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论文

2022-07-03

摘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辽宁省阜新市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由于多种原因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农村建设中要采取多重措施来实现阜新农村的生态文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论文 篇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农村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探索、建立生态农村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生态农村建设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文章拟就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一些探讨,从中揭示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

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这样三个阶段。其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的形态,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协调共生关系。生态农村发展模式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具有丰富的科学发展蕴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顺应,新农村建设也应当顺应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通过生态农村建设,才能造就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 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在农村,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保护跟不上,导致农村的环境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和严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比较严重,这是巨大的生态危机。 这个危机就是,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正在急速退化。

1.1 水污染严重,影响生产生活

据统计,我国目前近3亿农民所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有些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等问题,长期饮用这样的水,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调查显示,水源污染主要源于工业污染,其次是农业废弃物,农药化肥对水资源的污染同样非常厉害。这些污染源的存在,使农村水资源污染严重,已到了不治理不行的地步。

1.2 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严重

近年来,由于工业用地的不断扩张,再加上对土地的滥用,使耕地急剧减少。我国现有耕地面积已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承担着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及社会保障的双重职能,对农村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滥用、浪费耕地的现象必须禁止。但是,任务艰巨,形势严峻。

同时,我国大面积的耕地不同程度的遭受到了农药污染、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

1.3 生活垃圾威胁生命健康

农村垃圾问题,已经不是个新鲜问题,不过近年来,这个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因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生活垃圾,不可降解的垃圾比重明显提高,严重污染了环境。经过日積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些垃圾污染着农民的生活环境。

2 定制度想措施全力改善

2.1 完善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专门立法还是一项空白。现有的环境立法难以有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因此,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其立法重点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立法力度。尽量通过立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其次,通过法律改变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观念的思想观念。如加大对地方污染大户的惩治力度,杜绝地方保护主义,从根本上抑制乡镇企业的污染问题。

2.2 治理措施跟进

解决以上问题,各级政府应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利用;同时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系统的研发,走城镇化发展之路,建立垃圾清运及集中处理中心;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公众参与度,通过宣传工作,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的氛围。

3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进程

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它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中国共产党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如前所述,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因此,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1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生态文明素质

广大百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而农村干部在培养提升农民生态文明观念方面起桥梁作用。所以,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意识,是做好本项工作的前提。农村干部是基层农村的带头人和主心骨,必须强化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意识。工作中,把生态建设和保护纳入干部的实际考核评价体系中,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贯穿于实践行动中,以期真正把相关工作落实到位。

3.2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

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对培育文明健康的乡风产生重要影响。文明乡风体现着农村人的精神风貌,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农民对文明的内在需求。整个教育过程中应以生态文化为主题,活动应丰富多彩,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认识,在活动中消化理解,发扬传统优良村风,革除陋习弊端,从而达到提升农村整体生态文明水平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当做一个系统课题来抓,努力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虹霓.生态文明建设沉思录[J].生态文化,2007,(06).

[2] 刘启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与政府行为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9,(04).

[3] 张好收.农民素质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作者:张艳霞 聂孟阳

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论文 篇2: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阜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 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辽宁省阜新市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由于多种原因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农村建设中要采取多重措施来实现阜新农村的生态文明。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

Exploration on Fuxi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AN Ran

(Fuxin Higher Training College, Fuxin, Liaoning 123000)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各方面中。当今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 阜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农村生活生产垃圾问题

由于一直以来没有规范的垃圾管理和处理机制,阜新地区许多村庄里的生活垃圾、禽畜粪便随意堆放,街道上塑料袋、秸秆等随处可见,对于垃圾现存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农用车拉到山沟里,直接倒掉,长期处于放任自流或自生自灭的状态。加之近年来农村乡镇企业日益增多,经济增长的同时工业垃圾也与日俱增;另外城市中缺乏有效的垃圾处理设施和存放垃圾的大片土地,从而把目光转向农村,把农村当作天然的垃圾场,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还污染了当地的空气,甚至部分有毒有害物质随雨水冲刷渗入地下污染土壤和水质。

1.2 农村生活污水问题

阜新市农村中的污水以厨房、洗涤等生活排水为主,在没有进行任何污水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放的现象非常严重,各种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中的磷含量越来越高。某些地区的工业用水如十家子镇玛瑙加工废水中含有不利身体健康的有毒成分,由于缺乏对污水处理的意识和管理致使随意排放或者污水处理率过低已经严重影响农村土壤和水体质量。 城市中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只经过简单处理,甚至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而不进行污水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里,也给沿途村庄的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据了解,阜新市农村地区日常生活用水以自取地下水为主要来源,农民的饮水已经或将要面临着一系列的污染问题。

1.3 畜禽养殖的污染

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是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到相应程度时显现出来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阜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仅仅处于只重视整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从而在畜禽生产过程中忽视环境建设和生态效益。目前阜新农村畜禽养殖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养殖区域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主要表现为畜禽数量较多并且整体布局分散无序。产生的大量畜禽粪尿除去作为肥料进行再利用外,其余粪便得不到有效处理,进入环境中就成为污染物。据有关部门测算, 1000头奶牛日产粪尿50吨,1000头肉牛日产粪尿20吨,1000头猪每日约排放粪便2吨,1000只蛋鸡日产粪便2吨,而阜新地区2012年底畜禽的养殖数量为猪540万头、牛60万头、羊360万只、禽类7300万只。由此推算阜新地区畜禽生产粪便日排放量近20万吨。这样大的排污量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而是任由其随意堆放自然分解必然会造成空气恶臭、污染水质,甚至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畜禽产品中抗菌素及药物残留污染等,这势必将会对人群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1.4 农业种植污染

农业种植的污染主要集中体现在种植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的施用和地膜的使用上。农药、化肥、地膜等先进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无异于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挥其有效性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在“多施肥”和“施多肥”就能提高产量的错误认识下,在农耕中长期盲目地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不仅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反而会适得其反。在施用农药过程中由于施药器械和方法的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造成土壤中残留大量农药,会损害载体功能、调节功能、生产功能和自净能力等土壤本身存在的一系列功能,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甚至地下水的污染 ,部分气态氮氧化物融入空气中导致大气环境恶化。 另外所施用的农药中大多是剧毒的有机农药, 这必然会使人们食用的粮食、蔬菜、水果中残留大量农药,危害人群健康, 同时也会滋生有害生物减少有益生物的数量,降低农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地膜的应用提供了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和温度,提高了作物的经济效益,但缺少必要的回收措施不可避免地制造了大量白色垃圾,混杂在土壤中难以分解影响土壤质量。

2 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举措

2.1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阜新市农村存在很多环境问题,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首先应从提高农村的主体即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着手。大部分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保护意识较淡薄,生活习惯不规范,随意堆放生活垃圾,为了提高当前的利益而在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关系,首先要做的是改变农民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对自然的错误认识和不当的生产生活方式,缓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的矛盾。 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只有把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放在同一个出发点上,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通过请专家作报告、组织实地参观等形式使农民了解到被破坏的环境和失衡的生态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而造成这些伤害和影响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大多数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农民意识到自己正在自食其果。从而使农民逐渐自觉学习环保知识,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和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农村环境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2 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的力度

政府主要从解决农村的水污染和城市垃圾向农村的倾倒两个方面来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地下水或水井是农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因此为确保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必须禁止城市的企业和农村的乡镇企业随意排放污水,同时做好宣传工作防止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避免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对水体造成污染;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奖励粪土还田惩罚随意排放; 加大执法力度,对于不顾污染随意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个人及企业依照《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严厉处罚。研究合理的城市和工业垃圾的处理方案,对污染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评估,防治污染于未然。

2.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农业环境污染

政府加大对农业技术研究和实施的经费投入,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转变农民生产生活中滞后的观念。加强农民安全使用农药的宣传培训,杜绝过量使用农药问题,实现科学施药,大力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并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农药残留监控体系建设。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转基因技术等,种植抗虫抗病作物及蔬菜,减少或避免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有的放矢,鼓励农民不用化肥或少用化肥,推行秸秆还田技术,这样既减少投入成本增加农作物产量,又可减少污染,使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方向发展。

2.4 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

循环型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最大程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使废物资源化,其目标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切实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对于畜禽粪便,通过制造沼气、有机肥、熟化还田等先进手段促进农业内部生产物质的相互转化,实现降低成本减少农业生产污染的目的。可以通过将农作物秸秆加工作成饲料肥料和工业原料、燃料等进行循环利用,这样既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切实解决了传统方法处理秸秆时产生的对水土壤空气的污染问题,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5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是要通过优化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使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对于农村城镇化中污染环境的企业应当及时整改或关停,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农村资源,大力引进和扶持旅游观光、风能、太阳能等污染小生态效益高的农村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环境的污染,从而构建农村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顾廷富.浅析新形势下的农村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科技向导,2013(21).

[2] 王宏权.农村环境问题解析及其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6).

[3] 李艳芳.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策略探究.山东工业技术,2013(13).

作者:段冉

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论文 篇3: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消费市场建设

摘 要:在金融危机影响仍旧存在的国际背景下,农村消费市场的建设对我国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重要意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归纳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中存在的几点制约因素,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探讨相应的对策,促使农村消费市场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消费市场 特点 因素 对策

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并未完全消除的国际背景下,拉动内需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拉动内需,关键在于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消费市场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制约了农民消费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消费市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保持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当前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市场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的消费市场呈现以下的特点:

1.市场交易行为的无保障性。在农村消费市场上,农民的消费行为是缺乏保障的。农民购买到的商品缺乏质量上的保证,产品无发票,没有保修期和保质卡,售后服务无法保证,家电产品的安装、维修等极为不便。另外,由于农村交通不便,外出成本高,一些农民就近购买流动商贩售卖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往往容易出现假劣问题,而在农村没有投诉站,群众遇到不法行为,没有办法举报投诉,使消费纠纷不能够就地、就近得到解决处理。这种短期的无保障的交易行为,使农村的消费者对农村消费市场缺乏信心,导致农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最终导致放弃消费。

2.农村消费市场的不稳定性。在农村,商业网点缺乏,大多数农村商店简陋,和住房一体的小门面居多,缺乏大型专业市场和可以承接大型商业企业入驻的商业设施,经营规模小、品种不多,而且经营地点无规划性,经营时间无固定性,给农民消费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农民重要的消费场所——传统的农村集市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场所简易,受天气影响较大。而且集市上商家进入和退出都无手续比较容易,造成售卖群体经常变更,消费者退换商品困难,甚至找不到卖家的情况。这些市场的不稳定性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3.市场主体不成熟性。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是以农民个体商户、运销大户为主,处于分散经营状态,资金投入规模小,经营条件简陋,运销能力低下,市场信息闭塞,专业化素质低,抵御风险能力很差。农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进入流通领域的农村市场主体,对农民的消费需求掌握不及时,信息不灵敏,基本上是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

4.消费方式单一性。农村消费市场上,基本都是属于现货市场且现金消费。对于大额消费来说,农村缺乏银行网点,农民取现不方便。且农村收入具有季节性,大额消费一次性支付能力不足。据统计,农村日用消费品90%以上通过直接交易销售,农村批发市场仅有9.23%的市场全部或部分采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另外,由于农村市场的简易性,缺乏验钞设备加上农民知识水平低,对假币识别困难,给假币在农村泛滥开拓了空间。这对于消费存在着很大的制约。

5.消费产品低层次性,无秩序性。农村消费市场上,日用品、农副产品居多,商品供应单一,大型的家电产品及建筑材料等商品基本缺失,可选择性不多。由于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农村居民在购物过程中理所当然把价格低廉的产品作为首选,许多伪假冒劣产品乘机而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过期产品由于缺乏监管也继续出售,食品安全问题比比皆是。而且农村消费市场上虚假宣传,乱摆乱放,占道抢道现象严重。很多农村集市,无人清理,卫生状况差,造成了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化。

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虽然农村蕴藏的消费潜力巨大,但到目前为止,农村消费势头不旺,启动内需的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足,农民消费观念落后。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已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和扩大居民消费的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外出务农的农民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仍然以务农为主,收入较低。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受自然灾害、天气等因素影响大,使农民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加上农民经济负担沉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直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老病死大部分由自己承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较普遍,致使农村居民消费有“后顾之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另外,农民的小农意识强,传统的保守消费观妨碍了他们的消费。农村居民储蓄意识浓厚加之量入为出的生活方式,农村居民缺少积极消费的意识。而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合理,人情往来消费较重及婚丧嫁娶花费较多。保守的消费观、非科学的消费方式对消费的恶性循环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2.市场发育不健全。农村市场是我国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市场基础仍十分薄弱,市场主体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市场建设无规划等问题还很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未能得到有效发挥。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绝大部分消费品的生产和完善的商业网络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商业网点缺乏、售后服务差;其次是农村市场流通主体规模小、实力弱,难以适应农村消费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农村市场规划缺乏合理性,普遍的存在着重复建设和市场缺失并存的现象。农村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必然影响消费的持续增长。

3.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目前,我国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差距依然很大。首先,农村交通设施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劳动要素和物质要素流动的需要。其次目前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有大部分地区农民用不上自来水。再次,电力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虽然国家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户用电质量得不到保障,如供电时间不足、电压不稳等问题存在,且有些地方电费较高,制约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大规模消费。最后,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农村部分地区仍无有线电视和手机信号,网络在农村不普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民消费和农村市场的活跃。

4.监管体系不完善,服务落后。农村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加上农村市场点多、分散、管理难度大,市场监管很难到位,市场秩序不规范。农村市场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不少执法部门重复检查、盲目检查,以罚代管,重收费、轻管理。农村市场相应的消费配套服务缺乏,农民消费者售后服务难,商品退换和维修难,尤其是大家电,在城市维修基本是上门服务,而农村则要到城里去维修,附加了交通费用和运输风险。

5.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市场意识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性障碍因素。当前我国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仍然较低,仍有部分劳动者不识字或识字较少。在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素质基础略好,但是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农民自身存在着浓厚的小农意识,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以眼前的物质利益为重,忽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众意识强,消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市场意识淡薄,维权意识薄弱,缺乏主动参与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不懂价值规律,不懂政策法规,不能通过市场实现自己的利益,无法形成充分的市场经济意识,使一些不法企业和商贩有了可乘之机,致使劣质产品充斥农村市场,严重打击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使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举措落空。

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

1.加大宣传,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培养合理的消费意识。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转变消费观、走出消费误区的根本是对农民进行合理消费教育,鼓励合理消费。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宣传,加大示范效应,更新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让农村居民从保守恋旧的消费情结中走出来,逐步改善传统的理财观念,培养其合理进行消费决策的能力,以减少消费随意性和盲目模仿性。还必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加大农村教育教学投入,推广农村相关知识普及宣传,从根本上提高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和能力,提高农民识假、辨假、拒假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开拓精神消费领域,如图书市场、娱乐市场等,做到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2.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优化市场主体、完善流通体系和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的建设。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首先政府应大力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专业化,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素质,开展相关的知识培训,提高组织协作能力,大力培养农业加工和农产品市场开发、营销的地方性人才。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的带头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引导他们加入农村市场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成为农村市场建设的动力。对从事运销活动的农民,工商、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要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和优惠。其次,要切实把搞好农村流通放在战略位置,切实提高农村流通的质量和水平。消费市场流通顺畅与否,是市场供销两旺的物质保障。正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采取相应的方针和步骤,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快完善农产品双向流通体系,构筑低成本、安全、便捷的新的流通体系网络,实现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好卖”和日用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好买”的顺畅流通。再次要建立灵敏快捷的农村商品市场信息网络,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通过价格、供求等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开展电子交易和期货交易。

3.加大政府投入和监管力度。由于农村缺乏积累资金,靠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自身来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市场体系是不现实的。要多渠道筹建扶持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对农村市场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加强农资产销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合理,鼓励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另外,在消费环境维护方面,针对前面所述的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国家应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立法工作,消除不利于市场体系建设的法规、法律和政策,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并强化商品质量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需分工合作,严禁造假、售假行为及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流通,净化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消费的安全感,维护农村商品市场公平交易秩序;着力于建立和健全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家电等商品,注重做好售后送货、安装调试、指导使用和维修服务,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舒心,维护为农民消费创造良好环境。

4.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优化消费条件,成为扩大农村需求的坚强后盾。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特别是涉及农村居民的民生基础设施。首先要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兴修农村道路和桥梁,保障商品流通顺畅;其次要健全农村水、电、通讯网络建设,兴修农村电网、有线电视和铺设自来水网、治理水土流失等;最后要完善邮电、储存、娱乐等配套设施。另外,针对农村金融滞后,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多元化改革,克服目前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完善政府投资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民间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消费信贷,改善支付方式,增加农资等分期付款方式,并提供农村住房、汽车和教育信贷消费。研究制定符合农村消费需求特点的消费信贷政策,有效地控制农村信贷风险,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5.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使农村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持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虽然国家已连续几年采取措施,但任务还很艰巨。首先,继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稳定农民的收入预期。要建立大市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按照市场组织生产优质畅销农产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其次,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利用农村的天然优势,发展旅游观光、绿色餐饮、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第三,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拓展农民外出务工渠道,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收入有了稳定的增加,居民才会有消费的动力和能力,也才有可能将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的消费,才能推动有效需求的增加。

另外,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加快制定相应的法规,使农村居民尽快享受与城镇居民趋同的生活保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清理不合理集资和收费,同时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扶助力度,减轻农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同时,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与落后的村组结成帮扶对子,采取资金和技术上双重援助,使相对落后的村组尽快脱贫。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研究》(编号:07NJS—28)。]

参考文献:

1.李玉举.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7)

2.贺珍瑞.新时期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09(4)

3.张秋锦,张强,龚介民,吴志冲.农本论———当代中国农民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穆艳如,马超.关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

5.江南春.扩大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市场环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5)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文新学院 四川内江 641112)(责编:贾伟)

作者:郭莹

上一篇:远程教育与成人教育论文下一篇:变电设备与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