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检疫行政执法法律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的]针对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建立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模型(FMEA),用于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检验检疫行政执法法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检验检疫行政执法法律论文 篇1:

关于完善我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制度的思考

摘 要:结合社会实践,分析我国检验检疫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提出要加快检验检疫制度标准化的进程,促进有关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政策制度的建设,填补法律空白,弥补法律漏洞,提高政策执行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加大检验检疫部门的行政监管力度,做到科学监管、依法监管、人性监管;完善我国检验检疫机构的行政配置,提高检验检疫机构的职能设置与国际标准的融合度,进而推进我国检验检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经济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与形象尊严。

关键词:检验检疫;标准化;法律法规;行政监管;WTO

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作为我国贸易管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商品进出口起着重要的把关、服务与促进作用。伴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量的日益增多和高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的日渐形成,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制度的作用也日益加大。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层出不穷的技术性检验检疫壁垒也使得我国检验检疫制度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我国检验检疫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由于我国检验检疫法律法规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章制度贯彻实施不到位、行政机关的执法缺乏严谨性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之处。如何在短时间内完善我国的进出口检验检疫制度,从而使其在适应WTO规则的同时,维护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经济利益,进而维护国家主权与形象尊严,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研究出入境检验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的出入境检验检疫主要是由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和国境卫生检疫以及与之相关联和配套的其他业务和行政职能的有机组成[1]。

(一)发展历史

1.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后期,中国近代对外贸易逐渐发展。但进出口检验检疫主权主要有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控制,至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才开始实施进出口商品检验。1932年,国民政府通过《商品检验法》,成为中国商品检验最早的法律。建国后,中央贸易部国外贸易司设立商品检验处,统一领导全国商检工作。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行政法规《商品检验暂行条例》出台。1972年对外贸易部发出了《关于把好出口商品质量关的通知》,要求商检部门坚持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检验和监督管理工作。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的正式确立。该法规定了商品检验的宗旨是确保进出口商品质量,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商检机构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法定检验、办理进出口商品鉴定业务以及监督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等基本职责。

2.我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最早的动物检疫是对来自沙俄的各种肉类食品进行检疫工作。1928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农产物检查所检查农产物则》、《农产物检查所检验病虫害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成立了“农产物检查所”,这是我国官方最早的动植物检疫机构和相关的动植物检疫制度。1939年4月,上海商检局开始实施植物病虫害检验。这些制度的颁布对于保护当时国内的农业和畜牧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促进了农畜产品的出口。新中国建立后,由中央贸易部领导的商品检验机构成立。1952年明确由外贸部商检总局负责对外动植物检疫工作,1965年在全国27个口岸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所,以后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开放的口岸设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机构。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正式颁行,标志着我国动植物检疫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5年,国家动植物检疫总所更名为国家动植物检疫局。

3.中国国境卫生检疫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1873年,英美等国家即在上海、厦门海关设立了卫生检疫机构,订立了相应的检疫章程,并任命一些当时被外国掌管的海关官员为卫生官员,开始登轮检疫。这就是我国出入境卫生检疫的雏形。1930年,《海港检疫章程》出台,成为我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卫生检疫法规,自此结束了海港卫生检疫松散的状态。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防疫处设立防疫科,接管了原有的17个海陆空检疫所并更名为“交通检疫所”。1950年2月,卫生部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卫生检疫会议。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条例》颁行,这是建国以后颁布的第一部卫生检疫法规,从此卫生检疫工作有了全国统一的行政执法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卫生检疫工作,卫生部先后发布《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试行办法》、《国境口岸卫生监督办法》、《实施卫生监督办法若干规定》等部门规章,改善了国境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面貌,扩大了卫生检疫在国内外的影响。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1992年,各地卫生检疫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xxx卫生检疫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检疫总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检疫局”。

4.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发展的新纪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得到了迅速、全面、长足的发展。进出口商品检验、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在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法规建设、设施装备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壮大。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适应日益扩大的国际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的需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需要,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批准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确定,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和国家卫生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并于1998年4月成立[2]。

新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是主管全国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和商品检验的行政执法机构,其职责更加明确,法律地位更加清晰,机构和人员更加精简、高效。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设立在各地的直属局于1999年8月10日同时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的出入境检验检疫事业已全面进入新的时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各直属局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新纪元。

(二)现状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制度对保证经济的顺利发展、保证进出口货物质量、保证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和突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每年因进出口检验检疫问题,我国商品出口额的损失就约有500多亿美元,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160多亿美元。面对这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除在理论的高度上对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来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外,更主要的是在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制度、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加强、提高。

二、我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五章第二十一条有关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商品合格评定制度,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进出口商品进行认证、检验、检疫。” [3] 这其中所说的“商品合格制度”很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已经从单一的温饱转向对卫生、健康、科学的绿色饮食的需求。出于迎合消费者的经营心理,于是越来越多的商家给自己的产品贴上了绿色标志。然而,这绿色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一个“三鹿奶粉”丢掉了我国消费者对国内的奶制品市场的信任;一个“双汇冷鲜肉”丢掉了我国消费者对国内的肉类市场的信任;一个“红心鸭蛋”丢掉了我国消费者对国内蛋类市场的信任。在不久的将来,又将会有多少的“绿色产品”将丢掉我国消费者的信任?我们透过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不难发现,那些所谓的权威认证已经变得不那么权威了,消费者放心的产品也变得不那么放心了。究其原因,除生产经营者自身诚信缺失、道德沦丧外,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更是不容忽视。这些不放心、不信任的背后暴露出的法律空白,法律漏洞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标准制定相对滞后且粗疏,可操作性差

整个我国的制度标准体系虽然领域覆盖面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标准水平相对不高,内容缺少预见性与前瞻性,与市场发展不同步,与WTO规则没有完全接轨。在卫生部公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中,我们不乏看到“表A.2中规定了可在各类食品中按实际生产需要适量食用的添加剂”这类表述[4],在一份经过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标准审定四个环节之后对外公开发布的政府公文中,我们居然看到了这样标准不明,暧昧不清的语句,可想而知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远超出2 000余种,但却只有10%左右的有相应的使用标准,复合食品添加剂标准更是严重缺失,这不仅制约了我国是食品行业的发展,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更制约了我国在食品出口方面的发展。这种标准的缺失不仅仅体现在食品问题中,诸如重金属、农药、兽药等有毒物质造成危害。由此可见,国内制度中还有许多需要弥补的漏洞,需要填充的空白。前不久发生在欧洲食品市场上的“马肉风波”,同样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商人用只有牛肉价格1/3的马肉冒充牛肉,以此获得巨额利润。然而,由于欧洲食品加工行业具备可追溯性,经过层层追溯,即使各个环节的生产商和供应商纷纷撇清关系,把责任推给上下游企业,尽管一定程度使得食品监管问责难度增大,但是依然能够及时查明原因,控制问题食品的来源。透过欧洲的“马肉风波”,我们在唏嘘于国外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亦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看看欧洲食品加工行业的可追溯性我们是否具备,出现问题后的应急措施我们又是否到位。面对“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我们在标准制定和完善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基础类标准薄弱,欠缺完善

所谓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亦即在现有的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将行政程序和行政规范予以明确规定,使得检验检疫工作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在新时期新阶段检验检疫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对于环保、节能、可持续等新领域的基础标准的界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基础性标准是标准化活动中最基本的、有广泛意义又能起到重大统一协调作用的通用标准,是制定各项标准、做好标准化过程管理的重要依据[5] 。目前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中规程和方法类的标准多,管理等基础性标准较少,以标准制修订为例,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标准审定是4个主要环节,每一环节都存在一个过程控制的问题,如何抓住过程控制的关键点采取有效措施,环环相扣把住质量并没有相关基础性标准作为管理依据,导致标准整体质量不高[6]。现行的标准种类繁多,过于杂乱的同时且缺乏基础性与系统性,给科学的管理和执行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

(二)检验检疫的贯彻实施不到位

对现有标准体系的执行不到位。抛开有些政策在制定之初就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缺点,政府部门对其政策的制定目的以及适用方向缺乏相应的宣传,使得社会各界对于其没有明确的认知,从而造成社会参与度普遍较低的现象。着眼于宏观,我国的检验检疫制度目前还停留在重制定,轻实施的阶段。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一个政策制度的制定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的良性循环。然而,我国目前检验检疫标准的执行与实施、推广还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主要有如下体现。

1.社会各界对标准概念认识不清,存在诸多偏见

我国民众普遍认为,“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就说明“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很多发生产品问题的企业也经常以“符合国标”作为免责借口[7]。然而其孰不知,食品卫生、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有着根本的差异。食品安全意味这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统一,而食品卫生则仅关注过程安全。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的安全并避免伤害的担保,而食品质量指的是食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国内中小企业的标准意识单薄不清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人员少、规模小的先天不足造成因生产成本与利润空间的不对称问题而不能主动自觉应用标准生产,同时对检验检疫制度标准缺乏系统研究,对标准的制定与执行过程缺乏自主参与的意识。因此,如何帮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出口附加值,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思考标准化先行可以帮助解决的技术问题,努力提升检验检疫形象,是检验检疫机构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8]。检验检疫部门的行政执法即对于国家的经济利益与国家尊严起到重要作用,更是与人民生活、社会和谐休戚相关。

3.行政执法缺乏严谨性

“奇幻漂流黄浦江”的2万多头死猪使本就公信力不足的检验检疫行政部门的可信度雪上加霜。浙江嘉兴的死猪是卖给猪贩子的,虽然《动物防疫法》规定,对于死因不明或者病死的动物的尸体必须经过无毒化处理,禁止屠宰、经营、运输,但政府对于地下市场的管束并不是很严。直至去年,嘉兴市政府严厉打击了收购死猪的贩子。第二年,当地存栏生猪大批死亡时,养殖户既找不到猪贩子,也得不到政府按照规定发放的掩埋死猪“善后费”,就干脆往江里扔[9] 。我们不难看出,检验检疫行政部门的执法不严既使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倡议变成了空洞无物又使人民遭受大量损失。这样的执法态度、执法行为,无疑为检验检疫的完善设置了无形的障碍。

(三)机构设置与国际体系脱节

1.检验检疫部门职责界定不明

国家检验检疫机构和人员配置日趋完善,然而机构职能的设置与国际体系尚有很大差距。我国检验检疫职能部门一方面承担双重任务,既管检疫,又管检验;另一方面又履行双重职能,既注重进口,又注重出口。例如:国外动植物检疫大多归口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且权责分明,工作范围明确,多部门交叉、重复现象少。不少发达国家的口岸栋房屋建设与在植物检疫机构合并在一起,其基本只负责疫情检疫,检验工作由其他部门或者社会中介机构承担。多数国家更重视进口检疫,出口检疫主要依据进口国要求进行。相比之下,我国进出境检疫经历了多次变革,机构和人员队伍日益强大,对外动植物检疫工作的只能设置与实际运转相对复杂。

2.内外检业务分离

农业部下设的植物检疫机构与国家林业局下设的森林检疫机构分管国内检疫,农林产品的种子和苗木的进口审批划归在农林两个部门,另外根据进口量的大小由地方和中央分别管理,其他进口植物及其产品则由检验检疫部门审批。这种职权设置不论是在产品覆盖方面还是程序的完整性方面都给检疫监管及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10]。

三、相应的建议

针对于我国检验检疫在理论上与实践上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完善。

(一)继续拓展标准化体系的覆盖范围,同时加大基础性标准体系的比重

基于标准化体系的基础作用,结合新形势下检验检疫所涉及的公共领域,尤其是针对商品的低碳、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等性能制定的检验检疫标准的制定更需要完善。加强基础性标准体系的建设,提升基础性标准体系的制定标准与技术含量,填补基础性标准体系中的空白点,更正现有标准不同程度存在的相互抵触的现象以及废除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需要或不符合国际标准的部分。某些已经落后于对外贸易发展形势的的部分产品研发落后正在成为标准制定与实施的瓶颈之一。健全检验检疫的行业标准体系,使其更具备计划性、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加强检验检疫制度的标准比重,规范标准制修订操作流程,以确保标准质量。

(二)提升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质量管理能力,做到科学监管、依法监管、人性监管

检验检疫涉及食品、药品等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强行政执法能力,竭尽全力保证质量问题无瑕疵。行政能力是行政机关的灵魂,检验检疫系统更是如此。因此,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应从质量和服务两个方面入手。针对近年检疫事故频发,究其原因,除了企业经营者道德责任缺失、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外,行政机关监管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

这就要求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监管机关能够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来应对当前大事多,突发事多,难事多的现状。树立忧患意识,将预防风险管理的思想,规避风险的方法与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保证和提高行政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一方面,深化人员监管能力建设,通过加强行政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来提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行政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规范工作行为,减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加强完善执法依据和业务档案平台。及时更新执法依据检验检疫管理现代化,为现代检验检疫制度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平台。

(三)跟踪国际先进标准,加快检验检疫职能部门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合理化

当今国家间贸易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产品质量的竞争。为此,我们只有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不断跟踪国际标准,逐步建立健全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体系框架,积极宣传推广和应用实施标准推进检验检疫进程,才能提高检验检疫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才能依法把关,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提高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加入WTO后,各项检验检疫制度均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但其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对检验检疫工作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现状,还应加强制度完善、应急措施的完善、信息技术系统的健全,使我国检验检疫成为维护国家贸易安全的最坚实的屏障,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媛媛.检验检疫现代化和检验检疫能力建设的探索[J].求实,2012,(S1).

[2] 刘霜秋.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概况[J].认证技术,2011,(8):21-23.

[3] 中华人民共共和国对外贸易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十五号.

[4]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

[5] 阎笑呜.严格标准制订的过程控制和审查调高标准质量[C]//第四届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06.

[6] 李春田.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第六章标准综合体[J].中国标准导报,2011,(12):4-8.

[7] 于力.我国出口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原因和对策[J].云南财经学院学报,2008,22(6):31-32.

[8] 韩晶,等.对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化进程的思考与建议[J].文献名称,2012,(10).

[9] 石破.农民的两种维权[J].南风窗,2013,(9).

[10] 顾忠盈,周明华,吴新华.建立我国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体系的思考[J].植物检疫,2009,(1).

[责任编辑 仲 琪]

作者:刘思源

检验检疫行政执法法律论文 篇2:

FMEA模型构建及在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针对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建立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模型(FMEA),用于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方法]針对检验检疫流程中的每一个过程,确定可能发生的故障模式,分析并列出可能由其带来的故障影响;采用特尔斐法和头脑风暴法确定风险事件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可探测度的赋值规则并进行量化赋值,得到风险优先数(RPN),最终得到风险评价结果,并提出风险应对方式、风险管理保障措施及管理策略。[结果]构建的FMEA风险分析模型,可通过电子信息载体将风险分析结果和发现的风险点转化成风险参数,直接、快速、有效地作用于检验检疫流程。[结论]FMEA模型可有效提升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水产品外贸发展。

关键词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模型;风险管理;水产品;风险评价;风险应对

A

Key wordsFMEA; Risk management;Aquatic product;Risk evaluation; Risk response

傳统的管理往往重视事后处置,而轻视事前风险防范,导致大量潜在的、可防性风险演变为恶性危机事件。风险管理是全新的管理理念,实施风险管理,即预先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对风险进行监控和预警,关口前移,防范在前,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和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是一种用来确定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原因的分析方法。通过实行FMEA,可在产品设计或生产工艺真正实现之前发现产品的弱点,在原形样机阶段或在大批量生产之前确定产品缺陷。FMEA最早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形成的一套分析模式[1],FMEA是一种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适用于许多工程领域,世界上许多汽车生产商和电子制造服务商(EMS)都已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设计和生产过程管理及监控[2]。

FMEA是一种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方法,它实际上是故障模式分析(FMA)和故障影响分析(FEA)的组合,简称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或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3]。FMEA作为一种用于策划预防措施的工具,其主要目的是发现、评价产品或过程中潜在的失效及其后果,找到能够避免或减少潜在失效发生的措施并且不断地完善[4];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对产品或过程进行修改,从而减轻事后修改的危机。

我国在现行的进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下,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存在着政策掌握尺度不统一、自由裁量权过大、信息不透明、监管工作低效等风险[5-6]。因此,笔者基于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现状,尝试建立FMEA模型并用于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1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现状

某机构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所有进出口产品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建立风险管理常态机制,实现风险管理常态化。搜集了出口食品安全风险信息600余条,监督抽检信息471条,18个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我国96个大类、650多项出口水产品的食品安全标准,对辖区主要大宗出口水产品进行了简单的风险分析,结合国家质检总局相关文件要求,以HS编码为基础对84种食品进行了风险分级。利用电子监管系统,制定统一的抽检规则进行布控,制定了科学的安全风险监控计划,提高对高风险产品的抽查验证比率,使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更科学和规范。

1.2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动态、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更多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给检验检疫监管带来巨大压力,一是监管成本成倍增加,检验检疫资源不能满足进出口贸易需求;二是监管对象和目標不断增加,检验检疫部门出现监管疲劳而且效率不高;三是有些监管措施未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及有效性不高,导致客户满意度降低。

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统一科学的方法,虽然进行了危害识别、检测监控数据的汇总,并结合工作经验确定控制措施,但仅侧重于控制产品中的风险,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工作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和分析,风险管理的环节不完整,风险管理结构相对分散、松散,缺乏完整的分析管理步骤,没有建立具体的评估模型,没有形成体系。

2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FMEA模型的构建

2.1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目标及原则

2.1.1管理目标。

以ISO31000标准为基础,遵照“依法行政、风险可控、危机化解、质量提升”的风险管理目标,以过程为导向,开展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从全面的角度辨识风险,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风险,从系统的角度评估风险,从专业的角度控制风险,从发展的角度监控风险。通过在检验检疫执法各环节和行政管理各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覆盖所有过程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推行全面风险管理,规范风险管理各个环节,营造安全的执法环境及资源、提供安全的技术及人员、输出安全的产品及服务,从而为实现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2.1.2建立原则。①深度融合原则:深入融合检验检疫全过程,着眼于目标的实现,设置风险管理的方向。

②控制损失原则:以控制检验检疫各类不确定风险带来的损失为首要目标,并根据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风险事件带来的影响。

③科学研判原则: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过程都需以可靠的经验、反馈、观察、预测、专家判断等数据为依托,通过科学有效的统计分析,确定合理的管理措施。

④协调沟通原则:风险管理目标要与绩效考核指标协调一致,在溝通协商的基础上保持与绩效目标步调的统一。

⑤持续改进原则:在策划、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时要充分考虑某机构风险管理现状、发展要求、目标导向,建立适合实际情况、符合工作重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改进机制,使风险管理在运行中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2.2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FMEA模型的构建步骤

2.2.1创建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流程图。根据当前我国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相关制度,制订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流程图,以便针对每个过程查找故障模式,确定风险源、触发因素、风险事件等,为FMEA模型构建提供参考。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流程见图1。

2.2.2确定故障模式、故障影响。根据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流程图,列出所有可能的故障模式、效果和原因,以及对于每一项操作的工艺控制手段。针对检验检疫流程中的每一个过程,确定可能发生的故障模式,包括风险源、触发因素、风险事件。按照过程对于每种故障模式,应列出1种或多种可能的故障影响,包括潜在后果、影响范围、危害程度。

该研究在6个过程10个环节共列出35个故障模式,见表1。对这35个故障模式,分别对其风险分类、风险源、触发因素、风险事件、潜在后果、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进行了分析。根据危险程度分类,其中高危险故障模式15个、中等危险故障模式15个、低危险故障模式5个。对于5个低危险故障模式均可忽略,3个中等危险故障模式可忽略,12个中等危险故障模式,全部15个高危险故障模式均不能被忽略,但全部故障模式均可控。该研究重点对15个高危险故障模式进行分析,见表1。现场检验检疫、合格评定、结果处置等环节为高风险环节,存在高危险故障模式比例(高危险故障模式数/所有故障模式)分别为6/6、3/4、4/4,提示人们应重点加强上述环节的风险防控。

2.2.3确定风险事件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可探测度的赋值规则。

根据某机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实际情况,结合各政府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对风险管理学科中通常采用的特尔斐法(Delphi Method)、头脑风暴法、核对表法、结构分解法、故障树分析法、流程图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筛选,确定最优的风险识别方法。最终选择采用特尔斐法和头脑风暴法进行确定。表2为根据风险事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赋值,表3为根据风险事件产生后果的可能性进行赋值,表4为根据风险事件发生的各个等级进行赋值。各分为5个等级,根据不同等级分别赋值。

2.2.4计算风险优先数(RPN)。

首先采用FMEA方法对事件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和可探测度进行量化赋值,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负责分析评价的部门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打分,专家人数不少于5人。如果专家打分差异较大,可使用特尔斐法或社会选择函数决策确定因子赋值。

将事件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和不可探测等级三者相乘即得到RPN值[7],也称风险系数或风险顺序数,其数值愈大表明风险愈严重。其中,严重度(S)指潜在失效模式对目标影响后果的严重程度评价指标,一般分1~10级,从无失效后果到无警告的严重危害后果;发生的频率(O)指具体的失效起因或机理发生的频度,分1~10级,从几乎不可能发生失效到发生失效几乎无法避免;不可探测等级(D)指实效的起因或机理不可探测的程度,分1~10级,从几乎肯定到几乎不可能探测。RPN最坏的情况是1 000,最好的情况是1,各环节RPN值见表1。

2.2.5确定风险评价结果。根据RPN值与风险等级的对应关系构建风险等级判定表,见表5。由表5可判断,检验检疫过程中,共有可容忍风险7个、广泛可接受风险28个。由此可见,该检验检疫过程存在广泛可接受风险较多,对可容忍风险应加强监控管理以降低风险。

2.2.6确定风险应对方式。

2.2.6.1风险的应对方式。①风险规避:包括禁止活动、终止(或放弃)活动。如:计划和实施中的检验检疫业务改革项目经评估为不可接受风险时可采取风险规避方式;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责不得采取风险规避方式。②风险预防:包括消除风险源、控制风险因素等,可通过培育风险文化、加强教育培训、完善体系文件等。③风险降低:包括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降低风险损失等。④风险分担:包括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发包、保险、运用合同条件分清责任转移风险合同等方式;风险转移是风险分担的一种形式。⑤风险自留:风险可接受情况下,可以保留风险。

2.2.6.2选择应对方式注意事项。

①应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考虑各种环境信息(如社会责任和自然环境保护),在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情况下使成本最小化。

②应考虑相关方的观点以及与之沟通的方式。③应考虑风险应对方式引发的新的风险。④应对方式可以被单独或组合来考虑和应用。

2.2.6.3风险应对方式选择。通过对上述风险应对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可根据风险等级和实际情况参照表6选择风险应对方式。

2.2.7确定中等级风险的监控指标。对7个可容忍风险确定监控指标进行监控,做到对风险的预防和可控。

3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效果

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是制度管理,通过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中融入风险整合、管理融合和信息聚合的理念要素,建立一体化的流程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在全局上下内外之间的有效识别和系统整合,风险管理与检验检疫现有管理体系和日常工作的融合以及风险信息在全局各层面完整快捷的传递,从而形成覆盖全员、全过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采用FMEA方法构建风险分析模型,通过电子信息载体将风险分析结果和发现的风险点转化成风险参数,直接、快速、有效地作用于检验检疫流程,可以实现对全检验检疫流程的风险预防和风险控制。

4结论

在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过程中,做好FMEA文件,执行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负责保证所有的建议措施被实施或落实,同时针对实际情况调整FMEA文件就能达到减少风险、保证检验检疫过程安全运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海京,遇今.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与故障树分析[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2] 刘武珍, 刘显仁. 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在合格评定程序中的应用[J]. 检验检疫科学,2007, 17(5): 44-46.

[3] 陈娟, 邓东晓. FMEA质量理念及应用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9):20-22.

[4] 陳春梅,朱秀文, 刘江南. FMEA在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21(3):83-87.

[5] 吳文忠, 黄启龙, 廖鲁兴. 对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 中国检验检疫,2012(5):21-22.

[6] 陈多思, 卢挺. FMEA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在检验检疫系统内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2):106-108.

[7] 戴云徽, 韩之俊, 郭春明. 基于FMEA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目标符合性条件筛选研究[J].技术经济,2009,28(1):42-47.

作者:杨龙超 高飞 李春喜

检验检疫行政执法法律论文 篇3:

“智慧”检验 “感知”监管

依托移动应用,借助智能终端,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设的“国检通”项目,能满足移动状态下检验检疫、监督管理、行政审批、综合应用、指挥调度、公共服务等6大类业务工作的需要。为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成效,提升服务形象,发挥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作出有益的探索和应用。

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将检验检

疫核心业务系统(CIQ2000等系统)延伸到一线,提高检验检疫工作的效率?

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转变监管模式,对质量安全从严监管,做到监管可追溯、可考核、可验证?

类似阳澄湖大闸蟹之类的高风险出口产品,怎样进一步完善全过程溯源管理,做到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在前?

检验检疫人员外出期间,如有紧急办公政务事件需要马上办理,如何借助移动技术突破时空界限,做到立即处理?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江苏局)今年以来尤其关注和思考,并为之积极探索解决。他们依托3G/4G网络,借助便携智能终端,整合现有系统资源,结合检验检疫业务需求,高起点规划和建设 “国检通”移动应用项目,充分满足移动状态下检验检疫工作的需要,努力实现检验检疫工作的“随时随地、触手可及”。

“国检通”六大内容

“国检通”项目规划包括检验检疫、监督管理、行政审批、综合应用、指挥调度、公共服务等6大类业务及多个功能模块。

(一)检验检疫方面

通过“国检通”在人员检疫、交通工具检疫、货物检验检疫等方面实现现场查询比对、信息采集、流程处理等工作,提速检疫查验工作,提升把关能力,进一步做到“管得住、放得快”,主要包括人员检疫、交通工具检疫、货物检验检疫等功能。

(二)监督管理方面

依托后台监管系统的支撑,一线监管人员通过“国检通”开展监管工作,实施现场监管和简易执法,后台监管系统可对监管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管理。通过“国检通”,促进现有监管模式变革,提升日常监管执法能力,提升质量监管水平,主要包括企业监管、出口产品监管、进口产品监管、移动执法、远程监控、工作日志等功能。

(三)行政审批方面

工作人员通过“国检通”随时随地办理相关的行政审批业务,如综合业务、检验鉴定等6个方面,共有21项业务,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服务的满意度,做到“在线办理,即时审批”,主要包括检验鉴定、动植物监管、卫生监管、食品监管、认证认可等方面的行政审批内容。

(四)综合应用方面

通过“国检通”可实现移动办公、业务综合查询、政务信息查询等7个方面,进一步延伸综合应用平台,提高行政事务的快捷处理能力,提升行政管理水平,主要包括掌上公文的随时办理,预警通报、企业诚信等业务信息的及时查询,内部工作安排等政务信息的实时获知等。

(五)指挥调度方面

“国检通”作为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补充,当发生疫情疫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时,接收指挥中心发布的指令,根据要求做出及时响应,进一步做到“快速反应,处置有力”,主要包括应急指挥、任务调度、掌上12365和轨迹定位功能。

(六)对外公共服务方面

在现有实体窗口、网上办事大厅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服务,建设移动窗口。通过“国检通”系统主动为服务对象定制、推送特色服务,做到创新窗口建设的载体,提升检验检疫的服务形象,体现为民服务争创优的宗旨,主要包括业务咨询、信息查询、信息推送、投诉建议、预约服务、电子缴费、服务评价等内容。

“国检通”的“移动”魅力

目前,江苏局已经搭建完成全省统一的“国检通”网络接入平台,全省系统通过统一的专线进行接入。同时,已开发移动CIQ2000、移动口岸查验、出口水生动物移动溯源管理、移动OA、移动政务信息查询、移动执法等模块,并在省局或部分分支局上线运行。

其中,移动CIQ2000在无锡局上线正式运行,正将推广到全省系统;移动口岸查验在苏州局综合保税区上线试点运行,经进一步进行功能完善后将在全省系统试点推广;出口水生动物移动溯源管理已经应用于全省系统大闸蟹出口,下一步将应用到全省系统水生动物出口;移动OA及政务信息查询模块已经在省局、无锡局、南京局等正式运行,正将推广到全省系统;移动执法正在扬州局开发及试点运行,功能进一步完善后将推广到全省系统。

◎移动CIQ2000

通过移动CIQ2000,将CIQ2000系统直接延伸到终端上,检验检疫一线人员可随时随地接收分派的任务,在现场即可开展检验检疫工作,实时上传信息,无需手工填写原始记录,现场检验检疫时间从原来的1到2天,缩短到不到半小时就能完成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快了通关速度。

◎移动口岸查验

移动口岸查验实现以移动终端为载体、以信息系统平台为支撑,目前已经实现查验任务接收、现场查验、查验结构反馈等功能,为一线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查验工具,提高查验效率。

◎出境水生动物溯源管理

出境水生动物溯源管理系统,是应用二维码+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等技术,对出境水生动物进行从养殖场—产地检验—运输流转—口岸查验—境外客户—消费者进行全过程溯源管理的一种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在多个物流节点上都能对货物情况进行溯源查询的目标,及口岸、内地的联合把关,确保了出境水生动物货证相符和产品安全卫生质量。

◎移动OA

通过移动OA,工作人员出差在外后,可随时随地进行办公信息如收文、批文、工作动态查询等的及时处理,实现了高效率的移动掌上办公,提高了外出情况下办公的便利和高效。

◎移动政务信息查询

通过移动政务信息查询,工作人员在出差在外或其他移动状态下,实现随时随地的政务信息如工作动态、工作安排、内部邮件等信息的及时查询获知,大大方便各级领导及时掌控全局情况并作出相应指示要求,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

◎移动执法

检验检疫执法人员在现场发现案源后,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国检通”,对违法对象进行现场拍照、现场记录、当场打印处罚凭据,丰富了执法手段、提升了执法水平。

“国检通”的信息化意义

通过“国检通”,集检验检疫日常办公、执法监管、业务处理于一体,突破了时间场所的局限,真正实现了移动办公、无纸化办公,便捷、高效、准确,推动检验检疫现有业务管理体系变革,促进现有监管模式转变,发挥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代表了现代化质检的方向。

一是推动现有业务管理体系的变革。检验检疫各级领导可通过“国检通”随时随地获取重要信息和实时数据,处理各类重要文件,包括实时数据、趋势分析、各类政务信息等,为各级领导提供驾驭全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各一线人员通过“国检通”能在移动状态下及时方便地进行业务处理和行政管理、缓解现有状态下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极大地提升工作效能;同时,通过任务及时派发、现场业务数据采集实时上传、现场工作日志记录、现场轨迹管理等手段,有效地对一线人员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实现监管之监管的目标,促进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

二是促进现有监管执法模式的转变。通过“国检通”,检验监管人员在现场可实时进行企业业务情况、诚信等方面历史数据的查询、现场数据的比对和发送、船期查询等功能。实现业务数据的自动接受、重点敏感信息的自动提醒,拓展了业务工作的手段,提升了现场检验检疫和日常监管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实时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政策查询和指导,辅助移动远程鉴定等手段,规范监管执法行为,进而促进现有监管模式的变革;通过便捷地现场取证、执法数据的自动对比上传及统计汇总、处罚单据的现场开具及告知,实现在线执法,提高了行政执法的实时性、准确性,促进执法水平和效率的提升。

三是发挥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国检通”,检验检疫一线现场可实现出入境货物的快速核放,货物通关速度周期从原来的1-2天缩短为半小时,加快了通关速度,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得到企业的一致欢迎;通过“国检通”的溯源管理,可实现高风险产品从源头到消费者的全程溯源,实现内地现场检验检疫与口岸查验的联合把关,做到风险防范在前,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水平;通过“国检通”,可使行政办公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因出差等情况延缓工作的情况也大大减少,降低了管理成本,提升了管理效率;通过“国检通”,可对社会公众提供行政审批及时受理,及流程查询、收费查询、公告推送、最新政策通告等诸多信息服务的推送,提升了服务形象,进一步体现质检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精神。

物联网是未来信息化应用发展的大趋势,通信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就是未来物联网智能终端应用的前奏。江苏局“国检通”探索和应用的远景目标,就是结合移动通信技术的深化应用,研究物联网如何应用于检验检疫业务、行政管理及实验室检测等方面,发挥信息化有效推进检验检疫各项工作的作用,打造“智慧检验检疫、感知检验检疫”的信息化统一支撑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信息化管理处)

作者:诸俊峰 王韧

上一篇: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论文下一篇:森林资源生态保护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