现,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国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外迁安置移民23万人,将要建设起2 000多个新的居民点。把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移民安置点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可以快速实现部分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无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移民安置区建设都涉及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工作,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亟需构建移民安置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机制。

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也可以说,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变革),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移民安置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有良好的体制、机制作保证,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构建移民安置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融合机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一五”规划全面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乡镇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湖北和河南两省也相应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量化体系和优惠政策。目前,丹江口移民新村建设的指导思想都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开拓创新,提高发展能力,改善生活水平,展现农村新面貌。这实际上已经将移民新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合为一体。如果从中央到地方明确移民新村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合,明确移民新村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而且将其条文化、政策化,那么移民新村的新农村建设会如鱼得水,会更加顺利。

2构建移民安置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融合机制

一方面,国家在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时,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各省在执行这一历史重任时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另一方面,为妥善安置好丹江口库区移民,国家采取了一些特殊政策和各类补偿、补助政策,两省政府也出台对移民和移民村建设的倾斜扶持政策。我们应该构建移民新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融合机制,整合扶持政策、整合涉农资金、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整合政策和整合资金,用于移民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绿化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使移民新村的新农村建设标准更高,更符合人们的期盼和要求。

我们还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3构建移民安置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融合机制

安居才能乐业。要把所有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区全部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构建移民安置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融合机制。移民新村建设要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组织、科学施工。按照布局合理、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生活方便、饮水安全、环境优美、住房适用、设施配套的总体要求,把移民新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一次规划到位,力争将移民新村一步建设成在硬件上能起示范作用的新农村,逐步将所有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4构建移民安置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效协调的融合工作机制

高效才能高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等,要构建移民安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效协调的融合工作机制,为移民安置区与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和领导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移民安置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把移民安置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融为一体,做好移民安置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助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形成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增强工作合力,防止推诿扯皮,确保移民安置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高效有序扎实推进。

5构建财政支持移民安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移民安置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支持资金也需要长期稳定的增长。国家应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南水北调移民政策,使移民能长期共享调水收益成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库移民,与其他水库移民相比,时代背景、水质要求、环境容量、移民心态等大不一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淹没库区农民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价值设施等投入,没有将其全部纳入水价成本中。未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调整水价,其水价提高的收益,库区农民和移民难以从中受益。要对库区农民和移民的长远发展进行经济补偿,探索解决库区农民和移民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问题,研究“投资型”移民政策,将淹没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价值设施进行评估,加上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作为股份,参与水源工程建设,使移民和水源工程业主形成利益共同体,长期共享调水效益,移民区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为股东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

对于移民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点项目,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争取更多国债资金和信贷资金投入移民新农村建设项目,尤其是争取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

要创新思路,从财政、金融、土地、产业、税收等方面研究制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逐步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6构建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移民安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帮扶机制

移民安置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仅靠农民自身力量是不够的,仅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也是有限的,必须充分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引导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移民新村和新农村建设。(1)建立部门帮扶制度。有关单位要在资金、技术信息咨询、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帮扶,进一步调动移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2)建立社会事业部门对口帮扶制度,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移民的服务。(3)开展“富村与穷村结对创建”活动。由村两委班子组织富村的发展能人、种养能手到穷村帮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4)开展民企帮村活动。选择一定数量有较强经济实力、热心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以补助物资等办法,对口帮扶支援一定数量的村庄,捐资兴办社会公益事业。

7构建合理有效的移民建设人才机制

移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我们要构建起丹江口库区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机制,为丹江口库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人才机制不健全、就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个合理有效的人才机制,是一项事业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保证。

对于当前的南水北调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味着整个农村的知识体系和人力资本结构将要发生重大改变,持续地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并不断改进其质量,有赖于一个完善的人才机制。正确地设计并且有效地执行好人才机制,有利于把丹江口库区农村庞大数量的人口转化成为庞大数量的高素质劳动力,为丹江口库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丹江口库区移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可以着力培养农村经纪人、文化带头人和年轻当家人3种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一是培养“农村经纪人”。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组建各种产业协会,带动农民种植反季节蔬菜和经济作物,实现优势产业的规模化生产,解决农民生产“种不好、养不好、管不好、销不好”的问题,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二是培养“文化带头人”。培养村级文化活动骨干,结合自身所学所专,充分利用劳动空隙时间,组织群众开展婚育、法制、礼仪等专题讲座。三是培养“年轻当家人”。各级党组织要紧紧抓住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这一关键,坚持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切实解决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

8构建移民利益表达与民主决策机制

移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内涵,指广大移民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和方式,把自己的态度、情绪、想法和意见向社会、政府表达出来,以实现和维护自身合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利益的机制。利益表达机制的功能,在于为移民提供反映自己利益要求的常规性途径,让各种不同意见和对立性情绪尽情地发泄出来,避免它们不断累积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丹江口库区移民新农村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更需要广大移民的积极参与。而要调动移民的积极性,发挥移民的主体作用,使新农村建设在符合移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前进,关键之一是要建立健全移民利益表达机制。移民是新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只是宏观思路,具体到各个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实施,移民不仅有知情权,更应当有选择权和自主权。哪些是他们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只有移民自己才最有发言权,也只有移民才更能为自身群体的前途负责。所以,要充分听取移民意见,使移民的利益需求得到有效表达、让移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以此激发广大移民参与建设的热情,保证广大移民创富活力的涌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智慧和力量源泉。

9构建移民安置区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稳定机制

移民安置区的和谐稳定,是做好移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根本保证。要把握和处理好移民搬迁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构建移民安置区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稳定机制,为加快移民安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稳定保障。要充分认识移民群体的特殊性和移民稳定工作的艰巨性,切实加强对维稳工作的领导,落实稳定责任,及时解决移民遇到的各类问题,努力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移民稳定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原则。要妥善解决移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稳定因素,切实维护安置区和谐稳定。移民办领导要经常组织工作组深入移民村,对容易引发移民群众群体性、非理性上访的潜在隐患,进行一一排查,造册登记,并针对案件的性质进行合理引导,有的引导到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解决,有的引导到法院进行依法依规裁决,并保证各类案件都能够就地及时得到解决,为移民新村建设提供根本保证,使移民安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10构建培育新型农民,激发农民创业精神的长期有效机制

培养新型农民是移民安置区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只有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建立移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创建移民自己美好的家园。一是启动移民青年培训工程。制定移民青年培训规划,在一段时间内分期分批对全部移民青年进行新农村专题培训,提高青年移民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实施“移民知识化”培训工程。组织移民参加农函大学习,举办针对性强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大部分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三是组织移民参加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产业工人。建立移民培训转移就业促增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管理和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移民转移就业的社会环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制定政策帮助他们因地制宜,灵活选择项目,或者通过股份合作、集约经营、筑巢引凤等形式发展经济,鼓励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移民安置区生产力水平,设法激发移民自主创业的精神,走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道。

作者:石艳红

上一篇:交通质监廉政文化论文下一篇:帝国时代世界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