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维护的数字电视论文

2022-04-21

[提要]“三网融合”作为信息化技术改革的方向已是大势所趋。根据“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三网融合”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关键词]三网融合;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作者简介]邬春玲(1963—),女,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馆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技术维护的数字电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技术维护的数字电视论文 篇1:

电视播出技术的IP化变革分析

【摘要】近些年来电视广播不断变革,IP产业也在迅速壮大发展,这成为了电视播出技术变革的一种全新挑战和机会。在这个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IP技术“遍地开花”,电视播出技术的IP化变革具有许多优势,传统广播电视正在逐渐被其取代,在将来它将会成为电视媒介传播的新型方式。本文将主要描述电视播出技术IP化变革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电视播出技术IP化;技术;变革

所谓的电视播出技术IP化就是指网络电视,而交互式网络电视指的是IPTV,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找到自己喜爱的节目,这是一种应用宽带有线电视网、多媒体等技术整合于一起的全新技术。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观看节目时不仅可以使用电视,更可以利用计算机。宽带的速率和频率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日益增加而不断提高,IP的传播方式和速度也随之提升,为日后电视播出技术的IP化变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电视播出技术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变化。进行电视设备播放以及电视信号传输的方式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中。传统的卫星以及有线电视,渐渐的向数字化IP化进行变革。并且近年来我国电视用户不断的增长。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电视播出事业的迅猛发展。而伴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日常电视播出技术当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电视播出技术由传统的模拟信号到现在的数字信号,由传统的有线播出方式到现在的智能化Ip化播出方式进行迅猛转变。而结合发展的历程来看,总体经历了一下3个阶段。

1.1 电视信号更加趋于数字高清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观众对于电视质量的要求也开始随之提高。而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信号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电视行业中,结合数字信号的特点来看,其不仅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还能够较为稳定且高质量的进行图像传播,并且能够更加便捷地实现信号的实时处理,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当前的电视播出技术已经由数字电视中的标清、高清画质,向更加超高清的领域发展。

1.2 播出系统趋于网络化

而在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第二阶段,大多数电视节目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以磁带为主要播出形式的节目逐渐被文件播出形式所取代。因此,在该阶段,电视技术与IT技术、网络技术的紧密度也开始提升,通过结合网络技术,电视节目与互联网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也随之提升,并在逐步地跨入网络化播放的领域。

1.3 系统建设与媒体资源融合度提升

随着国务院进行三网融合时间表的制定,在相关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从业者的帮助下,广电行业中的电视播出技术与媒体资源的融合性也随之增强。并且在此背景下,电视节目分发平台在将电视信号向传统有线网络以及卫星网络进行传播之外,也开始尝试通过新媒体接口将信号分布到线上平台。其中包括:各个网站平台以及移动软件平台等,促进观众能够通过电视机、电脑、手机等不同终端对电视节目进行有效获取。

2. IP化电视播出技术简述及进行电视播出技术IP化变革的优势

IP化电视播出技术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高速IP网构架是IP化电视播出系统的基础,其主要应用互联网电视播出技术。IP化播出系统由于互联网的不确定性一定要保证其内部信息的安全,因而防火墙、病毒侵入检测引擎等安全管理系统时必不可少的。IP化播出系统应该始终处于安全的状态,并且其操作应该相对便捷,其功能应该较为齐全。

Ip电视是利用互联网或者机顶盒,帮助电视进行一个视频网络化信号的数据接收过程,电视在这个接收的过程当中可以完成,相应接收视频数字信号的传输以及可以让用户利用设备进行上网等活动。Ip电视由于利用了现在较为先进的视频压缩技术,可以使得播放的视频效果非常的清晰,与数字传播以及DVD播放的视频清晰度相接近,并且随着现在各类新兴视频网站的不断发展,许多在线进行视频观看的网站已经能够满足用户进行蓝光或者1080p等高像素的观影需求,这些都是传统的数字传播电视很难满足的条件。Ip电视利用了许多现代科技技术。能够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要求。

2.1 数字媒体服务高质量化

在我国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下,IPTV可以随之不断发展并且与之相适应,虽然IPTV与传统数字电视有类似的地方,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依据信号的形式而传播并改变,其传播方式没有涉及到媒体的内容,而IPTV则是以宽带有线电视网作为基本的设备,并且其主要终端是电视,主要依靠网络技术获取数字多媒体服务。正因如此,用户在享用数字媒体服务时有了较高质量的保障。当前,传统电视的影视观影分辨率已经远远落后,我们利用计算机客户端已经可以拥有较高的分辨率,用户在享受观影时可以感受到的视觉效果大大超越了以往的数字电视和传统卫星电视。

2.2 选择空间自由化

由于传统电视会被数字化所限制,因此用户的选择项目和条件相对较少,并且电视节目在播出时的播放的时间段也比较固定,所以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时需要依据节目播出的时间来选擇观看,较为不方便。这时电视播出技术IP化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家庭用户可以充分利用IP电视选择自己想要观看的节目时间段和节目类型,用户可以自由的进行选择。如今,IP技术被很多网络APP充分利用,使其可以在电视上观看,因而用户在选择时拥有了更大更自由的空间,通过网络,用户可以在网络资源中找到一切自己想要观看的节目和想要得到资源,十分方便。

2.3 媒体提供者和消费者活动实际化

用户在利用数字媒体播放影片的过程中,其对于观看的影视需要付费这一概念的意识仍然不是很强,与此同时,电视上的许多需要付费的节目往往需要通过用户的电话来进行付费,这对于用户来说是极其不方便的,使用电话扣费一来是十分繁琐的二来也相对存在一些可能被诈骗的风险,但是如果用户使用网络媒体,它可以为用户和媒体提供一个相对方便和安全的付费通道以及付费方式,如今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正在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变成了消费者付款的主流方式,因此这为用户和媒体之间的收付款提供十分方便和安全的便利,这也是电视播出技术IP化变革的优点和长处。

2.4 网络发展商和节目提供商市场多元化

节目供应商想要得到收益仅仅靠传统的数字电视的收费节目是远远不够的,难以将其投资收益回来,这种现象使许多的电视节目得不到供应商的支持,因而无法做出吸引用户的节目,以此恶性循环。但是随着电视播出技术IP化不断变革和发展,使市场的供应率正在日益增加,导致其大大扩增了市场的需求量,除此之外,目前许多网络的自制网剧并没有利用数字传播技术,但这些网剧仍然可以获得很高的收益,近期,有一些自制网剧例如《太子妃升职记》、《盗墓笔记》等在IP客户端得到了大量的点击量,并且其网剧推出的网站陆续给用户提供了蓝光或1080p的观影体验,深受用户的喜爱,这些都是比较鲜明的证明电视播出技术的IP化变革优点的例子。

3. 电视播出技术IP化变革的用途和发展前景

3.1 交流互动体验

电视播出技术IP化变革目前的主要用途就是交互体验,数字化传播技术使用户与播出方很难进行互动和沟通,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技术,很难扩张业务发展,但是随着电视播出技术IP化变革,十用户与播出方能够更好的互动和交流。如今,许多直播平台等电视节目陆续出现,这是电视播出技术IP化变革最为明显的体现,以前的电视节目和娱乐综艺都较为单一,是一种单向的传播,而目前出现的直播平台主要注重与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许多游戏主播通常以连麦的方式与粉丝互动交流,传播途径不在单一,可以说这是IP变革带来的优点和实际的交流互动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业务不断扩增,许多电视服务与教育类、商务类服务被供应商联系起来,通过这些使用户对于交流互动有了更好的体验,这是传统广播电视欠缺的地方,也是电视播出技术ip化变革的主要卖点之一。

3.2 发展前景

数字电视存在一定的优点,它可以提供用户良好的观影体验,在图像方面也有较高的质量水平,但是相对来说数字电视能够选择的方面较少,而电视播出技术IP化变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量”上可以为家庭用户提供可靠的保障,这是电视播出技术IP化变革十分重要的发展前景,当前,大多数的年轻人是使用IPTV的主流,但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IPTV终有一天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并且,网络正随时间越来越稳定,网速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用户在使用IP端观看影视时的观感不会比用数字端观看时的观感差,虽然就目前来说,IP电视不能完全超越电视以及卫星電视,但是IPTV相较来说比电视和卫星电视更能够吸引用户,并且IPTV主要利用三网合一,信息产业会随之不断发展,IPTV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广阔,具有十分强大的生机活力。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视播出技术IP化变革具有数字媒体服务高质量化、选择空间自由化、媒体提供者和消费者活动实例化和网络发展商和节目提供商市场多元化等多种优势,并且其主要卖点就是提供用户与播放方交流互动体验,更具有十分光明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数字电视终有一天会被IP电视取代,更多的网络资源会被充分的开发利用。虽然IP电视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电视播出IP化已经势不可挡,要不断完善变革中的过程要求,为电视播出技术IP化变革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方红丽.浅析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应用与维护[J].新闻研究导刊,2017(24)

[2]章丽红.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在电视播出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8 (08)

[3]刘娜.电视播出系统的网络信息与教播安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6(11)

[4]王宽.IP虚拟化播出和传统播出对比[j]. 声屏世界,2016(s1)

作者简介:刘大安,天津市,助理工程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技术,节目制作播出与传输。

作者:刘大安

技术维护的数字电视论文 篇2:

“三网融合”大趋势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提 要] “三网融合”作为信息化技术改革的方向已是大势所趋。根据“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三网融合”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 三网融合;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作者简介]邬春玲(1963—),女,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馆员。(江西樟树 331200)

“三网融合”概念在我国已提出多年,从国家“十五”规划开始,推进“三网融合”的字眼已多次出现在国家规划、政策文件中。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决定,我国“三网融合”发展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这一决定不仅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将对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试从“三网融合”的趋势出发,分析“三网融合”给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以期探讨在“三网融合”趋势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教授尼葛洛庞帝( Nicholas Negroponte) 在《数字化生存》一书的前言中提出:“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受此引发掀起了一场网络技术革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世界各国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促进“三网融合”。从1996 年开始,很多发达国家开始启动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为主的融合进程,直接允许广电业与电信业互相渗透, 实现了形式各异、程度不同的“三网融合”。目前英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融合性业务和服务的管理措施;印度、德国的电信企业已开始提供视频服务。

我国早在1998年3月就开始了“三网合一”和“三网融合”的讨论,2001年3月,在“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三网融合”,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2006 年3月,“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再度提出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构建下一代网络标准, 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2008 年1月, 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文件, 各电信、网络、有线电视部门正式开始三网融合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多年政策上的三令五申与部门之间的协调磨合, “三网融合”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1月13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新政策, 提出5年内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并为这一蓝图勾画出一条务实的路径,明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和推进三网融合的五项重点工作。由于三网融合试点地区会得到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各省、市政府对此事非常积极。此次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共有25个城市上报申请, 2010年7月1日,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公布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 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等12 个城市入围。

近年来,我国各大运营商在网络建设方面积极朝“三网融合”方向努力,致力于打造一张高品质的实现三网业务传送和接入的融合网络。传送网层面,广电正在积极开展NGB网络建设,电信方面也在积极研究部署软交换、NGN、IMS等新的网络融合技术。接入网层面,电信运营商正在加大对宽带光纤接入网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光进铜退”进程,广电方面积极利用光纤接入及EoC技术加快推动有线网双向改造的实施。由此可见,5 年内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已指日可待。

二、“三网融合”给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

“三网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的结果,是信息革命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将促进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根本性的升级换代,极大地推动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就图书馆而言,“三网融合”对图书馆的网络环境、信息资源、信息服务渠道、信息安全等将产生深刻影响。

(一)为图书馆带来宽带化、移动化的网络环境

网络作为图书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承载各种信息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在线参考咨询,远程读者教育、海量数据的传送、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存储服务、大规模云计算等图书馆业务都依赖于稳定、高质量的宽带网络环境。“三网融合”推行宽带升级、网络改造,如:“光进铜退”、“光纤入户0”、“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 NGB) 建设”、“双向网络改造”等网络建设,为图书馆信息化发展提供可靠的宽带保证。

(二)为图书馆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

“三网融合”后, 来自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等不同类型的数字化信息通过新介质将实现真正的汇聚和整合, 整合对象包括文字、图片、图表、音视频、报刊等全部信息资源和社会上所有有价值资源, 融合的传播模式无论从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是从传播形式的多样性而言,都极大地促进数字化信息的有效整合,为图书馆提供形式多样的数字化信息。读者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以及包括3D 电视的视频等多种形式了解信息内容, 还可以通过不同信息传播主体进行全方位的体验。实现“三网融合”后,原来分布在各个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将被有效整合,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将更加丰富。信息内容对信息介质的依赖大为减弱, 信息社会从“技术崇拜”时代发展到“内容为王”时代,社会信息化建设从“基础建设阶段”发展至“内容开发利用阶段”,为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提供快速发展的机遇。“三网融合”后, 意味着传播渠道的更加多元化、信息内容产业有更多的分发渠道和消费群体。为了占据市场份额, 信息内容产业将加大对信息内容产品的制作、开发、包装和销售的力度, 极大地丰富了网络信息资源。

必须指出,“三网融合”过程中, 媒介融合信息内容交叉重复将进一步加剧, 网络开放性和高度互动性所带来的信息质量和可信度也亟待提高, 否则, 将直接影响图书馆用户对信息的选择与利用。

(三)为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提供适应性广的软件支持

在大规模网络建设、终端迅速普及、运营商广泛介入等因素的推动下, 出现更多新媒体形态, 如: 有线数字电视、地面移动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直播卫星电视、移动通信媒体、互联网和IPT V 等。为适应“三网融合”带来的新环境、新形势,软件商将不断推出涉及生产、工作、生活等领域的多种软件, 如信息内容加工、运营支撑平台、终端嵌入式等方面的产品,使得三大网络及其终端都能通过软件变更最终支持各种用户所需的特性、功能和业务。众多软件产品的出现,为图书馆发展提供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软件及系统平台。以众多软件产品为基础, 大大增强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 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四)图书馆信息服务渠道增多

在“三网融合”环境下, 信息传输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信息用户的接收终端也越来越多样化, 图书馆信息服务渠道将不断增多。传统电视、互联网电视、电脑、手机电视、楼宇电视以及车载移动电视等都成为信息的传输和接收平台。用户通过固定终端或移动终端实现看电影、电视、上网、打电话、电子商务等活动, 还可以在家中或远程实现各种物联网的应用等。图书馆通过宽带网络随时随地向读者的固定终端或移动终端提供其所需的数字资源, 各项信息服务, 极大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五)“三网融合”给图书馆带来信息安全的挑战

实现“三网融合”后, 不仅信息和网络通道更加多元和庞杂, 而且对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三网融合”增强了网络的开放性、交融性和复杂性, 融合网络将面临严峻的安全考验。在技术安全方面, 未来网络将使用IP 协议, 但IP 协议固有的缺陷将给网络带来安全隐患;在网络方面,“三网融合”后, 原来封闭的电信网、广电网将不断开放, 这种开放使图书馆外部的攻击者有了可乘之机,流行于开门见山的黑客、病毒、木马等将会转移到电信网、广电网, 产生巨大的危害。在终端安全方面, 实现“三网合一”后, 移动终端自身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 终端的快速发展使终端接入方式变得多种多样, 导致图书馆面临的安全形势错综复杂。

三、“三网融合”趋势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一)加强现有基础设施建设

图书馆实现“三网融合”后, 多媒体信息将占据数字资源的绝大部分, 这部分资源对存储介质容量和传输带宽的要求肯定很高。首先,存储介质容量可以通过联合多个图书馆搭建云服务平台来解决,这样既可以减轻每个图书馆的负担,又能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数据意外丢失的风险。云服务的支撑对传输带宽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拓展外网出口带宽,同时改善内网的传输介质, 通过光纤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其次,手机图书馆是三网融合后最重要的图书馆形式,它使图书馆的资源在被用户利用时不再受地点、时间和范围的制约,可以让用户在任何时间或地点获取、处理和发送信息,也为用户依托手持式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获取数字图书馆的文献和知识、传递知识信息提供了可能。这些都要求图书馆对于“三网融合”未雨绸缪, 在网络设施建设时考虑到“三网融合”的到来,为图书馆实现三网融合打下良好基础。

(二)打造过硬专业技术团队

进入“三网融合”的时代, 图书馆要依托三网提供信息资源与服务, 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顺利开展和运行服务工作, 从现在起就要全员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提高知识发现和知识服务的能力, 构建知识库, 促进知识共享, 通过多种途径从根本上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 让每位馆员都能了解并融入到“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现有青年专业技术馆员参加进修培训,进而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让团队中的专业技术精英充分了解并掌握三网的业内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 深度掌握三网的工作原理和核心技术, 提高技术支持水平, 能够灵活部署并优化资源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单元或信息通道,基于三网开展的增值服务和扩展服务等,这样才能使人才资源很好的应对三网融合,并为三网融合下的图书馆服务保驾护航。

(三)整合资源部局与服务内容

“三网融合”后, 图书馆需要重新组织并部署资源, 同时还要据此转变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在资源部署上, 要加强学科化、特色化的资源建设, 形成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增强图书馆在特色学科、专业方面的资源保障能力, 建成区域性学科数字资源中心。要深入拓展网络服务途径,考虑到各种终端用户的使用特点, 将网络图书馆、电视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有效融合,为用户提供同步、实时的服务。可以通过任一方式与用户建立服务通道, 并在最短时间内回应用户的各种需求。对手机用户可以为其提供简短、即时的实用信息; 对网络用户可以为其提供详细、具体的解决方案;对电视用户可以为其提供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与此同时, 图书馆还可以结合用户的特点,主动提供信息推送服务,提高信息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以适应用户在新环境下的需求。

(四)构建新型“三网融合”信息服务链

在“三网融合”后的服务模式中, 用户选择的是各种业务,而不是网络。用一个网络就可以承载视频、宽带等不同的服务, 服务商或图书馆只需将自己的信息服务推送到网络上即可, 而至于使用哪种业务, 就由读者自己来选择。发展地面无线和移动通信相结合的新业务, 通过一个舞台,图书馆如何去展现自己的创新思想尤为重要。图书馆应营造综合文化信息服务的广阔市场, 加快构建新型三网融合信息服务链, 实施一批三网融合的图书馆数字化示范项目,努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改善。图书馆要充分借助外力, 利用专家或者专业智囊机构对复杂情况和问题进行研究, 创造“三网融合”的技术业务、服务模式和良好环境。通过业务创新和终端研发, 图书馆将成为“三网融合”文化服务的主力之一, 为全社会开启新的阅读生活。

总体看来,我国“三网融合”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而言,未来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从短期来看,各地“三网融合”试点将深入推进,根据试点情况,国家或将启动其他地区的试点,并不断总结推广试点地区经验,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三网融合”道路,因而各地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可根据各自的特色开展相应的业务。从长期来看,随着新技术的突破和新业务模式的涌现,以及国家监控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中国将进入以新一代高可信网络为唯一信息基础设施统一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语音、视频、数据等各种信息服务的网络融合高级阶段,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将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孙鹏,刘剑池.三网融合格局下图书馆之未雨绸缪[J].现代商情,2011,(8).

[2] 谷虹,黄升民.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全战略”反思与平台化趋势[J].现代传播,2010,(9).

[3] 孙常丽,卢国强,孙达辰.三网融合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2,(4).

[4]黄凯文.三网融合对图书馆的影响及其发展对策[J].图书馆论坛,2011,(4).

[5] 李坤学. 三网融合的技术优势及存在的问题[J]. 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 (2).

[6] 曾剑秋. 网和天下: 三网融合理论、实验与信息安全[M].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0.

[7] 郝文江, 马晓明. 三网融合背景下信息安全问题与保障体系研究[J]. 信息网络安全, 2010 ,(9).

[责任编辑:欧阳小芹]

作者:邬春铃

技术维护的数字电视论文 篇3:

光纤通信技术与光纤传输系统的探究

摘要:光纤通信技术是以光波为载体,通过光纤来作为传输媒介并以此展开通信。伴随着相关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通信技术的要求标准也变得越来越苛刻。为实现对通信容量的进一步增大,有线通信由明线发展为了电缆,无线通信由短波发展为了微波及毫米波,其均是经由提升载波频率来实现对通信容量的扩充。光波本身也是电磁波的一种,且频率数量级更高,通信容量明显大于我国,因此,光纤通信技术自诞生以后便得到了高速化的发展与应用,这一技术也必将会成为未来信息社会中的一种主流信息传输方式。本文分析了光纤传输技术的现状及光纤传输系统的原理和优势,同时探讨了光纤通信技术及传输系统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传输系统

1分析光纤传输技术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应用的光纤传输技术主要是双纤传输,此项技术主要的应用原理是在两条不同光纤中进行信号的传输,但是其传输的容量仍然有限,已经出现了光纤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在光纤传输技术中应用单纤双向传输的技术,能够节约光纤资源,这也是未来光纤传输技术主要的发展方向。目前,光纤技术已经普遍应用起了光纤到户接入技术,此项技术是在现代宽带业务传输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能够满足多数用户对于光纤传输技术的需求,也能够实现现代化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接入主要是进行信息之间的传递,而目前的adsl技术也为现代化的信息接入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未来不断发展的通信技术中的应用还是有一定弊端的。以高清数字电视为例,adsl技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通信接入方式,无法有效地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很难满足现代化用户对于光纤传输的需求,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光纤到户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水平。

2分析光纤传输系统的原理及优势

2.1光纤传输系统的原理

光纤传输系统是将光作为载体来进行信息数据的传输。根据对电磁波谱的分析可知,光传输频率相较于无线电信号要高出了1000倍以上。而且研究表明,载波频率的升高将会导致电缆信号宽度增大。而光纤通信最显著的一项特征即体现为巨大的光纤带宽,由此也便可促使大量的光接收设备及发射设备可将许多路电视图像信号,以及双向音频信号调制为完全相同的光纤之上。从本质上来说,这一项功能价值的实现所凭借着的正是光发射端机设备,其可促使电光信号开展调节及转换工作,也就是将光纤所携带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同时解调出相应的视频信号,并在监视器内予以显示。在这一系统当中,摄像设备是采用同段电缆及光发射端机所连接起来的,监视器与接收设备同样是要利用同轴发射端机所连接起来的,但是光接收设备及发射设备则是经由连接器接入光纤光缆之上的。

2.2光纤传输系统的优势

光纤传输系统中所使用的电缆与一般的铜线电缆有所不同,一般的铜线电缆柔韧度比较差,质量也比较大,光纤传输系统正好弥补其不足。而且光纤传输系统与传统的电缆或电线系统相比,在客户之间传送画面的清晰度要更加的清晰。并且光纤是绝缘体,即使受到电击也不会影响用户使用光纤进行上网,能够有效的保证用户的使用安全。光纤传输系统中所使用的光缆,具有质量轻的特点,并且光缆还十分细,这就为日常的维护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更加适合远距离信息的传送。

3光纤通信技术及传输系统应用分析

3.1远程传输超大容量信息的波分复用技术

此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光纤传输系统的信息容量,而且这一项技术手段在将来的传输系统领域内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伴随着波分复用系统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于WDM的普遍应用,全光传输距离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对于光纤传输容量予以有效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应用WDM及OTDM技术来新增光纤输送信道数量,并提升其所携带的信息容量技术占比,对OTDM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提升单信道速率的方式来促进传输容量的扩大,由此所达到的效果就是单信道速度最大可以达到640bit/s,而提升光纤通信系统整体容量仅仅凭借WDM以及OTDM技术还是很有限的,可以采用多项OTDM信號开展波分复用,并由此来促进信息输送容量的有效提升。通过对PDM技术的应用则可大大弱化各相邻信道的扰动影响。但是考虑到RZ编码信号在超高速通信系统内的空间占用率较小,因此对色散管理分布要求也相对较低,而且采取RZ编码形式对光纤偏振膜色散及非线性还可达到更加突出的适应效果,因此,在当前的WDM/OTDM系统当中所采取的的传输形式基本是以RZ编码为主。

3.2光弧子通信技术

光孤子通信是一种非线性全光通信方式。基于光孤子通信技术的特点,能够使非线性效应以及群速度色散互相制衡,这样制衡的优点就是信息在经过长距离的传输后,光纤的速度仍然保持不变。近年来,我国在光孤子通信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高速通信以及超短脉冲的控制技术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

3.3全光网络

光纤通信技术的最高阶段是全光网,传统光网络在节点处使用的仍是电器件,电信网的总容量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全光网络的信息从始至终以光的形式来交换和传输,交换机在处理用户信息时也不在按比特,而是依据波长定路由。建立以光交换和WDM技术为主的全光网络,解除电光的局限成为未来发展光通信的趋势,更是信息网络未来发展的核心。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光纤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化信息传输的重要方式,而随着网络化社会的逐渐发展,光纤通信技术与传输技术的发展是必然选择,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加强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化发展,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当前的光纤通信技术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光纤通信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与发展,使得光纤传输技术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们的用网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良,李建生.光纤通信技术与光纤传输系统的研究[J].信息通信,2013(6):220~221.

[2]张涵.光纤通信技术与光纤传输系统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8~39.

[3]韩亚男.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7):41.

[4]潘日旺.光纤通信技术与光纤传输系统研究[J].信息通信,2017(2):258~259.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作者简介:杨中雨,1981年1月,女,汉族,吉林省,大学,讲师,教师,通信工程,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作者:杨中雨

上一篇:悄悄教育的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易用产品之产品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