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安全论文

2022-04-29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安全论文 篇1:

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建造专业集群建设探析

摘  要:基于“新工科”的大背景下,结合建设工程对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BIM等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智能建造技术集成多学科交叉跨界人才、具备“产学研用”的特征,依托学校在土木、建筑学、机械电子、物联网、计算机等领域的综合优势及产学研合作优势,从智能建造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展开探讨,以土木工程、建筑学为核心,融合机械电子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构建智能建造专业集群框架,实施以BIM技术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设,打破原有专业界限,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为导向,以智能建造项目为主线,搭建智能建造专业集群平台,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智能建造;融合;课程体系

一、概述

传统建造技术的转型升级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各国都提出了相应的產业长期发展远景,如建筑工业化、中国制造2025、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等。《2016-2020年建设工程行业信息化发展纲要》[1]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将全面提高建设工程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着手提高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云计算、BIM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能力;面对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对于我们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适应未来建筑领域新发展,如何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与最新的智能建造新元素融为一体,搭建以学生为本、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多维立体化培养体系,这些都是我们土木建筑类专业教育必须回答、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性问题。

根据教育部和住建部组织的行业资源调查报告,智能建造技术人才短缺突出表现在智能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等专业领域,今后10年高等教育每年至少需培养 30万人,相对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来看,该行业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人才供给量。而在当前高校,尤其在传统高校,专业间的整合协同缺乏一定力度,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专业设置、调整的灵活性不够,跨专业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缺乏,无法满足当前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毫无疑问智能建造专业集群的建设是实现新工科建设交叉人才培养的有利手段。

二、专业发展状况

北京城市学院“十三五”时期,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的方式转变,进一步更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施各专业“学习路线图计划”,达到各专业间课程开放,逐步实现从传统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城市建设学部通过行业调研及岗位分析,以全生命期理念开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围绕“两个尺度、两条主线、三个层面”注重工程协同能力培养,为后期的学科交叉融合奠定了基础。

三、智能建造专业集群建造框架

如何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2],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逐步落实“工科的新要求”,升级改造传统学科,主动统筹规划未来战略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是我们每一所高校均需认真思考斟酌的问题,因此培育智能建造工程交叉跨界人才是未来建设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故智能建造专业集群[3]的建设,应在基于通识教育理念前提下,逐步加强数理基础能力的培养,打造交叉学科科技新元素模块化课程,并将其有效融入传统学科知识体系;逐步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数字+设计”、“BIM+建造”、“绿色+建筑”等适应行业升级转型发展的特色课程;不断推进教学内容创新,落实满足智能建造行业人才需要具备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为进一步搭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校外实践平台,需联合国内外知名建筑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一体化教学实践环境,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交叉与融合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智能建造技术是在土木工程基础上融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形成的综合多学科技术体系,因此,如图1所示,建立智能建造专业集群必须重新组合并优化原有各专业课程模块[4],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必须统筹考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结合自身优势,以原来的土木、建筑学专业为核心,渗透机械电子、物联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建造新技术等各交叉学科领域技术。

四、智能建造专业集群课程体系搭建

为将各交叉学科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在一起,首先我们需以未来建筑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明确其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文化等领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由此搭建目标导向的课程模块体系,一一对应能力达成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所示,拟建立智能建造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建设框架,具体思路如下:

(一)全面开展通识通能教育,强化思维方式重要性,建立对交叉学科领域的认知及创新思维

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人才需要宽广的人文素质及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大学一年级通识通能教育的学习,选修经济、法律、社会类课程,使学生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体现人文和艺术方面的较高素质,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帮助学生发展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职业道德等。

(二)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具备较宽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让学生能够将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需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并加强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学习,如Python语言的学习,为后期专业课编程奠定基础。

(三)有效整合、创新模块课程,形成数字化设计类课程群以及智能化建造类课程群

智能建造技术是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电子、物联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技术交叉融合形成的技术体系,所以在工程教育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应在原有土木建筑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融入突出智能建造新技术的课程,比如智能机械臂控制技术、新型材料、3D打印等,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

(四)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开放、合作、协同、融合、创新”的工程教育模式

根据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内涵特征[2],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在现有专业培养计划中,强化并开放工程实践的教学内容,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地位。搭建校企协同“一体化”培养体系,充分融合企业工程实践基地和校内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构建优势互补、校企互益的立体、持续性实践教学平台[6]。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为导向,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培养有机结合,构建建设工程全周期工程教育的新思路。

(五)实施以BIM技术为载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创新

整个课程体系通过智能建造典型载体-BIM技术紧密联系起来,以 BIM技术为载体,融合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造应用场景,实现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的数据交互。BIM的重要价值体现在通过构建建筑信息模型,实现建設期生命期各阶段以及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建立集成技术的BIM协同管控平台,并将其作为重要载体,将机械臂、虚拟现实、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统一集成到BIM平台,实现工程建造各阶段智能管控体系的搭建,最终达成建设工程项目中各种信息数据的交互和集成,实现真正意义上建设全过程的信息共享。以BIM技术为载体,创新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也利于掌握智能建造涉及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机械电子、智能建造新技术等科学技术问题,寓教于实践。

结合上述五个方面,我们将逐步搭建并完成智能建造专业集群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实现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创新。

五、要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进行专业学科群的融合,融合、开发创新的专业模块课程,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智能建造技术是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电子工程、物联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技术交叉融合形成的技术体系,如何在原有土木建筑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进行融合,加入体现数字化的建筑设计、智能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机械电子、信息化新技术等相关课程,使学生的能力得以螺旋式提升是首先面临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结合当前以及未来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开发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领域新兴专业课程,例如将机械臂引入数字化设计,将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注入工业建筑化体系,智能建造导论引领学生对专业的整体认识等等。

(二)如何设置智能化为方向的专业选修课

智能建造技术重点强调“BIM数字化为载体”、“智能化为方向”两方面,因此需要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将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特色课程落实到专业选修课环节,使得课程内容紧随当今最新科技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最终形成数字化土木建筑设计类课程群、人工智能类课程群,建立智能化的特色课程群,培养适应未来建筑业领域智能建造新发展的工程创新人才。

六、结束语

“实行多学科融合交叉”,培养新兴产业急需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是新工科最基本的内涵之一[2],智能建造专业集群的建设是实现新工科建设交叉人才培养的有利途径。智能建造专业集群平台,需在传统土木工程学科原有的培养体系上,依托我校在土木、建筑、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等领域的综合优势及产学研合作优势,以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为核心,围绕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建造的培养核心,融合机械电子、物联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交叉学科科技新元素的课程,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落实智能建造新工科专业领域要求的工程人才需要具备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企业需要的智能建造领域高端复合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2020年建设工程行业信息化发展纲要[J].建筑安全,2017(1):4-7.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吴仁华.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2):98-100.

[4]周开发.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5):22-35.

[5]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32-45.

[6]张波,梁梅英.地方院校校企合作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8(5):63-66.

作者:张卫华 李照广 隋智力 徐振华 唐海玥 张印平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安全论文 篇2:

基于物联网及BIM技术分析建筑施工安全运维管理策略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7.14.239

摘 要:该文主要从我国安全运维管理的现状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对物联网及BIM技术在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中的实用性的分析和讨论,概要阐述了基于物联网及BIM技术的建筑安全运维管理控制平台设计的基本方法,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 BIM技术 建筑安全运维管理 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作为城市建设基础工程项目的房屋建筑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建筑安全事故对国家及广大从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十分严重的威胁。因此,相关企业及管理人员应善于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技术,对现有的建筑安全运维管理模式进行应用和探讨,以期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危害与损失。

1 我国建筑安全运维管理现状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由于其行业的特点与管理现状,发生安全风险的频率较高,客观上会对广大从业人员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中向来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就目前的普遍形式来看,我国的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不论是在管理制度还是安全管控方式手段上等多个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亟待改进、完善与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力度的加大,建筑行业参与者对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每年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及死亡人数依然相对偏高,因此,相关企业及从业管理人员有必要结合现代先进科技手段与技术,在对安全事故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加以在实践中运用,从而不断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物联网及BIM技术在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中的实用性

物联网技术是指在现代互联网的基础上,借助RFID等传感技术与识别技术手段,将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有效地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任何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从而有效地对物体实现远程化智能控制的技术手段,见图1。

BIM技术是以建筑工程项目各类相关数据信息为基础,结合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通过三维建模的方式,还原和模拟建筑施工阶段的各类真实信息的一种新型技术手段。通过物联网与BIM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将相关信息传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能够提高建筑安全运维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我国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施工开始前期的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三个方面,同时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的工作特征,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物联网和BIM技术不断推广和应用的最佳平台,同时也是现代化建筑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3 基于物联网及BIM技术的建筑安全运维管理控制平台设计

3.1 设计目标

基于物联网及BIM技术的建筑安全运维管理控制平台设计主要采用以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及效率为主要内容,通过现代化的物联网及BIM技术手段,主要针对建筑安全的日常运维管理和突发状况应急等情况展开具体的工作,并通过对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的实时监控,希望可以为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安全保障平台,见表1。

3.2 平台主要功能构成

依据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中的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两方面具体内容的特征和目标,并结合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步骤特点的分析和讨论,我们知道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监控平台系统应当包括建筑安全信息共享平台、监測数据管理、三维建模、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质量评估以及应急预警管理等五个部分的功能构成。

3.3 技术结构

3.3.1 建筑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在施工开始前期准备阶段建立的BIM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建筑工程各参建单位物联网技术的统一服务,将建筑施工安全运维管理工作的基本信息,具体包括工程概况、施工进度计划、建筑施工特点、主要施工材料和设备信息等内容依次上传信息共享平台,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查阅、监控和管理。

3.3.2 监测数据管理

系统可以通过传感技术实时掌握和监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运维管理数据信息,并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及时更新BIM建模的现状特点,然后再通过云计算、云储存等服务,将建筑安全运维管理的实时动态信息存储到信息共享平台的服务器当中,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展开安全风险的预估和排查。

3.3.3 三维建模

通过BIM技术的支持,建筑项目可以根据各参建方的定义范围,具体生成相应的三维建模图形,以便各工作人员在进行安全运维管理工作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展程度、安全问题等关键信息,并且还可以通过三维模拟的方式,对建筑安全风险做出相对准确的预估和判断。

3.3.4 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质量评估

针对建筑项目的实时施工进展情况,当建筑安全运维理工作出现问题时,联网系统可以结合以往存储的数据信息,对当前的安全风险进行相对准确的质量评估与诊断,从而可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更快、更好地提出应预案。

3.3.5 应急预警管理

类似安全风险发生时,依据以往所得出的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质量评估报告,系统针对当前问题,可自动制定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建筑安全风险应急管理方案以及信息数据支持,从而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在面对建筑安全风险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做出科学可行的决策。

基于物联网及BIM技术的建筑安全运维管理控制平台设计的技术结构见表2。

4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工作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减去安全运维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同时对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也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曹兵.简析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建材科技,2016(4):84-86.

[2] 杨珊珊,梁丽青.基于BIM的项目施工管理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5):388-389.

[3] 陈兴海,丁烈云.基于物联网和BIM的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应用研究——以城市生命线工程为例[J].建筑经济,2014(11):34-37.

作者:蔡新茂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安全论文 篇3:

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电气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建筑实现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对推进当前智能建筑意义重大。通过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网、能效管理、智能家居、消防及安防系统的应用分析,提出了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电气中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建筑电气;自动化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的网络,但其连接范围远远大于互联网,它扩大连接到物品,实现物物(也包括人)相连,形成一个连接万亿个物品(设备)和数亿人的无比庞大的数据库。物联网的发展对于智能建筑行业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和功能的日趋复杂,对其结构、机电系统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如何保障该类机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一直以来是该类建筑设计的难点。智能电网技术的出现为提高该类建筑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基于物聯网的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最近兴起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电网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电网是以发电设备、变压器、各类电压等级的输配电线路、配电设备及保护装置等传统的物理电网为基础,通过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与物理电网的高度集成化,使电网更加安全、高效与环保,具有可靠性、自愈性、兼容性、经济性、集成性、优化性等特征。智能电网的实现需要通过终端传感器进行大量的信息采集并通过通信网络上传,实现电网运行和控制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智能电网可视为物联网技术在电气领域的应用。现有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电力系统一侧,站在电网公司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较少关注用户端也就是建筑电气领域。智能电网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用电端的配合,发电的目的是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因此,应该将智能电网技术向用户端延伸,更多地考虑用户用电的需求。智能电网能够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使用的需求,同时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从而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

传统的用电设备故障诊断方法一般需要确定精确的解析模型,在模型未知或描述不精确的情况下是不能得到准确的故障诊断结果的,而在建筑用电设备物联网环境下,机理建模更加困难,但物联网技术使得设备状态与信息以及环境参数等海量数据的获取与共享成为可能,从而有大量的数据可供利用、发掘,从中发现规律,实现故障诊断的目的。基于数据的故障诊断方法是在建筑用电设备物联网环境下,对系统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不知系统精确解析模型的情况下实现故障诊断功能。利用数据库中存储的海量信息,提取特征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比较和分析,依据实时数据是否超出正常值进行判断,确定故障类型、程度和产生故障的原因,并根据判断的结果确定必要的对策,对其进行调整。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状态监测:利用数据库中存储的通过传感器采集的用电设备的各种信息,将特征信号提取出来,而将无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排除。

分析诊断:根据数据库中的反映设备状态的征兆或特征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制定规则,依据特征参数的实时数据值是否超出正常取值范围进行判定,进而得到诊断决策,判断故障的存在、性质、原因、严重程度以及发展趋势。

治理预防:根据分析诊断得出的结论,通过软件编程在监测界面发出报警信号,并对设备进行重点监测和巡回监测。

2.物联网在能效管理中的应用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宏观层面的建筑能耗管理中来,搭建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网络,底层运用现场传感器及设备,上层使用托管的云计算服务,用云计算的强大能力,可轻松实现基于Web服务的远程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能耗数据汇集到建筑能源管理数据中心,由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从而提供更高级的数据应用服务,进而对建筑群能耗进行综合统筹管理,解决了传统建筑能耗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于能源管理效果而言,建立以物联网数据中心为核心的信息系统,是解决建筑运行能耗管理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将有利于建立专家系统,为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打下基础;全面和深入的数据挖掘,为未来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与其他信息系统相结合,发挥数据聚合的作用,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率。建立以物联网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物联网信息系统,将完全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以新的数据中心为切入点实现物联网信息化服务,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为可持续发展及低碳经济创造新模式。

3.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将家庭中零碎的、无序的子系统组织在一起,通过网络化技术对家居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但是目前大多数智能家居产品采用有线通信方式,存在布线麻烦、安装困难等缺点。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兴起,可以将物联网技术融入智能家居系统,解决了传统智能家居系统的弊端。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家居的实现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方案。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庭的各种设备进行互联,以实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人之间的交流。例如当传感器检测到有天然气泄露,通过无线网络将信息告知天然气阀门控制器,同时动作实现阀门关闭。当家中有火灾发生时,探测器会及时将这一信息上传给物业管理中心以便及时排除险情,并通过短信告知用户。物联网技术将会给智能家居系统带来越来越多的变化。

4.基于物联网的消防系统

现有消防系统还停留在传统型的区域报警系统和集中报警系统,大多为多线制和总线制连接方式,即探测器、报警器、控制器之间是采用两条或多条的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穿管相接,其系统安装成本约占设备成本的30%~70%施工复杂,系统扩展性能差,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线路易老化或遭到腐蚀,抗干扰能力差,误报警率高。大多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感温、感烟探测为主,存在比较突出的迟报、误报、漏报、损毁等现象,往往达不到系统的设计要求,这些都是制约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发展的障碍。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探测火灾的发生,提高了火灾报警的准确率。火灾报警信息通过物联网系统传递,不仅缩短了报警时间,而且便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

5.基于物联网的安防系统

传统安防系统的监控具有局限性,无法实现智能家居中的远程监控。传统布线方式总线故障会导致这条总线上所有设备瘫痪,可靠性不高。在安防系统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安防系统布线可以有效地节约材料,给设计、施工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比如人、车出入口控制:通过射频识别、一卡通读卡器、生物特征、密码、门磁等进行出入户控制,提高车辆、人员出入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安防监控:进行红外、视频监控,实现三防,并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连接自动报警系统,物业或住户可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进行远程监控物联网技术将相对独立的安防网络跟互联网连接,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或者移动手机来进行远程监控及获得异常情况的报警信息。

6.结束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电气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地也暴露出了一些安全漏洞,比如用户信息泄露等,但物联网为建筑电气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提供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将会在建筑电气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陆伟良,丁玉林,宋舒涵.物联网与绿色智能建筑核心技术探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02).

[2]种艳,董运涛.物联网在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1(04).

[3]张翔.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1(01).

作者:李峰

上一篇: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感恩教育论文下一篇: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