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研究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从观念、体制、机制、资产、定位等方面研究了今后工作的措施,为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管单位走向良性循环做了有益的探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论文 篇1:

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水利 管理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政策、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同时应该看到由于历史、体制、改革环境等诸多原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仍存在许多难题。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特别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第一次实行全面改革,其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可以想见的,为此必须在改革中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二、正确处理政府职能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职能的关系

目前,一些行政机关取代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权限,扰乱了水利工程管理秩序,妨碍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有的自主权,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搞得很死,经营能力很差。这是因为各级水利部门是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协调监督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计划指导下,遵照政策、法令的规定,利用自己的水土资源的技术优势,按社会需求和自身经济效益,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是微观管理。可见,政府职能不包含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能,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能亦代替不了政府职能。所以,各级政府包括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从水利工程的具体管理中退出来,逐步恢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应有职能。这样才能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三、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利益的关系

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及其它各部门服务,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可是长期以来,不少单位过分地强调社会效益,使供水单位及工程管理部门应得到的经济收人,通过远远低于供水成本的水费无偿地转让给了用水者,或把收到的水费用于别处,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济收人甚微,水利工程无法维修,形成了重建轻管直至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这样势必挫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利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用损害社会整体利益来满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能以服从社会经济效益为名,长期不顾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合法利益,如若那样,最终还是影响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所以,只有在服从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兼顾各方面的经济效益,才符合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从目前水利工程现状看,应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到重要位置上,否则水利工程的老本就会被吃光,工程就得不到维修、养护,再多地投人,也难以填满水利建设这个产业无底洞,成为真正的“水大头”。

四、正确处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必将不断加大对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对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发展自己,壮大实力,提高社会地位的,迎接挑战。在加强自身的综合经营管理的同时,争取上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为今后的综合经营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状况的良性循环。

五、正確处理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理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在于理顺外部管理体制和理顺内部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而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内部关系的理顺,必须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内部和外部关系的理顺,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六、正确处理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

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清理撤消在计划经济时期兴办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下属企业时,必然会出现人员过多而无法安置的现象,而大量的下岗、失业又必然导致水管单位内部和社会的不稳定。同时,水利事业的发展又将出现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因此,一方面要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脱产学习、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减人员,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这批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另一方面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同时实施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处理好这一关系,将十分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轻装上阵,提高职工素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作者:黄云章 龙宗玲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论文 篇2: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研究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从观念、体制、机制、资产、定位等方面研究了今后工作的措施,为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管单位走向良性循环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思考

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建国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规范。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强化水资源调度,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配置是有效的,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但在水利系统中,特别是处于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习惯于商品生产和工程建设严重依赖上级的行政命令,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单位职工吃“大锅饭”、喝“大锅水”、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职工收入差、水土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注重社会效益的发挥而忽视了自身经济效益的壮大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1.2管理体制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中又分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即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又按流域(或灌区)划分。地方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权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业务管理权属地方灌区管理部门或跨行政区域的共同的上一级灌区管理部门。

由于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的分离,形成了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政事交叉、各自为阵、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经常出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政渔政的执法权和管理权、防洪安全的执法权和管理权等工作的错位或缺位,以及在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和编制、灌区输供水时空分布、灌区水价核定、水费计收体制、水利工程管理或养护、供水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诸多矛盾。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之间的责权利不清,出现有利益时大家争着管,有问题时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管的局面。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体顺不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危害也是致命的,而理顺管理体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1.3运行管理机制的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具有多种功能要素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运行管理中的各种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

1.3.1水价的运行机制

按照国务院《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均按照政策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水价成本测算。

1.3.2水费的计收机制

多年来,水费的征收都是由地方各级政府以“实物计量、货币结算”的方式实施的,在九十年代后期改为“按亩计量、货币征收”的方式。这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行政手段征收水费是可行的,但在市场经济时期就出现了许多矛盾,传统的水费计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1.3.3水利资产收益划分的机制

在水利工程的单项或单位工程资产中,同一类固定资产往往同时发挥出两种不同的功能效益。因此,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各自所发挥的效益就很难用准确的数据进行价值定量,区分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

1.4运行管理经费的问题

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管理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支出的补偿主要来自于水费收入。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受到“以粮为纲”,“无粮不稳”和“水是天上掉的,无价无偿的”观念的影响,加之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政策保护,所以,水商品的价格一直不到位,而国家对公益性支出不予补偿,导致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十分短缺。另外,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每年的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又形成水管单位人员增多、机构臃肿、素质低下,根本无法实行水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1.5水管单位性质问题

水管单位的性质经历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生产型事业单位”的过程,长期实行“自收自支”、“以收抵支”的预算管理形式,没有得到科学、客观、合理的准确定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国家经济不发达所致。水利工程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基础。因此,理应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和财力的支撑。由于水管单位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因此,结合实际界定单位性质就非常必要。光靠水管单位的经营性收入来补偿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支出是不合理的,也是补偿不了的。

2.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其主要的机制是:

2.2.1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按照统一政策,重新核定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分类成本水价,调整实际执行水价,对农业灌溉用水的水价实行“小步快跑”的办法,加快水价调整进程。使水价的形成机制、调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反映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2.2.2在水費的征管机制上,按照“先服务、后收费”的政策,不再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减少征管环节,明确征收主体;做到供需直接见面,实行合同制供水,收费到基层。

2.2.3在农业用水机制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加快计量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建设,在干渠的直灌斗渠和支渠及重要的分水节制闸安装计量用水设施,改革长期以来实施的按亩收费方式,实行按方计量收费,用基本水量收基本水费、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促进节约用水工作向纵深发展。

2.2.4在维修养护机制上建立专业的水利工程养护维修队伍,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专门负责水利工程设备、设施、渠系工程的养护维修,将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分离,既可精简水管单位人员,节约维修养护经费,又可以提高维修质量,缩短工期,充分发挥工程的运行效益。

2.2.5在资产管理机制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严密关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动态和静态的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有责任和义务管好用好现有的水利资产,建立健全严密的监督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通过这些资产的管理和创造的收益,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

作者:闫迎春 何殿锁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论文 篇3:

新形势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转变观念 改革和发展 运行机制

在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正在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传统水利正在变革为现代水利。因此,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适应形势的发展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彻底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资源、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转变观念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念、循序渐进,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认真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1.改革和发展

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释放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改革的具体工作,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来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2.行政管理和水管单位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能,划分灌区内的水政执法、渔政执法、水库防洪、灌区排涝、江河提防、灌区管理工作的责权利。水行政主管单位只能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而不能对水管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的过多、过死、过细。而水管单位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开展水商品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完整;做好防洪、排涝、减灾、水土保持等工作,确保公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真正作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新型关系。

3.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

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应将不断加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防渗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水管单位一定要抓住这一发展自己、状大实力、提高社会地位的机遇,迎接挑战;在加强自身综合经营管理的同时,争取上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改革投资体制,将产权、经营权、管理权适度分离,以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出售拍卖、联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为今后的综合经营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水管单位财务状况的良性循环。

4.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理顺水管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在于外部管理体制的理顺和水管单位内部管理体制理顺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水行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上下领导关系,条块业务关系通过本次改革是必须理顺的。而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到流域内部、灌区内部、水管单位内部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内部关系的理顺,必须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理顺,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5.人力资源的调整

1)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鼓励脱产学习,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减人员队伍,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这批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2)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同时实施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

三、建立新的运行机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1.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按照统一政策,重新核定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分类成本水价,调整实际执行水价,对农业灌溉用水的水价实行“小步快跑”的办法,加快水价调整进程。使水价的形成机制、调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反映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2.在水费的征管机制上,按照“先服务、后收费”的政策,不再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减少征管环节,明确征收主体;做到供需直接见面,实行合同制供水,收费到基层。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建立乡镇或村社用水户协会或支渠管理委员会,由乡镇或灌区的水利管理站牵头,负责供水、管水、收费,解决供用水的纠纷,形成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服好务,收好费。

3.在农业用水机制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加快计量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建设,在干渠的直灌斗渠和支渠及重要的分水节制闸安装计量用水设施,改革长期以来实施的按亩收费方式,实行按方计量收费,用基本水量收基本水费、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促进节约用水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由支渠管理委员会负责某一条支渠的输水、管水、灌溉和维修等工作,配合用水户协会做好水费的征管工作。

4.在维修养护机制上建立专业的水利工程养护维修队伍,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专门负责水利工程设备、设施、渠系工程的养护维修,将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分离,既可精简水管单位人员,节约维修养护经费,又可以提高维修质量,缩短工期,充分发挥工程的运行效益。

5.在资产管理机制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严密关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实施动态和静态的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有责任和义务管好用好现有的水利资产,建立健全严密的监督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通过这些资产的管理和创造的收益,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

作者:王晓红 吴志强 于亚环

上一篇:课文文题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学生思维品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