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21世纪,知识创新已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方面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彰显自身的特色,为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论文 篇1:

我国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其策略

摘 要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在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具有学科、平台、区域和国际化的优势,当前发展迅速,但需要避免若干办学误区,明确面向行业中高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开展教育培训,结合自身优势确立发展定位,通过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差异化的高层次发展战略,强化继续教育内涵建设、引导开展教学创新,加强教学支持服务,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厘清继续教育管理和各办学主体职能,加强全局统筹和品牌认证,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继续提升继续教育质量。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教育质量;功能定位;发展策略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得到显著提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充分肯定了大学在发展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大学开展多种形成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我国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和未来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在继续教育领域中,研究型大学是否可以胜任高层次、高水平、高效益的继续教育项目,能否在全国继续教育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是当前高等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

(一)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通常根据不同的科研规模和学术水平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等类型。其中,研究型大学是指“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应用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国家安全和科教兴国战略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学”[1]。

大学继续教育也称为高校继续教育。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由各级各类高校承担的,针对离开学校教育体制后的人群进行一定内容的教育活动,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职责对外的补充和延伸[2]。也有研究者提出,高校继续教育即为普通高校等教育机构所开办的,以离开正规教育的在职成人为教育对象,对其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升的一种高层次教育形式[3]。可见,大学继续教育是一个区别于大学正规教育的概念,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有显著不同。

结合我国教育体制的实际情况,大学继续教育可以根据不同的办学主体或办学类型进行细分。前者可分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院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等举办的继续教育;后者可分为包括普通高校夜大学、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等在内的学历继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和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在内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近年来,大学继续教育正在面临体制、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转型[4],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向非学历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的转变。

综上所述,我国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可以定义为由以研究为首要目的、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的高水平大学主办的,面向已经脱离学校正规教育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在职从业人员开展的,以学习者知识更新补充、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高层次教育形式,尤其是非学历继续教育。

(二)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定位于行业中高端人才培养

研究型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过程,积极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高质量的精品教育培训,实现行之有效的社会服务。继续教育的作用发挥充分利用了研究型大学强大的专业学科优势,包括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完整的学科体系,不仅在学历学位教育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且对在职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也积极促进了科研理论成果的应用转化。换言之,继续教育兼有研究型大学的三大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学科对应着庞大的行业,如公共管理学科对应党政管理系统、工商管理学科对应工商管理领域、教育学科对应教育行业、法学学科对应司法行业、医药学科对应卫生系统、建筑工程学科对应建筑系统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大专以上学历已成为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最基本学历的要求,那些专业化要求较高的职业,如教师、法官、医生等,硕士以上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在当今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从业人员已有的学历教育已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继续教育成为他们未来事业发展的必要环节。而这类继续教育必然是基于大专、本科之上的,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因此也必然成为站在学术研究最前沿的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

研究型大学往往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学校文化底蕴深厚,这些是其他教育机构和普通高校无法比拟的。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应发挥全日制教育的学科积淀,面向优势行业的高端领导者或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融入学校文化,能有效幫助学员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升前瞻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另外,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产学研一体化是现代高等院校发展的基本特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能更好地培养行业中的综合技能型、复合型等高端人才。

(三)整合资源,定位于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不同于高职高专的职业技能培训,是针对中高端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因而要突出“教育”的特质。一个现代型的中高端人才,需要拥有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眼光、批判性的思维、较强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才能形成创新能力,推进事业的发展。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多学科门类齐全,可以突破专业学科的限制,提升优秀人才的综合型素质。例如,在医学继续教育中,不仅培训骨干医生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还应充分利用人文社科资源,用人文思想武装新一代医务工作者的头脑;在公务员继续教育中,不仅要让他们掌握最前沿的党政管理理论、方法和知识,也要向他们传授宏观经济、国际形势等知识,使他们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有更广阔的视野,成为反思型、创新型领导者。

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将继续教育的资源充分整合,组织继续教育部门与大学各个专业学院、党政部门、学工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进行通力合作,向学员提供丰富的、一体化的教育培训,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平台。同时,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培训市场开放,能在大学与各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洽谈合作的过程中,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联系,促进各方信息交流,成为大学与地方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通常情况下,研究型大学在其所在区域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会承担区域发展的重大项目和人才培养任务,从而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规划和战略,与区域地方协同创新、共谋发展。在推进区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是人才培养。因此,研究型大学必须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功能,将其科研成果融入到继续教育中,通过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以服务区域,推进地方的有序发展。研究型大学理应成为其所在区域各类在职从业人员的重要培训基地,立足地方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引领地方及区域经济升级、转型与发展,从而使继续教育事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和促进力[5]。

此外,研究型大学與海外著名高校保持了长期合作,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从而建立了学术交流与资源合作的国际渠道。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引进网络大学、大规模在线教育课程、国际间视频学术会议等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应用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来自本国、本区域的人才培养需求,不断适应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国内研究型大学与国外大学之间多元化交流与合作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继续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关标准也在日益完善中,研究型大学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和应用中,实现与国外同行接轨。通过继续教育,学员可以获得境外高校的继续教育证书、提升职场竞争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也提升了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与误区

(一)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正在快速发展中,办学热情持续升温,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呈现出以下特征。

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相互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正在拉大。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双一流”高校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已经初步建立起完善的办学机制,学校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战略研究和部署,将继续教育视为同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些大学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引导下开展市场化运作,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进入了高端培训的快速发展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势头已经完全赶超学历继续教育,在业内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但部分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中,成人学历教育仍然占主体地位,非学历教育办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人事改革、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办学规范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有不少大学尚未对继续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和思考,缺乏主动开拓继续教育的市场意识,仍在被动地等待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指导性、扶持性政策,继续教育在校内被定位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而不被重视。

从办学项目看,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主要包括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自考助学班、普通预科生及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等,其中办学重点是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行业培训和国际教育培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继续教育项目呈现出专业化特点,具有专业背景的大学充分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开展培训。有的大学继续教育队伍已经能独立开发客户市场,辨别市场需求以制定项目,充分满足学员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要求,但也有一些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勉强维持原有项目,较难开拓新项目。

从办学机构看,一些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从专门的继续教育学院扩展到其他专业院系,校内呈现出百花齐放。各个办学机构纷纷意识到社会对高校教育培训资源的需求,推出面向特定行业的非学历培训项目,尤其是很多大学的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专业学院利用自身的专业和师资优势,主要面向社会提供相关专业的短期培训课程,推出各类专题培训班,精心打造教育品牌,得到了社会好评。

从校内管理体制看,有的研究型大学专门成立了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实施继续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管办分离体制,继续教育学院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被剥离后成为实体运作项目的办学单位。而继续教育管理部门代表学校行使对继续教育的监管职责。但也有的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沿袭原有的办学和监管的双重职能,既是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同时又是继续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

从校内外资源共享看,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中,学历与非学历项目已经开始融合。一些研究型大学建立了校内各类教育的衔接通道,网络学历教育优质的课程资源同时服务于普通全日制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与面授教育有机结合,开展混合式教育。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部分大学建立了继续教育资源联盟,开展了一些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互选。还有一些大学将部分继续教育课程向社会开放,如中国大学的MOOC网站集成了众多高校的千余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学习者注册可在线学习,通过考核后获得课程成绩证明,并在取得学历继续教育学籍后,可免修相应课程,获得学历教育学分,形成了学习成果转换的雏形。

(二)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若干误区

1.办学定位不准,以创收为导向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把继续教育作为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把研究成果推向企业和全社会,成为了大学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6]。但国内部分研究型大学对于继续教育的定位还不十分清晰,将继续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边缘位置,缺少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把继续教育看做学校的“副业”和“创收项目”,盲目推行市场化、产业化[7]。在“重收益、轻质量,重规模、轻内涵”的价值观引领下,部分继续教育从业人员为了提升培训业绩而开展虚假宣传,夸大培训效果,过度开展业务营销,脱离了大学人才培养的初衷和质量把控。培训项目对学员的专业、层次也不需要任何资质要求,缺乏统一严格的准入机制和标准,虽然形成了较大的校友数量,但对于大学的社会美誉度提升效果甚微,甚至产生消极影响。

2.内部管理体制不顺,市场运行机制落后

从当前国内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看,多数仍为管办合一的体制,即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专门的办学单位,履行大学继续教育全部的办学职责要求,同时又作为管理部门,对继续教育办学开展自我监管,集“运动员”和“裁判”于一身。这种体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当前来看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弊端,继续教育学院缺乏外部管理的有效约束,内部容易产生权职不清的问题,教育质量控制无法彻底推行。同时,继续教育学院垄断了大学所有的继续教育,缺少专业学院的学术支撑,不利于调动专业学院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我封闭,容易导致校内继续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降低办学效益。

继续教育的需求特点决定了市场运行机制必须做到“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学员满意为目标”,实行“市场化、企业化、成本核算、自负盈亏”的灵活运行模式。但目前部分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仍按照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模式运行,根据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实施教育,靠政策来维持生源,缺乏激勵机制,更谈不上主动研究服务对象,做好市场需求调研,难以把握对企业和社会快速变动的需求,从而造成办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

3.继续教育结构失衡,缺少顶层设计

国内的大学基本都将本专科成人学历教育列入到继续教育中开展统一管理。在特定时期,这种补偿性学历教育发挥了重要到作用,支持了全日制教育发展。但现在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型大学举办补偿性学历教育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一方面,低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存在重复建设、大量过剩的问题,占用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满足成人快速发展的精神文化和素质提升需求的高层次继续教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优质资源共享程度低,供给严重不足[8]。

在人才培养方面,部分研究型大学习惯于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缺少专门的继续教育顶层设计[9],存在非常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仍然偏重于传授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缺乏成人学生所需要的应用性知识,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方便灵活、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质量得不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10]。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差异化的高层次发展战略

研究型大学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出发,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围绕创新驱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学校的教师、资源、科研和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合作力优势,依托专业学科优势,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努力将自己的精品培训项目打造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继续教育品牌。

研究型大学可以因地制宜,拓宽培训业务范围,在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培训项目研发、教学方式方法、现场教学、教学支持服务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占据培训市场的制高点,同时提升培训产值绩效,实现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形成差异化优势,避免和其他大学以及社会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开展恶性竞争。

(二)强化继续教育内涵建设,开展教学创新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应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业人员资格认定、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等多方面改革,加强继续教育内涵建设,通过与行业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了解学员对高层次继续教育的需求,课程开发朝着综合性和跨学科方向发展,尽可能提高课程知识体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使受教育者能迅捷地适应变化中的世界[11]。

继续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是师资质量,这也是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应通过不断补充吸收各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型领导干部,扩充师资队伍,形成以校内教师为主体、适当选用校外优质师资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为加强对师资质量的把控,研究型大学需要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教师的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师资库,推行符合继续教育发展的师资准入机制,对教师开展资质审核。推行新师资试讲制度,对试讲后拟录用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内容包括继续教育基本情况、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意识形态把控等,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在一些重点以及公共学科领域,可以充分挖掘本校教师的资源优势,组建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专职教师培养、晋升、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或支持专职教师参加院级教研活动、外出进修学习、学术交流活动等,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研究型大学在开展继续教育过程中除了教师自身不断更新继续教育内容,同时也需要管理部门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着力探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突出继续教育内容的前瞻性、实用性,如引入现代化、数字化信息技术,通过翻转课堂、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让学员成为课堂的主角,增加学员的课堂参与度;引入结构化研讨,引发学员主动思考;创设圆桌对话、论坛以及产学研对接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员就行业困惑、发展瓶颈、创新难点开展深入探讨,并提出可行性运行方案,为社会合作提供有效路径;开发适应教学主题的现场教学基地,安排学员在体验中学习,促进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三)加强教师教学支持服务,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由于继续教育工作内容的复杂性,要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师提供贯穿继续教育全过程的教学支持服务。在落实教学任务前,预先做好与教师的教学内容对接,提前将培训班授课背景资料和学员需求提供给教师,使教师能更好地联系当地实际开展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有条件也可以在项目实施前发起案例征集活动,力求将学员最渴求的案例知识引入课堂,促进学员对问题的思考。课后及时向教师反馈学员的教学评价,促进教师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研究型大学也可以组织专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与负面评价较多的教师及时沟通、督促整改,通过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形成高质量总结报告。

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也需要同步提升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質,使之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量身定制的能力、与他人交往与协作的能力等基本素质。首先,需要把握入口关,对报名人员实行准入制,建立相关的从业资质标准,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估,达到标准后才能获得从业资质。定期进行考核,建立从业人员奖励与淘汰机制,做到优胜劣汰[12]。其次,需要定期开展自身培训,从业人员要坚持学习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大学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培训,内容包括继续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交流和沟通知识、从业人员工作理念、培训市场研判方法和能力、教学研发能力、相关的法律法规、项目管理及运作流程规章等。此外,继续教育虽然具有较强的市场化属性,但其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符合教育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所以也需要从业人员顺应继续教育规律,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深入开展科学探索与研究,促进继续教育理论体系发展丰富。拥有一支兼具市场意识和教育背景的专家型培训团队,是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厘清继续教育管理和各办学主体职能,加强全局统筹和品牌认证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要推动学校承认并重视继续教育在大学中的作用,把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进程中[13],使继续教育能获得与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等对待。在继续教育管办分离体制中,主管部门要对各个专业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的继续教育项目进行宏观管理,构建培训品牌项目认证机制。专业学院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开展特色化教育培训,重点体现本院专业和学科特色。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学校继续教育办学直属单位,在综合性、交叉性基础上突出项目亮点和办学特色。

1.主管部门做好全局统筹,构建品牌项目认证机制

大学主管部门要做好全校继续教育项目的宏观规划和全局统筹,实行指导价机制,推进项目招标制度,避免各办学主体恶性竞争,推动合作研发一流引领、学科交叉、强竞争力的高端项目。同时也要针对教育培训项目趋同问题,积极推进培训品牌项目认证,包括规范项目审批流程、授予品牌特许证、明确品牌宣传使用权,建立培训品牌年审和抽查机制,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估,全面启动继续教育督导工作,确保继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14]。

2.将专业学院作为继续教育专业化的承担主体

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需要师资队伍专业化、课程设计专业化和理论研究专业化,这些都是以知识含量极高的专业学术背景为前提。专业学院拥有优质的师资队伍,掌握着该领域最尖端、最前沿的研究能力,具备开展继续教育专业化的先天优势,理所当然是研究型大学在特定行业开展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在开展专业化继续教育时,专业学院能迅速将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继续教育内容,针对学员需求开发针对性的项目和课程方案。

3.发挥继续教育学院的综合性优势

作为开展继续教育的专门机构,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充分利用灵活办学的机制,举办综合性较强的继续教育项目,发挥综合性优势。与专业性继续教育相比,综合性继续教育可以融合各个专业学院的师资和学科优势,尤其是交叉学科领域,通过多个学科的学习,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符合当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培训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培训市场。同时,继续教育学院也可以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开展继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为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改革起到示范作用。

随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不断推进,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充分发挥专业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各自的办学优势,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彰显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继续教育新模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周其凤.研究型大学与高等教育强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

[2]劳逸媛.历史视野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内涵、贡献和走向[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4):26-32.

[3]张静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4]余晋.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2):10-12.

[5]祝怀新,柳樨.发挥区域优势 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发展[J].继续教育,2013(2):3-5.

[6]王慧芳.高等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中外名校个案研究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7]林安春.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1(2):10-11.

[8]马勇.问题与路径: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7(5):4-7.

[9]吉喆.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方向、困难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6(11):133-136.

[10]蒋开球.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几大误区与出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2(7):6-9.

[11]祝怀新.终身学习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职能探析 [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58-62.

[12][13]祝怀新.论大学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63-68.

[14]柳樨,郑燕芬,祝怀新.高校教育培训品牌项目认证机制的构建[J].继续教育,2014(1):21-23.

作者:祝怀新 马羽安 龙必勇 张瑜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论文 篇2: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定位与思考

摘 要:21世纪,知识创新已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方面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彰显自身的特色,为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定位

一、研究型大学的内涵

研究型大学发源于德国,19世纪初,以洪堡为代表的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办者们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奠定了研究型大学的思想基础。19世纪后半叶,这一办学理念引进美国,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发端的重要标志。

所谓研究型大学,按卡内基教学基金会的解释,是指那些给研究以优先权、开展高层次研究并以拥有可观的教育经费体现其核心竞争力的大学。国内学者王战军认为: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

研究型大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的领航者,是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高教系统中最受关注的一个学校群体。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以知识创新为己任。尽管研究型大学在各国大学中所占比例只有3%-5%(占本科以上院校的5%-8%),但是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中坚力量,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不仅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成果,而且还能培养出大量的学术大师、政治领袖、文化名流、经济精英。

二、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一)研究型大学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浓厚的研究氛围

从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可以看出,研究型大学区别与普通大学之处在于:具备较强综合实力是研究型大学的基本属性,也是一所大学是否能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求。研究氛围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氛围,是组织文化在研究型大学的内在体现。

(二)具有解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重大关键问题的能力

研究型大学不同于一般大学之处,就在于在办学目标上存在差异性。研究型大学要在部分领域能瞄准国际发展前沿,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解决其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部分研究型大学原隶属相关部委,具有很强的行业办学特征,而短期内这一办学特征还会保持,成为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研究型大学与地方的高关联性,使之承担起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

(三)具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学校的声誉与办学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柯南特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代的教师质量。研究型大学一是具有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物,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资金获得者等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二是有一个整体实力强的师资队伍。

(四)研究型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

无论是教学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都具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责任,但其人才培养的重点有其差异性,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应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其主体,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的重任。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处于“金字塔”的顶端位置,它通过高层次精英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教文化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继续教育的现状

现代继续教育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美等国,我国的继续教育则是在改革开放后兴旺起来的。发展到今天,继续教育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而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从人们主动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更新,专业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三种类型,而这些主要由高校承担。

如今,不管是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还是科研教学型大学,都在大力發展继续教育。高校通过兴办继续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也满足了社会公众对继续教育的强烈需求。还给高校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也扩大了高校的社会影响,增加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继续教育部门,而且越是名牌学校,由于知名度的影响,继续教育办得越红火。但是研究型大学由于在开展继续教育过程中,没有确立与自身相适应的办学定位,以至失去了办学特色。

(二)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对象不够明确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的功能。回顾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研究型大学,其继续教育定位于高等学历教育,培养对象为同一受教育群体,体现不出培养特色。其实,研究型大学应该与普通高校在对象上有所不同,应该侧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应侧重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2.人才培养类型单一

由于历史的遗留,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一直以学历教育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研究型大学缺少应对现实变化的准备,忽视自身办学定位的变化,忽视成人学习者的多元学习需求,没有积极寻求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及时开拓适合自身的教育服务市场,以至于面对新形势对研究型大学的新需求,准备不充分,滞后于时代对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多元期望。

3.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趋同,缺少自身特色。目前,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继续教育“同质竞争”将长期存在,研究型大学最现实的当务之急是确立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实现“异质生存”。由于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定位于高等学历教育,所以在培养模式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重学科本位轻能力本位,重理论学术轻实践应用,缺乏研究成人的职业性、心理上的成熟性、时间上的业余性、知识上的实用性等特点。同时在专业设置、开设的课程和教材、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也与普通高校趋同,缺少对自身特色的研究和开发,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四、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对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创办研究型大学应该是少数名校的一种战略选择,这类学校应该是经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有较为悠久的办学历史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院校。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要根据自身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站在国家科教兴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角度,立足自身传统、资源条件和学科优势,从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学校内部等层面合理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综合定位、功能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办学类型定位,等等。

(一)教育理念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精品培训

研究型大学开展的继续教育应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用技能,传播前沿知识,开展高端培训,力图保证培训项目出精品,使学习者从趋向于有用目标的动力中获益,使受培训者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对实际工作有用的技能。

(二)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

国外许多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采取“严进严出”的制度,学员参加继续教育必须经过测试,有创造潜力的人员才允许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否则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人才质量。借鉴国外的经验,也给我国研究型大学制订继续教育培养方案提供了很好借鉴。

(三)体现出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

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之路。世界上许多研究型大学在开展继续教育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增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研究型大学一般都积淀了深厚的校园文化,有独特的办学经验,但也存在着办学特色不鲜明,个性不突出的问题。因此,走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之路,关键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择优扶重”地发展继续教育,才能办好继续教育。

(四)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以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该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探索式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开设一些研讨式课程,充分利用研究中的新知识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发他们的思维。总体而言,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尽管处在不同的探索水平,但都是探索者、发现者、学习者,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也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

作者:李亚春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论文 篇3:

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在行业技术需求更迭和教育信息技术变革的双重影响下,推进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智慧化,可以降低继续教育办学成本、缩短继续教育教学周期、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更好地为所在行业服务。行业特色型高校继续教育的信息化路径要以行业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不断引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继续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行业特色型高校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信息化

1背景

行业特色型大学主要围绕行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具有本行业相对齐备的学科背景和专业设置,科研重点紧密围绕行业需要,科研团队具有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丰富实践经验。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在行业技术需求更迭和教育信息技术变革的双重影响下,其最终目的是:以市场与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密切对接所属行业、所在区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企业需求;通过信息技术,将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信息化、智慧化,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数据传递与资源共享,降低继续教育办学成本、缩短继续教育教学周期、提高教育质量,为所在行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2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面临的机遇

2.1“互联网+”催促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转型升级

“互联网+”推动传统行业创新升级,也推动着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变革。以信息化为路径、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行业需求为指引、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以成果互认为拓展,开展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在管理机制、办学定位、服务方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转型发展。

2.2“三教合一”促使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正面临着成教、网教、开放大学“三教合一”的重要转折点。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和GIS服务的新趋势,实施终端多样化、服务个性化、支付网络化的新型继续教育,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以学习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2.3“现代职教体系”助力行业特色型大学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信息化手段有助于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发挥其行业优势和职业能力培训经验,继续教育数据共享可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学分积累和转换,推动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远程教学、虚拟实验等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对接。

2.4“一带一路”为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开拓新的广阔前景

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继续教育领域国际化变革,有助于彰显高校行業特色。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继续教育目标应该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主动汲取国际经验,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增强产业融合,探索跨国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加强跨国合作与交流,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和技术的保障。

3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

根据“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以继续教育信息化理念为指引,以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为应用重点,逐步将信息化技术的成果和手段应用到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实现继续教育的信息全方位获取和共享,构建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的信息环境,实现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业务的管理信息化、在线学习与辅导和网络资源共融共享,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形式的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与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整体定位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

4现阶段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4.1各类应用系统建设及其移动化应用

开展包含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系统、在线学习测试系统、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等应用系统在内的信息化平台及移动端的建设。针对行业专题培训多的特点,行业特色型大学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在满足基础学习功能的同时,拓展学生服务通道。例如:移动办公、移动教学、移动迎新、班级查询、宿舍查询、班级通讯录、学籍查询、报到最佳路线查询、酒店住宿查询、学校周边环境查询等,实现移动平台支付、查询、身份认证等服务应用。

4.2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

在线教育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在线继续教育的关键。行业特色型大学想降低继续教育办学成本、凸显行业内专题培训的优势、强化行业专门人才培养特色,必须重视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全面提供多元化的自主学习形式,让继续教育的实施方式突破时间、空间和资源环境的限制。在线教育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课程、教学辅助资源库、数字图书馆等。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教学资源自主研发的同时,要加强校内外、校企间联动,引进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平和使用效率。在引进其他高校和专业机构的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应利用自身学科与行业优势,积极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建设既可以丰富学校课程资源,也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

4.3数据管理与应用

教育数据管理,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树立大数据观念,培养大数据思维,通过即时、全面、客观记录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的管理大数据,可以预测、分析行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趋势,对优化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要素的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更好地服务教师发展、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服务过程化评价,有深远的意义。继续教育的大数据应用,必须建立数据收集和应用机制、加强基础数据积累、探索数据标准化、完善数据生产与消费循环机制、注重隐私保障数据应用安全。继续教育大数据的结构可分为四层,从内到外分别是:基础层(继续教育基础数据)、状态层(继续教育装备、环境与业务的运行状态数据)、资源层(各种形态的教学资源)和行为层(继续教育用户的行为数据)。基础层数据主要包括继续教育师资信息、学籍信息、资产信息等,主要服务于继续教育管理者宏观掌握继续教育发展状态科学决策,一般是结构性数据;状态层数据主要靠传感器获取,主要服务于继续教育管理者掌握各项教学业务运行状况,优化教育环境;资源层数据主要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主要包括网络教学资源(以MOOCs、微课、APP、电子书等形式存在),也包括上课过程中产生的笔记、试题等动态生成性资源;行为层数据包括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数据,教师行为数据占主体,主要服务于个性化学习、学习路径建议推送、行为预测和发展性评价。

4.4一站式服务平台

行业特色型大学应基于服务对象,整合继续教育有关事项、流程、服务,从全局进行服务规划与服务渠道建设,规范事务办理和协同流程,统筹学校各部门服务资源向继续教育师生提供统一服务。通过建设线上一站式服务系统,促进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建设创新,实现服务流程优化、服务与模式多元、服务渠道畅通。具体业务流程可以包括:自助报名缴费、住宿安排、报表白助打印、申请开通校园卡(虚拟卡),为师生提供多维、主动、精准、个性、高效、便捷、一站式的的融合服务。

4.5管理创新与流程再造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继续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统筹规划、技术推进、管理应用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予以支撑。既要全面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的管理人员,形成一支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及维护服务的队伍;又要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培养一批熟悉并擅长现教技术应用的骨干教师,并形成示范和辐射。围绕信息化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继续教育组织机构还应成立事业发展中心,建立技术保障部,开展继续教育信息化评估考核制度,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全面纳入管理人员和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图2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组织机构框架图。

5结束语

行业特色型高校继续教育的信息化路径要以行业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不断引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继续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行业特色型高校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的能力。

作者: 陈宓宓 张坚强 肖琴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论文下一篇: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