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供销社改革的论文

2022-04-18

摘要:农村流通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流通组织创新、农村流通方式创新、农村流通政策手段创新、农村流通管理体制创新。农村流通体制建设需要系统的思路和有力的组织保障,政府必须扮演好改革主体的角色,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农民共同来参与,政府要建立健全流通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农村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基层供销社改革的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基层供销社改革的论文 篇1:

探析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但农村金融目前的问题还是非常突出,农村信用社更是“百病缠身”,对此我们进行了复杂而持久的改革。本文首先回顾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然后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并探析当前问题,最后提出下一步的改革对策,从而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信用社改革、产权制度、内部治理结构、监管体制、改革对策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践

1.2003年以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到中下贫农管理,又到农业银行管理的多次改革。中国农业银行在1979年恢复后,农村信用社成为其下设机构。1984年,国务院审批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这次改革强调农村信用社的“三性”,即组织上的合作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但恢复“三性”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还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指令式计划进行。90年代后,国务院要求农村信用社要逐渐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1993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4年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开始各自独立办公;199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3号),标志着农村信用社完成了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正式脱钩,并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托管。

2.2003年以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及评价

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个方案再次启动了农村信用改革的新一轮创新,试点工作在浙江等8个省进行,该方案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即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以及国家帮扶信用社。2004年8月底,将试点地区进一步扩大到了21个省市自治区。2007年8月,随着最后一家省级合作社的正式挂牌,我国新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这次改革在产权和管理权方面有很大的突破。首先是强调信用社的商业化、市场化,其次是将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了省级政府,权力的下放有利于因地制宜,但也增加了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性控制,同时容易引发信用社的道德风险。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分析和当前问题

1.产权制度和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方面采取多样化方针,各地区根据自身发展水平以及信用社自身状况来选择不同的产权模式: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少数地区实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具备商业银行模式改造条件的信用社可以选择合作银行模式在人口相对比较稠密或粮棉商品基地县(市),可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对其他还达不到条件的地区,可继续实行原先的体制,同时通过降格、合并等手段,对高风险信用社进行兼并和重组,并对严重资不抵债、机构设置在城区或城郊、支农服务较少的信用社,可考虑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

这样,我国农村信用社出现了三种新型的基本发展模式:农村信用社制度框架内重组模式、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和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各地都有不同选择。但在管理模式上,除北京、天津、上海外,各地基本上都选择组建了省级联社。

当前问题:首先,当前的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方面是一种混合产权模式,出资方主要是各级政府,监管方面还是以政府指导为主,产权没有明确的界定,信用社的性质还存有“官办”金融机构的迹象。

其次,在管理模式上,各省级地方政府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易于行政管理的联社模式,这造成了信用社不是对股东和社员负责,而是对上一级的联社负责,同时也伤害了农民参股入社的积极性。

最后,在股权设置方面,农村信用社的“非农”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排挤小股民和农民股民的现象,改变了信用社“支农惠农”的核心目标。

2.资金运营情况

(1)资产情况。2000年以后,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规模开始迅速加大,但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并没有完全达到国家8%的标准要求。从2004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再次出现增资扩股高峰,资本充足率有明显提高趋势,可以预见资本不足的问题不久将会得到解决。不良贷款近年来也有所好转,但由于大多数是属于历史积累,在短期内很难收回,这就使得各个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甚至有的地方超过了50%,成为信用社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

(2)负债情况。从目前信用社的负债总体来看,农民仍然是最主要的储蓄者,其存款额大约占到信用社总存款的70%。从存款流动性和结构来看,信用社保持较高的流动性水平,但流动性较高的同时也削弱了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尤其是上存制度限制占用了大量资金限制了放贷规模。

(3)盈利情况。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脱离出来后,一方面被转嫁了许多沉重历史包袱,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大,挤压了信用社的盈利空间,而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使得社盈利水平长期处于低位。

3.内部治理结构

(1)1996年中国农村信用社从中国农村银行脱钩后,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决定》要求,建立了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的核心治理制度。理事会负责日常事务的决策并向信用社经营层提出经营目标和战略方针;监事会负责对经营层的监督管理。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和监事会的选舉,理事会和监事会对代表大会负责。三会之间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相互制约。

农村信用社体系上自上而下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县级、乡镇级,该体系的采用自下而上的所有权控股方式。

(2)当前问题。首先,农村信用社“三会”制度形同虚设。社员代表大会没有成为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自身受到信用社的控制和操纵。理事会和监事会的规范制度还没有建立,理事会受到上级的控制,监事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有效的内部监管,信用社的经营活动更多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开展。

其次,省级联社控制制度与法人产权治理机制相互矛盾。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三权分立模式,解决了农村信用社、信用社股东和政府之间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配问题。但改革中将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造成了各省都毫无例外的建立了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这为地方政府控制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地方金融提供了机遇,制约了不同产权主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权力。

最后,管理水平有限,管理效率不高。农村信用社职工的文化水平不高,在放贷时不能准确有效的向农户传达信贷信息,同时存在机构冗余、人员庞杂的现象,行政成本高而经营效率低下。

4.监管状况

(1)建国之初,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供销社共同监管,监管的内容多是对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的规范。80年代后,农村信用社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由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监管,监管手段多是强制性的行政式命令。199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开始逐步脱离农业银行的附属地位。

(2)2003年6月,国务院出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了监管的总体原则。2004年银监会经国务院审批下发的《关于明确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权责分工的通知》 经一步将监管体制中各级政府、省级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的权责明确。

(3)当前问题。首先,没有有效的执行对省级联社的监管工作。随着国家将农村信用社的权力逐步下放给省级政府,省级联社的特殊地位就必须要有更高层的国家机构严格管理,这方面银监会监管不完善,管理基本还是流于形式。目前是否应当建立专门的全国性信用社监管机构还需讨论。

其次,信用社与监管部门关系不畅,没有建立适当的沟通机制。当前信用社还处于改革发展初期,很多业务还不规范,因此对监管机构存有戒心。而监管者也没有主动建立与各级信用社的有效沟通机制。

最后,监管体系中忽略“三会”制度。“三会”中的内部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与外部的监管部门内外呼应,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信用社管理层的附属机构。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改革的对策

1.明晰信用社产权关系,推进多元化产权模式。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产权问题主要是法人产权的概念迷糊不清,入股农民社员享受不到自身应有的权力,甚至连基本的监督知情权都得不到满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推进多元化产权改革,分散股权,民主管理,群众监督,克服“一人说了算”的内部控制机制。具体来说,要求信用社在原有社员的基础上,更广泛的吸收当地的农民农户、个体工商业者、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资金,甚至可以吸收外地资本、外资企业的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增加大额贷款数量,建立区域资金流通机制,提高信用社盈利能力。解决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是提高信用社自身的盈利能力。历史债务包袱重和小额信贷利润低是信用社提高盈利水平的两大难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当适当提高利差相对较高的大额信贷的数量,优化信用社的负债结构,降低资金过剩流动性的同时提高信用社的收入。其次是要建立区域间的资金流通机制,适当放宽信用社之间的头寸交易,进而保证资金过剩的信用社可以及时将资金流通到资金缺乏的信用社。

3.确立“三会”在内部治理的核心地位,减少政府部门对信用社的干预,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方面必须确立社员大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同时增强农户和企业股东的参与意识,保证信用社真正反映大多数社员的利益;另一方面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保证其对理事会的监管权力。同时,政府部门要逐渐弱化自身的经营决策者地位,改变农村信用社的一元决策体制,推进多元产权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在吸纳高素质专业金融人才的同时,更要加大在职员工的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健全信用社监管体制,逐渐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有效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明确外部监管机构的主体地位和各自职责,包括各级政府、省级管理机构、银监会、中央银行。这其中必须强调银监会监管的核心地位,在协调好与各级政府之间关系的同时,更要监督约束政府部门对信用社经营的干预。其次,加强内部监事会的作用。完善的监事会制度一方面可以帮助社员代表大会监管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与外部监管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最后,建立信用社行业的行业自律机构,这便于各个信用社之间的信息沟通,自律自治。

5.国家配套优惠扶持政策,信用社自身建立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领域的竞争力。当前的农村信用社历史债务还未解决,信贷资金不足、盈利水平低下、管理体制不健全,因此国家的惠农政策中应当考虑对农村信用社政策上的偏向,比如适当的扶持偿还历史债务,减免税金,制定三农信贷的专项优惠利率。同时,信用社自身也应当进一步加强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意识,减少坏帐和不良贷款,这样,依靠国家政策和自身管理的提高,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领域就能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农村金融系统的绩效。

6.完善农村信用社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信用社进一步改革的有法可依。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法律體系,首先要明确多元产权的法律地位,这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性问题,是改革从根本上得以推进的关键;其次,在具体业务方面制定严格的操作办法和处罚措施,并由银监会统一监管;最后,信用社、各级政府、银监会等不同部门的权责范围要在法律上得到明确表述,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权责分明、各司其职,防止越权管理和推卸责任的现象出现,最终保证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系统改革拥有坚实的法律基础。

(注:该项目属于“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AHSK07-08D31,项目名称:“安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淑娟等:《多层次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构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

[2]何广文:《农村金融知识读本》,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6)

[3]何广文、郭沛:《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案例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9)

[4]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9)

[5]李树生:《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

[6]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7]刘民权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穆争社:《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设计理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1)

[9]李成根:《农村信用社管理探索与实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0)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佘传奇 武 晋

基层供销社改革的论文 篇2:

我国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摘 要:农村流通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流通组织创新、农村流通方式 创新、农村流通 政策手段创新、农村流通管理体制创新。农村流通体制建设需要系统的思路和有力的组织保 障,政府必须扮演好改革主体的角色,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 、农民共同来参与,政府要建立健全流通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农村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创新

商品流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农村流通问题是搞好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关乎整个流通产业的发展, 也关乎农村经济面貌的改善。

流通体制包括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个方面,微观层面的内容包括商品流通的组织结构、 渠道体系、交易惯例等,微观层面的主体是流通机构;宏观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流通 管理体制,包括流通管理机构体系和流通管理制度,宏观层面的主体是政府流通管理机构。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机制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村流通渠道已 经由过去的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化,初步形成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产业关 联密切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连接城乡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农村商品经销方式也呈 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流通业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1]18。但 通过笔者 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市场发展的层次仍然比较低,城乡市场还比较零散 ,还有人为割裂的痕迹。农村流通组织发育相对滞后,流通效率比较低下,农村市场管理滞 后,农村经营业态单一、流通方式落后。现在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通过流通环节来 发挥引导农村生产、促进消费、保障生产与消费的作用。

一、创新农村流通管理体制

创新农村流通管理体制,就是要健全和完善流通管理职能,积极整合流通管理资源,构 建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一)明确政府的流通管理职能

必须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职能应 定位于实施行业指导、监督、管理和服务,主要是做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 、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信息的引导和应急调控工作[2]

1.加强流通领域立法和执法工作。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是探索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加强 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等领域的立法和执法改革试点,局部试行,总结经验,完善规则,实现依 法行政,加强流通执法体系建设。

以安全为中心,加大农村流通市场监管力度。对经营者而言就要整治欺行霸市,经营假 冒伪劣、短斤少两、强卖强买等行为。办法是由政府牵头部门实施,定期开展政策宣传、营 造 声势、重点打击、奖罚结合、组织法规培训等活动,提高经商者的法律和自觉意识,形成一 个 自愿主动参与市场规范、治理的环境与氛围,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对有关职能部门而 言就要优化农村流通环境,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收费行为,廉洁自律,公平公正,保护合法 经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

2.制定适合农村特点、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办法。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的有效办法,明确市场主办者、经营管理者和经销商的职责。 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维护农产品流通及消费安全。建立种子、 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经营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农资损害赔偿机制。尽快形成适合农 村特点、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办法,促进农村市场发展的规范化。

3.加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规划。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农村的交通网络体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高速公路以及高等级 公路网络在农村的延伸,造就了一批新型交通枢纽型的农村小城镇,也使原来具有交通优势 和商贸网点聚居优势的中心城镇(如许多县城)在聚集人口与市场要素方面的功能进一步扩大 和强化。因此,一定要按经济区域的自然特点和经济规律的要求,以中心城镇为节点,上连 大中城市,下连农村交通网络节点的各种小城镇,来搞好新一轮农村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和 规划,提高农村商贸网点在重点小城镇的密集度,建设一批商贸带动型重点小城镇,以从根 本上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和行政层次的限制。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 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按照现代流通发展的要求分区域、高起点加快制定和实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及 实施纲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要体现为民、便民、利民的 宗旨,充分考虑人口密度、消费规模、资源条件、竞争状况、交通通信状况、环境等因素,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要加快启动县乡(镇)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对商业 街、中心商务区、小城镇商业以及批发市场、集市贸易场所等要进行科学规划。

4.强化市场信息监测和研究分析职能。政府应该把市场监测分析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通过对国际、国 内市场上重要商品的监测数据汇总、加工和分析,更加客观地认识我国农村商品市场运行的 状态、本质及规律;另一方面,通过监测、预测和预警分析报告的发布,将监测统计数据、 情况汇总,为农村流通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完善提供及时反馈信息。

积极搭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商务信息平台。要充分利用商务部新农村商网平台, 充分发挥新农村商网的“信息发布”、“咨询互动”和“购销对接”功能,开展常态对接服 务和集中对接服务。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要做好对接会的组织、协调,把收集信息、核实信息 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切实解决农民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而产生的“卖难”、“买难”问题[1]23。建立健全县域市场监测系统,县局还要尽快建立并开通商务部网站上的子站。

(二)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中的主导作用

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不仅关乎整个流通产业的发展,也关乎农村经济面貌的改善 ,其意义之重大要求社会各个方面协同努力。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不能仅局限在商业管理 机关的权限范围之内,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农民自身共同来参与。

1.政府必须扮演好改革主体的角色。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既要采用诱致性制度变迁,也不能排除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方式。 目前,无论是对流通活动本身的保障和约束,还是与流通活动相关的制度环境,我国农村商 品市场都处于不平衡状态,这些是流通主体在“诱致性”创新活动上无法突破的瓶颈,必须 由政府“强制性”创新来改变[3]。因为目前的农村流通体制的“诱致性”变迁面 临着供给 的极度约束以及变迁绩效的减弱,而且政府作为制度供给主体具有比较优势:首 先,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与非政府主体参与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 相比,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它的制度供给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深度、广度 、形式的主导因素。其次,政府主体可以借助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经济刺激,来推进和规 范制度创新与实施。第三,由于制度“物品”具有共享资源特征,因而制度的“供给生产” 由政府部门进行最为合适。第四,为避免因制度变迁造成利益主体的冲突,政府拥有政治动 员和“思想教育”优势,同时还可利用垄断租金进行利益格局调整。第五,政府历史地肩负 着谋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的使命,因而有通过制度改革与制度变迁来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 会总产出最大化的持久动力。

2.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参与度。事实上农民远不只是这场农村流通业改革中的消费者和旁观者,应促使农民自己组织起 来,参与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引导农民创造自己的流通主体与流通组织,让农民 自创的流通主体直接参与农村商贸流通产业活动与农村市场主体培育。通过培训,提升土生 土长的个体商户、夫妻店的经营水平,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生意人成为农家店的主体, 使农民切实受益。

二、创新农村流通政策

加快政策创新,就是要加强法制体系及标准体系建设,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和运 行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和经济环境。

(一)农村流通体制建设需要系统的思路和有力的组织保障

1.树立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系统思想。农村商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的收 入问题。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一般都没有固定的收入,必须把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 的商品部分出售之后,才能转化为购买力,变成一个有钱可花的消费者。目前实施的“万村 千乡市场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购买消费品的便利性问题,但是,要提高农民 的消费水平,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从目前形势看,要系统解决农村的农 产品流通和工业品下乡的问题,在新一轮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村问题需要系统的思路和 有力的组织保障,以便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解决农村的流通体制问题。

2.构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组织保障,争取国家的支持。发展农村流通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引导。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农村流通改革发展 工作的联系、指导和协调,争取国家对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2007年底,财政部、 商务部决定,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选择农民购买意愿较强的彩电、冰箱(冰柜)、手机 等三类产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 ,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3%予以补贴)。应积 极争取将国家“家电下乡”试点扩大到全国,这不仅可以激活农村消费,而且还可以消 化家电行业过剩产能,扭转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势头。

商务部门要作为牵头单位强化与农业、发改委、财政、金融、税务、交通、工商、质检 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为试点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消除不利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各种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

应针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市场主体和客体准入、市场载体功能缺失、中介组织定 位等问题,加大农村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政策协调力度,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政策、法规 ,消除不利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各种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

目前,由于国家专营商品管理体制的限制,连锁企业不能经营非处方药品、家用医疗器械 、烟草、音像、书刊等商品,难于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农资化肥经营,当前 规定只能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业“三站”和生产企业三家为主。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有关 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落实农家店药品、书报杂志、烟草等商品零售及通讯、邮政业务代理资 格。支持和指导在重点村镇建设集购物、文化、娱乐、理发、健身、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 一站式”消费服务功能区。

(三)完善配套扶持政策

1.预算资金支持。省市各级预算安排扶持现代商业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央财政支持商业发展的专项配 套资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日用消费品农家店的扶持力度。由于各地市场发育程度和服务 业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区域的支持应体现差别,适当提高每个标准农家店的建设补贴标准。 重点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双百市场工程”、“三绿工程”、“科技兴商工程” 、“品牌战略工程”等。同时,在解决国有商业企业历史包袱、改造大型批发市场、鲜活食 品质量检测、建立重点商品储备、构建中小商业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方面给予支持。

2.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大力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新型流通业态和现 代营销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资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农村商品流 通体系建设。

3.税费优惠和减免。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减免农村流通相关费用。对积极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 市场工程”、“双进社区工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流通服务企业,可给予减免税政策支 持。对新办的独立核算农村流通服务企业,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 或者免征所得税一年。

降低“涉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包括降低来自种植养殖业的农产品、满足农民需求的工 业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等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降低公路运输的车辆通行费 收费标准,杜绝对农产品运输的乱收费、乱罚款;初步建立起全省统一高效务实的农产品运 输绿色通道,努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

4.支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农村流通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网点选址、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对符合规划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争取在建设用地、用电和用水方面比照工 业企业对待。

加强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建设。 根据粮食、棉花、食用油、食糖、化肥、农药等重要商 品的资源与消费情况、结构,进一步加强储备库规划与建设,为保障市场供应、应付突发事 件、重大自然灾害等创造必要的物资条件。

三、创新农村流通组织

(一)深化国合流通企业改革

支持各县(市)通过国有企业资产经营收益、商业用地变现、流通企业国有资本减持、 转让以及财政拨付等方式筹措资金;建立国合中小流通企业改革的专项资金,用于无力支付 改制费用企业的改制费用,以及破产企业资产变现后不足支付职工社会保险、经济补偿等方 面的费用;争取地方房产管理部门的支持,解决国合中小流通企业长期使用的商业用房产权 归属问题。

(二)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

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完善服务功能,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 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认真推进“四项改造”,即: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 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开放办社和社企职能分开改造联合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 传统经营网络。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重点建设四大网络,即:农业生产 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 利用网络。打造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终端[4]

(三)建立功能多样的农业合作组织

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农村以产品为联系或纽带的各类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建 立功能多样的切实代表农民利益的专业农业合作社,以及农民通过入股方式组建起来并为农 民服 务的经济实体,成员既是所有者,又是消费者。发挥它们在参与政策制订、信息交流、价格 协 调、资质认定、专业培训、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利益和行业 利益的代表,起到对农户进入市场的指导作用,增强农民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降低交易成 本,提高流通效率。

(四)实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企业化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中,有选 择有重点地兴建一些为当地农产品交易与集散服务的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形成当地农产品 的汇集中心,促进本地农产品更快、更具规模效益地进入大中城市等销地市场。

建设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组织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经营批发市场的企业为 龙头,一方面向生产领域延伸,将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及储藏、保鲜、运输等环节联为一体 ,实行前向流通一体化;同时与家庭经营的农户及其他运销商通过合同关系形成协约一体化 。另一方面向消费领域延伸,将批发、拍卖、零售、直销、运送等环节联为一体,实行后向 流通一体化;同时与批发商、零售商及消费者通过合同关系形成协约一体化。通过企业办市 场、企业管市场实现市场企业化,从而将政府、企业、市场的职能,在批发市场这一中心环 节 上进行整合,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与积极性,由此吸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运销商,实现农 产品生产与农产品消费在市场上的对接。我们主张市场企业化的组织形式采用股份制。为了 保证国家对农产品市场调控的有效实施,主张政府可以以股东的身份出资兴办大型批发市场 ,并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既有利于解决组建批发市场的资金约束,又丰富了政府调 控市场流通的组织资源,同时也避免了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

(五)实现流通组织的多样化

1.建立现代流通组织。加快现代流通组织的发展,逐渐改变商品市场以分散的个体经营商户为主的组织结构, 降低交易成本。一是对现有流通企业和市场组织进行全面公司化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二是引导和鼓励私营、个体流通主体逐步向私营企业转化,形成规范化的市场经营主体 。三是鼓励商品市场主体之间的兼并、重组和联合,加快培育大型流通主体。 四是加快连 锁经营的发展,特别是要鼓励特许、加盟等连锁经营方式,提高商品市场的组织化、规模化 程度。

2.整合农村流通服务业资源。整合农村流通服务业资源,就要促使现有的各自为政、互不相属的供销社系统、邮政系 统、企业系统等,有机地整合成农村采购和销售一体化的流通体系,注重资源存量提升、调 整,避免重复建设。消灭各自为政、多头储运造成的“跑空率”,降低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 。

在推进改革中要注意避免以挤垮农村以夫妻店、代销店、贩运大户为主体的原有营销 网络为代价,使改革再次褪变为农村资金倒流城市的抽水机。建议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合作 、加盟、联营、参股连锁等多种方式,扶持利用、改造完善原有网络资源,在流通业本土化 中实现双赢。

四、创新农村流通方式

(一)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

1.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推进流通方式创新,就是要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 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优化供应链体系,推进超市、便利店、折扣 店、专业店、专卖店、无固定地点销售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大对传统流通服务业特别是杂 货店和农村集市的改造力度,创新农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5]。新兴流通业态发 展的重点 是农业生产和农民消费的急需品,以及农村消费者权益极易受到损害的商品经营领域与服务 项目,还要在农产品流通和再生资源流通中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配送;城市中大型流通企业应 积极向下延伸现代流通业态网点,有步骤地在农村重点小城镇、中心集镇和人口聚居规模较 大且交通方便的自然村落建立农村连锁店、农村超市、农村便利店等。

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流通主体向小城镇和新兴城镇延伸经营网络,以促进小城镇和新兴市 镇商业网点的建设和市场的繁荣。逐步以组织化、网络化的市场形式,替代农村传统的定期 或不定期的集贸市场形式。从实际出发,建设既符合农村实际,又能够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 消费终端市场。

2.农产品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相结合。农业生产面对自然过程和市 场过程的变化,要经受双重风险。农产品流通要想得到大规模的发 展,必须通过期货市场分散和规避风险。在现代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总 是相结合运作的。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公司一般都要运用期货工具套期保值。目前,我国 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小米、玉米、棉花品种的成功交易已经为这几种 农产品规避 交易风险提供了可能性。实际上,农产品期货并不神秘,农民有了自己的流通组织可以更好 地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锁定产品的销售价格,根据期货市场上比较充分和超前的价格信息 ,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当前需要解决的是,我国期货市场上农产品交易品种过少的问题。应 当借鉴 国外经验,尽快完善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规范现货市场,为发展大宗农产品流通提供健 全的市场体系和交易环境。

(二)实现工业品和农产品城乡间双向顺畅流通

搞好商业网点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社会商业资源。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和 物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建立适合农村市场发展特点的分 销渠道,充分发挥“一网多用”功能,开展采购、配送、销售、加工、租赁和技术推广等多 样化服务,实现工业品和农产品城乡间双向顺畅流通。

1.“双向交易”。“养鸡为换盐”、“卖猪为过年”。迄今为止,农民的买与卖的行为,经常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农村的流通企业也必须适应农民既卖又买的习惯,提供又买又卖的服务。这就要 求改变城市商业只卖不买或只买不卖的严格分工分业的模式。在农村要允许农民以物易物, 开展易货交易,允许农民以粮食、生猪、鸡蛋等农副产品换购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 因此,延伸到农村的商业企业,要学会并善于开展“双向交易”。此外,农民愿意把粮食存 放在可靠的流通企业那里,由其代为保管,待价出售,同时又可以根据需要,按照行情,以 存放 的一定量的粮食换取工业消费品。所以,农村的流通企业应当提供粮食仓储、水果冷藏等服 务,允许农民喜闻乐见的“便通”交易[6]

2.综合经营。农村流通企业要突破传统单一的购销经营,在拓展流通和完善购销的基础上,努 力发展 与农民在一产、二产、三产方面的合作。由于农村住地分散,交通不便利,农民购物往往习 惯一揽子购买,农民建房时买横梁、檀条,同时买门窗,因此,单纯的原木市场不能满足需 要。同样,农民买食品、日用品,习惯同时把化肥、农药买回来,希望在一条街上或一个商 店,把这些东西一块儿买回家。所以在农村办商店,尤其在村里办“农家店”,要能照顾农 民的这种消费习惯,在服务项目和服务功能上创新。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

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服务和技术 服务及农机具租赁业务等多样化服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大力推广有 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资产品。农资生产企业要加强 与农资流通企业的协调合作,研制生产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农产品种植特点的新 型农资产品。

参考文献:

[1]周力,周革非.新时期我国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基本框架及政策取 向[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9):18-23.

[2]忻红.商品流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04(32):20-21.

[3]纪良纲,刘东英.中国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67.

[4]白立忱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步伐为繁荣农村经济作出更大贡献——白立忱在中 华全国 供销合作社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EB/OL].(2005-02-22)[2008-03-07]http://www.fjcoop.com/cwbbs-list.asp?id=2169.

[5]刘文洋,董宇坤.中国流通体制现状及其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 (35):1-2.

[6]胡斌.发展农村流通需配套政策呵护[EB/OL].(2006-4-2 8)[2008-03-07]. http://www.cass.net.cn/file/2006111582670.html.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ZHANG Man-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 3, China)

Key words: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 reform; innovation

(责任编辑 郑英龙)

作者:张满林

基层供销社改革的论文 篇3:

供销合作社“双线运行”机制改革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号)首次提出要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构建完善合理的双线运行机制。这一文件的出台为供销合作社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让供销合作社真正发挥党和政府在“三农”工作的抓手,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的作用。介绍了供销合作社双线运行机制,总结了四川省在全省试点双线运行机制改革所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在双线运行机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双线运行”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双线运行;机制改革;四川;对策建议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1.078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Key words Twoline operation;Mechanism reform;Sichuan;Countermeasures

基金项目 西南科技大学校级项目(17SXB269);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18ycx026)。

作者简介 吕黎朝(1994—),男,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通信作者,副教授,从事农业推广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3-25;修回日期 2019-04-06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号)明确指出:“供销合作社要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理顺社企关系,密切层级联系,着力构建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属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形成社企分开、上下贯通、整体协调运转的双线运行机制”[1]。对供销合作社实施综合改革,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供销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离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如何处理好联合社机关和社属企业“双线运行”关系上远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双线运行”机制改革,这需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双线运行机制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努力提升为农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笔者通过对四川“双线运行”机制改革的分析,提出推进四川“双线运行”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1 供销合作社“双线运行”机制介绍

“双线运行”主要是构建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属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形成社企分开、上下贯通、整体协调运转的双线运行机制[2]。目的是提升供销合作社运行效率,明确机关与社属企业的职责;做好政府与农民的纽带作用,实现机关与社属企业双向服务,既有分力又有合力,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1.1 疏通双线管理体系,明确各自职责

供销合作社“双线运行”机制改革,首先建立行之有效的行业指导体系与经营服务体系。联合社机关与社属企业分开,理顺管理体系,明确各自职责。一是供销合作社机关负责贯彻执行政府相关方针政策,指导社属企业做好为农服务的经营工作,密切联系政府、社属企业和农民;二是社属企业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结构,实行企业法人代表制度,实施集团化战略。做实为农服务,承接政府、社会需要供销社服务的各项工作,提升为农服务的经营能力,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为目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形成政企分开,既分既合,在管理上理顺关系,在职责上明确责权。供销合作社机关主政,社属企业主营,各自发挥优势,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1.2 双线服务形成合力,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供销合作社作为一个既有政府背景,又有企业属性的特殊组织机构,决定了它拥有执行政府政策的职责和进行企业经营的权利。实施“双线运行”机制改革,目的就是发挥其特殊优势,形成以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并举的为农服务双线体系。一是供销合作社机关通过行政管理形式,进行为农服务的行业指导,特别是提升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为农服务活动的执行能力;二是社属企业在进行市场化运营的同时,要承接其他社会企业不愿承接的具有公益性质的为农服务活动。这样既执行了政府政策、适应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又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形成供销合作社机关、社属企业双线服务合力;三是行业指导体系与经营服务体系既是分开运行各司其职又是相互交错优势互补。从运行体制来看,两个体系是分开运行,互不干涉;从管理体制来看,行业指导体系是高于经营服务体系的,行业指导机关对社属企业拥有监督和业务指导的权利。通过“双线运行”机制改革,提升运行的效率,发挥两个体系的优势,不断夯实为农服务基础,形成“1+1>2”的合力,提高为农服务能力。

2 四川供销合作社“双线运行”机制改革情况

“双线运行”机制改革以来,四川省供销系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中央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重大部署,践行为农服务的宗旨,为全国供销系统深化改革提供积极示范和借鉴,在机制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双线运行体系逐步建立,但重点事项有待深化

一是以联合社机关为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得到逐步完善。联合社机关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机关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得到调整优化,全省21个市(州)中有14个市、64个县级供销社新设立监事会,59个市、县级供销社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社属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省本级、147个市、县两级供销社成立了社属资产管理委员会,社属资产管理委员会建立率73%,联合社党组(党委)、理事会、监事会、社资委、社属资产运营公司各自职责界定明确,社企关系得到理顺,社属资产监督管理、社属企业考核激励、监督问责机制进一步完善。省级制定了综合业绩考核评分办法,县级以上供销社完善了联合社对成员社的工作考核机制,建立了成员社对上级社的工作评价机制,制定了成员社对联合社工作评价办法。供销发展基金逐步做实,省本级、38个市级和县级社建立了供销合作发展基金。二是以社属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除眉山市本级和甘孜州部分县外,各地供销社都组建发展了社属企业。全省供销系统截至2017年底有企业1 063个,其中省级企业57个,市级企业159个,县级企业813个,基层社企业34个。省级社属企业优化重组到位,“5+2”(四川省农资集团、四川省棉麻集团、四川省农产品经营集团、四川省农业会展集团、四川省天府农产品冷链物流集团及四川供销金控集团、资金互助公司)布局初步形成。农村资金互助服务稳步发展,农村会计服务发展迅速,全省供销系统新建县级会计服务中心40个,面向3 000多家经营主体开展服务。

虽然行业指导体系和经营服务体系得到逐步建立,但在部分的改革事项上进展缓慢,特别是供销合作发展基金、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建设上,改革力度明显不足。全省202个市(州)、县(区),只有38个市(州)、县(区)建立了供销合作发展基金,占比為19%。在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上,据笔者调研发现真正有效运行的资金互助社占比很少。资金是撬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供销合作基金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合作社资金储备与流转的组织,由于改革力度不足,运转效率与方式滞后,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阻碍了为农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

2.2 基层组织得到建设发展,但带动能力有待提升

通过改革试点,四川省供销系统的基层组织得到快速的建设发展。其中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了生产、供销和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多地农合联的组织机构已延伸至乡镇甚至村级,发挥了农合联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提高了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同建”行动深入推进,通过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带动,大力推行“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模式,联合村两委共上产业项目、共建综合服务社,有力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根据四川省供销合作社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累计建设发展基层社3 499个、农民合作社8 855个、农村综合服务社20 681个、庄稼医院1.2万个、行业协会1 159个。基层社乡镇覆盖率提升至82%,其中15个市已实现基层社乡镇全覆盖,6个市的农村综合服务社村级覆盖率超过60%。

四川省供销系统基层组织得到快速建设发展,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笔者走访调研发现,部分基层组织的辐射服务范围狭窄,带动农民发展致富能力弱,基层组织实力不足等问题表现突出,其中一些偏远乡镇还存在“有牌无人”的尴尬境地。

2.3 为农服务能力的得到提升,但为农服务实力不强

改革试点以来,四川省供销系统在农村电商、农村土地、农村产权、农村会计等方面的为农服务取得提升。其中农村电商迅猛发展,四川省供销社稳步实施“互联网+供销社”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帮助小农生产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以省供销电商公司为龙头,建成“川字号”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体验运营中心,开展“背篓万里行”活动,依托“云背篓”和“供销E家”平台,组织“川字号”特色优质农产品入驻运营中心。推动传统社属企业引入电商业务,信息化改造基层经营服务网点3 258个。组建区域性电商物流公司27家,利用供销社连锁配送体系,在116个县(市、区)开展了乡村电商物流配送业务。截至2017年底,四川省供销系统培育发展专业电子商务企业117家,建成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70个、规模化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创客中心等)61个。7个市级社、78个县级社成为当地农村电子商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30个县级社成为主抓单位。土地托管、半托管服务初具规模。四川省供销社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因地制宜推出“土地托管”“订单式”“保姆式”等规模化、专业化服务,引领和组织农民科学种地、规模种地,着力打造“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服务品牌,弥补农业生产过程缺管理、缺技术、缺劳力的短板,有效地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该服务模式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加销、金融服务等系列社会化服务,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适度规模化经营。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担保、资产收储等专业化公司,在市、县、乡、村4级建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筹建农业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为市场主体提供财物服务、会计监督和帮民办事、帮社记账、帮村理财等服务工作。

当前四川省供销系统已经形成了产供销+金融的一系列为农服务,但同时也存在为农服务整体实力不强的问题,由于受自身实力限制,在进行土地托管服务中部分地区,土地托管形式单一对托管后的土地有效利用能力不足,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农业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由于人才缺失、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整体业务层次较低,发展壮大的潜力不足。

3 推进四川“双线运行”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双线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要义是,紧跟当前时代发展的步伐,落实中央赋予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使命,促进供销系统运作效率的提升,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四川省在推进“双线运行”机制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要求,围绕政企分开、上下贯通、整体协调运转的目标,扎实推进综合改革,抓住改革的“牛鼻子”,突破重点改革区,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创新思维培育发展新动力,是“双线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3.1 切实理顺机制突破改革重点区

此次供销合作社的机制改革,主要是以形成行业指导体系和经营服务体系为主。两个体系既是分离又是交叉,各自在自己的体系中运转,同时又借助各自体系的优势来助推为农服务能力的提升。四川供销系统在此次机制改革中存在着机制理顺不畅、两个体系界限不明等现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切实理顺机关在行业指导和企业在经营服务体系的运行关系,分清各自权责界限,建设好协调运行机制。改革是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重点区是否有所突破。笔者认为三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供销合作发展基金、农村互助资金社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区。主要原因是:三会制度作为供销合作社的重要权力机构,供销合作基金是各层级供销合作社属效开展业务的资金库,农村互助资金社是基层组织及农民发展壮大的加油站。突破改革的重点区是当前机制改革主要方向,也是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更是未来供销系统有效发展的保障。

3.2 夯实基础提升基层组织辐射圈

四川供销系统在此次机制改革应切实夯实基础,不可为应付改革而改革,基础的牢固度决定上层建筑的高度。供销系统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就是基层组织,基层组织处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线,是供销系统能力展示的窗口也是自我检验的镜子,切实建设基层组织是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基层组织作为为农服务的基层工作站,要做到满足各式各样的为农服务工作的能力,这样才可以拓展服务渠道,拓宽服务范围,提高影响力,提升辐射圈。

3.3 培育创新思维建设高素质人才库

创新是每个时代亘古不变的主题,在如今这个高度创新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四川省供销系统应紧跟时代创新的步伐,鼓励创新思维,加快创新的速率,积极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出台人才引进政策。笔者走访调研发现,当前四川省各层级供销合作社在人才培养上十分欠缺,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人才断代、青黄不接的境地。为了摆脱这样的境地,更好地推进改革发展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可以通过“引进、培育、共建”来建设高素质人才库。一是从高校、社会上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二是从系统内部培养敢想、敢干、年轻的干部,依托系统内部学校,招收培养为农服务专业学生;三是与高校、农业企业共同建设供销合作智库,通过智库发掘和培养人才。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因,重视人才才是抓住了未来。

47卷11期 吕黎朝等 供销合作社“双线运行”机制改革问题及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04-03(001).

[2]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的指导意见[J].中国合作经济,2015(4):10-16.

[3] 汪洋: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提高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J].吉林农业,2015(10):18.

[4] 王侠.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专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合作经济,2015(4):17-23.

[5] 深化综合改革  更好服务“三农”[J].中国果菜,2015,34(5):43.

[6] 凝心聚力  奏響深化综合改革最强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专题报道[J].中国合作经济,2015(4):4.

[7] 本刊评论员.学习贯彻《决定》精神着力推进综合改革系列评论[J].中国合作经济,2015(4):36-39.

[8] 黄道新.供销合作社40年改革回顾与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19(2):39-42.

[9] 苑鹏.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进展与挑战初探[J].重庆社会科学,2017(9):5-11.

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 2019,47(11):270-273

作者:吕黎朝 胡茂 陈世平 陈烨

上一篇:家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制造专业家具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