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智能设计管理论文

2022-04-26

住宅小区智能设计管理论文 篇1: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的建筑规划与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建筑规划与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传统设计理念已难以适应当前精细化管理背景。一般来说,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为核心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工作更加侧重于强调多元化需求,即满足建筑空间功能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建筑视觉美感以及整体性。为保障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建筑规划与设计内容得以深化加强,本文主要结合精细化管理背景,对建筑规划、设计理念及创新内容进行研究。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分析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5.011

引言: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规模以及建设质量的不断加强,促使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工作所涉及到的流程内容以及复杂性程度逐渐加深,尤其对于民用建筑与公用建筑组合的区域设计而言,其规划与设计难度更大。目前,为保障现代建筑工程项目规划与设计效果能够达到预期,保障建筑运行质量安全,行业内部设计人员应主动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以及要点内容,借助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及方法能够对建筑规划与设计所涉及到的要点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统筹协同,减少设计失误问题。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部分建筑规划与设计工作并未深刻意识到精细化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在规划理念以及设计方法的选用上并未完全符合建筑工程设计管理需求,最终所设计出的建筑工程项目缺乏美观性以及功能性。为及时缓解这一问题,建筑工程设计企业以及相关人员应主动立足于精细化管理理念,对当前规划设计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并通过优化发展规划设计内容,促进建筑规划与设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 建筑规划与设计短板问题及精细化管理需求分析

1.1 短板问题分析

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衡量与考虑,建筑设计单位在规划设计期间需立足于建筑工程项目建造需求以及功能需求等,从多个方面针对建筑工程布局规划、空间功能以及内部结构优化等重点内容进行统筹推进与合理部署。在规划设计期间,设计人员应承担起自身设计管理责任,结合空间场地实际条件对各功能区以及结构优化要点内容进行合理部署。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部分设计单位在设计期间并未完全将标准化工作流程贯彻落实,再加上图纸与互提资料深度不够,难以准确传达设计内容[1]。

最重要的是,各专业设计受传统技术影响,并未实现同步发展目标,导致各流程内时间节点未能按计划执行落实,且各部门之间沟通存在阻碍。受以上因素影响,建筑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分工缺乏明确性,且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错漏碰缺问题较多,不利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以及美观性的提升。

1.2 精细化管理需求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工作,更加侧重于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精神。在规划设计期间,设计人员应立足于居住者生活需求,从高质量、人性化以及舒适性等角度重新定义建筑规划、设计理念及相关内容。一般来说,基于精细化管理需求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工作需满足以下两点要求:(1)设计人员应从“精”概念方面进行着重考虑,在设计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以及舒适美观设计理念要求,对工程项目所涉及到的设计要点以及相关内容进行重点规划与设计,并通过突出重点,满足局部,保障建筑规划与设计效果得以深化加强;(2)设计人员应从“细”概念方面进行着重考虑,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員应重点关注细部设计。结合细部结构设计需求,对相关要点内容进行充分完善。并结合场地空间功能要求以及实际环境,利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增强设计深度。并通过不断减少专业空间矛盾问题,保障整体设计完成度以及统一性效果[2]。

除此之外,在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各专业部门之间应对设计工作以及相关内容进行适当优化。主要通过结合工程项目建造需求以及美观性需求,对各专业设计以及施工作业期间所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提前识别。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以及工艺手段,对传统设计内容以及理念存在的短板问题进行及时补齐。需要注意的是,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建筑规划与设计工作还需要适当融合绿色建筑理念,其目的在于通过不断融合绿色建筑理念以及相关工艺技术,减少传统建筑设计以及施工存在的能耗问题以及污染问题,进一步促进建筑行业深入持续发展。

2、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建筑规划与设计内容及要点分析

2.1 坚持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为重要指导,统筹建筑规划设计目标

建筑规划设计应始终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为重要指导,重点针对当前规划设计工作存在的滞后性问题以及短板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一方面,设计人员应主动转变传统设计理念以及工作方式。主动结合城市建筑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建筑规划设计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结合以往规划设计经验来看,大多数建筑规划设计都存在重功能、轻价值问题,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实用性价值以及生态价值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基于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立足于建筑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建筑规划设计目标进行准确把握。并主动从城市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功能区演变及其他多种角度进行深度考虑,确定建筑规划设计要点。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应准确理解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深刻内涵。在规划设计期间,应主动针对建筑功能设计以及建筑规划内容进行协同推进。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所制定的设计方案内容进行健全完善,以保障建筑规划设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3]。

除此之外,设计人员在设计期间不应只局限于关注建筑规划与设计要点,而是应从综合性规划角度对所需要设计的要点内容进行深入考虑与合理分析。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根据居住者实际需求以及建筑功能需求,对设计要点以及优化内容进行协同推进。并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满足局部,对建筑空间功能区进行合理划分,保障整体设计的协调性与合理性。

2.2 积极运用新科技手段以及方法内容,健全完善建筑规划与设计体系

传统二维设计方式所存在的限制性问题较多,如无法准确传达设计意图以及关键点,同时在可视化以及虚拟化应用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问题。近年来,随着BIM技术等新兴科技的推广应用,传统二维设计模式已难以适应精细化建筑规划与设计中。一般来说,BIM技术可贯穿工程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可以从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维护管理等关键阶段实现工程建筑项目管理目标。在管理过程中,BIM技术可主动结合4D技术以及5D技术实现对工程建筑项目施工作业流程的模拟展示。并将相关数据内容以资源共享方式传输到各个参建单位当中,为其提供良好的决策参考[4]。

除此之外,BIM技术所具备的模拟化以及可视化功能可以为工程设计决策提供良好的数据保障。在前期规划设计期间,设计人员可利用BIM技术优势,对各专业流程内容进行提前模拟与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隐患因素进行精准识别并加以防范,以防止后期出现设计失误或专业矛盾问题。举例而言,设计人员可利用BIM管线碰撞检查功能,加强对于各专业施工矛盾点问题的识别与管理。另外,设计人员也可以运用BIM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对专业碰撞检查等内容进行检测分析,提前识别风险并及时规避。

2.3 适当融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促进建筑规划设计水平持续提升

为持续深入推进建筑规划设计发展进程,设计人员应主动融合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建筑规划设计体系内容进行适当健全与完善。具体如下:

1)设计人员应结合城市地区地理环境以及发展情况,从城市规划设计角度,对建筑规划设计内容进行适当改进与优化,以期可以减少施工作业期间存在的资源消耗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在此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根据建设区域土壤条件以及水文条件等,合理配置建筑资源应用问题。举例而言,为保障建筑周边美观效果以及绿化效果,在规划绿化带时,设计人员可运用多种植物进行联合配置与应用,如可以将乔木放在人行道两侧,在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同时,能够达到良好的遮阴效果[5]。

2)设计人员应结合自然情况,对室内外居住环境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建议设计人员主动结合区域温度变化以及日照条件等关键因素,对室内外设计平衡要点进行精准把握,切实满足居民日照需求以及温度调节需求。举例而言,设计人员可通过合理使用幕墙,实现室内温度调节。并借助自然通风等条件,减少电源消耗问题。这种设计手段不仅可以提升建筑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也可以保障各项能源以及生态资源的使用效果,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2.4 加强各参建部门之间的协同性,深化建筑规划与设计效果

基于精细化管理背景下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工作,更加侧重于强调各参建部门之间的协同性效果。从客观角度来讲,建筑规划与设计工作质量是否可以达到预期要求,往往与各参建部门协同性以及合作交流效果存在关联影响。结合以往经验来看,以往各参建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够通畅,所表现出的信息孤岛问题较为明显。再加上设计人员缺乏对相关数据的传达与交流,导致各部门之间所呈现出的合作交流局面较差。目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驱动作用下,建筑工程参建单位对于协同交流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

为保障各参建部门之间信息交流顺畅,建筑设计企业、建设单位以及施工方之间必须构建统一协调的合作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消除传统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以及交流不畅问题,进一步保障建筑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价值性。在交流过程中,可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技术,加强对信息数据以及资源信息的交流互动,消除信息孤岛效应,保障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效率。结合数据结果,从多个角度如规划、建筑施工以及室内设计等方面,对多个专业内容进行有机协调。除此之外,客户也应参与到设计全过程当中,如主动与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让设计师明确自己的设计意图以及理念思想,对当前设计内容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进行及时沟通与解决[6]。

2.5 主动融入自然设计与人文格局,打造高品质城市居住空间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建筑规划设计应主动融入自然设计与人文格局建设理念,以促进建设规划工作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一方面,建筑规划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发展情况,对当前城市自然格局以及人文环境情况进行重点把握。并将相关设计理念融入到建筑规划设计工作中,促使城市建筑品质效果得以稳定提升。举例而言,对于旅游城市而言,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自然景观以及名胜古迹的保护管理。可根据不同景区特点表现,对景观空间格局进行有效塑造,并进一步加强对建筑高度以及布局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建筑规划设计应立足于打造高品质城市居住空间理念,重点针对当前建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短板问题进行及时补齐。在此过程中,规划设計人员应主动立足于山城交融理念,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以及规划设计方法,对城市建筑建设理念以及设计体系进行健全完善,以期可以进一步促进建筑规划效果提升。

结论:

总而言之,基于精细化管理背景下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工作不可再局限于实现空间与功能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应积极立足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从多个方面强调精细化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并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确保建筑空间功能以及各结构体系得以深化加强。与此同时,设计人员应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从多个角度结合居住者生活需求,从功能性、美观性及其他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通过积极转变传统建筑规划模式以及设计理念,及时补齐设计短板问题。除此之外,在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及内容的渗透作用下,设计人员还应注重从全局角度对建筑规划与设计内容进行适当创新与优化。如可适当融合新技术内容以及绿色建筑理念,重新塑造建筑规划与设计体系及相关内容,以期可以从根本上助推建筑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泽飞,王争光,王帅,沈永红,肖鹏,杨肖伟.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探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1(20):46-47.

[2]罗海燕.精细化设计在厦门市保障性住房中的重要性[J].广西城镇建设,2021(10):37-39.

[3]贾建万.研究建筑学中的规划与设计问题[J].居舍,2019(3):126.

[4]张晶.对住宅建筑规划与设计的节能措施探讨[J].价值工程,2019,30(11):87.

[5]姜沛.论述现代住宅小区建筑的规划与设计[J].房地产世界,2020(15):28-30.

[6]潘欣.城市更新视角下老街区的空间规划与设计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36):222-223.

作者:潘超

住宅小区智能设计管理论文 篇2:

住宅小区10kV变配电系统设计内容研究

摘要:我国城市中的住宅小区在配置供电系统环节,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智能电器的应用,因此需要不断增加住宅小区的用电负荷,从而保障现代化住宅小区供电具备各种电器使用的可靠性及持续性配套设施符合的标准,一般采用10KV的配电网供电系统方面的规模用电特征,为了有效保障供电网的供电质量,全面提高小区居民用电质量的管理特点,因此需要合理化设计住宅小区10KV供电系统设计特点、电源外进线的方案,以及用电负荷计算等方面的变电器配置管理系统情况,尤其是10KV配置方面需要注意的重要性,从而保障正常运行10KV接收与转换配电网,满足居民用电需求,这样才能全面保障城市小区居民有效提供优质用电的服务管理趋势。

关键词:住宅小区;10kV供电系统;设计内容;

一、住宅小区10kV供电系统工程概况

首先,结合高层住宅小区整体建筑面积约为168000㎡,主体建筑分为商业和住宅部分,商业部分总体面积为42000㎡,其余为住宅部分并包含居民1142户,分布的楼型均为高层、多层、小高层;其中地下停车场的总体面积为47600㎡。结合我国住宅小区设计执行的规定标准,该小区内的总体用电负荷应控制在11491kW,而总体的供电容量大概为8000kVA;根据上述标准设计该小区独立的10kV供电线路形式[1]。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演变到了今天,很多住宅小区的居民在生活中均选用了各种高耗能的家用电器。比如空调冰箱、吊灯、电热水器等供电,都需要留置一定的负荷余地,有效保障居民在后期更换更多的供电设备,不会出现超负荷的供电困难问题。因此需要针对住宅小区,实施预测电力负荷方面的布置,提供选择线路方面的参考依据,从而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设备,有效保障正常供应运转10KV输电的管理效果。通过本文工程预测小高层或高层为主,遵循《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控制住宅小區按照60W/㎡来计算考虑;可设定《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电气》保障商业区的供电规格控制在80W/㎡左右,其中设计地下车库的供电规格保持在12W/㎡之内,才能全面保障该小区总体的用电负荷情况,同时将商业用电控制在80瓦乘以其面积加上住宅区的60瓦乘、地下停车场12瓦乘以其面积,最终全面设定预测该小区的负荷约为11491kW。

二、住宅小区10kV的供电系统设备要求

(一)设计住宅小区10KV供电系统的用电需求

通过合理化设计住宅小区10KV供电系统,达到和谐满足小区居民的基础设施用电需求,避免小区停电出现供电系统故障,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用电需求。因此需要设计10KV配电的设备具有SF6气体绝缘的紧凑型金属材质的封闭开关设备(简称充气柜),以及空气绝缘负荷的开关柜等设备,如图1所示。满足小区整体区域控制管理设计SF6充气柜,从而保障供电系统适应终端用户的用电需求,以及控制管理网络节点满足各种箱式变电站、电缆分接箱、配电开闭所等配电需求,为保障居民用电需求满足安全、可靠、结构紧凑等特点,从而保障供电公司正常运行小区供电的要求。

(二)减少供电系统维护的经济效益成本

分析城市的住宅小区,在供电网络运行长期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配件设备逐渐老化的现象发生。需要通过合理化设计供电系统,达到有效保障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效率。全面提高供电系统的运行效率,达到最大程度上避免配电设备出现各种安全隐患的故障问题。如果需要在城市住宅小区内设计安全性可靠性较高的供电配置设施。需要结合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有效控制减少供电系统维护的经济效益成本,才能全面保障城市住宅小区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了相关的人力物力方面的经济损耗。

三、住宅小区10kV供电系统设计的要点分析

(一)优化设计电力负荷需求

第一,在设计住宅小区电力负荷管理10kV供电系统中,通过兼顾电力设备容量,避免出现超负荷现象,有效保障重复计算满足变压器容量计算的准确性。针对小区住宅内的消防设施进行设计负荷检修相关电气设备,使其纳入容量计算的过程中,有效满足其他设备保障住宅小区用电负荷,解决实际情况的优化电力负荷设计管理效果,最终实现小区供电的优化容量控制风险管理效果。

第二,在小区内设计用电负荷的方法。一是需要系数法,结合初步设计有效保障需要系数法,确保变压器容量以及相关台数,能够满足小区住宅高低压的配电设施,达到用电设备的额定容量,遵循负荷特征和相关行业的特点,有效保障用电负荷下需求设计的系数,求出计算负荷[2]。兼顾考虑到小区住宅用电设备所产生的各种损耗因素,根据国家规定应达到的功率,控制相关的数值以及保障自然功率的因素,满足变压器的容量公式为:Sc=Pc/cosφ=K∑p∑(PeKx)/cosφ式中,Sc为视在功率(kVA);Pc为有功计算负荷(kW);Kx为需要系数;cosφ为平均功率因数;Pe为设备容量(kW);K∑p为有功功率同时系数;另一种方式选择用电负荷密度法,在设计方案阶段,可以有效保证供电满足变压器的容量及台数方面的设计方案,全面考虑为小区用电实施用电负荷密度,广泛采用分布式设计小区住宅、商业用户、公共服务设施等不同用电容量的设定,综合考虑住宅小区所处城市的性质、气候、经济、民俗、家庭能源等方面的使用容量种类,因此设计相关用电负荷密度法,有效计算小区住宅相关负荷指标,以及密度不宜小于相关的的负荷数值。

(二)设计住宅小区开闭所电源设计

通过设计小区住宅相关的电力负荷及供电系统方面的保障基础,设计人员可以兼顾考虑小区设计一级负荷和二级负荷,需要配备两路电源,保障相关维修监测10kV供电系统, 遵循不同时供电的安全性设计方法,从而有效保障整体住宅小区10kV供电系统,达到安全可靠性供电的管理要求。为了满足住宅小区内所有居民的用电需求,需靠近小区外部电源点,在地面上设置一座开闭所,并在小区地面上满足低压供电半径的要求下,设置多座配电室,将整个小区的配电系统连接配电室内,形成配电变压器管理整体小区住宅供电系统的枢纽,有效保障住宅小区达到安全控制负荷管理需求。

(三)主接线设计

针对住宅小区10kV供电系统设计主接线的高压与低压稳定的安全性,并安装联络开关设计单母线应实行分段接线的方式,采用电气与机械联锁的方式,完善主接线的过程,分为两路独立的电源,其中一路母线处于断开的状态,或一路母线出现故障,暂停供电时,断开的母线开关会自动闭合及时供电。单母线只适用于一台发电机或一台主变压器,出线回路数少;单母线分段接线适用于6-10kV配电装置出线回路数为6回及以上;双母线接线适用于6-10kV的配电装置,当短路电流较大,出线需要带电抗器时,增加了电源负荷控制10kV侧母线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的形式,应综合考住宅小区的地理分布和经济问题,可采用两条独立的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3]。

(四)设计应急系统设备

应急系统也是住宅小区10kV供电系统,分为发电机应急电源系统与照明应急系统两大类,满足住宅小区负荷设备的用电需求,优化消防供电安全防护作用,避免在停电诱发火灾;针对住宅小区内的应急照明系统设计,为了提高该系统启动的效率,将其控制在5s以内,在设计时应采取自身携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设备,以此方便在突然停电时能够立即启动。按照方案完成安装10kV变配电系统线路的安装方式,选择合适的安装方法通常采用电缆穿管敷设方式,必须在狭窄区域或人口密集区內架设,选用直埋方式采用铠装电缆,防止电缆对地表活动产生影响要求,避免电缆和埋设在地下的其他缆线出现干扰底部位置铺垫软土,延长电缆使用寿命。其中避雷设备安装技术,按照标准条例操作防止变配电系统在雨天受到雷击,安装时应保证保险开关一直处于开启的状态,既要保证避雷装置对变配电系统起到保护作用,又不能让避雷装置阻碍电网正常运行[4]。处理导体连接环节时,变压器和配电柜中间的连接可以由金属接线柱实现。金属接线柱长期处于空气中会出现氧化现象,为了防止这类问题发生,建议安装人员提前准备过渡板。直流屏的安装搬运时,应安排专人负责,缓慢移动,避免因冲击而损坏柜体。屏柜与电池分开运输,直流屏的固定应用螺栓连接,调试直流屏时应先检查一次、二次回路的接线是否正确,断开断路器与保险,接通交流电源,测试交流双电源切换装置能否正常工作。科学布置配电线路设计10kV供电系统,以适应小区内高层住宅的要电需求。合理设计配电保护10kV供电系统设计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在内的配电保护应用的安全性。采取切断的方式避免影响到整体供配电的质量。通过科学控制配变容量的要求,根据小区住户的实际需求科学控制配变的容量,选择全密封油浸式变压器容量超出630kVA时,选择干式变压器,但最大容量不能超过1000kVA。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提升住宅小区10KV的供电系统设计,实现满足实际用电的需求,应用科学的设计优质供电服务功能,满足住宅小区供配电详细规划,以及增强配电网施工设计的基础保障与预测的管理依据。本文结合住宅小区设计电力负荷的预测,以及满足10kV电气主接线设计方案,选择开关柜及变压器等方面的简要概述,通过新技术应用智能电器,满足住宅小区供配电设计10kV,有效保障用户用电的实际需求,达到配电可靠性、安全的管理趋势。兼顾考虑住宅小区属于人们生活、居住的重要场所,最终需要设计电力供电系统,达到满足用户供电系统配置配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与美观性融合的设计需求,进而满足住宅小区解决各种配电网存在的各类问题。从而全面保障电力系统为用户提供消费端,以及最终提供有效地供电组织设计,使其达到先进技术管理10kV供电系统保障运行的专业技术管理趋势,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用电需求,奠定了新型安装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有效强化了变配电系统安装技术的便携性。

参考文献

[1]吴佳胜.住宅小区10kV供配电工程设计中电磁辐射[J].广东科技,2017,06:102-103.

[2]朱冬平.10kV配电网线路变配电工程安装技术分析[J].地产,2019(20):130.

[3]任梦垚.10kV电网的变配电安装技术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0,37(1):66-67.

[4]朱清清.10kV变配电所供电系统设计要点[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v.4;No.35,(05):153-154.

作者:李雯

住宅小区智能设计管理论文 篇3:

以住宅街区制撬动城市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其中第十六条规定,“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自《意见》发布以来,各大社交媒体网站和公众舆论针对开放小区空间这一政策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当前我国封闭小区现状以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街区制的反思,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街区制建议。

关键词:街区制;封闭小区;城市管理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颁布,其中第十六条规定,“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一规定为我国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转型与重塑、提升城市空间格局、推动社会空间多元化提供有力支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中提出“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为我国城市居住模式指明前进方向。从城市规划理念出发,不设居民小区或大院,而推行街坊制度,是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共识。所以,面临中国城市化发展由"增量膨胀"向"存量优化"的新发展形势,由中国传统封闭式小区制向更为开放式的街区制转变将是必然趋势。

我国封闭式小区现状

中国的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而形成的物权私有化,小区管理、城市发展高品质发展面临挑战:

道路交通问题。城市交通就像人体的动脉,维系着整个城市的的正常运转。可现有的情况下,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交通运营体系中的重要问题。而在较短时道路量大时,缓解城市拥堵的方法大多以道路拓宽、修建路面来完成城市空间的外延化。而由于城市封闭式居民小区土地资源使用的连片化和圈层化发展,以封闭居民小区为主体类型的城市居住區建设往往让道路间隔看上去变宽,但实则构成了一个低密度的网状道路结构。而封闭式小区内,大量路段"留而不通"的设计模式一方面增加了公交流量压力,另一方面也延误了交通的出行时机,使公交使用密度与实用性都大大降低。

公共空间维护问题。现代城市要宜居宜业,其中一项共性问题便是对公共空间的设计管理。封闭式居民小区虽然配有相应的公用空间设备,但由于普遍存在小而散的问题,非但没有起到大规模效果,反倒割裂、浪费了有限的社区资源。同时,由于公用空间的缺少,也使得住户间交流深度与情感交流往往不够深入,而传统邻里关系中的“守望相助”也逐渐趋向对邻里关系的冷淡化。

物业与居民矛盾问题。封闭式小区中物业和住户冲突始终无法得到完全化解,随着时代发展,社区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越来越多。业主与业委会、业委会与物业、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等之间日益产生新的利益冲突,也增加了对基层社区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因此,物业管理如何配合新时期下居民生活发展,将是必须进行考虑的重要民生事项。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街区制的反思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大面积蔓延开来,国内各省市积极响应,出台防疫政策,隔离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相对庞大,不能盲目采取封路措施,因此,国内封闭小区依靠围墙迅速有效地建立社区隔离带,紧急关闭社区多余出入通道,并做好疫情防控管理,有效地保障了社区居民身体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

反观国外,过于便利的交通系统导致了疫情的大面积蓝延。尽管有政府强制性封闭措施尝试减缓传染速度,但由于城市内公寓楼的独立性,政府并不能实施集中统一的管理,居民仍有一定规模的聚集活动。这种人群密集扎堆的集会活动使疫情加速全面扩散。因此,我们不禁反思,面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街区制似乎并不如传统封闭小区应对迅速,如何对街区制调整优化使其适合全国范围内推广街区制?

受疫情影响,居民自行居家隔离,不聚集不扎堆。城市交通停运,居民出行受到限制,此时电商营销为人们提供便利,如点餐外卖、快递物流、农副产品销售等电商经营模式在抗击疫情、带动经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等方面显现出巨大优势。严峻的疫情形势又要求我们实施“无接触配送”。国外街区制社区居民在建筑内设立私人信报箱,以无接触式接收日常信件包裹,参考这一优势,可利用社区公共绿地、广场,构建露天或半露天临时社区服务中心,设置无接触式服务存放点,避免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中国的社区医院主要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但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有限,并不能承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压力。为此,政府应当在社会开放空间内设置包含医疗、储备和隔离等方面的防灾空间,以便进行疫情期间的防范、隔离、处理工作和救济等服务。

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街区制

《意见》中“街区制”的准确表述是: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其目的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出台稳步实施街区制的相关权属规范。按现有法律,业主拥有已建成小区设施的产权和处置权;重新开放,还会面临改变原有规划和设施设计的安全风险——从前城市规划缺失,小区大院林立已经成了业已挖成的“深坑”,细节上处置稍有不慎,就可能马失前蹄。因此要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探索以法规形式系统化重构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多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属关系[3]。

二是在未来社区进行街区制试点。街区制与未来社区的TOD理念不谋而合,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是一种基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互动关系,围绕地铁、轻轨或快速公交线路站点周围进行的土地开发模式。TOD未来社区的实施路径上,一是要围绕TOD站点,构建“城市格网”新形态;二是要促进混合开发,优化土地级差强度;三是要地上、地下立体开发,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四是要倡导共享开放,优化社区公共空间组织。未来社区的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景以及治理的“九大场景”,以全线智能加速了好街邻里文化再生,促进了配套设施的智能优化。

三是让数字赋能城市管理。要以实现“智脑决策”为目标,持续加强“联动协同”的“感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供“综合性服务”,通过一体化的服务方式聚合服务,特别是不断改善移动服务的体验度,让移动终端成为老百姓参与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期待与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然而,街区制需要因地制宜落实,综合考虑适应中国国情的街区制社区制社区模式,依赖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文要素、政策指引等实际需求,逐步探索中国城市街区制的规划适宜性政策。推广街区制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管理城市和经营城市的能力,而政策落地效果则取决于社区和居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6年2月.

[2] 吴志强,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3] 李易珊 ,吴亦舒 .政策瞭望.2021年9月.

作者:毛阳斐

上一篇:燃气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试卷编制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