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实务问题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从金融资产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会计工作中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形式,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金融资产不同形式的会计处理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务报告实务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财务报告实务问题论文 篇1:

企业非货币性福利核算问题研究

摘 要:自推行9号会计准则以来,企业基本按照新要求进行账目处理,基本适应了新准则。但政府在新准则推行的三年中没有对福利费用等科目进行细化和完善,一方面企业在处理一些实务问题时没有参照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弹性空间的存在,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本文先描述了企业在处理非货币性福利实务问题时出现的实际状况,然后以案例的方式说明具体的编制,最后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职工薪酬 非货币性福利 会计核算

1 引言

现行的细则没有把企业在发放非现金形式的商品或者服务中遇到的问题考虑进去,部分企业趁着准则给予了一定的弹性空间进行账务修饰处理,更多的企业因为契合问题而缺乏实务处理的办法。例如,细则规定非货币性福利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在实务中,购买来的或者自己生产的物品的市场价格会随着市场不断变化,如果按照细则要求来处理,会发现自己不断调整入账时的价格和市价的差额,其工作量很大。

2 以现行准则处理存在的问题

2.1 不完善的准则带来困惑

企业给予员工的非现金形式的福利种类在增加,如给员工居住所租的公寓、外购的可以长期使用的健身器材和场地、免费的体检或者治疗等,但从本质上看仍然属于企业发放的非现金的各种福利。而9号准则把非货币性福利的内容规定在企业自己生产或者外部购买的商品,没有把企业出现的新形式的激励方式包括进去,更没有规定如何对其进行确认和处理。9号准则要求选择公允价值作为非货币性福利的会计计量基础,但没有针对实际工作这种非货币形式的福利费用的价格可能出现的确认问题进行具体说明。如果企业自己生产的用于福利发放的商品没有可参考的活跃市场,企业既无法根据客观的参照价格来入账,也不能从细则中获得估值的技术支持。反之,若该商品存在可参考的活跃市场,虽然企业在发放福利之初可以参考市场价格入账,但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可能会在今后较长一个期间内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根据价格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处理,就某一项会计业务可能会带来工作量的骤增。

2.2 利用科目特点进行操纵

多种形式的非现金的福利在采购、发放或者使用过程的确认和处理存在一定的难度,9号准则在这些方面又缺乏明文规定,再加上企业疏于管理,这将导致财务部门难以合理地确认和核算这些形式福利的真实价值。采购人员可以利用这个漏洞谋求个人利益。由于9号准则要求当企业把自己生产的产品作为非现金的福利发放时,该项经济业务应该作为销售业务处理,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这一条规定大做文章。为了让年度财务报告在销售收入、利润等科目上的数字更加漂亮,上市公司可能在总的薪酬支出不变的情况下,把滞销的产品当非货币性福利发放,从而能够在账面上增加销售收入,利润也随之增加,但这损害了职工的利益。

2.3 弹性操作福利费的计提

以前的准则明确要求福利费的支出最高限额,现在已经取消了限额的规定,新细则把制定发放额度的权利下放给了企业,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额度标准。这给了企业福利费用计提上较大的操作空间,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任意操纵。当企业需要减少所得税时,可以多发放非货币性的福利从而达到账面上利润的减少,相应地,需缴纳的所得税也有所减少;当企业想减少薪酬时,可自己单方面降低福利的发放。这种不断更改的计提标准也会导致企业无法和同行业进行财务信息的比较。

3 非货币性福利的会计处理

3.1 资产或购买产品的发放

案例1:A公司为一家生产山地自行车的企业,共有职工400名,2017年2月,公司以自己生产的山地自行车作为春节礼物发放给公司每名职工。A公司以4,000元价格对外销售这款产品,造价为2,000元,其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已开具了发票。A公司总共有400名职工,生产一线的职工350,其余均为行政管理人员。具体分录如下:

山地车售价总额=4,000×400=1,600,000(元)

山地车增值税销项税额=1,600,000×17%=272,000(元)

A公司决定发放山地车时:

借:生產成本 1,638,000

管理费用 234,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1,872,000

A公司实际发放山地车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1,872,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6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72,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000

贷:库存商品 800,000

企业从外部购买产品进行福利发放的会计业务处理与自产方式的会计处理大同小异,仅仅将购买产品业务当作正常的购进商品的业务处理。

3.2 低价出售房产给员工

当企业把房子出售给员工,售价低于正常市价时,这种情况就属于福利的发放,等同于企业自己发放了购房补贴。该项经济业务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为企业将房屋低于成本价出售给企业员工,但是在合同中规定了员工在企业必须工作一定年限,这种情况企业要把差额按照合同规定的年限进行平均分摊,并在每一个年限中进行入账处理。第二种为企业没有在合同中规定员工买房后必须工作多久,这种情况企业不能进行分摊,而是在出售房屋的年度内把差额部分一次性入账,作为费用进行实务操作。

案例二:2016年10月D企业于将一项资产作为奖励,将自有的一栋公寓以50万的价格卖给业绩好的销售员工,当时每套公寓的市场价格为6 0万。共有12名销售人员获得了低价购买房子的指标。会计分录如下(货币单位为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住房 720

贷:固定资产——住房 720

借:银行存款 720.36

贷:固定资产清理——住房 720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0.36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12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120

借:营业外支出 120

贷:固定资产清理——住房 120

3.3 对企业通常做法的评价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到,对于不同种类的产品发放或者低价出售房产给企业职工,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都只是通过一个非货币性福利的二级科目来反映。这只能笼统地反映业务,而不能全面细致地说明每一项业务资金具体的去向。这种做法一方面不能给企业管理者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也会给每一项业务的具体操作人员留下谋求私利的空间。大部分企业在发放非货币性的福利的实际业务处理中,不会在制定福利发放计划时进行预先计提的处理,而是在实际发放时根据实际发放的情况再做相应的处理,这明显不符合会计人员对每一项业务进行谨慎的职业判断的要求。不完全按照准则来处理该项业务,导致非货币性福利的核算,记账工作变得随意而没有规范性,损害了会计信息所要求的准确性。

此外,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发放给企业员工所产生的增值税原本与销售价格分开核算,而现在企业的通常做法是把这部分税额和产品价格一并计入了发放的非货币性福利科目当中。这不符合增值税和产品销售价格分开核算的规定,也会导致企业年度总的成本费用虚增。而当企业把包含了增值税的福利费用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会导致部分增值税成为产品的价内税,这显然不符合税法的要求。因此,企业应当把这部分税额从福利费用中剥离出来再进行相应的分摊业务处理,应该把这部分税额从相应的成本费用科目中冲銷掉。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这项福利,就是为了更加客观的反映有关非货币性福利的真实额度,避免企业因为这项业务而被动增加利润。

4 对策

4.1 完善现行准则

政府应该按照实务中出现的问题来进一步补充细则,堵住实务操作的漏洞。为了规范企业在该科目上的处理方式,政府应该出台细则来补充现行的准则。首先应当设定企业非货币性福利的最高限额,防止企业利用现行规则大幅度进行盈余操作或者避税处理,可以按照占收入的百分比来进行设定。其次,政府应该明确规定哪些种类的非货币支出属于该科目的核算范畴,从而在专业角度统一从业人员对非货币性福利的认识。同时,政府应当细化该科目的会计计量基础的使用守则,方便统一相关人员确定该项福利费用的入账价值,也可以防止从业人员利用不同的判断标准进行操纵。最后,政府应该强制要求企业在年度的报告附注中说明额度较大的非货币性福利支出,让利益相关方了解该项支出的来龙去脉。

4.2 强化职业判断

9号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来计量非货币性福利支出,却没有配套的细则供财务人员参考,也没有明确规定该项支出的具体范畴,这给该项支出的核算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在遵守法律和会计准则的大前提下,企业应该增加会计人员在这方面的培训,要求他们从职业的角度出发,增强在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中寻找该项业务的本质的能力,本着真实可靠的质量要求,谨慎地进行职业判断,并按照要求规范做账。而对于非货币性业务中涉及到的税费问题,要加强专业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从而准确判断所属税费类别和精确计算每项业务所涉及到的应税额度。

4.3 加强内控建设

现存的漏洞使得企业采购、会计人员可以在非货币性福利这项支出上做文章并获取私利。因此,企业应当把该项业务规范放进内控制度中,并加强内控建设。定期检查该项业务的开展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搞清楚是哪方面的原因导致异常,并配套一定的处罚措施。

4.4 加大事后惩处

对于企业利用非货币性福利存在可操作的空间来打擦边球的行为,政府不仅要堵住会计准则的漏洞,还要加大对企业这种行为的处罚力度。政府要建立事后追责制度,以五年为限,在当期会计报告出来后的五年之内,如果发现企业利用现存的非货币性福利上的制度漏洞虚增收入或者有漏税行为,进行处罚性罚款,对于严格按照准则处理该项业务的企业,给予适当地进行奖励。

5 结语

发放非货币性福利的本意是为了改善企业员工的待遇,让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工作,该项业务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政府应当从维护经济秩序和保护企业员工利益的角度出发,完善现行准则,统一和规范企业在该项业务上的处理,让这项福利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员工。

参考文献

[1] 王志焕.非货币性福利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31).

[2] 蔡小平.职工非货币性福利会计处理的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3).

[3] 姜忠敏.2014年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1).

作者:刘蕾

财务报告实务问题论文 篇2:

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摘要】 本文从金融资产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会计工作中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形式,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金融资产不同形式的会计处理方法。

【关键词】 企业投资;金融资产;会计

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实施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准则体系作为技术规范,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层次。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具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二是38项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三是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包括具体准则解释和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等,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这三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构成统一整体。以下主要对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会计问题进行研究。

一、金融资产和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

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购买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企业购买基金进行间接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由两个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中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具体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其中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其应用指南规范的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二、企业投资股票形成金融资产会计问题

(一)企业投资股票形成金融资产的归属问题

企业购买股票形成金融资产,可作为长期股权投资,也可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若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归属为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若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考虑归属问题时,看其是否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若没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仍归属为长期股权投资;若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归属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处理,若股票价格的变动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时,作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若股票价格的变动不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时,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

(二)股票投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比较分析

企业购买股票形成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时,其会计处理的过程比较分析如表1。(见下页)

案例1,乙公司2007年7月13日从二级市场购入丙公司普通股100 000股,每股市价15元,手续费3 000元;乙公司至2007年12月31日仍持有该股票,该股票当时的市价为每股16元。2008年2月1日,乙公司将该股票出售,售价为每股13元,另支付交易费用1 3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初始确认时,乙公司将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其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7月13日取得: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 500 000

投资收益 3 000

贷:银行存款 1 503 000

2.2007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000

3.2008年2月1日出售:

借:银行存款 1 298 700

投资收益 301 3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 500 000

——公允价值变动100 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000

贷:投资收益100 000

从股票的买进,到股票出售共发生投资损失204 300元。

初始确认时,乙公司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7月13日,购入丙公司的股票

借: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成本1 503 000

贷:银行存款1 503 000

2.2007年12月31日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借: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7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97 000

3.2008年2月1日出售股票

借:银行存款 1 298 700

投资收益 301 3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 503 000

——公允价值变动97 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97 000

贷:投资收益97 000

从股票的买进,到股票出售共发生投资损失204 300元。

企业购买股票,不论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核算还是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对企业利润的总体影响相同,只是在持有期间内,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股票价格变动,会影响企业各期的损益,但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股票价格变动,除非发生减值损失,不会影响企业各期损益,会影响各期所有者权益。

三、企业投资债券形成金融资产会计问题

(一)企业投资债券形成金融资产的归属问题

企业购买债券形成金融资产,可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也可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若企业购买的债券其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从主观上讲,企业有明确意图将其持有至到期,并且从客观上来讲,企业也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债券,归属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管理和核算,若不具备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考虑归属问题时,若债券价格的变动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债券价格的变动不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时,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

(二)企业购买债券形成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较分析

企业购买债券形成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在我国会计标准改革的过程中,企业会计准则的建立,开拓了会计职业新境界、提升了会计工作新水平、创造了会计事业新辉煌的希望之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效实施,将使会计工作更深更广地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新准则的实施任务艰巨,本文仅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其应用指南规范的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会计相关问题进行粗浅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小镭, 薛祖云. 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应试精华讲师团.中级会计实物.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3] 编写组. 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应用.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4] 叶建芳, 姜国平. 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指南.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 会计准则研究组. 会计准则重点难点解析. 大连:大连出版社,2006.

作者:韩冬芳

财务报告实务问题论文 篇3:

关于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问题的探讨

摘 要:根据政府财务报告内容,可保证社会公众及时掌握政府受托业绩和偿债能力等财务信息,可作为政府和公众间实现信息传输的有效媒介。本文主要围绕政府财务报告存在的不足、促进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针对目标定位不明、政府财务报告会计基础不充分等问题,提出改进财务报告的报告主体、完善会计概念框架等改进措施,以便加快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进程。

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报告主体;会计准则

引言

政府财务报告能向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促使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应决策,在促进各行业发展上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政府财务报告制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需要加大对制度改革发展的重视,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改善政府财务报告来提高政府财务管理水平,实现政府公共管理透明化。然而当前政府财务报告还存在报告主体不明确、报告内容不完整等缺陷,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各部门注重财务报告的不断完善。

一、政府财务报告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一)目标定位不明

实际进行财务管理时,会计人员主要围绕财务目标来实施管理措施,以期为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提供需求的信息。如果财务报告目标不明确,则容易导致会计工作开展方向出现偏差,势必会降低会计实务处理成效。我国目前还没有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只在其他相关制度中提到信息使用者的描述,已有制度规定的财务信息使用者为财务部门,和实际情况不完全相同。对于财务报告来讲,主要是为立法机关、社会公众和监督机关提供需要的信息,并且在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背景下,政府财务信息使用者范围有所扩大。这就需要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主要以满足社会成员信息需求为主,实现政府会计信息透明化。

(二)政府财务报告会计基础不充分

在建设财务报告体系时,要以相应的会计基础为主,不同会计基础对应的财务报告目标不同,将形成相应的财务报告来满足使用者的会计信息需求。当会计基础与财务报告目标不相符时,则政府财务报告不能为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会计基础能界定何为会计事项,如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则现金支付或收到时间是确定会计事项的标准;而权责发生制主要通过判断交易是否发生来界定交易。当前政府会计制度将收付实现制作为财务报告制定的会计基础,用来确定实际发生的交易。而随着政府受托责任的不断拓展,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财务报告制作目标,主要是由于在这一会计基础上得到的财务报告,无法完全反映政府公共责任,容易造成财务扭曲。

(三)财务报告的报告主体不明确

政府财务报告的报告主体不明确将造成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是进行政府财务报告改革时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报告主体将决定政府财务报告包括的内容,从而影响财务报告目标是否实现。通常来讲,要结合财务报告目标来确定报告主体,保证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取得较好应用。当前政府会计报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这种情况下财务报告的报告主体结构不够完善,财务报告内容有限。

(四)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

除了上述问题外,政府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同样是当前政府财务报告存在不足的体现。在我国的会计报告体系中,针对行政单位会计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定了对应的会计报表,但是在政府财务总体情况的会计报表规定上还比较欠缺,只注重表明预算收支和资产执行结果等信息的收集和记录,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如在揭示政府层面、反映公共部门财务情况和反映国有资产信息等方面还有所不足,并且财务报告中还没有涉及政府部门资金使用成效及投资成本等内容,这就需要从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内容方面着手,推动政府财务报告的改革。

二、关于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建议

(一)改进财务报告的报告主体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改进财务报告的报告主体来促进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建议,尽快改变财务报告主体分散格局,为实现政府会计报告目标奠定基础,做到从使用者信息需要和财务报告目标等角度出发,确定财务报告主体结构及范围。首先,在财务报告主体内容范围方面,应该保证财务报告反映政府从事的多种财务活动,不仅仅涉及预算收支内容。现行会计管理只能反映政府资产当期支出,后续会计管理不够,势必会破坏政府财务实情信息的完整性,不能为政府职能的执行提供保障。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政府财务报告应用价值,应适当扩展财务报告内容,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到财务报告中,进一步促进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其次,应突出报告主体结构的层次性。从我国财务状况出发,可将政府会计报告主体分为基本政府、政府组成单位及政府有关单位等三个层次。其中基本政府是主要的报告主体,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基本政府在财务报告中的主体地位将更加凸显。不同层次的财务报告主体还包括小的报告主体,如在社会保险基金方面,为了保证这部分信息的完整记录,应将其引进财务报告中,并可将其看作是单独的主体,进行其运营信息的记录。

(二)完善会计概念框架

首先,要设定具体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是财务报告改革的起点。进行财务报告改革时,还应政府受托责任结合到报告目标中。政府有责任向公众报告其财务活动成果,并且公众有权了解政府活动取得的成绩。实现全面委托责任在财务报告目标中的引入,能有效丰富财务报告内容,保证会计信息有效性,可反映出政府当前的财务状况及绩效情况,促使政府开展其公共职能。其次,要保证财务报告内容质量,指的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理解性,同時要做到财务信息有较高透明度。政府会计信息透明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公开性。政府部门要公开揭露当前的会计信息,方便信息使用者及时掌握政府财务状况及活动风险等。例如,加大新型多媒体在财务信息传递上的运用,真正实现信息共享范围的扩大,促使财务信息可由信息使用者从不同途径获取;二是信息清晰性。为了保证社会公众有效利用政府披露的信息,要确保财务信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了解政府运营活动和面临的财务风险等。

(三)制定合理的政府会计准则

当前阻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实施的主要因素在与会计准则的不适应,导致在此基础上得到的财务报告体系,不能满足使用者信息需求。因此,要通过制定合理的会计准则,来为财务报告改革进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首先,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体现出由简到繁、逐渐完善的特点。在明确政府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主体、处理对象等根本事项的基础上,制定适用性较好的会计准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编写提供系统的会计准则体系。最后,要避免会计准则数量过多和计量方式复杂等,以免加大财务报告制作难度。具体来说,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发展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基础性作用,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在明确会计准则重要性的前提下,充分落实会计准则改进措施,为财务报告改革的推进提供动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财务报告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立系统、全面的财务报告制度,来保证政府财务信息能及时传递至信息使用者中,使得财务管理取得良好成效。当前由于政府财务报告不够完善,无法发挥其在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等方面的作用,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在新型财务报告制度作用下,能针对政府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督,以便实现建设绩效政府、透明政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瑜.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26):134-135.

[2]崔玉良.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问题探讨——以M大学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为例[J].商业经济,2017,(07):55-57.

作者简介:蔡建国(1970-),男,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林业局财务工作。

作者:蔡建国

上一篇:税务筹划企业经营论文下一篇:政府信息公开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