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结构设计基于互联网论文

2022-04-28

摘要:“互联网+”高速发力期和职业教育学校机遇期相重合,职业教育学校需主动加压,打造“互联网+职业教育”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活动围绕互联网展开,职业教育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教材编写以企业和学生需求为核心,教师团队化执行教学任务,学习效率极大提高、实现精准教育和解决校企合作老大难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基于互联网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组织结构设计基于互联网论文 篇1: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研究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在杜永红、梁林蒙等人精心撰写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互联网+视角》(2016年7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互联网+”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新兴媒体,进行创业营销的推广;在分析当前互联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技术并重点详细介绍了网站的建设,分析了网络营销的策划运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理念、新模式、新平台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的作用

第一,教育作用。信息平台建构的首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信息,并由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过对国内外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支持。大学生通过访问平台、在线学习等方式了解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相关政策支持以及创新创业的内容、形式、面临的问题、基本路径等,从而丰富理论知识,并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潜能。

第二,服务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本质上是一个服务平台,根据用户需求,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一站式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了创新创业项目创意的萌发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首先,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主体和团队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其次,它有助于大学生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如项目资源、教师资源、专家资源、企业资源、知识资源,进行项目的设计与策划;最后,促进项目融资、项目营销和产业化,实现创新和创业成果的有效转化。简而言之,该平台旨在使学生享受到系统化、知识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的不足“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体现在认识上的不足、机制上的缺失。部分高校仍未意识到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建设的功能与作用,纯粹为了应付工作,因而信息平台的建构并不完善,形式大于内容,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其次,重理论而轻实践。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地政府和高校都加大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學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理论水平得以提高,然而,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中的实践平台建设没有较好地发展起来,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空有创新创业的热情却无施展的机会。再者,交流不畅,协调不力。平台的建设多半局限于校本建设,使得多部门跨专业跨学校合作项目少,创新创业项目的落成及影响力都受到很大的局限。更重要的是,“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仍然未被充分认知,相关理念模式也未转换过来,遑论基于“互联网+”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

三、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思路与对策第一,充分协调发挥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科研机构、大学生以及其他组织等各主体的功能。如,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组织平台建设;学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的主体,要及时落实政府政策,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资源等为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便利;用人单位主动加强校企合作,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就业和创业能力。

第二,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其他方法了解用户需求,依托互联网资源和优势,优化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功能架构,结合实验、实践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实践能力。例如,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划分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平台、资源与条件共享平台、创新创业基础服务平台。在每个主平台下,又分多个子平台,功能划分、精确定位,完善信息功能模板与结构。当然,这只是可提供参考的结构设计之一。它并不完美,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功能需求将发生新的变化。因此,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

总之,杜永红等所著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互联网+视角》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与实战技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千货”技能。高校需在深入认识“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好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以卓有成效地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从而推动国家繁荣与社会进步。

作者:唐菊花

组织结构设计基于互联网论文 篇2:

浅析“互联网+”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互联网+”高速发力期和职业教育学校机遇期相重合,职业教育学校需主动加压,打造“互联网+职业教育”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活动围绕互联网展开,职业教育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教材编写以企业和学生需求为核心,教师团队化执行教学任务,学习效率极大提高、实现精准教育和解决校企合作老大难问题。实施“互联网+职业教育”时要重视结构设计,循序渐近,借好外力和转变观念,转变观念要做到“五个创新”,即创新教学体系和教研模式、创新互动方式、创新评价办法、创新教师角色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应用

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

“互联网+”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战略。近年来,“互联网+商品”变成了天猫,“互联网+货币”变成了支付宝,“互联网+手机”变成了APP,“互联网+汽车”变成了专车。“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它的最终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传统企业全面互联网化。

那么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呢?“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本科毕业生由于其先天实践不足的短板,对于企业来说,性价比不高,在当今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企业降本增效压力巨大,这就给了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人力资本低的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很大的竞争机会,也意味着职业教育学校迎来了发展机遇。“互联网+”高速发力期和职业教育学校机遇期相重合,对职业教育学校来说是机会更是挑战,职业教育学校必须顺应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勇于革新,主动加压,自我改造,打造“互联网+职业教育”新模式,才能避免传统职业教育的不足,跟上时代步伐,利用“互联网+”,壮大自身,提高实力,不被时代淘汰,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互联网+职业教育”就是采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更加有效的信息化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手段将全面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化的巨大变革中,形成网络教学平台、软件、视频、资源等诸多全新概念。“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一是通过培训让学生扎实具备从事某个职业的技巧,掌握某个职业最新的技术,跟上某个职业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二是让企业能够找到不需企业内部再培训、引入就能工作、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能够帮企业跟上新技术变革不被淘汰的职业人员。

二、“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1.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学习的主动吸纳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2.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将围绕互联网展开。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拓展和补充。

3.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和交互性。由于互联网的使用,特别是利用电子技术手段将课程进行碎片化处理后,以数字化形态上传到互联网数据库中,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想学习的知识,实现学习的自由化。

4.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材编写要以企业和学生需求为核心进行创新。“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海量知识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消除,使得企业和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企业和学生需要什么,职业教育学校就应该编写什么,要尊重企业和学生对教材的优化权力。同时职业教育学校要利用自身能力的优势,把教材运用和使用者体验推向极致,超越企业和学生的预期。

5.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将形成教师团队。教师将不再单打独斗,会形成教师团队,由团队来执行和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在“互联网+”的情况下,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教师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当课堂传授者,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专家甚至经验丰富的工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具体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说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不再由一个教师单独完成,而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由该名教师牵头组织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形成教师团队来完成。

6.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将极大提高学习效率。“互联网+”需要课程媒体化,富媒体的课程资源,会让知识变得更加可视且通俗易懂,虚拟现实的教学手段更加容易把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学习会像游戏一样吸引学生,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活动。

7.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将实现对个体学生的精准教育。“互联网+”需要大数据技术支撑,互联网上的数据库平台会记录、存储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数据,借助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得出学生的偏好与需求,有的放矢地提供教育推送;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安排。

8.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将解决校企合作中的老大难问题。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加有效地整合区域内校企的优质资源,解决校企合作中重复建设、发展空间不足、资源欠缺、师资调配、学生管控、学校和企业主动性不足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

三、“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实施思路

1.“互联网+职业教育”要注重结构设计。通过完整、通畅的结构,来保证在“互联网+”条件下,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基础设施和学习、教务管理系统。基础设施主要是技术层面,由技术人员设计、编制和维护网络平台,这部分的主角是技术人员。有了学习、教务管理系统,教师能在其中开设课程,实现授课、互动、作业、反馈、分析等功能,也能使学校完成对教师授课的管理、跟踪和评价等功能,这部分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

2.“互联网+职业教育”要循序渐近。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当地基础设施实际和职业教育学校实际来规划建设步伐,不要贪大求全,不要追求一步到位,同时也要避免零散不成系统式建设。“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展开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它是一项长期任务。职业教育学校可以基于结构设计和可持续的整体规划,采取循序渐近的阶段式发展模式,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倒排时间表,进行有序建设。

3.“互联网+职业教育”要借好东风,用好外力。教育部2015年年初发布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教职成函〔2015〕1号),指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的建设,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着力于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技能提升,努力探求和构建适合职业院校数字院校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模式”。数字化校园正是“互联网+职业教育”思维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基础体现,要利用好国家政策,利用好微博、微信、校园信息平台、手机APP这些已汇集了相当教育资源的成熟网络平台,推动“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建设。

4.“互联网+职业教育”要易经洗髓,转变观念。一是要创新教学体系和教研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体系,抓好数字资源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要建立基于网络的教研模式,丰富培训、教学方法,要求做到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可考核性等,创新教研模式时,要关注教学链的整个过程,相关各方通过网络达成人员、资料共享,线上线下结合,合作共赢。二是要创新互动方式。建立基于网络的互动方式,利用QQ、微信、云盘等成熟低廉的社会资源,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互动交流。特别是家校之间的互动,以前始终是互动中的弱项,很多家长甚至在孩子从职业教育学校毕业后,还不知道他学的是什么,学习的情况如何。这些要通过创新的互动方式加以解决。三是要创新评价办法。建立基于网络的评价办法,实现评价手段数字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科学化。要利用网络大数据的特点,制订明确的量化目标,采用科学方法,对教学的各项指标依据功能、属性、重要度、期望值等进行量化,编制出相应的网上评价标准。四是要创新教师角色。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角色。“互联网+职业教育”时期的很多课程将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和统一的教材,教师也将进行团队化工作,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这些都对教师的观察、组织、知识能力带来挑战,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创新定位,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提升教育能力的方法。除了能力之外,教师还需对思维方式进行创新,网络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情境性,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内容而有所不同,教师将面对的是复杂的、不确定的、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思维方式,提升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的能力,掌握更多的教育思维方式。五是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通过线上协作与线下握手,实施高效的岗位分析和能力要求测试体系,使校企合作产生催化剂式变化,更加低成本、高效率,彻底改变和扭转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下所产生的诸多不足和缺点,比如企业因为无法谋求更多利益而与职业教育学校合作的动力不足、职业教育学校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企业要求、校企文化不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职业教育学校中多数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而缺乏实战能力、职业教育学校因为投入和使用期限的限制而产生的实训资源和设备滞后,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先达.“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师角色[J].教育观察,2016,(1).

[2]姚莉.“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4,(3).

[3]朱绪海.借力“互联网+”助推教育现代化[J].教育科学,2016,(2).

作者:李丽

组织结构设计基于互联网论文 篇3:

基于分布式操作系统的三维城市模型组织方法

摘 要:日益增长的三维城市模型在线实时可视化应用需求对大规模复杂三维城市模型的高效组织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基于“图层-对象”的组织方法没有考虑三维城市模型不同内容以及不同细节层次的粒度差异,导致在网络环境下的传输效率很低,难以满足网络环境下多用户并发访问的流畅可视化需求。本文深入分析大范围漫游与小范围聚焦的不同用户体验特点,提出了顾及用户体验的面向网络实时可视化的复杂三维城市模型数据自适应组织方法。该方法采用索引元数据统筹模型对象的组织与调度,将小数据量的索引元数据和最粗一级模型数据打包传输,即时响应用户请求,并将多细节层次的复杂三维模型依据视觉特点合理分解存储并渐进调度,针对模型LOD和分解的对象,设计结构统一的对象ID,隐式存储关联关系并支持分布式模型存储管理。以分布式数据MongoDB为平台进行实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三维城市;用户体验;实时可视化;分布式数据组织;组织方法

高效流畅的三维可视化是三维GIS的基本功能。然而在网络环境下,面对成千上万并日益增长的访问用户,传统的集中数据服务器有限的性能和网络带宽同多细节层次三维模型传输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

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向着立体化方向发展,以及测绘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进步。随着网络地图从简单二维矢量向分布的复杂三维模型的变化,大规模复杂三维城市模型的存储与管理方法成为近期研究焦点。现有的三维城市模型的组织方法数据粒度差异大,效率不高,因此,基于分布式操作系统的特点,本文提出了适用于分布式系统的三维城市模型数据自适应组织方法,通过分析用户的体验价值减少无效数据传输量。

1 相关研究工作

现有的数据组织方法只是针对“图层-对象”一级数据的组织与管理,例如城市划分为建筑物、道路等图层,在图层之间,小范围建筑物和大跨度道路作为同层次的对象独立存储调度;在建筑物图层内,不同体积、不同细节层次的建筑物模型作为同层次的对象独立存储调度。模型之间离散存储和调度,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数据以及不同细节层次下表达粒度的不一致,导致数据调度粒度差异大,传输效率低。已有方法通过将三维城市模型栅格化后分块组织,虽然平衡了数据调度粒度,却割裂了三维城市模型的完整性。

2 三维城市模型分布式组织方法

2.1 元数据分内存卡层次结构组织

大规模三维场景实时可视化涉及海量的地形和模型数据,而硬件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对海量数据的调入与显示,因此,要对场景数据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金字塔模型来组织瓦片地图数据很早就应用于遥感领域,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当前地形按照四叉树方式进行层次划分和管理,即将研究区域进行格网划分,使每个格网块GRID划分大小为N*N(N=2n,n为上一层的瓦片大小)。即对于一个区域,如果要建立n个层次的LOD 模型,则第0层次包括1个四叉树节点,第1层次包括4个四叉树节点,??,第i层次包括4i个四叉树节点。每一个地形格网块通过唯一标识码进行索引,地形格网块唯一标识码信息包含:LOD层、格网行号、格网列号。绘制端通过视距范围和LOD层号的映射关系首先确定当前需要调度的LOD层层号,然后根据当前视域的经纬度范围和该LOD层的瓦片分割跨度计算格网的行号和列号,最后根据得到的LOD层号、格网行号、格网列号生成需要调度的格网块ID,从数据库中检索、调度瓦片数据。

将空间数据按照规则的网格将地理位置划分为多个块,同时这些块可以以一定的规则再次细分下去,这样的规则网格划分方式构成了金字塔的概念。这样的数据组织模型让海量的GIS数据可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显示,有效的提高了数据使用的性能。在实际的数据生产中包含两类金字塔模型:360度金字塔模型和18度金字塔模型。360度金字塔模型的顶级瓦片只有一个瓦片,该瓦片覆盖(-180,-270)~(180,90)全球经纬度范围。18度金字塔模型的顶级由10*20个瓦片构成,每个瓦片的跨度为18度。两种金字塔模型均按照四叉树划分和组织,目前支持20层的数据抽析。

金字塔的数学基础通过XML文件的方式来描述并传给客户端,让客户端知道数据所采用的投影变换数学方法和格网划分方法,其信息包括:金字塔的基本元信息,主要用于识别区分不同的金字塔;金字塔层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顶级和底级的编号;瓦片的相关属性,包括瓦片的像素宽度和像素高度;顶层瓦片所覆盖的范围等。

客户端获取模型瓦片数据,解析出每一个模型元信息和最粗一级的模型数据并可视化,随着视距的拉近,用户需要看到更精细的模型几何和模型纹理。为了减小精细模型的调度粒度,精细模型的几何、材质、纹理离散存储并渐进调度。模型几何对象存储几何对象ID、几何对象类型和几何实体数据,其中几何实体包含关联的材质纹理ID。材质对象存储材质对象ID、材质类型、材质名称和材质实体数据,材质类型包括简单材质、复杂材质和无材质,简单材质主要针对单个面单张材质的情形,复杂材质针对单个面多张材质混合的效果,而无材质则代表纹理图片信息。材质体可以包含另一个材质对象,例如简单材质的材质体可以包含一个无材质对象即纹理图片。

2.2 分布式多层次ID结构设计

三维城市模型分解为索引元数据、几何、材质、纹理,割裂了其完整性。因此,如何表达其关联关系,从逻辑上表现其完整性并隐式组织其调度关系,是ID结构设计的关键点和难点。

MongoDB的ObjectID分布式唯一标识码占用12个字节,0~3字节是从标准纪元开始的时间戳,单位为秒。4~7字节是是服务器主机标识,通常是机器主机名的散列值。7~8 字节是同一台机器上多个实例的进程标识符PID。时间戳、机器ID和进程ID的9个字节保证了同一秒钟不同机器不同进程产生的 ObjectId的唯一性。9~11字节是一个自动增加的计数器,保证同一秒内的ID是唯一的,同一秒钟最多允许每个进程拥有(224 = 16777216)个不同的ID。时间戳保证秒级唯一,机器ID保证设计时考虑分布式,避免时钟同步,PID保证同一台服务器运行多个实例时的唯一性,最后的计数器保证同一秒内的唯一性。

该ID结构设计虽然保证了对象标识的唯一性,但存在如下两个问题:(1)元数据ID、几何ID、材质ID都单独生成,无关联性,因此需要存储ID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模型有i级LOD,则元数据中需要存储i个几何ID,材质映射j级纹理,则材质中需要存储j个纹理ID,因此存储的经济性不高;(2)无法检测ID是否重名。虽然该ID的设计方法极大程度的避免了ID同名,但不可避免存在小概率的ID同名情况,以该ID结构设计,需要遍历所有对象ID,才能检测ID是否同名,成本太大,入库效率低。

为此,我们提出了多层次ID结构,该ID 纵向上关联了各级LOD模型,横向上关联了索引元数据、几何、多级材质纹理,在保证ID唯一性的同时支持快速的重复检测,满足分布式模型数据生产的要求。

2.3 分布式数据库存储结构设计

本实验平台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MongoDB 数据库。MongoDB 是一个基于分布式文件存储的非关系型数据库,旨在为WEB应用提供可扩展的高性能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它具有高性能、易部署、易使用,存储数据非常方便的特点。本文根据数据组织的逻辑模型设计了基于MongoDB数据库的物理存储模型。

首先,以每个城市某一类地物为图层组织模型数据,例如分为“武汉市_道路”、“南京市_建筑物”等,为了保存图层信息,需要建立图层元数据管理对象。其次,针对每一个图层,根据本文的分析,分别建立索引元信息的瓦片集、几何数据集、材质数据集和属性集。针对共享的模型对象,例如城市小品路灯、护栏等,单独建立共享模型几何集和共享模型材质集。

3 实验与分析

3.1 实验环境

实验场景选择武汉市某中心区域,包含了三类不同粒度大小的典型模型数据,第一是大型建筑,几何粒度约550K;第二是中型居民楼,几何粒度约150K;第三是城市小品,如路灯、垃圾桶等,几何粒度约60K。实验场景覆盖面积0.4平方公里,模型对象160个,模型几何量 31M,模型纹理量 59M,模型被组织在一个格网内。

软硬件配置情况为:数据库为MongoDB 2.2.2 win64版;客户端为 MongoDB C++ Driver 2.0.8 版;数据服务器CPU为Intel X5650处理器,内存为主频1600MHz 12G,硬盘为1个7200转2T硬盘,操作系统为Windows 7 64位操作系统;网络为百兆局域网。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组织方法的效率,本文设计了两个实验进行验证。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文方法的作用,与第1节提到的当前最主要的两种方法——图层对象组织方法和基于R树索引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实验。

首先,对于3.1中的实验数据分别采用现有参考文献[1]中的“图层-对象”组织方法、参考文献[2]中的基于R树索引的组织方法二者与本文的组织方法进行对比实验。采用gDebugger测试工具对两个方法的组织的请求响应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对比的参数主要包括传输的数据量以及请求响应的时间。从结果来看,对于同一个场景,本文方法所需传输的元数据和最粗一级模型仅217K,而传输完整模型需要90M,因此本文方法响应所需传输数据量小,从而响应速度快。在请求的响应时间方面,本文方法与另外两种方法相比,响应速度明显提高,且内存缓存数据量小,主要由于对三维模型索引元数据和最粗一级模型LOD按照格网打包组织以后,只需要将场景范围内格网块取出并快速绘制最粗一级模型,并不需要将场景格网内模型对象完整取出。

4 结束语

复杂三维城市模型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细节层次的粒度差异,导致模型调度粒度不均匀,在互联网环境下传输效率低,无法支持互联网环境下多用户并发访问的流畅可视化。本文通过对用户操作体验的分析,通过索引元数据的统筹管理和几何、材质、纹理的离散存储和渐进传输,平衡了调度粒度,减少了无效数据传输,大大提高了互联网环境下多用户并发的实时可视化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东波,朱庆,杜志强.粒度与结构统一的多层次三维城市模型数据组织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12):1406-1409.

[2]龚俊,朱庆,章汉武.基于R树索引的三维场景细节层次自适应控制方法[J].测绘学报,2011(04):531-534.

[3]胡昌平,邓胜利.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站信息构建要素与模型分析[J].情报科学,2012(03):321-325.

[4]刘群,冯丹.基于层次结构的元数据动态管理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z2):78-82.

[5]孙敏,薛勇,马蔼乃.基于格网划分的大数据集DEM三维可视化[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2(06):566-570.

[6]万刚,高俊,刘颖真.基于阅读实验方法的认知地图形成研究[J].遥感学报,2013(02):339-346.

[7]胡金星,马照亭,吴焕萍.基于格网划分的海量地形数据三维可视化[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1(08):1164-1168.

[8]Gen I.MongoDB Manual 2.4Z],2013.

[9]时进钢,王天培,陈颖.论温室气体控制和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规划环评必要性及可行性[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01).

[10]秦大河,罗勇,陈振林.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06).

[11]潘家华.低碳转型的背景与途径:从哥本哈根会议说起[J].阅江学刊,2010(04).

[12]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13]Liu Z,Liang S,Geng Y,et al.Features,trajectories and driving forces for energy related GHG emissions from Chinese mega cites: the case of Beijing, Tianjin, Shanghai and ChongqingJ].Energy,2012,(1). Ren W,Geng Y,Xue B,et al.Pursuing co-benefits in China’s old industrial base:a case of ShenyangJ].Urban Climate,2012(01).Xi F,Geng Y,Chen X,et al.Contributing to local policy making on GHG emission reduction through inventorying and attribution: A case study of Shenyang,China[J].Energy Policy,2011(10).

[14]汤国安,赵牡丹,杨昕,等.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15]张建华.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35.

[16]丁智刚.C/S模式与B/S模式相结合的数据库系统技术研究[J].信息安全技术,2011(11).

[17]叶有华,邹剑锋,吴锋,等.高度城市化地区碳汇资源基本特征及其提升策略[J].环境科学研究,2012(02).

[18]唐柳英,卿斯汉.混合RBAC—DTE策略的多角色管理[J].计算机学报,2006(08).

[19]李慧明,杨娜.低碳经济及碳排放评价方法探究[J].学术交流,2010(04).

[20]王成,李民赞,王丽丽,等.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温室决策支持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08(11).

[21]刘耀.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77-78.

[22]薛冰,任婉侠,马志孝,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研究综述[J].阅江学刊,2013(02).

[23]Xue B.,Ren W.China’s Uncertain CO2 emissions [J].Nature Climate Change,2012(11).

Organization Method of Complex 3D City Model based on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s

Zhang Miao,Li Yebai /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作者简介:张苗(1987.04-),女,河南人,硕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数据仓库;李也白(1957.06-),男,辽宁人,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工程数据库应用,数据仓库技术,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技术等。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北京 100041

作者:张苗 李也白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论文下一篇: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