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农业产业化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机遇。长久以来我国对乡镇农业技术的推广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体制无法适应乡镇具体要求,管理体制死板,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工作人员在职不在岗等。因此,对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改革很有必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技推广农业产业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技推广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1: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农技推广工作的现实情况,提出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问题,基于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型的需要,总结建立现代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方法,从而提高农技推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质量,达到高效、具体、深入进行农技推广,提升农技推广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农技推广;优化机制;改进措施

农技推广应当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创新性的机制,注重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更好的满足农户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应当进一步整合各种技术力量,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降低农技推广的成本。

1 现阶段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推广体系

当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未能组织完善的推广体系,不能明确农技推广的重点,无法形成综合化、科学化、系统化、全面化的推广机制。农技推广的科学性不足,农技推广的有效性相对较低。现阶段农技推广的完善性不足,农技推广没能形成系统化的机制,农技推广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农技推广在未能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农业部门与政府相关部门未能形成有效的配合体系。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不足,无法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因此影响农技推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要加强农技推广的普及工作,注重形成综合性管理机制,解决农技推广方面的问题。

1.2人员素养过低问题

基层农业经济发展还要一支强有力的技术推广队伍。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不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掌握现代化的推广方法,不具备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个性化推广的能力。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具备丰富的农技知识,不具备农业技能发展的转型思维,不能学习一系列新涌现的农业技术。农技推广的工作方式不科学,传统的授课模式没能引起农民的广泛关注。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不了解农民的需要,不能针对性的进行技术推广普及,农技推广没能以最低成本的技术解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最现实需要,农技推广人员只有组建优质的团队,不断拓展农技推广的力量,形成综合性的推广体系,才能满足农技推广的现实需要。应当解决资金、技术、人员方面的限制,有效解决农技推广中人员技术实力不足的问题。

1.3推广经费的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问题在于推广的范围狭窄,推广工作的方式单一,现有的推广机制存在着农民受益率低,农户未得到充分成长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很大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支持。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的计划性不足,相关职能部门未能获得充分的经费支持,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的频率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未能更好的拓展至农村的偏远地区。有些农业技术推广因为缺乏硬件软件的支持,因此降低了农技部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普遍联系。由于经费方面的限制,不能建立良好的实时推广机制,不能与农户进行系统深入的交流。当前农村地区的农技推广不能达到定点、定时、定量和标准化的推广,主要在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2 新时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对策

2.1 创新农技推广模式

新时期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应当创新农技推广工作模式,切实围绕农业技术转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农业产业化和规模转型的需要转型推广方式。只有不断积极创新农技推广的工作模式,才能达到构建多元化农技普及体系,更好的在政府主导下解决基层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问题。首先,采用信息化的农技推广模式,基于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建立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推广机制,通过网络互联互动的方式提高农技推广的工作效率。其次,还要建立专家与农户的一对一推广机制,促进农业专家与农业户深入联系,形成专门机构与不同农业户建立定点合作的推广机制,更好的发挥专业机构向农业地区普及转型农业技术的需要。第三,还要依靠地方龙头农业企业带动农技普及,基于良好的政策支持调动农户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普及的积极性。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倡导使用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方式,才能更好的达到发展优质特色农业的目标。应当在农技推广中实现服务主导,尊重农户需要,形成多元化辅助推广的模式,才能更好的發挥咨询引导的作用,不断引导农技普及的广泛实施,达到优化提升农业生产技术的目标。

2.2 提升农技人员素养

农技推广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当前应当加强农技推广队伍的专业素养,依靠专业水准较高的技术人员承担起农技推广的任务。首先,应当引进优质的农技技术推广人员,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不足的问题,在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主持下依靠三支一辅、技术下乡等政策渠道,不断依靠科研院所、高校学生、专业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具体的推广工作。其次,还要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养。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能力、宣传能力、示范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着针对性的推广任务进行专门的技术与实践指导培训,促进农技术人员自主学习新型的技术知识,在不断总结农技推广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农技推广水平。第三,总结农技推广工作的经验教训,围绕着农技推广的典型案例进行相关经验的总结,从而满足农户的真实需要,达到提高推广质量的目标。第四,还要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技能考核,促进农技推广人员扎实的开展具体工作,不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标准化工作水平。

2.3 加大经费的投入

农技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技推广需要形成综合性的体系,只有不断解决农技推广的硬件与软件水平,才能推动相关工作的持续进行。首先,应当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基于乡村的实际需要建立农技推广体系,形成科学的农技推广计划,进一步实现农技推广的资源与技术方面的整合。其次,还要加强经费补足,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不断建立信息化与专业化的推广网络,切实提高驻村驻点推广水平。还要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农技推广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建立农业品牌企业参与农技推广的机制,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企业参与的专业农技推广机制。进一步依靠企业注资,达到有效进行农技推广,提高农技推广工作水平的目标。

2.4 提高农民的认识

当前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价值还未能有深刻的认识,不少农业户认为新型农业技术实施较复杂,农业技术改进的投入成本高,见效难,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匹配不足。部分农业户没能看到新型农业技术投产对农业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部分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农技人员还要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宣传体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形成综合性、针对性和渐进性的推广机制。进一步展示农业技术的价值,基于提高农技适用性的角度进行农技推广。例如,应当充分的了解农民的生产情况,农户的文化知识水平,结合具体实践引导、田间示范、驻点宣传、网络沟通的方式进行农技宣传。还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农作物进行农技推广,保证农技推广的针对性,达到提高农技推广有效性和科学性目标。

结论:

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应当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于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满足基层农业生产对高效、优质、环保、节能等迫切需求,在农技推广过程中严重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依靠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切实组织开展互动宣传活动,基于实践性的推广机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在不断拉近与农业户关系的基础上达到高效推广农业技术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柳俊义,陈佳丽.云霄县基层农业推广培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6(1)

[2]马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技服务,2017(4)

作者:祖力比依木·吐尔逊 图妮萨古丽.赫依提 尼亚孜古丽·乌鲁格

农技推广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2:

我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机遇。长久以来我国对乡镇农业技术的推广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体制无法适应乡镇具体要求,管理体制死板,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工作人员在职不在岗等。因此,对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改革很有必要。首先要明确职能,建立合理的推广部门,其次要进行人员的整合,提高人员素质。然后要加大投入,最后发展社会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等。使我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农技推广;管理;改革

懂得如何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的人才,政府部门要采取激励的政策来鼓励他们加入到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的政府事业中来。以充实和加强农技队伍,解决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問题。要建立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区级业务主管部门要牵头制定全区农技推广人员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对有突出贡献、业绩显著的人员可优先评聘和破格晋升。

③加大投入,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乡镇政府要着手出台相关的推广乡镇农业技术的资金投入,分配的政策以及规定具体的投资金额和资金的获得渠道有哪些等政策法规,建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专项资金项目,方便政府部门向社会各界进行资金的筹集。上级财政要加大投入,优先将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区级财政要把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保证足额到位,按时发放,其人头经费、福利待遇不应低于同级公务员水平。

④发展社会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对现有的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这三大农技推广组织主体大力培育,加强引导,鼓励发展,使农技推广的资源界的科技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和要素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要以建设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契机,加大与省市农业科研院所和有关院校的联系与合作。要鼓励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自带技术和成果,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指导或参与我区的农技推广和示范工作。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科技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活动,促进科技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农村培养“种、养、加”能手、能工巧匠和经营能人。通过扶持,在全区形成一个以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主体,多种成分共同参与,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

4 结 语

我国需要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改革,通过这些合理的措施才能将农业的科研成果向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进行推广,使我国的农业保持在健康发展的水平,从而达到我国农业生产力进行不断增强的目的,进一步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对我国进一步建设和谐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斌,代云端,陈志英.创建区域站是黑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的必由之路[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曹德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

[3] 孔素娟.创新农技推广体系与加快新农村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

[4] 韩卫华,关颖.浅议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产品加工,2007,(4).

[5] 张明.辽宁省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6] 许指霞.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7).

[7] 赵厚美.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新思路[J].河北农机,2008,(6).

[8] 周玉玲,张贵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09,(19).

作者:代丽云

农技推广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3:

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农技推广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融合发展机制,对于完善我国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技推广融合发展目前已经探索形成了两种模式,即联合示范模式和以经营性农技推广为中介的融合模式。农技推广融合发展应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各项职能,全面提升经营性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效益,并促进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农技推广融合发展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应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推进公益性机构改革,创新经营性组织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机制。

【关键词】农技推广  公益性服务  经营性服务组织  融合发展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2.008

前言

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邓菁、肖兴志,2019)。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以新型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变革,带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得科技成果的量化、物化、规范化、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为农业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新技术革命成为我国农技推广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促进了公益性与经营性农技推广的融合,减少了综合技术的应用阻力,提高了农业科技转化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推进,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撑,为提高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水平奠定了基础,有力助推城乡融合发展。自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突出,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并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化解这一突出矛盾的关键。城乡融合之路是改革之路,更是创新之路,而要实现创新发展,离不开教育和科技(刘合光,2020)。

农业技术推广作为科技兴农的重要途径,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李博等,2013)。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汪元发、刘在洲,2015)。因此,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要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为抓手,为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逐渐形成了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要力量,涉农企业、农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村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中介、乡土专家等多方参与的新型推广体系,但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显现诸多不适应,如公益性机构人员活力不足、经营性服务组织主体无序竞争、经营性组织实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公益性机构与经营性组织协同度不高等(周海迪、孟庆军,2017;高启杰等,2015;郭仁世等,2019)。因此,为适应社会及市场发展的需要,应积极探索“强公益、活经营、促融合”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路径,将“行政与市场、公益与有偿”充分结合在一起,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其中,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制和经营性服务组织深度融合(龙珑、平先良、曹勇,2018)。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要以农业高新技术为载体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推动我国公益性与经营性推广体系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公益性与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

为推动公益性农技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公益性与经营性组织的有机结合方式,调动各主体积极性,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在山东、陕西、湖北等地开展了公益性和经营性推广体系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各地结合实际,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提高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及创新二者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笔者选取国内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较为先进的省市展开调研,深入了解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公益性与经营性农技推广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及经验,为各地区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探寻有效路径。

公益性推广机构主导的联合示范模式。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非竞争性、公共产品性质和效益共享性、外溢性等特征,使得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内在动力不足,长期积累的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特有的社会公信力;此外,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传统的下乡、进村、入户等直接技术指导方式,难以覆盖数量众多、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农户。因此,单靠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难以实现农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推广,需要借助经营性组织的力量。

联合示范模式,是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动联合经营性服务组织,为经营性组织提供技術支持和人力支持,发挥经营性组织的示范作用,向广大农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民提供技术应用示范和技术托管服务,提升科技成果的入乡转化水平。二者在技术及人力资源方面的联合共享,既能发挥经营性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优势,也能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合作、监督过程中的职能履行,提高技术传播效率。

在联合示范模式下,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动联合以涉农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等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展开合作,为经营性服务组织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支持和相关的农技培训。获得公益性机构的技术支持后,经营性服务组织对技术进行转化和示范应用,为农民提供优良种苗、先进适用设备、农资农药等物化技术;或采用技术托管的方式,通过契约形式将农户吸纳入组织内,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经验优势,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及土地托管、机械托管、仓储托管等服务。例如,山西省永济市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当地番茄产业,集成示范推广先进技术和番茄品种,建设冷链物流基地,面向农户提供物流服务,解决番茄等果蔬预冷、保鲜、冷链配送等问题。

联合示范模式实现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在技术环节上的有效对接和对农户科技文化素养的联合培训,通过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和技术托管服务,满足农户的科技需求,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一,实现项目资源共享。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以其长期积累形成的方案,与经营性服务组织共享,为其方案优化提供支撑。同时,公益性机构通过奖励、项目补助、政府资助等方式,对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技术推广服务予以支持。第二,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联合对技术服务员进行专业培训,此过程充分运用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专业知识和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技术转化应用经验,而经过联合培训的技术服务员将成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的有益补充,实现人力资源的合作共享。第三,提高技术采纳率。在二者的联合示范和技术托管下,农民获得了优良种苗、先进适用设备及本土化、渗透式服务,从而加快物化技术的推广扩散,提高技术采纳率。但同时,受自身发展规划、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的农技推广,大多局限于单项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原料供应上,且容易出现公益性机构资源过度向大户倾斜的现象,中小农户的需求和利益则被忽视。因此,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要进一步探索与经营性服务组织的合作方式。

经营性服务组织作为中介的传导服务模式。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愈发凸显的农村,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科学文化的学习认识不足、热情不高,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所提供的农业新技术难以直接对农民进行推广普及,存在农技推广的断层现象。仅依靠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对新技术的宣传推广,不仅给公益性组织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而且也会因技术传播的“层层折扣”,降低农技推广效率。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这些经营性服务组织对市场的了解更透彻,服务效率更高,能够充分利用其市场优势和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优势,将新技术新成果直接推广给农户,或是将新技术新成果初步转化为农技产品再推广给农民,解决供需对接不畅的问题,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在以经营性农技推广为中介的传导服务模式中,经营性服务组织不仅是技术受体,同时也是技术供体,承担技术传播的社会责任,并对农民的技术需求提供有效反馈。

以经营性农技推广为中介的传导服务模式,是指经营性服务组织作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对农户进行技术推广的中介,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研发的新技术,转化为便于农户理解的农业生产技能技巧或物化为农民所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围绕农业生产不同环节的技术、物资和其他需求,为农民提供以技术为核心的,辅以农资、农机、金融等的生产要素及相关配套服务,以“技物结合”方式进行技术传播。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农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企业凭借数据、信息和渠道优势,搜集相关农技信息和资料,或依托科研院所、国家公益性推广机构获得技术支持,利用互联网平台双向互动优势,纵向传播科研推广体系的“处方”,横向传播农民生产实践中摸索的“土方”,实现技术传播的精准性和交互性,使农民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及时、便捷地获取有效的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并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化、智能化服务。另一类是经营性服务组织围绕农业生产不同环节的技术、物资和其他需求,以“技物结合”方式进行技术传播推广。经营性服务组织从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获得农业新技术,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农资、农机、农村金融等综合服务,将农业技术物化到农业生产资料中,以农业生产资料为技术推广载体,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产品产量及质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例如,北京“一亩田”APP及“一对一推送”的“云种养”APP,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农业服务平台等,帮助产地农民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缓解农产品销售难、卖价低等传统难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技问题。

以经营性农技推广组织为中介的传导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了经营性服务组织的中介作用,搭建了技术传播和反馈渠道的双向途径,服务主体之间信息交流顺畅,采用以实物带技术的方式,技术更容易被接受。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以其较强的信息技术采集能力和向细分市场提供靶向服务的能力,承担了种植信息收集、信息发布、预测预报等农技推广的公共服务职能,无须见面即可通过互联网实现与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及农民的沟通,还可通过互联网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推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视化、实时化和全过程记录;从事专业信息化技术服务的企业,在建设农技推广资源库、打造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涉农行业领域信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经营性组织作为农技推广的中介,既要利用自身优势对农户的科技需求作出反应,也要承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技术传播任务,对农业新技术进行更新、转化,以实现农业新技术的真正落地实践,使农民获取创新技术的红利。但该模式对经营性组织的能力要求较高,而涉农企业、互联网公司等经营组织的能力仍有待提升,需要国家公益性机构加强监督和引导,并给予一定的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

农技推广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以试点推动公益性与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一方面使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各项职能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充实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力量,拓展了农技推广服务新途径;另一方面则提升了经营性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效益,提高了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纳度,加速了农业科技的推廣应用,提升了农作物的良种、良法覆盖率及农机化率。农技推广的融合发展强化了各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与市场企业等经营性组织的合作,畅通了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渠道,有效提升了农业科技的转化效率与推广效果。虽然近年来公益性与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二者在融合发展方面仍面临公益性农技推广主体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经营性服务组织实力不强以及二者融合合作意识不强等挑战。

公益性农技推广主体内在发展动力不足。我国公益性农技推广活动面临筹资方式和推广渠道单一、垄断现象较为严重及推广效率低下等难题,又由于公益性农业技术难以物化为技术产品的基础性农业技术,也难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因此,推广主体依据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很难在推广过程中实现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机制创新难度大。基层农技人员本职工作和兼职工作范围不明确,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难以平衡,兼职兼薪存在违背政策的风险。另外,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思想意识薄弱,一方面,基层农技人员主动工作意识不强,关门办站现象仍然存在,且农技人员队伍普遍面临知识老化、年龄偏大、结构断层的问题;另一方面,“农科教推”融合度不高,科技创新源头、人才培养的优势和推广体系的渠道优势不能有效结合,教学科研单位“重科研、轻推广”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改善。

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实力不强。经营性服务主体仍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而散,覆盖面较窄,标准化程度低,软件硬件配套相对滞后,新技术和新品种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与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技术服务机构联结不紧密,对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的关键环节掌握不到位,服务能力不强。与其他支农项目相比,经营性农技推广组织缺乏政策创设和专项资金扶持,建设用地审批困难,基础设施与配套功能不够完善,部分服务主体服务窗口建设不规范,功能分区不合理,服务标准、收费标准及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能够发挥的示范带动作用有限。此外,经营性农技服务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由于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平衡,能够提供社会化农技服务的主体发展程度不一。

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在工作中都习惯各自为阵,合作意识不强。一方面,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未能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经营性服务组织以营利为目的,从根本上就不重视农业技术,导致农技推广机构无法大显身手。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之间交流较少,不清楚对方的优势和劣势,难以形成资源共享。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与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融合发展仍处在探索创新阶段,所提供的技术服务以单项服务为主,难以覆盖中国农村数量众多、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农户,针对规模化生产的大农户又缺少产业配套的综合服务,与产中服务相比,产前的农资供应,产后的贮藏、保鲜、加工和销售等配套服务更加缺乏,因此,现代农业技术供给仍有缺位。

政策建议

新技术变革是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助推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率,既要汲取经验,也要充分认识到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中的挑战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完善融合发展机制。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强化农技推广融合发展的体系建设。第一,加强政策保障。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建设目标,研究并制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适时推动出台“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强化政府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的主导地位,加强对经营性服务组织的引导,推动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第二,加强组织管理。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和农技社会化服务工作,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制定配套政策,落实推进措施,为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三,加强公共财政扶持。支持各地用好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资金,积极整合农技推广补助、农民培训、社会化服务等项目资金,做好公益性农技推广,培育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深化改革,培育农技推广主体。第一,深化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在公益性与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中,建立公益性机构“自上而下”和经营性组织“自下而上”相互补充的技术获取机制,提高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效率。为促进二者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入乡转化,需进一步深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一是明确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强化公益性机构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明确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扶持、帮助和监督的职能,建立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与新型经营主体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有机衔接、协同推进的基层农技推广网络体系。鼓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完成病虫测报、农产品质量监测等公益性职能以外,主动服务经营性服务组织。二是加强农技推广岗位考核,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坚持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优先原则,在定岗服务、购买服务、派驻服务和委托服务中,探索增值服务新机制。

第二,培育和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在政府政策引导下,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核心,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以服务广大农户为目标,组建新型农技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接部分公益性机构的服务职能,鼓励各地通过购买服务、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承担农业公益性服务项目,为农民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农技推广服务,培育农技推广领域的社会化服务明星企业。深入推进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允许财政支农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主体。政府给予一定资金和资源补偿,探索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使经营性服务组织在服务中分享收益。

完善公益性与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机制。第一,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检查。在政府部门或第三方组织下,推行农技服务单位资信管理体系,指导监督行业组织开展资信评价服务,为被服务对象选择技术服务单位、政府部门采购监督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资信评价等级以一定时期内的技术获取能力、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守信守法记录等为主要指标。政府部门、行业组织或第三方开展资信评价工作,允许获得资信的各类组织在相应范围内开展技术推广相关服务,并配套建立灵活的服务质量考核、反馈和淘汰机制;对获取农技推广服务资信的组织或企业,在政策和项目等方面予以支持。

第二,加強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按照农技人员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一要解决好现有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退休等问题,提高人员工资待遇,畅通其职务职称晋升通道。二要为农技推广人员减负,解决“在编不在岗”问题,使其从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专业技术服务工作。三要完善农技推广人员的准入资格,加强对现有农技推广人员的教育与培训,鼓励农技推广人员自主创业,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发掘他们的潜力。四要参照“乡村医生”和“农村教师”培育计划,探索建立“基层农技人员特岗计划”。五要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基层农技人员特聘计划”,针对地方特色农业产业,选拔和培育一批农技推广的“土专家”,给予相应待遇。

第三,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探索搭建国家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经营性服务组织”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将农技推广机构与大学科研单位、新型经营主体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有机结合起来,以主导产业、服务农民为目标,做好技术服务工作。搭建基于互联网的交流平台,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多元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资源整合和联合协作;强化农技推广大数据服务,为经营性服务组织提供数据和技术解决方案;推动基层农技推广基地、化验室、培训室开放共享。

(本文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STIP-IAED-2020-03)

参考文献

邓菁、肖兴志,2019,《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扶持策略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第11期。

刘合光,2020,《城乡融合发展应以科教融合为突破口》,《国家治理》周刊,第21期。

李博、司汉武、李伟,201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高校与农户关系的研究——基于某大学示范站的调查》,《中国农机化学报》,第4期。

汪发元、刘在洲,201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背景下基层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构建》,《农村经济》,第9期。

周海迪、孟庆军,2017,《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经济研究导刊》,第20期。

高启杰、姚云浩、马力,2015,《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郭仁世、高海秀、马德林,2019,《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探析》,《农业与技术》,第17期。

龙珑、平先良、曹勇,2018,《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宜丰县为例》,《中国农技推广》,第12期。

责 编/陈璐颖

作者:李芸

上一篇:函模糊语言商务英语论文下一篇:分层教学下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