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为了适应企业与环境的发展,增值型内部审计成为了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随着职能的转变,内部审计已经发展成为了企业价值链上一种特殊的辅助活动。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内部审计在业务增多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控制成本,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论文 篇1:

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成因与审计策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造成审计失败。本文分析了审计失败的两种成因,并提出了八种规避审计失败的审计策略。

关键词:审计失败;成因;审计策略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强烈的法律责任意识,正视法律诉讼这一现实,探索审计失败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成因

所谓审计失败,是指会计报表存在着重大错报或漏报,但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没有遵守一般公认的审计原则而发表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美国“六大”会计事务所在发表的一份题为《美国的责任危机对会计师职业界的影响的形势报告》中写道:“诉讼费用和保险金已成为事务所第二大支出,为解决法律诉讼,美国会计职业界花费9%-12%的审计和会计服务收入,针对整个会计职业界的总索赔额近300亿美元。”因此,积极探索审计失败的成因具有重大的意义。[1]

审计失败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的错误与舞弊行为,另一方面来自于注册会师自身的工作过失或欺诈。

(一)企业的错误与舞弊行为

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守一般公认的审计原则未能查出企业某些重大的错误、舞弊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可能会遭到企业及有关方面的控告,其原因是审计失败。

所谓错误,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报或漏报。即企业由于疏忽、误解等原因,在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会计报表中产生了错报或漏报。它强调的是非故意的差错。这种错误主要包括:(1)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2)对事实的疏忽的误解;(3)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所谓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即企业故意在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会计报表中造成错报或漏报。它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这种舞弊主要包括:(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虚报存贷;(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如伪报收入;(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6)关联交易。

对于上述企业的错误、舞弊行为,企业理应负直接责任和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则只能负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职责是应当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注册会计师只要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谨慎,并通过实施适当且必要的程序,是可以将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舞弊行为检查出来的。但是由于审计测试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披露出会计报表表中的所有错报或漏报情况。也就是说,不能要求注册会计师对所有未查出的错报或漏报情况负责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对未能查出的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没有负任何责任,关键要看未能查出的原国是否源于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过失。[2]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编制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关注错误与舞弊,发现错误或舞弊迹象应及时作出处理,并考虑错误与舞弊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二)注册会计师的过失与欺诈

除企业的错误与舞弊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方面外,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和欺诈也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另一方面,给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

1.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所谓过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缺少应有的合理的谨慎。评价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是以其他合格注册会计师在相同条件下可做到的谨慎为标准的。当过失给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害,注册会计师应负过失责任。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可归纳为三个因素:一是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缺陷。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的过失,往往与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和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的缺陷密切相联系。二是对客户的经营了解不够。注册会计师接受客户的委托,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以鉴证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是否进行了公允反映。如果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经营了解不够,就会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失败。三是审计程序不妥。注册会计师发表正确审计意见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妥,则会导致审计失败。

2.注册会计师的欺诈。欺诈又称注册会计师舞弊,是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行为具有不良动机和目的是欺诈的重要特征,也是注册会计师欺诈与注册会计师过失的主要区别。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欺诈就是为了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明知企业的会计报表有重大错误、漏报,却加以虚伪的陈述,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因欺诈而造成审计失败,给企业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应给予严厉的处罚。

二、注册会计师规避审计失败的策略

(一)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审计风险面前麻木不仁、没有抗风险意识、没有抗风险能力。在每份审计报告产生前,要避免风险产生,进行审计风险预测(考虑报告是否存在风险因素)和审计风险的评估(风险产生的概率和损失大小),并考虑采用哪种方法可以控制和降低风险,在执业中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态度,把审计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执业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执行一般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规范。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做到:一是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并不得利用其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二是应当按照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一般应采取抽样审计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通过检查、观察、查询及函证等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三是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应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分析、评价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应说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遵循了一贯性原则。

(三)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

审计质量是社会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对审计项目的主要环节,要本着保证质量、分清责任、互相制约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主任审计师检查审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负责制,对重大的审计项目必须实行审理会议制。

1.通过签订业务约定书进行控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主要是检查委托人是否具备审计条件,向部门负责人提出是否接受委托的初步意见;部门经理的责任是根据项目负责人的意见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安排人员起草业务约定书,重大审计项目的约定书签订要由主任审计师负责。

2.通过组成审计小组进行控制。审计小组是履行协议的具体实施组织,担负着实施审计计划、汇总情况、起草审计报告初稿、整理资料等全过程。审计风险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有密切关系,因此,组建审计小组时,即要考虑审计小组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结构,也要考虑其政治素质、政策水平,是否廉洁公正等。

3.通过制定审计计划进行控制。审计计划的制定应能全面反映协议合约事项,明确审计内容、范围、目标、要求和时限,应符合有关的政策规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4.审计取证的控制。审计证据是审计事项真实性的佐证材料,其控制点:一是要控制重要问题取证的途径、目的、方式、方法、步骤等,取证应符合有的放矢原则,取证要完整,防止有证无用,有用无证的现象。二是对证据的真实、可信赖程度的控制,要求出处可靠、有效,同时出处单位、部门负责人必须签章认可。三是在资料汇总时要对证据进行复核,证据与证据之间如发现相互矛盾,必须进一步核实统一,保证审计语气的真实性。

5.审计工作底稿的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记录,是检查审计人员工作深度与广度的标尺,是编制审计报告的依据。因此,要对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性进行控制,对审计工作底稿规范性、合规性进行控制。建立三级审核制,即项目负责人负责全面审核工作底稿、部门经理审核报告中有关问题的工作底稿、主任审计师或业务分管领导应重点抽查重大问题的工作底稿。遇到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问题必须会同专业人员审核。

6.审计报告的控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后成果,体现审计工作的最终质量。因此要做到:事实要清楚、证据要确凿、引用规章要确切、措词要适当、文字要简练。为此,一是对报告形式的控制,如验资年检用审计查证报告,司法部门委托的案件用审计鉴定报告,咨询服务用咨询报告等;二是审计报告内容的控制,对写入报告的有关事实,必须逐一核实,必须有充分的政策依据。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后续教育

加强“两个教育”是为了提高社会审计执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执业水平,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因此,社会审计组织应当重视教育,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待教育,把“两个教育”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提高审计质量,确保控制审计风险。

(五)深入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

一是对客户的业务活动深入了解,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如金融、保险、高科技企业。二是掌握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对经济形势及行业情况深入认识。三是对客户的高层管理人员过去的背景深入了解。四是对客户的组织结构深入了解。五是对客户的产品、制造过程及设备深入的了解,不要对管理当局的陈述及声明给予过分的信赖。六是对客户的其他人员、管理机关或供销商的某些报告要加以研究和重视。七是对于客户内部审计成立的目的及开展工作情况要充分了解。

(六)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要注意的重点有:一是适当动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由于注册会计师一般并不重视分析性复核程序,所以难以发现客户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异常变动。二是提高询问技巧。通常注册会计师对于客户内部控制的了解或问题的澄清,都是通过询问方式进行的。注册会计师要重视询问技巧,避免使询问变成简单的问答式会话,使询问程序流于形式。三是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错误的时间及地点执行错误的程序,或使用错误的证据搜集方法,或使用证据的方法错误。如企业账上记录一笔未经正式订货程序的销货,而销货单上的单价相当高而数量少,经由海运送交国外顾客。注册会计师可能因检查运费单据以证明货物所有权已转移和存货已经出库,所以未能发现疑点。如果注册会计师曾经询问为什么选择以海运方式送交价高量少的货物,就很可能会怀疑这笔销货。四是对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所发现的例外情况要加以重视。如注册会计师对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所发现的例外情况重视不够或未作处理,因为他不希望内部控制功能不全的测试结果出现。内部控制测试的目的在于减少实质性测试,但是注册会计师人多受时间预算的限制,希望其测试结果支持原有内部控制良好的假设,纵然遇到例外情况,也难以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超出时间预算而增加审计成本。六是正确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内部审计固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是注册会计师应如实评估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及实际工作成效,适当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以大量减少自己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3]

参考文献:

[1] 李冬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6).

[2] 王曙培.当前注册会计师作假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财会通讯,2000,(1).

[3] 姜春华.会计舞弊的防范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3,(3).

作者:刘春辉

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论文 篇2:

大型企业内部审计优化途径

[摘 要] 为了适应企业与环境的发展,增值型内部审计成为了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随着职能的转变,内部审计已经发展成为了企业价值链上一种特殊的辅助活动。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内部审计在业务增多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控制成本,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在提升内部审计效能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最佳实践,通过对其经验的分析,结合我国现状,从资源整合的角度为我国大型企业内部审计优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价值链;内部审计;资源整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16

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不断对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进行战略重组,放弃对企业价值不大的非核心业务。内部审计在外包压力的驱使下,必须探索自我转型之路,证明自身的价值所在,维护自身的组织地位。同时,“增加组织价值目标、完善组织治理目标”的提出,也赋予了内部审计更高要求。增值型内部审计成为了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内部审计必然需要寻求自身的优化途径,适应企业与市场的发展,从而维系自身的职业生命。

1 价值链视角下的内部审计发展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将企业中参与价值形成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企业财务被包含于基础设施活动中,但是对内部审计的归属并未有所阐述。探其原因,虽然在1971年IIA第三次将内部审计定义为是建立在审查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但是在当时企业很大部分内部审计机构仍没有与财务部门完全脱钩或有些仍然设置于财务部门之下,许多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仍处于建立之中,甚至一些学者将内部审计作为财务范畴,所以内部审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随着实务界对内部审计工具的迫切需求,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职能在实务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人们开始思考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转变。赵娜(2010)认为企业内部审计既不属于能直接创造价值的基本活动,也不属于通过管理而提高绩效的辅助活动,李凤华(2007)、万寿义(2009)、闫学文、刘澄(2013)等多位学者都认为内部审计应该属于企业价值链上的一项辅助活动,通过整个价值链而不是单个活动起辅助增值作用,武玲玲、张立火(2013)提出内部审计虽然在企业的价值链中看似是辅助活动的一部分,但是内部审计在价值链中是不可替代的一环,这与价值链中其他辅助活动有非常显著地差别。

如今,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强调了内部审计要为促进企业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服务,以往被作为“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的传统内部审计也必然需要调整自我,朝着成为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利润中心”的目标发展,向增值型内部审计过渡。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要求内部审计参与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了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在企业各项活动前期,内部审计就以“参谋”的身份为各部门提供建议,这也符合了价值链对辅助活动的定义,即“用以支持基本活动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同时,现代内部审计又关注价值链链节之间的协调,在降低协调成本方面发挥作用(时现,2003),和对链节间管理协同效应进行评价,协助企业制度优化。结合这一角度,内部审计应该属于企业价值链上的一种特殊的辅助活动。

2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几种途径

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任务越加繁重,从这一角度说,企业应当扩大内部审计规模,配备更多资源的内部审计能够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使其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上述对价值链的分析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审计规模的扩大必然会造成审计成本的增加,这与价值链理论的要求是要违背的。所以,作为一项特殊的辅助活动,现代内部审计应该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最优配置,提升审计资源利用率,降低审计成本。在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践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提升内部审计效能的经验总结。

2.1 内部审计的部分外包与合作外包

内部审计外包作为一种柔性化措施,带来了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黄溶冰,2012)。内部审计业务的内置与外包会影响到组织的资源配置,从而影响到组织的成本与收益。在内部审计受到广泛关注的现状下,内部审计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但是一方面内部审计团队可能因规模不够而不足以具备完善的完备的技能去处理公司面临的多种风险(甫瀚,2009),另一方面在关注价值增值、需要控制成本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内部审计应当将更多资源集中于其核心竞争力业务,现今很多企业选择了将外部审计作为辅助力量,根据组织环境将部分业务外包或者合作外包。如当涉及到工程项目的审计时,可能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无法保证业务的质量或者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而社会审计机构往往在这些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将此部分的业务外包或者让内部审计机构与社会审计机构分别承担不同部分的责任更适合成本与效益原则。

2.2 信息共享

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内部审计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内部审计部门内各项工作的分配,以及总部与分子公司之间的审计范围都可能存在交叉重复。内部审计规模有限的前提下,更应该规避工作重复带来的资源浪费。FEMSA集团等公司内部审计集中共享中心的举措不但可以降低审计计划的重复率,也同时为内部审计识别审计域、发现危险信号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使审计资源能够更有效的投入到核心业务。

信息共享不仅是工作重复的解决途径,同时也为各区域内部审计部门提供了经验的分享。现今不少企业审计总部也充分扮演了咨询的角色,在进入分子公司履行监督职能时,同时也将其他公司的最佳实践予以分享,为其带去识别薄弱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等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工作质量的提升,也使内部审计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2.3 风险图表的绘制

很多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风险图表的绘制,为其确定审计工作的倾向带来了便利。审计人员根据公司的战略以及各项业务的开展,对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确认,通过权衡轻重来安排审计工作,从而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当然,公司战略的动态变化导致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不断的调整风险图表,也因此需要审计人员对每个领域风险的深入了解,这对审计人员的素质也给予了莫大的考验。

2.4 大审计思想的融入

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促使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内部审计逐步成为推动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更有效的集中审计资源,近年来内部审计结构扁平化的思想融入了众多企业的实践工作中。审计中心突破了原来传统的层级化结构,将审计资源集中分配、统一管理的模式够有效的规范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审计中心的建立使信息能够及时共享,先进的审计技术在审计人员之间得到相互的学习。

很多公司审计总部往往并不会有太多的人员配置,在大型企业分子公司众多的背景下,对于分子公司业务类型相差不大的情况,交叉审计得到了不断的尝试。在审计总部协调下的交叉审计不仅可以为总部的审计工作减轻负担,同时也更有效的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对于企业来说,交叉审计本身就是对内部审计资源的一种更充分、更合理的利用,审计总部对本系统内内部审计资源的统一调度,也体现了大审计的思想。

3 我国大型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不少企业管理层开始将内部审计视为高管层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随着各部门对内部审计认识的加深,内部审计咨询服务也逐步深入到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然而在内部审计的发展进程中,仍然面对许多挑战。

3.1 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呈现趋同性

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管理体制的讨论,无论是隶属关系还是组织模式,更多学者的观点体现出了对某一种体制或者模式的推崇。2006年中石化集团等企业率先推出双轨矩阵式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改革,该管理体制的推行也引来了各类大型企业的纷纷效仿。但是,通常所探讨的各种模式的优缺,本身具有局限性,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选择不存在普适的最优方案。内部审计是服务于公司战略的,每个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尽相同,其企业文化、成长阶段等自身因素也不一样,这些都是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企业只有量体裁衣,选择最合适的才是明智之举,才能保障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和审计资源效能的提升。

3.2 内部审计发展不均衡

现代内部审计发展至今仅50多年,其作为一种职业的认可程度也呈现差异化。不少企业将内部审计作为管理者的摇篮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业务也与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决策等方面紧密相联;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将内部审计视为会计上查错纠弊的一种方式,束缚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企业中,内部审计的发展也不够均衡,分子公司可能因为地域因素、领导重视程度、人员配置等问题差异较大,偏远地区的分子公司更可能在审计技术等方面呈现不足。

3.3 缺乏系统的内部审计流程予以支撑

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司战略也呈现动态的发展。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向要实现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必然需合理安排审计计划。公司在发展进程中,业务不断的向各个市场渗透,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随之带来的风险也各不相同。内部审计部门精力有限,不可能将视线投放到每个角落,因此在安排计划时需要着重考虑高风险领域。然而,目前更多的内部审计部门都是借鉴风险管理部门的成果来确定风险点,并没有形成独立的风险图表,这种情形下使得内审人员缺乏客观的判断,最终导致审计计划的失误。

另一方面,工作成果最终得到利用才是内部审计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归宿。目前不乏内审部门能够审查出各类问题,但是事后关注审计建议的执行率的并不多。将所有的审计资源都投入到审计过程中却忽略了整改,这也丧失了内审的意义。

4 针对现状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审计信息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内部审计带来了许多便利之处,审计信息平台的建立是提升审计效能的有效途径。目前不少软件系统都可以实现审计的全过程记录,这种方式提高了审计主管监督审计工作开展的效率,审计发现的问题通过系统的后续跟踪得到了监督与改善,内部审计也实现了其支持公司业务开展,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

另一方面,审计信息平台也为大型企业分享信息创造有利环境。信息平台的建立,更有效的维护了整个公司审计系统的运行,审计信息平台上对审计计划的公布能够尽量减免审计工作的重复。企业分子公司各区域的分布,尤其是地理位置偏远的分子公司,通过信息平台能够吸收到更多最佳实践,促进其审计技术的发展,提高其审计工作的质量。

4.2 整合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要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然需要确定其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权衡内部审计在确认与咨询两大职能上的资源分配,更应该清楚需要内部审计去实现怎样的目标?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去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明确自身的核心审计业务。不同的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不尽相同,内部审计根据所处企业的环境决定其业务的重要性,从而整合其审计职能。另外,内部审计工作可能因为被审计对象专业性强而受到阻碍,在审计主体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选择将部分业务外包或者合作外包也是内部审计的合理选择。

4.3 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通过对企业各类业务的风险评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帮助内部审计更合理的安排了审计工作的优先顺序,从而完成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少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借鉴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的识别来安排审计计划。但是作为企业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本身是对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一种再监督,同时内部审计更是对更高层次的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进行把关。所以随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在借鉴其他部门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加强风险库建设,动态的记录企业的各类风险。

4.4 实现人才多元化

审计规模有限的前提下,审计资源整合最基础的方式是从审计资源的质量入手。内部审计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并非是让每一位内审人员都成为全才,掌握所有技能也并不现实。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相关知识有必要认知,但是,内审部门需要的是各领域的专才,实现部门人才的多元化。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人才库的方式,将各专业的优秀人员引进部门,也可以通过轮换的方式安排内审人员进入其他部门学习。另外,定期开展案例教学与经验分享,鼓励员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知识更新也是必要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甫瀚咨询.全球内部审计——重大变革中的大型跨国公司内部审计职能简介(第V卷)[R].2009.

[2]甫瀚咨询.全球内部审计——重大变革中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成功小型内部审计职能简介(第IV卷)[R].2009.

[3]黄溶冰.内部审计外包的策略选择:组织柔性视角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2012(2):98-104.

[4]李凤华.内部管理审计增值功能探微——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22(1):31-35.

[5]李璇.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7.

[6]马立占.重塑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之思考[J].会计之友,2009(4):56-58.

[7]倪良辉,等.价值链视角下企业内部审计增值路径探析[J].审计月刊,2011(5):47-48.

[8]时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透视[J].审计研究,2003(4):63-64.

[9]万寿义,崔晓钟.内部审计价值变迁的结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财经问题研究,2009(11):88-94.

[10]武玲玲,张立火.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对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活动进行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3(6):41-43

[11]闫学文,刘澄.基于价值导向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研究:理论、模型及应用[J].审计研究,2013(1):62-69.

作者:周湉

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论文 篇3:

探讨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做好内部审计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风险防治能力。但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还不是十分完善。为此本文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就如何优化企业内部审计展开探究,希望能为相关工作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建议

1985年8月,国家审计署颁布了《内部审计暂行规定》,这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开始发展起来。从1985年至今,我国内部审计不断于曲折中发展,于艰难中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制度,在企业中有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 企业内部审计

1.1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会计信息,只有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可靠,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才能更加科学合理,企业的发展也会更加安全稳定。而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靠内部审计来保证。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与管理的作用,能对企业的会计行为做出规范与约束,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检查与管理,为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证  [1]。

1.2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研究与实践证明,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调整企业生产结构等方面内部审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我国在不断强调以及推进企业改革转型升级,各大小企业也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新道路、新模式。但受国内市场环境、文化观念、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的改革转型还是面临较大阻力。如就国内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在改革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融资困难、成本增加、服务体系落后等一些列问题,企业的经营压力巨大。而合理、完善的内部审计能帮助企业减轻改革阻力,降低经营风险。企业内部审计能对企业组织经营过程的合理行,对企业生产力要素开发利用程度、经济效益实现程度进行审计,对企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帮助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做出更好地经营决策,制定更适合企业、更有利于企业的改革战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目标顺利实现  [2]。

1.3 强化内部管理

经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在管理方面都做得不够充分,如管理组织结构过于臃肿,执行效率不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欠缺,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管理受亲缘关系影响而有失平衡等。针对这些管理漏洞,更有必要优化内部审计,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来优化企业管理组织架构,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职能的一个部分,是公司治理的基石,内部审计具有为企业组织管理提供咨询服务的功能,能够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

2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2.1 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

当前虽然大部分企业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审计机构不够独立,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出功能作用。而深入分析可知,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附属地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够准确。部分管理人认为内部审计只能在查找企业财务漏洞、保证企业合法安全运营方面发挥出一定作用,将内部审计定性为辅助财务开展的工作。所以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并没有好好地运营以及运用它,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出的作用有限  [3]。

2.2 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调查发现,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具体如一些企业虽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但制度过于空洞,没有具体的工作标准以及工作规范,起到的作用有限。企业没有制定详细规范的审计计划,没有建立审计信息分类归档制度等。制度上的漏洞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要想让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企业就应当规范内部审计制度,应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工作该怎样开展都做出明确规定,让各项内部审计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2.3 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

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内部审计能发挥出作用的前提,在当前背景下,企业只有做好人员配置,优化人员教育与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与效率。但实际上,企业在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以及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内部审计机构内存在一人多职的情况;人员结构比较单一,未做到人才多元化(如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占比较少,大部分审计人员只是出自财经专业,没有取得职称);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不高,不能很好地胜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部分管理层由于对内部审计不重视,所以也在审计人员培训方面投入的较少。培训的不足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缓慢,能力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内部审计要求,进而造成企业内部审计水平得不到提升  [4]。

3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建议

3.1 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提高内部审计水平

内部审计的开展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以及良好管理。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层、管理层应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正确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系统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管理,全面提升内部审计水平。具体来说,企业要在内部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并且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企业要从制度层面保障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主导地位,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能完全管理内部审计系统,领导内部审计工作。企业要保障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只为内部审计有关的活动服务。

3.2 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制度文化

前文简单提及,企业不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充分发挥出作用,由于内部审计流程不够标准,审计实施细则不完善,造成企业内部审计有较大的随意性,最终使审计结果无法反映真实情况。鉴于此,有必要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与政策要求,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将企业内部审计标准、审计流程、审计规范、质量要求等进行规范完善,从实际出发制定详细的内部审计细则,以此推动企业内部审計规范、有序以及高质量开展。企业可按照我国法律法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从制度层面对内部审计部门提供支持,让审计部门能根据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审计任务,规范开展审计工作。如企业可从专业判断出发,列出资金量大、经济责任风险高的审计事项,提醒审计部门对高风险内容加以重视,让审计部门的工作更有目标、更有重点,更加科学有效  [5]。

3.3 调整内部审计人员配置,壮大内部审计力量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只有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过关,整个审计队伍能力素质合格,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为此在当前背景下企业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加强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结构。具体的措施如:

增加内部审计人员数量,确保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与企业规模以及内部审计工作量相适应。在人员配置方面,企业要按照《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优化配置研究》中的有关要求与建议来确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避免出现人员不足、内部审计工作无人开展的情况。

着手对内部审计部门的人才结构进行调整。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队伍中存在高质量人才少、队伍核心竞争力不足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要采取激励、培训等措施增加中高级审计人才在整个审计队伍中的比重,将中高级人才比重维持在一个比较高且相对稳定的状态。此外是企业要给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多方面知识的人才,做到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结构的多元化。如企业在甄选内部审计人员时适当提高对人员专业背景的要求,要求人员不仅掌握财经知识、审计知识,还涉猎工业制造、法律以及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6]。

做好人员教育培训。

为提升内部审计水平,企业需建立科学长效的人员培育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养,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企业内部审计是一项综合、系统且复杂的工作,对审计人员有着极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参与内部审计的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自我审查能力,具备科学调度、全面思考以及合理认知等基本素质。为此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时,相关部门应根据现阶段审查人员现状,对其加强培训,从而使审查人员的职业素养及专业素质有效提高。具体如可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集中实训、专家讲座、 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此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的能力素质,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除在平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外,也要采取必要的考核激励措施来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服务水平,增强其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确保各人员能严格按照制度规定与要求规范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为保证考核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应从绩、能、德、勤等各方面开展。有关部门可按照具体的工作需求,按照企业内部审计要求确定考核内容与指标,推动人员考核工作顺利开展。

3.4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还必须树立信息化审计意识,积极探索将信息化技术与内部审计融合的路径,运用科学技术创新企业内部审计模式,提高内部审计水平。企业应正确认识到,信息化是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企业内部审计与信息技术结合也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所以企业要创新思想、拓宽眼界、尽快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具体的构建措施如:完善企业内部软硬件设施设备,如计算机、路由器等,为内部审计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企业要引进先进理论与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化内部审计管理平台,组织人员通过信息化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收集审计数据、整理审计信息,开展审计管理,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平台代替传统的审计手段与模式,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在构建信息化内部审计管理平台以及系统时,企业必须做好可行性分析与评估,收集有关数据组织开展信息化建设会议,综合各种因素对企业开展信息化审计的条件、优势以及困难、风险等进行分析与把我,在基础上科学规划、有序实施,将风险降到最低。

4 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还存在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队伍不合理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企业应深入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为依据,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加以增强,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完善,将内部审计人员队伍进行调整,同时对内部审计手段与模式加以创新,让内部审计发挥出更大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郁加.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应用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11):82-84.

[2] 周煦杰,杜京华,肖圣喜.浅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思路[J].财政监督,2021(21):92-96.

[3] 湛江.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实施路径探析[J].审计与理财,2021(02):44-45.

[4] 胡琳卿.数字化管理下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4):91-93.

[5] 李波.新企業会计准则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措施探究[J].营销界,2020(52):160-161.

[6] 王冰羽.对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探究[J].营销界,2019(52):51-52.

作者:周娜娜

上一篇:经济任审计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旅游饭店业员工招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