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制度、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随之变化。本文论述了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问题,并结合新经济制度研究及新财务理论对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进行研究,并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关键词:新经济制度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重大的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管理理论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管理理论研究论文 篇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探究

摘要:企业人才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发挥主要功能,帮助企业发挥人才力量,服务企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新时期背景下,需要将新的内容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中,并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才能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提升企业快速发展效果。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未来发展展望,以期更好发挥人力资源的有效性作用,突出人力资源的时代发展特征和价值。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现状

引言

新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情况,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需要从管理者胜任素质、员工敬业度的多角度进行研究,同时也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定期对理论研究的内容进行优化,以此保证理论研究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处理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首先,有关管理者胜任素质的研究。在该内容的研究中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管理者胜任素质研究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管理人员在从事工作过程中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呈現出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需要将管理者胜任素质的研究放到特定职业上,综合评价相关人员。例如,政治、商业上的研究,在研究的内容方面需要有效明确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在关于管理者胜任素质的研究中,需要结合现实社会和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逐渐培育和要求员工今后职业发展的知识、技能。其次,有关员工敬业度的研究。在该内容的研究中,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但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在理论研究中缺乏对员工敬业度方面内容的关注,从而造成员工敬业度研究始终处于被搁浅的状态。所以,在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应该重点对员工敬业度进行研究。在实际研究中是分析员工敬业度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从有关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中了解到,员工敬业度和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模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为我国对于员工敬业度度研究的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在理论的研究和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最后,有关雇佣关系的研究。在该内容的研究中,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是最常见的一种关系种类。研究这种关系的理论基础是用人员贡献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最早开始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为社会交换理论,通过该方法可以实现对相关企业员工的研究。雇佣关系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复杂性,员工的忠诚度越高,则会为企业的发展付出越大。在分析雇佣关系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企业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帮助企业结合员工表现进行奖励,增强员工工作效果与主动性。除此之外,在理论研究中还包含有关家庭和工作冲突的研究。个人工作和家庭之间存在一系列的冲突关系,而且需要在家庭和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了有效提升个人的发展效果,就应该协调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补偿理论、角色理论等方式对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进行协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了解到员工双重性角色的问题,从而才能引导员工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不断将二者之间的促进作用发挥出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中,通过多角度的研究工作,也能明确其理论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方向,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针对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展望

(一)合理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

现阶段在经济信息的使用中,逐渐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概念,我国在根据世界格局多元改变特征,促进自身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而且很多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企业实现转型与创新,这就造成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所以,为了推动各企业的长远发展,应该合理拥有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观念,优化与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是目前管理理论研究的方向,从而才能让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之间更好融合。在关于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中,可以运用多种渠道,系统化地拓展自身的研究视野,进而逐渐打破领域和文化之间的限制,为管理理论的研究提供保障。在经济全球化化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应该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重点分析现代化管理中的管理理论和管理价值,然后及时更新原有的管理观念、态度,为企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使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作用能够发挥出来,有效协调好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以及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雇佣关系管理与控制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包含对雇佣关系理论的分析,为了对其进行充分研究,相关学者应该积极寻找新时期背景下的雇佣关系管理与控制方式,并结合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全面总结和分析雇佣关系的概念、实际应用效果。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本质的研究中,应该明确国内与国外雇佣关系的差异性,结合这种差异来有效规定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办法。在我国的劳动合同法中,进一步更改了员工和企业之间的雇佣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应该结合其雇佣关系的改变进行创新,从而才能更好地控制与管理雇佣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维护员工、管理员工等方面的整体效果。在分析雇佣关系的过程中,其理论研究需要明确员工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企业在经营与发展中的实际需求,积极调动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并结合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念,做好员工管理、企业发展等相关工作。从而构建和谐的企业与员工雇佣关系,增强发展水平和效果。

(三)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

新形势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呈现出动态性强、比较复杂等特点。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性特点,导致很多企业难以正确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所以只有运用自身对员工行为的规范与管理,才能增强企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果。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全面分析自身员工的敬业度、心理活动、工作行为,并定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良因素,然后对其相关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让合理的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实际、社会发展实际有机结合。在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中,应该有效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目前,城市和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加,而且人才缺乏问题较为普遍。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应该重视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等的研究工作,从而以时代发展为前提,实现企业的全面进步,帮助企业在创新型人才的带领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目的。

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发展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传统角度上,而是应该合理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征、加强雇佣关系管理控制,以及树立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实有关理论研究和分析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琼.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03:4-5.

[2]石俊,刘先涛.经济发展转型视角下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16,02:150-154.

[3]王林.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多重审视与研究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16,12:109-111.

黄彦翔,男,瑶族,1989-08,广西都安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人事劳资科长,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研究。

作者:黄彦翔

管理理论研究论文 篇2:

关于开展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建议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制度、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随之变化。本文论述了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问题,并结合新经济制度研究及新财务理论对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进行研究,并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新经济制度 财务管理 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重大的发展。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财务管理经验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财务理论研究在西方国家发展比较早。西方国家对财务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前后。在1900年法国学者贝奇里耶发表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标志着财务理论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到20世纪中期,现代财务理论开始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和新财务理论的兴起。西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与西方国家财务理论研究相比,我国关于财务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才开始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于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才开始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成果,经济的发展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界对财务管理进行了新的更为深刻的研究。通过对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以及对我国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取得很大的发展。

就我国财务管理的发展而言,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在这一个阶段中,由于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财务管理主要集中在体制内的成本的核算。财务管理和会计是合二为一的。

第二个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这一阶段,我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取代。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财务管理仅仅是体制内的成本会计核算,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开始形成独立的学科。

第三个阶段,从九十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是现代财务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得深入开展,民营、私营、中外合资、股份制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以。政企分开、 产权明晰、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也在不断的建立起来。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对公司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虽然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取得的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财务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是建立在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所以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单就理论层面而言,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这种理论研究是以西方财务理论研究为基础,所以这种理论研究往往不能够很好的符合我国具体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财务管理研究中,在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我国经济中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要将理论研究和我国实际相结合。

在对公司的财务管理研究中,多以单体公司为研究对象,对集团化公司中存在的控制权问题和内部资本市场问题重视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没有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研究的局限。没有能够对我国新出现的经济因素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要注重对对集团化公司中存在的控制权问题和内部资本市场问题进行研究。

同时,在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忽视基于投资者及管理层心理特征的行为财务研究。通过对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的论文和专著的分析统计,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我国的财务理论研究的研究视角偏重于效率市场假设下的分析。对我国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及其行为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分析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要加强投资者及管理层心理特征对公司财务管理作用的研究。

针对这些问题,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构建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型。我国以往的财务管理研究,由于起步晚,因此在理论的建构中对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进行借鉴,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模型的构建上也是以西方财务管理模型为蓝本,这种理论模型不能够符合我国的需要。这就要求要构建符合我国经济特征的财务管理理论和财务管理模型。

其次,在财务管理理论的构建中,要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行。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要加强对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研究,加强投资者及管理层心理特征对公司财务管理作用的研究。

再次,在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中,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构建一个所谓“万能财务管理模型”,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财务管理理论的构建中,我们既要借鉴西方的理论,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构建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高明. 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财务管理, 2008, ( 11) : 23- 24.

[2]马军. 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16- 23.

[3]郭复初.财务通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4]葛家澍.迎接二十一世纪 密切关注国内外财务会计的新动向[J].会计研究, 1999,(1).

作者:林永兰

管理理论研究论文 篇3:

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未来关注焦点

导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出了异常繁荣的景象,像生态城市管理理论、城市经营理论、城市竞争力理论、数字城市理论、城市治理理论等,一度成为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但除此以外,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开拓和加强的研究领域。未来的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应更加贴近城市发展的现实并指引城市发展的方向,基于此,从城市管理系统工程的研究角度有助于提出未来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的关注焦点。

关键词:城市管理;理论研究;关注焦点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1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城市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社会进步的助力器和国际竞争的战略要地。[1]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出了异常繁荣的景象,诸如生态城市管理理论、城市经营理论、城市营销理论、城市竞争力理论、数字城市理论、新城市主义管理理论、城市新公共管理理论、城市治理理论等,一度成为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理论研究的繁荣促进了中国城市管理科学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开拓和加强的研究领域。未来的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应更加贴近城市发展的现实并指引城市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将尝试提出未来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的关注焦点。

一、关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研究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以单元网格管理为特征的一整套城市管理思路、手段、组织、流程的总称。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比,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数字化管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空前紧密,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奠定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

闭环式管理。强调监管分离的两极城市管理体制,监督中心既负责信号输入,也负责评价结果,对整个管理系统起到全面控制作用,同时,社会公众的意见构成了监督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各个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得到了有效监督,管理系统实现了闭环控制。

精细化管理。通过管理的细化和深化,明确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建立合理、高效、不断优化的业务流程。

动态化管理。单元网格内一旦某一城市部位出现问题,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被解决,第一时间被反馈,第一时间被检验。城市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实现了准确、及时和动态化。[2]

网格化城市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降低城市管理的成本,推进城市管理民主化水平的提高。但如何推进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是如何根据自己城市的具体实际来划分“网格”(为实现精确、敏捷管理而划分的基本管理单元);二是对网格中的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如何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共享;三是城市管理监督人员如何对所分管的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如何明确各级地域的责任人,从而在纵向上实现对管理空间的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四是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组织体制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两个中心,即“监督中心”和“调度中心”,实现监管分离,那么,“监督中心”如何发现问题、传递问题信息,并对问题解决情况作出评价,“调度中心”如何接收“监督中心”传递的问题信息,继而通过指挥调度解决问题;五是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流程再造,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反馈控制系统,该系统基本可以概括为6个环节,即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以及这些环节应如何实际操作等。

二、关于城市持续创新管理的研究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国际竞争、区域竞争、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集聚日益聚焦于城市,要求其通过持续创新来完善和开发城市各项功能,提升城市凝聚与辐射能力,增强国际和区域竞争力。在此情形下,对城市持续创新及持续创新管理进行研究,是当前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亟须关注的问题。

关于城市持续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应关注如下一些问题:

(一)城市持续创新和持续创新管理的内涵是什么

欧盟资助立项的“21世纪的持续性技术创新政策研究”,于1999年提出了持续创新的两个不同定义:第一,持续创新是创新过程或产出具有持续性目标的创新;第二,持续创新是创新过程或产出具有改进环境质量目标的创新。国内有学者对持续创新也做出了界定:持续创新是创新主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和实施创新项目(包括产品、工艺、市场、组织、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项目),并持续不断地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3]

立足于以上对城市持续创新的认识,结合城市的特点来界定城市持续创新的内涵,需要研究下列问题:城市持续创新的主体有哪些?持续创新的过程是什么?城市持续创新的目标指向是什么?

关于城市持续创新管理的内涵界定,我们需要关注如下问题:城市政府持续创新管理的政策重点是什么?实现公共政策的手段、途径、方式分别是什么?创新管理的机制是什么?持续创新管理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是什么?

(二)城市持续创新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持续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综合特性,即城市持续创新过程具有多种创新类型、多个创新项目的集群动态系统集成特性。因此在城市持续创新管理中,如何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原材料创新和市场创新,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城市人口管理政策创新、土地使用政策的创新、交通建设和管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及城市综合管理创新等多个创新类型的有机整合,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此外,从持续创新启动项目开始,所有的创新项目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的联系和作用。已经完成的创新项目,既解决了旧的企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中的不平衡或瓶颈问题,又会造成新的不平衡,是推出后续创新项目的基本原因,也为后续创新项目的实施提供重要基础条件和支持,彼此相辅相成,使整个城市持续创新过程体现出一种创新项目集群的动态集成特性。那么,如何实现先后不同的创新项目之间的协同组合,进而集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如何在城市持续创新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培育政府官员的持续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最后,城市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区域内各个主要城市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有效叠加而成的系统,城市创新体系和它的联系最为密切。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城市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良好对接,是城市创新管理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城市管理系统工程的研究

由于现代城市是一定空间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核心,是在有限的地域空间内,由一定历史时期中高度集中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物质设施以及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所构成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的有机整体。那么,以城市为对象的城市管理,在对城市的运转和发展所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与经营等行为中,就包括了城市的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基础设施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管理等,这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管理,是一种多层次、分系统、从宏观到微观的纵横交织的网络管理。[4]可见,对现代城市的管理,我们必须借助于系统工程的原理,找出规律,理清程序,进而可以有步骤、有章法地逐步推进,才能科学管理好一座城市。

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项管理工程的顺利完成,一般应经历如下步骤: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依据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解决问题的公共政策,建立公共政策运行的执行、监督程序,再调查、发现新问题。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螺旋上升式的循环往复程序。

在这个程序的推进过程中,如下问题将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一)如何进行城市问题调查

在城市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列一些问题:城市污水排放问题、城市大气环境保护问题、城市环境噪声问题、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绿化问题、城市照明问题等,这些问题均可通过问题调查来找出其产生和演化的规律,将一些看似复杂的城市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如何进行城市问题调查呢?是采用抽样调查,还是全面普查?如果采用抽样调查,那么抽样的依据是什么?如果采用全面普查,如何具体实施?调查之后,对调查结果,如何进行整理、分类、归纳?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的理论研究中需要加以关注的。

(二)如何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通过对城市问题的调查,发现问题所在,把影响城市运作的难点归纳出来。而要解决这些难点,必须依靠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那么,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是采用技术人员攻关、技术招标,还是吸收、借鉴其它城市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技术人员攻关的做法?什么情况下采用技术招标的做法?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吸收和借鉴其他城市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这些问题有待研究。

(三)如何制定解决城市问题的公共政策

给出了解决现有城市问题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那么如何使这些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转化为公共政策呢?也就是要研究转化的具体程序是什么?需要哪些主体来参与这些转化?这些主体在转化的过程中分别应发挥什么作用?这些均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四)如何建立公共政策运行的执行、监督程序

在上述公共政策制定程序完成后,必须建立公共政策的执行和监督程序。执行和监督是贯彻落实公共政策的重要手段。那么,具体执行的程序是什么?监督的程序是什么?执行的主体主要有哪些?监督的主体又包括哪些?执行的方法、措施、手段和工具应该是什么?执行和监督中的数据如何收集和提取?等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五)如何进行再调查、发现新问题

在公共政策的执行、监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问题,包括已颁布的公共政策却没有容纳进去的问题,或者是城市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如何再调查、再归纳、再总结?如何修定公共政策?这些均需要加以探讨。

此外,对于城市规划、城市开发等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技术科学,既涉及管理学又涉及其他学科的较大的城市管理系统工程,其可能要由若干单个城市管理的系统工程程序构成,这些具体程序如何有机融合,也是我们今后应该加以研究的问题。[5]

四、关于城市联盟协同管理的研究

城市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的城市之间,在对城市发展外部环境科学预测和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发展风险充分考虑的基础上,为实现双方或多方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要素自由流动,增强各自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优势,通过各种协议、契约结成的松散型网络组织。[6]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合作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于1998年9月在韩国大田市正式成立,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地方政府为主体组成的国际性城市联盟组织。在中国,2004年7月福建省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城市政府在厦门举行了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2005年4月,辽宁省的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组成城市联盟。城市联盟打破了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消除了城市市场壁垒,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配置了资源,同时具有协同效应,达到1+1>2或1+1+…+1>n 的创造价值效果,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城市联盟发展的特性是以市场为机制,以利益趋同为动力,有效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联盟城市多赢的局面。[7]

关于城市联盟协同管理的理论研究应关注如下问题:

一是在建立城市联盟时,各个单体城市如何准确地了解自己城市的特点以及城市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区域环境;二是各个单体城市如何依据科学的标准选择联盟的对象;三是城市之间如何进行谈判并制定周密严谨的联盟协议;四是如何建立一套确保城市联盟稳定、健康运行的机制(具体包括:相互信任的生成与维持机制、求同存异的文化融合机制、畅通灵便的信息沟通机制、快速高效的分歧化解机制等),以减少城市联盟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城市联盟之间的协调力。

五、关于世界城市管理的研究

最早对世界城市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是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德·霍尔(Peter Hall)。1966年霍尔对世界城市这一概念做了经典解释:世界城市指那些已对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城市。具体包括: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国际贸易中心,拥有大的港口、铁路和公路枢纽以及大型国际机场等;主要的金融中心;各类专业人才集聚的中心;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有发达的出版业、新闻业及无线电和电视网总部;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娱乐业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据此,霍尔确定了7个世界城市:伦敦、巴黎、莱茵—鲁尔区、荷兰兰斯塔德、莫斯科、纽约及东京。1986年,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把世界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包括地区性总部);国际化组织;商业服务部门的高速增长;重要的制造中心;主要交通枢纽和人口规模。根据这些指标,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东京等9个城市是发达国家的主要世界城市,圣保罗和新加坡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世界城市。

在过去的几百年内,国家一直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大城市组成的城市网络,成为跨国界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框架。其中世界城市作为全球化经济的空间节点,承担着世界性调控和集散功能。独立性日益增强的世界城市与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共同活跃于世界舞台。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中国在1997年就跨入了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按照联合国的分类,中国在1995年就已经是中等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在全世界排第二位。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已经成为WTO成员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高增长仍将持续,这些都使得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因此,作为中国国内有着重大影响的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有必要提高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层级,发展成为世界城市。

那么对于我国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城市的特大型城市,我们在管理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首先,服务化是大都市发展的一般趋势,生产性服务业是具有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且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助于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因此,如何提升产业层次,特别是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我国世界城市管理首先应关注的问题。

其次,全球城市体系寓于全球经济体系中,单个城市的发展必须考虑城市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特点、地位和优势。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来说,如何加强与其他城市,特别是同一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联系,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第三,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战略和特点,我国的世界城市既要遵循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比如提高城市能级、扩充城市的服务业等,同时又要考虑城市发展中的路径依赖,那么,在中国的世界城市管理中,如何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资源禀赋等,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体现各自的特色,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应成为我们重点加以研究的问题之一。[8]

说明: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城市成长管理中政府工具的选择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1YJA630121)。

参考文献:

[1]王枫云.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走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2]姜爱林.网格化: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若干问题初探载[J].城市管理,2007(2).

[3]向刚.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研究基础、定义、特性和基本类型[J].科学学研究,2005(1).

[4]孙红兵.城市持续创新:理论基础、定义、特征及基本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6(8).

[5]孙吉民.城市管理系统工程——城市管理科学的一条基本原理[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3(2).

[6]王枫云.建立我国城市政府战略联盟的构想[J].行政论坛,2007(3).

[7]靳景玉.城市联盟:城市群的组织制度创新[J].求索,2006(5).

[8]苏雪串.西方世界城市理论的演变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2).

责任编辑:王 缙

作者:王枫云

上一篇:中美有机农业论文下一篇:药品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