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2022-09-11

“互联网+”是指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 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 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成为高频词。当今“互联网+”正对各大传统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同样对职业教育也会产生深刻影响。“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将面临全新的挑战[1]。当前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保留传统教学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 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在“互联网+”影响下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必将发生巨大的变革[2]。因此, 职业院校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适应并融入“互联网+”的教育教学, 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使“互联网+”成为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引擎, 以满足现代产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 汽车电子技术等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 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是训练逻辑思维, 培养创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程。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仍面临一些问题:传统教学主要采取单向灌输模式,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等。基于“互联网+”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以互联网+《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为主线, 运用互联网对《C语言程序设计》传统教学内容、方式等进行教学改革, 实现“物联网+”与《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我校采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构建《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 该平台主要包含课程介绍, 教学资源, 课程通知, 课程作业, 课程讨论, 课程资料, 课程统计及课程考试八个模块。教师在该平台发布通知、上传教学资源、答疑讨论、教学笔记、课程作业、试题库、在线测试及和学生互动交流等。该平台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一) 课程介绍

该模块包含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表、教师团队简介等子模块。通过课程介绍, 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学习该课程应该掌握的技能有总体了解,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文件,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进度、课时分配、教学方法、考核方案及参考书等, 课程标准引领学生了解各项目的内容、重难点,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授课计划表展示教学进度, 各项目的知识点和重难点;教师团队模块展示教师的个人简介, 教学成果和研究方向等, 使学生加深对教师的了解。

(二) 教学资源

该模块包含课程教案, 任务书, 授课ppt, 视频, 动画等所有教学资源。教师课前上传各项目的电子教案, 任务书, 课件, Flash动画, 视频、模拟等素材, 分享相关的学习资源和链接。该模块帮助学生预习和课后复习, 不受课堂学习时间限制, 扩大了知识面, 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 课程通知和课程作业

教师实时发布本课程学习通知, 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主页时课程通知会出现在提醒栏内, 学生能及时看到。课程作业用于教师布置课堂和课下作业, 学生做完上传, 教师在线批阅作业以及跟学生互动交流, 学生能看到批阅结果。教师在学生管理模块中查看每个学生的学习记录, 也可以将学生分组管理。

(四) 课程讨论。

在课程讨论模块, 学生可以发帖向教师提问, 教师跟帖回答。对于典型提问, 教师放入典型问题中全班共享。教师也可在该模块发起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可以就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效果等问题发起讨论, 根据学生反馈及时改进教学。

(五) 课程资料

教师在课程资料模块创建题库, 作业库和试卷库, 教师上传课堂作业和课下作业, 适时发布作业、批改作业, 并对作业成绩进行统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完善试题库, 按知识点提供在线测试。

(六) 课程统计

课程统计主要包括章节访问量, 学生管理, 成绩管理, 督学, 学生访问统计, 教师可以查看各项目学生访问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学资源数、讨论主题数、课程作业数等统计情况, 以便实时了解该门课程的使用情况和每个学生在该平台的学习细节。

(七) 课程考试

该模块主要用于在线测试, 试卷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 教师提前进入系统设置好题量和试卷发布时间, 考试时间段实时发布时间,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在线完成提交, 系统自动评分。

二、《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课前, 教师将各类信息资源及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后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 将教学内容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前预习, 在预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该平台给老师留言, 教师登陆平台会弹出问题提醒, 及时给出解答, 其他同学看到提问也可以回答。教师可以点评, 也可以将好的问题置顶。该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师生零距离交流。

课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手机客户端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教师通过该平台实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学生在该平台记录课堂学习笔记, 可以班级共享,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课后, 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教学视频、PPT等资源加强对课堂学习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学生学习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提问, 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随时随地收到并给予解答。

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以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为依据, 考核方式单一, 学生易出现抄袭、考试舞弊等行为。借助该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上传笔记、阅读资源以及参与在线测试等情况对学生综合评价,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了考核的过程化和公平性。

目前, 我校机电一体化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总课时数约80学时。由于课时限制, 课堂讲授内容受到限制, 课堂不能讲授的内容和学习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教师在网络平台中增加了优秀程序员编程技巧及C语言在现代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资源,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知识拓展学习。对C语言程序设计前沿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拓展学习, 开阔视野, 提高了学习兴趣。总之, 好的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

三、结语

课题组成员在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对“互联网+”的《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进行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改革实践证明, “互联网+”网络教学平台给《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 是师生零距离交流的平台,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 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多元化。该平台的应用使得教育观念更加开放、多元, 教学模式更加现代、科学, 学生学习模式由被动走向主动。基于“互联网+”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些成绩, 改革方案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值得职业院校的其他课程教学改革借鉴。

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 如个别学生课堂把手机用作其他用途, 如何更高效、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 充分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教学改革仍然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 以发挥各自优势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网络教学平台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出发, 阐述“互联网+”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及其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证明“互联网+”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关键词:互联网+,C语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严玥.“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的特征、内在取向与解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 (12) :40-42.

[2] 陈光海, 汪应, 黄华.“互联网+智慧校园教学资源基础支撑平台”的立体架构及应用[J].教育探索, 2018 (2) :57-61.

上一篇: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中职数控专业“递进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下一篇: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试验场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