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进程的广播电视论文

2022-05-01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于数字化进程的广播电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于数字化进程的广播电视论文 篇1:

谁为广播电视数字化买单?

[内容提要]本文联系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实际,从投资建设的角度,对目前广播电视数字化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资本问题,如钱由谁出、钱从何来等,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数字化 投资

我国的广播电视数字化自2003年正式启动,尽管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大力推动;尽管广播电视机构(包括播出和传输机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尽管不少城市率先启动、奋力推进;但从总体情况看,多数地区仍然号召多而响应少,心情急而行动缓,方案多而推进慢。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只有25个城市完成了整体转换,数字电视用户仅2600万户。现实状况与设定目标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距?非常值得人们研究和深思。

缺资金:数字化的根本问题

所谓广播电视数字化,即整个广播电视系统全面实现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一般来说,我国广播电视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实现数字化,至少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思想条件、技术条件及经济条件。

应该说,经过五年来的不懈推动,思想和技术条件基本解决,但这并不等于数字化的目标就能自然实现。因为,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难以推进,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数字化建设所需的巨额投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具体而切实的解决。

数字化是广播电视系统自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播出机构的台内数字化;二是有线电视终端用户的数字化。可见,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全系统、全行业,从技术到服务,对业务进行大改造、大建设、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巨额投资的浩大工程。这一进程,并不是一厢情愿地制订一个过渡时间表,居高临下发个红头文件,或推出几个用于示范引导的先进典型,就可以自然而成或轻易实现的,需要切实的资本投入及持续的资金保障!

并且,随着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推进,面对资本实力雄厚的电信竞争对手,广电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体现出“后发优势”。而如果投资问题不能切实解决,广电数字化必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完全的“市场运作”行不通!

虽然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钱由谁出,也就是谁来投资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被明确,更没有得到切实解决。解读广播电视数字化的24字方针——“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其对广播电视数字化确实起到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却有意无意地回避了“整转资金由谁投资”这个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这个方针的操作性不强、指导效果也不明显。

根据笔者理解,按照这一方针,对于广播电视数字化,国家政府所担当的,似乎只是“领导”的责任;广电部门所承担的,似乎只是“实施”的任务;社会各界所要求的,似乎只是“参与”的义务;人民群众所关注的,似乎只是“认可”的问题,而全系统、全行业需要巨额投资进行的“整体转换”,则笼而统之地要求以“市场运作”来实现。

那么,何谓“市场运作”呢?实际上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方面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面向市场筹集数字化改造所需的巨额建设资金。

根据这个思路,“市场”顺理成章成为“运作”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数字化改造所需资金的来源主体。但在现行体制下,仅通过“市场运作”的途径和方式,真的能解决资金问题吗?

坦率地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真能以“市场运作”的途径和方式来解决数字化的资金问题当然很好。因为这既减轻了公共财政的负担,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数字化之路,何乐而不为呢?然而目前广电面临的问题是,整体转换是一个需要近千亿元投资的浩大工程,在广播电视公益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仅靠广电机构以,“市场运作”的途径及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似乎不太现实。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到。“市场运作”的前提是广电行业的全面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对于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包括广播电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的确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不二法术。因为在很多时候,“市场运作”实际上是有前提条件的,对于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来说,这个前提就是,其必须实行全面的市场化!这也是“市场运作”能否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因素。

其次,我们必须承认,广电行业的全面市场化显然不现实。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宣传阵地,也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项公益事业,承担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公共视听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视听文化权益的基本职能。显然,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广电的公益属性及自然垄断属性都不会有丝毫改变。在不可能实现全面市场化的前提下。试图以“市场运作”的途径和方式,来解决数字化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问题,无异于水中捞月。

再次,在理论和现实前提不具备的情况下,过分推崇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往往会适得其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更快发展,在一些方面或某些领域,采用一定的市场行为,是可行且有益的:但将广播电视事业完全市场化,一切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来办事,则是行不通且有害的。

比如,一味实行“市场运作”,在实现数字化的同时,广播电视的消费价格必然暴涨,公益属性必然会变异,“民心工程”必然会异化为“民怨工程”。目前,一些地方以“市场运作”途径和方式推进数字化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就是由这种思路得来的具体而生动的例证。

此外,各地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一再证明,在目前条件下,“市场运作”难以取得所期望的实际成效。一个有力的论证是,尽管多方不断努力、尝试,但全系统、全行业至今未能找到切实可行的,与实现数字化理想目标和美好愿景相适应的,社会各方普遍可以接受的盈利模式。

目前,全国虽然有一些地区率先实现了数字化,但真正纯粹依靠“市场运作”实现了整体转换的,还没有成功案例。以“青岛模式”为例,其免费向用户赠送机顶盒的做法,表面似乎是广播电视机构单方面的经济付出,但实质上却是以提高基本收视维护费为补偿,以增加群众负担为代价的。因此,这种所谓的“市场运作”,实际上是广播电视这一特殊公共品的涨价销售行为,其实质不过是国家政府及其有关机构借以转嫁数字化成本,由群众为数字化买单的一种方式。

钱由谁出:明确投资丰体是突困前提!

广播电视数字化作为全局性、整体性战略,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工作。作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广电总局承担着策划指导、监督管理全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重任,在重大政策,

特别是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出台方面,要具体规定到十分明确的程度,的确并非易事。但对于投资主体这一重要、关键和根本性的问题,广电总局应积极主动制定示范、导向性政策或制度。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各地在“市场运作”过程中出现危机及困局的根本原因,也许并不是因为运营商缺乏基本的市场操作能力,而是因为这条路根本就走不通。

综上所述,在谁应该为广播电视数字化出资的问题上,最根本的是要明确我国广播电视基本服务的性质——

如果是公益性的,数字化建设就应由国家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来出资,由公共财政或专业机构来买单,在数字化条件下形成的公共视听基本服务,就不能任意涨价。

如果广播电视基本服务是经营性的,那么数字化建设就应该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来推进,由市场主体去投资,由普通用户来买单。运营商可随着服务成本的变化而调整价格,以确保广播电视机构的正常运转。

应该强调指出,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无论是在模拟还是数字条件下,其公益事业的根本属性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均不可能有丝毫改变。

因此,在数字化的资金问题上,当前必须首先明确并认真落实国家政府及其有关机构投资建设的主体责任,牢固确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以市场运作为辅”的工作原则;其次,通过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主导作用,及“市场运作”的补充作用,确保整体转换目标的顺利实现。

钱从何来:投资落实的四个思路

笔者认为,如果“以政府投资为主,以市场运作为辅”的工作原则能够得以认可和确立,那么各地广电数字化建设所需资金可通过四种思路解决。

首先,由公共财政出资,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全额拨付数字化建设专项资金。

由公共财政出资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公共财政回馈社会公众的重要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化建设虽然投资巨大,但实际上是可以分级解决、分步到位的。由于我国广播电视实行4级体制,所有广播电视机构均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所有,因此数字化建设的资金,应按分级负责的原则来分担。这样,各级政府和公共财政实际分担的数额相对有限。另外,根据我国的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在2015年前实行分年建设、分步推进的做法,各地每年实际投入的资金并不是很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我国财政总收入达5.13万亿元,当年节余1700多亿元。相比之下,全国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千亿元投资,仅相当于2007年度财政总收入的1.95%、当年财政节余的58.8%。

有公共财政的雄厚实力做后盾,只要充分调动各个层级、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在整个转换期内,全国各级财政挤出1千亿元进行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其次,如果公共财政无法投资,那么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就应承担相应责任,通过自有资金出资、金融融资等办法,自主筹集数字化建设资金。

各级广播电视机构既是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又是数字化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既是数字化利益的实际享有者,也是数字化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本着责任与义务同在、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原则,其应义不容辞为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而出资。当然,这应以广播电视机构具备出资能力,能够承担数字化建设初始成本为前提。

长期以来,为了确保广播电视机构能够全面履行公益性义务,各级,政府在不断为广播电视机构拨款的同时,还赋予了其相关资源配置的自然垄断权及具体业务的特许经营权,如频率、频道的行政指配及无偿使用,媒体广告的特许经营及有线网络的收费运营等。据统计,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创收总额达1314亿元,且连续5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表明,广播电视机构已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创收、自我积累、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

但是,理论的推想与实践的到位往往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公共财政收入虽然相当可观,但实际支出也很大。同时,在现行体制下,公共财政的投资方向大多取决于各级领导的认知水平和觉悟程度,而不是依靠规范、有效的体制进行保障。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有关方面一再强调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但由于资金短缺,这种责任宣示大多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事实上,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来自权威部门的统一规定和法律支持,仅寄希望于地方财政自觉、主动地解决数字化建设的资金问题,恐怕说来容易实现很难。

同时,广播电视机构虽有一定的经营创收能力,但投资建设能力却十分有限。与过去相比,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实力虽然明显增强,但是,广播电视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只能微利服务、不能暴利经营。再者,受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很多地区广电的利润积累不是用于核心业务建设,而是用于兴建办公大楼等非生产性投资,因此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普遍偏大,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某省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该省县级以上广播电视机构的平均负债高达1000多万元。

从系统内部来看,各层级广电机构的经济情况也有很大不同:省以上机构以内容生产为主,只有主干网,没有分配网,数字化的重点主要在台内,有能力依靠自身能力逐步实现数字化;市、县一级机构主要以用户服务为主,只有分配网,没有主干网,当数字化整转需要大量资金以赠送机顶盒时,要实现数字化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然,实现数字化以后,广播电视在确保公共服务不变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各种形式的增值业务,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技术不断进步,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这些增值业务的开发有许多不确定性,有些甚至还存在很大风险。如果全行业把盈利的幻想寄托在未来虚无缥缈的增值业务上,非但靠不住,而且相当危险。

在盈利模式难以创建,盈利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广播电视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于数字化建设的投资,自然会谨小慎微、顾虑重重。

第三,在公共财政不能出资、相关机构无力出资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来解决数字化建设的资金问题。

一是价格政策,即准予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在增加服务的同时,适当提高收视维护费价格;二是税收减免政策,以政府减收让利的方式,降低广播电视机构整体转换的实际成本;三是贴息政策,即由当地公共财政给予广播电视机构以一定额度的贴息贷款,以减轻资金负担;四是低收入群体的特别保障政策,即由公共财政直接给予低收入群体一定金额的安装和收视补贴,以保证

城乡低收入群体都能享有基本的公共视听服务。

应该说,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促进数字化建设的启动和实施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数字化建设毕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支持并不是万能的。

有人认为,“只要有政策支持,整体转换就是一个零风险的‘阳光工程’”。这用于鼓舞士气未尝不可,但要据此实施则不够科学。因为,在新的盈利模式没有普遍建立的情况下,整转绝不可能是“零风险”。因此,国家出台广电数字化的相关扶持政策,是应该且必要的;但把政策的重要性强调到不恰当的程度,则是危险且有害的。因为在广播电视数字化上,任何政策都只能着眼于激发和调动广播电视机构的积极性,而不能增加公众的负担,特别是涉及公众利益的有关价格政策,各级政府更应非常慎重。

第四,各级政府及广播电视机构在发挥投资建设主导作用的同时,运营机构应凭借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充分发挥“市场运作”的辅助作用。

广电行业应以数字化为契机,加速实现公共公益服务与市场经营服务的分离,在确保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真正增加服务”,同时面向市场“自愿增加收费”。

需要指出的是,“市场运作”应该在保障公共基本服务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也就是说,只能在数字化的增值业务上实行,而不能以损害公共基本服务,增加用户负担为前提条件。但目前业界所谓的“市场运作”,实际上还是“增加服务、增加收费”的老办法。即单方面赠送机顶盒和增加一定数量的节目服务,同时向用户增收差不多成倍提高的基本收视维护费——这里的赠送机顶盒和“增加服务”,实际上是以向用户“增加收费”为前提条件的。通过“增加收费”,广播电视机构将把数字化的成本,直接转嫁到了普通用户身上,而自身的数字化投资,却得到了相应补偿。

在经济富裕地区,每户、每月增加十几元基本收视维护费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然而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同时,目前各地水、电、煤气、粮食等公共服务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都在不同程度地上涨,居民消费指数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重,多数群众生活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而广播电视与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在付费购买服务的问题上,公众既是“社会人”,也是“经济人”,其购买行为既决定于服务本身(如数量与质量,内容与形式等),也决定于实际的购买能力。

应该说,对于目前广电提供的模拟广播及电视服务,绝大多数群众是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数字化是国家基于科技进步潮流提出的发展战略,并不是人民群众基于文化娱乐需要而提出的内在要求,即“增加服务”并不是群众普遍或迫切的需要,但“增加收费”却是群众必须无条件履行的义务。

在群众没有普遍要求和全面“认可”的情况下,广电如果强制实施整转,激起群众不满,甚至遭到群众普遍反对或集体抵制,就不再是一般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对此,应该异常慎重地对待,绝不能草率从事。

因此,广电在发挥“市场运作”的辅助作用时,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只有真正增加了用户所需的服务,才能获得自愿增加收费的效果。

结束语

应该强调指出,我国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新闻宣传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模拟条件下,还是数字条件下,公益事业的根本属性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都不可能有丝毫的改变、

只要广播电视机构公益事业的根本属性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不改变,国家政府投资建设的主体责任也就丝毫不能推卸。因此,在数字化的问题上,如何落实国家政府及其广播电视机构的建设责任,确保国家政府及其广播电视机构能够全面履行职责,切实为数字化建设而出资买单,是当前必须切实解决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问题!

作者:曾 岩

基于数字化进程的广播电视论文 篇2:

三网融合时代省级广电的应对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在三网融合时代,在基于广电网搭建的下一代互联网上,全国各地的网络公司是这张网上的门户视频网站,全国各地电视台就是这些网站的内容服务商。这将为受众开启全新的视觉时代,带去全新的视觉体验。作为省级广电,如何肩负起建设省级视频门户网站的历史使命,从网络建设,到内容库建设,到新业态体系的建设,从节目生产方式到受众消费方式,从盈利模式到运营方式、管理机制,湖北广电必须全面思考应对之策。

1.三网融合时代,广电网络如何应对?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在通信行业的挤压下,广电行业正在终结当前有线网小而散的格局,着手构建一张全国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全程全网,打造一个与中移动、中联通、中电信进行直接竞争的中国广电网NGB,形成3+1的网络发展新格局,成为国家的基础信息化设施。总局正在研究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网参与三网融合的市场主体,将分3步,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NGB覆盖到2亿用户。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使命:2008年底,在广电总局和科技部“部局合作”机制下,NGB建设全面启动,将为下一代互联网提供更加高效的分发与传输基础支撑,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网络体验,为广电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

NGB有6个方面的功能:网络方面向宽带化、双向化方向发展;业务方面向开放化、通联化方向发展;终端方面向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用户方面向个性化、多层次发展;运营方面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安全方面向可管、可控、可信方向发展。

NGB的目标就是要基于广电网搭建一张下一代互联网。全国各地电视台是互联网的内容服务商,全国的网络公司是这张网上的门户网站,他们在这张网上互联互通,使用户通过它可以跨地域、跨网络、跨平台、跨系统去获取所需的内容和信息,并且有良好的速度和质量保障。

随着NGB逐步搭建完成,广电的服务范围和领域将被大大拓宽,也使广电有线网络实现了从媒介到媒体的角色演变。广电有线网已不满足于传输方式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而是同时进行着全方位的业务探索,正在从简单的节目传输向家庭信息平台的角色迈进。通过广电网,用户不仅可以看直播电视,还可选择多种互动电视服务,电视机正在变成服务于家庭消费和文化需求的综合性信息平台。

2.三网融合时代,广电内容如何应对?

内容为王一直是广电媒体品牌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三网融合过程中广电与通信行业竞争的核心优势。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品牌至上的理念,打造优质多样、满足各类终端用户需求的内容资源,为电视机、手机、计算机等多个终端提供内容,进行多渠道覆盖与传播。

在节目类型上符合未来媒体的互动需求,不是简单地将目前在广播电视频道上播出的内容直接放在广电网和三屏上,而是根据未来网络的需求、终端的特性和用户的使用习惯,有针对性地设置互动内容,改变线性编播方式,变为内容库的概念来做内容。

在节目的集成上,多元主体积极参与,针对同一内容节目,根据不同的终端形态、用户习惯、网络传输特征,再加工成多种形态的新内容。鼓励各内容集成主体参与到内容集成平台中来,将内容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在节目的运营上,打破台网界限,电台、电视台携手网络公司共同开展内容的深度互动开发,充分发挥广电的资源优势。还可根据自身实力加大投入生产和开发适合全媒体、多终端使用的内容;网络公司可以着手建立自己的内容中心,还可成立专门的互动内容运营企业,直接进军内容领域。

3.三网融合时代,广电的核心业态是什么?

三网融合时代,广电与通信运营商竞争不能简单地复制电信的互联网接入业务,这样用户还是通过互联网选择内容,不具广电特色;而且同质化的竞争不能带来新的市场增量,也非国家推动三网融合的目的。

三网融合时代,广电将赢在新服务、新业态。广电必须紧紧围绕行业自身的内容和网络优势,网台联动,共同打造和创新广播电视服务的新业态。

(1)创建全媒体的互动电视业态。利用双向互动平台提供时移、点播、视频会议、互动娱乐、在线财经、在线教育和信息资讯等全媒体服务新业态。

(2)创建直播、交互融合的数字电视业态。培养用户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习惯。可以通过交互机顶盒开展电视收视率的实时调查(杭州、深圳已开展),可以创建广告的新营销模式(将广告分类,电视广告从被动收看到主动点击,用户获取积分,可兑换付费节目等收费服务),可以实施关联购物服务(在节目播放时实施关联产品的形象展示和在线服务,观众可以随时关闭和打开关联功能)。

(3)创建互联网与数字电视的融合业态。将用户需要的互联网内容导入数字电视平台。搭建巨大的信息和内容数据库,将全国各地广电网络和电视台在互联网公网上提供的多媒体内容全部放在这个数据库中,提供关键字检索功能,使用户从看电视到向用电视转变。此外,还可探索电视与互联网在各种新业态上的融合方式。如华数与淘宝网的电视淘宝业务。

(4)创建通讯网与数字电视的融合业态。电视机、手机和计算机3机互通,成为多网融合业务的共享型终端。让用户享受到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业务和信息服务。

(5)创建数字电视的新业态。从制作、播出到分发、传输、接受、交互全过程通过数字化实现全新功能。观众可以通过机顶盒遥控器适时参与直播节目的互动,演播室能适时反馈播出观众参与信息,如杭州在节目播出中推出的“电视秒杀”活动,观众用遥控器参与,大大地提高了在播节目的收视率。在重大体育赛事直播中提供多视角机位的选择服务,这在英国已运营了10年。

(6)创建物联网和数字电视融合的新业态。将机顶盒与家庭各类智能电器相连,用户可以享受到智能家居服务,与医院相连,用户可享受到远程医疗服务,这对老龄化的社会意义重大。

4.三网融合时代,广电机制如何应对?

(1)推进网台联动机制。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不但对广电网络的传输及支撑平台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还明确提出要进行业务形态的创新。如果NGB达不到试点要求,无法满足用户对融合业务的要求,那么广电将在未来三网融合中没有立足之地。因此,新一代的广电网络的建设关系着广电的持续发展和生死存亡。广电网络与节目内容互为依存,唇亡齿寒。行业创新与发展的紧迫感加剧了网台联动的进程。

因此,在广电实施网台分离体制改革之后,在当前三网融合改革背景下,又提出了网台联动的业务诉求。按照三网融合的规律和要求,广电应对竞争,必须依靠新的服务业态。只有实现了台网合一,才能创造出新的业态来。网台联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2)创新用户管理模式。三网融合对广电的用户管理模式提出挑战。通信行业的发展一大优势就是对用户管理计费等方面有强大的后台管理体系,这正是广电系统的弱项。所以,面对众多的新型服务,广电网必须建设全新的用户管理模式,用更科学的方式来管理用户,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准确计费,满足未来的发展。

(3)变革宣传管理机制。传输方式和用户使用模式的改变,将对节目的制作和评估方法带来变化,节目的制作不再只针对电视机一个终端,而是要满足多元终端需求、按照节目库的理念定制;节目的评估不再只看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而是越来越关注点击率、點播量、用户量等全新评估指标。根据终端特性及其市场需求来定制、集成、评估节目将成为一个方向,也势必对整个电视产业链带来一次革新和再造。

5.三网融合时代,内容库必须变成媒资库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网融合时代,互动和点播将成为受众消费电视的主要方式,这种变化将使得当前电视媒体的竞争从频道竞争的层面逐步演变到节目之争和新业态、新服务之争的形态上来。消费形态的转变也必将带来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受众点播互动的收视特点,传统电视媒体必须转变线性节目生产和编播方式,逐步构建起一个能满足用户丰富多样和现代文化需求的内容节目库。

这个节目库就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三网融合时代,内容必须转变成“媒资”才能发挥作用。没有媒资管理系统,内容库就没有依存的载体,我们也失去了最先进的播出手段。什么是“媒资”?首先,并非所有的节目都能成为媒资,只有满足用户需求、且具有再传播价值的节目才能成为媒资;第二,并非节目生产出来就是媒资,必须经过上载、编目流程、具有数据检索和进入系统生产管理流程的节目才是媒资。1小时的节目变成媒资需要6~10小时的生产时间。所以,想运用媒资,必须留出媒资的生产时间。不是说媒资硬件系统一建成,节目资源就能运用到媒资的生产流程之中的。

在媒体竞争演化为资源之争的行业背景下,建立媒体核心资源库和科学的媒资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媒体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也是媒体宣传管理水平和实力的体现。广电行业从单一业务模式向多种业务模式转变,对节目资源增值开发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媒资系统的建设,使之成为媒体实现节目资源增值利用的业务支撑平台。

从全国省级台媒资库的建设来看,生产技术的“数字化”、“網络化”和业务需求的发展,推动着媒资系统在广电行业的建设和应用。上海文广、北京台、天津台、江苏台、广州台、安徽台、广西台、湖南台、重庆台、深圳台等10多家发展较快的电视台,已将媒资系统的建设纳入了全台网的建设之中,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安徽、江苏、广西、重庆等台已基本完成全台网及媒资技术系统的建设,已开始媒资的规模生产,正在发挥出媒资系统节目存储和节目生产管理的综合功能,并且按照业务发展的要求还在不断扩展和完善着系统功能,已逐步成为所在媒体开展传统业务和增值业务的支撑平台,也为三网融合时代的竞争奠定坚实的技术平台和内容基础。

对于那些还没有正式规模化建设媒资管理系统的广电媒体而言,媒资系统建设的提档增速迫在眉睫,因为,它关系到广电媒体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快速逼近的以数字化流媒体为传播特色的融合时代,将拿什么技术标准的内容去快速应对竞争。■

(湖北广电总台)

作者:王小红

基于数字化进程的广播电视论文 篇3:

基于云服务的广电IT架构建设思考

摘 要: 简述了基于云服务的广电IT架构建设,分析了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结合现有技术,为广电行业设计了一个基于云服务的信息化架构。通过部署云服务,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IT基础设施扩张带来的资源利用率偏低、业务部署缓慢、运维成本高等问题。利用云计算技术手段实现了IT资源的自动化扩展,可以根据业务按需快速交付与弹性扩展。

关键词: 云服务; 云计算; 广电行业; 融合媒体

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on of IT architecture for radio and TV industry based on cloud service

Qian Yongjiang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Radio and TV Group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05, China)

Key words: cloud services; cloud computing; radio and TV industry; integrated media

0 引言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又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很多人用狄更斯的《双城记》里的开篇名句来描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从90年开始的IT风云到随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再到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峰起云涌,不管是主动拥抱还是勉强接受,所有事物都被裹挟在这些技术潮流中不断前行。广电媒体感受到从OTT、网络电视、移动视频等互联网行业四面八方带来的压迫,同时也置身于更缤纷宽广的世界中,与其固步自封,不如用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创新,积极摸索如何应用云平台技术来提升服务效率和业务创新能力[1]。

1 低质量IT服务是影响业务创新的大敌

传统广电媒体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从视音频专用网逐渐转变为通用IT系统。从磁带到文件,从SDI电缆到以太网络,从切换台、字幕机、编辑器等专用平台到以标准存储、服务器加应用软件的C/S架构。传统媒体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IT系统实现全台信息系统流程管理,通过主干系统加强台内信息资源共享,这些工作已经很大程度的改变了以往分散、隔离的信息孤岛架构,全台的耦合度在加深。原有的传统系统转变为以网络连通的IT数字化系统[2]。

雖然电视台/电台的IT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如何建设一个真正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架构却一直处于“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境地,尽管在每个系统建设中都强调“可持续”,却几乎成了有名无实的口号。现实是很多的系统在建设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由于错误的估计业务预期导致很多资源在交付后被闲置,而有的系统在建设一两年后就进行大规模的扩容,甚至系统被整个替换。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的IT服务管理能力无法满足业务发展创新的要求。

首先较低部门协作程度制约服务能力。例如前端的业务使用部门和后端的维护建设部门是脱节的。前端的业务部门提出具体需求,后端的维护建设部门按照需求进行建设,这看起来是很合理的流程。但新业务的工作量及以后的发展空间是很难准确预知的,鉴于在系统建设时都以最大量为标准,系统在实际运行之中出现过冷的机率非常大。而这部分经常空闲的计算资源又无法为其他系统所共享,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资源被浪费。一些业务部门例如新闻中心对时效性又要求很强,在集中时段的大量应用很容易造成系统负荷过重。

针对这个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其原因从表面看,是由于业务部门无法提供精确的系统需求,但深层次原因是由于整个系统资源无法有效的共享和调度,如果资源不能有效快速的在全台调度,技术部门只能永远被动的响应,而系统会不断在过热、扩容、过冷之间循环转换。

另外,复杂的系统降低了技术部门对业务创新的服务能力。传统媒体从AV专业系统迁移为IT系统后,由于近年高清节目的节目形态、节目数量不断增加,系统越来越复杂、庞大。系统维护人员的压力不断上升,在IT系统中对系统维护能力的要求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从传输层、网络层到应用层,从服务器、存储到网络的故障排查都让系统管理员疲于应对,这些维护工作消耗了技术部门对业务创新进行服务支撑的精力。因此,简化IT系统的架构、降低IT维护的工作量就意味技术部门可以在创新服务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虽然服务质量要靠良好的机制和流程去管理,但必须要看到IT技术的发展是和IT服务管理能力强相关的,IT技术能促进也能制约IT服务管理的质量。例如在传统的IT系统由于无法解决系统复杂度和资源共享的问题,所以在系统中必须采用大量的备份机制和各种协议保障业务不间断,但这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系统的复杂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求,这一直是技术创新的动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背后都是聚拢有限的资源去提供强大精准的高效服务[3]。其中一些已成熟应用和被市场验证的技术可以极大改善系统服务的效率和成本。

2 云技术和虚拟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IT服务进入新阶段

提升单设备的性能以匹配新兴的业务需求,其结果只能走IT建设的老路。IT服务要变革,就离不开云技术的应用。据IDC最新数据显示,云计算已成为影响IT业务的关键性技术,在中国近46.8%的企业用户倾向在数据中心虚拟化基础上构建基础架构云,云计算将进入规模实践期。

通过部署云服务,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IT基础设施扩张带来的资源利用率偏低、业务部署缓慢、运维成本升高等问题[4]。利用云计算的技术手段实现了IT资源的自动化编排,可以根据业务按需快速交付与弹性扩展。其中,虚拟化平台和云资源管理平台是解决IT服务能力的核心,统一网络架构而是其得以实现的基础[5]。

2.1 虚拟化平台

虚拟化技术已经是一个成熟应用多年的技术,它可以有屏蔽服务器的CPU类型、性能等硬件平台能力,将应用甚至操作系统和底层的硬件平台解关联,在一台服务器上形成一个或多个虚拟机,从而提供灵活的服务策略,例如在系统故障、过载时可以利用虚拟机迁移来接管业务,提供比硬件HA更加灵活可靠的业务承载能力。

虚拟化技术平台如图1所示。

弹性服务与资源可扩展是云计算的重要特点之一。弹性服务和资源可扩展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动态资源调配机制,一旦客户将应用整合到负载较重的物理主根雕上,虚拟机的资源需求往往成为瓶颈,全部资源需求很有可能超过主机的可用资源。而动态资源调试可以将虚拟机迁移到有更多可用资源的主机上,确保每个虚拟机在任何节点都能及时地调用相应的资源。另一种是动态资源扩展机制,当一台虚拟机性能无法满足突发访问的需求时,云计算管理平台可以自动生成相同的虚拟机并发布至有资源空闲的物理服务器,实现对高负荷业务的负载均衡。

2.2 融合架构

关键点一:统一网络架构

实现云服务另一个关键点是要实现统一的网络架构,这意味着以前传统媒体已习惯的各种异构架构需要改变,这包括FC的双网架构形态,也包括各种封闭业务系统形态。

到目前为止主要的3、4家FC交换机的供应商仍然无法将各自的FC交换机互联,更不用说级联、堆叠这样的复杂应用。绝大多数部署和管理过FC-SAN的用户都深切体会到FC-SAN的复杂、难以管理和兼容性差。而以太网络从10G带宽到目前已成熟商用的40G,再到一两年内就可商用的100G标准,其带宽能力已远远将FC网络甩在后面。

另外封闭的业务系统形态由于专用的网络、协议,使得其资源很难被真正意义和全台其他资源进行整合。

关键点二:虚拟资源和网络的融合

实现统一网络架构是云计算的基础,虚拟机迁移功能给业务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但是也要注意到,当虚拟机迁移到另一台物理服务器时,与之相对应的网络策略需要管理员对网络的配置进行手工迁移。这些不可控的人工操作流程极大的降低了数据中心的应变能力。这需要考虑虚拟资源和网络的融合,能够很好的解决传统数据中心虚拟机之后存在的问题。通过支持标融合的虚拟机与交换网络,可以将计算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了虚拟机流量监控、虚拟机网络策略控制、虚拟机迁移时网络策略跟随等功能,消除了虚拟机网络管理盲区。

2.3 云资源管理平台

云资源管理平台是一种全新的基础架构交付和使用模式,给部门协作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使IT部门能够将计算、存储和网络等物理资源抽象成按需提供的弹性虚拟资源池,以虚拟IDC的方式对外提供服务。这样通过整合和打通各部门的资源,形成统一的资源池,技术部门可以在后台掌握整个台内的资源使用情况,基于统计数据对各个业务板块进行精确的资源调度。

云资源管理平台如图2所示。

自助门户是解决部门间协作的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云资源管理平台提供的自助门户,业务部门可以直接申请所需要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技术部门响应需求后可以从资源池中划拨所需资源,资源的就绪都是在后台云系统中自动完成,整个交付进程被压缩为分钟级的部署,而非以往需要从规划、采购、建设等周期可能长达几个月的交付过程。

技术部门只能要保证资源池里有足够可用容量,业务部门在新业务上线、现有系统扩容时只需要按需申请资源,随业务量的变化资源可以随时增加或减少。甚至在业务撤消时可以将资源完全回收到资源池。毫无疑问,这将对传统媒体的业务创新带来巨大的效益。

3 结束语

云平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分为基础架构和应用平台二大类。基础架构为应用平台提供支撑,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应用平台是基础架构的价值体现,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系统平台一旦完成建设,基于云服务的系统架构能够逐步实现全台资源的整合,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更灵活快速的业务部署,打造新型的面向业务创新的服务架构。但是目前云平台的建设多基于公有云,私有云平台目前成功案例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广电领域的私有云平台,需要我们不断的探讨和研究。

这是一个频繁发生创新性破壞的互联网时代,面对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的极速成长,传统媒体要参与竞争就需要进行改变,变革自身的基因去更好的支撑业务创新。没有最好的时代,也没有最坏的时代,但我们所处的一定是个充满机会的时代,相信我们广电业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 聂艳龙.云计算在广电行业内的应用与发展[J].有线电视技术,2014.4:94-98

[2] 陈观林,罗列异.面向广电行业的资源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8.10:101-104

[3] 郭德颖.探究大数据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发展[J].通讯世界,2014.11:46-47

[4] 刘敬刚.有线电视云服务的发展与思考[J].广播电视信息,2015.1:36-39

[5] 林宗达.浅析广电行业如何应用云计算[J].中国有线电视,2012.6:697-700

作者:钱永江

上一篇:现代高职教师职称政策导向论文下一篇:新课改下课堂效率高中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