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志愿者信息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青岛市志愿服务事业正在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式、特色化志愿服务格局,但还存在着行政化趋向明显、供给与需求对接不畅、志愿服务理念不够普及、管理较为松散、志愿服务短期化现象突出、志愿服务领域有待扩大、志愿服务资金匮乏、志愿者的量与质有待提升、志愿者培训不系统、志愿者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无偿献血志愿者信息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偿献血志愿者信息管理论文 篇1:

寻找南京好人

每天宣传一位好人,一年需要365个案例,好人数量够吗

微卷的头发还冒着青春痘的陶有春看起来有些腼腆,他说着一口地道的南京普通话,“听母亲说,我出生时她难产大出血,昏迷很久,多亏有医护人员和爱心人士无偿献血,才把她救回来。”陶有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直未忘记母亲的故事,这个90后青年成为了一名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者。

2016年4月7日下午,陶有春在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参与“南京好人365”全媒体宣传平台的活动。他是2016年南京好人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
好人的立体宣传

新街口新华书店三楼的一隅,将近20平方米的空间被布置成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单通是这场采访的主持人,而陶有春则是他今天五位采访对象中的第一位。

“2015年‘南京好人365’全媒体平台筹划时,因为我的身份与之较吻合,领导征询个人意见,我便理所当然地接下了这份工作,自此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每周二、四在这里采访当周的‘好人’从未间断。”单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单通,南京新闻台《有事您说话》的主持人,他不仅是“江苏好人”的获选者,也是“南京好人365”全媒体宣传平台的采访主持人。

为更好地发挥身边先进典型的社会影响力、道德引领力,南京市依照国家文明办的“中国好人”宣传方式,结合当地实际,打造以“学习身边榜样、践行核心价值”为主旨的“南京好人365”宣传平台。

以柏翠云为例,她曾被评为中国文明网“好人365”的封面人物。当时南京市发动南京日报、南京电视台、南京电台、金陵晚报和龙虎网、“南京发布”微信等各类媒体,对她进行了全面集中报道。中国文明网·南京站在上榜当天头条发布了相关事迹,同时,南京文明网新浪官方微博也同步对其事迹进行了宣传。

《金陵晚报》是南京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都市报之一。在该报《南京文明周刊》里,专门开设了“中国好人365”专栏,每期挑选一位好人进行深度宣传。

“文明南京”是南京市文明办官方微信公号。自2015年5月28日发布第一期专题以来,就以每天一人的频率推送中国好人事迹。

目前,“中国好人365”微信专题已制作370期,粉丝也越来越多。
南京好人的基数每年有8.1万人

每天宣传一位好人,一年需要365个案例,好人数量够吗?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曹劲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南京好人的选取,以南京市级以及各区级的道德模范和感动人物为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核工作中,有一条与这个工作相配套,其中要求各区级、街道感动人物和道德模范的数量达到常住人口的1%,南京市有810万常住人口,也就意味着南京好人的基数每年有8.1万人。”

李昊田是南京市委宣传部的一位科长,她专职负责“南京好人365”的日常事务。过去一年来,李昊田每周都要负责7位好人的采访工作。

“与我工作对接的是各区的文明办,以及市总工会、妇联、团委等一些文明委成员单位。此前我们曾与相关部门、行业合作举办过文明职工、十佳职工、最美教师、最美女性、最美交通人等系列评选。”李昊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好人的出台程序和模式

目前南京好人的推荐模式有四种方式:居民自荐、他人举荐、辖区推荐、单位推荐。

在推荐过程中,负责推荐的单位或社区,要对被推荐对象的事迹进行收集整理,对相关基本情况把关,然后再逐级上报。

市文明办收集整理各区、各部门上报的好人候选人后,评选组委会办公室按照标准条件遴选出候选人,评选组委会通过召开评审会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在征求市有关部门意见后进行网络公示,在综合网络公示的基础上,确定当月南京好人名单,报市文明委审批,审批通过的南京好人,通过市属新闻媒体在“南京好人365”专题专栏中集中宣传。

事实上对于先进道德文明人物的评选,全国自上而下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以单通为例,他曾连续获得五届“南京市优秀义工”荣誉称号,2013年获得“南京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2014年被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第十二届南京好市民”荣誉称号,2015年被南京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16年1月,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授予“江苏好人”荣誉称号。

南京市在评选南京好人的同时,也积极通过中国文明网推荐江苏好人和中国好人。

单通说,他曾向南京好人推荐过节目中的两位听众;曹劲松说有居民通过信件和电话的方式向文明办自荐为好人……整个南京好人体系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较顺利地运转起来。
QQ群里的公推

陶有春不吸烟不喝酒,摄影是他最大的爱好。

这个有些内向的年轻人家住浦口,2013年加入南京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者协会。其所在的协会主要对接南京近20所高校,每期培训大约200多名志愿者,每年培训10次左右,这么多高校志愿者选拔和培训,都由陶有春主要负责。

“有时候报名人数远超我们的招募计划,为控制规模我们会针对报名者进行简单面试,优选那些有长期爱心公益活动经历的人员培训,不希望有人报名是因为一时兴起。”陶有春说。

为此,每次招募前,他需要反复和高校联系人强调无偿服务、工作辛苦等细节。

“南京市红十字会现有志愿者4000多人,陶有春是协会成功推荐的第二位南京好人。第一位当选者郭庆云常年到血液中心无偿服务,工作时长甚至超过部分在职工作人员;而陶有春的当选正是因为他出色的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傅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者协会是南京市红十字会志愿者服务协会下的分支机构,红十字会每年会给该协会一些先进模范人物的评选指标,作为对志愿者工作的表彰。

获得指标后,血液中心会在志愿者群中进行公推,有价值的结果经血液中心分管部门审核后向红十字会上报,由其再推荐给“南京好人365平台”,此前两位当选者都是经由这样的流程而产生。

郭庆云在当选后并未停止他志愿者的脚步。这位义务献血36年、志愿服务2540小时、曾当选“米兰世博会亚洲之选筑梦人物”的幕府山街道居民,至今坚持在社区广泛宣传义务献血知识。其所属社区正筹备建立“庆云工作站”,带动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之中。

这个工作站正是南京许多个道德模范工作室中的一员。玄武区玄武湖街道组织的“柴乾岳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已壮大到106人;玄武区锁金村锁三社区成立的“韩先林志愿者工作室”,已有志愿者23人,参与服务25122人次、25141小时,办实事1724件。
好人的潜移默化

曹劲松说,无论是在各区设立的道德模范工作室,还是在市级层面成立“好人志愿服务队”,都是为了不断扩大好人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人加入好人的队伍。

强剑的工作台在采访舞台的左侧,作为职业键盘手的他,承担了“南京好人365”的现场采访配乐工作。在过去的300多位南京好人接受采访时,他几乎都安静地坐在角落,完成工作的同时也倾听着每个好人故事。

“单通告诉我这是个公益性的节目,而且考虑到其长期性,当时就决定参与其中,”强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强剑实际上有其胆小的一面:妻子生孩子的关键时刻,他却由于晕血忽然昏倒。

知道自己晕血后,时而冒出的去献血的想法被长期搁置了。“在参与这份工作后的三四个月,一位义务献血者的故事感染了我。一个成年人长期献血,总量达到几千毫升,这让我觉得做一个好人并不难。同时升格为人父后,我也开始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强剑说。

第一次献血后的半年里,强剑又第二次去献血,他说,做一个好人让他心里觉得很舒服。
好人有好报

2015年9月“南京好人库”正式开通,好人的善行将被永久地保存下来。开通时,好人库已收录了1000多位好人的信息,他们大都由各级文明系统推荐。

好人库由市文明办委托市信息中心开发,并与纪检、公安、计生、税务、工商、交通等部门的有关数据互通,便于对好人实行全方位监督管理和有针对性的服务。各区也对好人实行动态管理,对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信息及时更新,每年开展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确保好人不变色、不变质,一如既往地发挥带头作用。
1998年开始,崔传面就在小Ⅸ门口摆了这么个免费水摊,如今已有18年

南京市信息中心信用信息管理处处长殷小军介绍,入库的好人善行将给个人信用加分。此外,还将享受政府额外帮助,“我们正在跟一些医疗机构沟通,定期给这些好人、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好人提供体检。”

由于不少困难先进典型表示,如今医疗费用较高,看不起病、生不起病。南京市栖霞区文明办连续两年,为符合条件的50余名中国好人、江苏好人、省市道德模范、南京好市民、南京好人等先进典型购买了住院保险,减轻医疗费用负担,尽量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情况出现。
“南京好人”现场访谈

此外,为扩大对好人的关爱范围,该区组织道德典型申请参加“职工康惠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共有89名道德典型参与申报。45名获得市级及以上道德领域荣誉表彰的先进典型获得全额补助。连续两年的南京市职工康惠医疗互助保障计划,提升了先进典型的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了他们患病致贫之忧。

曹劲松表示,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倡导“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就要采取有效措施,给好人精神上的嘉许嘉奖、生活上的关心关爱、社会上的荣誉地位。南京市已成立“关爱好人基金会”,让好人及其家人生活有保障、有依靠。

作者:骆晓昀

无偿献血志愿者信息管理论文 篇2:

青岛市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青岛市志愿服务事业正在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式、特色化志愿服务格局,但还存在着行政化趋向明显、供给与需求对接不畅、志愿服务理念不够普及、管理较为松散、志愿服务短期化现象突出、志愿服务领域有待扩大、志愿服务资金匮乏、志愿者的量与质有待提升、志愿者培训不系统、志愿者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应构建以健全组织领导、创新主体管理、完善效果评价、强化激励与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青岛市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关键词]志愿者;志愿组织;效果评价;激励;管理机制

Study on constructing voluntary servic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Qingdao

JIANG Zhen,JIANG Dong-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Key words:volunteer; voluntary organization; effect evaluation; stimul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一、青岛市志愿服务现状

青岛市志愿服务事业源于学雷锋活动。1994年9月,青岛橡胶六厂19名团员集体无偿献血,第一次亮出青年志愿者旗帜。1995年,青岛市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2002年更名为青岛市志愿者协会。2005年,青岛市制定并实施了《青岛志愿者注册制度》《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站(中心)工作规范》《志愿者服务守则》等一系列制度,初步建立起管理运行机制。2008年,青岛市人大通过立法,颁布实施了《青岛志愿服务条例》,使志愿服务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目前,青岛市已有各类注册志愿者45.2万人,志愿服务队伍11000多支。青岛市许多市直单位都建立了志愿服务队伍。2003年,青岛市文化局启动“艺润心田—文化志愿者在行动”志愿服务项目,主要关注盲校学生、聋哑学生社区、老年居民、希望小学和贫困山区学生、敬老院等群体,如今这支文化志愿者队伍已拥有注册志愿者700多人,7个志愿服务队,截止到2013年10月底,累计服务时间超过31万小时,参加服务的志愿者2.1万人次。市教育局直属的41所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志愿服务组织,共有5万余人,常年参加志愿服务的约2.5万人。市卫生局依托各级团组织,在直属21家医院等单位,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志愿服务组织,仅市立医院每年参与人次就达2000多。市民政局根据国家民政部的要求,从2003年开始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目前社区志愿者已达20余万人。市总工会建立了“青岛市劳模志愿服务队”,有志愿者150多人。市妇联从2009年开始建立“巾帼志愿服务队”,目前,全市已建立巾帼志愿服务指导中心13个,巾帼志愿服务站点235个,巾帼志愿服务队伍8000余支。2011年,市妇联还成立了巾帼志愿者协会。市老龄办2005年建立了“七彩华龄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志愿者1000多人。市红十字会建立了应急搜救志愿队、红十字医疗救援队等十余支志愿服务队。另外,有关区市、部门还建立了科普志愿者、扶残助残志愿者、治安志愿者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

2012年,根据中央文明委有关要求,青岛市重新调整了志愿服务工作职责,明确了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文明委统筹组织,市文明办牵头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总体来说,青岛市志愿服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历经奥帆赛、十一运会、文明城市创建等重大活动考验,志愿服务理念日益深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式、特色化志愿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二、青岛市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尽管青岛市志愿服务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国家要求、公民愿望和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青岛市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1.行政化趋向明显,供给与需求对接不畅

青岛市大部分志愿者组织独立性和自治性较低,行政化倾向明显,在项目设计上受政府部门影响比较大,对公民日益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需求反应较慢,造成志愿服务需求和供给信息不畅通。许多市民或单位希望得到志愿服务,却不知如何找到志愿者;也有不少市民希望参加志愿者组织,但不知道去哪里报名注册。志愿服务参与渠道不畅成为影响人们参与热情的主要因素,专门机构和组织的缺乏进一步造成志愿服务供需矛盾。

2.志愿服务理念不够普及

调研得知,目前青岛市民对志愿服务精神核心内涵理解不深,66%的市民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学雷锋做好事,而不是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人们参加志愿活动,多是处在原始自发状态,靠扶危济困的传统道德做支撑,单位统一组织的比较多,缺乏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

3.志愿服务管理较为松散

登记注册不规范,缺乏全市统一的规范操作,登记较随意,注册标准不统一,记录活动项目、服务时间以及志愿服务认证缺乏权威性、公正性,对志愿者的活动效果也缺乏监督。目前还没有形成对志愿者的统一招募、注册、培训、管理、奖励等管理体制。

4.志愿服务短期化现象突出

在美国,志愿者人均每周做4小时的义工,而青岛市志愿者人均服务时间远低于此,志愿服务短期化、活动化倾向明显。有的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不强,缺乏持久性。有些志愿服务项目主要是临时招募志愿者,“抓了就散,散了再抓”。

5.志愿服务领域有待扩大

志愿服务活动多集中在赛会活动、帮残助困、清理卫生、街头宣传、医疗咨询、治安巡逻等领域,缺乏高端志愿服务项目。对于一些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如应急救援、城市管理、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等发展不够,志愿服务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提升。

6.志愿服务资金匮乏

政府投入不足、社会捐赠意愿不强或渠道不畅,是造成青岛市志愿服务资金匮乏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市各级财政性资金投入志愿服务工作的份额极低,志愿服务活动仅靠职能部门工作经费勉强支撑。部分志愿服务公益组织受制于多种原因募集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只能集中搞一些面上的活动,难以使活动深入持久开展。目前,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7.志愿者的量与质有待提升

目前,青岛市注册志愿者45.2万人,占总人口的5%。在美国,约每4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当过志愿者;在韩国,5000万人口中,注册志愿者将近1000万,约占总人口的20%。与这些国家相比,青岛市注册志愿者所占比例较低,尚不能满足志愿服务发展的需求。人员构成方面,青年学生志愿者占志愿者总数的1/3,志愿服务能力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虽然青壮年志愿者有增长趋势,但还不足以满足全社会需求。社区志愿者方面,离退休老人占一半多,受学历、年龄、身体状况等影响,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影响。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外来人口志愿者尚没有充分发掘。

8.志愿者培训不系统

志愿服务培训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志愿服务的水平。对志愿者而言,培训不仅是培育理念,更是知识储备和技能的提升。青岛市志愿者培训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系统性。一是培训时间不够,且全市层面的志愿者培训很少,无法满足提高志愿者素质、改善志愿服务的需要;二是培训内容不系统,从而使志愿者无法胜任志愿服务工作或导致服务效果不佳。

9.志愿者权益保障不到位

尚未建立针对志愿者的权益保障体系。不少志愿者表示有服务意愿,但又怕给被帮助者或自己带来伤害或损失。如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等,没有专门保险,使志愿者心存顾忌。再有,部分志愿者感受不到社会关爱,影响参与热情。还有一些志愿者表示,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委屈,有的人将他们看成是“免费的劳动力”,有些志愿者在工作时受到了一些“不礼貌待遇”,甚至遭遇暴力攻击。

三、构建青岛市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进一步健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文明委统筹组织,市文明办牵头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市文明办要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沟通,切实发挥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指导督促、考核检查、经验推广的作用。各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各负其责,各展所长,组织开展多种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

调整充实市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暨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成员单位。市民政局要积极推动社区、慈善志愿服务活动;市总工会组织广泛开展职工志愿服务活动;团市委重点负责青年志愿者活动,抓好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大型文体赛事志愿服务;市妇联要扎实推进巾帼和家庭志愿服务活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负责机关党员干部志愿服务活动;市科协负责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市残联负责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市红十字会负责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活动;市老龄办负责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教育、文化、司法、人社、城建、环保、卫生、旅游、文联等部门单位要具体负责本部门本行业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整体合力。

参照中央和省有关做法,组建青岛市志愿服务协会,可依托现有的市志愿者协会,对其进行换届改组,广泛吸纳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热心企业等各方力量参与,加强对各类志愿者组织的统合与管理。市志愿服务协会应成为联合各部门、各系统、各领域志愿者组织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在政治上可以担当党政和各社会志愿组织之间的纽带,将党政的意图传达到各志愿组织;在业务上,发挥龙头和联合作用,为各社会志愿组织的活动与发展提供平台;在管理上,按照章程和政府授权,实现对各类志愿组织归口管理工作。

(二)创新主体管理机制

1.志愿者个人与队伍

(1)注册登记

志愿者个人注册登记。建立志愿者注册制度,规范全市志愿者注册信息。科学设置志愿者编码规则,形成唯一的注册志愿者证号,作为志愿者身份认证号码,一人一号。注册编号永久使用,因死亡、失踪、丧失民事行为能力、违法、未履行志愿服务义务等情况而取消注册志愿者资格的,应注销其注册编号,被注销的原则上不重新使用。志愿者注册过程作为志愿者基本信息搜集过程,完善志愿者身份证、年龄、职业、政治身份、居住地等基础信息。制作发放智能志愿者卡,作为志愿者身份的有效标志和有形载体,除身份标志、信息记录、激励反馈和服务计时等基本功能外,还兼有金融、保险、医疗、交通、旅游等功能。

志愿组织注册登记。建立志愿组织注册管理平台。志愿组织必须是依法注册的公益社会团体,可以独立开展活动并能长期运作,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志愿组织原则上根据开展志愿服务的领域选择业务主管单位进行挂靠。市、区志愿服务协会或市、区有关部门对注册志愿组织进行统一编号。注册志愿组织要设计相对固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参与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

(2)志愿者工时记录

建立注册志愿者工时记录管理平台。工时记录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手工录入,二是电子计时终端设备自动录入。通过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基地(站点)管理员进行原始记录并指定相关负责人进行监督,确保工时记录准确、权威。充分考虑志愿服务多样性特点,对难以用时间来衡量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献血、应急救援等等,设置科学合理的工时折算办法,充分体现志愿者的奉献。工时记录加入志愿服务质量维度考评指标,对服务质量差、造成不良影响的进行适度工时折扣,并作为奖惩和是否继续任用的依据。

(3)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

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深入挖掘志愿者资源,扩大志愿者队伍。通过广泛宣传扩大志愿服务公众认知度、美誉度,使人们认识到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能力,志愿服务人人可做、时时可为。通过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带动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社会效应。通过选树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志愿服务愿望,吸引更多市民当好志愿者。政府应有针对性地扶持优秀民间志愿者组织,大力培育民间志愿者队伍。

2.志愿服务基地

(1)建设原则

按照“条块结合、分门别类、网格管理、便于参与”的原则,在全市规划设立一批涵盖城乡社区、公共文化场所、交通站点、旅游景点、城市广场等地点的志愿服务基地(站、点),在主要城区形成志愿服务“五分钟便利圈”。突出社区作用,把社区作为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进行重点建设。

(2)申报条件

具有公益性、长期性、规范性的志愿服务岗位,通过志愿者服务,体现城市文明和城市精神,对促进社会和谐有积极引导作用;具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志愿者招募、培训、调配、激励等完善的管理办法,设有专人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细致排定服务时间、服务岗位、服务内容、服务要求;建立志愿者信息管理库,为志愿者办理网上注册,为志愿者记录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评价;注重对志愿者骨干的培养,主管单位定期组织志愿者多层次、多种类、多渠道的培训和交流,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和社会满意率;为志愿者提供必要保障。

(3)维护与管理

设立志愿服务基地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明确设置相对固定的志愿服务岗位、项目,服务项目要有计划、有总结、有考评、有表彰,至少每年一次,并作出具体安排,做到职责明确,任务到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实施意见;拥有一批志愿者骨干队伍;建立相对规范的服务制度、管理模式;加强宣传策划和经验推广,不断提高服务基地建设水平;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志愿文化和工作经验。

3.志愿服务项目

(1)申请条件

有明确的实施单位,由专职或兼职人员实施项目管理;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有相对固定的服务场所,能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有明确的服务时间要求;有明确的志愿者数量需求和条件要求;可同时容纳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开展服务;有持续性,可常年开展。

(2)申请流程

设计《志愿服务项目申报表》《志愿服务项目申报汇总表》,报送相关职能部门或区市进行审批。待审批合格后,进行志愿者招募等后续工作。

(3)志愿者招募

通过信息平台发布招募标准和要求,按照自愿原则自行申报。报名表应包含但不限于个人基本信息、受教育状况、语言技能、专业技能等内容。招募结束后,采取问答式、情景模拟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对志愿者进行面试考查。分配岗位时应充分考虑志愿者意愿、自身特点、专业优势等因素,做到科学合理。

(4)项目发展

拓展体系。在巩固扶危济困、环境卫生、大型活动等传统领域志愿服务的基础上,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拓展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要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包括社会管理、政治民主等,提升公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协助政府共同拓展和扩大利国利民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

创新机制。一是调动志愿者参与活动项目开发,将志愿者依赖组织安排服务项目的现状改变为鼓励志愿者发掘服务需求;二是实行志愿者“项目经理”制度,鼓励志愿者对服务项目全程负责,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获得成功感、充实感;三是政府通过项目招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社会志愿者组织开发新项目;四是借助现代媒体、网络平台,大量介绍国外、港澳地区、国内各省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提供参考。

(三)完善效果评价机制

1.建立制度型的管理机制

高度重视志愿服务评价的意义,建立严格的制度型管理体制,将整个评价工作通过制度方式确定下来,具体包括志愿服务后的评价机制、实施、反馈、调控工作。由文明办牵头建立一支专业评价队伍。志愿活动结束后,及时对志愿服务效果作出考评。

2.制定立体型的考评机制

建立一套合理严格的考评机制,督促志愿者时刻以高标准要求志愿服务的质量。制定考评方案,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时间、评价指标、评价记录、评价反馈等方面,依据科学性与人文性、整体性与局部性、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式进行考评。

3.建立交互多元的评价指标

采取多元互评的评价原则,建立三个多元互评的评价体系。一是志愿者与志愿组织。志愿组织作为评价主体,对志愿者从服务热情、服从管理、团队意识、服务动机、团队贡献等方面作出评价;志愿者作为评价主体,对志愿组织从队员招募、服务培训、安全保障、团队建设、品牌树立等方面作出评价。二是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志愿者作为评价主体,对服务对象从受助心理、受助原因、风俗人情等方面作出评价;服务对象作为评价主体,对志愿者从服务效果、负面影响、风俗人情等方面作出评价。三是社会公众与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社会公众作为评价主体,对志愿组织和志愿者从公益性与功利性、物质资助与心理辅导、专业性与草根性等方面作出评价。

4.采取科学全面的考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确保考评的便捷性和客观性。对志愿者项目组织、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社会公众等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采取面谈、电话联系、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志愿活动组织管理部门、志愿者主管、服务对象进行访谈。

5.把握不同维度的评价尺度

一是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减少评价的功利性。二是注重评价指标的多样性,降低评价的标准性。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要求,选择符合实际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注重评价的过程,弱化评价的结果。在评价中应给予评价主客体申诉机会,以商榷的口吻与他们探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是注重评价激励性,淡化惩罚性。为鼓励志愿者持续地参与志愿服务,一般在评价的结果上重奖轻罚。

(四)强化激励机制

1.外在激励机制

(1)外部环境激励

加强对志愿者在社会政策、法规环境方面的支持。政府要确立志愿组织的社会地位,界定其与政府部门、市场组织的明确关系,倡导志愿组织的建设,在法规制度上支持志愿组织发展。

完善志愿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签订书面协议,约定志愿组织与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组织要系统评估活动的安全性和风险度,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政府应允许志愿组织设立专门款项用于为志愿者购买保险,提供必要救助。

(2)培育志愿文化

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新时期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传播止于至善的中华文化,宣传志愿服务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营造崇德向善、乐于助人的社会氛围。志愿组织及其管理机构要通过培训等形式,传播志愿理念,培育奉献精神,纠正认识偏差,吸引更多公众参与。

(3)社会激励机制

加强社会回报型激励。给予志愿者本人或其家人在升学、就业、提干、医疗、交通等方面必要的优先权,使其享受社会尊崇。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将志愿者服务时间存储起来,将来可免费获得同等时间服务。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志愿者服务项目、效果、时间,增强其荣誉感、自豪感。

加强社会荣誉型激励。主要方式包括颁发志愿服务认证书、荣誉奖状、荣誉称号等。青岛市志愿服务协会要定期开展优秀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评选,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并根据认证服务时间的长短,授予优秀志愿者服务金奖、银奖、铜奖和服务奖;参考台湾“金驼奖”,探讨“青岛市志愿服务最高奖”,给予最优秀志愿者崇高的社会荣誉;在志愿者的形象亲和力、服务态度技能、团队意识等方面设置单项荣誉;建立公益积分系统,公益积分反映每个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价值指数,并不作出具体的金钱实物回馈承诺。

2.组织内部激励机制

(1)环境激励机制

重视组织认可激励。志愿组织要通过各种方式表彰鼓励志愿者,应定期颁发奖状证书,适度向媒体进行推介,在志愿者日举行表彰仪式等等。除了传统方式外,还可以设计更多人性化方式,如发放纪念品、设计相框镜框、佩戴“微笑圈”、拍摄微电影、编写励志书籍等等。

注重团队授权激励。志愿组织可给予志愿者一定工作自主权,从而使志愿者感觉到自己获得的尊重与信任,激发其内在潜能。团队授权要根据志愿者能力大小,进行合理而不是盲目的授权,同时要明确权责统一原则,做到“一手软,一手硬,一手放权,一手控制”。

重视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特征。管理者要时时处处让志愿者从情感上体会到组织的关心与爱护。如对志愿者说一句感谢或问候话语、进行生日祝福、了解爱好特长、关心日常生活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等,都可以表达出对志愿者的关心。

(2)培训激励机制

构建学习型志愿服务组织,使志愿者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培训应该与组织的目标以及志愿者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并根据个人情况、组织发展现状做出个性化、合理的培训方案,并在培训结束后做出评估,将评估结果与考核、表彰挂钩,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3)绩效激励机制

志愿组织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尽可能地将考核标准进行量化,严格将志愿者的考核结果与奖励惩罚机制挂钩,同时设置科学的考评方法,定期对志愿者的服务效果进行检查。通过考评,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表彰激励措施对志愿者进行激励,从而激励志愿者提高服务质量。

(五)建立保障机制

1.培训保障

在党校、团校及专业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志愿者培训基地,按照系统且分类培训的思路,针对志愿者管理人才、专业人才、骨干人才和普通志愿者的不同需求,分级分层开展各具特色的常态化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参与志愿服务群体的整体素质。在中小学、高校设置相应的志愿服务授课内容,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志愿服务技能。

确保培训的统一性和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一是志愿服务理念。如志愿者、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内涵、志愿服务原则等。要提炼总结若干便于理解、传播的理念性口号,使志愿者产生高度思想认同。二是志愿者权利义务。侧重政策阐释,讲明志愿者生活与安全保障,以及志愿者应履行的职责和完成的使命。三是志愿服务基本技能。特别是要围绕环保、扶贫、大型活动、社区等志愿服务重点领域,设计服务技巧、沟通能力、媒体接触、服务礼仪、应急状况处置等相关标准。

培训方式可灵活多样,尽量做到生动活泼,使志愿者便于理解,乐于接受。要避免视培训为任务的倾向,努力使培训成为志愿者融入组织、寻找归属感和培养团队精神的过程,使志愿者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志愿精神、了解志愿工作的内容、强化基本技能。在志愿服务运作前应设立专业稳定的培训机构与资深的培训人员。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即由资深志愿者带领新成员从事一定时间段的志愿服务,以增强新成员的实践体验能力。培训方式可采用讲座、研讨、实地考察、专题讨论、案例、角色扮演等。

2.经费保障

政府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性作用,政府要给予志愿组织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政府可以划拨一部分专门用于志愿服务的财政款项,也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提供项目经费、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对志愿组织进行资金支持。志愿组织要努力形成专业品牌和树立良好口碑,争取政府财政支持。除了政府支持之外,志愿组织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要鼓励企业和个人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资金赞助和支持。志愿组织要制定一系列资金使用监督制度,对经费使用进行规范,实现资金管理透明化。不断加强与资助企业的交往与沟通,及时反馈项目信息,争取与他们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也可以向有一定经济实力且具备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个人寻求帮助,以满足捐赠者的动机需要为前提,通过信息沟通、文化传播、参与机会的提供等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地动员个人捐款。

探索建立青岛志愿服务基金会,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基金可定向冠名,并成立相应的理事会负责资金的使用、增值和监督。可向海内外任何有意愿的基金会申请项目经费。建立项目赞助体系,针对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专业志愿服务组织,以项目为单位,进行一事一议式的合作,寻求项目赞助。

3.政策法规保障

贯彻落实《青岛志愿服务条例》,完善志愿服务注册、招募、培训、激励、时间认证等制度。建立或完善《青岛志愿者注册制度》《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站(中心)工作规范》《志愿者服务站(中心)管理制度》《志愿者服务守则》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明确志愿者的权责,使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时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媒体应该对侵害志愿者权益的一些过分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报导,引导人们对志愿者权益的关注,并对志愿者服务行动予以尊重和支持。

加快建设青岛志愿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打造志愿服务高效运转的服务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即时化管理。升级青岛志愿服务网,配备专人做好日常维护,实现志愿者注册招募、志愿项目对接、志愿服务记录等有效管理。

认真做好志愿服务协议签订和保险办理等工作,切实维护志愿者法定权利,保护志愿者知情权、隐私权和健康权,积极引导广大志愿者在相关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开展活动。

4.文化建设保障

志愿服务文化是志愿服务工作的精神内核,也是培育滋养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生动力。要积极建设富有青岛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培育全社会志愿服务文化自觉,使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为塑造新时期青岛城市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全面提升城市的精气神。

抓好氛围营造。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和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综合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等多种形式,通过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志愿服务发展成效,积极展现志愿者的善行义举和高尚品格。组织创作并推出一批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公益广告、主题歌曲、文学作品等,生动形象地诠释志愿服务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

运用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把他们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时代风采和城市品格,作为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的生动教材,大力弘扬推广。每年开展“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设立“志愿服务周”或“志愿者日”。通过组织开展优秀志愿服务典型评选表彰、征集志愿者心语等活动,用先进典型的生动事迹感召人、教育人,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志愿服务愿望。

融入社会生活。把志愿服务精神纳入市民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之中,充分利用各类宣传教育阵地和有效载体,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使志愿服务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要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以立法的形式规定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要求,并纳入中学生升学德育考核的范畴,让志愿服务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把志愿精神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并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要探索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分体系,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为志愿服务事业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1]米雅钊.志愿者管理的国内研究现状[J].中国市场,2011(11):123-125.

[2]高和荣.论社区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的完善—以福建三个社区为例[J].福建论坛,2011(4):150-154.

[3]李连军.济南市志愿者管理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5):67-72.

[5]高海虹.论我国志愿服务评价机制的构建[J].才智,2009(21):239.

[6]张芬,张春.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2):65-67.

[7]陈晓春,钱炜.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3):35-39.

[8]杨静雯.北京市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责任编辑王艳芳]

作者:姜真 蒋董洪

无偿献血志愿者信息管理论文 篇3:

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08年10月8日)

同志们,朋友们: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坚决战胜这场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是对中国人民意志、勇气、力量的严峻考验,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重大检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迅速展开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工作,奋勇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就是要全面总结抗震救灾工作,表彰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受到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向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医疗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抗震救灾的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踊跃为灾区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抗震救灾期间,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驻华使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一些国际机构、外资企业以及国际友好人士,积极提供救援物资、捐助救灾资金、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以各种方式向中国人民表达真诚同情、提供宝贵支持。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此时此刻,我们特别要向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表达深切的思念和沉痛的哀悼!

我提议,全体起立,为他们默哀。

同志们、朋友们!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其中1万多名重伤员被快速转送全国20个省区市375家医院。我们千方百计安置受灾群众生活,151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开始前全面复课开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切切实实做到了让灾区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我们全力抢修交通、电力、通信、广电、水利、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及时处理和化解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切实做好余震监测、气象服务、科技支撑、煤电油运保障等各项工作,及时准确公布灾情,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积极组织资金拨付和物资供应,并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对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及时有效用于灾区和受灾群众。我们加强政策扶持,全力抓好灾区生产恢复工作,灾区工业、农业、旅游业等恢复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科学开展评估和规划工作,及时制定有关条例、指导意见和规划,中央财政建立专项基金,组织实施对口支援,依法有序实施灾后恢复重建。目前,各项恢复重建工作全面推进,灾区人民正在勇敢地走向新生活。

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壮丽诗篇。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在震后第一时间就把抗震救灾确定为全党全国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周密组织、科学调度,建立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迅速组织各方救援力量赶赴灾区,紧急调集大批救灾物资运往灾区,精心部署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及时推动灾后恢复重建,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发扬全国一盘棋思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在调集人员、支援物资、收治伤员、安置移民、建造临时和过渡住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19个省市党委和政府积极落实中央部署,义不容辞地支援灾区恢复重建。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生动展现了危难时刻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能力,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勇气和信心。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迅速行动,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山崩地裂的危急关头,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处变不惊、指挥若定,带领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从废墟上勇敢站立起来,沉着冷静地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各级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组织群众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想方设法安置受灾群众,带领群众抓紧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广大共产党员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做到了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守望相助,全力开展自救互救。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多少人瞬间作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抉择,多少父母用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多少老师用身躯为学生挡住死神的威胁,多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奋不顾身地奋战在第一线。我们可爱的孩子们,有的在废墟下唱起嘹亮的歌曲,有的机智地搜救同学,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可贵的爱心。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凭着这样的顽强意志,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业绩。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14万6千名人民子弟兵,心系灾区人民安危,肩负党和人民期望,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承担起抗震救灾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任务。英雄的人民子弟兵勇于突进震中地带,敢于跨越生死界线,克服千难万险,进入千村万户,为灾区人民带去生命的希望和生活的勇气。7万5千名民兵预备役人员自觉行动,成为解救受灾群众、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公路运输、油料保障、电力抢修、恢复生产等方面的重要突击力量。广大消防特勤、特警、边防等公安救援队伍和公安民警恪尽职守,全力救助群众,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力保障灾后恢复重建,为金色盾牌增添了新的光彩。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形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在抗震抢险的日日夜夜里,全国各族人民忧心如焚、戮力同心、生死与共。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汶川加油、中国加油,成为响彻中华大地的最强音。多少人自发从天南地北赶赴灾区做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多少人自发前往遍布全国的献血点争先恐后无偿献血,多少人自发为灾区慷慨解囊,多少共产党员自发向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发扬救死扶伤精神,夜以继日地抢救生命、严防疫情,完成了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生命抢救和伤员转运。广大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及时传递党中央的声音,深入报道抗震救灾进展情况,生动展现广大军民的英雄事迹,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持。地震、气象、交通、电力、通信、广电、水利、供水、供气以及其他战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密切协作,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热情讴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抗震救灾斗争提供了有力精神鼓舞。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厂矿、从机关到基层、从街道到学校,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

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也是前进中的一场重大考验。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用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战胜了磨难、经受住了考验,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必将激励灾区人民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必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同志们、朋友们!

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众人同心就有其利断金的力量,风雨同舟就有所向披靡的信心。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这种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是我们的人民和民族在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的本色反映,是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内在力量,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坚强是战胜磨难的利器,勇气是创造奇迹的支撑。在极其惨烈的灾难突袭而来之际,广大军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生死较量不战栗,千难万险不放弃,顽强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这种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勇气,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勇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在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中,我们和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珍爱生命、保护人民的本质。在全国哀悼日里,13亿人共同为不幸遇难的同胞默哀,体现出全民族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我们坚持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这种对生命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崇,是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量。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也从中收获了许多极其宝贵的启示。

——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证明,社会主义中国具有强大发展活力。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进一步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坚定信念。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就一定能够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披荆斩棘向前发展。

——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证明,人民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是振兴中华最深厚的力量。在我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种种磨难都没有打断中华文明的顽强发展进程,千难万险都没有磨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我们才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一定能够依靠人民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和集中起来的无穷智慧,万众一心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证明,人民军队是保卫人民的钢铁长城。在同地震灾害的搏斗中,人民子弟兵用忠诚和血肉之躯又一次在人民心中筑起了巍然屹立的不朽丰碑,又一次向世人昭示我们的人民军队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人民军队诞生81年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建立了卓越功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全面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提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使人民军队始终成为人民共和国的忠实保卫者和建设者。

——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事实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13亿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我们党成立87年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作出了最大牺牲,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理论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不断创造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基业。

抗震救灾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最温馨,人民群众最可敬,人民子弟兵最可爱,中国共产党人最贴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显著政治优势,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永远坚持。

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以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奋勇战胜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胜利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奠定了新的重要基础。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而团结奋斗。

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抗震救灾斗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全面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社会繁荣进步,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和社会基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发展是硬道理。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更加牢固的物质基础。

我们要进一步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支持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当前,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繁重。要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尊重规律,贯彻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争取最大效益和最好效果,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美好新家园,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要坚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毫不松懈地安排好群众基本生活,妥善安排孤儿、孤老、孤残生活,实施多种形式的就业援助,优先恢复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当前,要抓紧解决好受灾群众安全过冬问题。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紧密结合起来,与促进灾区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并不断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各个省市要积极为灾区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援,受援地区干部群众要苦干实干、自立自强。要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用于受灾群众。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要加快完善防灾减灾各项法规和综合性配套政策,强化各级政府防灾减灾意识和职责,加快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要强化城乡防灾能力建设,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水平,增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各类灾害的风险监控、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措施。要强化对自然灾害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普及,全面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技能和灾害救助能力。要加强防灾减灾领域信息管理、宣传教育、专业培训、科技研发及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国外防灾减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建立健全同有关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防灾减灾领域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要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的成功经验,形成综合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大力建设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健全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和救援体系,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快捷有序的防疫防护和医疗救治措施,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舆情分析系统,管理完善的对口支援、社会捐赠、志愿服务等社会动员机制,符合国情的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通过全方位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和方式建设,显著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巩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昂扬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要把抗震救灾斗争培育和弘扬的好思想、好作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引导人们进一步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要始终把教育全党坚定不移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要始终把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始终把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做到抓基层、打基础一刻不放松,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到党组织周围。要始终把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遵守组织纪律、争当先锋模范。各级党组织要格外关心和爱护灾区基层党员、干部,理解他们的心情,体谅他们的困难,关爱他们的健康,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做好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同志们、朋友们!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自然界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基本国情,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为人民生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认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锲而不舍地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能力,就一定能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能够做到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

同志们、朋友们!

我们以坚如磐石的团结和一往无前的拼搏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共同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加油,共同为我们伟大的民族加油,共同为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加油,万众一心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奋勇前进!

(新华社北京讯,10月9日《人民日报》)

作者:胡锦涛

上一篇:技工招生就业中学生管理论文下一篇:基于技术创新的岩土工程论文