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网站设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育人的核心平台。高职院校图书馆从制度规划制订、实施路径建构、实施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入手,创造性借鉴学科馆员制度,创新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切实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建立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服务型网站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服务型网站设计论文 篇1:

智能化服务型研究生招生网站的设计

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高速发展,专题性招生网站在研究生招生宣传和管理工作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生招生网站的功能比较单一,仅局限于信息发布。本文提出了“智能化服务型研究生招生网站”的理念,论述了研究生招生网站的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人性化的设计思路,以期更好地为当今研究生招生工作服务。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 智能化 服务型网站

一、研究生招生网站现状

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仅全日制教育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就从1978年的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7.5万人,累计招生300多万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多,研究生报考人数也大大增加。近几年,全国每年约有130万人报考研究生。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招生网站也受到越来越多考生的关注,日均访问量可达上千人次。在信息化迅速发展和普及的当代社会,计算机网络具有成本低、速度快、信息准的优势。高校通过研究生招生网站发布各类招考信息,突出自身优势、特色和成果来吸引考生。另一方面也向社会打开窗口,加强招生政策的解读、宣传和引导,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考生也能通过网站及时获取更多适合个人的教育信息。因此,高校研究生招生越来越注重网络宣传和服务管理,研究生招生网站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招生信息发布,而是逐步向提供多样化、人性化服务和管理多功能转变。因此,在当今研究生招生工作信息化建设中,构建智能化服务型研究生招生网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智能化服务型研究生招生网站的定义

根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可以将智能化服务型研究生招生网站定义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考生提供研究生招生相关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并为招生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化工作平台,实现安全、高效、集成、智能的新型招生服务与管理方式。

智能化服务型研究生招生网站是为考生和招生管理工作服务的综合性网站。高等教育领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研究生招生服务与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服务与管理的质量、效率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智能化服务型研究生招生网站的设计

1.及时发布权威的招生信息

研究生招生网站已成为研究生招生的主要宣传阵地。因此,首先应该保持信息发布渠道畅通无阻,及时发布、随时更新,让受众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地获取招生信息。其次,信息的发布可根据重要程度和时间要求,选择显著位置或增加显著标识。如,重要的信息标题可用红色或粗体等加以修饰,达到醒目的效果。再者,很多高校都通过学校主页的研究生招生链接或单独的域名转到专题的研究生招生网站,保证了招考信息的权威性,避免了其他信息渠道可能产生的信息曲解和误导。

2.招生信息层次分明、分类清晰、内容详实

按照研究生招生类别来划分,招生信息一般可分为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港澳台、留学生、合作办学等。各类别招生信息中又包含招生政策、招生简章、专业目录、院系和专业介绍等。这些招生信息相对固定,可采用树型结构来设计,信息更新频率以年度为单位。对于即时的通知和消息等则可通过招生动态、公告栏等形式来发布,并显示更新时间和更新标识,突出及时性的要求。各种招生信息的层次和分类要清晰明了,内容要具体明确。配合招生信息的发布,可以提供学科专业介绍、报考统计数据等给考生参考。

3.提供综合性、一站式的信息服务

随着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各高校在招生宣传过程中更加注重体现自身的品牌和资源优势。研究生招生网站上除了招生信息,还需向考生展示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如学校概况、研究生培养理念及过程、奖助体系、学位授予情况、就业信息、科研实验条件、师资情况、校园生活等教学、科研、生活信息,考生也可提前量身定制自己的研修计划。由于很多信息的来源不再局限于研究生招生本身,还涉及研究生培养、学位、导师等部门,向外延伸至思政工作、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后勤服务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如何整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并且能够及时更新,对于相对孤立的研究生招生网站建设来说一直是一个难题。现在,网站信息的集成发布和高校信息化的整体建设将有助于此问题的解决。将招生信息和教学、科研、生活信息通过后台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整合和共享,集成于一个网站发布,能保证信息更为全面、及时和准确地展现。考生只需要登录研究生招生网,即可获得一站式、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4.招生管理工作一体化

招生管理工作主要面向考生、院系秘书、导师和研招办管理人员。把研究生招生网站作为前台门户,在网站上设置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入口。考生通过网站可进行网上报名、提交报名材料、打印准考证、考前事项查询、考试成绩查询、调剂、接收复试通知、接收录取通知等,全面覆盖了招生的所有环节。信息完全对称,考生不再需要通过电话查询和书面通知,便可十分便捷地获取到自己的最新信息。学校和院系层面的研招工作通过二级管理方式展开,借助网站入口,进行招生信息的管理,使信息互通更为迅速、便捷;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省了人力、物力等成本;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高等,既有利于院系招生录取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研究生院在全校层面的监管,使招生过程更为公开、公平和公正。

5.搭建双向交互信息服务平台

很多招生网站都有“常见问题”模块解答常被问及的问题,但单向的信息发布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学校和考生都无法获取对方有效的反馈信息。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考生群体特别庞大、分散,传统的电话、邮件已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在研究生招生的不同阶段,智能化服务型研究生招生网站可以开设“在线咨询”、“在线调查”等栏目,摆脱传统的单向传递信息的限制,及时双向交互沟通,节省人力,节约成本。如“在线咨询”可以在设定的时间内及时解答考生报考疑问,还可在此基础上设置报考热门问题,避免多次重复回答同类问题;对考生进行报考意向的调查、生源质量的跟踪调查等在线调查可以为招生工作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素材;考生报考和考试成绩的在线查询功能更是为考生提供了贴心的服务。

6.体现人性化的服务

借助最新网站开发技术的支持,网站的页面设计既美观、又实用。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可提供个性化的模版,对字体、背景、大小、图片风格等都可以自定义设置。除了静态的文字信息发布,可以有丰富的图片展示、新鲜直观的视频、实时的在线咨询,突破了传统的报纸、宣传手册、电话邮件咨询等形式,更加实用、直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通过网站工具,如网站导航、搜索框、倒计时、问候语、收藏夹等,可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7.扩展功能

(1)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比如:高校之间研招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从报考信息、推荐免试直升、调剂、录取等都需要信息交互和共享;研招办与教务处、培养办等免试直升信息交互和共享;研招办和院系间招生信息交互和共享。

(2)实时的信息推送功能。若有相关注意事项需要及时通知考生,可通过研究生招生网站发送站内在线消息等方式来提醒考生,也可通过后台发送至考生注册邮箱。

四、总结

研究生招生网站最主要的服务群体就是考生和各级管理人员。给考生提供最及时、最全面、最便捷、最安全的信息服务,构建良好的信息交流、互动和协作渠道,是招贤纳才的必备条件,是招生宣传工作的重心,更是招生管理工作的基础。智能化服务型研究生招生网站的建设是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管理水平、服务效率和创新能力,将会不断推动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向前发展。?筅

参考文献:

[1]高伟涛.信息化管理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唐玉生.高校招生信息化建设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王晶.深化改革研究生招生信息化管理工作[J].2008(2).

[4]周晓芳.全国地方高师院校联合招生网站的开发设计[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5]张国栋.浅谈学校研究生招生网站的功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8).

(编辑:杨馥红)

作者:徐 菁 陈 翼 朱亚晓

服务型网站设计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建构与实施?鄢

摘要: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育人的核心平台。高职院校图书馆从制度规划制订、实施路径建构、实施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入手,创造性借鉴学科馆员制度,创新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切实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建立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建构与实施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提供通识性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多,提供专业性信息资源开发服务较少,难以发挥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作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只有全面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缺少一支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是图书馆难以胜任学校教学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工作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建构和实施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館员制度。

建构和实施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首先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网上信息资源浩如烟海,从中获取有用的专业性信息资源犹如大海捞针。据统计,我国图书馆界和各类情报所藏的中文文献70%以上未被利用, 外文文献90%以上长期未被利用。而许多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至少要花40%—60%的时间去获取信息。第一,一方面是大量价值很高的文献信息未被开发,另一方面是教学、科研需要的大量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无法获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专业馆员提供主动创新的信息服务。第二,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专业教学转变服务方式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学生和教师对文献信息需求的专业性强、岗位工作关联度高,往往是在实践教学现场边获取边应用。建立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专业信息需求,也有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第三,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研究与服务人员从制订科研与服务计划、申报课题项目、开展研究与服务,到出研究和服务成果都需要切实到位的专业信息资源服务支撑。第四,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提升服务能力的需要。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文献信息数量急剧增长,文献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读者需求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背景下,普适性信息服务能力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读者的需要,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出现,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将大大激发馆员的提升信息服务能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

一、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的内涵与特征

专业服务型馆员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群体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一是要具有某种专业背景,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是受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并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经历,达到图书馆专业硕士学历或具有图书馆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三是有一定的企业工作资质和经验,或有职业资格证书,或有企业工作、挂职锻炼经历。能够在专业与图书馆服务之间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及时准确地收集特定专业学生学习信息资源需求信息,教师教学、应用研究、社会服务信息资源需求信息,以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能够熟练面向特定专业开发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在建设、使用和管理网络化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中发挥核心骨干作用;能够主动地、有针对性地面向特定专业领域学生、教师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专业馆员的信息资源服务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信息服务的专业性。指专业服务型馆员面向专业的人做服务专业的事,具体说就是围绕学生学习、教师专业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问题、项目、任务等,定位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职责、服务方式。其工作职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分院、专业共同制订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规划、年度计划,开展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应用与管理工作,定期征求对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的意见;二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教师教学、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需求,提供信息资源,开展信息资源应用培训和咨询指导;三是负责课题项目申报、开题前查新、文献检索及原文传递服务,以及课题项目研究全程中的文献跟踪服务。上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职责要求专业服务型馆员既要具有某种专业背景,同时具有文献情报专业服务能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向特定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服务。

(二)服务时空的泛在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基于网络平台、信息与智能技术和专业性信息资源体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2014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读者调研结果表明,80%以上学生对图书馆学习需求已经从专业知识习得、文化休闲,向解决实训实习问题和工作实践问题、完成实训实习项目和工作项目任务拓展;学习时空从课堂、图书馆向实训、实习、实践现场拓展;学习内容从系统化掌握知识向碎片化应用知识拓展;学习过程从先学习再应用向工学结合拓展;学习方式从个体学习向团队协作学习拓展。许多学生都利用电子邮箱、短信、微信相互推荐分享学习。75%以上教师对图书馆学习需求,已经从学科专业知识更新、文化休闲,向解决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问题,完成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项目拓展;学习时空从办公室、图书馆向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现场拓展;学习内容从系统化掌握知识向碎片化应用知识拓展;学习过程从先学习再应用向工学结合拓展;学习方式从个体学习向师生互动、科研团队互动、社会服务团队互动学习拓展。许多教室都利用电子邮箱、短信、微信相互推荐分享学习。泛在学习即线上线下结合、随时随地、学用融合、交流分享、召之即来取之即用,将成为高职院校师生学习的新常态。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实施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资源获取和利用服务。[1]

(三)服务方式的嵌入性。指专业服务型馆员将图书馆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融入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应用研究、社會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中,馆员整个学期都与班级在一起,为学生查阅课程Email,组织图书馆利用方面的讨论;学生们认为嵌入课程中的馆员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目前国内外一些大学图书馆通过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推动专业服务型馆员走进院系、融入学科团队、嵌入研究过程,利用手机移动服务、2RSS服务、桌面工具、学习网站服务等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嵌入式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结合自身实际借鉴这一经验,建立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协调能力的专业馆员队伍,为专业服务型馆员融入专业教学、应用研究研发、社会服务过程,创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需求实际的嵌入式服务模式,促进图书馆服务更加紧密地贴近师生专业学习需求,促进馆员与师生的深度融合与全面合作,推动学生、教师加快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与教学效率。

(四)服务过程的共生性。“共生”一词源于生物学,共生理论和方法20世纪中叶以来被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在高职院校专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中,专业服务型馆员、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学生教师四方是一种“共生关系”。专业服务型馆员、教师学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同体。专业服务型馆员的成长促进学生教师的成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学生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也必然促进专业服务型馆员的成长和进步,促进信息资源体系的不断完善。[2]

二、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制度,这里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维护正常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各项政策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行动的准则和行动依据。制订和实施制度的过程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体化的过程。高职院校建构和实施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依据是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与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校区分布或学科分布设立相应的总图书馆、校区分馆、学科分馆和院(系、所)分馆(资料室),分馆(资料室)受总图书馆领导或业务指导,面向全校开放。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是根据高职院校办学育人信息资源需求特点,结合高职院校专业信息资源服务特点,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制定的,旨在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集散与服务中心的作用,保证专业服务型馆员有序高效开展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是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的图书馆工作准则和管理依据,包括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职责职能,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流程,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规范,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技术职称与评定岗位聘任办法,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质量控制与业绩考核办法,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办法,专业信息资源集散与服务中心建设、使用与管理办法等,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发展工作指导性意见,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能力标准与测评办法等,有以下特征。

(一)指导性和约束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从职责职能、工作流程、工作规范等方面,明确了专业服务型馆员的责任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路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对专业服务型馆员职业定位、职业成长、职业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同时明确了专业服务型馆员与其他专业馆员的区别,对专业服务型馆员职业定位、职业成长、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同时,对学校、图书馆如何建立、管理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促进专业服务型馆员成长发展,也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

(二)鞭策性和激励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与岗位聘任、工作质量与业绩考核、专业能力标准与测评等方面,明确了专业服务型馆员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以及在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资质、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复合型要求,对专业服务型馆员履行工作职责职能,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专业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等具有较强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三)规范性和程序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依据制订,经过岗位需求调查分析、专家小组起草、学校学术委员会论证、办公会校长讨论通过等工作程序,是专业服务型馆员有序开展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的行为准则,相关部门实施图书馆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管理遵循的依据,对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程序实现规范化,专业服务型馆员岗位责任实现法规化,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管理方式方法实现科学化,专业服务型馆员业绩评价标准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协调性和保障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建构和实施,是一项涉及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专业建设与发展、学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优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一个系统性的、较为完善的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有利于协调有关各方整合优化组织资源、管理资源、政策资源、经费资源,形成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构建与实施的合力与保障机制,有序有效推进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构建与实施工作。

总之,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既是一个专业服务型馆员有为有位,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平台,也是学校对图书馆专业服务工作的管理平台,是高职院校在互联网环境下,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对图书馆专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和实施,做出的具有合理性、现实性、发展性和预见性的制度安排。

三、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规划与实施

(一)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是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借鉴与创新。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外有不同叫法,如学术联系人(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联系人(Liaison Librarian)、学科专家(Subject Specialist)、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 Faculty Librarian)等。最早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欧美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里,是图书馆定题服务的延伸。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推出跟踪服务,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出击。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外在环境受到挑战和自身抢抓机遇发展的结果。20世纪七八十年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读者的信息环境和信息能力得到极大改善,非图书馆的网络化信息服务以其简单、易用、交互、集成、融合等特点更具吸引力,图书馆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图书馆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许多图书馆以读者为核心从完善自身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做起,倡导一站式整合服务,使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上,馆员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LIB2.0的概念、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使图书馆管理发生颠覆性变革,IC等设计思想使图书馆成为最理想的学习场所。学科馆员制度经历了第一代制度范式——专业参考咨询、数据库检索、用户信息素质的培养、学科联络机制、对口院系联系、收集资源建设意见等,到第二代制度范式转变——建立嵌入用户科研过程的集成化学科服务机制、贯穿项目申报与研究结题过程、项目及衍生物报奖查新、新产品研发申请专利,推动学科馆员从文献服务走向信息环境的构建服务、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推广、用户信息环境的规划设计、科研过程中资源的推送与合作,建立了基于学科的资源和服务平台、资源整合平台,以及机构仓储、学科导航、开放获取机制。当下,大学图书馆系统总分馆模式将推动第三代服务范式转变,促进学科馆员形成学科团队服务,成为专业馆员的主体,使学科化服务成为未来图书馆最主要服务;不断深化课题文献长期跟踪服务、把握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利用现代网络交流工具开展信息服务等。[3]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通过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应用研究、行业企业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类型,通过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实现创新发展和办学育人功能。与研究型大学以学科为中心提升研究型人才培养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不同,高职院校围绕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应用研究和行业企业服务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学习借鉴学科馆员制度构建与实施的思路,创新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加快推动图书馆把信息集散与服务重心放在专业平台上。

(二)基于专业信息需求特点规划制订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第一是規划制度目标,把教育部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定位,设置学科分馆和院(系、所)分馆、专业馆员等要求,落实到图书馆近期、中长期、长期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型馆员服务的目标;第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主管副校长牵头成立由图书馆、教务处、科研处等部门参加的专业信息资源服务工作委员会,图书馆成立专业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同时出台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第三是遴选专业服务型馆员,条件包括具有对口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硕士学历或中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第四是角色定位,专业服务型馆员具有专业背景、图书馆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信息素质、科研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具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做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和用户需求之间的桥梁;第五是工作内容定位,通过掌握对口专业网络信息资源,对口专业学生学习进度、信息需求,教师教学、应用研究、社会服务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打通图书馆与对口专业之间的服务链,能够完成专业资源筛选、个性化集成、编写使用指南,开展用户培训、征求用户资源建设和服务意见、课题文献检索、专业导航、专业课程咨询、课题文献述评、给出科研建议和意见、重点课题文献持续跟踪等工作。

(三)基于嵌入式服务建构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路径。第一,建立快速流畅的服务反应机制,及时了解用户信息和服务需求,及时反馈给图书馆相关部门,提出并落实解决方案,全程监控解决过程,及时了解用户满意度及进一步需求,打通服务链,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信息服务。第二,建立馆员服务嵌入专业建设发展机制,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运行和管理将资源与服务嵌入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第三,建立馆员用户互动机制,引导用户参与用户体验,通过泛在的合作授课、合作学习、合作研究融入用户。第四,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通过建立LIB2.0个性化服务平台,及时把握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采集集成、个性化推送呈现、个性化检索。第五,切实把握专业服务型馆员上岗后的几个重要环节,如通过专业服务型馆员推荐函寻求分院、专业的支持,与班级、教师建立联系,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参加专业的科教研活动,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对服务能力、服务流程、服务目标达成及时总结。总之,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是图书馆信息服务从有限到无限、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环境、从整体性满足到追求个性化需求、从单打独斗到馆内协同甚至多馆合作、从数量保障到质量提升的转型升级过程。第六,建立专业服务型馆员服务评价机制,总的评价原则是用户满意。通过图书馆+用户满意的测评双向考核;评价的原则是定性+定量;定性考核内容包括是否已经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专业信息服务,是否与对口专业用户初步形成密切联系、动态跟踪和不断更新的方法和机制,是否熟悉专业核心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和检索与处理工具;定量考核指标包括与对口专业建立联系的数量,重大研究项目跟踪服务数量,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用户服务数量,泛在式服务的范围和推送服务数量,用户满意度测量,培训活动数量与规模,需求调查次数和范围,专业信息需求分析和馆藏发展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四)全面优化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的保障条件。外部保障:第一,提供工作岗位保障,重点是明确:岗位的数量、类型、层次,专兼职岗位比例。第二,提供信息服务条件、设备与经费保障,优先为专业服务型馆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三,建设服务技术平台,有效支撑专业化信息服务。第四是通过制定政策,健全规章制度,保障专业化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内部保障:第一,通过遴选、培训、聘用、考核、激励等措施,从信息服务“广、快、精、准、特”等方面,切实提高服务能力。第二,把馆员职业生涯规划、成长成才指导、专业能力培训等纳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立健全馆员专业发展机制。第三,不断优化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把服务目标、馆员资格审定、聘任、奖惩、工作量、培训内容、服务手段、服务效果等通过制度固定下来。第四,完善图书馆组织管理水平,按《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要求安排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担任馆长,充分发挥专业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作用,有效参与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培训评价。第五是专业服务型馆员遴选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特别要重视善于沟通、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尽职尽责等素质。

四、结语

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为迎接新机遇和新挑战,从自身信息服务的专业性、泛在性、嵌入性、共生性特点出发,借鉴普通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从制度规划制订、实施路径建构、实施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入手,对图书馆服务体制、服务模式、管理机制做出的制度性安排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会田.泛在图书馆: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

[2]白云.社科专业图书馆共生工作发展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

[3]王晓力.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8(2).

(责任编辑:谢传兵)

作者:郭晓玲

服务型网站设计论文 篇3:

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

摘 要:从基层党组织提出的理论依据入手,结合对上海十所高校的调查统计数据,剖析了当前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瓶颈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入推进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培植服务理念,促使服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领导责任,建强组织队伍、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坚持需求导向,开展温馨工程、塑造服务特色品牌;完善服务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构建服务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理论实践研究

作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高校,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担负起联系、宣传、组织、团结、服务广大师生员工的职责,不断提升其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是值得党建研究工作者认真思考并加以长期推进的重要任务。

一、理论依据

所谓服务型党组织,从字面上理解包含服务和党组织两个概念。其中服务主要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愿望,使人民得益。而党组织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是指政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即政党组织。从狭义上来讲是指政党的基层组织,简称基层党组织。

服务型党组织这一概念的提出,其最先的哲学、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伟大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反映在我们党的工作上就是群众路线,即毛泽东同志最常说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随着我们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不断进展,党对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调“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认真组织全党上下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二、现状剖析

(一)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许多高校都在认真探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

1.出台相关制度,明确要求任务。据课题组对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电机学院等十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各个高校都按照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的《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和有关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相关文件以及党员联系师生服务师生的相关举措,明确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坚持“五个服务”的总体要求,设计了服务的项目内容,制定了一定的保障措施,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夯实了制度基础。

2.学校党委重视,基层积极实践。各高校内部上至学校党委、下至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师生党支部,都十分重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各党组织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中心工作,按照“五个服务”的要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组织师生党员开展了“三亮三比三评”、“承诺践诺评诺”、党员联系服务师生、党员志愿者活动、党员示范团(队)示范岗、结对帮扶、送温暖献爱心、与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发挥党务公开网等党建网站的服务功能等多方面多形式的活动,为促进校院改革发展、服务师生成长成才、创建和谐平安校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努力创造条件,为师生办实事。近年来,上海的很多高校都迁址到了远郊办学,给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高校的党委、各基层党组织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努力创造条件,为师生办实事解难事。如开通校车接送教职工上下班;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教职工两地分居、家属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教工之家、资助困难学生;为教职工投保并开展年度医疗保健检查;成立师生文体等各种社团,丰富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工作、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等等,逐步扩大了为师生谋福利的力度和覆盖面。

(二)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问题剖析

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离市委、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在我们课题组对上海十所高校的调研中得到了印证。因此,要深入推进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重管理轻服务,服务未内化成党员个人的价值理念。据课题组对上海十所高校发放并回收的450份调研问卷的统计数据显示,有35%~40%的被调查师生认为当前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党组织的服务意识不够强。具体体现在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习惯用旧的思维方式思考和看待问题,一味强调对党员的组织管理、思想管理、日常管理,强调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却很少倾听师生党员、群众的建议和需求,忽视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服务,导致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淡漠,未能把服务真正内化成个人的价值理念、自觉行为,存在着为服务而服务、被动服务、服务供求不对应的错位问题。

2.重业务轻党务,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在基层党支部的带头人——支部书记的责任心和能力水平上。目前高校的基层党支部主要由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组成,担任教工党支部书记的一般都是专业教师或者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有辅导员与学生。但是不管是教工党支部还是学生党支部,书记基本上都是兼职的,他们的精力和重心主要放在应付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和学习任务中,而对担任支部书记一职、做好党务工作既没太多热情也没什么经验,只是疲于应付,所以想要带好队伍做好服务校内师生、服务改革发展的工作,就显得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了。

3.重表面轻实质,服务内容服务实效有待拓展和深化。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在“五个服务”过程中虽然创造了不少形式,但是课题组在对高校的调研中发现,竟有高达65%的被调查者认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不够深入、蜻蜓点水,另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服务存在“作秀”现象、浮于做表面文章,没有实质内容。特别是有相当数量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简单,手段单一,组织开展的服务内容与广大师生的迫切需要和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不相一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因此服务的实际效果不那么显著,这就需要今后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服务的内容,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

4.重短期轻长远,服务的长效机制构建缺乏必要配套。这些年,围绕相继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党组织确实发动和组织师生党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短期的、一时的,如亮出党员身份、志愿活动、结对帮扶等等,活动结束了,服务也就结束了,没能把一些好的做法、好的服务项目固化并坚持下去。这也在对十所高校的调研中有所反映,十所高校中有57%的被调查者认为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发展等方面没有真正形成长效机制,缺乏相应和必要的资源、经费、场所等政策支持,更没有配套的科学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措施,从而造成服务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一时,没有可持续性。

三、对策建议

(一)培植服务理念,促使服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培植服务理念,解决为什么服务、为谁服务的问题。只有把服务理念深深地植根于党员的头脑和组织的服务实践中,才能决定服务的态度和服务的质量。那么如何培植服务理念,使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呢?

1.要深化学习、激发党员服务意识和潜能。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把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政党结合起来,以学习型为基础、以服务型为价值取向、以创新型为动力。继续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加强对党员进行三观教育,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激发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潜能,主动投身到服务中去。

2.要注重舆论宣传,营造校园文化和氛围。高校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中,要深入宣传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实际成效,注重校园服务文化建设,营造服务氛围,逐步使服务精神、服务理念内化成党组织和党员的价值选择和自觉行为。

3.要借助服务载体和实践,强化服务理念。比如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师风师德建设、教风学风机关作风建设,将服务理念贯穿其中,使之成为一种精神追求。

(二)强化领导责任,建强组织队伍、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1.强化领导责任。高校党委要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抓手,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整体推进合力。明确各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狠抓落实,切实履行职责。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建立基层联系点,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

2.配强基层书记。高校党委要注重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选配工作,把服务意识强、服务本领高、服务作风好的党员选拔到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加强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工作能力。积极拓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职业发展空间,把党务工作经历作为培养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条件,不断提升党务工作者的能力水平。

3.健全基层组织。高校党委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着力构建科学严密、全面覆盖的服务组织体系。各基层党组织在以院系、年级、专业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要主动适应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方式的变革,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探索在实验室、课题组、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培单位、海外留学生中设置党组织,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各学院等建立健全服务活动中心,通过搭建服务内容多元、资源有效整合的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坚持需求导向,开展温馨工程、塑造服务特色品牌

1.坚持需求导向,开展温馨工程。要根据师生的多样化需求,开展温馨工程。比如可以针对学生就业问题,继续做好全方位、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合适的、满意的工作;针对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坚持和落实班主任制、导师制,做好传帮带工作,提升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针对师生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可以成立各种社团,开辟相关场所,组织大家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和赛事,以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针对远郊办学的实际,为师生们提供好各种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等等。

2.塑造服务品牌,强化服务特色。服务品牌的塑造、特色的凝练是持续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需要。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服务品牌,比如在学校党员干部中建立并深入推进“党代表三级联系制度”,在校领导中进一步落实联系基层单位、联系民主党派制度,在机关中开展“转作风,首问责任制”,在基层党组织中扎实开展帮扶结对、师生党支部结对工作,在广大党员中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拓展二级学院师生党支部的服务功能,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服务改革发展。

(四)完善服务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构建服务保障体系

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应该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当前,我们可以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机制。

1.建立上下联动、重心下移的问题解决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通过走访调研、网络信箱等途径,关注民情、了解民愿,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切实把解决群众的诉求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特别是在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事务决策方面要重心下移,及时收集民意、汇集民智;邀请群众参与考核评价,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事关民生的具体事项以及绩效考核评估等重点环节要增加群众评价的权重。

2.健全党组织服务党员机制,落实基层民主。各级党组织要全面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党内基层选举制度,切实做好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换届工作,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深入推进党务公开,继续执行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党委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的民主性、透明性,真正把基层民主落到实处。

3.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党内激励关怀机制。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如经费、场地、校友等资源,并实行资源下沉,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师生、服务党员、服务社会、服务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物质支持和后勤保障;建立和完善党内激励关怀机制、联系知识分子机制,不断提升党员、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服务水平,支持和引导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总之,加强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任务,我们要通过不断拓展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转变广大师生党员和干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党的威信和号召力,为建设和谐校园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叶佳林.加强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3(1).

[4]马乙玉.高校服务型党组织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

作者:陈江华等

上一篇:软实力企业会计论文下一篇:生态化企业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